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合集下载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

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遗骸、微生物及其对各种有机物的分解和合成。

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土壤有机质的组成、性质和作用。

一、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土壤有机质主要由腐殖质、木质素、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组成。

其中,腐殖质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形成的具有粘结性和团聚性的有机化合物,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质之一。

木质素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土壤中可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纤维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在土壤中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二、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土壤有机质具有多种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氮比。

碳氮比是指土壤有机质中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比例,它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碳氮比越高,有机质的分解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酸碱度也对它的分解和转化具有重要影响。

三、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不仅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碳、氢、氧等元素,还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此外,土壤有机质还可以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同时,土壤有机质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管理措施等。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砂质土壤由于其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长期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从而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

综上所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方式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转化。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第三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3)各粒级的主要特征
①石块:主要是残留的母岩碎块,山区的土 壤中常见,土壤中含石块多,对耕作和作物 生长是不利的,一般可发展林业与果树,如 农业利用时要设法除去。 ②石砾:多为岩石碎块,山区土壤与河漫滩 土壤中常见,含量多时,孔隙过大,易漏水 漏肥,损坏农具,应进行改良。
③砂粒:常以单粒存在。主要为石英颗粒。 通透性好、保水肥能力差。比表面积小,无 粘着性、可塑性和胀缩性等性质。矿质养分 含量低。
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 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 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 光滑的实心圆球,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 的圆球直径,作为该土粒的直径,这样所得 到的土粒直径,就叫做当量粒径。
土粒和水的 密度差
重力加速度
土粒半 径
水的粘滞系数
至于如何把土粒按大 小分级,分成多少个 粒级(粒组),各粒 级间的分界点定在哪 里,至今尚缺乏公认 的标准,不同国家和 部门所采用的土粒分 级制都是不同的。
63
<0.005 10
长石
14
12
15
8
10
云母
——
——
7
21
67
角闪石 ——
4
2
5
7
其它矿 物
——
3
4
3
6
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由于石英的抗风化能力最强,所以它的分 布规律是粒径越大者含量越多;
云母的抗风化能力较弱,在越细的粒级中 分布越多;
角闪石极易风化,甚至彻底分解而消失, 只在较细粒级中有所残留。
砂粒 粉粒 粘粒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7、菌根
真菌的菌丝侵入植物根部 后,和植物根组织生活在一起, 称为菌根。
其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8、原生动物(protozoon) 数量有68000多种。一般在每平米15厘米深
的土壤里有10-100亿个(1-10万个/克土)原生动物, 它们的活重在耕层达150-200磅/每英亩。
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级的。 典型种类有: 变形虫
4、放线菌(actinomycetes) • 放线菌是原核微生物,菌丝比真菌细,菌丝断裂为孢
子每克土壤中的细胞数在104~106变动。
• 链霉菌属,占70%~90%;其次为诺卡氏菌属占10%~ 30%;小单胞菌属占第三位,只有1%~15%。它们的大 部分均属好氧腐生菌。
• 产生抗生素,对其他有害菌能起拮抗作用。
真 菌 菌 落
3、霉菌
• 对土壤通气性非常敏感; • 霉菌在酸性土壤中能生活,在酸性土壤中具有明显的
优势; • 霉菌多数分布在有机质丰富,通气好的表层土壤中; • 较常见的有青霉、毛霉、链霉和曲霉四个属的许种; • 霉菌的数量在正常情况下,每克土壤中有0.1-1百万
个,相当于每平方米100-1000亿个,其生物量可达每英 亩500- 5000磅; • 霉菌是土壤中异养型微生物的重要部分。
腐殖质与矿物质土粒紧密结合,不能用机械方法 分离。
有机质总量的85%-90% 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都有良好作用。 土壤肥力水平主要标志。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
1、化学元素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基本元素组成是C、H、O、N; C/N比大约在10-12之间。
2、有机质的组成(腐殖质)
化合物组成可分为: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 非腐殖物质(Non-Humic Substance)

大学土壤有机质教案课件

大学土壤有机质教案课件

1. 理解土壤有机质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2. 掌握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

3.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4. 能够分析土壤有机质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引言- 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和重要性-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2.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分类-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分类(如腐殖质、微生物体、植物残体等)3.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分的重要来源,影响土壤肥力。

- 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结构有重要影响,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和透气性。

