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e534d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8.png)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齐宣王的一场精彩对话。
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一、背景知识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争不断,都想通过富国强兵来称霸天下。
齐宣王也有称霸之心,于是孟子便向他阐述了自己的仁政主张。
二、主要人物1、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仁政”,强调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2、齐宣王齐国国君,有称霸的野心,但在孟子的引导下,对齐国的治理理念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转变。
三、重点字词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中的“钧”是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秋毫之末”指鸟兽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舆薪”指整车的柴。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中“老”“幼”都是动词,分别指尊敬、爱护。
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中“权”指用秤称;“度”指用尺子量。
四、文章主旨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巧妙地引导齐宣王认识到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他指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关注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称霸天下。
五、论证方法1、比喻论证如“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用举重物和见细微来比喻齐宣王有能力行仁政却不行。
2、对比论证通过“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对比,说明行仁政并非不能,而是不为。
3、举例论证孟子以“缘木求鱼”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想用武力称霸天下是行不通的。
六、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1、保民而王孟子认为,只有让百姓得到保障,才能实现王道。
要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衣食住行等。
2、制民之产给百姓分配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养家糊口,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3、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来培养百姓的道德和礼仪,提高他们的素质。
七、对话技巧1、因势利导孟子根据齐宣王的兴趣和关注点,逐步引导他思考仁政的问题,而不是强行灌输自己的观点。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34fab21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6.png)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左传》中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政治转折。
1. 齐桓公:齐国的君主,又称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内进行了内政改革,推行节俭政策,减轻百姓负担,打击豪强割据,巩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对外则采取联姻和联军等手段,与晋国形成了强大的联盟。
2. 晋文公:晋国君主,又称晋文公,也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杰出政治家。
晋文公以德治国,循循善诱,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广泛征集各地的人才,注重教育和重视仁义道德,使得晋国社会风气得到良好改善。
3. 齐晋联盟: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强大的联盟关系,两国通婚,并且通过联军来共同对抗其他强国,如鲁、宋等。
齐晋联盟的建立不仅加强了齐国和晋国的力量,也对整个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以齐晋为核心的联盟体系。
4. 盟津之会:齐晋联盟的重要节点。
齐桓公和晋文公于盟津(在今山东济南市与晋城市交界处)会盟,决定了联盟的大政方针和具体合作事宜。
盟津之会的成功促成了齐晋联盟,也对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后来之事:齐桓公和晋文公在盟津之会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努力,联军击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使得齐晋联盟继续扩大势力,成为当时的霸主。
然而,由于齐桓公去世后,齐国政权发生动荡,齐晋联盟逐渐解体。
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史和外交史的重要篇章,展示了春秋时期列国纷争,各国间建立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杰出才能和政治智慧。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
![2.《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5ff48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4.png)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字词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2088f0b51e79b8969022615.png)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2、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5、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二)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三)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四)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五)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六)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重要虚词(一)之A代词,根据上下文文意,指代有所不同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代齐桓晋文之事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保民而王的人3、故民之从之也轻:代保民而王的人4、“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代后文所说之事,后省“于”,做复指宾语5、王曰:舍之! :代牛6、以羊易之:代牛7、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做这件事的原因8、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代别人心思9、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之,霸道,即指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b4561b0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7d.png)
齐桓晋文文言文知识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的名篇,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逐一梳理。
一、通假字1、“王说”中的“说”通“悦”,意思是高兴。
2、“为长者折枝”中的“枝”通“肢”,肢体。
3、“刑于寡妻”中的“刑”通“型”,作榜样。
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古义:吝惜;今义:喜欢,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把……当作;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3、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三、词类活用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用作动词,尊敬、爱护。
4、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用作动词,用秤称。
