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
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如下:古代朴素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和观点,其特点是将自然视为一种混沌的整体,没有将其分解为不同的部分进行研究。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它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各个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同时,古代朴素自然观也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来认识和改造自然。
近代机械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将自然视为一个由各种机械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可以用数学和物理的方法对其进行精确描述和研究。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它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人类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来揭示这些规律,并利用它们来改造和控制自然。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将自然视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有机体,其中物质和能量不断转化和循环。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来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都是对自然界的认识和观点,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了自然界本身的有机性和整体性,而近代机械自然观则强调了自然界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则强调了自然界本身的客观性和发展性,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机械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都是对自然界的不同认识和观点,它们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论文设计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凤班级-学号:0572014年 5 月可修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本着实事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使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启示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an object, whether from the Confucian Heaven now with peopl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Heaven,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man and nature, take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so that the values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develop.Key word: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Harmonious DevelopmentRevelation1、古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可修编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
古代朴素自然观研究论文古代朴素自然观是指人们在古代时期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技术,对自然的观察主要依赖于直接感知和经验,并借助于传统经验和神话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和宇宙的起源。
在这样的观察和解释方式下,形成了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山水神灵崇拜;(二)星宿神话传说;(三)五行相生相克;(四)气的概念和九宫八卦;(五)命运神秘拟人化。
山水神灵崇拜是古代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活动之一。
对于山、水、森林、湖泊等大自然景观,人们在欣赏中感受到神性,认为这些景观具有灵性,并认为自身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关系。
因此,人们将这些自然景观和现象拟人化,并用神的方式表示崇拜和敬畏之情。
例如中国的泰山、黄山、嵩山等山脉以及淮河、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都有相应的神灵崇拜史迹。
在欧洲,希腊和罗马的神话中,自然神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它们被视为掌握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神秘的源泉。
星宿神话传说则是古代人们想象出来的各种关于星座的故事,也称为星座神话。
在古代人们的眼中,星座不仅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天神和英雄的居所。
每个星座都有其对应的神话和传说,这些传说包含了很多道德教育和虚构故事。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猎户座、天龙座等都有相应的传说,它们文艺富饶、形象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和有趣的文化遗产。
五行相生相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常用词汇之一,它指代着自然界中的诸多秩序和规律。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万物皆由五行构成,这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事物生成、发展和转化的复杂生态系统。
五行哲学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宇宙的方方面面,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运用,如医学、食物、和建筑等。
气的概念和九宫八卦则是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两个重要部分。
气是很难准确表述的,它既包括了自然界中的能量、物质的运动、形态、变化等方面,又包括了生命、思想、心灵等多个层面。
古希腊自然观及其意义
1.古希腊自然观的内容:(1)用自然的原因解释自然。
如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则认为是原子;(2)追求逻辑的完满。
如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本原是数,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3)对自然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最先是天文学和力学;(4)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他既注重逻辑的严谨,又注重经验事实,从亚里士多德之后,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古希腊自然观是古希腊哲学家关于自然的各种看法的统称。
其中主要包括唯物主义者的素朴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自然观。
