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题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土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总题数:24 题
第1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新课程))
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
图3中虚线①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4%和46%。
读图3,完成5-7题。
5.适宜多数植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在
A.①—②之间 B.①—④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6.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
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
7.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第2题(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
11.正确表述图7中某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
量关系的是
A.第2年后,若捕鱼量不变,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
B.前4年中,鱼密度决定了捕鱼量的变化
C.第5年后,出海渔船数量是影响捕鱼量的主导因素
D.第8年后,鱼密度即可恢复正常水平
T1 5.C 6.A 7.A
T2 A
解析:读图,正确理解该海域的鱼密度、出海渔船数量、捕鱼量三者的关系是解题关键:在前4年中,鱼密度水平较高,决定捕鱼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海渔船数量,但出海渔船数量无限制增加,捕鱼量超过鱼类的再生速度,海域内的鱼密度将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捕鱼量减少,直至无鱼可捕,形成恶性循环。
图中第5年后捕鱼量减少的主导因素就是海域内鱼密度减小造成的,第8年后,鱼密度已经很小,该海域的渔业资源已遭受破坏。
正确的选项是A,在第2年,鱼密度水平最高时,如控制出海渔船数量和捕鱼量,鱼密度可以保持稳定,渔业可持续发展。
22.图8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双选)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
第4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主要是指沼译、泥麦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
读图1回答1-2题。
图1
1.图1中非湿地为
A.①
B.②
C.③
D. 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第5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
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
据此回答3—4题。
3.甲点位于37°N、118°E,其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4. 乙点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T3 AD T4:1.C 2.B T5:3.A 4.C
12.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T6: C
解析: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现为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大类,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属于地带性地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又分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热量;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
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似,但不相同。
而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山地的海拔高度的影响。
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海陆分布、地形等主要是由地质作用中内力形成的,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只有C项表述正确。
第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天津卷(新课程))
在理论上,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有图3所示对应关系。
读图完成5—6题。
5.据图计算,水平方向的针叶林带分布的纬度范围约为………………()
图3 北纬42°某山地部分垂直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对应关系示意图
A.62°N-68°N
B.52°N-58°N
C.50°N-54°N
D.52°N-62°N
6.从赤道向较高纬度地区,针叶林带在山地分布的海拔高度…………()
A.逐渐升高
B.保持不变
C.逐渐降低
D.变化无序
第8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旧课程))
读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图2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沙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
6.图2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
A.②地降水最多
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
C.①地年均温最低
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
第9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11.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秦岭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
C.阿巴拉契亚山脉
D.乞力马扎罗山
第10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
近年来,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家庭绿化日益普及。
25.晚上在密闭的居室内放置大型绿色植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主要原因是其……()
A.光合作用吸收O2,放出CO2
B.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O2
C.呼吸作用吸收O2,放出CO2
D.呼吸作用吸收CO2,放出O2
第11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上海卷(文科使用))
26.要使秋末开花的菊花推迟开花,可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降低温度
B.延长光照时间
C.缩短光照时间
D.减少施肥
T9答案: D T10答案: C T11答案: B
第13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江苏、河南卷(旧课程))
图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
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 ℃。
回答1~3题。
1.植物生长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2
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A.30°S,118°E
B.23.5°N,130°E
C.44°S,173°E
D.30°N,118°E
3.该树生长地区所属自然带可能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T13答案:1.C 2.A 3.B
第16题(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新课程))
34.图7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16答案:1.C 2.A 3.B
答案要点:(1)a (2)E、G A
(3)枯枝落叶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
(5)温带荒漠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解析:本题由一幅不同地区的风化壳纵剖面图及其对应的气候要素(气温、降水、蒸发量)图入手,考查学生的识图析图和综合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难度。
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读懂图。
该图所揭示的实际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小。
具体分析如下:
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
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
第(3)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
第(5)题,同理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
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第17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文综北京卷(旧课程))
图3表示我国某主要地形区中某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4是该地形区中某城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
36.读图3和图4,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形区的名称。
(2)指出导致图3中山地两坡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
(3)描述该地形区气温、水分条件的特征。
(4)该地形区哪些气候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应采取什么对策?
(5)该地区形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为此应采取哪些相应的治理措施?
T17答案:(1)黄土高原
(2)图中山地东西两坡自然带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水分(或降水、湿度)因素造成的。
(3)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全年较少且季节差异大,或集中于夏季(尤其是7月份),冬、春、秋三季干燥,或雨热同期。
(4)全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易发旱灾(或干旱),尤其是春季气温快速升高而降水少,易发春旱。
低温时间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种植耐旱作物,发展水浇地,加强灌溉(或发展节水农业)。
防霜冻
(5)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
例如,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
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本和灌木大量枯死……
39.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产生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2)试从桉树引种的事件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T18答案要点:
(1)澳大利亚东部沿海降水丰沛;又处于山脉的迎风坡前,地下水的补给条件优越,桉树生长正好维持了那里的水分平衡。
云贵高原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地下水存储条件不理想,桉树大量消耗地下水导致生态失衡。
(2)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联系;人们认识规律要有一定的过程;我们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云贵高原等地在引种桉树时,不能只注意经济效益,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第19题(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大综广东、广西、河南卷(旧课程))
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或“侵入种”。
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
请回答40~42题。
40.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请依据生态学原理回答:
(1)外来种在侵入地区定居扩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外来种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
41.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42.(1)我国科学家针对大米草泛滥的情况,研制出从大米草中提取新型活性多糖的技术。
该项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旦投产,将形成一个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新型产业。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运用因果关系原理,说明对待物种引进的正确态度。
T19答案:40.(1)环境条件适宜(或非生物因素适宜)没有捕食者(或没有天敌)
(2)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或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1.产生上述差异主要因为: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42.(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增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开拓经济发展更广阔的领域;我们要走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的经济发展道路。
(2)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其结果的关系,提高物种引进的自觉性和预见性,争取好的结果,避免坏的结果。
第21题(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
(五)读图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
42.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_____地带性规律。
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低)。
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
43.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
A.高山草甸
B.山地草原
C.荒漠草原
D.山地草甸草原
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
A.三河牛
B.伊犁马
C.滩羊
D.阿拉善骆
驼
T21答案:42.垂直高绿洲(或灌溉)
43.A B
30.读“亚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
(1)A地所属自然带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
E地所属自然带的典型植被:________________;
C地所属自然带相应的气候类型: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评价下列地区气候资源及其农业发展的条件:A处________条件配合好,宜种植以________为主的高
产粮食作物;C处_________条件好,但__________资源不富裕,宜发展以___________为主的旱作农业;D、E
处应充分利用有很大优势的______资源和______资源,发展畜牧业和______农业,生产优质的畜产品和_______等农产品。
T23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荒漠温带季风气候
(2)水热水稻光照、热量水小麦、棉花光热草场灌溉(绿洲)长绒棉、葡萄
第24题(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广东卷)
34图4-12中表示的是地形剖面,以及对应的气候资料。
读图回答:
(1)夏季月均温最小值出现在海拔约处。
(2)冬季出现大面积逆温的两个地区中,地势起伏较大的位于天山____________侧。
(3)海拔2000m高度上,南北两坡年降水量分别约为250mm、______mm。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只考虑温度高低,则天山北麓牲畜过冬的牧场应位于海拔____________m。
T24答案: (1)4500 (2)北(3)570 北坡有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补给(4)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