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说

合集下载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_孙国江

第27卷 第4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7 No. 4 2012年8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ug. 2012收稿日期:2012-06-12作者简介:孙国江(1983―),男,河北廊坊人,讲师,博士。

大禹治水传说的历史地域化演变孙国江(天津师范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

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

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

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关键词:大禹治水;传说;历史地域化;演变 顾颉刚认为:“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

”[1]156大禹作为治水的重要人物,有关他的传说成为维系中华文明与中华土地特定关系的纽带,并且随着中华版图的变迁不断发挥着影响力。

传说中禹曾疏导了长江和黄河中流通不畅的水道,在西、北、东、南各凿河渠使壅滞的洪水通向入海河流。

但是,依现在的眼光来看,传说时代人类能够使用的生产工具十分有限,大禹的这些功绩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由人力完成的。

实际上大禹治水的传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和流布过程,记录了中国疆域开拓和沿革的历史,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敢于和恶劣自然环境相抗争的英雄的崇奉和尊敬。

一、传说中治水范围的扩大先秦时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由黄河上中游地区向下游地区扩展,后又向南方的长江流域扩展。

这与先秦时期全国地理的开发是基本一致的,反映的正是大禹传说由旧地区向新开拓地区不断传播的过程。

有关大禹治水、甸山的传说,最早的记载应属遂公盨铭文中所称述的“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但这里只是泛指,并未明言大禹治水的具体途径和经过。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

大禹治水的古代故事(通用8篇)大禹治水的故事篇一传说,帝尧时,洪水成灾,天下百姓深陷愁苦之中。

尧帝命禹的父亲鲧去治理洪水。

鲧率众筑坝修堰,费了九年功夫,因没把大水治伏,被尧帝流放,后诛杀于羽山。

舜继帝位后,便命鲧的儿子禹(此时禹已做了部族首领),继续治理洪水。

禹欣然领命,但他没有贸然行事,而是首先认真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寻找治水失败的原因。

然后,率领伯益、后稷等一批忠实助手,跋山涉水,顶风冒雨到洪灾严重地区进行勘察,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摸清洪水流向和走势,制定统一的治水规划,在此基础上才展开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他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

历时十三年之久,最后把洪渊填平,河道疏通,使水由地中行,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除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另一重要原因是他一心为公,吃苦耐劳,身先士卒,不畏艰险,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他手拿治水工具,亲自参加劳动,给参加治水的人做出了好样貌。

为了治水重任,新婚四天便离开家,在外13年,没有回过一次家。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由于他常年奔波在外,人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手上长满了老茧,脚底布满了血泡,腿上的毛磨光了,连束发的簪子和帽子掉了也顾不上收拾。

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

传说,大禹治水时,他顾不得回家,便于妻子涂山氏约定,以击鼓为号,把饭送到山上。

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

正干的起劲时,一块劈山崩裂的石头误触皮鼓,禹妻闻听鼓声,连忙烧火做饭。

当她拖着已怀孕的笨身子送饭到山上时,东张西望不见丈夫踪影,却见一头威猛的大黑熊在跳跃奔忙,吓得扭头就跑,大禹见此情景,顾不得变回原形就冲妻子追去,妻子受到惊吓,顷刻间化作一块巨石。

大禹大声呼唤着妻子和将要出生的孩子,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突然开裂,从中蹦出一个婴儿,这就是禹的儿子启。

大禹治水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概括

大禹治水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概括

大禹治水起因经过结果简单概括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神话传说故事,发生在三皇五帝时期,当时黄河流域频繁发生洪水灾害。

起因是尧帝在位时,黄河泛滥导致庄稼被淹,房子被毁,民众生活极度困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尧帝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鲧被推荐去治理洪水,但他花了九年时间仍未能成功治水。

后来,鲧的儿子禹接任治水的大任。

禹决定采用劈山道的方式来治水,他集中了人民的力量,经过了大家日日夜夜的辛勤劳动,洪水沿着山道流走。

禹治水的过程中非常专注和尽责,他连续13年在外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甚至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大禹治水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个故事体现了大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他对民众生活的深刻关怀。

大禹治水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传说故事《大禹治水传说故事》嘿,你们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不?那可老有意思啦!咱就说那时候啊,洪水泛滥得厉害,就跟发了疯似的,到处乱跑。

