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励志创业致富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_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5篇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_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5篇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1:没有本钱的创业?扫地一年赚了40万元在深圳,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扫地公司—日新清洁服务公司。
没有本钱的创业,这个被人不屑一顾的公司,1984年起家时,只有两辆平板三轮车,而到了1991年,他们用笤帚疙瘩“扫”出了15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每年40万元的利润。
一些酒楼、宾馆、机关、工厂越来越欢迎这个扫地公司,他们认为自己雇清洁工,不光给他个人发工资,还要管住房、医疗、退休等许多问题。
还要花钱购买吸尘器之类的扫除专用工具。
所以,计算起来还是把卫生包给清洁公司合算。
随着深坝建设事业的发展,扫地公司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2:一分钱没花就开店我的一位朋友许先生,在路边有一铺面,原来是开饮食店的,因经营不善亏了本,想改行又没本钱,只好关门。
整天只见他在街头走过来又走过去,有一天他惊喜的发现,在广西大新县的这个土湖小镇,一种装粮谷用的铁皮桶很畅销,而于往都从邻县进货,没有一个加工厂。
于是他跑到邻县天等镇一家铁皮桶加工店与老板做起了交易。
由他以门面入股,由厂家以资金、设备、技术入股,在土湖合资开一家铁皮桶加工店。
这是在土湖的独家生意,厂方考察后很乐意的与许先生合作。
由此,许先生没有投入一分钱就成功的做起了铁皮桶加工厂的老板。
同时他还学会了制作工艺,又学技术又赚钱。
一年后,掌握了技术并积累到创业资金的许先生就自己独干了,这样成功的自己做起自己的老板。
关于创业成功的故事篇3:6角钱一斤赚上千万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
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
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 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 5、6次。
农民致富的4个真实案例
农民致富的4个真实案例
1. 陈老板的蔬菜种植:陈老板是一位农民,他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各种蔬菜。
他注重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种植,他的蔬菜产量高且品质优良。
他与周边的超市和餐馆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销售自己的蔬菜,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和不断改进技术,陈老板成功地实现了农民致富。
2. 王老板的养殖业:王老板创办了一家养殖场,专门养殖猪和鸡。
他通过精心挑选优质种猪和肉鸡,并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提高了养殖效益。
他与当地的超市和餐馆合作,直接销售自己的猪肉和鸡肉,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养殖技术,王老板成功地实现了农民致富。
3. 李老板的果树种植:李老板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子和葡萄等。
他通过科学管理和精细种植,提高了果树的产量和品质。
他与当地的果品加工厂和水果批发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销售自己的水果,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和改进种植技术,李老板成功地实现了农民致富。
4. 张老板的生态农业:张老板将自家的土地转为生态农业,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
他注重土壤保护和植物保健,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并采用生物防治和有机肥料等方法。
他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销售自己的有机农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和推广自己的经验,张老板成功地实
现了农民致富。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
农民创业成功案例3个农民创业是指农民依托农村、依靠家庭组织或者依靠新创建的组织,通过投入一定的生产资本以开展一项新的事业,或者扩大改变现有生产规模、生产类型来实现财富增加并谋求发展的过程。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农民创业成功案例,欢迎大家前来阅读阅读!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篇1:76岁农村老妇创业种茶3月23日,76岁程世莲老人在自己承包的荒山上开辟茶园,她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程世莲在茶园里锄草。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衡山镇牛角冲村的一处荒山坡上,76岁的程世莲老人常常起早贪晚,弯着腰身,和请来的村民们一起开荒劳作。
两年前还是满目荒芜的山坡,如今已经茶树满园,披上绿装。
程世莲老人当过基层妇干和民办教师,1993年,她退养回乡务农,在平静的岁月里,老人却命途多舛,屡受挫折坎坷。
1986年,程世莲的丈夫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丢下程世莲和儿子相依为命。
儿子娶妻生子后,虽然一家人日子过的清苦,也充满了天伦之乐。
天有不测风云,2011年,程世莲49岁的儿子患骨髓癌,为给儿子看病,程世莲欠下20多万元债务,还是没能挽救儿子的生命。
2014年,唯一的儿子病逝离她而去,这一年陈世莲已是74岁。
在遭遇了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之痛后,命运再次将老人逼向绝境,2015年,儿媳吴华清又查出患乳腺癌,程世莲又借债2万多元为儿媳手术。
面对巨额债务和儿媳后续的治疗费用,坚强、乐观的程世莲毅然决定创业增收还债,为儿媳撑起一片蓝天。
2013年,她承包山地培植茶苗,由于没有经验,眼睁睁地看着地里的茶苗一棵棵地枯萎。
