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论语〉十二章》同步测试(含答案)

精 《〈论语〉十二章》同步测试(含答案)
精 《〈论语〉十二章》同步测试(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按原文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不亦乐乎?_________,不亦远乎?

(7)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

(8)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于我与浮云。

4.理解性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5.孔子名丘,字________,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6.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传不习乎( ) (2)匹夫不可夺志也( )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8.“贤哉,回也!”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誉之词。这一则孔子所举的事例中,能体现颜回怎样的品质?

9.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与这一章相对照,谈谈你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三、语言训练

10.星期六中午,你的好朋友又打电话向你诉苦了,说他妈妈总在他耳边唠叨邻居家的小红是如何如何听话的,请你用上本课所学的句子,劝劝你的好朋友吧。

四、写作

11.读完本文后,孔子的哪名话给你的体会最深?它对你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帮助?请你写个片段。

参考答案:

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

2.儒孔子言行《孟子》《大学》《中庸》

3.略

4.(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仲尼

6.(1)老师传授的知识(2)普通的人,男子汉

7.最重要的学习态度是以学习为快乐。

8.体现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9.略

10.示例:妈妈唠叨,也是想督促你进步嘛。孔子不是说的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小红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我们多向她学习嘛,这样,自己也会不断地进步,妈妈也不会总唠叨了,何乐而不为呢?

11.略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同步练习题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及运用 1、已知两个有理数a,b ,如果ab <0,且a+b <0,那么( ) A 、a >0,b >0 B 、a <0,b >0 C 、a,b 异号 D 、a,b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 较大 2、计算: (1))32()109(45)2(-?-?? -; (2)(-6)×5×72)67(?-; (3)(-4)×7×(-1)×(-0.25);(4)41)23(158)245(?-??- 3、计算: (1))5(252449 -?; (2)125)5.2()2.7()8(?-?-?-; (3)6.190)1.8(8.7-??-?-; (4))251(4)5(25.0- ??-?--。 4、已知,032=-++y x 求xy y x 43 5212 +--的值。 5、若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1,求m cd b a 2009)(-+的值。

参考答案 1、D .ab <0,说明a,b 异号;又a+b <0,说明负数的绝对值较大 2、(1)2 3)32109452()32()109(45)2(-=???-=-?-?? -; (2)(-6)×5×107 2675672)67(=???=?-; (3)(-4)×7×(-1)×(-0.25)=7)4 1174(-=???-; (4)24 1412315824541)23(158)245(=???=?-??- 3、(1)5 4249)5(251)5(50)5()25150()5(252449-=-?--?=-?-=-?; (2)60)125255368(125)5.2()2.7()8(-=???-=?-?-?-; (3)06.190)1.8(8.7=-??-?-; (4)5 1)251(4)5(25.0)251(4)5(25.0-=-??-?-=-??-?--。 4、∵,032=-++y x 03,02≥-≥+y x ∴3,2=-=y x ∴2424553)2(433 5)2(25435212-=--=?-?+?--?-=+--xy y x 5、∵a,b 互为相反数,c,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是1 ∴a+b=0, cd=1, m=±1 ∴当m=1时,=-+m cd b a 2009)(-2009; 当m =-1时,=-+m cd b a 2009)(2009.

12-《论语》十二章(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完整地表达。 文言文词语、句子的理解和积累。 1.板块式教学思路。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3课时 ●第一课时●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章;研读前四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1孔子及《论语》作品简介: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搜集整理的资料。 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

初中数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2.9.2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同步测试(含详解) 华东师大版.docx

xx学校xx学年xx学期xx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试题1: 已知四个数:2,﹣3,﹣4,5,任取其中两个数相乘,所得积的最大值是() A. 20 B.12 C.10 D.﹣6 试题2: 计算:2×|﹣3|=() A. 6 B.﹣6 C.±6 D.﹣1 试题3: 小明的父母为他购买了5000元的三年教育储蓄,年利率为2.7%,那么三年后的利息是() A. 135 B.5270 C.5405 D. 405 试题4: 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则下列各式不成立的是() A. a+b<0 B.a﹣b>0 C.ab>0 D. |b|>a 试题5: 在﹣2,3,﹣4,﹣5,6这五个数中,任取两个数相乘所得的积最大的是() A. 10 B.20 C.﹣30 D. 18 试题6: 评卷人得分

