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原文、赏析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原文、赏析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出自唐代杜甫的《狂夫》原文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篠通:筱)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注释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有随遇而安之意。

筱(xiǎo):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裛(yì):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恒饥:长时间挨饿。

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杜甫-狂夫——精选推荐

杜甫-狂夫——精选推荐

当前文档由后花园网文自动生成,更多内容请访问 杜甫-狂夫所属朝代:唐代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3.筱: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4.浥: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5.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6.恒饥:长时间挨饿。

7.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8.狂夫:自称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也有不屈品节,乐道安贫之意。

赏析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

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渔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

“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

“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

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

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狂夫”这一形象将赏心悦目之景和可悲可叹之事统一起来,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是十分成功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杜甫《狂夫》的译文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⑴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⑵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有随遇而安之意。

⑶筱(xiǎo):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参考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赏析《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

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

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的打击,表明了“狂夫”二字的深刻含义。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

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狂夫》_杜甫的诗词

《狂夫》_杜甫的诗词

精心整理《狂夫》_杜甫的诗词狂夫[唐]杜甫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

“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便令人不觉痕迹。

“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

“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

“含”比通常写微风,、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

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

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

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

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

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

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诗》①《华阳国志》:少城西南两江有七桥,南渡流曰万里桥,在成都县南八里,即诸葛亮送费祎处,因以为名。

【顾注】《北山移文》李善注引梁简文帝《草堂传》曰:汝南周颙,昔经在蜀,以蜀草堂寺林壑可怀,乃于钟岭雷次宗学馆立寺,因名草堂,所谓草堂之灵也。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原文、赏析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原文、赏析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出自唐代杜甫的《狂夫》原文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篠通:筱)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

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译文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注释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有随遇而安之意。

筱(xiǎo):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裛(yì):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恒饥:长时间挨饿。

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杜甫《狂夫》鉴赏阅读

杜甫《狂夫》鉴赏阅读
• C.五六句写客中少助,生活局促的情景。昔日厚禄故人书 信断绝,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 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D.诗末“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 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被世俗中人耻笑为“ 老来更狂”。
• D项,“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 。
•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 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 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 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笑狂夫老更狂。
• 【注】①篠(xiăo):细小的竹子。②裛(yÌ):通,浥”,滋润。
•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 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细雨滋润着荷花,微风 吹来阵阵清香。 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 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 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加狂放!
• (2)此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
• 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含”“裛”,赋予无生 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雨的 细小,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②叠词,“娟娟”,写 出了竹子秀美之态;“冉冉”,描摹了红荷的娇美 之貌。无堆砌之感,又平添了音韵之美。③以乐 景衬哀情,此联写草堂的美景最主要是反衬“狂 夫”恶劣的现实处境,进而表现“狂夫”贫贱不 能移的形象。
• 这首诗以“狂夫”这一形象将赏心悦目之景和 可悲可叹之事统一起来,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 要,是十分成功的。

初中语文指导古诗鉴赏——《狂夫》

初中语文指导古诗鉴赏——《狂夫》

初中语文指导古诗鉴赏——《狂夫》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处,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

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着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

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

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

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

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

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

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一面是“风含翠”、“雨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

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

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多练习,勤思考,相信胜利一定属于你!。

狂 夫

狂 夫

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

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

“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

“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

“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

“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

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

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

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

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

狂夫杜甫古诗翻译

狂夫杜甫古诗翻译

狂夫杜甫古诗翻译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标签: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

杜甫:狂夫

杜甫:狂夫

杜甫:狂夫导读: 《狂夫》作者:杜甫原文: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有随遇而安之意。

3、筱: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4、裛(yì):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5、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6、恒饥:长时间挨饿。

7、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翻译: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赏析:这首七律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

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

“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

狂夫杜甫古诗鉴赏

狂夫杜甫古诗鉴赏

狂夫杜甫古诗鉴赏
这首诗,就像是一杯陈酿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杜甫给自己找了这么一处安身之所,万里桥西边的那座草堂,旁边的百花潭水不就像那沧浪之水吗?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在这纷繁世界里,又何尝不是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宁静?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风吹着翠绿的细竹,那姿态是多么的秀美干净,雨打在红荷花上,那香气缓缓飘散。

哎呀,这景色描写得如此细腻,难道不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吗?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想想看,曾经的那些富贵朋友不再来信,家里的孩子总是饿着肚子,脸色那么凄凉。

这难道不是生活的无奈和悲哀吗?这多像我们在困境中,那些所谓的朋友都不见了踪影,只剩下自己和家人苦苦支撑。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就算要倒在沟壑里,也还是那么的放纵不羁,还自嘲是个狂夫,到老了反而更狂了。

