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及对策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的调查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发展、政策及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居民和全国大多数城镇一样,收支状况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收入快速增长,物价涨幅较大,低收入群体生活受到一定影响。
一、近年来物价运行总体特征
我国物价在经过6年(1997年5月~2003年5月)的紧缩之后,从2003年6月开始恢复上升趋势,其中CPI从2003年5月的0.7%持续攀升到2004年9月的5.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I)从2003年6月的2.9%提高到2004年11月的8.1%。此后,在紧缩性政策的调控下,CPI和IPI均出现回落,到2006年4月IPI下降到1.9%、2006年7月CPI下降到1%。但2006年7月以后CPI再次恢复持续攀升态势,2007年11月提高到6.9%、12月回落到6.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在2007年8月份以后出现反弹,从2007年8月的2.6%提高到2007年12月的5.4%。从分类产品或服务对价格指数的影响看,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和原材料等中上游产业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上涨,生产资料中除燃料动力和黑色金属等少数产品价格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外,多数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但大部分分类消费支出价格上升趋势明显,CPI存在较强的上涨压力。
就我们三明情况看,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分别比2006年增长14.1%和12.8%,是近十年以来我市居民收入增幅最高的年份,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分别高出去年同期3.1和2.8个百分点。但是,由于2007年以来市场物价持续上涨,使得我市居民收入增长缩水,据测算,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2007年三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9%,收入的增幅实际比2006年下降了0.8百分点。今年以来,三明市场物价延续去年高涨的态势持续走高,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同比上涨6.5%,其中食品类价格涨幅高达16.6%,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相继增加,据测算,因食品、居住等各种消费品价格上涨,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户均要多支出595元,已给我市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更是不堪重负。
1、物价上涨使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减缓,财产缩水。据全市610户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今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3元,同比增长7.3%,剔除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实际仅增长0.8%,可见物价上涨使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减缓了6.5个百分点。
2、食品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提高0.3个百分点。调查资料显示:今年1—3月,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1201.49元,增长19%,
人均比去年同期增加支出192元,占居民家
庭消费性支出增加额的42.5%,出现了食用油在短短半个月以内进价连续上涨十多次,一天一个价的情况,一桶5升装鲁花花生调和油不到半个月进价由111元涨到121元,上涨了9.0%。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恩格尔系数达41.2%,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而调查户中10%的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达51.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低收入家庭贫困状况进一步加剧。
3、食品价格上涨使低收入户家庭多支出,入不敷出。1—3月份,调查户中1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元,而消费性支出为1488元,支出大于收入116元。经测算,本季度因食品类价格上涨,全市10%低收入户家庭户均要多支出410元。多支出的金额占低收入家庭户均收入近10%。
据国家统计局三明调查队对市区150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4%的居民家庭认为三明当前的物价水平过高,难以接受;有43%的居民家庭认为当前物价水平偏高,但尚可接受;只有13%的家庭认为可以接受。有62%的居民家庭对我市未来物价走势表示担忧,认为未来几个月我市物价水平将继续上升,难以控制,表现出了一种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心理。
二、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
1、食品类价格上涨带动了物价上升。就三明的情况看,2007年1月至11月累计CPI增长4.6%中,食品价格上涨影响超过了80%,非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不到20%。而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又是受一些粮食产品价格较快增长和肉类价格(主要是猪肉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大幅攀升的带动。2007年我市仅猪肉这一项价格上涨28.3%就影响总指数上升1.7个百分点,对总指数上升影响程度达38.0%。猪肉价格上涨带动食品类价格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波及到非食品价格带动整个CPI上涨。根据我市市场采价数据显示,粮油肉蛋奶等部分主要农副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仅今年1月份涨幅分别为:粮食中,晚籼米3.8%、优质东北米3.1%、特优级面粉6.3%;食用植物油中,5.0升鲁花花生调和油9.8%、5.0升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第二代) 13.6%、散装一级菜籽油8.8%;肉类中,瘦猪肉18.2%、牛肉7.1%、羊肉6.7%;蛋类中,鲜鸡蛋2.6%、鲜鸭蛋3.8%;奶类中,伊利和蒙牛纯牛奶均为13.6%。
2、食品类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由于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等国家大规模开发生物能源,对玉米、大豆等粮食需求量大幅增加。这导致国际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进而拉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上升,并影响到以粮食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二是成本推动。近十年来,我国主要农产品一直
低位运行,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生猪等主要农产品现在的价格,
