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学归纳-对比
中药学归纳-对比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药学归纳-对比)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药学归纳-对比的全部内容。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的药物是青蒿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的药物是生何首乌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的药物是常山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的药物是槟榔7.安胎——紫苏、黄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白术、苎麻根、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气宽中的药物是紫苏既能安胎又能清热燥湿的药物是黄芩既能安胎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杜仲、断续既能安胎又能补肝肾、祛风湿、强筋骨的药物是桑寄生既能安胎又能凉血止血、解毒的药物是黄芩、苎麻根既能安胎又能温经止血的药物是艾叶既能安胎又能补气、健脾、止汗的药物是白术既能安胎又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的药物是菟丝子8.开窍——郁金、皂荚、麝香、冰片、蟾蜍、苏合香、石菖蒲、牛黄、远志既能开窍又能活血通经的药物是麝香既能开窍又能外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是冰片既能开窍又能宁神化湿和胃的药物是石菖蒲既能开窍又能解毒止痛的药物是蟾蜍既能开窍又能熄风止痉、清热解毒的药物是牛黄既能开窍又能宁心安神、祛痰、消散痈肿的药物是远志9.杀虫——苦参、贯众、芦荟、牵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槟榔、百部(皂荚、雷公藤、仙鹤草、使君子、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既能杀虫又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是贯众既能杀虫又能泻下清肝的药物是芦荟既能杀虫又能逐水去积的药物是牵牛子既能杀虫又能温中止痛的药物是花椒既能杀虫又能疗癣的药物是川楝子、苦楝皮既能杀虫又能行气止痛的药物是川楝子既能杀虫又能消积行气的药物是槟榔既能杀虫又能润肺止咳的药物是百部10.润肠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当归、瓜蒌(仁)、决明子、(苦)杏仁、苏子、肉豆蔻、生首乌、硫黄、柏子仁、知母、虎杖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是郁李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药物是决明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药物是瓜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药物是杏仁、苏子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益精血的药物是肉苁蓉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调经的药物是当归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解毒截疟的药物是生首乌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阳的药物是肉苁蓉、硫黄既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的药物是当归、桃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心安神的药物是柏子仁既能润肠通便又能养阴的药物是麦冬11.利咽开音-—蝉蜕、诃子、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脓的药物是桔梗既能利咽、开音,又能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药物是诃子既能利咽、开音,又能疏散风热、止痉的药物是蝉蜕12.温中止呕—-生姜、沉香、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高良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鱼蟹毒的药物是生姜既能温中止呕又能行气止痛、纳气平喘的药物是沉香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的药物是砂仁、白豆蔻既能温中止呕又能化湿行气安胎的药物是砂仁既能温中止呕又能散寒止痛、助阳止泻的药物是吴茱萸13.纳气平喘——沉香、补骨脂、磁石既能纳气平喘又能温中止呕、行气止痛的药物是沉香既能纳气平喘又能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的药物是补骨脂既能纳气平喘又能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药物是磁石14.续筋接骨——庶虫、自然铜、骨碎补、断续既能续筋接骨又能破血逐瘀的药物是庶虫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活血补肾的药物是骨碎补既能续筋接骨又能散瘀止痛的药物是自然铜既能续筋接骨又能补肝肾、止血安胎的药物是断续二、特殊疗效1.目珠疼痛——夏枯草诸骨鲠喉——威灵仙吐泻转筋——木瓜黄疸——茵陈蒿油腻肉积—-山楂摄唾-—益智仁(脾虚多涎)回乳——麦芽(消胀)通乳-—穿山甲、木通梅毒--土茯苓肺胃出血—-白芨便血、痔血-—地榆、槐花蛔厥——乌梅脾瘅——佩兰夜盲症-—苍术引火(血)下行——牛膝引火归源--肉桂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川芎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延胡索膏淋-—萆薢石淋——金钱草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人参亡阳证(回阳救逆)-—附2.安胎行气安胎——紫苏、砂仁清热安胎——黄芩、苎麻根补肝肾安胎--桑寄生、杜仲、断续、菟丝子凉血止血安胎——苎麻根温经安胎——艾叶固经安胎-—杜仲止血安胎-—断续养血安胎—-桑寄生益气安胎——白术(健脾)3.开窍祛痰开窍-—皂荚清热息风、解毒止痉、化痰开窍——牛黄解郁清心——郁金宁心、祛痰开窍-—远志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蟾蜍4.