老百姓们那叫一个苦啊,房子被淹了,地也没法种了,整天唉声叹气的。

我爷爷就特别爱给我讲这个故事。

有一回啊,爷爷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我就缠着他给我讲。

爷爷吧嗒吧嗒抽了几口烟,就开始讲起来了。

爷爷说呀,大禹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

他为了治水,那是到处跑啊,啥地方都去。

有一次,大禹来到了一条大河边上,那河水波涛汹涌的,看着就吓人。

大禹就在那琢磨着该咋治理呢。

这时候啊,他身边的那些手下就七嘴八舌地出主意。

一个说:“咱得赶紧筑堤,把水拦住!”另一个马上反驳:“不行不行,那水太大了,堤也挡不住啊!”大禹皱着眉头想了半天,说:“咱得找到水的源头,从根上解决问题!”于是乎,他们就开始沿着河往上找。

一路上啊,那真是困难重重。

有时候要翻山越岭,有时候要穿过茂密的树林,还遇到过好多野兽呢。

但是大禹他们可没退缩,一直往前走。

终于,他们找到了水的源头。

大禹一看,原来是山上的积雪融化了,才导致河水泛滥。

于是,大禹就带着大家开始想办法,怎么把水给引到别的地方去。

他们挖沟渠,修河道,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好长时间的努力,那洪水终于被治理好了。

老百姓们又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啦,他们可感激大禹了,都把大禹当成英雄呢!我听完爷爷讲的故事,心里可佩服大禹了。

我就想啊,要是我遇到那么大的困难,我能不能像大禹一样勇敢面对呢?哎呀,这就是大禹治水的故事,真的特别精彩。

每次想到这个故事,我都觉得大禹好厉害,他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我呢!。

古人有什么不同的治水思想

古人有什么不同的治水思想

古代治河发展经历了障(垒土挡水)、疏(宣泄河水)、堤防、分流及束水攻沙等多个过程。

在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中国连年大雨,洪水茫茫一片,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灾难之中。

最后,经过部落联盟议事会议的推荐,禹承其父业,继续治理洪水。

他联合了共工氏、伯益和后稷等许多部落,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单纯的筑堤堵水办法,而采用疏导的策略。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制服了洪水,人们才得以纷纷从高地回到平原之上。

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发展农业,化水害为水利,奠定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基业。

西汉后期,黄河决口频繁,哀帝召集治河人才议事。

大臣贾让提出治理黄河的系统见解,分为上、中、下三个方案,后世称为“贾让治河三策”,见于《汉书‧沟洫志》。

贾让首先提出治水的基本思想是不与水争地。

接着阐述了三个方案的具体内容。

上策是:开辟今天的河北省西部广大地区为蓄滞洪区。

蓄滞洪区的移民安置费用,以几年的修堤费用即可补偿。

贾让认为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消除水患。

中策是:开辟分洪河道下入漳河,并开渠建闸,以便引黄河水作灌溉之用。

至于下策则是加固堤防,维持河道现状。

但是堤防难免岁修岁坏,结果往往会劳民伤财。

贾让治河三策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全面阐述治河思想的重要文献。

它以人类社会发展及自然和谐为宗旨,对后世影响很大。

西汉末年大司马史张戎(长安人,生卒不详)是提出水力挟沙说的第一人。

他指黄河是何等浑浊,一石水中就有六斗泥,“水性就下,行疾,则自刮除;成空而稍深。

”意思是水自高处流向低处,流得快了,泥沙随之而去,河道自然愈冲愈深。

这是最先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解释河道冲淤的特性。

由此张戎提出:应减少上游引水,集中河道水量,以水冲沙,则“水道自利,无溢决之害矣”。

明嘉靖间,四任总理河道的潘季驯(1512—1595年)在他治理黄河的生涯中,开始将堤防作为攻沙武器付诸实践。

潘季驯设计了缕堤、遥堤、格堤和减水坝共同组成的堤防体系:缕堤临水,紧依中常水位的滩地修筑,以缕堤束水攻沙;遥堤建在远离河槽二三里的河漫滩上,可容纳较多洪水;水再多则可以从设在遥堤上的减水坝泄走;遥堤和缕堤之间是格堤,用以拦挡从缕堤溢出的洪水,并促使泥沙沉积,使堤防得到加固。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最为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之一,它描述了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百姓受苦,禹接受命令,不辞辛劳,努力治水,最终成功治理洪水,使人民安居乐业的故事。

