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课时:1节课
教学内容:有机化学基础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通过结构式表示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具准备:
1. 黑板、彩色粉笔、擦拭布;
2. 实验室展板;
3. 有机化合物示例结构式卡片。
教学步骤:
1. 开场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重点讲解碳链命名法和官能团命名法。
3. 练习与讨论(20分钟):给学生几个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让他们根据命名方法来确定化合物的名称,并讨论解答。
4. 结语与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做好知识总结。
教学延伸:
1. 给学生布置有机化合物的作业,加深对命名方法的理解;
2. 找一些有机化合物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只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简单介绍,但通过实例和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盖斯定律及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
盖斯定律的内容、理解及应用。
教学难点
盖斯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方法
【引入】1840年,盖斯(G·H·Hess,俄国化学家)从大量的实验事实中总结出一条规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就是盖斯定律。
【互动】
【典例】已知:
①2C(s)+O2(g)===2CO(g)ΔH=-221.0 kJ·mol-1;
②2H2(g)+O2(g)===2H2O(g)ΔH=-483.6 kJ·mol-1。
则制备水煤气的反应C(s)+H2O(g)===CO(g)+H2(g)的ΔH为()
A.+262.6 kJ·mol-1B.-131.3 kJ·mol-1
C.-352.3 kJ·mol-1D.+131.3 kJ·mol-1
【答案】 D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由题意知:
①×1/2-②×1/2得:ΔH=(-221.0 kJ·mol-1)×1/2-(-483.6 kJ·mol-1)×1/2=+131.3 kJ·mol-1。
【提问】请观察思考:ΔH、ΔH1、ΔH2之间有何关系?
【交流】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投影】讲述盖斯的生平事迹。盖斯是俄国化学家,早年从事分析化学研究,1830年专门从事
化学热效应测定方法的改进,曾改进拉瓦锡和拉普拉斯的冰量热计,从而较准确地测定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1836年经过多次试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当一个不能直接发生的反应要求计算反应热时,便可以用分步法测定反应热并加和起来而间接求得。故而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高中化学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化学反响进行的方向一、教材剖析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响及其能量变化、化学反响速率、化学反响的限度以后,教材安排了难度较大的化学反响进行的方向的内容。
关于自由能知识,仅限于达到知道、认识的层次即可。
事物的发展、变化经常受多种要素的限制,经过焓变、熵变的介绍,力争使学生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二、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1) 、经过学生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常有的化学反响,让学生认识放热反响的自觉性和某些吸热过程的自觉性;(2)、经过“有序”和“无序”的对照,引出熵的看法;(3)、经过平时生活中的见闻指引学生,使学生明确依据反响的焓变和熵变的大小,只好判断反响自觉进行的可能性,不可以决定反响能否必定发生或反响速率的大小。
2.能力目标:(1)、经过学生已有知识及平时生活中的见闻,使学生建立化学反响方向的判据;(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式,建立新知识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过平时生活中的焓变和熵变的详细实例,让学生明确化学与平时生活是息息有关的。
三、教课要点难点要点:熵判据难点:焓减与熵增与化学反响方向的关系四、学情剖析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反响速率、化学均衡及其影响要素的基础上,抽象思想能力提升好多,本节降低难度后,学生应当能掌握要点内容。
五、教课方法1.启迪教课2.教案导学:见后边的教案。
3.新讲课教课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情境导入、展现目标→合作研究、精讲点拨→反省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教案、部署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教案。
2.教师的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教案,课内研究教案,课后延长拓展教案。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八、教课过程( 一) 预习检查、总结迷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状况并认识了学生的迷惑,使教课拥有了针对性。
(二)情形导入、展现目标。
教师: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氮以及燃料不完整焚烧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它们是现代城市中的大气污染物,为了减少大气污染,人们提出经过以下反响来办理汽车尾气:2NO (g)+ 2CO(g)= N2(g)+ 2CO2(g),你可否判断这一方案能否可行?理论依照是什么?教师:上述问题是化学反响的方向的问题。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教案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2课时 授课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2)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3)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 (2)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学难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 学 预 设教学生成核心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复习必修相关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反应?能作图吗?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复习回忆,总结归纳,分析作图做好必修与选修的衔接教学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 Δ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H 为“-” 为放热反应∆H 为“+”讨论、思考、提问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相同的。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环节三盖斯定律的应用讲评练习: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
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
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 -2983.2 kJ/mol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 -738.5 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1.1《热化学方程式》参考教案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效应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本课时介绍的是热化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以启发学生从能量角度考虑化学反应问题,有利于学生较全面地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再联系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反应物分子的旧化学键的断裂所需要的能量和生成物分子新化学键的形成所放出的能量,定量讨论反应的能量变化,说明了宏观的反应热和微观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所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之间的关系。是学习本章的基础。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题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涵义。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2 H2(g)+O2(g)=2H2O(g);△H= —483.6KJ/mol
H2(g)+1/2O2(g)=H2O(g);△H= —241.8KJ/mol
【学生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总结规律】
1、△H与化学计量数成正比;
2021年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教案详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教学难点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用具:投影仪学习过程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d>0 C、2a=b08)若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 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O2(g)=2CO2(g)+H2O()ΔH=-1300 J/mo2C2H2(g)+5O2(g)==4CO2g+2H2O ΔH=-2600 J/mo教学反思:第二节燃烧热能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燃烧的含义③掌握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我国的能源现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教学重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学习过程1、燃烧热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o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新人教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课题: 高中化学选修4
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熟练运用化学反应平衡及平衡常数进行计算和推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难点: 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