若a=(﹣5)×402,则a的相反数是() A.﹣2010 B.﹣ C.2010 D. 试题7: 班长去商店买贺卡50张,每张标价2元,若按标价的九折优惠,则班长应付() A. 45元 B. 100元 C. 10元 D. 90元 试题8: 绝对值不大于4的整数的积是() A. 16 B.0 C.576 D.﹣1 试题9: 某种衬衫每件的标价为120元,如果每件以8折(即标价的80%)出售,那么这种衬衫每件的实际售价为_________ 元. 试题10: 计算= _________ . 试题11: 初三年某班共50名学生参加体育测试,全班学生成绩合格率为94%,则不合格的人数有_________ 人. 试题12: 已知:|x|=3,|y|=2,且xy<0,则x+y的值为等于_________ . 试题13: ﹣(﹣)的相反数与﹣的倒数的积为_________ . 试题14: 计算:﹣3.59×(﹣)﹣2.41×(﹣)+6×(﹣)= _________ . 试题15: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 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人教版《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练习

《论语》十二章?????

1.一词多义 (1)知○1人不知.而不愠 ○2温故而知.新 (2)乐○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乐.亦在其中矣 2.重点实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 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不亦君子 ..乎君子 (4)吾日三省 ...吾身日: 三: 省:(5)为人谋而不忠.乎忠:(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7)传.不习乎传: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9)三十而立.立: (10)四十而不惑.惑:(11)七十而从.心所欲从:(12)不逾矩 ..逾: 矩:(13)温.故而知新.温: 新: (14)可以 ..为师矣可以:(15)学而不思则罔.罔:(16)思而不学则殆.殆:(17)人不堪.其忧堪:(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19)饭疏食饮水 ..饭: 水:(20)曲肱.而枕之肱: (21)子在川.上曰川: (22)逝.者如斯.夫逝: 斯: (23)不舍.昼夜舍: (24)匹夫 ..不可夺志也匹夫:(25)博学而笃.志笃: (26)仁.在其中矣仁: 3.文言虚词 (1)而○1学而.不思则罔 ○2博学而.笃志 (2)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 ○2可以为.师矣 (3)之○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曲肱而枕之. (4)其○1人不堪其.忧 ○2回也不改其.乐

(5)于.我如浮云 (6)必有我师焉.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8)不亦乐乎. 三、句子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8有理数的乘法同步测试

1.8 有理数的乘法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单选题 1.-2的倒数是( ) A .-2 B .12 C D .-12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正数的倒数是正数 B .负数的倒数是负数 C .任何一个有理数a 的倒数等于1a D .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负倒数 3.若0,0,a b ab +><则( ) A .a>0,b<0 B .a 、b 异号且负数的绝对值大 C .a<0,b<0 D .a 、b 异号且正数的绝对值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商为-1 B .任何一个不是1的正数都大于它的倒数 C .若a >b >0,则11a b > D .若1a <-1,则-1<a <0 5. 2.5-的倒数是( ) A .52 B .25 C .52- D .25- 6.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为2,则m ﹣cd+a b m +值为( ) A .﹣3 B .1 C .﹣1 D .-3或1 7.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 A .(-7)×(-6) B .0×(-2)(-3) C .(-6)+(-4) D .(-7)-(-15)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①0的倒数是它本身; ②一个数的倒数一定小于这个数; ③0除以任何数都得0;

④两个数的商为0,只有被除数等于零.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二、填空题 9.已知320a b ++-=,则ab =___________. 10.— 35 的倒数是_________ ,相反数是:_________ 11.-513 ,2.6,|-17 |,-(-4),-2.5的倒数分别为________. 12.计算:(-6)×(-7)×(-23)= _____. 13.在数﹣5,1,﹣3,﹣2中任取三个数相乘,最小的积是____. 14.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 15.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m 的绝对值为2,则: 3 a b cd m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6.计算:(1)11( )3015-×(﹣30).(2)(1572612 +-)×(-36) (3)﹣0.75×(﹣0.4 )×123; (4)0.6×(﹣34 )×(﹣56)×(﹣223). 17.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x 的绝对值为5 求22016a b cd x ++ -的值. 参考答案 1-5.DCDDD 6-8.DCB 9. -6 10 . 53 - 35 11. - 135 ,513,7,14,- 25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翻译