在遥远的古代,天地间突然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天帝见状,决定派禹前去治理洪水。

禹承领天帝之命,毅然下凡,准备开始漫长而艰巨的治水工作。

禹决定采用疏导的方式治理洪水,他顺着水流的方向,带领大量的人手和助手,开凿河山,疏通河道,引导洪水流入大江大河。

他日夜辛勤工作,不畏艰难险阻,尽管遭遇了无数次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助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应龙和伏羲。

应龙擅长于开凿河山,而伏羲则擅长于疏通河道。

他们三人齐心协力,共同攻克了许多难关。

然而,治水的工作并不顺利。

在疏导洪水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阻挡洪水的山脉。

这座山脉高大险峻,难以逾越。

禹深知,只有打通这座山脉,才能使洪水顺利流入大江大河。

于是,他决定采用最为原始的方式——用火药炸开山脉。

经过长期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炸开了山脉,洪水得以顺利流过。

在这次治水的过程中,禹和他的助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不仅打通了山脉,还修建了许多堤坝和灌溉渠道,使土地得到了滋润和灌溉。

随着时间的推移,洪水逐渐退去,土地得到了恢复。

人们从山上走下来,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

他们感激禹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纷纷向他表示感谢。

禹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和救世主。

天帝见状,对禹的功绩表示赞赏。

他赐予禹一把金斧,表示对他的认可和嘉奖。

禹接过金斧,深知这是天帝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为百姓谋福利,守护天下苍生。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描述了古代人民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更传递了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可以领略到古代英雄的风采和崇高品质,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

神话故事: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

鲧禹治水的故事传说据说,中国在古代闹过一次大水灾,那水势的浩大,灾害的严重,简直使人难以想象。

大地一片汪洋,庄稼淹没了,房屋冲塌了,人们扶老携幼,都逃到山上或大树上去。

有的人虽然逃到了山上或树上,但因为经不住风雨的吹打,特别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冻死饿死了。

有些人虽然侥幸逃到了比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栖身,或用树枝树叶搭起窝棚躲避风雨,寻找树皮、野菜充饥,暂时维持生命,但人多树少,各种毒蛇猛兽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胁人类,所以每天没有被淹死、饿死、冻死,以及被野兽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可以说是掐指可算。

这时人们都苦苦地哀求天帝,祈求他斥逐洪水,把他们从死亡中拯救出来。

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顾自己在天庭中寻欢作乐,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难的“蚁民”(在他的眼里,下方的人民就像蚂蚁一样不值钱)放在心上,对于人们的苦苦哀号,毫不理会。

人们悲惨的遭遇倒是感动了天神鲧,他命神鸟去偷窃能阻止洪灾的“息壤”(神土,能生长不息),“息壤”虽小,分量却不轻,鲧就叫来了神龟去驮,神龟将“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顿时好转。

天帝知道了就将“息壤”收回,并派火神杀死了鲧。

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了,生出天神禹。

禹出生以后,鲧就变成一条玄鱼游走了。

禹决定像他的父亲鲧一样去治水,但他没有求天帝,而是率领他的部下,前去治水。

他们杀死了引起水灾的魔神共工的部下无支祈,但共工知道后,连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许多神知道后,都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

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

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使得进展很快。

但他们到龙门时问题就大了,龙门是个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们花了5年时间才将龙门开凿出一个豁口,使河水畅流而下,一泻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启,禹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就是这样,禹在治水期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

禹从南方走到北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跑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不顾风吹雨打,不顾艰险劳累,一直率领人们从事治水的艰苦劳动。

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

⼤禹治⽔的传说⼤禹治⽔的传说在⼀万年前的旧⽯器时代就有⼈类在这⽚⼟地上⽣息繁衍,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明——⼤汶⼝⽂化,其中⼤禹治⽔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就已流传3000多年。

