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文档资料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回顾了历史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本文探讨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政策和措施,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通过对经验的总结和启示,揭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地位,指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展望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未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经济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合作的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思考、历程、回顾、成就、挑战、机遇、基础条件、政策和措施、特点、趋势、启示、经验、历史地位、任务和目标、未来展望。
1. 引言1.1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可以追溯到1978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经济改革开放的思想。
这一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随后,中国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政策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中国的地位也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并推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将永远被铭记。
1.2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为世界经济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的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力水平落后,人民生活贫困。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是国家的命脉,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富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的国家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了经济独立和自主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一直受制于外国列强的掠夺和剥削,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和自主发展。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经济的繁荣富强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经济的稳步发展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破旧立新的艰巨任务,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严重依赖外国援助,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在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困难和挑战,亟需进行改革和探索。
面对这些挑战,新中国领导人以毛泽东为代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农业、工业和国防经济并重的发展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实行了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逐步开放的转变,积极吸取国外经验,进行对外开放和改革。
这些探索和改革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为未来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2. 正文2.1 具体经济发展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经济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探索和转折点。
第5章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 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 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 • 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 的低收入国家行列。 •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 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 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 家行列迈进的30年。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时间?
• 尽管有曲折,但总的来看取得的成就是极 其辉煌的。 • 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间,新中国在 “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国民经济总量的大幅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长
1.社会总产值的大幅度增长。 我国从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总产值 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 29年间增长11.29倍,年均增长9%。
倾斜于工业的产业结构 “畸重”的工业结构
轻工业、人民生活相关产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市民持票证排队
三、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
• 我国解放后,按可比价格计算,农业总产 值指数增长的速度, • 以1952年为100,则 1978年增至229.6,即26年间增至原来的 2.3倍,年均增长3.25%。
第五章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 经济发展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
第一节
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恢复国民经济和大规 模的经济建设,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的基础上起步的。 •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抹 夺和剥削,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使旧中国的经济处于极端落后的状态。再加上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和国民党政府挑起的内战的 破坏,使中国的经济遭到了极其严重的摧残。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计划经济时期
• 产业发展 • 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 • “三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
50%的份额投向了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 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达56.9%,重工 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统计 年鉴1990.6)
10
计划经济时期
• 分配方式 • 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
6
计划经济时期
• 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 •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经济成 分基本为零。
7
计划经济时期
• 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 计划对资源的配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 1950--1978年,国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
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 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 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 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 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12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行政性分权,改革的重点是中央 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 1956 年的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 改革"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长征。
• 1957 年,中国政府根据中共八大一次会议 的决定,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并从 1958年初开 始了"体制下放"。
13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 • 由"体制下放"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化"所形成
(完整word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社科1327黄永健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
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
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
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
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
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
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这一状况。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
在强调了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文章的背景。
在分别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指出了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的启示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其特点与经验。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思考未来发展的方向与方法,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指导今后的发展规划和实践。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思考、重要性、历史回顾、成就、挑战、困难、展望、问题、启示、意义、特点、经验、道路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始终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经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伟大飞跃。
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我们对经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指导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
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还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难。
在当前全球化、数字化的世界背景下,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应对新的挑战和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不断深化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新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
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展望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历史回顾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通常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制约和影响。