明目清肝明目——菊花、桑叶、秦皮、羚羊角、车前子、决明子、夏枯草、珍珠母、熊胆补肝肾明目--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平肝明目--桑叶、菊花5.利咽利咽开音——蝉蜕、桔梗、诃子清热解毒利咽-—射干(祛痰)6.升阳(适应症不同)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柴胡、升麻中气下陷——黄芩升阳止泻——葛根7.头痛太阳(巅顶)-—羌活、藁本、蔓荆子阳明(前额)——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8.胸痹通阳散结-—薤白、枳实宽胸散结(结胸)——瓜蒌9.痈肺痈——鱼腥草、芦根、穿心莲、败酱草、桃仁、桔梗、贝母、巴豆、瓜蒌、薏苡仁肠痈——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薏苡仁、紫花地丁、瓜蒌、大黄、芒硝乳痈—-蒲公英、川贝母、瓜蒌10.清虚热又清实热—-知母、黄柏、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秦艽(区别于秦皮)、胡黄连。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
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中药学常见药物比较1.龙骨与牡蛎相同点: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收敛固涩,用于肝阳上亢证,实证的心神不安证,滑脱证。
不同点:龙骨安神、收涩之功优于牡蛎,牡蛎潜阳之功优于龙骨,又能软坚散结,治疗瘰疬,瘿瘤。
2.独活与羌活共同点:祛风湿,主治风湿痹痛;解表,主治风寒湿表证。
不同点:羌活发散力强于独活,多用于风寒夹湿表证或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独活发散力不及羌活,但长于祛风湿.多用于风湿痹痛在下半身者。
3.桑叶和菊花同:1. 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表证2. 平抑肝阳,用于肝阳上亢,眩晕头痛3. 清肝明目,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经风热,目痒羞明及肝肾亏虚,视物昏花、视力下降。
异:桑叶疏散作用较菊花强;重在清肺润燥,用于外感风热、肺热、肺燥及燥热之咳嗽;能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出血证,尤肺热及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常用,菊花平肝、清肝作用较桑叶强,能清热解毒,用治疮痈肿毒4.苍术和白术同:能健脾燥湿,治疗湿滞中焦证。
异:白术味甘,健脾之功强于苍术,重在健脾益气,主要用于脾虚证,可配伍用于脾气虚衰所致多种病证,其健脾燥湿之功,主要用于脾虚湿滞证。
;苍术味辛,健脾之功弱于白术,重在燥湿,主要用于脾湿证,可配伍用于湿滞中焦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湿浊困脾的实证。
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眩晕及自汗和胎动不安;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主治风湿痹证及风寒表证夹湿及夜盲症等。
5.川贝母和浙贝母同:均苦而偏寒,可清化热痰、润肺止咳、散结消痈,用于热痰证、燥痰证及瘰疬、乳痈、肺痈。
异:川贝以甘味为主,为微寒之品,偏于清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浙贝以苦味为主,寒性较川贝强,偏于清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其清热散结之功较川贝为胜,瘰疬、乳痈、肺痈等多用。
6.生地和熟地同:均有养阴生津之功,用于阴虚津亏之证。
异:生地,苦甘寒,养阴力弱,长于清热凉血,故热入营血,血热阴伤及阴虚内热常用;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功专养血滋阴,填精益髓,真阴不足,精髓亏虚者常用。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培训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培训引言中药作为我国传统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常见病症都可以通过中药来进行治疗。
然而,不同的中药对于相同病症的治疗功效有所差异,这一点往往会引起人们的疑惑。
因此,对常见中药的功效进行异同比较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常见中药在讨论中药的功效之前,让我们首先了解一些常见的中药。
一些常见的中药包括:•人参:具有益气、补血、健脾等功效。
•黄芪:可提高免疫力,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陈皮:有疏肝理气、健脾除湿的功效。
•白术:可补脾胃,提高食欲。
•当归: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
2. 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2.1 功效的异同不同的中药对于相同病症的治疗功效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人参和黄芪都具有补气的功效,但人参更加温补,适用于气虚体质,而黄芪则更适合养阴益气的需要。
陈皮和白术都具有健脾的功效,但陈皮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有久病久治、脾气郁结的人群,而白术则适合脾胃虚寒的人群。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不同的中药。
2.2 用法用量的异同除了功效的异同外,不同中药的用法用量也可能会有所差异。
例如,人参一般是作为药材入药,用法用量一般为每次3-9克,煎服或炖汤服用。
而黄芪可以以粉末形式直接服用,用量一般为每次2-5克,可以配合其他药材一起煎煮。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用法用量。
2.3 使用注意事项的异同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使用注意事项。
例如,人参具有发散之性,不适宜用于阳虚火旺的人群;陈皮有散寒之性,不适合于寒性病症;当归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不适合于妊娠期妇女使用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中药的特点慎重选择。
3. 常见中药功效的比较培训为了加深对常见中药功效的理解,可以进行专门的培训活动。