《论语》①十二章 1.子②曰:“学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学而⑦》) 注释:①《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它以语录体、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②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yì)(现山东曲阜)人。③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⑤愠(yùn):生气,发怒。⑥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⑦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⑤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⑤乎?传⑦不习乎?”(《学而》) 注释:①曾(Zēng)子:即曾参(shēn)(前505-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②吾: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⑥信:真诚,诚实。⑦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⑥矩⑦。”(《为政》) 注释: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③惑:迷惑,疑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⑥逾(yú):越过,超过。⑦矩(jú):规矩,规范。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说明自己学习和修养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4.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6.《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不懂装懂,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 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 《论语》中表达求学应该谦虚,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 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孔子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 写出《<论语>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学习呢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论语》中孔子感慨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0.《论语》中讲述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轻易被改变的句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1.《论语》中提倡广泛学习,坚定志向的句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有理数的乘除法练习题

一、选择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 A.一定为正 B.一定为负 C.为零 D. 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 )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 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 A.(-7)×(-6) B.(-6)+(-4); C.0×(-2)(-3) 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2)×(-3)=6 B. 1 (6)3 2 ?? -?-=- ? ?? C.(-5)×(-2)×(-4)=-40 D.(-3)×(-2)×(-4)=-24 5.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与它们的积都是正数,则这两个数( ) A.都是正数 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 C.都是负数 D.都是非负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数没有倒数 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D.-1的倒数是-1 7.关于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有相反数 B.0有绝对值 C.0有倒数 D.0是绝对值和相反数都相等的数 8.下列运算结果不一定为负数的是( ) A.异号两数相乘 B.异号两数相除 C.异号两数相加 D.奇数个负因数的乘积 9.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 ) A.1 3 ÷(-3)=3×(-3) B. 1 (5)5(2) 2 ?? -÷-=-?- ? ?? C.8-(-2)=8+2 D.2-7=(+2)+(-7) 10.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11 34 22 ???? ---= ? ? ???? ; B.0-2=-2; C. 34 1 43 ?? ?-= ? ?? ; D.(-2)÷(-4)=2 二、填空 1.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正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 2.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负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_. 3.奇数个负数相乘,结果的符号是_______. 4.偶数个负数相乘,结果的符号是_______. 5.如果41 0,0 a b >>,那么 a b _____0.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则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被联合国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生字注音 论(lún)语不亦说(yuè)乎愠(yùn)三省(xǐng)传(chuán)不习乎 逾(yú)矩(jǔ)罔(w?ng )殆(dài)哉(zāi)箪(dān)陋巷(xiàng) 堪(kān)肱(gōng)笃(dǔ)志陬邑(zōu yì)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 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字词解释:日:每天三省:多次反省。省;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课文探究: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字词解释:有:通:“又”,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立: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矩:规范、规范 2.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却不会逾越法度规矩。” 3.课文探究: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可以凭借。以:凭借为:做,成为 2.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3.课文探究:本章谈学习方法。(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字词解释:而:表转折,却。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 2.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2016秋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

12《论语》十二章 考点1赏析句子 说说您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就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就是乐在其中。同时,她还提出,与道义不符合的富贵荣华,她就是坚决不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考点2思想内容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就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问题的探讨。请辨别出哪些就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哪些就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哪些就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学习方法:第1、4、5、12章 学习态度:第7、9、10章 修身做人:第1、2、3、6、8、11章 考点3感悟启示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您读了本文之后有什么感悟. 感悟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当您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学得比别人好。 感悟二:我们从课文中学到了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许多有益的教诲。如:瞧到别人的短处而反省自我,加强自律;要贫贱不移;要意志坚定;交朋友要讲诚信,等等。聆听古人的教诲,

真就是受益匪浅。 基 础

积 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一箪.食()曲肱.() 博学而笃.志() 三省.吾身()不愠.() 2、根据拼音填汉字。 ,不亦 ,乎,四十而不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 (3)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 (4)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___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________________ (6)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 (7)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 (8)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就是() 示例: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 B、五十而.知天命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就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有朋/自远方来 C、学而/不思则罔 D、温故/而知新 6、翻译下列语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的语句。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就是一种乐趣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阐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度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句大意相同的句子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 (5)时光匆匆,多少豪情壮志被岁月销蚀,孔子就曾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

1.4.1 有理数的乘法同步练习测试卷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 有理数的乘法 第1课时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课前预习】 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______,异号得______,并把__________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______. 2.乘积是______的两个数互为倒数.0______倒数. 3.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______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______数. 4.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那么积等于______. 【当堂演练】 1.计算4×(-2)的结果是( ) A .6 B .-6 C .8 D .-8 2.下列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3)×(-2)=-6 B.? ????-72×27 =-1 C .-7-(-8)=-1 D.? ????-23×34=12 3.如果-3m 是正数,那么m 是( ) A .正数 B .负数 C .非负数 D .非正数 4.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a +b <0 B .a -b >0 C .a ·b >0 D .|a |<|b | 5.12 017的倒数是______,0.5是______的倒数,-212 与______互为倒数. 6.高度每增加1千米,气温大约下降6 ℃,现在地面的气温是25 ℃,某飞机在该地上空6千米处,则此时飞机所在高度的气温是______. 7.已知a <b <0,则(a +b)(a -b)的符号是________.(填“正”或“负”) 8.计算: (1)? ????-38×123 ; (2)(-4)×(-5); (3) (-8)×(-25)×(-0.03);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七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1、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12、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翻译】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1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翻译】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1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1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有理数的乘除法测试题