- 土壤环境:土壤有机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影响土壤生态系统。

4. 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实验室分析方法:如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 现场调查方法:如土壤采样、土壤剖面描述等。

5. 土壤有机质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农业:土壤有机质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 土壤污染修复:土壤有机质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作用。

- 土壤保护:土壤有机质在土壤保护中的作用。

1. 引言(5分钟)- 介绍土壤有机质的定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分类(15分钟)- 讲解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和分类,结合图片和实例进行分析。

3.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20分钟)- 分析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环境中的作用,举例说明。

4. 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5分钟)- 介绍土壤有机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实验室分析和现场调查。

5. 土壤有机质与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关系(10分钟)- 讲解土壤有机质在生态农业、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保护中的应用。

6. 课堂讨论(10分钟)- 提出与土壤有机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7.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土壤学第三章土壤有机质
主要的土壤真菌:分布最广的是青霉属、曲霉属、木霉属、镰刀 菌属、毛霉属和根霉属。
土壤放线菌
土壤放线菌:是指生活在土壤中呈丝状单 细胞、革兰氏阳性的原核微生物,数量仅次 于细菌,为1%-10%。
生态习性:适宜中性偏碱;耐高温、好气性微生物; 化能有机营养型 。
作用:是土壤中木质素、纤维类、单宁和蛋白质等复 杂有质物分解积极参与者。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最为重要。
根瘤菌是指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能固定大气 中分子态氮,向植物提供氮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
根瘤菌
根瘤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根瘤 可分为两个阶段:
侵染土壤阶段
根瘤形成阶段
氨化细菌 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机化合物释放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
含氮有机化合物
多肽、氨基酸等简单 含氮化合物
原生动物结构简单、数量巨大,只有几微米至几毫米,而且 一般每克土壤有104~105个原生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分布为上 层多,下层少。
按运动形式可把原生动物分为三类 :
变形虫类(靠假足移动)1
鞭毛虫类(靠鞭毛移动)2
1
2
3
纤毛虫类(靠纤毛移动)3
原生动物以微生物、藻类为食物,在维持土壤微生物动态平衡 上起着重要作用,可使养分在整个植物生长季节内缓慢释放,有利 于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
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 质来源。 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 在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2000磅, 每公顷2000公斤。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matter)精编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matter)精编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一、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1、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和动物微生物的遗体2、动物的排泄物及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分泌物及排泄物3、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料4、工农业副产品及生活污水废物等二、土壤中有机质存在状态:1、新鲜有机物:基本上保持动植物残体原有状态,其中有机质尚未分解。

2、半分解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已被分解,原始状态已不复辨认的腐烂物质,称为半分解有机残余物。

3、腐殖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经过分解再合成,形成一种褐色或暗褐色的高分子胶体物质,称为腐残质,腐残质是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是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种类:土壤有机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活的有机体,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一类是狭义的土壤有机质,它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未分解或部分分解的动植物残体,二是腐殖质,腐殖质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称为非腐殖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20-30%,另一类是称为腐殖质的特殊有机化合物,包括胡敏酸、胡敏素、富里酸等,它们普遍存在于土壤、腐熟的有机肥料、各种地面水体的底泥以及煤炭之中。

土壤腐殖质约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85-90%。

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它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2、组成:非腐殖质是生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碳水化合物:是有机物的主体,占有机质总量15~27%,占植物残体干重的60%。

有单糖、双糖、多糖、寡糖、氨基糖、糖醇、糖酸、甲基化糖等。

包括:a、水溶性糖类和淀粉:广泛存在,可溶于水,被淋洗流失,在好天气条件下分解成CO2和H2O,在厌气条件下分解产生中间产物H2、CH4等。

B、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植物残体中含量最高,两者均不溶于水,但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缓慢分解。

土壤学分章试题库

土壤学分章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德国化学家Liebig创立了()学说和归还学说,为植物营养和施肥奠定理论基础2.土壤形成的五大自然因素是()、()、()、()和时间。

3.发育完全的自然土壤剖面至少有()、()和母质层三个层次。

4.土壤圈处于()、()、()、()的中心部位,是它们相互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枢纽。