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经济增长的方式和质量经常不一样。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前后两段时间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一)改革开放之前30年(1949~1978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时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集中财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经过三年的恢复期,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到1952年增长为343亿元,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
但此时的中国,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为了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家手中来有计划地推行工业化,我国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952年至1978年,我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统计资料表明,这一时期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624.1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5%。
一、二、三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到4.3%、10.1%和5.9%。
然而,由于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通常伴随着决策失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纷争,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并且由于片面追求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式扩大再生产,导致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效率低下。
1952~1978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为-0.32%,对总产出增长贡献的份额为-5.3%①。
1958~1965年、1966~197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30.15%、7.15%。
1978年以前,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仅为0.16%。
而1953~1957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8.7%②。
工业部门按净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1978年平均增长3.4%。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第一篇: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 中国历年GDP增长数据统计(1949-2008)(1977—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1977 10.7%1978 11.7%1979 7.6%1980 7.8%1981 5.2%1982 9.1%1983 10.9%1984 15.2%1985 13.5%1986 8.8%1987 11.6%1988 11.3%1989 4.1%1990 3.8%1991 9.2%1992 14.2%1993 13.5%1994 12.6%1995 10.5% 1996 9.6%1997 8.8%1998 7.8%1999 7.1%2000 8.0%2001 7.5%2002 8.3%2003 9.5%2004 10.1%2005 10.4%2006 11.6%2007 13%2008 9%新中国以来至(1950—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率:(此时中国官方没有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948年没数据,所以不知道增长率)1949年 466亿元1950 23.4%1951 19%1952 18.3(73.8%比49年)1953 30.3%1954 9.4%1955 5.6%1956 16.5%1957(67.84%比52年)第一个5年计划1958 32.2%1959 19.5%1960 5.4%1961-31.0%1962-10.1%(3.4%比57年)第二个5年计划大跃进、三年人祸-1959年至1961年1963 9.5%1964 17.6%1965 20.4%(55.04%比62年)1966 17.3%1967-9.6%1968-4.2%1969 23.8%1970 25.7%(58.08%比65年)第三个5年计划1971 12.2%1972 4.5%1973 9.2%1974 1.4%1975 11.9%(45.28%比70年)第四个5年计划1976 1.7%1977 10.7%1978 11.7%(25.75%比75年)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5月-1976年10月)1949年GDP基数为1.00;1957年为2.91;1978年为13.50;2007年为200.001978年GDP基数为1.00;2007年为15.00。
论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个阶段——建国前的经济状况:百废待兴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
当时的经济状况有三个特点:1、经济水平发展较低。
传统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总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对外国很多产品有较强的依赖性。
2、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
据日伪统计,1943年东北生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7.7%,钢材占93%,煤占49.5%,电力占78.2%,水泥占66%。
这为以后东北成为老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这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于我们中国始终是影响政府经济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决策的施行产生很大阻力。
3、长期战乱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大多数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之中。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成就与教训共存从建国到1952年,经过三年的恢复,全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1.在农业方面,比1949年增长近一半,农村经济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
2.工业方面, 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49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倍。
这一增长速度与同期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相比是最高的。
3.同时,一些新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经验也得到采用,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
而在财政金融方面,人民政府多管齐下的措施很快奏效,全国金融物价逐步稳定,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得到调整,结束了长达12年的通货膨胀局面。
4.此外,内外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人民生活等也有很大的发展,当时中国人民对以后生活的憧憬一片光明。
(但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的出现,中国经济开始走入错误的轨道。
经济建设遭受重大打击,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文革十年的浩劫更是使中国经济原地踏步十年。
中国经济曲折发展。
但这些也为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保持团结,认清形势,冷静头脑,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
)第三个阶段——激荡三十年:龙之崛起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使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开始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当中,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第十二章_建国以来经济发展记录
主要国家占世界GDP总量比重 单位:%
1950年 1978年 1998年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前苏联 日本 中国 印度 合计 6.5 4.1 5.0 27.3 9.6 3.0 4.5 4.2 64.2 3.8 4.1 5.5 21.6 9.0 7.6 4.9 3.3 59.5 3.3 3.4 4.3 21.9 3.4 7.7 11.5 5.0 60.5 1950-78 -2.7 0.0 0.5 -5.7 -0.6 4.6 0.4 -0.9 -5.2 1978-1998 1950-1998 -0.5 -0.7 -1.2 0.3 -5.6 0.1 6.6 1.7 -1.0 -3.2 -0.7 -0.7 -5.4 -6.2 4.7 7.0 0.8 -3.7
麦迪森统计数字 1952~1978 4.4 2.0 2.3 2.6 1.8 2.2 2.0 0.2 9.6 6.3 3.1 1978~1995 7.5 1.4 6.0 2.6 4.7 5.1 0.8 4.3 8.5 3.5 4.8
总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工业(包括采矿、制造业和共用事业)
人口(15-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国际比较
1950 年 9.58 法国 10.40 德国 10.84 英国 11.27 美国 西班牙 5.13 1973 年 11.69 11.55 11.66 14.58 6.29 1992 年 15.96 12.17 14.09 18.04 11.51 中国 印度 日本 韩国 台湾 1950 年 1973 年 1.60 4.09 1.35 2.60 9.11 12.09 3.36 6.82 3.62 7.35 1992 年 8.50 5.55 14.86 13.55 1383
主要国家经济增长率比较 (1950-1998年)单位:% 年 单位:
最新-2019年至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精品
2019年至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一、序言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98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提前3年完成了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于1995年提前5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
2000年九五计划完成后,在全国人口比1980年增加了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国民收入由低收入水平进入中下等收入水平。
在达到小康水平后,在下个世纪最初的10年,进一步的目标就是使全国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达到富裕和舒适的水平,国民收入进入中等以上水平,并努力提高相对贫穷人口的生活水平。
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将得到更大改善和合理化,居住条件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随着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完成,小康生活水平的实现,我国绝大部分人口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着深刻而重要的变化。
从以衣食用为基础的消费向更高层次的消费过渡,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以服务消费为主过渡,从侧重数量型消费向侧重质量型消费过渡。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农业、大部分传统消费品制造业和相应的中间产品加工业将从过去20年之后的高速增长进入常规增长、速度放慢的阶段。
而与此相应的是,服务业迅速崛起,将成为高速增长的经济部门。
作为实现小康水平后的第一个五年,作为承前启后继续的五年,对下世纪初的头五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规划,将立足在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合有效的宏观政策的调节,来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
着眼于规划好第二、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衔接和跨世纪的改革、发展,致力于推动2019-2019年国民经济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为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后2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49--19560)PPT课件
1953年人民银行发行的壹圆的货币.