常见中药功效的比较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3.1 知识普及通过讲座或讲解等形式,向学员普及常见中药的功效。
常见中药功效异同比较
先煎
脾胃虚寒、阴虚内热者忌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芦根
天花粉
同: 甘寒,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热病烦渴,津伤口渴
异: 清胃止呕:胃热呕吐 清热利尿:热淋,小便不利 除烦 止呕:胃热呕哕
脾胃虚寒者忌服。
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夏枯草
决明子
同: 苦寒,归肝经。
清肝明目:肝火目赤肿痛。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之力较柴胡为强,并善于 清热解毒,又常用于多种热毒病证。
葛根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生津止渴、止泻之功,常用 于热病烦渴,阴虚消渴,热泄热痢,脾虚泄泻,且解肌退热, 善解项背强痛。
【相似药物比较】
金银花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透表力强,治温 热病卫气营血证皆可;
又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 痢。
同:均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 热病伤阴、阴虚内热等证,常相须为用。
异:玄参泻火解毒力较强,故咽喉肿痛、痰火 瘰疬多用; 生地黄清热凉血力较强,故血热出血、内热 消渴多用。
• 牡丹皮与生地黄:
均可清热凉血,用治阴虚发热。 生地重在甘寒滋阴,能使阴生而热退; 丹皮偏于清芬透达,使邪散而热退。
常见中药功效的异同比较
麻黄与桂枝功用鉴别
同:均辛温,归肺、膀胱;均有发汗解表作用,常 相须为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发汗力强,用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和缓,可用治外感 风寒表实证、表虚证及阳虚外感。
异:麻黄还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用治咳嗽气喘, 风水水肿。 桂枝又归心经,温通经脉,用治寒凝血滞诸痛
热毒疮疡;
连 翘 外感风热
苦寒泻火,消痈散结力强, 为“疮家圣药”;
及温病初起; 又清心利尿,用于热淋涩
中药
七版《中药学》药物比较1.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发汗解表。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专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作用缓和,既治风寒表虚有汗证,又治风寒表实无汗证。
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2.紫苏与生姜共同点:发汗解表,解鱼蟹毒,止呕。
不同点:紫苏解表力强,善行气宽中止呕。
又能安胎。
生姜解表力弱,善温中止呕。
又能温肺止咳,解药毒。
3.麻黄与香薷共同点: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善治风寒表实证,尤宜于冬月。
又能宣肺平喘,散寒通滞。
香薷发汗力弱,善治阴暑证。
又能化湿和中。
4.羌活与白芷共同点:祛风解表,止痛。
不同点:羌活解表力强,善治太阳头痛。
又能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力弱,善治阳明头痛。
又能通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5.薄荷、牛蒡子、蝉退共同点:疏散风热,透疹,利咽不同点:薄荷发散力强,善清利头目。
又能疏肝解郁。
牛蒡子发散力弱。
又能祛痰止咳,解毒消肿。
蝉蜕发散力弱,长于宣肺开音。
又能止痉,明目退翳。
6.葛根与柴胡共同点:解表,升阳。
不同点:葛根解肌力强,善治外感项背强痛。
又升阳止泻,生津止渴,透疹。
柴胡退热力强,善治少阳寒热往来。
又升阳举陷,疏肝解郁。
7.石膏与知母共同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善清肺胃之热,煅用能敛疮生肌。
知母甘寒,既清实热,又退虚热,且善滋阴润燥,泻相火。
8.黄芩、黄连、黄柏共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不同点: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且能安胎。
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泻心、肝、胃之火,善治胃热呕吐,湿热泻痢。
黄连善治下焦,长于泻相火,退虚热。
9.牡丹皮与赤勺共同点: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不同点:牡丹皮长于凉血止血,且退虚热。
既治内痈,又治外痈。
赤勺长于散瘀止痛,且清泻肝火。
10.大黄与芒硝共同点:泻下通便,清热泻火。
不同点:苦寒,攻下力强,善治热积便秘。
又能凉血止血,活血祛瘀,解毒,清热燥湿。
芒硝咸寒,软坚通便,善治燥粪内结。
外用清热消肿。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麻黄与桂枝的异同相同:均能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麻黄:发汗峻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善于宣肺气而平喘,并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缓剂,用于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善于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并可用于痰饮、蓄水证。
荆芥与防风的异同相同:发表散风,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均治风疹瘙痒。
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能透疹消疮,又止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桑叶与菊花的异同相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共治风热外感及肝热目赤等。
桑叶:疏散风热能力较强,偏入肺,多用于肺热燥咳。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偏入肝,多用于肝经目疾,并能清热解毒。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异同相同:解表升阳。