2009年《⼤禹治⽔的传说》被⼭东省政府列⼊第⼆批省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宁阳县位于⼭东省中部,北倚泰岱,南襟曲⾩,东部有重峦叠障的神童⼭,中部是活野平畴,西与⽔泊梁⼭相望。

孔⼦唱叹的“逝者如斯夫”的⼤汶河,横亘东西,穿越县境,境内有数⼗条汶河⽀流,经纬交织。

经考证西周时期,遂国便位于今⼭东省宁阳县西北,它的国都现为⽩马庙村,国都西有⼀⼭,⾄今仍叫遂⼭。

与《史记〃禹贡》及《诗经〃⼤雅》中的有关⼤禹治⽔的记载相印证,将⼤禹治⽔的传说定位于3000多年前。

以禹王庙为核⼼,在周边20公⾥范围内,考古⼯作者已发现从旧⽯器时代⾄春秋的⽂化遗址60余处,其中有旧⽯器时代末期的前张庄⽂化遗址、云⼭店遗址、⼤官庄遗址、黄家庵⽂化遗址、沈西皋遗址,最重要的是距禹王庙20公⾥的⼤汶⼝⽂化(堡头类型)⽂化遗址。

堡头⽂化遗址出⼟的1800余件陶器、⾻器、⽟器及⽣产⽤的簇⽮、标、梭、渔钩、铲、镰、斧⼜佐证着从⼤禹始,中华先民就从⼤⼭⾛向平原,由狩猎逐渐向原始农业过度,由⽳居到向阳⽽居的半⽳房屋集群定居,并发⽣了贫富分化,夏禹作为夏始祖的史实是⼗分可信的,也从⼤背景上印证着“⼤禹是宁阳⼈”的论断是有充⾜的⽂化背景⽀持的。

宁阳境内有关⼤禹及其治⽔的记载很多,最早见于西周中期遂公盨铭⽂,其后《诗经〃⼤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宁阳县志(公元1743年)中亦有反映。

除正史外,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景中也有反映。

其中有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马庙村);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景之⼀的“铁⽜镇海”,是传说⼤禹治⽔时留下镇海眼,绝⽔患的堌堆⼭景观;以及为纪念⼤禹治⽔业绩,在⼤汶河南岸创建的距今年代不祥,占地25亩的省级⽂物保护单位禹王庙,庙内⼗⼀株千年古柏参天蔽⽇,形如华盖,其中⼀株传说为⼤禹化⾝的古柏树,胸径达1.52⽶,号称“齐鲁第⼀柏”,似乎向⼈们传递着远古时期⼤禹治⽔的信息,述说着禹王庙悠长的历史。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编号:________________ 大禹治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大禹治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大禹是上古传说时期夏后氏的部落首领,据传闻来讲,大禹花了十三年的时间费尽心思、不畏劳苦、更不敢有丝毫的拖延,甚至放弃了休息时间,治理了黄河的滔天洪水,立下了大功。

那么,大禹治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禹治水告诉我们的道理大禹治水启示:治水要疏堵结合,水流光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时候需要引导水流走向正确的方向。

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要想着一味地强硬处理,要结合实际情况为问题找到新的出口。

大禹治水精神: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传诵,流传至今,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代表着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

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

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

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

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未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神奇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

神奇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

神奇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神奇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神奇传说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传说之一,大禹治水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大禹治水无疑展现了人们对于神奇、英雄般事迹的向往,同时也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勤劳。

古代中国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泛滥频繁的国家,于是人们不得不面对水患所带来的巨大灾害。

大禹作为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他奉命治理洪水,为百姓带来了希望和安宁。

大禹治水的神奇之处在于他采取了若干先进而巧妙的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患问题。

首先,他疏导河道,修建防洪堤坝,通过固定河流的水流走向,减少了洪水泛滥的机会。

其次,他提出了“九州疏浚”的治水原则,将大地分为九个疏浚区域,通过修建渠道,引导水流,使之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减少对一地灾害的影响。

此外,大禹还开发了灌溉渠道和水利工程,使得受灾地区得以灌溉农田,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他还培育了队伍,组建“水政班”,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确保了长期的治水成果。

大禹治水的成功也离不开他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奋斗。

他亲自巡视治理灾情,在逐一了解情况后,提出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

他不怕困难和劳累,深入大自然,在灾区挥汗如雨,亲手修筑堤坝,引水潜心研究水利工程,为了达到治水目的不惜付出一切。

大禹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解决了当时许多人认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展现出了他的卓越智慧。