1. 探究教学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2. 示范教学法: 通过示范运算过程,让学生了解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巩固法: 通过练习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平衡常数的应用。
教学过程:
1. 前导: 讲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实验: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
3. 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该实验的结果,并引出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
4. 讲解: 授课介绍平衡常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5. 示范: 示范一个平衡常数的计算例题,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
6. 练习: 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平衡常数的计算题目,并检查答案。
7. 总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化学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原理,掌握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提高其化学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精品
课题: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授课班级课时 2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一、反应热焓变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2、符号:△H3、单位:kJ/mol或kJmol-1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例:H2(g)+I2(g) 2HI(g);△H=-14.9 kJ/mol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
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不同。
(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也不同。
高中化学 化学反应速率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新人教版高二选修4化学教案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设计及分析一、教学背景分析1.课标分析: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
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
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
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学生分析:(1)已有的知识:①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②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①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①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②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详案
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详案
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氧化数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的构建方法;
4. 熟练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化学选修4》
2. 实验器材:试管、试剂、电子天平等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与同学们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例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解
1.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和概念
2.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数计算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方程式的构建方法
三、示范
老师通过做实验或者举例子的方式,展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方程式的构建过程,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四、练习
让学生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平衡方程式的练习,巩固他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五、总结
老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指出重点和难点,并鼓励学生在家中继续加强学习。
六、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今天所学内容。
七、课堂反思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纠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11、确定本周课程教学内容内容和进度:第二节醛、酮及习题讲评第一课时:(1)以乙醛为例学习醛基的化学性质;甲醛的反应及相关计算。
第二课时:学生分组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简单介绍酮的性质。
第三课时:《步步高》醛的练习讲评。
第四课时:《步步高》酮的练习讲评2、教学目标:认识醛类的结构特点和性质主要通过醛类的典型代表物──乙醛,介绍了乙醛的氧化反应和加成反应,主要通过实验来归纳乙醛的性质;结合乙醛的结构特点,复习和应用核磁共振氢谱图;结合乙醛的加成反应,进一步认识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教学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资料准备: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步步高》、实验药品、仪器、视频4、新课授课方式(含疑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醛学生已经掌握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了羟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化学反应中可能的变化,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在对比羟基和醛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探究乙醛的化学性质,落实“性质反映结构”的观点;最后通过小结醛基的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迁移到醛类化合物,并掌握醛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首先提示讨论乙醛的结构特点,推测乙醛可能的化学性质,然后开展实验探究,探究乙醛的还原性。
探究乙醛与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与银氨溶液、与cu(oh)2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反应规律。
讨论小结实验现象,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讨论学习:边讲、边讨论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讨论反应规律,1 mol 醛基(—cho)可还原2 mol ag+或2 mol cu(oh)2,醛基(—cho)转化为羧基(—cooh)。
迁移提高:根据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规律,写出甲醛、丙醛与银氨溶液、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全册教案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案学校:授课教师:所用课时:2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预设核心环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 复习必修相关 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问: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 有哪些是放热反应?什么是放热 反应?能作图吗?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 是吸热反应?什么是吸热反应? 能作图吗?复习回忆,总 LjJ 曼_ G _ _ —F HI 血门?、结归纳*1农分析作图0 1! ■ 竺丿书打一一做好必修与选 修的衔接教学环节二 反应热与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 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 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 又称为焓变”符号:△ H ,单位:kJ/mol 或 kJ?mol -1?H 为•”为放热反应?H 为牛” 讨论、思考、提问准确无误地 掌握概念核心环节 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生成(1)理解燃烧燃烧的含义(2)掌握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我国的能源现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二)教学难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一)知识与技能(1)盖斯定律的本质,了解其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2)掌握有关盖斯定律的应用。
(3)掌握有关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盖斯定律求有关物质的反应热,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2)通过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热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
(2)通过有关反应热的计算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和开发新能源的使命感、责任感; 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五章 电解质溶液整章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五章电解质溶液整章精品教案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基础知识精析]复习目标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判断。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判断。