逻辑论证2.古希腊自然观的意义:古希腊人企图用自然界的某种特殊事物或性质说明自然现象,并且力图从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中去把握它们,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然观。
他们从总体上勾划出一幅自然界的总画面,在自然观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遗产。
但是由于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基本上是以简单的经验观察为基础的,一般说来,还没有系统的实验方法,因而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他们着重于逻辑的推理和概括,这就是他们的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的进步。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古代自然观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正是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它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船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得到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如古希腊阿利斯塔克的日心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巴门尼德的充实说、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等,在近代科学诞生以后,先后发展成为哥白尼—开普勒的日心说,道尔顿的原子论,法拉第—迈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
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
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实践卜晓军任保平发布时间:2009-06-16 08:23来源:光明日报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贤哲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不仅有深刻的认识,提出过极为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并且以其指导人们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早论者和代表应当首推庄子。
庄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类要顺应客观规律,要“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境界。
荀子则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了“制天”的思想。
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
易传则综合了庄子的“顺天”思想和荀子的“制天”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说,强调人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传》)。
其中的“先天”是指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以前加以引导,而“后天”是指遵循自然的变化,尊重自然规律。
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明确提出了“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哲学命题,使“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唐代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辨证思想(《天论》上),认为天人之间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
北宋张载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观点(《正蒙·乾称篇》),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朋友,人类要尊重万物,友善对待自然。
宋明理学的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提出过“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思想,并对“万物一体”论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认为人与万物、自然处于和谐、均衡与统一之中,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天人协调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主张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和谐整体来考虑,既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又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类的生产活动,从而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说到唯物主义,乍一听是不是感觉有点严肃?其实嘛,它就是强调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后天的。
打个比方,咱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就是这意思。
人得先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这就像古人,他们得先了解地理气候,再去种田、打猎,才能活得好。
古代哲学家们很聪明,他们不迷信神灵,而是尝试从自然现象中寻找答案。
比如说,阴晴圆缺的月亮,他们可不会想这是神仙在调皮,而是科学地去探讨它的成因,真是了不起吧?再说说古代的自然观,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想象一下,黄河奔流不息,长江蜿蜒曲折,山川河流之间,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去解读这些自然的符号。
他们认为,自然是一个整体,万物相生相克,简直就是大自然的游戏规则。
就像咱们玩“石头剪刀布”,一轮又一轮,总有胜负。
这种看法在今天也依然适用,咱们的生态环境、气候变化,都是这自然法则的体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人还总结出不少有意思的道理。
“天人合一”这句话,听上去就很有道理。
人和自然不是两个独立的存在,而是密切相关的。
你想,咱们得呼吸新鲜空气,吃地道的农作物,才能健康地活着。
所以,古人特别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他们懂得这些东西的重要性,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反观今天,咱们是否也该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呢?还有一点,古人特别讲究实践。
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比如天气变化,来决定什么时候播种、收割。
这里面可是有很多智慧的。
就像咱们现在看天气预报,古人也有他们的“预报员”。
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春种秋收,农忙时节更不能马虎,干活的时候可得尽心尽力。
古人用双手去耕作,体验生活的艰辛,他们的这些经历,构成了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会觉得古代人并不简单,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都有值得咱们学习的地方。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虽然古老,却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就像“旧瓶装新酒”,古老的道理放在今天也依旧适用。
