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 建通史—强化时空观念,这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
“时空观念”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以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历史为例
“时空观念”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以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历史为例作者:庄鑫渝薛淞予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5期《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是对学生高中历史学习提出的新目标,也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探索的新方法。
其中,时空既是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叙述的基本模式。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
且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构成了试卷文本表达的基本范式。
紧扣高考大纲是教学实践的基本出发点。
现以2018 年全国卷Ⅱ为例探析时空观念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梳理高考历史试题对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提出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时空观念”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一、2018 年全国卷Ⅱ对“时空观念”的考查2018 年全国卷Ⅱ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重点突出,凸显素养,尤其对“时空观念”的考查贯穿始终,几乎每道题都有渗透。
基于对试题和该素养的分析,现将2018 年全国卷Ⅱ的选择题中关于“时空观念”的考查特点汇表如下:从表一可知,2018 年高考全国卷Ⅱ历史试题的每道选择题都能体现对“时空观念”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史实的背景及原因、进程和影响。
(一)依托时空考查史实的背景及原因考查史实的背景及原因是高考题的一种常见题型,而这种考查往往依托时空得以体现。
以46 题第(2)问为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
当运用“时空观念”解答时,首先要定位时空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再结合中国抗战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即可作答。
可见,在解答“依托时空考查史实的背景及原因”这类题目时,应该有意识地提取出与“时空”联系紧密的题眼,把此作为解题关键性的突破口,同时要有置身于相关历史时空背景下的意识。
(二)根据时空考查史实的进程高考题也非常注重考查史实进程。
以考查唐朝中央官制变化的26 题为例,不仅需要准确掌握唐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又因为中央官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经过了不同时期、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因此也需要关注中央官制的完整演变过程。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及相互关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目标及相互关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素养1:唯物史观: 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内涵阐释: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历史课程对“唯物史观"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素养2: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内涵阐释: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历史课程对“时空观念的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历史课程对“史料实证”的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最新精编中考历史总复习基本考点好题集训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基本考点集训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命题点1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2021苏州)在下图所反映的美国失业率变化曲线中,失业率增加幅度最大的年份区间是( )A.1929-1933年B.1933-1936年C.1937-1938年D.1940—1944年2.(2021随州)对下图中甲一乙段和乙一丙段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B.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C.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工业革命3.(2021南京)1933年3月,罗斯福“向国会提请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
……最终招募了超过200万青年投人到国家资源的保护工作中”。
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改革国会的立法权B.开始推广大众教育C.提供更多就业机会D.尝试强化国家干预4.(2021怀化)1932年,罗斯福竞选美国总统时许诺,要用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
“计划经济的方法”是指( )A.放任经济自由发展B.大力发展高新产业C.加强对经济的干预D.实施人才引进计划5.(2021遂宁)“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
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材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次自我调节 B.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模式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D.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6.(2021重庆A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面对庞大的失业大军和贫穷者,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公共工程管理署、国民工程管理署等机构,兴办了许多公共工程,为数以万计的失业者提供了就业机会。
1935年,国会又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包括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无依无靠者提供救济三部分。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请回答:(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本质。
精品解析: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价七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遗址是古人无声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
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A. 元谋人制作粗糙石器B.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C. 贾湖居民吹奏骨笛D.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口店遗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遗址又称“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诞生于约三至七十万年前,是世界范围内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较丰富、材料较齐全、较有科研价值的遗址之一。
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木棒;靠采集、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群居生活,B 项正确;元谋人遗址在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 项;贾湖居民遗址在河南舞阳,排除C 项;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属于神话传说,排除D 项。
故选B 项。
2.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 )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 夏朝的大禹治水B. 西周的国人暴动C. 商朝的盘庚迁殷D. 东周的平王东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可知①发生在公元前1600--1046年之间,和结合所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王盘庚时期,将都城迁到殷,C 项正确;大禹治水是传说中的故事发生在部落联盟时期,排除A 项;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排除B 项;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排除D 项。
故选C 项。
3. 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桓王中箭。
郑国派人“慰问”,桓王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这说明( )的A. 诸侯争霸激烈B. 王室地位下降C. 分封制已解体D. 周王室与诸侯争战不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周王室与郑国矛盾激化,双方兵戎相见,桓王中箭。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以2018年全国一卷42题为例巢湖二中陈柯【摘要】近年来的高考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特点。