5、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四、一词多义1、爱(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动词,吝惜。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动词,喜爱。
2、度(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动词,揣测。
(2)度,然后知长短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
3、若(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动词,像。
(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代词,如此。
4、之(1)牛何之动词,往,去。
(2)臣闻之胡龁曰代词,这件事。
五、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
(2)莫之能御也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也”。
(3)何由知吾可也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
2、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正常语序为“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正常语序为“于诸侯构怨”。
3、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六、重要虚词1、以(1)以羊易之介词,用。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动词,认为。
2、于(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对于。
(2)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doc](https://img.taocdn.com/s3/m/9365bfa4a300a6c30c229fc3.png)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 ,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活用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使⋯⋯来朝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作名,力5、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作名,肥美的食物6、暖不足于体与:暖,形容作名,暖的衣服7、然小固不可以大:小,形容作名,小的国家;大,形容作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众:寡,形容作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作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弱,形容作名,弱小的国家;,形容作名,大的国家10 、是以君子庖厨也:,形容作,离11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作,尊敬,;老②,形容作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作,;幼②,形容作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作,作榜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作,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作,开网捕捉,引申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 ,之,起提宾作用4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 ,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能,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1)桓、晋文之事,可得乎(使⋯⋯听到)(2)能于市朝,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舟中夜琵琶者(听到)(4)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道有先后,有攻(听到)(6)起舞而喜(听到)(7)(廉)以勇气于侯(名)(8)(葛亮)不求达于侯(名)( 9)网天下放失旧(文献)(10)(屈原)博()4、是(1)是何心哉!()(2)是乃仁也!()3(4)道有先后,有攻,如是而已()(5)是不也,非不能也()(6)是心足以王矣()5、盖(1)盖亦反其本矣!( 同“盍”,何不,什么不) (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超)(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渊、子路侍。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344133fc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2d.png)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期间,秦国威逼齐国接受它的‘六国并服’计划,结果发生了晋文之事。
秦桓公率领秦军,攻打了齐国并且取得了最终胜利。
晋文之事不仅反映了秦国强大军事优势,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分裂势力。
历
史上,其他国家纷纷被秦桓公威胁,配合其扩张政策,如果拒绝就接受可怕的报复。
对于
齐国来说,尽管它准备反击,最终还是背水一战。
齐桓晋文之事中,可以总结出如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秦桓公的军事强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秦桓公的军事强势是非常显著的,他率领秦军以大胆的动作、变
化多端的作战策略等,在短短数月时间里取得了战斗胜利,强化了秦国对周边国家的威慑
力量。
二、秦国扩张政策
晋文之事发生在秦国扩张政策的背景下,秦桓公的威逼政策严重破坏了周边国家的和平,让其他小国不得不向秦国低头,接受他们的‘六国并服’计划。
三、秦国政治成功
晋文之事结果有利于秦国,在它横扫六国后,秦国统一了大部分中国地区,开创了历
史上秦汉统一的先河,同时,秦国也以此成功打造了自身强大政治格局。
四、齐国弱势
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国伤亡惨重,一时无法抵挡秦桓公的军事进攻。
兵败之后,齐
国不得不接受秦桓公的‘六国并服’计划。
秦桓公实施的强势政策,对齐国带来严重灾难,表明了古代大国之间争霸的残酷性。
总之,齐桓晋文之事就是秦国发动六国并服战争,统一大部分中国地区,打造强大政
治格局的历史事件。
在这一过程中,秦桓公发挥了武力政治的优势,把其余五国纳定为臣,从而建立了秦国的统一。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ca63fa0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9f.png)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一、通假字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非”作标志)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也”“非”)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非”)是乃仁术也(“乃”“也”作标志)是不为也(“是”“也”)是诚不能也(“是”“诚”“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是”)为不用力焉(“为”)为不用明也(“为”“也”)为不用恩也(“为”“也”)见牛未见羊也(“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也”)夫子之谓也(“也”)是诚不能也(“也”)(二)宾语前置句是以后世无传也(是以:以是,因此)臣未之闻也(未闻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如何)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牛何之(之何:去哪里、到哪去)夫子之谓也(谓夫子)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何)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以何)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三)省略句将以衅钟(将以之衅钟)(四)介词结构后置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于”作标志)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于”)有复于王者曰(“于”)天下可运于掌(“于”)刑于寡妻(“于”)构怨于诸侯(“于”)然后快于心与(“于”)吾何快于是(“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于”)耕者皆欤耕于王之野(“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于”)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以”)申之以孝悌之义(“以”)(五)主谓倒装句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六)被动句一羽之不举(举:被拿起来)舆薪之不见(见:被看见、被发现)百姓之不见保(“见”)三、一词多义1.