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批判的特点: • A斗争和批判贯串了建国后近三十 年的时间。 • B文学观念、艺术倾向、创作方法 上的差别和分歧,被放置在对立的 阶级、政治力量冲突的层面处理。
• (三)批判的方式: • 论辩和批判越来越不顾“学理”的 规则,而对立面也失去为自己主张 辩护的权利,且多出现对“异端” 施予“锻炼人罪,戏弄威权”的手 段。
• 这些理论的探索者主要有秦兆阳、 陈涌、周勃、刘绍堂、钱谷融、巴 人、钟惦棐、黄秋耘等……

这次努力的结果:也已失败告 终,在反右派运动,许多作家、理 论批评家、文学翻译家成为“右派 分子”……
Thank You !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 3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的 批判(1954-1955) • 4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1955 ) • 5文艺界的反右派运动,和对丁玲、冯 雪峰“反党集团”的批判(1957)。 这一运动,连同对胡风等的斗争,是 50年代文学界最重要的事件。
• 6、1962年,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 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从1963年开始,在哲学、史学、经 济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开展全面的批 判运动。……这一批判运动是“文化 大革命”的先声。而“文革”十年, 就是一场持续开展的文化批判运动。
• 20年代末到40年代后期左翼文化 界内部的争论、冲突:
• 创造社、太阳社的郭沫若、成仿吾等 与鲁迅、茅盾关于“革命文学”问题 的争论。 • 30年代初,在对待“第三种人”问题 上,瞿秋白、周起应(周扬)与冯雪 峰等的不同态度。
• 1936年左联内部有关“国防文学 ”(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 迅、冯雪峰、胡风提出)的两个口 号的论争。 • 1936年,周扬和胡风关于现实主 义问题的争论。
• 周扬、冯雪峰、丁玲、胡风等,是 中国左翼文学的“资深”人物。 • 1949你那新的政权建立前后,胡 风及其追随者已处于受冷落、排挤 的地位。
• 冯雪峰、丁玲等在50年代初,在文学 界的领导层中尚占有重要的位置。丁 玲、冯雪峰都是当时的中国作协的副 主席,并先后主持《文艺报》、《人 民文学》这些重要刊物的工作。丁玲 还担任中国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央文 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央文学讲习 所”)所长职务。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本章学习要点
• 一、矛盾和冲突的体现:频繁 的批判运动 • 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左翼 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对规范 的质疑 • 三、矛盾和冲突的性质
一、频繁的批判运动
• (一)50-70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 文学(文艺)界的全国性规模的批 判运动有: 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2对萧也牧等的创作的批评(1951)
• (四)批判的目的: • 从文学写作的方面而言,当代开展 的这些运动,是企图摧毁将写作看 做个体情感、心态的“自由表现” 的“资产阶级文学观”,将“个体 ”写作者的认知、体验,和对这种 认知、体验的表达,纳入确定的轨 道中去。
二、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 (一)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文学界就存 在着复杂矛盾。文学主张的不同和 各文学团体、派别的利益,是通常 发生作用的因素。而政治意识形态 和现代政治派别、政党因素的加入 ,导致矛盾性质和冲突的表现形态 发生重要变化。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 国内关切中国文学前景,不满50年 代以来的文学现状的作家开始寻求 变革,对于“文坛充斥不少平庸的 灰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认为是由于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宗 派主义的束缚导致的。
• 提出“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 创作口号,提Fra Baidu bibliotek大胆揭露生活中的 矛盾、冲突;还对以行政的、粗暴 干预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提出 批评,而希望作家能拥有必须的自 主性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环境。
• 但是,在1954年以后开展的各项运动 中,他们直接、间接受到冲击。 • 批判《红楼梦》研究的事件中,冯雪 峰失去《文艺报》主编的职务。 • 1955年,丁玲、陈企霞被指控组织“ 反党小集团”,搞“独立王国”…… • 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中,冯雪峰、丁 玲、艾青、陈企霞等成了右派分子。
关于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 辩论》 • 这是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告一段落后 的总结性文章,结论是: • 丁玲、冯雪峰、胡风等,都是“混 进”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资产阶级 分子”;而过去的“两个口号”、 “民族形式”论争,并非学术观点 的分歧而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 斗争。
• “意见书”的结果:毛泽东的批示 要文艺界“应对胡风的资产阶级唯 心论,反党反人民的文艺思想进行 彻底的批判”,由此一场全国性的 胡风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全面展开。
• 胡风与1953年5月18日被拘捕。先 后被捕入狱的达几十人。被牵连审 查的达两千多人。最后被确定为“ 胡风分子”的有78人。
第二次对规范的质疑:1956-1957年 文学的“百花时代” • 国际背景: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 ,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了政治、思想的“解冻”,要求在 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和思想意识 上进行变革。
• 1938年毛泽东在文化问题上提出 “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 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之 后,在文化界开展的关于“民族形 式”的讨论,在讨论中,胡风等表 现了与毛泽东有异的观点。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中,对周扬 等的鲁艺办学方针的批评,和对王 实味、丁玲、艾青、罗烽的杂文、 小说的批评。 • 40年代中后期,在重庆、香港,围 绕“主观”等问题对胡风及其追随 者的批评。
• 从政治——文学这一文学基本层面 看,矛盾大致有以下几条线索: • A在政治上倾向于国民党政权的作 家和投身于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的 作家的矛盾(这些作家有截然不同 的政治立场,却都信奉文学服务政 治的文学观);
• B在复杂环境中企图保持“中立” 或寻求“第三条道路”,维护艺术 的“独立性”的作家与上述两类作 家的矛盾; • C左翼文学内部因见解和宗派利益 而发生的矛盾等。
(二)对规范的质疑
在50年代,围绕文学的方针、路 线,围绕具体的文学写作、批评问 题,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争论: 一是胡风等人在1954年前后的活 动和胡风《意见书》的发表,另一 1956-1957年文学“百花时代”对 文学革新的推动。
第一次对规范的质疑:胡风的“意见书 ”
• 胡风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 情况的报告》即“意见书”或“三 十万言书”,共四个部分:一、几 年来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 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 例和关于党性;四、作为参考的建 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