与往年不同,2018年该题以小说为情景材料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一直以来该题都具有很好的选拔性和区分度,但是不断变化的题目形式、得分情况不是很理想,给一线教师的上课和备考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定要“有备而来”,这样才能助力学生提升分数,圆梦高考。
本文在分析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基础上,为我们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策略。
【关键词】高考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策略加里·纳什等编著,刘德斌等译《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社会》(第6版)中写到:“虽然从历史意义上讲小说不具有真实性,但我们也可以把其作为一种史料来阅读。
因为小说揭示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态度、梦想、恐惧,以及人们的平凡的、日常的生活经验。
同时小说也显示出了人们对当时一些主要事件的反应。
像历史学家一样,小说家是特定时间和环境的产物,他们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
”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也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源。
今年我们的历史全国一卷第42题继2012年图示分析、2013年地图比较、2014年目录修改、2015年公式论证、2016年观点辩驳,2017年提炼阐释等之后,2018年以小说形式呈现。
体现出我们的历史全国卷的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特色,其实在2018年历史全国一卷的其它题目中也有类似特点的呈现。
那么2018历史全国一卷42题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该题对我们2019届高三一轮历史复习又有哪些启示呢?笔者就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很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教学思考
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 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 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 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6个专题 政治体制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货币与税收
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国家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
选择性必修课程(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6个专题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医疗与公共卫生
历史学科的特色
历史学的本质,是对历史的认识,即在一定的历史观 的指导下对人类历史的阐释。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重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 对历史进行认识,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使学 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对历史进行认识需要有科 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唯物史观
建
对
构
历 史
5.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概念界定: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 感和使命感。 意义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 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程目标: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 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能够认识中华民 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 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了解世界历 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 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能够确立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题目:以下哪项不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A. 讲授法B. 讨论法C. 实验法D. 史料分析法答案:C解析:高中历史教学通常侧重于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的学习和理解。
讲授法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史料分析法则是通过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而实验法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领域,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理论或发现新知识,不适用于高中历史教学。
2.题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首次实现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制度?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元朝答案:A解析: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建立了秦朝,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汉朝、唐朝和元朝都是在秦朝之后的历史时期,且都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并非首创。
3.题目: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表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 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B.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C. 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D.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其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为近代欧洲社会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但文艺复兴并非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4.题目:在《史记》中,关于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下描述错误的是?A. 实行分封制,巩固王权B.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D. 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答案:C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21年高考历史真题评析(全国卷甲卷)
•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都是80年代,今年又来,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典型反押题的意思。考察 方式依旧简单,还是那句
•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话现代中国一定要背精确
时间。
解析
• A.199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算是基本理顺。
• B.材料信息是供销社积极性上升,对应时期的经济改革只能 是经济责任制。这个词有点新意,但不稀奇,因为农村当年 搞的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个是土地,这个是生产资料 ,仅此而已。
• 重视历史解释能力:每一个选择题都需要考生结合素材进行合理分析,纯粹的死 记硬背只能解决31题一个话题。所以注重具体历史现象解读能力的培养,是平时 复习的关键。
• 注重独立评价能力养成:材料题41、42题,分别考察新中国外贸发展、明朝卫 所制度,两个素材都在学生常规学习之外,但答案又在核心知识之内,需要学生 结合时代信息进行合理分析。
• 强调时空观念:大部分选择都是结合时间信息进行素材处理,避免了学生靠纯粹的 语文逻辑推理得分,回归了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考察。所以强化必要的时间背诵 依然重要
• 命题角度有新意:选择25、26、28、32、34题都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了新 的命题角度。需要考生灵活思考,答案又没有超出常规套路。复习过程中要多注 意素材的多元拓展,但是又不能过于求新求奇。
考点:晚清统治——统治危机(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
实证)
• 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
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
》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
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
初中历史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2)
(VIP&校本题库)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20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将答题卷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涂黑。
A.会农业种植B.具有朴素审美观念C.会制作陶器D.开始饲养家禽家畜1.(1分)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A.神话传说B.文字史料C.回忆录D.考古发现2.(1分)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