王齐宣王问曰(国君的称呼)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称王)王坐于堂上(大王)是心足以王矣(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称王)2.为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当成、是)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是)故王之不王,不为也(做、担当)为长者折枝(给、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结构助词,的)为肥甘不足与口与(因为、为了)否,吾不为是也(因为、为了)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行为)尽心力而为之(做)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做)罔民而可为也(做)3.于王坐于堂上(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君子之于禽兽也(对、对于)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与、同)有复于王者曰(向)天下可运于掌(在)刑于寡妻(为、给)至于兄弟(到)以御于家邦(动宾之间,不译)构怨于诸侯(与、同)吾何快于是(对)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动宾之间,不译/对、对于)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在)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到、向)吾惛,不能进于是(到)凶岁免于死亡(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4.以是以后世无传焉(因、因为)无以,则王乎(同“已”,止住)将以衅钟(介词,用)以羊易之(用)是心足以王矣(连词,来、用来)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介词,把。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分类梳理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分类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4e39be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69.png)
1.通假释义。
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 王说(“说”同“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同“途”,道路)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诉”,诉说) 是罔民也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
7、文化常识 (1)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2)海内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以内为 海内,也就是天下的意思。 (3)商贾(gǔ) 古人以贩卖货物者为商,藏货待卖 者为贾,故有“行商坐贾”之说。 (4)庠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5)孝悌 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3)宾语前置句 是以后世无传焉 (即“以是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 (即“臣未闻之也”) 莫之能御也 (即“莫能御之也”) 何由知吾可也 (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 (即“牛之何”) 一羽之不举 (即“不举一羽”,“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舆薪之不见 (即“不见舆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未之有也 (即“未有之也”) (4)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3)形容词的活用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不接近)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字及 下句第一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分别是“敬爱”“爱护” 的意思;第二个“老”字及下句第二个“幼”字都是形容词用作名 词,分别是“老人”“小孩”的意思)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肥甘, 美味的食物;轻暖,又轻又暖的衣服) 小固不可以敌大(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势力;大,大的 势力) 寡固不可以敌众(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寡,人少的一方;众,人 多的一方) 弱固不可以敌强(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弱,弱小的力量;强,强 大的力量)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1d39b83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f.png)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王业(成就王业,取得天下)2、保民而王保:爱护,安抚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示范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11、危士臣危: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形容词作名词,想要的东西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动词的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四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明以(之)教我5、及(之)陷于罪6、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舆薪见7、何以异以何8、未之有也之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独何与6、树之以桑五文言文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启发)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往)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建房)⑷诚然,诚有百姓者(的确)是诚何心也(真的)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332fad5727a5e9846a6114.png)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f00b5a0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8.png)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1.无以,则王乎王:如果没有什么可以超越王的话,那么王就是最高的。
2.保民而王保:保护人民,才能稳定地掌握王位。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因为王与百姓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所以王对百姓的爱不会有所差异。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因为君子要远离低俗的事物,所以要远离厨房。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明亮的视力可以看到极小的东西。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1)尊敬、爱护老人;(2)指老年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1)爱护、关心幼儿;(2)指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用寡妇作为示范来处罚。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美食。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轻薄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臣子受到危险。
12.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欲:指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3.朝秦楚朝:使秦楚来朝拜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小国家无法与大国家相抗衡。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人口稀少的国家无法与人口众多的国家相抗衡。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弱小的国家无法与强大的国家相抗衡。
17.以一服八服:使对方服从自己。
18.然后从而刑之刑:用刑罚来处罚。
19.是罔民也罔: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华丽的衣服。