程世莲是名老党员,在她心里,信义如天,为了早日还清债务,她不顾年事已高,到几十公里外的茶苗良种基地学习技术,总结失败的教训。
2014年,她又扩大种植规模,苦心人,天不负,当年种植的万株茶苗喜获成功。
2015年,她培植的3万余株茶苗被周边乡村的茶农抢购一空。
取得成功的程世莲看到了希望。
今年,她又承包了4亩多山地,建立茶苗培育基地,培植茶苗,栽种茶树。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该文章讲述了一位乡村好青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创业并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的事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篇1引言在当今社会,创业已经成为很多人实现自身价值和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
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也有很多青年人勇于创新,敢于尝试,通过创业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位乡村好青年的创业事迹,以期激励更多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正文这位乡村好青年名叫李明,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
他从小就很勤奋,喜欢读书,但因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深造。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李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只是觉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得去做点什么。
他看到村里的农产品很多,但销路不畅,于是决定利用互联网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于是,他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如何建立电商平台,如何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学习后,他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电商平台,帮助乡亲们销售农产品。
然而,李明并不满足于此。
他觉得,要想真正改变乡亲们的生活,必须得有更具有可持续性的项目。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
经过多次考察和调研,他发现了一个非常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
于是,他开始着手建设一个旅游度假村。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成功地吸引了一些投资者,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如今,李明的旅游度假村已经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篇2乡村好青年创业事迹范文在祖国的广袤农村大地上,有这样一位胸怀梦想、勇攀高峰的优秀青年,他名叫李明。
李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自幼勤奋好学,积极向上。
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决定返回家乡,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明回到家乡后,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工操作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微薄。
勤劳创新致富的例子
勤劳创新致富的例子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许多勤劳创新的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致富梦想。
他们以其无限的创造力和努力工作的态度,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勤劳创新致富的例子。
举个例子,让我们看看吴先生是如何通过勤劳创新实现财富的增长的。
吴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居住在中国的乡村地区。
尽管农业工作一直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吴先生决心通过勤奋和创造力来改善他的生活。
吴先生观察到当地居民饱受供水问题困扰。
在干旱的季节里,他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取水。
因此,吴先生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他开始研究并学习现有的供水系统,然后利用他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一种简单而高效的水轮机。
这种水轮机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比如河流的流水来产生电力,从而为当地人提供清洁饮用水。
吴先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实地测试,并不断改进他的设计。
吴先生的努力最终得到回报。
这个水轮机系统为当地人提供了便利,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同时,吴先生也意识到这个创新可以给他带来商机。
他开始制造和销售这个水轮机系统,不仅在本地区广受欢迎,还赢得了全国性的认可和合同。
吴先生的创新思维使他通过解决问题找到了新的商机,帮助他实现了稳定的收入和财富增长。
吴先生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
他的例子表明,勤劳和创新是实现个人致富的关键。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只要有决心和努力,人们都可以通过勤劳创新实现梦想。
总而言之,勤劳创新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
吴先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设计,解决了当地供水问题,并从中获得了商机。