对待自然,咱们要有敬畏之心,懂得珍惜。
很多时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生活智慧。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04
CHAPTER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与启 示
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后来的哲 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朴素自然观强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过度干预和破 坏自然环境。这种思想对后来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自然规律的片面认识
古代朴素自然观往往只关注直观可见的自然现象,忽视了隐藏在背后的复 杂机制和规律。
受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局限性,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解释往往带有 主观臆断和迷信色彩。
古代朴素自然观对自然规律的描述过于简单化,未能全面、深入地揭示自 然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无法解释复杂自然现象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
详细描述
机械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机械运动的结果,没有生命的存在,人类应当通过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 然。这种观点在近代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牛顿的经典力学等。机械论自然观对现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开发。
指导思想
古代朴素自然观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等理念。
实践应用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应用广泛,如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领域。
价值意义
朴素自然观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人类 更好地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特点
以直观观察和经验积累为基础,缺乏 科学实验和理论分析,对自然界的解 释带有主观性和猜测性。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研究论文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研究论文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是一种简单、直观的自然观念,源自于古人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感知与体验。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研究与分析,探讨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意义。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形成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在古代,人们形成的自然观并不是基于严格的观察与实验,而是依靠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想象。
例如,人们根据月亮的大小、天气状况和季节变化来判断时间的长短,根据植物的发芽和果实的成熟来衡量季节的变化。
此外,古代人们的信仰也对自然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分别对自然观产生了影响。
儒家倡导天人合一,认为人类应该遵守天道,与自然相处和谐;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在自然面前,人类应该保持无欲无求的精神状态。
二、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与现代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的科学方法虽然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相比大相径庭,但是人们从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也可以找到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归纳、对生命的敬畏等等。
同时,在一些现代科学领域中,人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念的影子。
例如在生态学领域,人们强调生态平衡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在气象学领域,人们研究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强调人类对气候的观察与应对能力。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启示意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虽然粗糙,但却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启示意义。
首先,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可以带给人们朴实和直观的自然认知。
人们可以借助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念,来更好地理解自然世界中一些基本的、常见的自然现象。
其次,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可以用来引导人们建立更为有机和和谐的自然观念。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和经济的追求,已经形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虎视眈眈。
借鉴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人们可以学习更为简单、清晰的生活方式,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总之,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虽然过于简单,但是其中隐藏着人们探索和认知自然的精神。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目录
• 古代朴素自然观 •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 古代朴素与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比较 •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 对未来自然观的展望
01 古代朴素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定义
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一种基于直观经验和观察的原始自然观念,它没有经过系统的 理论化和科学化,而是以朴素、直观的方式描述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04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与 发展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现代科学自然观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 为手段,以实证的方法揭示自然界的 本质和规律的观念体系。
特点
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强调自然界的 客观性和物质性,追求对自然规律的 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认识。