大禹治水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勇气。

大禹面对洪水时没有过分忧虑,而是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这给了后人在面对困境时的启示。

其次,大禹治水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耐劳的传统美德。

大禹为治水付出了数年的辛勤劳动,他的勤劳和毅力是治水成功的关键。

最后,大禹治水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完善。

大禹治水的故事中有天子管理洪水的权力、官员们协同合作的精神和智慧、百姓的信任和配合等多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种体现。

夏朝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夏朝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

夏朝的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时期。

在夏朝时期,人们口口相传着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为您介绍夏朝时期一些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一、伏羲与女娲创人说夏朝的创世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重要的神话人物。

相传,伏羲是夏朝的始祖,他拥有人首蛇身的形象,与羊肉相对而坐,用灼烧骨头制作的符号描绘天地、山川、河流、星辰等自然界的图案。

而女娲则是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女神,她创建了人类,并教会人类种植、养殖、造器物等。

二、尧舜禅让说夏朝时期,有一对至今被人们景仰的圣君,他们分别是尧和舜。

相传,尧是夏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有着非凡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被后人尊称为“仁圣”。

尧心系百姓福祉,推崇能力、德行为国家官员任用的标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在位时,疏导河川、开垦荒地、划分土地、制订法度,使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当尧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时,他决定传位于舜。

舜勤政爱民,尽责尽职,决策包括改善民生、明辨是非、严惩腐败等。

尧感到舜的能力和德行胜过自己,于是庄严地进行了禅让仪式,将帝位传给了舜。

这一传位的仪式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象征,在历史上多次被效仿。

三、大禹治水说夏朝的传说中,大禹是一位才能卓越的人物,他被尧任命为首任夏朝大禹时,洪水遍及广大的土地,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

大禹自小即立志治水,他辗转各地,用多年时间驾驭洪水,开挖河渠,疏导水流。

最终,他成功地平定了洪水,恢复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些故事传承至今,成为了人们民间艺术、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的创作源泉。

四、盘古开天辟地说在夏朝的传说中,盘古是创世的神话人物。

相传,在久远的时代,天地混沌一团,万物处于模糊的状态。

盘古撑破了混沌,天与地分开,创造了世界的本原。

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天地分割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天,下面是地。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集锦大禹治水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集锦大禹治水传说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集锦】大禹治水传说故事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奇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

下面我整理了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大禹治水的传奇故事版本一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

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

他是中国古代最出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沉没了庄稼,沉没了山陵,沉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许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在这种状况之下,尧决心要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需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

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行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方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难的任务当儿戏。

后来舜开头操理朝政,他所遇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看法,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举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力量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仔细真,生活也特别简朴。

'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惩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

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由于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肯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

考虑到这一特别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帮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辞,就踏上了征程。

大禹治水主要内容简单概括

大禹治水主要内容简单概括

大禹治水主要内容简单概括大禹治水,那可真是一段传奇的故事啊!说起来,大家都知道,古时候的水患可是一件大麻烦。

每到下雨天,河水一涨,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大雨滂沱,田地被淹,家里没了饭吃,真是苦不堪言。

想想看,那时候的老百姓就像小船在风浪中颠簸,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

可就在这个时候,大禹出场了,简直就是人民心目中的超级英雄!大禹可不是什么普通人,他的老爸是鲧,专门负责治水,可结果却是铩羽而归。

唉,老爸那一套封堵水源的方式,最后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让水流得更凶猛,结果人们还是遭了殃。

大禹接过这个“烂摊子”,可他可不想像老爸那样。

想了想,心里一动,他决定用“引水入海”的办法,去引导那些可怕的洪水。

别小看这个方法,聪明得很!于是,大禹就开始了他的治水之旅。

他四处奔波,走遍了山山水水,像是个不知疲倦的旅行家。

他的手下可多了,各路英雄好汉都跟着他,简直是一支无敌的队伍。

大禹带着他们,真的像是在开一场水战,指挥着大家疏通河道,挖沟修堤,忙得不可开交。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还开着玩笑,气氛可热闹了。