他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勤劳创新的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富裕。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从吴先生的例子中汲取灵感,并用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去追求成功和财富。
穷人创业励志故事
穷人创业励志故事穷人也可以创业的,而且照样能够成功,那么穷人创业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穷人创业励志故事:80后白手起家创业故事一、艰苦童年,生活磨砺不屈性格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慧超的创业故事和他艰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
十多岁时因为家庭经济的变故,便开始承担起生活的担子。
大三那年,在一次野外生存训练中被户外拓展这个行业深深吸引,于是独自一人跑到了江西南昌拜师。
同年下半年,正直大四的他放弃了中石化的实习机会,揣着从同学那借来的8000元钱去了北京,学习并考取了国家级拓展培训师(中级)证书,还获得了“优秀学员”称号。
在拿到大学毕业证书后,他带着满怀激情来澄创业。
然而由于资金有限、经验不足,他到处碰壁,多次穷途末路,几乎到了饭都吃不上的境地。
出于生活压力,他不得不暂时放下创业梦想从事销售工作。
靠着用心加勤奋,他的业绩经常是公司第一。
当资金开始有所积累,社会经验也日益丰富,不屈的他在参加完江阴SYB创业培训后,毅然辞职,在租住的卧室里踏上了第二次创业征程。
二、踏实实干,辛苦付出崭露头角创立公司之初,没有团队、资金不足、市场无序是他面临的三大问题。
陈慧超透过对市场的分析和判断,并通过自己的所学和之前的工作经验,从基层、管理层等多方面为企业量身制定有效的拓展训练课程,获得了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并从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江阴拓展训练的新局面,在江阴不论是极地营品牌还是陈慧超本人都已成为行业新锐。
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从无锡、常州,甚至是杭州、湖州、烟台等地慕名而来,加入到极地营的品牌旗下。
目前,极地营品牌已有山东烟台和浙江湖州两地正式加盟,舟山极地营也正在积极地筹备中。
三、开拓创新,企业不断做强做大随着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关注员工团队成长,良好的大环境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过几年的奋斗,极地营公司除了吸引到一批有着同样梦想的团队成员,还与全国多家基地、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此外,创新经营模式使企业的架构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成熟。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创业的励志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创业的励志小故事 1邓锦宏一亩田的创业故事:12个月交易额从50万到100亿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三个月前,记者第一次走进一亩田的办公室,那时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拥挤在一个小办公室里,甚至连洗手间门口,也放了个屏风,搭建出了个临时工位。
来拜访和谈合作的,只能在过道里放两把椅子将就一下。
公司唯一的会议室员工基本预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县考察团来这里参观。
三个月后的今天,记者再次走进一亩田的时候,他们的办公区域扩大了好几倍,在隔壁一个大厦租了好几层的新办公室。
员工突破3000人。
这就是互联网速度。
有圈内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联网行业出现如此高速增长的公司还是团购行业兴起时候的美团网。
一亩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个农产品大宗交易的B2B平台。
虽然过去4年里,这个公司实现了2000%的增长,但直到这句话在社交媒体上发酵,一亩田才第一次为互联网圈熟知。
一亩田创始人兼CEO邓锦宏1985年出生,大学毕业后,两次创业失败,两度进入百度。
最后创建了一亩田。
7月10日,他在极客公园的一次演讲里说:你们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亩田提供的。
试错了五个方向只有第六个方向是赚钱的,这就是农产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儿”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场部在做一个乡村信息化的项目,没有人愿意接手,我就接下来了,并把它做成了百度当时最成功的一个公益项目。
这个项目持续两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大量了解和接触农村社会后发现一个现象:我四岁之前在农村长大,但没想到20年过去了,我儿时印象里的农村,跟现在的农村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
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6篇越来越多人加入创业的大军,中国的创业大军中,也有不少创业者成功创业,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关于中国成功创业者的故事1:陈光标今年45岁的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天岗湖乡农村。
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育了5个孩子,陈光标2岁时,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
牛人陈光标:我的钱是从垃圾里“捡”来的陈光标13岁时,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
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一开始一天赚五六元钱,后来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
17岁那年暑假结束时,陈光标挣了2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