4.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平衡移动。
5.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6.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在以上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叫做强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研究的条件是稀的水溶液,本质区别是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离子能力的大小(可通过电解质溶液的导电实验验证)。
注意:不能简单地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因为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还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1)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包括一些难溶性盐)完全电离(2)弱电解质的电离(弱酸、弱碱、少数盐)不能完全电离二、电解质、非电解质与导电情况的关系页:11、电解质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导电,如食盐晶体、氯化氢气体等不导电。
在水中不导电不一定不是电解质,在水中导电也不一定就是电解质,非电解质溶于水形成的溶液不一定不导电。
2、不能简单地根据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因为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和价态、温度等因素有关。
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一)、*电离度1.概念:表示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的相对大小。
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达到电离平衡时,溶液中已经电离的电解质分子数占原来总分子数(包括已电离的和未电离的)的百分数。
2.计算公式:α=%100子总数溶液中原有电解质的分数已经电离的电解质分子 只适用于处于电离平衡状态的弱电解质。
意义:(1)原有分子总数=已电离分子数+未电离的分子数例如:在醋酸溶液中, α = %100)()()(HAc n H n H n +++若α=1.32%,表示每10000个醋酸分子中有132个发生电离。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绪言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
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则反应速率越快。
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1、为什么可燃物有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二学习过程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化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
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钠的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和巩固上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钠的化合物中,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学好本节内容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指导应用意义。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本节课共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过氧化钠的性质;第二课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以下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
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通过教学设计,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反应。
二、说学情1.知识储备: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燃烧的三要素,通过上节对金属钠的学习,学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热情。
2.学生特点:高一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均有限,虽对探究性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够积极地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
故:本节课中,我将多设疑、多激疑引导,让学生都能动起手来,把实验作为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三、说教法我的理念:建构主义理论铺开课堂,由旧知引入新知,认知冲突或疑惑激发兴趣。
1.本节采用:“互动式”、“启发—探讨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教案: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课时一、基本说明1.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所属的章节: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教学课时:第1课时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等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理解盖斯定律的意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对已学知识进行再探究,运用对比归纳法进行知识提炼。
(2)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概念辨析中探究常见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类型,感受科学探究后的收获。
(2)体会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常见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四.板书设计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一. △H=E(生成物)-E(反应物)二.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三. 根据燃烧热计算 Q(放) = n(可燃物)╳ 燃烧热四. 盖斯定律1. 内容2. 意义3. 应用方法:(1)方程式消元法(2)模拟路径法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再探究。
[板书]一.△H=E(生成物)-E(反应物)△H 0,放热;△H 0,吸热思考与讨论:1.(1)同温同压下,反应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反应热△H相同吗?(2)已知S(s)+O2(g)=SO2(g)△H1 0,S(g)+O2(g)=SO2(g)△H2 0。
△H1等于△H2吗?通过对反应热概念的辨析,规避易错点;同时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归纳反应热的计算。
[板书]二.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热,即△H的大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教材12页例1)2. 2H2(g)+ O2(g) =2H2O(g)△H1=-483.6kJ/mol 能表示2个H2(g)分子与1个O2(g)分子反应放出483.6kJ热量吗?1mol H2(g)完全燃烧发生该反应,放出多少热量?阅读教材12页例1通过对热化学方程式的辨析,引导学生提炼归纳反应热的计算。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41《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原电池》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其能量转化过程。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原电池的概念2. 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 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2.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3. 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1.1 展示干电池、燃料电池等日常生活中的原电池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原电池的应用。
1.2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是如何工作的?2. 讲解原电池的概念2.1 讲解原电池的定义:原电池是一种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装置。
2.2 强调原电池的特点: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极性、闭合回路。
3. 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分类3.1 讲解原电池的组成:负极、正极、电解质、导线。
3.2 介绍原电池的分类:酸性电池、碱性电池、中性电池、燃料电池等。
4. 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4.1 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讲解负极和正极的反应过程。
4.2 强调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在原电池工作中的重要性。
5. 分析原电池的能量转化过程5.1 讲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离子迁移。
5.2 举例说明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6.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6.1 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有哪些实际应用?6.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7. 课堂小结7.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原电池的概念、组成、分类和工作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②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2.过程与方法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即旧键断裂与新键形成的角度研究反应热产生的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简单过程中的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重点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实质教学难点能量变化中的热效应教学用具:投影仪学习过程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思考(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多数的分解反应、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的反应、水煤气的生成反应、炭与二氧碳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1:当能量变化以热能的形式表现时: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同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那么一个反应中的质量与能量有没有关系呢?有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