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A.天然火的运用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出现D.原始农业的兴起3.(1分)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
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
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会制作工具B.有爱美意识C.懂得人工取火D.掌握磨光技术4.(1分)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
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
这表明北京人( )A.郡县制度的确立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D.百家争鸣局面形成5.(1分)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A.殷墟甲骨文卜辞与《史记•本纪》6.(1分)学者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
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 )B.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C.远古炎黄传说与黄帝陵遗址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7.(1分)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
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社会生产力发展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8.(1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
【卷15】新课标核心素养测试(一)-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新课标同步全阶段测试(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新课标同步全阶段测试(部编版)新课标核心素养测试(一)一、选择题1.[学科素养·家国情怀](2021吉林长春中考,3,★☆☆)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
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 B.天府之国——都江堰文化展C.千秋功业——明长城文化展D.交通大国——宋航海文化展2.[学科素养·历史解释](2022陕西中考A卷,2,★☆☆)它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它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郡县制D.行省制3.[学科素养·唯物史观](2022广东宝安期末,2,★★☆)隋朝最盛时,全国人口约有四千六百万。
608年正月,隋炀帝征发河北百余万人开永济渠,丁男不足,妇女也被征发。
七月,又征发二十余万人修筑长城。
611年,隋朝出现“耕稼失时,田畴多荒”的情况。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矛盾激化B.生产力被破坏C.人民安居乐业D.妇女地位上升4.[学科素养·史料实证](新·独家原创)唐太宗的《正日临朝》诗中写道:“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
”该诗反映的是( ) A.开元期间民族交融的情况 B.贞观年间中外交往的盛况C.开元期间政治清明的局面D.贞观年间经济文化的繁荣5.[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和平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下列历史事件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安史之乱B.澶州之战C.陈桥兵变D.澶渊之盟6.[学科素养·史料实证](2022广东东莞期末,16,★★☆)11世纪至13世纪,印度洋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
一位诗人描述泉州港贸易的诗曰:“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
”这表明宋朝( )A.农业生产进步B.政府收入增加C.海外贸易发达D.手工业的兴盛7.[学科素养·历史解释](2022广东龙湖实验中学模拟,27,★★★)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
历史第二场--桃源县一中 向安树
考纲分析
经过教育部相关部门的修订和审定,《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新鲜出炉,历史科目考试大纲中考试范围及 要求保持不变,考核目标与要求方面进行了部分修改与增添。
(2)考查目标的变化
在2018年考纲基础之上,增加“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 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在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情 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密切联系社会热点,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 养。发散学生思维,给予学生发表自身观点的权利,让学生敢于张 开嘴,迈开腿,不再单纯只是知识的吸收者,而变为探究知识的主 导者,将人文主义嵌进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唯物史观 的指导下,更加聚焦整体发展,追求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备考“策略之二”——打造生本课堂,将四权下放给学生
1、通史复习 重时空观念重主干知识
(一)明确方向,心中有数(制定二轮复习总计 划,然后每月月初制定月计划) (1)复习时间与复习目标
第二轮
名称/用时
方法
主题+通史 按照通史体例 复习约两 重新整合教材 个月(从 2019年2月 底到4月底, 约50课时)
备考“策略之一”——加强团队建设,强化集体备课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同时加强教师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学生的高考水平
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
于教材” →“脱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 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 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 高考的成绩就在哪里。
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 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 ,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 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 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 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 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 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历史新课标的变化和实施建议
历史新课标的变化和实施建议作者:冯长运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06期教育部日前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相比,增加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发生了很多新变化。
新变化集中反映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新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初中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等优良品质指明了方向。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
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新课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历史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出了历史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中,最突出新课程理念的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外,新课程理念还包括四点:一是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课程内容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三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
浅析高考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以2019年全国1卷文综42题为例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考查===
题目中“评析观点,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历史解释核心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能够客观论述历史 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提炼出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即观点 么?),然后运用史实作为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即 会有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即对这一观点有什么看法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答案示例