陈光标并没有荒废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
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创业。
他认为上市不久的耳穴疾病探测仪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却没有直观性,患者不能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就出资请专家提供指导,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了简单的改进,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这样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
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获得了国家专利,一上市就广受好评。
这样一台成本不足干元的仪器,当年的批发价格约5000元。
陈光标先后打开了江苏和安徽市场,半年时间就卖出了5000多台产品。
1996年,28岁的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把电子疾病探测仪卖到了全国20多个省区。
至2000年,他赚了几千万元。
这年,陈光标到山东泰安考察,当时的泰安盛产灵芝,且价格较低,200元一公斤。
陈光标发现其中有大商机。
“灵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制成胶囊服用就方便多了。
”带着这个令自己都兴奋的想法,他敲开了南京大学和省各大医院专家的大门,请南京大学专家做广告策划,再请医院做临床报告。
拿到生产许可证后,他又筹款到上海订购生产线,再赴山东泰安大量收购灵芝粉,回来进行深加工和技术处理,制成灵芝胶囊。
草根励志创业故事(5篇)
草根励志创业故事(5篇)开店容易守店难,终有回报篇一坚持终于有了回报,不到一年的时间,方正的网店收益在逐渐增加,最高记录是时候他是月赚近2万元,而且收入还在持续增长中。
童年:永远是班里最后一个交学费的孩子篇二在进入大学前,禹化普还从没有出过自己家的小乡村。
在禹化普的记忆里,小时候除了学习,就是和哥哥光着膀子在地里干活的情景。
那时的家里到底有多贫困呢?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每次禹化普的学费都是班里最后一个交的,而且全是几块、几毛的零钱拼拼凑凑。
“每学期开学之前,我都会跟母亲哭上好几回,希望可以早一点拿到学费。
但是真的没办法,每回等到母亲凑够了,已经又是班里最后一个。
”禹化普回忆道。
但贫穷也给了禹化普成长上了最重要的一课。
“那时母亲总是想尽办法供我们兄弟俩上学,她看到别人做什么能赚钱就也跟着去学,卖过豆腐,也做过很多其他小生意。
”母亲的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给了禹化普最深的童年记忆,带着这份耳濡目染下的执着,禹化普走进了他渴望已久的大学校园。
大学: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文具批发开始创业路创业,对于禹化普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生活所迫。
交完第一学期的学费,禹化普全身上下就只剩下了几百元钱了。
而除了要利用这几百元在接下来的四五个月生存下去,积攒下下学期的学费也迫在眉睫。
那时,刚入学的他听哥哥说新生刚入学时会购买很多生活用品,灵机一动,向哥哥借了500元做起了文具批发生意。
“我因为刚到城市里,性格也比较内向,所以有很强的自卑感。
”每次上门推销,禹化普都会先在别人宿舍门口徘徊很久,把接下来要说的话在脑里过上好几遍,但是推开门,他便又会紧张得脸红。
每天早上5点,禹化普便已经起来进货,忙到晚上10点多才关门回家,常常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一学期下来,禹化普瘦了10多斤。
不过,伴随创业的辛苦而来的是,禹化普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以及迈出第一步后越来越自信的自己。
不久后,他又在学校租下了一个铺面,销售鼠标、散热器等电脑配件,同时还出租游戏碟,由于是独家生意,每个月都能收入一万多。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创业励志故事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上,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总是让人动容和鼓舞人心。
他们以毅力、勇气和智慧,穿越重重困难,在创业道路上砥砺前行,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下是几个成功人士的创业励志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成功与智慧。
1. 张磊——从乞丐到亿万富翁张磊,一个出生在农村的贫穷孩子,经历了贫困童年。
他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没有拥有任何背景和资源。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相反,他用勤奋和才智,逐渐从乞讨生活中走出来。
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张磊来到城市,开始从事小本生意。
他从市场上收购廉价商品,然后再卖给别人。
虽然生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气馁。
他坚持持续创新,不断改进自己的经营方式,最终成功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通过多年的奋斗和积累,张磊逐渐成为了一位亿万富翁。
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在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故事成为了无数人的励志典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付出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2. 王海——突破传统,创新风口王海,一个技术geek,对科技充满了无限的热情。
在很小的时候,他就对电子产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认为电子产品是昂贵且高端的奢侈品,没有人看好他和电子产品有关的梦想。
然而,王海并没有受到外界质疑的影响,他坚定地相信电子产品会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此,他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电子技术,寻找突破点。