多数低于十年前的水平,只有个别品种略高于十年前水平。但与此同时,种植养殖成本随着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劳动力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三是供求结构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猪价格跌到谷底,导致生猪存栏下降,去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开始进入周期性上涨阶段。部分地区出现的疫情,也加剧了生猪供应的紧张。食品类价格上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也不排出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剧了食品价格的上涨。少数经营者串通涨价、合谋涨价,扰乱市场秩序,对价格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居民收入增加推动了物价上升。自2006年以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进行了工资改革,国家工作人员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工资普遍上涨。同时,由于市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活跃,促进了我市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的持续增长。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增加,有效拉动了内需,推动了物价上涨。
4、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带动了物价上涨。资料显示,2007年三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平均同比上涨8.2%,涨幅比二季度高出1.9个百分点,尤其是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涨幅比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再创2006年以来的新高。虽然房价不直接计入CPI,但购房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支出项目,房价持续上涨必然加大居民通胀预期,并将通过房租、水暖费、装修材料等项目传导到CPI之中。
三、物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根据某城镇住户调查的资料,从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食品多支出的金额来看,2007年,人均食品支出额:最低收入家庭1630元,受食品涨价影响多支出43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12.4%;较高收入家庭3560元,受食品涨价影响多支出132.00元,占可支配收入增加额的5.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增加的收入中有12.4%被食品价格上涨所抵消,这一比例高于高收入户7.1个百分点。因此,低收入家庭经济负担更大,对食品上涨的承受能力更弱。
1、物价上涨增加了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负担。从统计数据来看:2007年低收入家庭猪肉消费数量减少了 4.3千克,消费金额却反而增加5.62元;活鸡消费数量略减0.01千克,消费金额增加26.92 元;鲜蛋消费数量减少 0.93千克,消费金额减少了1.86元。2007年以来的这一轮以食品为主的物价上涨,给该县城镇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
较大压力。
2、部分低收入家庭被迫降低生活消费标准。低收入家庭为了最大限度地减低物价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不得不
降低消费档次。主要表现在购买价廉质次的商品或改变生活方式,来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如少吃猪肉,或由买好一点的肉改为买次一点的肉,或吃肉的间隔时间比过去延长,以及尽量购买超市促销活动时的特价米、肉、蛋等食品。
3、人们的消费信心有所下降。由于物价的持续上涨,预期消费增加,使人们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信心下降,人们对于除食品等“刚性”消费外的其他各项消费普遍持观望态度,居民的消费心态不稳定,消费的热情不高,不敢轻易涉足购房、家电等较大宗物品的消费。
四、稳定市场物价的对策建议
1、以市场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供给的安全保障机制。农产品价格上涨由多方面因素导致,但肉蛋等部分产品供给不足是关键,特别是2006年猪牛羊存栏数减少,说明目前我们农产品的供应保障机制存在缺陷。我国人多地少,满足结构不断提高的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粮食生产是基础,农副产品的作用与重要性日益提高,建议将农副产品的供给保障提高到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定位,建立预警机制和系统的保障扶持机制,将主要农副产品、特别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农副产品供求纳入监控与扶持系统,避免再次出现重要农副产品生产大幅度减少现象。短期内应继续保持对肉蛋产品生产的扶持政策,尽快增加供给,确保农副产品供应渠道畅通。增加短缺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自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水利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要加强国家对重要农产品储备的调节作用。
2、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继续压缩资金流动性,防止货币供给过快增长。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未来2~3年顺差还会保持扩大趋势,外汇储备也将继续增加,由外汇储备增加引致的货币供给过快增长依然存在。为缓解资金流动性过剩和货币供给过快增长对物价上涨产生的压力,建议2008年继续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外汇储备资金运用渠道,继续鼓励有条件国内企业的国外投资。同时,要继续小幅升息,逐步改变实际负利率的状况。
3、要通过信息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减弱通胀预期。尽管目前社会对通胀的预期明显较强,许多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都表现出强烈的涨价冲动,但除部分农产品外,目前大多数工业品是供大于求的,并不存在长期性内在大幅涨价条件。虽然我们承认通
胀预期对通胀的强化作用,但如果实体经济总体并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持续而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是难以发生的。2005年通胀预期也是比较强的,但2007年物价增幅
照样回落,预期必须与市场实际状态相一致时才能强化通货膨胀趋势。因此,必须通过强化信息引导来规范市场行为,从而达到减弱通胀预期的目的。
4、继续深化教育和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抑制服务价格过快上涨势头。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价格下降,应尽快落实城镇义务教育免费措施,严格监督高等教育收费,防止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价格反弹。要加快城镇医疗保健体制改革,扩大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抑制公共服务品(如教育、医疗等)和垄断型产品或服务的“搭车”涨价的势头。同时,要增加对城镇和农村中低收入家庭的食品补贴,提高城镇最低生活标准,解决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困难。
5、加强资产市场调控力度,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非法炒作行为。房地产和股市等资产价格的泡沫化不仅危害经济健康运行,也对物价上涨推波助澜。近几年房地产价格持续过快增长,经过多次调控尚未遏止,部分区域房地产市场已集聚了大量泡沫;股指也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最近经过调整后,许多股票依然存在估值偏高的现象。为防止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化,避免资产价格泡沫化拉动物价过快上涨,应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和股市的调控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交易中的非法炒作行为。同时,鉴于2008年CPI仍将保持强劲上升趋势,应密切关注今年物价动态,适度延缓出台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可能导致物价上涨的政策措施。
本文撰写小组:高一(2)班
组长:罗骁 副组长:郑澜
组员:林璐 高颖 兰迪 陈恺琳
2008年5月12日
PAGE
PAGE 8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