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计数型数据研究(小样法)报告表

合集下载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控制程序
(4)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和12行。在适当的列记录数据。例如,第一个测量的零件7,则测试数据记录在标有7的零件的列内,如果需要实验3次,重复上述操作,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
(5)如果操作者在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换的方法。让操作者A测量10个零件,并将读数记录在第一行。然后,让操作者A按照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第2行和第3行。操作者B和C也同样做。
(9) 将4,9和14行的平均值(指XaXbXc)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并确定它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标有XDIEF处的空格内(表1)。
(10) 将每个零件每次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试验次数乘以操作者数)。将结果填入第16行零件均值Xp的栏中(表1);
(11) 用最大的零件平均值减去最小的零件平均值,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标有Rp的空格内。Rp是零件平均值的极差(表1);
(7)将行(第1、2、3、6、7、8、11、12、和13行)中的值相加。把每行得到和除以零件数并将结果填入表1中最右边标有“平均值”的列内。
(8) 将第4、9和14行的平均值(排在最后一列)相加除以试验次数,结果填入第4行的Xa格内。对第6、7和8;第11、12和13行重复这个过程,将结果分别填入第9和第14行的Xb,Xc格内(表1)
6.3表3量具研究表(典型极差法)
6.4表4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法(小样法)。
4.3.2收集数据后的计算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如附表1和2所示。表1是数据表格,记录了所有研究结果。表2是报告表格,记录了所有识别信息和按规定公式进行的所有计算。
收集数据后的计算程序如下:
(1)从第1、2、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它们中的最小值,把结果记入第5行。在第6、7和第8行,11、12、13行重复第一步骤,并将结果记录在第10行和15行(表1)。

MSA管理规范

MSA管理规范

MSA管理规范文件编号:1.目的规定测量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及明确测量系统的接收准则,从而确保测量数据的有效性。

2.范围控制计划中规定使用的测量系统并且离最近一次MSA评价六个月以上者。

3.权责由品质部负责测量系统分析。

4.定义4.1 MSA:测量系统分析;4.2 EV:重复性——设备变差;4.3 AV:再现性——评价人变差;4.4 XYR:重复性和再现性;4.5 PV:零件变差;4.6 TV:总变差;4.7 ndc:测量系统分辨率。

5.作业内容5.1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均值和极差法):5.1.1本公司计量型测量系统见“计量器具台帐”;5.1.2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本公司采用均值和极差法;5.1.3 具体操作步骤:5.1.3.1 测量系统的选定:品质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来选定。

其最小读数需为公差范围的1/10。

5.1.3.2 评价人的选定:由品质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仪器的人员中挑选2-3人进行测量。

另外,品质部负责MSA研究的人员进行记录和计算评价。

5.1.3.3 测量参数的选定:填写在“量具重复性与再现性报告”的表格中。

5.1.3.4 被测零件的选定:研究人员和评价人一起选取具有代表整个生产过程的10个零件(有时,每天取一个,连续10天)。

然后由研究人员按1到10给零件编号,在测量时评价人看不到这些编号,可测量2-3次。

5.1.3.5 让评价人员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由研究人员计入“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再让评价人B和C测量者10个零件并相互不看对方的数据,由研究人员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6行和第11行。

5.1.3.6 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和12行,如果需试验三次,则重复上述操作,记录于第3、8和13行中。

5.1.3.7 如果评价人在不同的班次,可以采用一个替换的方法。

让评价人A测量10个零件,并结果记录于“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收集表”的第一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由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该表的第2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C,也同样做。

PPAP填写要求

PPAP填写要求

PPAP文件提交要求如下:1、PPAP 检查清单,列明所提供文件明细;2、零件提交保证书;(提交等级默认为3 级;若零件尺寸或性能等涉及到安全和法律法规,那在“安全和/ 政府规定”项选是,若没有选否。

授权人须亲笔签字。

)3、全尺寸检验标识;(即:零部件图纸上对需测尺寸项目一一标记,标记与“全尺寸检验报告”项目一一对应)4.如果在设计记录上某一要求提交的零件或零件系列有外观要求,则必须完成该产品/ 零件一份单独的外观批准报告。

