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笔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
康复的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康复
中医诊断基础
望诊
29
1、失神:又称无神,预示精损气亏神衰(“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望神
2、假神: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危候
如原来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红赤如妆
3、神乱
癫病:神志痴呆,喃喃自语,笑哭无常(病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狂病:神志昏狂,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病机:痰火扰乱心神)
痫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病机: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30
白色:主失血证、虚寒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
望色
31
胖大舌:多是脾肾阳虚
瘦薄舌:多是气血两虚或是阴虚火旺芒刺舌:火热内盛
望舌形
32
白苔:表证、里寒证(积粉苔:常见于瘟疫和内痈)黄苔:主热证,里证
也称之为“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证:本质虚证,但却出现实证的症状,也称之为“至虚有盛候”。
阴阳失调病机
25
阴盛则寒(或称阴盛则阳病)---实寒证,治疗原则: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或称阳盛则阴病)---实热证,治疗原则:热者寒之
阴虚则热---虚热证;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26
阴盛格阳
阴盛症状: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寒邪
19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挟湿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暑邪
20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秽浊(痹证、淋证、湿热带下)湿性黏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
2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燥邪
22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致肿疡
格阳于外:身热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阴阳格拒
阳盛格阴
阳盛症状: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等假寒之象
27
亡阳: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脉微欲绝亡阴:汗热而黏、气喘烦躁、身体干瘪、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
阴阳亡失
预防与康复
28
1、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中医基础理论
病症症的区别
阴阳学说
1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泻走多余的火热,即“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祛除多于的阴寒,即“寒者热之”
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
2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的虚热证。又称“阳病治阴”
6
肝的生理特点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易亢易逆,故称“刚脏”或“将军之脏”。
肝
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7
脾Leabharlann Baidu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
脾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肺的生理特点:“娇脏” “华盖”
血能载气:血脱者,气亦随之脱,故治疗大出血时,多用补气固脱的方法
血为气之母
奇经八脉
16
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督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冲脉
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带脉
六淫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17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
18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
火邪
23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七情内伤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邪正盛衰
24
实中夹虚:如外感热病后期,耗损津液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
虚实夹杂
虚中夹实: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湿导致的水肿病
真实假虚证:如邪实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的肌肤失养
10
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
气的分类和功能
11
来源:由肾精化生,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育(根于肾)
功能:推动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
12
来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
分布:积于胸中,集聚处被称为“膻中”或“气海”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的虚寒证。又称“阴病
治阳”
五行学说
3
总纲领:“虚则补其母,实则泄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肝肾之阴,以制肝阳的治法。金水相生法:指的是滋补肺肾阴的治法。
培土生金法:指通过健脾补肺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指通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4
总纲领:包括“抑强”和“扶弱”。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抑木扶土法: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
肺
8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调通水道(又被称为“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管汇合在肺进行气体交换)
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
门户
9
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
灰苔:主里证(里寒证,亦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望舌色
33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腐苔:主食积或痰浊
剥落苔:胃气阴两伤
有根苔:多见于实证、热证,提示有胃气无根苔:多见于虚证、寒证,提示胃气匮乏
望舌质
34
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征兆痿软舌:多见于气血虚极
颤动舌:多见于气血两虚,肝风内动吐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
宗气
13
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行于脉中)
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营气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14
气能生血:气能促进血液生成,所以补血药中常配伍少量补气药气能行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故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
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故气虚导致的出血,用补气摄血的方法
气为血之帅
15
血能养气
培土制水法:指的是健脾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佐金平木法:指的是滋阴肺阴,清肝火的治法。