21.树之以桑:种植桑树。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可以听到关于齐桓、晋文的事迹。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这就是仁德的表现。
2.夫子之谓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3.是诚不能也:这就是无法实现的。
4.是折枝之类也:这就是折断树枝的事情。
5.是罔民也:这就是捕捉、陷害百姓的事情。
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百姓没有看到保护的效果。
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有人带着牛经过堂下。
2.将以(之)衅钟:打算用衅钟来刺激。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打算用某种手段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4.明以(之)教我:通过明亮的灯光来教育我。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f54ff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d.png)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齐桓晋文之事》是一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古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对话。
以下是这篇文章中的文言文知识点归纳:1. 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语气词。
2. 古今异义:寡人之于国也:古义,对于;今义,表属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活着的人;今义,生活,或维持生活的费用。
七十者衣帛食肉:古义,丝织品;今义,一种布料。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转折连词。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古义,检查;今义,审查处理(错误)。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路上;今义,油漆或涂料。
一起而之:古义,同一个;今义,表示数量或程度。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古义,使……受到危害;今义,危险,不安全。
3. 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词作动词,吃。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形容词作名词,须发花白的老人。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4. 一词多义:保:保民而王,安;养生丧死无憾,保障。
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是王道也,道路;道之以政,方法。
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称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王无罪岁,大王。
以:请以战喻,用;可以无饥矣,凭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因为;王以括为能乎,认为。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物;食之以时,吃。
之:寡人之于国也,取独;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的;是何异乎,宾语前置标志;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标志。
检:谨庠序之教,约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d71cfe2a8956bec0875e32c.png)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是(1)是诚何心哉!(这)(2)是乃仁术也!(这)(3)是以后世无传焉(这)(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5)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6)是心足以王矣(这)5、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 (遮盖,掩盖)(4)况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a8eed764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53.png)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全)齐桓晋文之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涉及到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
下面是齐桓晋文之事的知识点总结:1. 齐桓公:齐桓公是齐国的君主,名字叫齐桓公姬欣。
他在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期间,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军事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他以仁政、勤政而著称,被后人尊称为“齐桓公”。
2. 晋文公:晋文公是晋国的君主,名字叫姬夷皋。
他在公元前697年至公元前628年期间,通过一系列的内政和外交手段,使晋国在诸侯中成为一霸。
晋文公施行耕战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晋国的繁荣和强盛。
3. 齐桓晋文之变: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和晋文公在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军事冲突,被称作“齐桓晋文之变”。
在这次冲突中,齐桓公取得了胜利,晋文公的侄子重耳被俘并被流放到楚国。
这次事件标志着齐国和晋国两大强国的博弈开始。
4. 齐桓晋文的联盟:公元前659年,晋文公击败了晋国的叛乱势力,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成功地发展了与齐桓公的联盟关系。
齐桓公和晋文公建立了一种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盟,这个联盟对抗著名的强国楚国,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5. 齐桓公的改革: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齐国的强盛。
他通过实行耕战政策,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他实行了节俭政策,降低了农民的税赋负担。
他推行仁政,加强了统治的合法性。
6. 晋文公的改革:晋文公强化了统一的中央权力,推行了耕战政策,提高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他加强了对贵族的控制,限制了贵族的势力。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发展了与周边诸侯国的联盟关系。
7. 齐桓晋文之后:齐桓公去世后,由于齐国内部的权力争斗,使得齐国逐渐衰落。
晋文公去世后,晋国由于内部纷争和诸侯间的对抗,使得晋国逐渐失去了强盛,最终被周朝吞并。
齐桓晋文之事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所创新和改革,也积极地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发展与联盟合作。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完整版)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https://img.taocdn.com/s3/m/63d9f4b6ccbff121dc368314.png)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二、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4、牛何之(牛之何)之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7、何以异以何异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主谓倒装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状语后置1、王坐于堂上(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5、树之以桑三、一词多义⑴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行军用兵之道(方法)得道者多助(道义、道德)⑵之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代词,他)牛何之(动词,往)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之间,取独)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标志词)⑶舍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舍之!