钱穆先生认为凡是中国的知识份子应该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国史大纲》写作的大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部分学者 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倾向,在这种思想氛围下,历史学的研究 影响;具体成书时间是1940年,这一时期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持悲观论调者比较多。这时候中国需要有一种精神来提高全民 气,这种精神基础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由此可知,钱穆先生敬告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抱有温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 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针对核心素养考查的高三复习备考对策
(一)专题复习中的落实 1.强化时空观念。每次复习时,先强调专题所属的时期 然后再阐明主题。有必要时展示地图,或者是要求学生“脑 调出地图,并用语言描述。
2.夯实盖棺定论的基本史实,特别是重大历史事件,重 制度,重要历史现象。告诉学生“不迷信教材权威,但要尊 威”。
2019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第42题对高中历史核心素 ===对唯物史观核心素养的考查===
2022版《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题汇编
2022版《历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题汇编一、填空题1.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
2.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3.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4.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原则是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
5.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6.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7.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8.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
9.历史课程7—9年级的学习为一个学段10.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
1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1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1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4.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1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16.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17.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文字版)新理念新要求新变化【新理念】•此次高中课程改革也是修订后课标的最重要部分,是提出了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
•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新要求】•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新变化】四个重要新变化:▶文本结构:新增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通史+专题、专题▶增加教学示例、评价案例和命题建议•新变化又集中反映了高中历史课程新理念:•体现了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国家级示范培训“立德树人”的新目标。
讲两个问题:高中历史课标修订主要新变化和教学实施建议一、高中历史课标修订的主要变化1、课标修订依据(1)体现国家意志,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世界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要求。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培养要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
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
•个体发展的要求。
培养自我实现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高素质国民,有助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有利于获得成功的个人生活。
(2)根据新的课程方案▶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课程的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学分分配:必修课程4学分(比目前减少2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6学分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保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3)针对目前课标存在的一些问题,继承与发展•高中课改已经走过十多年历程,历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外历史纲要》(上)周考测试题-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试卷)
《中外历史纲要》(上)周考测试题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面能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的是().3. 有人认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经济严重破坏, 政局动荡不安, 长期分裂割据, 人心涣散, 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应当完全否定。
”这种观点违背了()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④科技文化的进步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4.“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①土地大量开垦②农作物品种增加③纺织、造船等有了明显进步④番禺成为主要外贸港口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 “公元383年, 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是()A.东汉B.西晋C.东晋D.北魏6.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 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 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 “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 井田制得以恢复B. 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7.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 遍览经史, 深受儒学影响, 并通过改革, 有力地促进了鲜卑与汉族的交融。
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A.迁都洛阳, 采用汉族官制B.重农抑商, 推行县制C.说汉话, 穿汉服, 改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8.下面是北魏时期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描绘的是汉人在吃烧烤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史体系(一)先秦、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初步发展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2魏晋、隋唐、宋元时期——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成熟与繁荣魏晋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政治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文化上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元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授时历》文艺 书法家赵孟、元曲、话本小说通史体系(三)————————————明 清 时 期——————————————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明清文化异彩纷呈。
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3[基本知能保分练] 中国古代史“时空定位能力”专练时空专练(A)1.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是一只睁着巨大眼睛,让人不寒而栗的具有对称性的吃神兽面形象,它神秘凶猛、凝重庄严的艺术特色反映出商周时期( )A .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B .神权政治产生较大影响C .统治者力图强化皇权统治D .民本思想尚未完全出现 2.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 .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B .(诸侯之变)失今不治,必为痼疾C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D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3.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形容当时的官场情况为“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上车不落则著作(官名,著作郎),体中何如则秘书(官名,秘书郎,是清闲而又高贵的官职)”。
导致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察举制难以选出真正人才B .江南知识分子阶层崛起C .魏晋最先推行九品中正制D .当时世家大族势力膨胀 4.《明律》规定:“凡内外各衙门印信,长官收掌,同僚佐贰官,用纸于印面上封记,俱各画字。
若同僚佐贰官差故,许首领官封印。
”这一规定( )A .有利于权力的监督和制约B .导致办事效率极为低下C .说明君主专制高度发展D .标志着监察制度的成熟5.明武宗倚用内官刘瑾,游乐荒淫,内阁陷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