这种时候,谁还记得水患的痛苦呢?不过,说真的,治水可不是件简单的事。

大禹不仅要面对水,更要面对山。

想想看,山高水远,他得在多险峻的地形上操作,那可是动手能力的考验。

可是,大禹不怕,他就像个战士一样,和水斗智斗勇。

你看,遇到大的山,他就想办法绕过去;碰到狭窄的沟,他就拼命挖开,真是个拼命三郎。

大家都被他的精神感染了,纷纷跟着他一起打拼。

治水的过程中,日子可不是一帆风顺。

老天爷也是个调皮鬼,时不时来个大暴雨,搞得大禹和他的团队狼狈不堪。

但即便如此,大禹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总是鼓励大家,动员大家一起想办法。

每次下雨后,大家都累得像条狗,可是听了大禹的鼓舞,心里又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一起喝个汤,聊聊生活,仿佛又有了新的力量。

终于,经过几年的努力,大禹把洪水的问题给解决了。

看着江河畅通,人民安居乐业,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老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称赞他。

新中国治水名言

新中国治水名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1929年春开辟赣南根据地起,毛泽东在中央苏区五年多的战斗岁月里,积极进行了苏区的水利建设。

在兴国调查中,毛泽东对赣南地区水土流失现象十分重视,要求地方苏维埃政府要抓好水利,修好山塘和河坝。

在长冈乡调查时,毛泽东明确提出,乡苏维埃政府要抓水利,设立水利委员会,乡苏维埃主席兼任乡水利委员会主任,每个村都要有一名水利委员。

他在1934年做的《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

这一著名主张,不但对发展当时的苏区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新中国的水利事业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的社论中,专门提到了水利,要求有关部门要“协助农民改旱田为水地”。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水利的重要性。

他指出:“兴办水利务使增产成为可能”,要“做好兴修水利的计划”。

渠灌是阵地战,井灌是游击战1952年10月,毛泽东视察黄河时,专程来到引黄灌溉入卫(河)工程渠首闸,在这里毛泽东亲自摇动启闭机摇把开启了一孔闸门,当看到黄河水通过闸门流入干渠时,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沿黄每一个县都修一座这样的引水浇地闸就好了。

在视察灌区过程中,毛泽东诙谐地指出:渠灌是阵地战,井灌是游击战。

形象生动地阐明了井渠结合的农田水利发展方向。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灾严重,堤防多处决口。

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马上邀集有关人员初步讨论了救灾和淮河治理问题。

8月5日,反映淮河灾情的电报又一次放到了毛泽东的办公桌前。

毛泽东阅读这封电报时难过地掉了眼泪,他在电报中“不少是全村沉没”“被毒蛇咬死者”“今后水灾威胁仍极严重”“多抱头大哭”等处画了横线,并给周恩来写了批示:“请令水利部限日做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

此计划八月份务须作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季即开始动工。

”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在抓救灾的同时,加紧了对治淮工程的具体部署。

古人治水方法

古人治水方法

古人治水方法
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古人治水那点子事儿!
你想想,那洪水就跟个调皮捣蛋的熊孩子似的,时不时就来闹腾一番,搞得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呐!那古人可不得想法子对付它嘛!
咱先说这大禹治水,那大禹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他治水那叫一个有招儿。

他不是一味地去堵,而是懂得去疏。

这就好比啥呢,好比你家里东西堆得乱七八糟,你光想着把它们都塞到一个角落里,那能行嘛!肯定得把它们整理整理,该放哪儿放哪儿,这家里才会整洁嘛!大禹就是这样,带着大家挖沟渠,把水引到该去的地方,这才让洪水乖乖听话了。

还有那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那也是相当厉害啊!他们利用地形地势,修了那么个巧妙的水利工程。

就好像是给洪水修了个专门的通道,让它顺着走,还能造福百姓,灌溉农田。

你说妙不妙?这就跟你给调皮孩子找了个好玩的游戏,让他玩得开心,还不会捣乱一样。

古人治水那可是积累了好多经验呢!他们知道要因势利导,不能蛮干。

这就跟咱过日子似的,遇到问题不能硬刚,得想想办法,灵活应对。

咱再看看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可古人的这些智慧咱也不能丢啊!那些治水的方法和理念,不还是很有借鉴意义嘛!咱得学学古人的聪明劲儿,把水治理得服服帖帖的。