泻南补北法:指的是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
火法。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藏象学说
5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参与了血液的生成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
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控制疾病的传变
康复的原则:形神共养,调养气血阴阳
康复
中医诊断基础
望诊
29
1、失神:又称无神,预示精损气亏神衰(“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望神
2、假神: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好转的虚假现象,危候
如原来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红赤如妆
3、神乱
癫病:神志痴呆,喃喃自语,笑哭无常(病机:痰气郁结,蒙蔽心神)狂病:神志昏狂,呼号怒骂,打人毁物(病机:痰火扰乱心神)
痫病:猝然昏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病机:肝风夹痰,蒙蔽清窍)
30
白色:主失血证、虚寒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黑色:主肾虚、水饮证、淤血证
望色
31
胖大舌:多是脾肾阳虚
瘦薄舌:多是气血两虚或是阴虚火旺芒刺舌:火热内盛
望舌形
32
白苔:表证、里寒证(积粉苔:常见于瘟疫和内痈)黄苔:主热证,里证
也称之为“大实有羸状”
真虚假实证:本质虚证,但却出现实证的症状,也称之为“至虚有盛候”。
阴阳失调病机
25
阴盛则寒(或称阴盛则阳病)---实寒证,治疗原则:寒者热之
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或称阳盛则阴病)---实热证,治疗原则:热者寒之
阴虚则热---虚热证;阳虚则寒---虚寒证
阴阳偏衰
26
阴盛格阳
阴盛症状: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寒性收引(具有收缩牵引挛急等特点)
寒邪
19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多挟湿
暑性升散,伤津耗气(易犯头目、内扰心神)
暑邪
20
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秽浊(痹证、淋证、湿热带下)湿性黏滞(病程缠绵、反复发作)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邪
2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燥邪
22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致肿疡
格阳于外:身热但欲盖衣被、面颊泛红等假热之象
阴阳格拒
阳盛格阴
阳盛症状:身热、面红、气粗、烦躁等症状四肢厥冷,但身热不恶寒等假寒之象
27
亡阳: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脉微欲绝亡阴:汗热而黏、气喘烦躁、身体干瘪、目眶深陷、脉疾躁无力
阴阳亡失
预防与康复
28
1、未病先防: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
中医基础理论
病症症的区别
阴阳学说
1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泻走多余的火热,即“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祛除多于的阴寒,即“寒者热之”
阴阳关系的临床应用
2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滋阴的药物,治疗阴虚的虚热证。又称“阳病治阴”
6
肝的生理特点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易亢易逆,故称“刚脏”或“将军之脏”。
肝
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7
脾Leabharlann Baidu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
脾
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肉;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肺的生理特点:“娇脏” “华盖”
血能载气:血脱者,气亦随之脱,故治疗大出血时,多用补气固脱的方法
血为气之母
奇经八脉
16
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督脉
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冲脉
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
带脉
六淫邪气性质和致病特点
17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
18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
火邪
23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七情内伤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邪正盛衰
24
实中夹虚:如外感热病后期,耗损津液而形成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
虚实夹杂
虚中夹实:脾阳不振,无力运化水湿导致的水肿病
真实假虚证:如邪实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的肌肤失养
10
胃的生理功能
胃主受纳腐熟:被称为 “太仓”、“水谷之海”。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
气的分类和功能
11
来源:由肾精化生,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育(根于肾)
功能:推动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
12
来源: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水谷精气
分布:积于胸中,集聚处被称为“膻中”或“气海”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助阳的药物,治疗阳虚的虚寒证。又称“阴病
治阳”
五行学说
3
总纲领:“虚则补其母,实则泄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通过滋养肝肾之阴,以制肝阳的治法。金水相生法:指的是滋补肺肾阴的治法。
培土生金法:指通过健脾补肺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指通过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
4
总纲领:包括“抑强”和“扶弱”。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相侮抑木扶土法:指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的治法。
肺
8
肺的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调通水道(又被称为“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全身血管汇合在肺进行气体交换)
肺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喉为肺之
门户
9
肾的生理功能
肾主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
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窍为耳
灰苔:主里证(里寒证,亦可见于寒湿证)黑苔:主里证,主热极又主寒盛
望舌色
33
腻苔:主湿浊、痰饮、食积腐苔:主食积或痰浊
剥落苔:胃气阴两伤
有根苔:多见于实证、热证,提示有胃气无根苔:多见于虚证、寒证,提示胃气匮乏
望舌质
34
强硬舌: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中风征兆痿软舌:多见于气血虚极
颤动舌:多见于气血两虚,肝风内动吐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
宗气
13
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来(行于脉中)
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
营气
气与血之间的关系
14
气能生血:气能促进血液生成,所以补血药中常配伍少量补气药气能行血:气能推动血液运行,故活血药常配伍行气药
气能摄血:气能固摄血液,防止血液逸出脉外。
故气虚导致的出血,用补气摄血的方法
气为血之帅
15
血能养气
培土制水法:指的是健脾以制约水湿停聚的治法。佐金平木法:指的是滋阴肺阴,清肝火的治法。
泻南补北法:指的是泻心火、补肾水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
火法。
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
藏象学说
5
心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参与了血液的生成心主神明:“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
心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