(如有表面处理、颜色要求等)5、全尺寸检验报告;6、生产件批准材料试验报告;7、生产件批准性能试验报告;8、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清单;(供方特性必须包含但不限于顾客要求的产品特性,在备注栏标识出关键与重要特性。

)重要特性:对产品性能有影响。

标识为:“ ”9、过程流程图(无模板, 采用贵方格式)流程图中明确“关重特性标识”, “产品、过程关重特性对应的工序必为“关重工序” 。

10、FMEAS(包括DFMEA PFMEA所分析的“项目/功能”必须包含“ 产品、过程特殊特性中所有内容。

(请将关键▽与重要特性在级别栏标注出来)要求:①作为关重特性,其失效模式对应的严重度(S值)必然较高;②RPN (风险优先系数)三120的失效原因应必须解决;③60三RPNV120应尽可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必须加严控制④RPN<60可以不加控制⑤严重度为9、10 的失效模式,须特别予以重点关注,并确认现行的控制措施是充分有效的。

⑥改善措施完成后,FMEAS小组应再次分析该潜在失效的S、O、D 值并重新计算RPN值。

当RPN值仍能够满足上述原则时,方可确定改善措施有效。

否则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达到原则要求11、控制计划要求:① 试生产、生产控制计划均需提交。

② 明确区分产品、过程特性,并且与关重特性清单相一致;③特殊特性分类如下:关键特性:对产品安全性、法律法规有影响。

标识为:“▽” 。

重要特性:对产品性能有影响。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



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 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 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 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 测量值总变差。

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 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采用更 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 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 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 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 变化。

2 数据处理 2.1 极差计算
(1)分别计算每个操作者对 各个r次测量的极差 aj , Rbj , Rcj ; j 1,2,......,N ; R (2)计算每个操作者的平均 极差Ra , Rb , Rc ,......,Rm ; (3)总平均极差R Ra Rb ... Rm ) / M ; ( (4)计算控制限UCLR RD4 LCLR RD3
当再现性(EV)变差值大于重复性(AV)时 .



测量系统R & R分析(均值——极差法)


这里介绍常用的均值—极差法,用来研 究测量系统的双性:R & R。 研究R & R的前提是测量系统已经过校 准,而且其偏倚、线性及稳定性已经过 评价并认为可接受。
以下举一典型情况说明此方法



1 确定M名操作者A、B、C……,选定N个被 测零件,按1、2、……,编号。被选定零件尽 可能反映整个过程的变差。 1.1 测取数据:A以随机顺序测取所有数据并 记录之,B、C在不知他人测量结果的前提下, 以同样方法测量各零件的数据并记录之。 再以随机顺序重复上述测量r次(如2~3次)。

MSA详细说明及运用

MSA详细说明及运用

測量系統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

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

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差小。

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

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标准国际标准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司、科研机构等)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标准传递到第二级标准)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测量系统的评定测量统的评定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称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系阶段: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

第一阶段试验主要有二个目的: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此项必须在使用前进行。

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著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以决定其使用之空间及环境。

第二阶段的评定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应持续具有的统计特性。

常见的“量具R&R”就是其中的一种型式。

各项定义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称之为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人员、环境的集合。

量具重复性: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变差。

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

MSA教材(v1)

MSA教材(v1)

22
MSA
计数型量具研究
评估一致性
研究日期: 报表人: 产品名称: 其他:
检验员自身
95.0% 置信区间 百分比
检验员与标准
95.0% 置信区间 百分比
80
80
60
60
百分比
百分比
40
40
20
20
标准:一 般要求两 个指标 >80%.
1 检验员 2
1 检验员
2
23
MSA
测量系统研究----准备工作
次,记录与偏倚平均值的计算如 右表所示。
11
试 验 次 数
抽取5个 零件,对每个零件测量12
MSA
线性分析
运用Minitab软件进行线性拟合线
图,直接得出结果:
0.50
拟合线图
y = 0.7400 - 0.1320 x
S R-Sq R-Sq (调整) 0.0728469 97.8% 97.0%
0.25
21
MSA
计数型量具研究 一个典型的用于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的表格见下表
A评价人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OK OK OK OK NG … 2 OK OK NG OK NG … 1 OK NG OK NG NG … B评价人 2 OK NG OK NG NG … OK NG OK NG OK … 真值
17
MSA
波动分解
σe:重复性标准差 σo:操作员标准差 σp:零件标准差 σop:操作员与零件交互作用标准差 σms:测量系统标准差 σT:总标准差 标准差不能相加,但方差可以相加,有 σT2=σp2+σms2=σp2+σe2+σo2+σop2 在方程式两边乘以5.15,得到波动分解: 总波动=零件波动+测量系统波动 =零件波动+设备波动+人员波动+人员零件交互波动 即: TV2=PV2+AV2+EV2 =PV2+(R&R)2 =PV2+P2