终于,在他的努力下,王海成功地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子产品,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作为第一批创新者,他抓住了科技风口,带领公司迅速崛起。
如今,他的公司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
王海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并为之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突破点,取得成功。
3. 李娜——逆袭的中国传奇李娜,一个来自中国的网球运动员,用她的坚持和勇气改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
她从小接触网球,展示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潜力。
然而,在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下,网球并不被看好,她接受了很多的质疑和挑战。
出身寒门奋斗成功的例子精选
出身寒门奋斗成功的例子精选成就与出身无关,很多名人用亲身例子告诉我们,即使你出身寒门,只要你肯努力奋斗,总有一天会取得。
小编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出身寒门而奋斗成功的事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出身寒门奋斗成功的例子篇1:曾宪梓他于1934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人的生活一直很艰苦。
他小的时候,冬天连鞋都穿不上。
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助学金念完了中学和大学。
196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
1963年,他经香港到泰国,侨居了5年。
1968年,又从泰国回到香港。
初回香港时,他两手空空,处境艰难。
为了生活,他甚至为人照看过孩子。
生活的艰难,使他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他利用晚上的认真钻研香港的市场状况,发现尽管香港的服装业发达,香港人也很喜欢穿西服,却没有一家生产领带的工厂。
于是,他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的6000港元,又腾出自家租住的房子,办起了领带生产厂。
万事开头难。
起初,他和妻子两人只是用手工缝制低档的领带。
尽管夫妻两人起早摸黑,干得很辛苦,生意却非常不好。
经过仔细考虑,他决定改做高级领带。
他买来法国、瑞士的高档领带进行研究仿制,生产出了一批高级领带。
为打开销路,他下了狠心,把第一批产品放在一家商店里免费发放给顾客。
由于花色、款式对头,他拿出的这批产品深受欢迎。
很快,他制作的领带便在香港小有名气了。
及至1970年,他的领带已在香港十分走俏。
也就在这年,他正式注册成立了“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
第二年,他在九龙买了一块地皮,建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领带生产厂。
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他心中的目标是要创世界名牌。
他多次到西欧领带厂参观,学习他们的制作工艺和经营方法,然后集众家之长,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严格的管理、检验制度,从而使“金利来”领带逐渐占领了香港市场,成为男人们庄重、高雅、潇洒的象征。
1974年,香港经济出现了大萧条,各种商品纷纷降价出售,而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一方面不断改进“金利来”领带的质量,另一方面独树一帜地适当提高价格。
关于创业励志的短故事等3篇励志故事
关于创业励志的短故事很多准备创业的人都会找一些来激励自己一下,那么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三个80后咖啡馆创业的经历许单单于1982年出生在安徽的农村,而马德龙和鲍春华则是同于1984年出生在山东,巧合的是两人的家是紧挨着的两个县城。
许单单和马德龙的家同样有兄妹五人,不过许单单是家里的老大,而马德龙则是家里最小的一个。
许单单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德龙毕业于北邮,鲍春华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大家都是新时代的80后。
单单小时候家里很苦,是最受剥削的一个,家里的活都得靠他。
讲起三个人的家庭背景马德龙露出一副追忆似水流年的神态。
不知道三个人怎么就弄到一块去了,只是觉得这事好玩,开咖啡馆原本是每一个女孩的梦想,但男孩也想开。
许单单、马德龙和鲍春华三个人不同时间都在腾讯工作过,不过后来都离开了去别处发展。
腾讯有一个离职员工的网上组织,大家会经常在里面分享一些信息。
因为这个原因三个人相识,再加上在同一个不错的公司一起工作过,自然多了一些亲切感。
最初的组委会里有7-8个人,到最后只剩下我们三个人,首先三个人在能力上比较平衡,另外三个人内心有一点小火焰,对这个事情有热情。
鲍春华说道。
他们成立的这个公司简称叫3W,是一个咖啡馆。
还在创始期的3W最开始成立了十个人左右组委会的组织,来做具体的筹备事情,但做了三个月后,组委会的人从十个人变成七八个,后来变成五六个,最后剩下三四个人。
大家本来就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生活,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业余的事情中去,这也很正常,但好在还是有人坚持下来了,我们就把3W这个事做起来了。
讲起当初的创业故事,鲍春华回味着。
不是3W选择了我们三个人,而是我们正好是剩下来做事情的三个人。
3W咖啡馆的产生有偶然也有必然。
也有人问过为什么不开一个酒馆,不开一个茶馆,那是因为在过去的文化里,大家想到咖啡馆会想到沙龙,国外,例如法国有一些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包括以前欧洲上流社会的一些医生都是通过咖啡馆和沙龙来交流一些思想的。
关于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
关于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一
湖南郴州“泥鳅大王”的科技路
桂阳县有个 “泥鳅大王”,叫李经武。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报的一项发明专利,被江苏省一名客商看重,开了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 “准专利”值这么多钱?近日,笔者来到该县鹿峰街道新澄村采访了李经武。
