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师评课稿.docx
地球自转说课稿
地球自转说课稿地球自转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自转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地球自转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七道河中学的参赛教师xxx,我们都会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清晨阳光从东边的窗户投射进来,然后他像长了腿一样偷偷地缓缓地移动,到下午又从西边的窗户溜进了屋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
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我要说的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的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的静到动,从地球自转运动到地球公转运动,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1、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并且引导学生学会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2、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得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依据我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学的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概念、方向、周期。
了解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昼夜交替。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意义——四季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自转》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自转》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人们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到地球的运动的,而且中学生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系的空间思维能力,要使中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就必须运用生活实际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说明和演示。
地球的自转一节对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很高,这一难点内容可以借助实验模拟法来完成。
在学习本节内容的过程中,始终以“活动”为线索,通过学生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讨论质疑,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1、学生是榆阳区岔河则中学七年级学生,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2、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突出直观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演示法。
利用地球仪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一些难以观测、难以想象的地理过程模拟式地展现出来,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形象生动。
二是情境法。
通过切合实际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恰当的问题,以案例式使每个知识点能自然地导入引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与老师协同学习,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水到渠成地实现意义的建构。
3、学生本节最难得就是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技能目标:通过游戏能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特征,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晨昏线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教学过程1、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课前说明:本堂课我们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四大组,答对一题给相应小组加一分。
在本节课后我们对获胜的小组进行奖励。
若老师有疏忽也请同学给予提醒。
直接引入: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绕日运行、迄今惟一发现有生命的行星。
但是,我们为什么却看到太阳周而复始地东升西落,好像是太阳在绕地球旋转?生:地球的自转!打出幻灯片加板书师: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是选择什么为参照物的呢?生:地球学生很聪明师:那如果我们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又是如何旋转的呢?同学们看到讲学稿小组合作第一部分,一同来探究下地球的自转方向。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自转》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地球的自转》
称
教材设置了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更替和时间的
差异三个目,涵盖了两项标准要求,即用简单的方法演
示地球的自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 教材分析
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引导学生观看演示的时候注意旋
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向下看是逆时针旋转,
从南极方向往上看是顺时针方向。
3、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电筒演示地球的自转,观
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学会寻找昼夜更替的原因。
Hale Waihona Puke 课前认真查找资料,指导学生准备好手电筒等简单
的教学器具,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课例研究综 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求学生课前做好查找资料的准备
述
工作,采用分组进行的方式进行。
通过教学,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
题:1、课前做好的充分准备,包括备课、课件准备、教
具准备等,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新变化,没有及时采 用,使教学过程发生变化,不能按时完成自己预定教学 目标和任务。
式,以多媒体演示和器具演示相结合,指导学生合作探 择与设计
究,自主学习。
一、教师设问:我们每天都能够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你能够用简单的
语言给同学们解释吗(请两位同学给大家作解释)
1、学生解释以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
的自转,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例推导结论:太阳的东升西
2、教学过程中不能及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个别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地理评课稿
地理评课稿一、教学背景本次课程为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一节,是针对八年级学生的教学,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
本次课程为一堂授课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2.学生能够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图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并通过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联想到地球公转的实际应用。
例如:为什么我们看到东方日出,西方日落?3.2 知识点讲解在学生对导入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后,教师开始引出本课程的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通过PPT和多媒体辅助讲解,详细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方向和周期。
教师根据课程难度和学生基础,注重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巩固。
3.3 课堂讨论为了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做互动探究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3.4 问题解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耐心解答并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解决问题。