MSA标准格式

MSA标准格式

C-3 1 1 0 0 1 1 1 1 1 1 自评
参考 1 1 0 0 1 1 1 1 1 1
参考值 249.3 254.1 246.6 257.0 254.3 253.2 249.5 251.2 251.8 251.4
代码 II II X III X II II II II II
A*B 0*0 0*1 1*0 1*1 A*B交叉表 27 0 0 123
A-2 1 1 0 0 1 1 1 1 1 1
A-3 1 1 0 0 1 1 1 1 1 1
B-1 1 1 0 0 1 1 1 1 1 1
B-2 1 1 0 0 1 1 1 1 1 1
B-3 1 1 0 0 1 1 1 1 1 1
C-1 1 1 0 0 1 1 1 1 1 1
C-2 1 1 0 0 1 1 1 1 1 1
C-3 1 1 1 1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参考 1 1 1 1 1 0 1 1 1 0 1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000 -0.103 0.02 0.02 0.00 -0.01 0.01 -0.11 -0.11 -0.12
0.017 -0.020 -0.007 -0.010 0.01 0.01 0.01 0.03 0.02 0.00 -0.02 -0.02 0.01 0.00 0.00 0.01 0.02 -0.01 -0.01 -0.02
评价人%(自评)1
评价人%与参考比较2 A 50 50 B 50 50 C 50 50

利用Excel制作MSA分析表格

利用Excel制作MSA分析表格
当前行中指定列处的数值。
所涉及的公式:
重复性: EV R * K1
再现性:
AV [(X DIFF * K2 )2 (EV 2 / nr)]
GR&R: 样板间变差: 样板总变差:
GRR (EV 2 AV 2 )
PV Rp * K3
TV (R & R2 PV 2)
%重复性: %再现性: %GR&R:
2
3
K2 0.7071 0.5231
GRR (EV 2 AV 2 )
PV Rp * K3 例如:样板数目为10时,取值为0.3146 经过=I7*G29运算可得出PV值
分级数: ndc =1.41(PV/GRR)
K3
2
0.7071
3
0.5231
4
0.447
5
0.403
6
0.3742
7
0.3534
MSA与EXCEL的结合运用
MSA意义 •评定测量系统的质量 •确定能对每个零件重复读数的测量系统 •评估新的测量量具 •比较不同的测量方式,找到最佳方案 •找到并解决测量系统的误差
MSA类别: 计量型
重复性 再现性 稳定性
线性 偏倚
GR&R
计数型 小样法 交叉法
1. GR&R与EXCEL的结合运用
8
0.3375
9
0.3249
10
0.3146
步骤4: 由结果编写条件式 判别原则: 当GR&R<10%时,可以接受; 当<10GR&R<30%时,条件下接受; 当GR&R>30%时,不可以接受; 当ndc>=5时,可以接受; 当ndc<5时,不可以接受

计数型检查分析报告

计数型检查分析报告

A与真值交叉表
0
A
1
总计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0 36 8.6 0 27.4
36
36.0
真值
1 0 27.4 114 86.6
114
114.0
总计
36 36.0 114 114.0
150 150.0
B与真值交叉表
0
B
1
总计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计数 期望值
0 36 9.6 0 26.4 36 36.0
评价人可接受的边缘,可能需要改进
评价人不可接受,需要改进
结论 可接受 可接受 可接受
Kappa ≧0.75 0.4~0.75 <0.4
误发 0.00% 3.51% 0.00%
有效性 ≧90% 80%~90% <80%
报告编号
Po:
1.00
Pe:
0.64
重复能力
Po:
1.00
Pe:
0.64
Po:
0.97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0
0