你说要是咱现在遇到洪水,是不是也得学学大禹和李冰父子,不能光想着怎么去挡住它,得想着怎么让它发挥作用,为咱所用呢?咱可不能把老祖宗的好东西都给忘了呀!不然那多可惜呀!咱得把这些好传统、好智慧一代代传下去,让咱的子孙后代也能受益。

反正我觉得古人治水那一套真的是太牛了!咱得好好琢磨琢磨,取取经,让咱现在的治水工作也能做得更好。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初二作文:从大禹治水说开去_800字

初二作文:从大禹治水说开去_800字

从大禹治水说开去_800字上古时期,洪水肆虐。

凶猛的洪水冲垮了房屋,卷走了牲畜,卷走了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治理水患,尧帝接受大家的建议,派鲧去治水。

鲧治水,采取的是筑堤围堰的堵的方法,结果是水患越来越严重。

舜继帝位后,见鲧治水无方,便将其处死,另派鲧的儿子禹去担当治水的工作。

大禹上任后,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总结乃父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堵为疏。

为了治理水患,他走遍大川,趟遍了小河,对水患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用了十多年时间,挖开一座座大山,疏通一条条河流,最终把凶猛的洪水引向了大海,顺利地完成了治水的任务。

从此,大江大河驯服了,人们的生活安定了。

凭着治水的功劳,大禹成为了帝位的继承人。

疏导,成就了大禹的治水事业。

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疏导而成功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前两年,在中国大地上,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中,刮起了一股“超女”旋风。

《超级女声》,作为一台选秀节目,其思想性的良莠在此且不评论,然而,其节目的格调实在谈不上高雅,甚至可以说庸俗。

若任其风靡下去,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文艺工作者们没有简单地采取禁止、取缔、批判等围堵的方法,他们也像大禹治水那样,以疏导的方式,成功地把问题加以了解决。

此后,我们发现,各地和中央的电视台中,也出现了许多选秀节目,如安徽台的《寻找七仙女》,中央音乐台的《民族乐器电视大奖赛》,中央台的《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等等,中央台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竞赛的形式到内容也进行了大的调整,知识性、娱乐性得到了增强。

而这些节目的思想性以及它们的格调,决不是《超级女声》可与之同日而语的。

即使思想性比不上这些节目的《红楼梦中人》(北京台),至少其格调也比《超级女声》高雅的多。

这些节目,不但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也在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上展示了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水说
治水,中国人最熟悉的事情和中国使用最多的专用名词。

完全可以说,在治水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有历史、花费最大、损失最大的国家,也是最失败的国家――因为时至今日我们一方面水患不断,另一方面缺水严重。

传说远古尧、舜、禹时代,荡荡洪水,危害中国,先后有共工氏、鲧等人治水均未果,禹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用疏导的办法,连续劳作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获得成功。

大禹治水的传说,犹如神话一般,而李冰治水则更加强调了中国人在治水上体现出来的聪明和智慧。

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上下五干年来,中国每年都在治水,每年都在抗洪,然而每年洪水照样暴发,每年照样死人……为什么!难道我们真的不能改造大自然,难道我们真的不能降住水魔,变水害为水利?
翻阅我国几千年的治水历史,用八个字可以总结:“疏堵结合,以疏为主。

”这种方法其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的被动防御,疏,只是在洪水来了之后的疏通导流泄洪而已,
而堵,也只是在洪水来了之后的围堵。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天降暴雨――雨水尚未聚成洪水便已经有水库湖泊可屯居、流泄――而不能成为洪水的问题。

所以人们对防洪也没有什么信心可言,往往是在进行防洪的同时在祈祷上帝“赶快停雨吧,再下就顶不住了。

”也就有了镇江亭、河神庙之类的迷信场所,万般无奈甚至用人祭祀河神。

这也是为什么洪水每年仍要来袭的缘故。

这么多年来中国洪水的主要特点是:外洪猛烈,内涝肆虐,城市保不住,农村淹没了,洪水猛于兽,百姓无生路。

在西部地区大都是:洪水来时汪洋一片,洪水一去无水可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治水上确实有太多的教训值得总结。