杜甫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和不屈啊!这不就好比在黑暗中,依然倔强地举着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吗?
在我看来,杜甫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生活的写照,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呐喊。

他用狂放的姿态,对抗着生活的困苦和命运的不公,让我
们看到了一个坚韧不屈的灵魂。

这诗,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从中汲取力量!。

【古诗文阅读】杜甫《狂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杜甫《狂夫》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杜甫《狂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
下面这首古诗,完成21?22题。

(7分)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①娟娟净,雨?②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
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筱:细小的竹子。

娟娟,秀美。

②?:通“?”,滋润。

冉冉,阵阵。

21.用自己的话概述横线处的内容:本诗写“狂夫”,如果没有前半部

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
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

(2分)22.请结合尾联赏析诗人“狂夫”的形象。

(5分)
答案:21.优美景致
潦倒生计22.“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

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

要在
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

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
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

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而是“自笑狂夫老更狂”。

诗人不禁哑然“自笑”:
这是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杜甫《狂夫》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狂夫》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狂夫》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杜甫《狂夫》古诗原文注释与赏析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①。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②。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③。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④。

【注释】
①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横跨锦江。

百花潭,浣花溪的一段。

沧浪,《孟子·离娄上》云:“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将百花潭比作沧浪水,是说此地可以隐居。

②翠筱(xiǎo),绿色细竹。

娟娟,美好貌。

雨裛(yì),受雨湿润。

红蕖(qú),红色的荷花。

冉冉,犹徐徐,淡淡。

③厚禄故人,俸禄优厚的故交。

此指原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

时冕已去长安,相隔遥远,故曰“书断绝”。

书,音信。

恒饥,常常挨饿。

稚子,幼子,指宗文、宗武。

色凄凉,面带饥色。

二句谓故人远去,接济断绝,故全家饿饭。

④填沟壑,指死。

疏放,疏狂放浪。

【评析】上元元年(760)夏在成都草堂作。

狂夫,疏狂之人,杜甫自谓。

诗以朴素的语言,写草堂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虽可堪自娱,然生活艰难,友人无援,只好狂放以遣愁。

“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虽处困极之境,仍疏狂萧散,不改其故态,老杜之旷怀毕现。

272唐诗解读——杜甫之《狂夫》

272唐诗解读——杜甫之《狂夫》

272唐诗解读——杜甫之《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静,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万里桥:在杜甫草堂的近旁。

位于成都市城南的锦江上,在古代是乘船离蜀的起程之处。

百花潭:即杜甫草堂附近的浣花溪。

裛:雨水的滋润。

红蕖:红色荷花。

冉冉:婉弱娇美的样子。

填沟壑:指死亡。

解读:这首诗历来为后世所赞誉。

创作于诗人客居成都的初期,诗人对自己眼前的困境似乎并不放在心上,而是以疏放萧散的情怀去欣赏草堂周遭的风光。

全诗格律精严,设语造句新颖别致,对景物描写精微细腻,其风格与同时期其他作品迥然不同,足见诗人创作的多样性。

首联以四个地名作对,真可谓妙语天成,构成草堂周边幽雅和谐环境,也体现出诗人即景会心,自得其乐,无比知足的情景。

其中对“沧浪”的典故的化用,亦为后文“疏放”“老更狂”作了铺垫。

颔联描绘了和风细雨过后的景色。

这一联工整的对偶和叠词巧妙运用,且加上色彩的完美扮酷,都是值得人们去揣摩的欣赏。

“含”极言风之轻柔和多情,“裛”形容极轻极细的雨雾滋润荷塘中的翠叶红花。

杜甫这联诗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其中元好问的“炉香浥浥带轻阴,翠竹高梧水殿深”,王安石的“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就是化用诗人这一语典,读之令人神往。

颈联转而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窘迫。

诗人随着好友严武工作的变动,生活不时受到饥饿的困扰,故常有“恒饥稚子色凄凉”,但诗人却从未被这些困难所击倒,而是始终以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对物质困窘的打击。

末联则是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生活态度,那怕是全家面临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即所谓“填沟壑”,诗人也要坚守“疏放”这一人生态度生硬,且老而弥坚,以致杨伦在读到这一联时,不禁感叹——“读末二句,见此老倔强犹昔”,这对于我们理解置身困窘中的诗人竟还有如此心境理解生活中的美好,如该诗中“娟娟翠微”“冉冉红霞”。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

杜甫:狂夫

杜甫:狂夫

杜甫:狂夫《狂夫》作者:杜甫原文: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有随遇而安之意。

3、筱: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4、裛(yì):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5、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6、恒饥:长时间挨饿。

7、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翻译: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破草房,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飘雨慢慢洗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