PPAP填写要求

PPAP填写要求

PPAP 文件提交要求如下:1、PPAP检查清单,列明所提供文件明细;2、零件提交保证书;(提交等级默认为3级;若零件尺寸或性能等涉及到安全和法律法规,那在“安全和/政府规定”项选是,若没有选否。

授权人须亲笔签字.)3、全尺寸检验标识;(即:零部件图纸上对需测尺寸项目一一标记,标记与“全尺寸检验报告”项目一一对应)4.如果在设计记录上某一要求提交的零件或零件系列有外观要求,则必须完成该产品/零件一份单独的外观批准报告。

(如有表面处理、颜色要求等)5、全尺寸检验报告;6、生产件批准材料试验报告;7、生产件批准性能试验报告;8、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清单;(供方特性必须包含但不限于顾客要求的产品特性,在备注栏标识出关键与重要特性。

)重要特性:对产品性能有影响。

标识为:“◇”9、过程流程图(无模板,采用贵方格式)流程图中明确“关重特性标识”,“产品、过程关重特性”对应的工序必为“关重工序”。

10、FMEAS(包括DFMEA、PFMEA)所分析的“项目/功能"必须包含“产品、过程特殊特性”中所有内容。

(请将关键▽与重要特性◇在级别栏标注出来)要求:①作为关重特性,其失效模式对应的严重度(S值)必然较高;②RPN(风险优先系数)≧120 的失效原因应必须解决;③60≦RPN<120 应尽可能解决, 不能解决的必须加严控制④RPN<60 可以不加控制⑤严重度为9、10 的失效模式,须特别予以重点关注,并确认现行的控制措施是充分有效的。

⑥改善措施完成后,FMEAS 小组应再次分析该潜在失效的S、O、D 值并重新计算RPN 值.当RPN 值仍能够满足上述原则时,方可确定改善措施有效.否则进一步采取措施,直至达到原则要求.11、控制计划要求:①试生产、生产控制计划均需提交。

②明确区分产品、过程特性,并且与关重特性清单相一致;③特殊特性分类如下:关键特性:对产品安全性、法律法规有影响。

标识为:“▽”。

IATF-I6949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IATF-I6949MSA测量系统分析控制程序
6.4.7将第4、9和14行的平均值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并确定它
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标有XDiff处的空格内.
6。4。8将每个样品每次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测试次数乘检测人数)将结果填入第16行零件平均值的栏中.
6。4。9从最大的样品平均值减去最小的样品平均值将结果填入第16行标有RP的空格内(Rp是样品平均值的极差)。
1。0目的
更好地了解变差的来源,确保使用场合的测量系统具备适宜的分辨和测量能力,使本公司测量系统评定的方法以及运作步骤和说明有所遵循。
2。0范围
本公司内凡校正合格或出现在产品控制计划中的测量系统。
3。0定义
3。1量具:任何用来获得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3。2分辨力: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征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6。3。3准备所需的测量量具(此量具须已经过校正为OK)
6。3。4让检测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10个零件,并让另一观测人将结果记录在第1行,让检测人B和C测量这10个零件并互相不看对方的数据然后将结果分别填入第6、 11行.使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上述操作过程。把数据填入第2、7、12行,在适当的列记录数据.如:第一个测量的零件是7号,则将结果记录在标有第7号的列内,如果需要测试3次重复上述操作时分别记录在第3、8、13行.
7.0相关文件
《监视和测量装置控制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手册
8.0表单记录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报告》
《重复性极差控制图》
《MSA计数型数据小样分析法》
分发栏
■ 1。 品管部 ■2。 生产工程部 ■3. 人事行政部 ■4.市场部 ■ 5.资财部