现代科学自然观的形成过程
文艺复兴时期
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人们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重 视实证和经验,逐渐形成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 究方法。
这种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一种或几种基本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通过相互作用 和变化形成各种自然现象。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直观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是基于人们 的日常经验和观察,没有经过严 格的科学实验和证明。
简单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倾向于用简单的 概念和原理来解释自然现象,而 不是用复杂的机制和原理。
整体性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各种机械运动所构成的,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力学原理来解 释。人们应该通过科学实验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改造和利用自然。这种自 然观强调对自然界内部结构和机制的深入理解,但往往忽略了整体性和和谐性。
对比两者的优缺点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优点
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1、自然观古代朴素自然观观点及意义。
解答一:(老师课件)自然界的变化也叫做自然界辩证法,是研究自然或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结构组成、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哲学分支学科,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望通过对自然存在及其演化进行哲学分析,以达到对自然的新的理解。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自然观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它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的本原,把自然界看作是不断产生和不断消灭的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些基本观点,本质上是统一的。
但是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
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简单性。
朴素性:简单性;不够科学;把自然界的运动看成是一个圆圈式的简单循环,不能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内在联系的过程性/ 猜测性:幼稚的或错误的,甚至带有神秘主义色彩。
解答二:(源自网络)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把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
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
意义:第一,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这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
第二,意味着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哲学要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作为自己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不可能回避对自然界的总观点的问题。
2、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基础及评价。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叫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也叫机械钟表式的自然图景)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牛顿力学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城市商业经济的崛起和地理上的大发现,为世界范围的贸易以及从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的过渡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荀子则大声疾唿:“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相从”、“相应”、“相求”、“相召”均指事物间的感应现象。
《说文》:“感,动人心也;”“应,当也。
”在古代文献中,“感”表示能使事物产生内在变化的一种作用,如《周易·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系辞》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应”表示事物对外界作用的反应,即受外界影响后产生的变化,如《周易·大有卦》之“应乎天而时行”等。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感应论——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摘要:感应论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过广泛的影响。
本文全面系统地考察了自然感应论在古代各个科学认识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它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及历史价值,并指出了它与天人感应论的区别。
关键词:感应论中国古代自然观一、引论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科学认识活动中,古人形成了一种感应论自然观,认为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相互感应引起的。
自然感应论是在古代元气本体论基础形成的一种朴素自然观,对古代科学认识活动有着广泛而持久的重要影响。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人已初步认识到,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尚书·泰誓》指出:“天有显道”。
《左传》认为:“天事恒象”。
庄子告诫人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1]荀子则大声疾呼:“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此处的天即指包括天体在内的自然界。
通过古代哲人这类关于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性的肯定性论述,再结合当时的天文观测,日月食预报,以及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一些科学认识活动,即可看出我国古人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一些简单规律已有相当的认识。
古人也把事物的基本规律称为“常性”。
《逸周书·常训》指出:“天有常性,人有常顺。
顺在不变,性在不改,不改可因。
”正因事物的常性不改,人类才能认识它,顺应它。
《吕氏春秋·不苟论》指出:“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
此天地之数也。
”因此,只要认识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即可把握其变化规律,指导认识实践。
自然感应论即是古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普遍属性的认识。