02柴胡:解表重在肝胆而和解,主治少阳证,兼可疏肝而升举肝胆阳气。
升麻:解表重在透疹,又清热解毒,主治上部热毒症,升阳之力最强,用于中气下陷。
葛根:解表重在脾胃而解肌,主治项背强痛,升阳可止渴止泻,兼可透疹。
石膏与知母的异同相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共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泻火力强,重在清解,偏重清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偏重滋润肺胃之燥,又可滋肾降火,治阴虚消渴,肠燥便秘。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异同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治多种湿热证。
黄芩:偏入肺,偏治上焦湿热,可治肺热痰湿,又可止血安胎。
黄连:偏入心,偏治中焦湿热,可治心神不宁,解毒力强。
黄柏:偏入肾,偏治下焦湿热,可退热除蒸。
大黄与芒硝的异同相同:均可泻下通便,共治阳明腑实证。
大黄:荡涤肠胃,攻下之力强,兼可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泻下力弱,重在软坚,外用(玄明粉)可清热,为五官科常用之品。
独活与羌活的异同相同:辛苦温,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
独活:以祛风湿为主,为少阴经引经药,偏治在下在里之伏风,治少阴头痛。
羌活:以解表散寒为主,为太阳经引经药,偏治在上在表之游风,治太阳头痛。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重点中药对比总结解析
麻黄VS桂枝相同点:二药辛温,入肺膀胱经,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常相须为用。
同中之异:麻黄发汗力强,桂枝发汗力弱,然桂枝甘兼补,又宜于风寒表虚有汗证。
不同点: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疗风寒犯肺之咳喘及风水水肿等,为桂枝所不俱。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治疗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和奔豚病等,为麻黄所不备。
荆芥VS防风相同:均能解表散风,祛风止痒,用于风寒感冒、风疹瘙痒等。
同中之异:荆芥发汗解表之力大于防风,风寒风热之邪俱可发散,可用于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
不同点:荆芥质轻,善透善散,又可疏散血分风热,透邪外出,具有透疹与疗疮之功.治疗麻疹外出不畅,疮疡初期等,炒炭能止血,治疗产后血晕等,为防风所不俱备。
防风治风通用药,外风可祛,内风可息,又能治痉,胜湿止痛、止泻,治疗破伤风,风寒湿痹痛及肠风泄泻等,为荆芥所不具。
羌活VS藁奔相同:均能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头痛身痛。
风湿痹痛等.同中之异:错误!发散表邪,羌活之力更大。
○,2治疗头痛:羌活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头项强痛,藁本长于治疗外感风寒之巅顶头痛.错误!除湿止痛:羌活优于藁本且善治上半身之痛,以此为异。
桑叶VS菊花、相同点: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用于风热表证、温病初期,肝热目赤,视物昏花,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目眩等.同中之异:疏散风热,桑叶优于菊花,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菊花优于桑叶.不同点:桑叶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治疗肺热咳喘,肺燥咳喘,血热证。
菊花又能清热解毒,治疗疮疡肿毒,是二者之异。
柴胡VS葛根VS升麻相同点:均能发表解热、升举阳气,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及阳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等。
同中之异:错误!发表解热柴胡为优,葛根次之,升麻又次之.错误!升阳举陷升麻最优,葛根次之,柴胡又次之。
○3葛根与升麻都能透疹,用于麻疹不畅,升麻优于葛根。
不同点:柴胡又擅和解少阳,疏肝解郁,治疗少阳病、疟疾,肝气郁结证等。
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异同点比较
中药和西药是不同的医学体系和治疗方法,其异同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 药物来源:中药主要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制成,而西药主要使用合成化学物质制成。
2. 治疗策略:中药注重整体调理,强调平衡和harmonization,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病情和病体,针对个体差异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西药主要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因、病菌或病原体,以及对症治疗和症状缓解。
3. 理论基础:中药学理论基于中医经典理论体系,强调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中医独特概念。
西药学理论基础是现代药理学和生物医学科学,严密按照科学方法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治疗范围:中药广泛应用于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的预防保健等方面,常用于整体调理和自然疗法。
西药主要用于急性疾病和重症病症的紧急救治。
而中药与西药也有一些共同点:
1. 治疗目标:中药和西药都是为了治疗疾病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而存在,都希望通过药物的使用来达到疗效。
2. 安全性和副作用:中药和西药都需要严格控制药物的使用剂
量和安全性,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发生。
3. 临床研究:中药和西药都需要进行临床研究,以验证其药效和安全性,并通过科学方法评价其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与西药在药物来源、治疗策略、理论基础和治疗范围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治疗目标、药物安全性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存在类似之处。