“目前,合作社蟑螂饲养面积是600平方米。”王卫祥介绍说,蟑螂的价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达到20万左右的利润。
无偿传授技术带领村民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卫祥还把技术无偿向周边村民传授,只要哪家有养殖土元的想法,随时可以上门讨教。
记者采访当天,正好遇到一位来自潍坊地区的村民来到王卫祥的养殖基地学习。这位村民一直在关注土元、蟑螂的养殖技术,但是苦于没有养殖经验,这次他来找王卫祥就是求教如何建造饲养池。得知这位村民的来意后,王卫祥接着就询问起对方家里的面积,并拿出笔来记录着详细的尺寸。
多种经营拉长链条
土元的收益挺可观,但王卫祥并不满足这种单一的养殖模式。“再赚钱的东西你也不能保证它没有价格跌入低谷的时候,咱得把它发展成一个致富链条,才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了拓展经营品种,王卫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卫祥的青岛天上土元养殖场里,封闭昏暗的养殖室内整齐地排列着数架夹板,夹板之间呈三角形,数千万只蟑螂就住在这样的百叶“蟑螂屋”里。
2007年起,李经武承包了3亩水塘养殖泥鳅。几年来,买鳅苗卖泥鳅,效益平平。在该县科技特派员唐高云的指导下,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从2009年开始钻研泥鳅催产、人工受精等孵化技术,经过10多次失败,当年攻克了孵化难关,掌握了先进的孵化、育苗技术。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精选20篇)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事迹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精选2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1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
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
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
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
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
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
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
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
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
农村名人创业成功故事
农村名人创业成功故事推销不怕丢面子,创业不怕丢银子,大事可成也!看看那些农村名人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农村名人创业成功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名人创业成功故事一都市白领回家开农派三叔网店卖芒果年卖百吨从小在芒果树下长大的农家子弟岑参,大学毕业后在港资企业工作了3年,却突然辞职返乡,做起“芒果贩子”,这让家人着实震惊了一把。
岑参的家乡广西田东县林逢镇坛河村,盛产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顶级芒果,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田东芒果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广西芒果。
“我们田东芒果一点不比别的差!”岑参还记得,他在中山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读时,经常带家乡的芒果给同宿舍的同学品尝,看到完全不同于海南鸡蛋芒的田东大香芒,同学们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平时都吃不到?从小,岑参就爱去屋后的山头玩儿,他的父母在山上种植了300多棵芒果树。
每年4月,果树上开着浓密的淡黄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壮观。
2012年的一天夜里,岑参突然梦到了家乡的那片芒果林,满树的小黄花变成了枝头累累的果实。
他突然觉得,自己也该用成熟的知识和经验去回报家乡。
从高薪的港企辞职,岑参返乡卖芒果的消息一传出,这个世代务农的传统家庭一下炸开了锅,父母觉得“儿子疯了”。
那感觉就像芒果还未成熟时,一口吃下去满嘴都是酸涩。
但岑参心里清楚,祖辈都是把种好的水果拿去市场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要让他们接受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微店上卖水果必然有个过程。
都市白领回家“务农”“亲爱的朋友,最近还好吗?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务农啦!逃离城市的繁嚣,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参网店里买过芒果的人,除了会在包装盒里收到“芒果吃法”等温馨提示外,还会收到这么一封热情洋溢又朴实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参辞职后回到老家,那时候正是芒果丰收的季节,芒果成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
2023励志_普通人成功创业的故事
2023普通人成功创业的故事2023普通人成功创业的故事一养殖人参鸡价格1000元只开启致富路一枚鸡蛋售价35元,差不多是土鸡蛋的40倍;一只鸡售价1200到2500元不等,在市场上可以买20到40只土鸡——这些事儿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靠谱?靠谱!因为长潭河中坝村9组有个“养鸡怪人”龚伦朋,他从家传古医书中得到启示,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制出“人参+大米”的人参鸡饲养秘方,并经试喂获得成功。
此后,他用独家研制的鸡饲料喂养乌鸡,生产“能鹏”人参鸡和人参鸡蛋投向市场,市场行情和经济效益看好。
在长潭河侗族乡龚姓是大姓。
“我们祖籍在江西,后迁入湖南,因逃水灾迁入现居地。
”中坝村书记龚光义介绍。
当地龚氏是中医世家,明代有宫廷御医龚廷贤,清代有地方名医龚祖辉。
龚伦朋打开保险柜,向记者展示龚廷贤的著作《寿世保元》等系列古医书和龚祖辉的照片原件。
“十几岁的时候,我得了‘歪嘴风’,也就是现在的面瘫。
