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201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浅谈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
浅谈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摘要】高血压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的疾病,直接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全科医生是一种注重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注重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健康照顾的基层医疗人才,对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防、治、康等全方面的优质医疗,是"居民健康守门人"。
本文重点围绕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进行综述。
【关键词】全科医生;高血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家庭;个体化管理;行为干预【引言】高血压被认为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也是引起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1]。
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减少疾病致残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2]。
目前普遍认为社区医院是有效控制居民高血压的一个主战场,而全科医生则是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承担着整个社区基层居民各种慢性病的防治、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综合服务。
在社区卫生防治过程中,全科医生可以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医疗和预防高血压的积极作用。
本文主要围绕全科医生在社区高血压病的防治措施中的重要性进行综述。
【正文】1.我国高血压防治现状我国近年来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一直呈逐年增高趋势,大约有1/5的人有高血压。
2010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33.6%,而控制率仅为3.9%[3-4]。
另一项针对≥35岁成年人进行的调查显示,这些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1.9%,而控制率仅为8.2%[5]。
另外,2017年的一项纳入全国31个省份170万社区居民的大型健康调查显示,我国35岁以上社区居民的高血压控制率仅约为5.7%[6]。
这些研究结果足以证明我国目前高血压的防控形式非常严峻。
2.社区在高血压综合防治措施中的地位我国高血压人群主要由社区高血压患者组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0)[7]也明确指出,加强高血压患者社区长期健康防治管理工作,定期定时测量社区血压、规范医疗管理、合理安排用药,是不断改善提高我国居民对于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根本。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摘要一)
梗死病例增多 ,这部分 人容易发生心 衰。
一
、
我 国人群心血管病流行 及防
治 情 况
1 冠 心病 .
4 周 围动脉疾病 . f 主 动脉 瘤 :主动 脉瘤 是 指 主动 脉一 段或 1 ) 冠 病 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 、 t l , 血脂异常 、 吸烟 、糖代谢 异常 、超重和肥胖 、缺少运动和心
和脑血管病 的风险为无此病 者的 2 4 。 ~ 倍 反过来 , 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从 防病治病角度 约 1 1 3的男性 和 1 / 4的女性 确诊为冠 心病 和脑血 看这 两 个环 节都 很 重要 ,但 根 据预 防 为主 的理 管病 的患者合并有下肢 动脉硬化 。因此一旦怀疑 念 ,第一环节更 重要 。近年来各 国有些学者还提 或确诊患下肢动脉疾病者 ,应 同时检查有无其他 出将预 防 的关 口提 前到 阻止 危 险 因素 的发生 和 部位 ( 特别是心脏和脑 ) 动脉 的病变和危 险因素。 建立 f 例如通过 提倡健康 生活方式做到一生不吸 经发现应积极治疗 。 烟和 预防高血压 、血脂异 常和糖尿病 的发生 ) ,
匝
_
中匿
攮 瞧 指 赢 蘩 一
0 中华医学会心 血管病学分会
、 t 个 世 纪 以来 大 量 研 究 证 i
2 脑卒 中 .