B、统一财经
措施: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
结果: 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
现金出纳平衡。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 开始好转。
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只能结束当前的物 价暴涨的局面,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有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才能从 根本上遏止物价的暴涨,稳定物价。
晚清政府
新中国一五计划
思考:1、两次工业近代化的起步为什么都以重工业为起步?(背景?) 2、举例说明两次近代化起步的典型代表成就 3、两次近代化实践的结局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
(08广东)28.(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救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1949194910019491949501001949194925工业生产农业生产11209100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饥民大军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1949194927715201537国际尿控学会将膀胱疼痛综合征定义为一种与膀胱充盈相关的耻骨上疼痛并伴随其他症状如白天和夜间排尿次数明显增加1
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建国后至今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 近年来的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挑战 •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 案例分析:中国高铁的崛起
01
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
农业的发展
01
02
03
农业改革的启动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 化等措施,实现了农业生 产的集体化和现代化。
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市场变化
总结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正面临深刻变化,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
详细描述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向老龄化方向发展。这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一 系列问题,如劳动力短缺、养老压力增加以及医疗保障需求增大。同时,也促使政策制定者加快劳动 力市场改革,以适应这一趋势。
产业升级
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 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化传统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 级,提高了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
03
近年来的经济发展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
稳健的货币政策
通过降低利率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
拓展国际贸易合作
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增加对外贸易额 。
吸引外资
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治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 作。
06
案例分析:中国高铁的崛 起
高铁建设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高铁技术的初步研究。
经济建设规律探索50年——建国后党对经济建设规律探索的历史考察
经济建设规律探索50年——建国后党对经济建设规律探索的历史考察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至今已有50年,50年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逐渐认识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
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划线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
若对从此开始的这个时期作一分期的话,可以分为“一五”计划编制和实施、“大跃进”、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文革”四个阶段。
下面就这四个阶段作一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和实施阶段。
这个阶段尽管党在经济建设上还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也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规律知之甚少,但是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纲要的指示中就指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法则。
”(注:《党的文献》1989年第4期,第4页。
)1953年6月23日,李富春代表中财委作了进一步说明。
他说:“计划应该是充分地根据和体现党所规定的方针任务,使需要与可能结合、经济与技术结合,从发展整个人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学习全面计算平衡,如此才能适合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
”(注:《党的文献》1989年第4期,第6页。
)这是党在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
而这个规律也只是局限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陈云在回顾这段经济工作时说:“六十年代,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
从“三大件”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摘要:众所周知,结婚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人生中少有的不可替代的大事之一,婚前的彩礼等又是结婚所必须之物,而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所以笔者从不同时代的婚前彩礼出发,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找出其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联系,将经济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49-1957,第二阶段1958-1962,第三阶段1963-1965,第四阶段1966-1976,第五阶段1978-今。
笔者将从这五个阶段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而且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三大件经济发展新中国正文: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五个阶段,结合笔者调查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彩礼。
彩礼——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
当然,各地的彩礼都各有不同,笔者也不可能把各地的彩礼之类的调查完整,所以只着重于笔者家乡安徽省北部的情况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第一阶段(1949-1957年):这个时间处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刚刚开始从原来的战乱中走出来,所以结婚这种事还依旧停留在民国时期,那结婚之前的彩礼也大致相同而且具有相当的特色。
一般是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
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
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与任何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工业化初期也面临工业化所需生产要素匮乏的所谓发展性短缺问题。
这些生产要素包括货币资本、有一定素质与技能的职工、工业原料和土地、机器设备、以及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中国在遭受了割地赔款、经济掠夺和多年战乱之后,就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即: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而低储蓄又造成低投资,从而无法跨人工业国家的行列。
我国的要素形成阶段,由于底子薄、基础差、遭受国际封锁,经历得十分艰苦。
为了建立大国所必需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强化积累、压低消费,来保证建设与开发。