当时到医院拿了些药没治好,父亲就叫我用醋和生石灰调和后涂在脸上,没过几天病就好了。
”龚伦朋回忆当年的情形。
他知道父亲讲的偏方来自家里的祖传医书,从此就对这些珍宝着了迷。
和妻子在外地打工的十余年间,龚伦朋一直把家传医书带在身边。
然而,阴阳术数、经络穴位……这个既非古文专业又非医学专业毕业的农民,要看懂古医书谈何容易!好在他生在中医世家。
他买来字典,自制新旧词对照表,别人放工后休息,他一有空就学习,日积月累,记的笔记本有一摞,终于学有所获。
龚伦朋从先祖龚廷贤的著述中看到“人参鸡”,在长辈的片言只语中得知些许信息,他决定喂养人参鸡,走好“研发、投产、销售”之路。
“创新创业不是容易的事,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年近50的龚伦朋感慨道。
由于饲料配方比不当、鸡子生长条件不优,喂养技术不到位……两三年下来,夫妻俩积攒的20余万元辛苦钱全交了“学费”。
“最难的时候,我家电饭煲坏了都没钱添置。
”妻子李绍琼回忆。
虽然衣食无着,为学喂养技术,龚伦朋到外地办得好的鸡厂去义务劳动,学习知识,积累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励志创业致富故事
在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镇大白庄村,提起35岁的青年农民白铁勇,许多村民交口称赞:“这个小伙子不简单,10多年来一直在外面闯荡,去年回村干起了薄木皮加工生意,而且越干越红火。
回乡创业,大显身手谋求致富路
白铁勇16岁时,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他辍学了。
以后的几年间,白铁勇干过建筑,修过铁路桥梁,跑过出租。
10多年在外漂泊的苦楚锻炼了他刚毅的性格,也让他饱尝了艰苦辛酸的打工泪水。
2021年1 2月,白铁勇偶然遇到了小时候的同学二民,闲谈中白铁勇得知二民正在搞一项加工薄木皮的生意。
薄木皮是建筑复合板生产必备的一种用料,属于消耗品,市场前
景很是不错。
听到二民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生意场上的春风得意时,白铁勇的眼睛里闪现出
一丝的羡慕。
他的这一表情没有逃过老同学的眼睛,“铁勇,如果你愿意干,那咱们就共同携手来
创业吧,我来帮助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话一点也不假。
白铁勇粗略算计了一下,建一个薄木皮
加工厂至少要投资20万元,自己几万元存款对于建造一个加工厂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他于是开始找亲戚、联络朋友、跑贷款。
四处筹措资金。
紧接着寻场地、盖厂房,拉线路,引水源、进设备等都是白铁勇一个人跑办,那会儿,他昼夜坚守在自己的创业工地上,每天的饭菜都是妻子亲自送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
薄木皮加工厂从建设到开工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诚信打拼,立足市场闯出一片天
如何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产业?这是白铁勇最大的“心病”。
在经营中,他始终坚持
恪守诚信的原则对待客户。
刚开始生产,由于工人们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导致产品质量
出现了严重问题。
那次,当他满怀信心将生产出来的自认为优质的薄木皮拉到廊坊的一个厂家交货时,
对方老板说:“你的薄木皮没有一件合格,只能被降低到二级贱卖,否则你拉走!”这个
老板对白铁勇拉来的60多包薄木皮一一指出缺点。
这时白铁勇才意识到自己生产出的产
品都是一些残皮、眼皮和冻皮。
第一次出师不利,白铁勇净赔了3000元。
回来后,他陆续叫13名工人轮流到朋友二民那里学习技术,待工人们将技术全面掌
握后才进行二次生产,两个月后,白铁勇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
依靠诚信打拼,白铁勇的声誉渐渐提高了,也正是仰仗着这些,他的货出现了供不应
求的局面。
创业仅仅一年多。
白铁勇就获得了10万元的纯收入。
一个对经商情有独钟的女孩,为了圆自己的老板梦,孤身到青岛投奔同学,经过自己的
打拼,她开起了自己的“午休吧”,初涉商场的她却在同行竞争中一败涂地。
然而,失败中的她发现了一个大商机——开“美梦专卖店”,把治疗失眠的产品都搜罗
起来,集中销售!
截止到2021年元旦前夕,这个25岁女孩已经斩获了130多万元,“造梦”女孩圆了自
己的财富梦。
●初涉商场失败中发现大商机
女孩开“美梦专卖店”成功造梦●
柳慧敏出生在河南项城的一个中医世家,卫校毕业后,她既不想进医院工作,也不愿留
在父亲的诊所帮忙,却对经商情有独钟。
觉得商海弄潮充满挑战,很符合自己热衷冒险的性格。
当初读卫校是父母安排的,他们拒绝“借”给她创业本金,并劝其收起野心乖乖去工作。
小柳赌气离开了家乡,孤身到青岛投奔同学。
经过两年多打拼,柳慧敏终于小有积蓄。
2021年初,经同学和朋友帮助,她在青岛高新
技术开发区办起了“午休吧”,专为中午没地方睡午觉、又不愿在家和公司之间来回奔波
的上班族服务。
尽管店面狭小,但总算圆了她的老板梦。
但出乎柳慧敏意料的是,她的生意开张后一直不瘟不火,月收入还不够应付房租、税收
等开支。
随着附近另外两家大型午休吧的崛起,“穷家薄业”的柳慧敏在同行竞争中一败
涂地。
眼看倾尽所有开起的小店,已经到了关门的边缘,她不由得心急如焚,从此患上了失眠症。
每晚脑子里乱作一团,总是不停地胡思乱想。
严重的睡眠不足,又导致白天焦躁不安、
精神恍惚……健康状况急转直下。
在深圳打工的男友来青岛时,送给柳慧敏一个眼罩似的东西。
看着她诧异的眼神,男友
神秘而又得意地说,“这是我费好大劲儿才找到的,专治你的失眠!”于是,当晚柳慧敏就满
怀好奇地戴着“眼罩”睡了。
这是她很久以来睡得最香甜的一夜,连梦境里都是风光旖旎
的椰岛、美丽的沙滩和清风徐徐的大海。
第二天醒来后,女孩感到精神百倍,心情愉快又舒畅。
她问男友:这是什么东西,竟这般
神奇?他说,这是香港非常流行的“数码睡眠仪”,很多睡眠不好的香港人都用它改善了睡
眠质量。
它的工作原理很有趣,用低频电子脉冲形式,刺激人的敏感耳穴,模拟中医按摩手法,作用于神经中枢,从而达到调节神经促进睡眠的目的。
发现这种“新潮宝货”后,柳慧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第二天就把睡眠仪拿进她的午
休吧,向那些经常抱怨平时总失眠,连午觉都睡不踏实的顾客炫耀起来,并请他们在午休吧
里试用。
一位在公司做出纳的白领女孩试用后激动不已,说她终于睡了一个久违的完美午觉!因
工作压力大,上司又是脾气火爆的主,她的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就患上了
失眠症。
怕白天精力不够集中导致工作上出错,她几乎每天中午下班后,都来柳慧敏的午休
吧强迫自己睡一阵,可又常常难以入眠。
体会到数码睡眠仪的妙处后,女白领当即询问小柳,哪里能买到这东西?另外还有一些顾客纷纷打听此事,并托柳慧敏代购睡眠仪,有人甚至愿
意出大价钱买小柳这个产品。
看到有这么多人需要,柳慧敏脑海里灵感突现:“既然午休吧生意很萧条,我何不另辟
蹊径,专门经营这种时髦货呢?有需求就有商机!”