MSA培训讲义

MSA培训讲义

R&R結果分析:
当重复性(EV)变差值大于再现性(AV)时 . 量具的结构需在设计增强. 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检验点)需加以改善 . 量具应加以保养.
当再现性(AV)变差值大于重复性(EV)时 . 作业员对量具的操作方法及数据读取方式应加强教 育, 作业标准应再明确订定或修订 . 可能需要某些夹具协助操作员, 使其更具一致性的 使用量具 . 量具与夹治具校验频率于入厂及送修纠正后须再做 测量系统分析, 并作记录
分析时机
新生产之产品,PV有不同时 新仪器,EV有不同时 新操作人员,AV有不同时 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MSA分析時機
通常在過程設計開發階段依產品質量先期 策劃需求擬定測量系統分析計劃; 依制定之測量系統分析計劃在產品質量先 期策劃之試生產階段執行測量系統分析研 究; 依制定之測量系統分析計劃在產品量產階 段執行測量系統分析研究; 測量系統分析所獲之測量系統評估信息可 以橫向引用以示測量系統滿足要求的証據; 為確保測量系統持續有效﹐進行MSA的周期 至多為一年。
术语
测量: 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而 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 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 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量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 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测量系统的组成
人 操作人员
测量 系统

料 法 环
量具/测量设备/工装
被测材料/样品/特性 操作方法、操作程序 工作的环境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
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通常使用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来衡量测量 系统的质量: Discrimination 分辨力(ability to tell things apart) ; Bias 偏倚; Repeatability 重复性;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 Linearity 线性 ; Stability 稳定性 。

测量系统分析规定

测量系统分析规定
5.2.3.3被测零件的选定:先用计量型测量系统测量20个零件,并确保这20个零件里有4—6个不合格,由研究人员编号,一定要注意这4—6个不合格零件的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知道。
5.2.3.4由二名评价人随机对零件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计数型数据小样法分析表”。
5.2.3.5接受准则及评价:如果所有的测量结果(每个零件四次)一致,则接受该测量系统,否则应改进或重新评价该测量系统。若不能改进该测量系统,则不能被接受并且应找到一个可接受的替代测量系统。
5.2.4风险分析法
5.2.4.1测量系统的选定:由质量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中的规定来选定。
5.2.4.2评价人的选定:由质量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系统的人员中挑选三名进行测量。由质量部的研究人员进行记录及评价。
5.2.4.3被测零件的选定:先用计量型测量系统测量50个零件,并确保这50个零件里有一些不合格品,由研究人员编号,一定要注意这些不合格零件的编号不能让评价人知道。
5.2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
5.2.1本工厂的计数型测量系统见“测量仪器总帐”。
5.2.2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本工厂采用小样法和风险分析法。
5.2.3小样法具体操作步骤:
5.2.3.1测量系统的选定:由质量部按“测量仪器年度校准计划表”及控制计划中的规定来选定。
5.2.3.2评价人的选定:由质量部从日常操作该测量系统的人员中挑选二名进行测量。由质量部的研究人员进行记录及评价。
六、相关文件:
6.1外来文件-测量系统分析(MSA)教材
七、产生的相关记录:
量Hale Waihona Puke 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报告风险分析法数据记录表
风险分析法报告
5.1.6.2 10%<GRR<30%,要根据该测量设备的重要性和其成本以及维修费用,同时考虑有关顾客抱怨等情况综合起来决定是否对该测量系统进行改进;

MSA作业规范

MSA作业规范
例如,如果重复性比再现性大,原因可能是:
(1)仪器需要维护;
(2)量具应重新设计来提高精度;
(3)夹紧和检验点需要改进;
(4)存在过大的零件内变差。
如果再现性比重复性大,那么可能的原因有:
(1)评价人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仪器和读数;
(2)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
(3)需要某种夹具帮助评价人提高使用量具的一致性。
编制/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附件一: 完成的GR&R数据收集表
上海瀚氏模具成型有限公司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表
编号
HS—4—21--04
记录
流水号
评价人/实验#
零件
均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A 1
0.29
-0.56
1.34
0.47
-0.80
0.02
0.59
-0.31
2.26
-1.36
0.1
2
0.41
(8)将第1﹑2和3行的平均值相加除以试验次数。结果填入第4行的 格内。对第6﹑7和8;第11﹑12和13行重复这个过程,将结果分别填入第9和14行的 , 格内;
(9)将第4﹑9和14行的平均值中最大和最小值填入第18行中适当的空格处,并确定
它们的差值,将差值填入第18行标有 Diff处的空格内;
(10)将每个零件每次测量值相加并除以总的测量次数(试验次数乘以评价人数)。将
-1.157
0.880
0.150
-1.327
-0.483
0.080
-0.503
1.697
-1.807