3.5 课程总结在整节课结束前,教师通过复习课程重点,帮助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并为下次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本次课程的教学过程严密,注重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巩固,但是在互动探究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和自主性还有待提高。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际应用,可以在课后拓展相关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的场景,将课堂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能力。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自转。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的是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地球在静止状态下其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学习过渡到地球的动态学习,并为之后进一步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打好基础,是学好地理的重要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一课。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在前一节中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知识,在本节教学中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本节内容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不宜将其复杂化,不要将知识引导的太深,应回避一些难懂的概念,如黄赤交角等,能让学生初步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和产生现象的简单原因就可以。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2.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评课稿
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评课稿一、引言商务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的自转》是一堂富有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地理课,通过对地球自转的解释和相关概念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
本文将对这节课进行评课,从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和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了解地球的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地球自转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理解地球自转与地理现象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2. 教学内容与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的自转概念和原理•地球自转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地球自转与地理现象的关系在教学方法方面,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和实践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1) 热身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图片或讲解地球的运动,引起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概念解释和原理阐述教师通过讲解地球的自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同时,可以通过示范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自转过程。
(3) 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的讲解教师可以结合地图、图表等形式,讲解地球自转的影响因素和表现形式,如赤道日照时间的变化、季节变化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自转的影响和表现。
(4) 深化学习与应用拓展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日照时间差异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等。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4. 评价与反馈本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反思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的评价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三、课堂组织本节课的课堂组织合理且有序。
教师设定了不同环节和步骤,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任务。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自转》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自转》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包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昼夜更替、时差三部分。
七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在教学中注意依据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变化,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浅入深地剖析地球自转特点及运用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地球自转。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通过运用地球仪、手电筒等简单的工具学会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及产生的昼夜更替、时差等地理现象,掌握自转的基本运动规律。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演示、观察、小组讨论等活动,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及时差现象,形成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动手演示与小组互助探究,养成观察、思考生活中地理现象的意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演示探究法、观察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大地球仪(改造)、小地球仪、手电筒、不干胶贴纸、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朗读图片中的诗句。
(播放有关日出日落的图片与诗句,欣赏图片,师生齐读诗句。
)师:刚才我们欣赏的这些诗情画意的画面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出和日落。
这种现象和地球的自转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地球的自转。
【评析】通过日常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引入课题,既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1.温故知新——认识自转特点师: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地球自转的这些特点你知道吗?举手回答。
(课件展示:1、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3、地球自转的周期?)学生回答,师评价。
师:知道了自转的特点,你会用地球仪演示自转吗?下面同位之间互相演示,在演示过程中请用箭头贴纸在地球仪上贴出自转方向。
七年级《地球的自转》评课稿
七年级《地球的自转》评课稿七年级《地球的自转》评课稿县研修班在我校开课学习,我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地球的自转》一课,收获颇丰,感触很大。
(1)模型教学,突破难点本课作为七下科学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地球的自转,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
其中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也是难点。
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知道了地球形状、大小、自转方向、周期,但是对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效应比较模糊,其建立的空间的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因而二位教师贯彻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教学突破难点。
借助模拟实验、媒体动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突破难点。
比如,两位老师都借助地球仪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直观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尤其是吴老师在实验前的引导和铺垫,例如地球仪如何摆放、手电筒怎样照射、方位怎样判断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过程和目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2)、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圈可点。
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两位老师都运用课件,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使学生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立体性的理解。