有理数的乘除法测试题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有理数的乘除法》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20分) 1.如果两个有理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在原点的同侧,那么这两个有理数的积( ) A.一定为正 B.一定为负 C.为零 D. 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 2.若干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 ) A.由因数的个数决定 B.由正因数的个数决定 C.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 D.由负因数和正因数个数的差为决定 3.下列运算结果为负值的是( ) A.(-7)×(-6) B.(-6)+(-4); ×(-2)(-3) D.(-7)-(-15) 4.下列运算错误的是( ) A.(-2)×(-3)=6 B. 1(6)32?? -?-=- ??? C.(-5)×(-2)×(-4)=-40 D.(-3)×(-2)×(-4)=-24 5.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与它们的积都是正数,则这两个数( ) A.都是正数 B.是符号相同的非零数 C.都是负数 D.都是非负数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负数没有倒数 B.正数的倒数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数都有倒数 的倒数是-1 7. 如果abcd <0,a +b =0,cd >0,那么这四个数中负因数的个数至少有( ) 个 个 个 个 8.下列运算结果不一定为负数的是( ) A.异号两数相乘 B.异号两数相除 C.异号两数相加 D.奇数个负 因数的乘积 9.下列运算有错误的是( ) A.1 3 ÷(-3)=3×(-3) B. 1(5)5(2)2?? -÷-=-?- ??? (-2)=8+2 =(+2)+(-7) 10.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 A. 113422???? ---= ? ?????; =-2; C.34143?? ?-= ???; D.(-2)÷(-4)=2 二、填空(20分) 11.如果两个有理数的积是正的,那么这两个因数的符号一定______. 12. 绝对值大于3且不大于7的整数有________个,其中最大的是________。 13. 比较大小:--87 3 2 - 4 3 -(填“>”,“=”或“<”)。 14. 设a 是最小的正整数,b 是最大的负整数,c 是绝对值最小的数,则=?-c a b )( . 15.如果410,0a b >>,那么a b _____0. 16.如果5a>0,<0,0.7c<0,那么b ac ____0. 的相反数的倒数是________. 18.若a>0,则a a =_____;若a<0,则 a a =____. 19.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_____ 20.如果a >0,b >0,c <0,d <0,则: a · b · c · d ____0 b a +d c ____0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 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学时难点 1.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思想内涵,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 教学活动 活动1 【练习】课前预习 1、查找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试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尝试读准节奏。 3、借助工具书自译,标疑难 活动2 【导入】新课导入 (一)导入新课:说成语出处引入:教师出示“言而有信”、“随心所欲”“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文质彬彬”等成语,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出处,从而引出《论语》。 这样的导语设计,简洁明了,从常见成语入手,引出《论语》,让学生体会到这部文化典籍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学生交流资料,介绍孔子和论语的相关知识,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孔子和《论语》的相关介绍,进一步明确相关知识。 活动3 【活动】诵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于古文学习的重要性。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古文,文字生疏,缺乏语感和停顿断句的常识,所以我在朗读训练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1、初读---读准字音:学生分成四人学习小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先在小组中朗读,其他成员注意倾听这位同学有无读音上的错误,并进行纠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听读课文的能力,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不断加强印象。一轮进行完之后,小组成员选出在组内读得好的同学,来参加班内的朗读展示,如果有错,再在全班范围内纠正。此时,老师再出示几个易错的生字,如:说、愠、省、罔、殆、箪、肱等进一步落实。在此期间,教师应肯定这次小组内朗读的成果,并对读音完全正确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扬,激发孩子们的好胜心和小组合作的信心。 2、再读——读出停顿和重音:教师多媒体显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吾日三省吾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从学生基础分析:通过学生第一次的文言文学习,我发现我们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理解、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德育目标: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结合古汉词典和注释理解文意,勾画疑惑之处,提出疑难问题。老师准备U盘、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ppt展示孔子、孔庙等照片,让学生辨识,引导学生了解。)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