_ . 明,心血 管病 的致 病 ( t 危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导语: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心血管病复发与死亡、提高心血管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主要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积极干预危险因素、规范的抗血小板与调脂治疗。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联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在2011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形成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以下为2017版指南中关于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内容。
卒中二级预防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卒中。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 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
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
(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推荐LDL-C降至1.8mmol/L(70mg/dl)以下。
(3)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
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事件,推荐HbA1c治疗目标<7%。
(4)建议有吸烟史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戒烟;建议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吸烟场所。
(5)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使用持续正压通气(CPAP)可以改善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的卒中患者的预后,可考虑对这些患者进行CPAP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治疗方案与原则
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包括抗血 小板聚集、降脂、降压等药物;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病等。
治疗原则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个体化、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治疗方案;综合治疗是指同时采取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种手段进行治疗;长期管理是 指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预防疾病的复发和进展。
社区卫生与预防措施的推广
社区健康管理
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定期 健康检查等措施,提高社 区居民对心脑血管疾病的 预防意识。
健康宣教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 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 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和预 防能力。
生活方式干预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 烟限酒等,降低心脑血管 疾病的发生风险。
PART 04
心脑血管疾病的康复与护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与心理支持
康复训练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 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 等,以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恢复。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疏导 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增强康复信心。
家庭护理与自我管理
家庭护理
提高公众认知与健康教育
媒体宣传
公益讲座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普及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 认知水平。
组织专家开展公益讲座,为公众提供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专业指导。
学校教育
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 康教育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的健康 意识。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三版)
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三版)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2024修订版第三版)前言心血管疾病(vascular Disease,CVD)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
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水平,我们编写了《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
本指南在第二版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心血管病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的修订。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心血管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的广大医护人员。
第一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1.1 高血压1.1.1 诊断- 成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儿童:年龄×2+80mmHg(收缩压)1.1.2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 药物治疗: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1.2 糖尿病1.2.1 诊断-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1.2.2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1.3 血脂异常1.3.1 诊断- 总胆固醇:≥5.2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mmol/L- 三酰甘油:≥1.7mmol/L1.3.2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他汀类、胆酸螯合剂、纤维酸衍生物、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第二章心血管病类型及诊断2.