想到就做,她立即与数码睡眠仪的深圳总代理取得联系。
由于这种新产品刚从香港登
陆深圳,正着力于开辟大陆市场,对方一听柳慧敏有意做代销,就报了个令女孩感到喜出望
外的发货价。
在硬着头皮回家乡筹钱的过程中,柳慧敏又发现了“新大陆”——得知孙女想做失眠
人的生意,当了一辈子中医的爷爷告诉她说:“不光是电子仪器啊!寒水石枕和中药枕头对
失眠、焦虑、神经衰弱也有很好的疗效!”创业从这开始老人曾在省城一家中医学术刊物
担任过编辑,听了这位“权威人士”的话,柳慧敏不由思路大开:看来,我可以把治疗失眠的
产品都搜罗回来,集中销售!
●极具特色“美梦专卖店”火爆青岛●
拿到第一批数码睡眠仪后,柳慧敏果断地将午休吧改头换面,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的店
名是“美梦专卖店——助睡产品大全”。
随后通过网上“采购”以及到外省四处搜货,她
又进了一些睡眠贴、睡舒宝茶和睡眠液等等,由于这些助睡产品的价格只在80—300元之间,小柳的全部投入不过7万元。
因这些能造福于人的产品,在当地乃至许多大城市都没有专营店,她的“美梦专卖店”
招牌一挂出,尚未正式对外营业,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些曾经光顾过柳慧敏午休吧的白领失眠者,更是闻讯而至,纷纷选购适合自己的助睡
产品。
小柳特意将开业日期定在3月21日,因为这天正是世界睡眠日。
她提前向外界发出的3000份彩印宣传单不仅精美,内容也很吸引人:“世上有什么东西,最不需要花钱而又特别
值得我们享受?是睡眠。
躺在床上舒舒服服地做个好梦,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美妙部分。
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可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
的人因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和学习压力大而导致失眠,据统计,目前中国有38%以上的人存
在睡眠障碍。
如果其中就有您或您的家人和朋友,请光临青岛首家‘美梦专卖店’,这里的
助睡产品多不胜数,总有一样适合您!花不多的钱,换回一生的健康和快乐,何乐而不为?”
出乎柳慧敏意料的是,专卖店正式开业那天,顾客接踵而来,不一会儿工夫就把小店挤
得水泄不通。
有咨询的,有试用的,有购买的,小柳和雇来的店员忙得不可开交,门外的队伍却越排越长。
第一位买主是个面容憔悴的中年女士,因她开的一家小公司破产,欠了银行一大笔债,
很多个夜晚都是靠安眠药助睡,精神状态令家人很担忧。
她也知道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对其
产生依赖,并会导致记忆力减退,可离了药物又彻夜难眠,这位李女士为此苦恼不堪。
当天,她坐在专卖店休息室内的布艺沙发上,戴起睡眠仪试用了一番,时间不长就有昏昏欲睡的感觉……李女士如获至宝,当即买走了两部数码睡眠仪和一些睡眠贴,说要送给她正在读高中毕业班的儿子一部,由于学习压力太大,孩子也经常失眠。
一位浑身名牌打扮的白领先生最有趣,他刚走下车就挤进“美梦专卖店”喊道:“老板,请你把每样助睡产品都给我拿一个。
”柳慧敏一惊,好奇地询问他为何要买这么多。
“下
周女友过生日,我这几天正为送什么礼物犯愁呢,却在你这里发现了对她来说最有意义的礼品!因为她有失眠症,好几年了。
”柳慧敏笑着说,年轻人用睡眠仪和睡眠贴比较好,其他的产品更适合中老年和未成年人,不用一口气全买下来。
她的诚信经营,赢得了顾客们的交口称赞。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