研究报告图表格式

研究报告图表格式

研究报告图表格式
研究报告图表的格式是根据具体研究内容和呈现需求来确定的。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报告图表格式,用于展示研究结果。

1. 标题
首先,每个图表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标题,描述图表展示的内容。

标题应该简明扼要,能够准确地概括该图表的数据。

2. 图表类型
选择适合数据展示的图表类型。

常见的图表类型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雷达图等。

根据数据类型和研究目的,选择最恰当的图表类型。

3. 横纵坐标
图表应该包含明确的横纵坐标。

横坐标表示独立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坐标轴上的刻度应该清晰可辨,刻度标签应该准确描述数据的含义。

4. 数据标签
在图表上标注数据值是很重要的,确保读者能够准确地读取和理解数据。

数据标签可以直接显示在图表的柱子、线段等元素上,也可以通过对应的数据表格提供。

5. 图例
如果图表中存在多个数据系列或者多个变量,应该提供图例以区分不同的数据或变量。

图例应该清晰可辨,且与图表配色相符。

6. 线型和颜色
如果图表中包含多条线段、柱子等,应该使用不同的线型或颜色进行区分。

线型和颜色应该明显可辨,且与图例配色相符。

7. 图表说明
在图表下方,可以提供对该图表的简要说明。

说明应该概括图表的主要发现,并解释数据的含义和背景信息。

以上是一个常见的研究报告图表格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在确定图表格式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图表的易读性和易理解性。

MSA小样法M14X1.5-6g

MSA小样法M14X1.5-6g

温州市三峻轿车配件有限公司第1页共2页测量系统分析.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零件号/名称:铜外壳被测参数:螺纹尺寸规格:M14X1.5-6g量具名称:螺纹环规量具编号:LG-0901 量具规格:M14X1.5-6g测量日期:2013.4.10 操作者:张根清、扬红霞零件评价人A 评价人B1 2 1 21# G G G G2# G G G G3# G G G G4# NG NG NG NG5# G G G G6# G G G G7# G G G G8# G G G G9# G G G G10# G G G G11# G G G G12# G G G G13# G G G G14# NG NG NG NG15# G G G G16# G G G G17# G G G G18# G G G G19# G G G G20# G G G G结论YES 注:通过为G;不通过为NGGO=G;NO-GO=NG温州市三峻轿车配件有限公司第2页共2页测量系统分析.计数型量具研究(小样法)检验结论零件号/名称:铜外壳被测参数:螺纹尺寸规格:12.854~12.994量具名称:螺纹中径千分尺量具编号:LG-393 量具规格:0~25mm/0.002mm检验日期:2013.4.10 检验员:张根清零件编号实测值零件编号实测值1# 12.858 11# 12.992# 12.862 12# 12.9723# 12.964 13# 12.9684# 12.852 14# 12.9965# 12.992 15# 12.8866# 12.894 16# 12.8727# 12.898 17# 12.8768# 12.886 18# 12.9729# 12.886 19# 12.89610# 12.884 20# 12.992结论YES零件代码SH12M5D-1701621-01量具名称M14X1.5-6g操作员A 张根清零件名称铜外壳量具类型螺纹环规操作员B 杨红霞检验日期13.04.10 检验人数 2主管朱培昌检验次数 2 检验员朱培昌操作员操作员A 操作员B效率100% 100%错判0% 0%误报0% 0%结论好好注:当效率>95%,错判<2%,误报<5%时结论为好;当效率在90—95%,错判在2—5%,误报在5—10%时结论为一般;当效率<90%,错判>5%,误判>10%时结论为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