经过对大量经验事实的反复观察和分析比较,古人形成了一种观念:许多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作用。
先秦典籍中,有关这种认识的论述很多。
如《周易·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吕氏春秋·召类》:“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2古代朴素自然观
毕氏的“宇宙和谐”是对立中的和谐
他提出了十组对立: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正方 与长方;一与多;左与右;阴与阳;静与动;直与曲; 明与暗;善与恶。
宇宙结构论
一切天体都是围绕着“中心火”而旋转的,向外依
次为地球、月亮、太阳、金星、水星、木星、土星和 恒星。由于他们认为10才是最完美和谐的数,所以又 虚构了第十个天体——“对地”。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
物
性质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同自然科 学的萌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 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具有朴素的、直 观的性质。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爱奥尼亚时期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
阿那克西米尼——气
毕达哥拉斯——数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
科学背景
经验形态的自然知识构成自然科学 萌芽的最初形式。
内容
原始的万物有灵论、自然崇拜。
性质
虽然包含很多谬误,但与后来的神 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 自然的一种努力。
原始神秘主义自然观
万物有灵论 一种认为自然界的
各种事物都具有灵魂的 观念,是宗教的最初形 态之一。
把“数”作为万物始基,以一种较抽象、 较一般的东西 “数”来说明,反映了人类抽 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与进步。
毕氏用数与和谐说明世界时,却把数神秘化,作
出许多似是而非甚至是牵强附会的解释。因而具有一
些神秘主义因素。例如: 婚姻是五,因为它是奇数与
偶数相结合; 爱情是八,因为爱情表示和谐;在音
乐中,第八度音是和谐的。
“万物的始基是‘一元’。从‘一元’中产 生出‘二元’,‘二元’是从属于‘一元’的 不定的质料,‘一元’则是原因。从完满的 ‘一元’与不定的‘二元’中产生出各种数目; 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线;从线产生出平 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 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 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 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 界,……”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古代朴素自然观中的尊重自然、顺应 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为生态文明建 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在生态文明建设 中,需要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古代朴素自然观中的一些思想也可以 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例如,“以德 治国”的理念可以引导政府在治理过 程中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风气建设; “以法治国”的理念可以引导政府在 治理过程中注重法治建设和公正司法 。这些思想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预防为主
古代医学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因此,注重通 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 的发生。
建筑艺术中的朴素自然观
仿生设计
古代建筑艺术中,人们注重仿生设计,将建筑物的造型和结构与自然界的生物形态相结合 ,如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拱和悬山屋顶等。
生态环保
古代建筑艺术中,人们注重生态环保,如采用天然材料建造房屋、设置庭院绿化等,以营 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尊重自然
古代建筑艺术中,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同时注重建 筑物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04
古代朴素自然直观性和表面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主要基于直观的观察和经验,对自然界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缺乏深入的科学探究。
缺乏科学实验验证
古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
缺乏科学认知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主要基于 经验和直观感受,缺乏科学的认
知和解释。
缺乏实验验证
古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术较为 简单,缺乏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研 究和实验验证,人们对自然规律
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受宗教和迷信影响
在古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往往 受到宗教和迷信的影响,人们对 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带有神秘色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意义。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观点。
坚持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前提下,把物质的具体形态(某种具体的事物)当成世界的本原。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提出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前提下通常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把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当成世界的本原,在历史观上往往陷入唯心主义当中。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社会出现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火、或者水作为世界的本源,比如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认为水是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辨证法的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的实物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自然观的最高形式;⑤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和猜测的成分。
意义: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开始从物质的宏观到微观探寻世界的本源。
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