当了大官的朋友人一阔就变脸,早与我断的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我就这么狂!赏析:这首七律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

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

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

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

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

“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

狂夫古诗赏析

狂夫古诗赏析

影响:狂夫现代 学者对狂夫古诗
的解读和研究
空 客山中不行见古人诗古赏诗析赏析
谢汇 报 人
谢:
xxx
的情感
寓情于景: 诗人将情感 融入自然景 物中,使景 物具有情感
色彩
借物抒情: 诗人通过描 绘物品来表 达自己的情

借古讽今: 诗人通过描 绘历史事件 或人物来表 达自己的情
感和观点
借梦抒情: 诗人通过描 绘梦境来表 达自己的情
感和愿望
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元素
狂夫形象:体现了古代 文人的狂放不羁和独立
艺术手法
比喻:用生动的形象表达 抽象的情感或思想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 感和性格,使表达更加生 动有趣
对比:通过比较和对照, 突出事物的特点和差异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 增强表达效果
语言特色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 运用典故,富含文化底蕴 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历史典故:象征了诗人对历史人 物的敬仰和怀念,以及对传统文 化的传承和弘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山水田园:象征了诗人对自然美 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宁静生 活的追求
情感表达:象征了诗人对亲情、 友情、爱情的珍视和追求,以及 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和思考
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狂夫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 瑰宝,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 远影响。
情感表达
狂放不羁:表达诗人对自由、解 放的追求
情感基调
深沉忧郁:表达诗人对生命、命 运的思考和感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悲愤无奈:表达诗人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和愤慨

狂夫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狂夫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狂夫颔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狂夫颔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景物描写而闻名。


通过对景物的精准、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狂夫的独特视角和情感表达。

以下是
一首狂夫颔联的例子,我会逐句解析其精妙之处:
秋山如黛,夕阳如血,山川相映,景色壮丽。

这句描述以秋山为背景,通过比喻将山的颜色与黛石相比,表现出山色的深沉
和静谧。

夕阳如血的描写则突出了夕阳的鲜艳和炽热。

山川相映的描绘则展现
了山水交融的美景,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

翠峰插云,白瀑如帘,峰瀑交辉,景象奇幻。

这句以翠峰插云和白瀑如帘来描绘山峰和瀑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山峰高耸入
云和瀑布如白帘飘落的景象。

峰瀑交辉的描绘则展示了山峰和瀑布相互辉映的
美景,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

林海苍茫,松涛阵阵,清风徐来,气息宜人。

这句通过描绘苍茫的林海和松涛声,表现出广袤的森林和松树的高大。

清风徐
来的描绘则展现了清新宜人的气息,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狂夫颔联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运用比喻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能够真
实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景色的美丽和壮丽。

同时,狂夫颔联还通过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夫
唐代: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风含翠篠(xiǎo)娟娟净,雨裛(yì)红蕖(qú)冉(rǎn)冉香。

(篠通:筱)
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细雨滋润着荷花,微风吹来阵阵清香。

篠:细小的竹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裛:滋润。

红蕖: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香:阵阵清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

厚禄故人:指做大官的朋友。

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恒饥:长时间挨饿。

欲填沟壑(hè)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加狂放!
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

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

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

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中“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

上句的“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

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这里就是暗含“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河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头发。

河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脚)之意。

“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

根据世道决定进退,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

“即”传达出知足的意味。

也就是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上句的“万里桥”与下句的“百花潭”,上句的“草堂”与下句的“沧浪”相对应,在似对非对中,描写了一路风光,为下文写“狂”作铺垫。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筿红蕖冉冉香。

”中“翠筱”即绿色细竹。

南朝梁简文帝《喜疾瘳》中有“隔帘阴翠篠,映水含珠榴”诗句。

“娟娟”就是美好的样子。

“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浥”即滋润。

“红蕖”即粉红色的荷花。

“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这一联的意思是说,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其中,“含”和“裛”两个动词运用很妙。

“含”有小心呵护之意,暗示了风的柔和。

而“裛”通“浥”,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

这里,诗人以精心之笔,描写了微风细雨,营造了一个美好的审美境界。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

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

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

“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

“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中“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

“书断绝”就是断了书信来往。

“恒饥”就是长时间挨饿。

这里写了诗人的现实生活处境。

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长久的饥荒之中,上句“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

接着下句“恒饥稚子色凄凉”是因上句而来,说明了“厚禄故人书断绝”的结果。

这里,还要注意诗歌的形式,诗人打破格律来写,在句法上形成了“上二下五”式,把“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突出“恒饥”的贫困处境。

在艺术上与“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有异曲同工之妙。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

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

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

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

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

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

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

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
失其所以为“狂夫”。

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

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