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1.1 诊断- 临床症状:心绞痛、心肌梗死- 辅助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2.1.2 治疗-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 介入治疗:PCI、CABG2.2 高血压性心脏病2.2.1 诊断- 临床症状:心悸、呼吸困难、乏力-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2.2.2 治疗- 药物治疗:ACEI/ARB、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 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射频消融2.3 心力衰竭2.3.1 诊断- 临床症状:呼吸困难、乏力、水肿- 辅助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血浆脑钠肽水平2.3.2 治疗-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器械治疗:心脏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第三章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3.1 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3.2 康复- 康复评估:心肺功能、运动耐量、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心理干预本指南旨在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但由于知识更新和地域差异等原因,部分内容可能存在局限性。
高血压患者危险因素综合防治策略2
24
2013 2013ESH/ESC 高血压分级、分类、分期 “立体化”三维管理
分级
200 120 110
收缩压, mm Hg
180
160
140 120 100
100
90 80 70
舒张压 mm Hg
分层
无血管或靶 有血管或靶 血管或靶器 器官损害 器官损害 官并发症
分期
继发
原发 分类
25
2013 ESH/ESC指南更加重视心血管危险因素 对评估整体心血管风险的意义
JNC 8:强调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 血压达标(Attain)和 持久达标(Maintain)
强调了高血压治疗的 短期达标和长期达标
JAMA. doi:10.1001/jama.2013.284427
2014 JNC8指南: 高血压初始治疗推荐
新指南根据年龄对降压目标值区分为: ≥60岁患者血压目标值为<150/90mmHg <60岁者目标值为<140/90 mmHg 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目标值为<140/90 mmHg 药物选择:噻嗪类利尿剂和ACEI、ARB、CCB
2013 ESH/ESC高血压指南推荐 心血管高危和低危患者统一目标值<140/90mmHg
•糖尿病患者目标舒张压推荐降至<85mmHg •老年高血压SBP≥160mmHg患者,降至140-150mmHg; 27 •<80岁老年患者如能耐受也可考虑降至<140mmHg
新指南统一降压目标值更利于 简化血压管理重视群体血压达标
2014高血压 <60岁一般人群 指南(JNC8)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CKD)
JAMA. doi:10.1001/jama.2013.284427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一、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990年以来,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血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比均居首位。
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64.84/10万和298.42/10万;心血管病死因构成比分别为42.61%和45.01%[2,3]。
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4]显示,2013年心血管病死亡人数372.4万,比1990年增加4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死亡人数分别增加91%、143.3%和18%;根据生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早期流行病学研究[5,6]表明,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低,而卒中发病率较高。
冠心病、卒中发病率存在较大地区差异,总趋势为北方高于南方。
近年来一些地区监测报告显示,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仍在增高,而出血性卒中发病率有所下降[7,8,9];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率也在持续增高,且中青年男性增幅较大[10,11]。
2012-2013年全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NESS-China)[12]显示,20岁以上人群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246.8/10万人年,估计我国每年新发卒中人数2 400万。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2],目前主要心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00万。
二、我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自1980年以来,中国医院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迅速。
2015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数1 887.7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7%。
2015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摘要四)
② 吸烟 ,③高血压 ,④超重与肥胖 ,尤其腹型肥 胖 ,⑤ 白蛋 白尿 ,⑥血脂异常者 ,应使用小剂量
慢 性 肾脏 病是 指 肾脏损 害 或 肾小 球滤 过 率 低 于 6r ・ i O l r n 1 3 持续至 少 3 月 。 目 a a 一・ . m 7 个
( ) 九 代谢综合征
代谢 综合征是 以糖代谢 异常 ( 尿病或糖调 糖
、高血 压 、血脂 异常 、中心型肥胖 等多 前评估 肾功 能 的主要实 验室指 标为 :( 肾小球 节受损 ) 1 ) 滤过率 ,( 肌酐清 除率 ,( 蛋 白尿 ( 2 ) 3 ) 微量 至大 种主要疾病 或危 险因素为特征 的临床征候群 ,其
和Ⅷ 、血小板高聚性等水平升高和促纤溶 能力下 ③肥胖 ,④ ≥ 5 岁 ,⑤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f 0 降 ,与动脉血栓事件密切相关 。纤 维蛋 白原 和其 男 < 5 、女 < 5 5岁 6 岁发病史 1 。
他重要 的促血栓形成因子是心血管 病的重要危 险 脉血栓主要累及冠状动脉 、脑动脉和外周动脉 , 静脉血栓 1 会导致肺栓塞 。 2 心血管病二级预 防 :抗栓治疗在心血管病 . 血管病 即应开始抗栓治疗 ,这 已是 临床治疗的常
在对心血管病 的发病和死亡预{ 更强 。 贝 4
2 慢性 肾病的防治原则 .
度警惕并采取 相应措施 。治疗仍是针对各个疾病 状态 的组合 ,如降糖 、降压 和调脂治疗 ,对于肥 胖或超重患者 ,控制或减轻体重至关 重要 。
(1 1 预防和治疗原发病 因 ( 高血压 、糖 尿病 、
心血管风险评估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cohort)
的人群分析也同样证实了上述结论,并制定出适宜中国人群 的CVD风险评估模型”…。该研究人选了9903例受试者,
经1 1年随访观察,结果发现按照Framingham模型计算,中
国男性冠心病风险较实际约增加了1倍,女性增加了约2.3 倍(图1)。而在Framingham模型的基础上,经简化胆固醇 指标(仅采集总胆固醇),增加体重指数(BMI),并删除了舒 张压因素后得出的针对35~59岁中国人群的预测模型则对 实际情况预测更佳。国人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量 见表l[12]。 三、心血管风险评估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2009年,Aw对早期的6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进行了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总的严重心血管事件