园林英才网转载于网络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思想我国古代的环境状况比现在要好得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很早就萌芽了生态保护的意识,认识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最早的记载见于物候历之一的《月令》、医书《素问》等书。
而朴素的生态学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种普遍的认识而被某些学者所谈论,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管仲、荀况等人。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同时对哲学、自然科学也有许多著名的论述。
他认为“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甚多,皆有均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管子·七法》)他主张“审大时,物地生”,可见,当时的管仲已认识到自然界万物复杂多样但又具有共同性的规律,要求人们了解并顺应天时,物色地之所宜,这已具有生态学的含义了。
荀况的生态思想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境的观点。
认为生物的生存取决于一定的生境条件,这一点从他的许多言论中可以得到证明,如“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川渊者,龙鱼之居也;山林者,鸟兽之居也”“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等,这与现代生态学关于生境的观点是一致的。
(2)生物群居的规律。
《荀子·劝学》中有语云“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他又指出:“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肉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
今夫大鸟兽则失亡其群匹,越只喻时,则必反铅(同“沿”);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
小者是燕爵犹有啁噍之顷焉,然后能去之”。
(《荀子·礼论》)。
(3)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协调的关系。
《荀子·天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4)物质循环转化的观念。
见之于荀子“水深而回,树落而粪本”的观点。
以上管仲、荀况的思想,只是我们用今天的生态学理论对其进行审视,虽然有些模糊和局限,但反映出当时人们尊重环境与自然规律,注意保持自然平衡的朴素的生态思想。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作用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作用古希腊哲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古希腊人的生活、文化、科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自然观主张认识和描绘世界应该从具体的物质实体着手,强调经验和感观的重要性,对于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究和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的起源和发展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前苏格拉底时期,例如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认为一切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这种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典型代表。
而更为著名的则是由丰子恺(Leucippus)和德谟克利特等人发展起来的原子论。
他们认为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由原子和空间组成的,所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是由原子的组合和分解造成的。
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对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在理论上对人们的认识和探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深刻影响了古希腊的文化和艺术。
在古希腊的雕塑和建筑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对物质世界的描绘和理解,对自然的再现和模仿,这都反映出了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影响。
另外,在古希腊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对自然界的表现和赞美,这些都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古希腊科学的应用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也是非常显著的。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和探索,古希腊科学家们建立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规律的理论,例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四元素说和地心说等。
这些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古希腊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古希腊哲学、文化和科学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古希腊人的世界观和认识方式,同时也为后世的哲学家、科学家以及艺术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和研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理解的普遍追求。
自然辩证法古代朴素自然观
自然观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自然观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2、脑力劳动者的出现是古代朴素自 然观产生的前提与条件
零散的感想和偶尔的经验,必须由 与生产劳动相对分离、从体力劳动中 分离出来的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进 行总结、概括、整理,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才能上升为理论形态。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人们只是 从总体上而不能在细节方面科学地、具 体地说明自然,“它只是提出了解释世 界的原则,却不能证明这种原则的合理 性”,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 辑体系。因此,这种自然观受到中世纪 神学自然观的冲击,并被近代机械唯物 主义自然观所代替。
脑力劳动者的出现不仅使古代朴素 自然观有了产生的可能,而且创造了 古代科学。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奴隶制的繁荣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
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然哲 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 发展高峰。
二、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内容
1、用“本原”概念来说明自然万物的初 始状态和整体联系
2、用“矛盾”形态解释自然万物的运动 特性和演化过程
乾
道家学说
老子认为万物源于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家学说