吴老师先利用地球自转的FLASH 立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再问学生“你从中获得地球自转的哪些信息”这不仅让课堂活跃起来,还使课堂更加开放。
紧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判断课件中的南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一气呵成,简单明了。
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并以学生活动贯穿始末,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实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精彩设计,目标三维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两位教师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学生已知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以“模型法”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
自评课
《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公转》自评稿
大西江中学李岩
2013年10月8日下午,大西江中学开展了关于《青年教师入职汇报课》的评课活动,校领导和各学科带头人对年轻教师进行了评课。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我讲的这节公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公转》。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复习导入,优点是通过做练习册课堂领翔的习题,不仅复习了上节课地球的自转内容,还导入了新课《地球的公转》,存在的不足是在学生做习题的过程中,我给的时间不是太够,有些学生没有完成。
在讲授地球的公转意义时,我采用的是师生互动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法,这样的优点是所教的教学内容能更深入、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体会地球的公转意义--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这样不仅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直观的化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地球的公转意义。
存在的不足是在讲公转意义四季的变化时,我应该播放一些四季的图片,这样更能便于学生的理解,达到教学效果的生成。
此外,本节课我还存在以下以的不足,时间把握不好,存在压堂现象,表情比较严肃,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比较单一。
以上就是我对《地球的运动之地球的公转》公开课的自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
初中地理_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是学生在小学对静态地球和九大行星绕日运动的初步基础上,继续通过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此体验太阳东升西落和昼夜更替的规律,同时也为后面地球的公转做好准备。
2、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了解了有关地球的常识,但在建立空间运动概念上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不具备建立两个参照物空间思维能力,要使学生建立清晰而抽象的地球运动的空间概念,就要运用生活中所观察的现象和具体模型来演示和说明。
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旋转中心。
②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时各地的昼夜现象,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区别,说出地球自转的周期。
③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时间差异。
2、过程与方法利用模型进行实验建立地球运动的抽象的空间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发现生活中与地球自转相关的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会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明确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合作探究、演示法六、教学用具学案、多媒体、PPT、地球仪、五角星、笑脸贴图、方向贴图、手电筒七、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教师引导:同学们,张开你们的双手,用你的左手拍你的右手,掌声送给你自己。
学生活动:拍手。
教师:相信你们自己可以用双手转动整个地球。
【课堂导入】Flash动画展示:太阳鸟标志的太阳升落图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常识来看这幅图片,我们知道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什么方向落下?学生:东边,西边。
教师:我们看到的太阳是东升西落。
那么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PPT展示: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图片教师: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8月5日19点55分举行,而身在中国的我们想看直播就要在8月6日7点,为什么同一时刻,一个是晚上,一个是白天?为什么同一个时刻不同地方时间不同呢?学生:自转(公转)教师:刚才同学提到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是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到底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评课稿
《地球的自转》评课稿一、“引”中去猜测地球与宇宙还包括天空中的星体,这部分内容为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
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太阳和月球的运动变化,探究它们的运动模式,锻炼自己的毅力;他们通过了解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认识科学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潜力。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点燃中学生的求知欲,这远比告诉他们太阳的直径、温度更重要!而昼夜交替现象又是地球单元第二课内容,学生刚刚接触有关宇宙方面的知识,无论从学生方面还是教师引导方面,黄老师都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黄老师的课前谈话由考查学生想象力为题,让学生感知“在没有其他新的证据之前,这些假设都有可能成立,我们要大胆假设”,老师通过让学生想象,引发他们内心的猜测驱动力,这正是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巨大的发觉。
在无形中让孩子感到学习的快乐,学会大胆猜测。
二、探究前的猜测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在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整堂课先从两张江心屿白天和黑夜对比的照片引出昼和夜,从学生生活中的经验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从而引出课题,然后通过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引起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
再从白天和黑夜的最大区别来引起学生探知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从而进行猜测,并通过猜测来进行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在探究之前先大胆猜测,让探究方式与猜测相结合。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21教育网三、小组合作中“我有我的猜测”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一张记录表,每位学生都可以把自己对昼夜现象原因的猜测画下来,人人的猜测都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对错之分,让每位孩子都能把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中表达出来。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地球的自转》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对当前知识有效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教学设 计过程中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利用探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模拟实验, 来理解生活中常见的太阳东升西落的真正原因,激发了 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情绪保持高涨状态,对于提高 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2、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直观代替繁杂的叙述,减 少了学生的视觉疲劳,提高了学生的有效注意,提高了 课堂知识的理解,以及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忘了可以通过南北半球经纬网判断方向来回忆。这是初 衷,没想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了为什么北极上空看地球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南极上空看地球按顺时针方向旋 转。)
提问:大家知道知道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吗?