万方数据
黧;◆
减少与出血风险增加的风险。随后,rtaju 等。1纠对全部9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 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可降 低全因病死率、MI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 对心血管死亡无显著影响,但明显增加 出血性卒中、大出血及胃肠道出血。2011 年,Bartolucci等。”1所做的荟萃分析结论 表明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可减少总心 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MI,但未明显减少 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卒中;却增加了 出血风险。 鉴于上述临床证据,如何权衡阿司 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获益和出血是合理 应用阿司匹林的重要前提。虽然出血风 险也随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而增加,但 通常CVD风险越高的人群使用阿司匹林 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绝对获益越多。因 此,在用药前预测出血风险十分重要, CVD风险评估在鉴别阿司匹林最适一级 预防人群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阿司 匹林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主要来自胃肠道 出血,其高危因素包括高龄、有消化道溃 疡或出血史、正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NSAID)、使用皮质激素或联合使用抗 凝药物。建议谨慎权衡抗血小板治疗的 获益和出血风险,胃肠道出血高危患者 如需服用阿司匹林,建议联合应用质子
高血压1
高血压一、定义高血压是什么?根据我国现行标准,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非同日三次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
正常人的血压会随着昼夜和季节改变在一定范围内动态波动,因此不能通过单纯的一次血压增高来判断自己是否患有高血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了解全天血压变化情况。
高血压病人早期常无异常感觉,被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水平的高低并不成正比。
因此,只有定期监测血压,才能做到对自己的血压心中有数。
二、症状5个症状可能预示高血压眩晕: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供血不足,进而产生头晕。
耳鸣:双耳耳鸣多为间断性的,持续时间较长。
耳朵里出现断断续续嗡嗡作响的声音,类似水车来回转的低沉声音。
头疼:表现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有时也会引发恶心、呕吐。
失眠:持续升高的血压可导致大脑神经失调,引起入睡困难、易醒、睡眠不踏实、易做噩梦、易惊醒等失眠症状。
肢体麻木:高血压可引起肢体局部供血不足,出现四肢发麻,特别是长期患高血压得不到良好控制时,症状更明显。
三、危害:高血压存在“三高”的特点,即患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发现高血压后,如不把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会使全身健康受损。
高血压牵出5种病脑卒中:研究发现,80%的脑卒中和高血压相关。
如把血压降下来,可使脑卒中发生率降低35%~40%。
心梗:高血压是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
约50%冠心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
如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可使心梗概率降低14%。
心力衰竭患者中,91%有高血压,控好血压可使发生率降低55%。
肾动脉硬化:血压长期升高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进而发展为肾硬化,导致肾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反过来又会使血压进一步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眼底病变:高血压患者中,约70%会发生眼底病变,严重者甚至失明。
分娩风险:孕妇如有高血压,将面临巨大分娩风险,严重时甚至可造成孕妇和新生儿死亡。
值得警惕的是,高血压近些年还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摘要二)
以上者 ,不伴有心血管疾病 、靶器官损害以及危
险因素的患者 ,可 以在密切监测下先 进行强有力 降压治疗 ( 即使血压 已不高 ) 预防复发 的效果 。 有 的非药 物治疗 ( 活方式 干预 ) 生 ,主要包 括 限制 但 由于血管常有严重 的动脉粥样斑块 和组织坏死
钠 盐摄 入 ( 氯化 钠 < g ) 轻体重 、减少饮酒 以及心肌肥厚等会引起心脏及脑的 A动调节功能 6/ 、减 d ( 酒精摄 人量 < O/ 3g  ̄、平衡 膳食和加强体育锻炼 减低 ,因此降压 一 定要缓慢和小心 。老年患者尤
联合使用 ,作为起始或维 持治疗药物 , 5应尽 可能选择每天服用 1 , 。 次 能控 制 2 小 4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
『 I 【 4/0 m g 1 血压水平 在 10 10 H . 6 /0 mm g以上 的患者应 时血 压 的长效 药物 ,将 J 压控 制到 109 m H 的更 详 细 的原 则 和方 法 参 见 选择合适 的他汀类药物 。具体应用方法参见 《 中 《 中国高血 压防治指南 》。
( ) 烟 二 吸
5关 于 单 纯 性 高 T . G和 低 H L C血 症 :单 D—
吸烟是心血管病 的主要 危险 因素之 一。研 究 纯性 T G升高 达 1 . m o L以上 时应 首 先进 行 19ml 2 / 证 明吸烟与 心血 管病发病 和死亡相关并 有明显的 降 低 T G治 疗 。T G在 5 5 1. m o L之 间 时 . ~1 9 m l 6 2 / 剂量 一反应关系 。被动 吸烟也会增加 患心血管病 可考 虑 降 T G治 疗 。T < . m o L时 仍应 以降 G5 5ml 6 / 的危 险。烟草燃烧 时产生 的烟雾 中有致 心血管病 低 L L C为 主要 目标 。 D— 作用 的两种 主要化学物质是 尼古 丁和一 氧化碳 。 6 药物 治疗开始后 4 8 . ~ 周复查血脂及转 氨酶 临床研究证据提示 ,戒烟是冠心病最有力 的干预 ( 草转 氨 酶 ,谷丙 转 氨酶 ) 谷 和肌 酸激 酶 。如血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
2020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最全版)摘要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
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2]。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病负担,我国已颁布了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各项防治指南[3‐5]。
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6],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7]。
这些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迄今尚无专门指导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一级预防指南。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16欧洲心血管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8],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了《2019 ACC/AHA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9]。