吾不忍其觳觫(放)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作动,建房)⑷爱:①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②吴广素爱人(爱护)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喜爱,喜欢)(5)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做名词,视力)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形,清楚、明白)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上足以事父母(形,贤明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形,明亮)四、古今异义: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地区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五、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2924888ce2f0066f53322e5.png)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3、王说:说,通“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二、古今异义1、吾何爱一牛:爱,吝啬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3、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带6、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四、特殊句式判断句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被动句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省略句1、臣闻之(于)胡龁曰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3、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4、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5、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6、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7、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8、然则一羽之不举: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9、舆薪之不见: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主谓倒置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2、若是其甚与:厉害到如此地步吗,或作一般句理解,可翻译成“像(你说的)这样严重吗”五、一词多义1、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3)道芷阳间行(取道)(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2、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3、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4)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听到)(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到)(6)闻鸡起舞闻风而动闻过则喜(听到)(7)(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8)(诸葛亮)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10)(屈原)博闻强识(见闻)4、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6)颜渊、子路侍。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1618f9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69.png)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名词,表现) 视之,形若土狗 (名词,形状) 形 无案牍之劳形(名词,形体、身体) 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 (动词,比较,对照)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连词,那么) 则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连词,表假设,如果)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连词,“则……则……”并用,加强对比)
5.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动词,述说,谈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动词,安定,安抚;御,动词,阻挡,抵挡)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动词,吝惜,舍不得)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走向)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动词,痛惜,哀怜)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动词,替换) 有复于王者 (动词,禀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名词,视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动词,推及,推广到) 犹缘木而求鱼也 (动词,攀援,攀登) 殆有甚焉 (副词,恐怕,可能) 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表假设,如果)
6.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权,然后知轻重 (名词用作动词,称重) 然后从而刑之 (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名词用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2)动词的活用 危士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
7.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乃……也”表判断)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也”表判断) 非不能也 (“非……也”表否定判断) 是诚不能也 (“也”表判断,此句为否定判断) (2)省略句 臣闻之(于)胡龁曰 (省略引出对象的“于”)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省略引进处所的“于”) 将以(之)衅钟 (省略介词的宾语“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孟子(前372—前309),名轲。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人。
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
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 篇。
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题日是编者加的:齐恒,即齐恒公(?一前643),名小白,春秋时期齐国君。
晋文,即晋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期晋国君。
齐公、晋文公均在春秋五霸之列。
二、字词梳理(1)齐宣王(?一前301):名辟疆,战国时期齐国国君。
(2)无以,则王乎: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无以,不得已。
以,同“已”,停止。
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保民:安民,养民。
(4)胡龁:人名,齐宜王的近臣。
(5)何之:到哪里?之,往。
(6)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叫作“衅钟”。
(7)舍之:放了它。
舍,释放。
(8)觳觫:恐惧战栗的样子。
(9)就:走向。
(10)以羊易之:用羊米替换它(指牛)。
古人以牛为牲之最大者,羊的地位低于牛。
(11)诸:“之乎”的合音词。
(12)爱:吝惜。
舍不得。
(13)诚有百姓者:的确这样(对我有误解)的百姓。
(14)褊小:狭小。
(15)异:对……感到奇怪。
(16)彼恶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17)隐:痛惜,哀怜。
(18)牛羊何择焉:牛和羊两者有仆么区别呢?择,区别三、通假字。
(19)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
宜,应出。
(20)是:这,指以羊易牛。
(2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22)远庖厨:意思是把厨房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
庖厨,厨房。
(23)说:同“悦”,高兴。
(2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