内阁所处地位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明朝( )A .阁臣权位渐重B .阁臣制约皇权膨胀C .外戚权力过大D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6.下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数据整理)。
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 .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 .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 .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7.北宋仁宗景佑年间,广州每年都有蕃客(外国商人)携带妻儿前来居住,甚至购买田宅,与当地人杂居,突破了蕃坊(蕃商聚居区)的限制,这些蕃客“富者资累巨万”。
这表明当时( )A .坊市界限被打破B .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C .对外贸易的繁荣D .外商开始在中国定居8.杜甫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诗中“大邑”在今( )A .江西省B .河南省C .河北省D .四川省9.下面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以此可以用来说明( )A .春秋时期北方农业的进步B .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C .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 .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10.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
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
”这说明董仲舒强调( )A .圣人要“以德治民”B .“存天理,灭人欲”C .欲望须符合三纲五常D .“欲望”应有节度 11.明清易代之际,愚忠现象比较普遍,不仅表现为有职守的官员为国尽忠死节,而且很多普通百姓和下层民众也自愿为国君自杀殉国,尽忠的形式越来越惨烈,满门忠烈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忠君殉国模式。
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C .儒学变革势在必行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2.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B .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4C .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D .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时空专练(B)1.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伐鲁,败于长勺;齐国随后联合宋国攻鲁,败于乘丘。
次年,宋国伐鲁以报乘丘之败,鲁国再胜。
周庄王十七年,齐、鲁会盟于柯。
上述记载表明当时( )A .齐国注重维护王室尊严B .鲁国成为众矢之的C .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D .兼并战争愈演愈烈2.据记载,西周时期对违犯国法的职官,不仅要在祖庙中宣布处罚决定,甚至还要在祖庙进行处决,正所谓“戮于宗”,以示家国共弃。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反映了神权政治的盛行B .体现了血缘宗法政治性C .折射了君主的绝对权威D .说明官僚体制还不完善3.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中的统计表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影响是( ) 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D .有利于克服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4.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 )A .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 .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 .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 .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5.《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吕氏春秋》也记载了“(季冬之月)命司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这主要表明先秦时期( )A .农业生产已经出现耦犁B .铁犁牛耕逐渐普及全国C .耒耜是主要的生产工具D .农业生产追求精耕细作 6.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
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A .二牛抬杠法推广B .耕作技术的进步C .农民生活的艰难D .佃耕制度的形成7.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
下面是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天数分月统计图。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A .注重保障农时B .以季度为周期C .受到时间限制D .以农业为基础 8.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
右图是玉米形状的玉雕挂件,它的制作年代不早于( )A .元代B .明朝C .晚清D .民国9.明清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
”这表明( )A .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 .社会价值取向变化D .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10.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
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B .社会经济的繁荣C .天理与人欲对立D .佛学诗词的兴盛 11.《西游记》中,孙悟空开始拜菩提老祖学修道成功,称“齐天大圣”;后来忠心不二地护送唐僧玄奘西行取经,获得“斗战胜佛”的法号。
这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追求个性解放B .明朝文化艺术的世俗化趋势加强C .儒、道、释三教合一成为一代思潮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12.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他所说的文学体裁( )A .通俗易懂、豪放飘逸B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C .平实浅近、句式工整D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通史体系(一)1‘解析:选B时间定位:商周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以及题中关键信息“饕餮纹”“神秘凶猛、凝重庄严”可知,这一艺术特色折射了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色彩,与此对应的是B项。
A项说法正确,但题中并未体现这一信息,排除;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2‘解析:选D图片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其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地方制度的基本格局,故选D。
A、B、C三项均是分封制的负面影响。
3、解析:选D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恶性膨胀,九品中正制日趋腐朽,评定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门第出身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造成了材料所述的现象,故D项正确。
4、解析:选A从《明律》可知为明朝时期。
“凡内外各衙门印信”指的是官府印章。
印信的使用要经过严格的程序,这有利于权力的制约和监督,A项正确;B项误读材料;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解析:选D明朝内阁制是题目的核心。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据题目中“武宗死后,张太后倚用杨廷和等阁臣定策立世宗”,是皇帝的倚重出现了内阁大臣的权力的增加,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阁臣起不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题目问的是内阁所处地位变化本质上的说明,与外戚权力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D项正确。
6‘解析:选B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A 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是粮食亩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故B项正确;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是粮食亩产增加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7、解析:选C蕃坊指的是外商聚居区而非区分商业活动区域的“市”和“坊”,故A项错误;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外国商人可在广州与当地居民杂居,可知当时对外贸易频繁与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外商“开始”在华定居,故D项错误。
8、解析:选D大邑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唐朝时期大邑出产白瓷,故选D项。
9、解析:选D题中材料是犁地画像砖,它体现了铁犁牛耕在甘肃的推广,河西走廊途经甘肃。
河西走廊推广铁犁牛耕是在两汉以后,故答案为D项。
10、解析:选D时空定位:两汉时期。
材料信息“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表明董仲舒认为要节制欲望,故D项正确;B项是朱熹的观点,排除;A、C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