但是由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10],欧美指南中的一些建议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心血管病预防能力,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达到2030 年时4 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 年降低30% 的目标,落实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工作方针,由CSC 牵头,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佚名
【期刊名称】《柳州医学》
【年(卷),期】2012(025)004
【摘要】前言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从总体看,人民的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延长。
但研究表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
这种上升趋势主要与下列两项因素有关:(1)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2)人口老龄化。
由于心血管病的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势头是摆在政府和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
【总页数】20页(P237-25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与家庭病房结合实践体会
2.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3.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4.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一)
5.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心血管预防指南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 于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规律的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 提高心肺功能和降低血压。
力量训练
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肌 肉力量和骨骼健康。
运动频率和时长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 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控制慢性疾病的发展
控制高血压
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将血压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控制盐分摄入,减少高脂肪、 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 、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高血脂的管理
定期监测血脂
调整饮食
建议至少每年监测一次血脂,对于高危人 群,如肥胖者、有家族史等,应增加监测 频率。
控制糖尿病
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运动 锻炼,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控制高血脂
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 检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心血
管疾病的发生。
03
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高血压的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
建议至少每年监测一次血压,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肥 胖者、有家族史等,应增加监
测频率。
合理饮食
青少年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05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评估
健康检查与评估
定期健康检查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评估个体情况
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个体化 的评估。
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
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血压论文的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7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患者血清铜和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4年6期.何邦平.李东方.马(ma)建伟.陈杰.刘小宇.张欣荣.徐建明.[3].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3年2期.顾东风.吴锡桂.甘文奇.刘东海.宿少勇.段秀芳.黄广勇.[4].武汉市高血压前期患者的心脏代谢异常风险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6年8期.汪亚芸.陈玲.陈曼华.[1]补体系统活化在高血压心脏炎症和重塑中的作用机制.张聪聪,2014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2]中国3564岁人群15年高血压发生风险预测研究.李国奇,2014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3]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西安市高血压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分析和预报研究.王珊.刘敏茹.张楠.张琼,2013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4]德州市高血压发病的气象条件特征分析.于凤英.代玉田.常平.张琳.杨玉霞,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5]淮安市淮阴区营中社区居民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杜其波,2013第三届长三角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学术交流会[6]老年人H型高血压的现况调查分析.郭慧琴.张瑞.马(ma)建红.朱江.解惠玉.吴清海,2015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第二次高峰论坛[7]代谢性高血压一新的高血压类型及其面临的挑战.祝之明,2011第3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8]常州市武进区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樊志华.潘凌云.刘伟俊.强德仁.朱洪鸣,2013第三届长三角社区医生高血压防治学术交流会[9]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调查.张路霞.王芳.王海燕,2012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学术交流会[10]加强高血压前期的研究,促进高血压的防治.祝之明,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