生:一天 讲述:今天我们看到太阳在我们头顶的时候是正午 12 点,第二天看到太阳在我们头顶的时候也是正午 12 点。说明地球自转一周需要 24 小时。 小结:自转一周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天,约 24 小时。
处的位置。 ②太阳离地球距离十分遥远,可以把太阳光看作平
行光。 ③太阳平行光线板代表太阳,我们以太阳为参照
物,必须保持相对静止不动。并且其光线与水平面保持 平行,若向上或是向下都是错误的。
(过程描述: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怎么进行,怎么分 工,开始着手实验,有的观察有的记录有的动手做。)
3、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在探 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体现 了较强的动手能力,每个都劲头十足,在过去的学习地 球自转的课堂上很少有这样的场面)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范文(2篇)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范文科目:地理授课人:班级:星期一 ____月____日地球的公转复习: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一、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二、地球公转的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一致,“至西向东”。
三、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及产生的地理现象:一年,产生四季的变化。
参看D图。
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中接受的太阳光热不一样,产生了四季的变化——即“春夏秋冬”,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五、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
六、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公转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的公转图P12.点评:本节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难点重点突出,但学生活动较少。
科目:地理授课人:班级:星期三 ____月____日地形图复习:地图的三要素。
学习:海拔、相对高度及等高线地形图和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一、什么叫海拔(绝对高度)。
二、相对高度的概念。
三、海拔和相对高度的计量单位是____。
四、世界最高峰是____,海拔____,有世界第三极之称;中国陆地最低点是____,海拔____;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相对高度是____。
五、等高线地形图1、什么叫等高线?2、什么叫等高线地形图?六、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及他们的形状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七、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和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点评:本节课内容太多,重难点不太突出。
地理听课评议记录范文(2)课程信息:课程名称:地理学导论授课教师:李老师上课时间:____年X月X日(星期三)9:00-10:30地点:教学楼xxx教室评议记录:1. 教学目标明确李老师在课程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这对于我们理解地理学的整体框架和发展历程非常有帮助。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说课稿
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说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地球的自转》是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的一节课,主要介绍地球的自转现象和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自转速度、自转方向以及自转所带来的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现象;–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和方向;–了解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地球形状等地理现象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所带来的地理现象;–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出、日落的原因;–能够使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呈现地球的自转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探索精神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现象和相关知识的传授;–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的解释。
2.教学难点:–学生对地球自转速度和方向的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与日出、日落的关联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1. 导入与激发兴趣(1)自然景观呈现:通过展示美丽的日出和日落景观照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思考问题:出示问题“为什么会有日出和日落?”引导学生思考。
(3)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尽量找出与日出、日落有关的原因。
2. 知识讲解与探究(1)介绍地球的自转:通过简要介绍地球的自转概念,引出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的影响。
(2)讲解地球自转速度和方向:介绍地球自转的速度是约每小时1670千米,方向是从西向东。
(3)探究地球自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 解释恒星的运动:地球的自转使得恒星在夜空中看起来有规律地东升西落;- 分析地球形状变化:地球自转引起了等经度线的长度差异,出现地球形状稍微扁球的现象。
(4)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讲解:通过使用电子地图、动画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的自转过程和相关地理现象。
3. 学习任务与合作实践(1)小组合作任务: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地点,通过观察日出、日落的时间与位置的变化,设计实验并记录数据。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自转。
本着新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
要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包括两方面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和地球仪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2、教学目标⑴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和特点。
2、知道晨昏线的含义,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了解形成原因⑵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学会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⑶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通过学习昼夜更替和时差,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变化的。
3、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规律4、教学难点:解释时差现象。
我所教的学生身处农村,很少出远门,体会不到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由于本节内容在高中是重点,本节只是了解,练习较少,理解和掌握起来较难,所以定为本节难点。
二、说教法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设疑导学法2、归纳总结法3、图例导析法4、讲练结合法三.说学法1、阅读法。
2、演示法四.说教学程序(一)1、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优秀地理评课稿范例《“地球”自转与公转》
优秀地理评课稿范例《“地球”自转与公转》优秀地理评课稿范例《“地球”自转与公转》评课内容:彭正超老师这节课的亮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重难点突出。
按彭老师的预设,重难点有两个: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二分二至的太阳光照图。
首先,时间得到充分保证。
第一点教学用时19分钟,第二点15分钟,两个重难点共用34分钟。
(整堂课40分钟)。
其次,有针对性较强的突破措施。
比如,通过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化艰深为浅易。
再如,让学生动手画太阳光照图,促使学生将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像。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圈可点。
黄赤交角是本文的重要知识点,彭老师运用,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使学生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立体性的理解。
在教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时,彭老师巧用动画,将这个空间想象的难点轻松化解。
三、预习到位。
我在发放的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本节课中的哪些重要知识你不用老师讲,早就已经懂了。
答案虽然多种多样,但有5人列出的知识点与本节课的重难点直接相关。
这说明,彭老师重视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与落实。
杜郎口中学的“双主体互动”实验之所以获得神话般成功,重视预习和善于指导预习是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彭老师在这方面应坚持下去。