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
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中医药学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体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信赖。
学习中医药不仅是学习一门学科,更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
然而,由于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其学习难度也相应较大。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中医药学习中的重点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学习中医药的基础,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理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阴阳理论,它是中医学术体系的核心。
学习中医基本理论需要系统性的学习和透彻理解,只有掌握了中医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学知识。
2. 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习的另一个重点。
中药学包括对中药的分类、药性、功效以及配伍规律等方面的学习。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灵魂,学习中药学需要记忆大量的中药材及其特性,同时还需要深入理解中药的炮制方法和使用原则。
3.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以治疗疾病的学科。
学习方剂学需要广泛阅读和记忆大量的方剂,了解方剂的组成和应用原则。
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践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
二、中医药学习中的难点1. 术语繁多中医药学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许多术语需要牢记其名称和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知识。
为克服这一难点,学习者可以采用分类记忆、反复复习等方法,加强对专业术语的掌握。
2. 知识体系庞杂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庞杂,涵盖面广,学习者需要同时学习基本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多个学科。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学习者可以采用分科学习,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3. 实践困难中医药学是需要实践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学习者面临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者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或者寻找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进行实践操作和交流。
三、解决方法1. 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医药学习的基础理论是学习的重点,学习者应该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深入理解其中的核心理念,牢固掌握基本原理。
中药学功能主治的异同
中药学功能主治的异同异同介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化学和药剂学等科学的综合学科。
中药的主治功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的主治功能指的是中草药在临床应用中所具备的治疗功效。
中药的主治功能可以分为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两个方面。
相似之处1.植物来源:中药学的主治功能与中草药的植物来源有一定的关系。
很多中草药的主治功能都与其植物来源的药用部分相关,例如白芍药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而其主要药用部分是芍药根。
2.药理作用:中药学的主治功能是通过药理作用实现的。
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很多中草药的主治功能都与其药理作用相关,例如柴胡具有解表、解郁的功效,其中柴胡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活血祛瘀、解热镇痛等。
3.传统经验:中药学的主治功能也受到传统经验的影响。
中草药的主治功能往往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是中医传统理论和经验的体现。
不同之处1.药材组成:中药学的主治功能与中草药的药材组成有一定的关系。
不同的中草药由于其药材组成的差异,其主治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当归和川芎都是活血止痛的中草药,但当归主要活血而川芎主要止痛。
2.药效强度:中药学的主治功能的差异还体现在药效强度上。
有些中草药的主治功能比较明显,药效强度较大,例如石斛具有滋阴养颜的效果;而有些中草药的主治功能相对较弱,药效比较轻微,例如薏苡仁具有利水的功效。
3.适应症:中药学的主治功能也有不同的适应症。
不同的中草药适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症状,例如冬虫夏草适用于肺经虚寒引起的咳嗽、气喘等症状;而苍术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总结中药学的主治功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中药的植物来源、药理作用和传统经验方面;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药材组成、药效强度和适应症方面。
通过研究中药的功能主治异同,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和开发新的中药制剂。