“ 道可道,非常 道;名可名,非 常名。”
“道”为无形无象的“无”。 “道”是普遍法则。 “道”为混成之物。
元气说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 是由弥漫的“元气”或 “精气”构成的。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
元气说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 把灵魂看成是空气,主张“万物有灵”、 “灵魂不死”,他们“虽然总观点是素 朴唯物主义的,但已经有了后来分裂的 种子”,出现了如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对立: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的“火本 原”说和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的 对立,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 的“理念论”的对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与现实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与现实意义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的看法、观点,是人们对世界的最基本的哲学观点之一。
随着时代的不同,自然观也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和生存方式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人类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和解释,也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观特征。
本文所探讨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被称为马克思自然观的狭义表述。
它的理论本质是对对象、现实、感性的实践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和对传统自然观的评析的理论,当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不是凭空捏造的,人类自然观的演化发展过程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下面主要阐述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有关的自然观发展,不再赘述宗教,神话等唯心的自然观。
首先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古代自然哲学家凭借敏锐的直觉,认识到“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的有机体。
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本原”学说,即指构成万物的根源。
他认为世间万物都从本原而生,最终又回归本原。
世界各国的自然哲学家都对这一本原有自我的了解。
比如古埃及文明中提出万物起源于混沌的水;中国提出的五行学说和元气理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元素论等。
虽然当时的自然哲学家对万物本原的理解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本原是一种或者多种物质存在,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物质观。
这一自然观已经是一种原始的唯物主义观。
这些哲学家们提出的元素虽然是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物质,但他们具有一般性,是从各种各样具体的物体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包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并开始尝试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
但是,由于时代发展和知识的局限性,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不免要用哲学的猜想和思辨来填补知识的空白,这种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的自然观,虽然正确的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故而是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教义中的自然观摘要:道教是中国的土传宗教,在教义的逐渐形成中,受到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影响,教义中充满了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哲学理念,虽然其许多教义在唯物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看来,不具先进性,不具彻底性,但是在古代不发达的知识、道德、科技框架下,实属难能可贵,笔者个人认为道教的教义中充满朴素自然观,就是在当今社会主义新中国,仍然具有一定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道教的自然观,以期对现代人有一定裨益。
对于生死问题,佛教认为需要涅槃重生,佛祖也要灭度,在未来重来世间度人。
转世投胎、六道轮回即佛教与儒家教义的结合。
基督教认为好人在死后可以升天堂,坏人下地狱。
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皆是承认人在死后可以凭修炼进入下一轮回,得到级别提升。
而道教则认为人在死后回归自然,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所有宗教中只有道教认为人是可以通过修行达到不死目的,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成仙,做到天人合一,可以长生不老。
佛教注重个人修行,道教则对“道”的运行感兴趣,因此道教的原始教义最接近朴素自然观。
道教的“道”即是自然规律,只要符合“道”就可以在天地间任意驰骋。
在我看来,道教的教义在当今社会仍有其现实意义。
一、道教对宇宙的看法人类对于宇宙与人生的来源,无论古今中外,都具有好奇、怀疑,要想寻求答案的要求。
于是世界人类的文化,便有宗教、哲学的建立,对于这些疑案,各自构成一套理论体系。
在大体上,不外有神造论,自然说,物理自然论等几个原则。
再由这几个大原则,产生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有神论、无神论、有因无因、唯心唯物等等许多支高度差别的理论。
道家对于原始宇宙世界的学术思想,也便是原来中国自己的文化思想;在周、秦以前,不用宇宙的名称,只有天、地的观念,便足以代表后来宇宙的含义。
道家的思想,认为天地未开以前,只是一种混沌的状态,既不管有主宰无主宰的事,也不问前因或后果。
这个混沌,既不能叫它为物,也不能叫它为精神,正如老子所说:“无状之状,无名之名。
”在《易经》学系,原始理论科学的阴阳家们,认为这个混沌,便是阴阳未分,混合状态的现象,后来根据八卦的法则,叫他为一画未生以前,六爻未动之初。
在儒、道未分家的理念上,叫它为天地未判之先,老子,叫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老子所谓的混成,并不是纯粹的物理作用,只是说物的作用,正在孕盲含混在其当中,经过相当时期,这个混沌便阴阳分开,就有天地的开始了。
道教对天尊敬,对地也尊敬,现代人对神尊敬,不敬天,不敬地,敢于胜天就是表现,敢于破坏环境就是不敬地,结果不正常天气增多,环境污染加剧,雾霾天气常常有。
对天、对地都了解甚少,甚至对于周边环境知之甚少。
二、道教的“道”释义道教对自然规律很是看重,认为“道”是天地间的主宰,任何事物皆在“道”的范围内运动,受“道”制约。
“道”是无处不在。
“道”的最初解释是宇宙运行的法则,凡宇宙间一切的现象都是“道”的示现。
道是从创造以至化灭的历程,用现在通用的术语便是时间与空间,但在道家的名词里便叫做“造化”。
造化也就是道的异名。
道的威力非常地大,万物如果顺应它便是有造化,就是说,万物生灭的程序不乱,各依着自己的历程,该生的时候生,该灭的时候灭,彼此该发生关系的时候发生关系,该互相拒绝的时候互相拒绝。
天灾、人患便是没造化。
不当病而病,不应老而老,不该死而死,便是没造化,便是无道。
顺应是很要紧的,所以说,“天地以顺动,放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