四、基本功比较扎实主要表现在:1、语言表达比较简洁、准确;2、制作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性;3、教学结构完整、严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方面:一、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它主要涉及三个维度:1、设置是否科学。
判断标准主要是学情、学科知能体系、课标精神,大纲和考纲要求等。
2、表述是否准确。
3、是否具有可检测性。
第1点彭老师做得较好,下面主要探讨2、3两点。
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包括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有的老师将目标表述成“教给学生……”或“使学生掌握……”是不妥当的。
行为动词应该是用来描述学生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指明、绘制、背诵、列出、认出、对比、比较、辨别等。
《地球的自转》 说课稿
《地球的自转》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自转》。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初中地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整个地理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知识不仅是对之前所学地球形状、大小等内容的延伸,也为后续学习地球公转、气候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在教材中,通过文字描述、图片展示以及活动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特征,以及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现象。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对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可能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理解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学生能够解释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现象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的理解。
(2)经度差与时间差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传授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
2、演示法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的现象。
最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教师招聘精品获奖完美优秀实用说课稿
前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说课稿(最新精品获奖说课稿)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五带的划分。
本节课是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
这节内容是继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
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公转,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二、说学情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3.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复述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说课稿地球的自转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中学田凤江各位老师,大家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人们习惯于享受这种坦然与惬意,也时常在思考: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呢?今天且听我说长道短:《地球的自转》。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地球的运动》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教材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两部分”,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是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的延伸,也为以后深入学习地球的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围绕“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特点及意义”这一主线而展开,图文并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二、学生现状在前一节中学生刚刚学习了地球仪的知识,在这一节上充分利用地球仪,巩固所学地球仪的知识,同时也创造了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的一个好机会。
让学生能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
这节课很多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到的自然现象,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④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
②学会通过读图、演示、观察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联系的观点理解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难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由于地球自转是一个巨大的空间概念,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把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确定为重点,地理意义确定为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初一地理《地球的自转》教师评课稿
县研修班在我校开课学习,我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地球的自转》一课,收获颇丰,感触很大。
(1)模型教学,突破难点
本课作为七下科学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地球的自转,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
其中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也是难点。
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知道了地球形状、大小、自转方向、周期,但是对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效应比较模糊,其建立的空间的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因而二位教师贯彻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教学突破难点。
借助模拟实验、媒体动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突破难点。
比如,两位老师都借助地球仪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直观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尤其是吴老师在实验前的引导和铺垫,例如地球仪如何摆放、手电筒怎样照射、方位怎样判断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过程和目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2)、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圈可点。
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两位老师都运用,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使学生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立体性的理解。
吴老师先利用地球自转的FLASH立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再问学生“你从中获得地球自转的哪些信息?”这不仅让课堂活跃起来,还使课堂更加开放。
紧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判断中的南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一气呵成,简单明了。
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并以学生活动贯穿始末,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实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精彩设计,目标三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两位教师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学生已知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以“模型法”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
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吴老师用了西游归来的故事,引导学生参与,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而徐老师则用了北京奥运会中球赛,引起了足球爱好者的兴趣。
不同的处理,效果也不同。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位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展开教学,徐老师在“太阳东升西落”教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两位老师还强调每位角色在该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合作中该如何去合作。
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变成我要探究我要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