中医药的发展离不开对中药学功能主治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执业药师《中药二》53组中药功效异同点对比
学习攻略—收藏助考锦囊系统复习资料汇编考试复习重点推荐资料百炼成金模拟考试汇编阶段复习重点难点梳理适应性全真模拟考试卷考前高效率过关手册集高效率刷题好资料分享学霸上岸重点笔记总结注:下载前请仔细阅读资料,以实际预览内容为准助:逢考必胜高分稳过执业药师《中药二》53组中药功效异同点对比01麻黄与桂枝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
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
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
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
用于肺气壅揭之咳喘证及水肿。
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
02苍耳子与辛夷共同点:质轻,性升浮。
解表力弱,善于通窍。
常相须为用,用治鼻渊头痛。
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03桑叶与菊花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
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
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
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
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
用于血热吐衄轻证。
菊花清肝平肝力优。
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
04柴胡与升麻共同点:均为发散风热药,具升阳举陷之功效。
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及中气下陷之证。
不同点:柴胡退热作用较强,能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要药。
并善于疏肝解郁,清胆截疟,用于肝气郁结之证及疟疾等。
升麻长于透疹,用于麻疹疹出不畅,并善于清热解毒,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症。
05石膏与知母共同点:均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
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肺胃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等证,两味药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泻火力较强。
善清胃肺实热,故肺热咳嗽,胃火上炎,头痛,牙龈肿痛多用。
中药学重点药物区别
川浙:前者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清热散结之功共有,浙贝母为胜。
大板青:同出一源,皆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作用,大凉血消斑力强,板解毒利咽效佳,青清肝定惊功著。
三黄:性味皆苦寒,黄连为最,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相须为用,芩偏清上焦肺火,肺热咳嗽多用,连偏泻中焦胃火,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即心火亢旺、高热心烦多用,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鳖龟: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同治肾阴不足,虚火亢旺指骨蒸潮热、盗汗、遗精,以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
龟长于滋肾,鳖长于退虚热。
龟有健骨、补血、养心等功效,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
鳖软坚散结,常用于癥瘕积聚。
荆防:味辛性温,温而不燥,长于发表散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还是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均可使用。
均可用于风疹瘙痒。
荆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风寒风热感冒均常用,又能透疹消疮止血。
防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能胜湿,止痛止痉,又可用于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等。
ab-s10a桑菊: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桑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兼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清热解毒石知:清热泻火,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
石: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咳喘,胃火头痛牙痛。
知: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对比归纳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对比归纳第一组,麻黄与桂枝相同点:都具有辛温,归肺和膀胱经的作用。
且具有发汗和风寒感冒的作用。
不同点:麻黄以其发散之力强。
故又有宣肺利气,利水消肿的作用。
桂枝以其辛温的特点,更以温阳为用,具有助阳化气的作用。
故可治痰饮,水肿。
和平冲降逆的作用。
在炮制方面,麻黄独特的蜜制更有止咳利肺的作用,而桂枝则讲究去枝。
第二组,紫苏叶,生姜与香薷相同点:都具有归肺脾的特点。
且都为辛温之品。
但是紫苏叶以温强于后两者。
而紫苏叶和生姜都具有对中焦有作用。
两者又具有解鱼蟹毒的作用,且又治疗风寒感冒的作用。
不同点:紫苏叶对脾胃行气作用强,所以具有良好的治疗脾胃气滞作用。
对于妊娠止呕亦有作用。
而生姜以治疗脾胃寒症,胃寒呕吐之用。
故有呕家圣药之名。
而以辛温的特点,治疗胃寒咳嗽亦强。
它同时具有解生半夏和天南星的独特作用。
香薷发汗力缓,有发汗散寒的作用,而已辛温又有入于脾胃化湿和中,所以又有夏月麻黄之称。