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无论道儒,都把这道看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的至宝,自然与人间一切的活动都离不了它。
道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宇宙生成的解析,二是万物本性的说明。
道是感觉器官不能完全理解的实体,所以名之为恍馆。
宇宙的生成是从道而来。
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混饨或恍惚状态。
一是成了形质的最初元。
二是阴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一章)。
也是指明一切都是取法自然的意思。
现代人对道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按规律办事比较少,否则国家也不提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了。
“科学发展观”就是“道”的最现实体现。
如果一切按照道办事,就无往而不利,可持续发展、长久发展。
三、天命思想天命是超乎人间能力所能左右的命运,宇宙间所以有秩序,便是因为有了它。
但宇宙并非无所创造,乃是自然生成。
这生成的力是天之德。
天的思想到孟子时代已很发达,但儒家并不十分重看天命,只以它为宇宙一定的法理。
《老子》所主张的是一种尚古主义,要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跑向虚静的“道”。
人间的文明从道的观点说来,是越发展越离开“道”的本性。
第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所谓仁义、智慧、忠孝等,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
古昔大道流行,人生没有大过大善、大智大愚、大孝大慈等等分别。
所以要“绝圣弃智”,使“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使民复孝慈”(十九章)。
古时没有仁义、忠孝、智慧等名目,却有其实;现在空有其名,却是离实很远。
天命在现实中也有体现,天命就是正统思想,从辛亥革命,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就是不正统的少数民族,中华汉人为正统。
当代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认为也是天命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向来是世界的中心,而现代落伍了,因此感到羞辱,需要奋力崛起,恢复中华盛世,我们要超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乾盛世等等,均为天命思想的体现。
上天既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当然恢复中华的使命就落在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四、神、仙、世人的不同最初的人种,是由天神下降而开始的。
既不属于自然力量所创造,也不是生物进化而来,至于天神又从何来?它是到此止步,再也不加追究。
后来神人之间的变化,是因天上下降的天神,忘记了来源,贪恋世间的快乐,愈来与天的距离愈远,便形成人世间的现状了。
当开天辟地之初,原始的人类,是与天神之间,随时互通往来,地与天,也是随时接近在一起的,从此以后天神不断降落人间,人类愈加堕落,因为人类的堕落,地与天也相隔愈远了。
道家的养生思想,进一步便成为神仙信仰。
神仙是不死的人,求神仙便是求生命无限的延长。
神仙信仰的根源当起于古人对于自然种种神秘的传说。
如《山海经》里所记的山神水怪都留着自然神话的影子。
又如《楚辞》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都显示着超人间生活的神仙意识。
那种超人是不老不死,不为物累,游息自在,无事无为,故为道家所羡慕。
在《老子》里,称理想的人格为“圣人”,《庄子》称之为“至人”、“神人”、“真人”,从名称上可以看出道家的超人思想渐次发展的历程。
圣人是在人间生活的,至人、神人、真人便超脱人间,所谓游于“方外’域“物外”的人。
道家采取民间传说中的超人或神仙生活来做本派理论的例证。
当时的小说家与赋家也同样地用那些故事来做文章,还未形成求神仙的可能的信仰。
到方士出来倡导,而产出所谓神仙家,于是求不死药、求神仙的便盛起来。
现代人往往丢失了自己的信仰,在快速的城镇化面前,不再适应原先的节奏。
城市拆迁有可能使某个人一夜暴富,而随之而来的结局却让好多人迷失了自己。
现代人对拜佛、烧香非常迷恋,甚至官员中迷信盛行,风水师大赚了一笔。
办公衙门的建设,先找风水师来规划。
这些,完全背离了道教的宗旨,道教从不把风水看做自己的教义,认为那是末学,求道成仙才是正果。
五、治世、处世故为政者当存我无为而民自治的心,不必用什么法律道德,风俗等等,来约束人民,政府越管得简易,人民越觉得安适。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不必用力去煮它,犹如国君不必用权势去治国一样。
人民所以能治是顺乎自然的性情而来,如果用权势去压迫或勉强他们顺从一件事情,那就是违反了自然。
在自然里头自然有一种不可摧灭的势力,它的自身能够成坏事物,毋须人去激发它。
可惜我们日常的生活已经失了道德之自然状态,而被仁义礼教所约束及压迫,因此人民越难治。
欲望便是从使用不自然的权势去治理人民才会产生出来的。
人民的欲望越多,越不能知足,不知足,则国越难治,灾祸就随着发生了。
要灭绝这种不自然的权势,自然得从寡欲知足做起。
而知足寡欲必要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所处的社会简单才能办得到。
所以小社会是最理想的国家。
小因寡民,虽有丹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以道德经》下八十)能够实现返到原始的小社会去过那简易的生活,自是道家的政治理想。
从这点,道家立了柔弱与清静的教义,因为这两点是简易生活的要素。
柔静是坤道,是禀承天道的自然,本来含着刚动的能力,自然调和,人若跟着它进行,也不致于失掉刚柔动静的调和生活。
《庄子》所说“慎守女身,物将自壮”(《在有》),也是表明人如能承顺自然,保守天地所赋与的性情,一切事物都要自己调和地发展了。
对于个人来说,人类常有“我想做”这个念头,故越有作为,越多欲望。
所得愈多,欲望愈大,对于所作愈不知足,而精神上的苦痛常敌不住获得时的愉快。
一不愉快,心便乱了。
人本来是可以简单地过日子的,但因我们的祖先对于物质上的要求较高,以致形成今日烦琐的生活,使人与外境的关系越来越糟糕,甚至有缺了些什么便有不能生活的情形,譬如水是日用必需的,从前几家共用一口井,所关系的范围小,纵使一旦井枯了,还可以想法子,生活还不致于受多大的累。
今日住几十万人的大城市,水的供给集中了,从用水方面看固然利便得多,假使水源一旦断绝,全城人民所受的痛苦比起从前用井的时代就大多了。
故人民与公共事业的关系越大,越是危险,越发痛苦大家。
现代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只好发明出许多法律的条文,来约束各自的行为。
然而尚有许多罪犯前赴后继,络绎不绝。
可见法律再严,仍无法杜绝犯罪。
所以,老子崇尚小国寡民,自然而治,现在看来,欧洲小国却也平淡的很,多年人民也安居乐业。
现在乱的是中东地区,因为石油的争夺,演发了许多场战乱,这好像也符合老子清心寡欲就无事,多点欲望就烦恼。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各地出点状况也正常,属于可控范围。
谁叫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呢。
六、人类的潜能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
然而,哲学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样,都是基于对人生的悲观,对世界的缺憾而发出,虽然哲学与宗教一样,也都为现实人生,与现实世界问题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终要求,与最高目的,大体都是为了研究生死问题。
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说,都为死的问题做工作,鄙弃人生,而否定现实,果然他们也在尽力善化人生,美化现实,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现实人生努力的成果,作为死后灵魂超脱的资本。
换言之,宗教与哲学,大致都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
只有中国文化,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与这种精神,大有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