在体制上,以单一的公有制取代了多种经济成分;在决策上。
以国家和集体的公共决策取代了企业和个体的选择。
在要素形成的初期,在冷战的环境下,这样做在整体上有利于在稳定国内政治的同时强制建立和强化比较劣势的部门和行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一个阶段可能是难以回避的。
同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和认识的僵化,我国在实施单一公有制过程中走了弯路。
在经济体制上放弃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探索。
从“批反冒进”、“阶级斗争为纲”直至“文革”,从经济体制到具体政策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失误,也导致“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要素形成”两个本来可以同时并举的两个方面不能理想地楔合。
②尽管如此,在1953—1965年的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和调整时期,我国在能源、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以及航空、航天、电子、原子能利用等新兴产业方面填补了一系列空缺,成长起大批的科学技术专家和技术工人,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工业化的有效积累和外交领域的得力斡旋,我国的国际环境有了根本的好转,为引进先进技术和对外开放创造了条件。
在遭受了“三年困难”、“文革”等巨大的挫折之后,国内外的经验教训驱使举国上下解放思想,奋发探索。
为新时期的到来做了准备。
三在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建立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要素优化配置明确提上了议事日程。
从1978年底开始,以思想解放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了改革开放的先河。
接着,我国对20世纪50年代初起逐渐形成、曾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严重弊端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渐进的、但是带有根本性的改革。
作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
20年来,随着所有制观念的不断更新和突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的需要,通过政策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整和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并且正在逐步建立规范的产权制度。
大量生产要素经过市场配置,由资金、人力、物力转化为可以流动、增值的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包括外贸体制改革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稳健开放市场、利用外资,从政策引导迈向制度保障。
使我国得以利用国内国外两大市场、多方资源,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同时对外贸、外资的依赖程度也在提高。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场在我国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在世纪之交,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经济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剧烈变动,社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同时,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在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术,流人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一系列突出问题面前,我们面临着进入“黄金发展时期”还是重蹈“拉美现象”④的两种选择。
可以说,21世纪,我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进入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的新阶段。
四在创新阶段,影响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对于经济增长与发展提出了大量新的历史课题。
例如:面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现状,如何对待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怎样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加强调控,努力缩小这三种差距,扫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障碍?面对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是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比较落后,尤其是就业和失业问题突出等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的现状,如何建立经济和社会协调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等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的矛盾,如何投入资金促进科技进步、发展教育、治理环境、改善生态?面对浅层次的、容易改的改革任务基本上已经完成,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型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深层次攻坚性改革;特别面对是改革的社会基础发生分化,改革已不能普遍增加各群体的利益,有些既得利益群体甚至要丧失已得到的部分利益,这些因素使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
非经济的因素对改革的制约明显,不断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越来越触及社会、政治、文化、司法等非经济领域。
在这种状况下,如何协调推进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要素创新,首先是人的观念与制度的创新。
观念与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树立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改进政府管理制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地方政府还在大量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发展的思路还没有真正转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没有完全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思维模式,仍然把增加投资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手段。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要做到这一点,理论和观念的创新仍然是前提条件。
第二是科学技术和其他生产力的创新。
早在世纪之交,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做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创新与竞争力问题进一步凸现。
要素创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现实问题,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对象。
有鉴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是昨天的历史。
21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关注的对象。
尽管这一阶段刚刚开始,但是认识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也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
①从人均GDPI000美元到4000美元,美国花了整整100年,日本用了70年,而韩国只用了25年。
相比较而言,印尼、菲律宾比韩国起点要高,但速度却慢得多,一些拉美国家也长期徘徊在人均GDPI000或2000美元。
②据张汉亚研究.1958—2001年我国投资项目失误率接近投资项目的50%。
(经济参考报)2004年7月27日。
③由国家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所的课题成果《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认为:中国2001年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约为69%。
2003年4月22日光明日报。
④所谓“拉美现象”,即面对各种矛盾处理不当,就会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参见李光荣:《中国经济如何避免重蹈“拉丁化”之辙》,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05-13。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