而其归肺经,又有力水去湿的妙用。
第三组,荆芥与防风相同点:都为辛,微温的作用。
但是防风更有一甘的特点。
荆芥具有归肺肝经的作用。
而防风则具有归肺,膀胱,脾经的作用。
且都有治疗感冒头痛,透疹瘙痒的特点。
不同点:荆芥具有治疗疮疡初起之证,而防风独居治疗破伤风的作用。
而防风辛温,故又有治疗风湿痹痛作用。
【附注:荆芥炭,因其为荆芥段炮制作用,所以具有辛温涩的特点,但仍然归肺肝经,但涩以收敛,所以它具有止血作用。
】第四组,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相同点:都具有辛温特点。
然其特点各有不同。
不同点:羌活归肾和膀胱经,具有解表散寒作用。
具有治疗风寒感冒,头痛项强作用,其治疗风寒湿痹,腰背酸痛,由以上半身风寒湿痹,背痛肩酸为主。
而白芷归肺,胃,大肠经。
以治疗风寒感冒,燥湿带下,疮疡肿痛的特点,尤以入阳明经为主。
而细辛归心,肺,肾经。
尤以风寒感冒,痰饮咳嗽,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但【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有毒。
故细辛不过钱。
】而藁本归膀胱经,以治疗太阳经风寒湿痹为主,苍耳子归肺经,以治疗风寒头痛,为主。
中药学考试重点难点及不同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难点及不同点1)总论: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道地药材的定义: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加或不加入辅料(液体、固体)均可。
如延胡索醋制,明矾火煅,槐花炒炭等。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四气五味的作用: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
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
辛味:1 作用→能散(发散)、能行(行气、行血)。
甘味:1 作用→能补(补益)、能缓(缓急止痛)、能和(调和药性),能解药中毒。
酸味:1 作用→能收(收敛)、能涩(固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又可生津(酸甘化阴)。
涩味:1 作用→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苦味:1 作用→能泄(通泄、降泄、清泄)、能燥(燥湿),及坚阴(坚固阴津)。
中药异同考点
一、山楂、神曲、麦芽:共性为消食化积;差异为山楂主消肉食、并有行气散瘀的作用,神曲主助金石药的消化、并略兼带解表之功,麦芽主消米面一切诸果食积、并有回乳及一定疏肝的作用。
二、附子、肉桂、干姜:共性为散寒止痛、治脾胃虚寒的胃脘痛、食少便溏;差异为附子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下温肾阳、中温脾阳,肉桂主补火助阳、并有温经通脉的作用,干姜主回阳、且温肺化痰。
三、龙骨、牡蛎:共性为平肝清潜阳、固涩收敛;差异为龙骨主镇惊,牡蛎主软坚散结。
四、黄芩、黄连、黄柏:共性为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差异为黄芩主清上现热为主、亦清肝火并兼有止血安胎,黄连主清中焦相火为主、亦清心火及肝火、并善治湿热痢疾,黄柏主清下相火为主、退虚热、止带、治湿疹、湿疮。
五、龟甲、鳖甲:共性为滋阴潜阳、退虚热;差异为龟板主固经止血、益肾健骨、养心补心,鳖甲主软坚散结。
六、川贝、浙贝:共性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差异为川贝主清肺止咳、虚劳久咳、化痰散结,浙贝主开郁散结见常、还用于外咸风热、痰热咳喘、痰火热毒壅结。
七、三棱、莪术:共性为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三棱主偏入血分、破血之功做强于文术,文术主偏入气分、破气之功优于三棱。
八、羌活、独活:共性为解表、祛风湿、止痛、治头痛、风湿;差异为羌活主治上半身不遂、风湿痹痛、并治后头痛佳,独活主解表之力不及羌活、风湿病痛以下半身为主,并治少阴头痛。
九、青皮、陈皮:共性为理气;青皮主破气、尚有疏肝、消积、化滞作用,陈皮主有健脾、燥湿化痰作用。
十、枣仁、柏子仁:共性为养心安神;差异为枣仁主益肝敛汗,柏子仁主润肠通便。
十一、杜仲、续断:共性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膝酸痛、痿软无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差异为杜仲主补肾力强、可治阳痿、尿频、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胎漏下血,续断主兼行血脉疗痹痛、续筋骨、疗金疮、不但治胎漏下血、还可用于其他的出血。
十二、麻黄、桂枝:都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无汗证。
麻黄发汗力强,并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犯肺之咳嗽及风水水肿等;桂枝发汗力弱,能温通筋脉,助阳化气,治寒凝血脉证、胸阳痹阻证、蓄水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中药异同点比较
现将我们课程要求的相似中药的重点比较总结如下:
麻黄与桂枝的异同
相同:均能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表证,常相须为用。
麻黄:发汗峻剂,用于无汗的表实证,善于宣肺气而平喘,并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发汗缓剂,用于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善于助阳化气,温通经脉,并可用于痰饮、蓄水证。
荆芥与防风的异同
相同:发表散风,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均治风疹瘙痒。
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能透疹消疮,又止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桑叶与菊花的异同
相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共治风热外感及肝热目赤等。
桑叶:疏散风热能力较强,偏入肺,多用于肺热燥咳。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较强,偏入肝,多用于肝经目疾,并能清热解毒。
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异同
相同:解表升阳。
柴胡:解表重在肝胆而和解,主治少阳证,兼可疏肝而升举肝胆阳气。
升麻:解表重在透疹,又清热解毒,主治上部热毒症,升阳之力最强,用于中气下陷。