失误之一,一味试图以防洪工程治水。

防洪工程是洪水袭击时的缓兵之计,并不能解决洪水的出路问题――有水库湖泊可屯居。

近几年来我们修了大量的防洪大堤,有作用,但是作用不大。

以黄河为例,河床赿高,大堤筑得赿高,现在黄河底已经高出地平面十几米,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

这几年长江的防洪形势也是不容乐观,大堤看起来固如金汤,但洪水一来,长江两岸地区的内河水位也不低,甚至出现与长江水位不相上下的现象。

而且上游修防洪大堤,对下游造成严重的压力,大江大河小江支流的洪水一起往下游泻泄,造成巨大的洪峰,结果在大堤最薄弱的地段或者是低洼地段泛滥成特大灾难。

如果侥幸没有形成灾难,大量的水资
源也就东流入海,白白浪费了。

因此我国的上游地区大都是洪水来时汪洋一片,洪水一去无水可用。

失误之二,淡化了泄洪工程建设。

一是陆路交通发达忽视了水上交通。

由于这几年国家投入了较大资金建设公路铁路,陆上交通能力大幅度地得到了提高,水上交通跌入低谷。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桥梁赿来赿低,行船赿来赿难赿来赿少,河中淤泥赿积赿厚,造成流水不畅,河床抬高,洪水来时,手忙脚乱一筹莫展。

二是忽视了内陆地区小流域、小防洪工程的建设。

在西部及山东河南等地原来有许多的小河,供下大雨时泄洪所用,但由于连续几年的干旱,河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年久失修,河床浅了,河堤垮塌了,不但种上庄稼了,有的树木都已经长大了,一旦洪水来了,便是汪洋一片。

山东便有桃花汛淹了在防洪渠里为麦苗除草的农妇。

就是水乡的水网河流也是年久失修,水上交通中断,蓄水、流量均有较大下降。

加上这几年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房地产火爆,许多的农村变成了城市,填埋了许多的河沟,蓄水泄洪能力明显下降。

三是城市泄洪能力偏弱。

我国城市的防洪主要靠护城河和下水道。

但是下水道的功能在设计时只是生活污水排放,因此我国城市的下水道是要多小有多小,街道上的排泄口一少二小,在连续2小时的暴雨下,几乎都会水漫大街、交通受阻。

失误之三,无节制地围垦养殖。

七大流域、三河三湖,
以及支流湖泊,多年来管理不力,无节制地围垦养殖,大大降低了蓄洪泄洪能力,致使洪水更加肆虐。

近几年来尽管有些地区做了许多的退耕还湖工作,但是力度不够。

一是退耕不到位。

比如太湖边上有些人是五六十年代从河南湖南等地来的难民,他们靠开垦太湖滩涂种植而生存下来,难于退耕。

二是养殖量大。

在湖边有许多是渔民,他们靠捕鱼为生,现在鱼难捕了,只能养殖。

另有一些农民看到养殖业利厚,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围湖养殖成了湖边人的生财之道。

三是淤泥过厚。

由于湖边的养殖过多,清理淤泥难度加大,清淤工作有名无实,大大下降了蓄水量。

我们只有变被动为主动,在洪水未到之时未雨绸缪,抗洪于洪水未到之时,建立大型中水库蓄洪、泄洪,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要以超前瞻超全方位的战略眼光制定抗击台风、洪水的方案。

确保各种建筑均能抵御强台风和强降雨的袭击,确保百姓无忧无虑、安居乐业。

一、上游和内陆地区建立大中型水库,提高蓄水能力,减少
对下游地区的排洪泄洪。

二、下大力疏通江河湖泊,提高蓄水量和排泄洪能力。

三、城市要大规模地改造下水道,提高城市排洪泄洪能力。

居然是说治水,那么水的污染也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本来上游滥伐森林,中下游侵占湿地,围河、围湖造田,才是造成水旱灾害的最主要原因。

水利专家指出,治水思路要进行重大调整和转变,一是从单纯的抗拒洪水转变为在防洪抗洪的同时,要给洪水以出路。

1998年的大洪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人类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出路。

二是从单纯的防洪工程体系转变为工程与非工程防洪措施相 ...
<<治水必躬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