意思是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25)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26)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27)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意思是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
(28)戚戚:内心有所触功的样子。
(29)复:禀报。
(30)钩:古代重量单位,斤为一钩。
(31)明:视力。
(32)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的纤细羽毛的尖端。
(33)舆薪:整车的柴。
(34)王许之乎:大王认可这话吗?许,认可。
之,指上述说法。
(35)独何与:却是为什么呢?独,偏偏、却。
(36)不见保:没有受到爱护。
见,表示被动。
(37)形:表现。
(38)何以异:怎么区分?何以,凭借什么。
(39)挟太山以超北海:挟着泰山跃过北海。
太山,即泰山。
北海,泛指齐国北边的大海。
(40)语:告诉。
(41)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
枝,同“肢”,肢体。
一说折枝即折取树枝。
均喻指常人不办到的事情。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
老,敬爱,后面两个“老”指老人。
幼,爱护,后面两个“幼”指小孩。
(43)天下可运于掌: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比喻天下很容易治理。
(4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语出《诗经·大雅·思齐》。
意思是绐白已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刑,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
做榜样。
寡妻,正妻,一说为贤妻。
御,治理。
(45)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到别人身上罢。
(46)权:称重。
(47)度:计量长短。
(48)抑:表示选择,和当于“还是”。
(49)危士臣:使军士臣下受到危害。
(50)构怨:结怨。
(51)快于心:心里痛快。
(52)求吾所大欲: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
(53)肥甘:指美味的食物。
(54)轻暖:又轻又嗳的衣服。
(55)釆色:绚的服饰、玩好等。
釆,同“彩”。
(56)声音:指音乐。
(57)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
(58)辟:开辟。
(59)朝秦楚:使秦楚来朝见。
(60)莅中国:统治中原地区。
莅,临视,指统治。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
(61)若:如此。
(62)缘木而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63)殆:恐怕,可能。
(64)邹:当时的一个小国,在今山东邹城、滕州一带。
(65)方千里者九:纵横各一千里的地方有九块。
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
〈礼记·王制》:“凡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66)齐集有其一:齐国的上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
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
(67)盖亦反其本矣: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盖。
同“盍”,何不。
本,指仁政王道。
(68)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
(69)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货物)。
储存在大王的市场上。
(70)涂:同“途”,道路。
(71)疾:憎恨。
(72)赴愬跑来诉说:愬,同“诉”,诉说。
(73)惛:不明白,糊涂。
(74)进于是:达到这一步。
(75)辅吾志:帮助(实现)我的志愿。
(76)不敏:愚钝。
谦辞。
敏,聪慧。
(77)尝试:试行。
尝,试(78)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团定财产。
(79)士: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下文的“民”指普通白姓。
(80)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放,放荡。
辟,不正:侈,过度。
(81)从而刑之:接着就加以处罚。
刑,处罚。
(82)罔民:陷害百姓。
罔,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陷害。
(83)制:规定。
(84)畜:养活。
(85)乐岁终身饱:意思是好年成时终年温饱。
(86)凶年:荒年。
(87)驱而之善:驱使他们向善。
(88)从之也轻: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
之,指国君。
轻,容易。
(89)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这样,只是使自已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
惟,只。
赡、足。
(90)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奚,何。
暇,空闲。
治,讲求。
(91)农帛:穿丝织的衣服。
衣,穿。
《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谓之冻馁。
”据说西伯(周文王)“善养老者”、教民“树畜”,使老人订衣帛食肉,不致冻馁。
这里所说的冻馁,与无衣无食不同。
(92)彘:猪。
(93)时:季节。
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
下文‘勿夺其时”的“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
(94)百亩之田:相传周代实行井田制,一家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95)谨庠序之教:重视学校教育。
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殷曰序,周曰庠。
”(96)中:反复(做)。
(97)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9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意思是,年轻人懂得敬老,都来代劳了。
颁,同“斑”。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东西。
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古/今)(1)吾何爱.一牛古义:爱,吝啬。
今义:爱惜。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以及,用来推及到。
今义:连词,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3)至于..兄弟古义:至于,推广到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
(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妻子和儿女。
今义: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
(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中国,指中原一带。
今义: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从而,接着就。
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三、词类活用(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四、一词多义(一)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讲述。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3)道.芷阳间行:取道。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5)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途径。
(6)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二)诚(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三)闻(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3)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到。
(4)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
(5)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文献。
(四)盖(1)盖.亦反其本矣:同“盍”,何不,为什么不。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车盖,盖子。
(3)枝枝相覆盖.:遮盖,掩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胜过,超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
(五)其(1)其.若是,孰能御之:表假设,如果,连词。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