葛根:解表重在脾胃而解肌,主治项背强痛,升阳可止渴止泻,兼可透疹。
石膏与知母的异同
相同: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共治肺胃气分实热证。
石膏:泻火力强,重在清解,偏重清肺胃实火,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清润,偏重滋润肺胃之燥,又可滋肾降火,治阴虚消渴,肠
燥便秘。
黄芩、黄连与黄柏的异同
相同: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治多种湿热证。
黄芩:偏入肺,偏治上焦湿热,可治肺热痰湿,又可止血安胎。
黄连:偏入心,偏治中焦湿热,可治心神不宁,解毒力强。
黄柏:偏入肾,偏治下焦湿热,可退热除蒸。
大黄与芒硝的异同
相同:均可泻下通便,共治阳明腑实证。
大黄:荡涤肠胃,攻下之力强,兼可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泻下力弱,重在软坚,外用(玄明粉)可清热,为五官科常用之品。
独活与羌活的异同
相同:辛苦温,祛风湿,止痹痛,解表散寒。
独活:以祛风湿为主,为少阴经引经药,偏治在下在里之伏风,治少阴头痛。
羌活:以解表散寒为主,为太阳经引经药,偏治在上在表之游风,治太阳头痛。
苍术与厚朴的异同
相同:辛苦温燥之品,均可燥湿,治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
苍术: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又可祛风湿,散表邪,明目治夜盲症。
厚朴:燥湿之力不如苍术,但能消积平喘,并善行气,治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腹泻呕吐及咳喘多痰等。
茯苓与猪苓的异同
相同:均味甘淡,皆能利水渗湿,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带下,淋浊等水湿为患,临床常相须为用。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并能宁心安神。
猪苓:性平,作用单纯而利水之力较强,主治水湿为患。
此外,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猪苓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附子与干姜的异同
相同:入心经,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附子:君药,回阳力强,温肾助阳补火,散寒止痛,“走而不守”。
干姜:臣药,温中散寒作用较突出,温肺化饮,“能走能守”。
干姜与生姜的异同
相同:温中散寒,温肺化饮。
干姜:温热性较大,性走里而偏守,长于温助脾阳,温肺化饮,兼有回阳救逆作用。
生姜:温性较小,性走表而偏散,用治风寒表证,温中偏于治胃寒呕吐,温肺偏于止咳。
附子与肉桂的异同
相同:补肾助阳,温中散寒。
附子:主入心、肾经,兼入脾经,回阳救逆,专入气分。
肉桂:主入脾肾经,兼入心经,温经通脉,入气血两分。
肉桂与桂枝的异同
相同:温经散寒,通阳。
肉桂:甘温之性较大,主温里散寒,偏于下行走里,治在下在里之寒邪,温肾助阳,引火归元为主。
桂枝:气味轻薄,是嫩枝,上行透表,发散风寒为主,并治痰饮,蓄水证。
橘皮与青皮的异同
相同:理气调中。
橘皮:力缓,性升浮,入中上二焦,行气健脾,燥湿化痰。
青皮:力猛,性沉降,入中下二焦,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白茅根与芦根的异同
相同:均甘寒,入肺胃经而清热除烦止渴。
白茅根:偏入血分,止血力较强,利尿而用于血尿证。
芦根:偏入气分,清泻肺胃之火力较强,兼可利尿。
丹参与川芎的异同
相同:活血化瘀止痛,都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现代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
丹参:苦,微寒。
凉血消痈,安神。
更宜于疮痈肿痛,并可治疗热病邪入心营,烦躁不眠及心悸失眠等。
川芎:辛温。
用于肝气郁结,胁肋疼痛;并为治疗头痛、风湿痹痛的要药。
红花与桃仁的异同
相同:作用相似,均可用于血瘀证。
红花:活血通经之功较优,活血作用较桃仁缓和,用量少则和血调血,用量大则破血。
桃仁:活血作用较强,称破血药,兼润肠通便。
杏仁与桔梗的异同
相同:止咳,平喘。
杏仁:以苦降为主,兼可润肠通便。
桔梗:以辛宣为主,兼利咽排脓。
龙骨与牡蛎的异同
相同:均可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收敛时多煅用。
龙骨:镇惊安神力强,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
牡蛎:平肝潜阳力强,又可软坚。
羚羊角与牛黄的异同
相同:羚羊角与牛黄皆属常用的名贵中药。
两者皆性寒,归心肝经,均能息风止痉,清热解毒,都可用治温热病热极生风、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
羚羊角:清热解毒之功常用治热毒发斑。
本品善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常用治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烦躁易怒,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等症。
牛黄:清热解毒之功常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以及痈疽疔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
同时,本品又善于清热化痰开窍,常用治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的神昏、口噤、痰鸣等症。
人参与黄芪的异同
相同:均补气,同用可相互增强补气之效。
人参:能补心、脾、肺之气,大补元气,复脉固脱,安神增智,为治内伤气虚第一要药。
黄芪:补脾肺之气为主,不如人参那样大补元气,且温升之力强于人参,又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白术与苍术的异同
相同:统称为术,均可燥湿健脾。
白术:以补气健脾为主,兼可利水,止汗,安胎。
苍术:以燥湿为主,上下内外诸湿皆可治,祛风湿,发汗解表,明目兼治夜盲证。
龟甲与鳖甲的异同
相同:均能滋阴清热,潜阳息风,治阴虚发热、阴虚阳亢与阴虚风动等证。
龟甲:长于滋肾,兼有健骨、补血、养心之功,常用于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
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常用于癥瘕积聚。
五味子与五倍子的异同
相同:收敛而敛肺止咳、止汗、涩精止遗、涩肠止泻。
五味子:敛补之品,滋肾、益气、生津及宁心安神。
五倍子:纯敛无补之品,可清热降火,收敛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