能量的多少则以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为基础。
那么化学反应中能量到底怎样变化2:反应热,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
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
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
反应热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符号:ΔH ,单位:kJ/mol或kJ•mol-1∆H为“-”为放热反应,∆H为“+”为吸热反应思考:能量如何转换的?能量从哪里转移到哪里?体系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是降低?环境的能量如何变化?升高还是降低?规定放热反应的ΔH 为“-”,是站在谁的角度?体系还是环境?放热反应ΔH为“—”或ΔH〈 0吸热反应ΔH为“+”或ΔH 〉0∆H=E(生成物的总能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H=E(反应物的键能)- E(生成物的键能)3:练习1)1molC与1molH2O(g)反应失成lmol CO(g)和1mol H2(g),需要吸收131.5kJ的热量,该反应的反应热为△H= kJ/mol。
2)拆开 lmol H—H键、lmol N-H键、lmolN≡N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391kJ、946kJ,则1mol N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1mol H2生成NH3的反应热为。
3)H2 + F2 = 2HF H2 + Cl2 = 2HCl 预测当生成2 mol HF和2 mol HCl时,哪个反应放出的热量多?若干化学键的键能( kJ/mol,25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B、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易发生C、反应是放热的还是吸热的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D、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2、反应C(石墨) → C(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由此可知A、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B、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C、金刚石比石墨稳定D、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教学反思: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②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局限性,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在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书写表示化学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教学难点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学习过程1.复习回忆1)、催化剂为什么能够加快反应速度?2)、什么是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3)、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4)、你了解“即热饭盒吗?知道是什么原理吗?5)、什么是反应热(焓变)2.引入阅读课本:例1与例2与化学方程式相比,热化学方程式有哪些不同?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哪几点?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1)热化学方程式定义: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为什么?)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
(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为什么要标出?)(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注意点: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
∆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热量,∆H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例题1、当1mol气态H2与1mol气态Cl2反应生成2mol气态HCl,放出184.6KJ的热量,请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2.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1molN2(g)与适量O2(g)反应生成NO(g),需吸收68kJ的热量;2)2molCu(s)与适量O2(g)反应生成CuO(s),放出314kJ热量;3) 1g 硫粉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放出 9.36kJ热量,写出硫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4)4g 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放出 9. 6kJ热量,写出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5)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 /molCH4(g) +2O2 (g) = CO2(g)+2H2O (l);r H= – 890 kJ/mol由1mol 氢气和2mol甲烷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6)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丙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g) + O2 (g) = 2H2O (l); ∆H= – 572 kJ/molC3H8(g) +5O2(g)= 3CO2 (g) +4H2O (l);∆H = – 2220 kJ/mol5mol 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则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为(A) 1:3 (B) 3:1 (C) 1:4 (D) 1:17)已知(1)H2( g )+1/2O2( g ) = H2O ( g ) ΔH1 = a kJ/mol (2)2H2( g )+O2( g ) =2H2O ( g ) ΔH2 = b kJ/mol (3) H2( g )+1/2O2( g ) = H2O ( l ) ΔH3 = c kJ/mol (4) 2H2( g )+O2( g ) =2H2O ( l ) ΔH4 = d kJ/mol则a、b、c、d的关系正确的是 A C 。
A、a<c<0B、b>d>0C、2a=b< 0D、2c=d>08)若2.6 g 乙炔(C2H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CO2(g)时放热130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2H2(g)+5/2O2(g)=2CO2(g)+H2O(l)ΔH=-1300 kJ/mol2C2H2(g)+5O2(g)==4CO2(g)+2H2O(l) ΔH=-2600 kJ/mol 教学反思:第二节燃烧热能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燃烧燃烧的含义③掌握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我国的能源现状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教学重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有关燃烧热的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表示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学习过程1、燃烧热什么是燃烧热?是不是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叫燃烧热呢?1)定义:在25℃,101 kPa时,1 mol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通常可由实验测得。
2)在理解物质燃烧热的定义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条件: 25℃ ,101 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
(ΔH<0,单位kJ/mol)⑤在未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外界压强一般指25℃ ,101 kPa.所谓完全燃烧也是完全氧化,它是指物质中的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稳定物。
如: C→CO2(g)、H → H2O(l)、S → SO2(g)[练习1]分析以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哪个是表示固态碳和气态氢气燃烧时的燃烧热的?为什么?A.C(s)+O2(g)===CO(g);ΔH=110.5 kJ/molB.C(s)+O2(g)===CO2(g);ΔH=-393.5 kJ/molC.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D.H2(g)+1/2O2(g)===H2O(g);ΔH=-241.8 kJ/mol你能根据题中信息写出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吗?由于计算燃烧热时,可燃物质是以1 mol 作为标准来计算的,所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系数常出现分数。
2、燃烧热的计算及应用[例题]1.在101 kPa时,1 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890.3 kJ的热量,CH4的燃烧热为多少?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CH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3.97×104 kJ2.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6CO2(g)+6H2O(l)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
计算100 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3、中和热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 (l);△H=-57.3kJ/mol。
3)要点①条件:稀溶液。
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
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 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