5.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是指()、()、()、和()。

6.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按有效性可分为()、()。

7.写出5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

二、判断题1.()没有生物,土壤就不能形成。

2.()目前,从火星上取回的岩石碎屑物化验样品,被确认有土壤遗迹。

3.()土壤三相物质组成,以固相的矿物质最重要。

4.()土壤在地球表面是连续分布的。

5.()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中,以养分含量多少最重要。

6.()一般说来,砂性土壤的肥力比粘性土壤要高,所以农民比较喜欢砂性土壤。

7.()在已开垦的土壤上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分不出哪是自然肥力,哪是人工能力。

三、名词解释1. 土壤2. 土壤肥力3. 土壤剖面四、简答题1. 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有那些重要作用?2.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是什么?3. 简述“矿质营养学说”和“归还学说”。

4. 土壤具有哪些特征?5. 请列出至少5位中外著名的土壤学专家,并简要说明其主要贡献。

五、论述题1. 论述土壤在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一、填空1.写出两种次生矿物名称:()、()。

2.写出三种原生矿物名称:()、()、()。

3.高岭石属于()型矿物。

4.矿物按成因可分为()、()二大类。

5.岩石按形成原因分为()、()和()三种类型。

6.按照二氧化硅的含量,岩浆岩可以分为()、()、()、()。

7.岩浆岩按成因和产状可分为()、()两类。

8.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按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3 土壤有机质

3 土壤有机质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中性;放线菌—偏微碱性; 真菌—酸性 (3~6);土壤pH高于8.5和低于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C/N比
C/N比( carbon nitrogen ratio )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碱溶后加电 解质NaCL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2.0重液浮选 (轻组)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HA)和黄腐酸(FA)
聚合度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二类方法(容量法):氧化剂与有机质反应后,测定氧
化剂的消耗量或其它物质的生成量。
其它方法:
反射吸收光谱法——Al-Abbas(1972)证明在0.72μm和 0.80 μm处 的相对反射率和OM含量成正相关;Page(1974)用色差反射计测量的反 射比和OM成曲线关系。
近红外散射光谱法——1744nm,1870nm,2052nm处近红外散射 光谱和OM含量成正相关。(Dald,1986)
有机质测定方法ii磷酸铬酸湿烧法方法原理加热条件下在磷酸铬酸中有机质被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碳被定量标准碱吸收加入氯化钡使其生成碳酸钡沉淀多余的碱用标准酸滴定计算有机质的含操作要点方法评述end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2021/5/13
CSZ
1
3.1 概述 3.2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
3.1 概述
1、土壤有机质(OM)的形态。 2、OM的含量与分布。 3、OM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OM测定方法的比较与选用。
当的吸收剂吸收后用重量法、容量法等进行测定。
优点:结果与干烧法相近,长期被当作测定全碳的 标准方法,仪器可在常规实验室组装。
缺点:受无机碳干扰,操作技术要求高,费时。
1.湿烧法测定CO2的装置
湿 2. 烧法测定CO2流程图 Nhomakorabea有机质测定方法I—— 外加热重铬酸钾容量法
2K2CrO7 + 8H2SO4 + 3C → 2K2SO4 + 2Cr(SO4)3 + 3CO2 + 8H2O 2K2CrO7 + 6FeSO4 + 7H2SO4 → K2SO4 + 3Cr(SO4)3 + 3Fe2(SO4)3 + 7H2O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浙江农林大学岩石与土壤复习资料(土壤学)重点

岩石与土壤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

土壤概念土壤是一种自然体,他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过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植物对于来自土壤的生活要素(即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需求的能力。

3.土壤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场所。

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场所:无机养分的有机化,有机质的矿质化,养分元素的释放和散失,元素的结合,固定和归还3)雨水的涵养作用占土壤水的1%—5%4)生物的支撑作用:植物根系的机械支撑,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环境变化的缓冲功能,污染物的“过滤器”和“净化器”(2)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3)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第二章矿物1。

矿物、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1)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2)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结合组成的矿物集合体叫做岩石.3)受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2.主要岩石和矿物的特征3.五大成土因素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5个自然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气候决定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生物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4。

三大岩石的常见类型岩浆岩: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石英斑岩中性岩类:闪长石、安山岩、粗面基性岩类:辉岩、辉长岩、橄榄岩、玄武岩火山碎屑岩:凝灰岩沉积岩:碎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页岩、泥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石灰岩、白云岩变质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第三章土壤有机质1。

土壤有机质含义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2。

土壤有机质来源、类型、组成来源:1)植物残体、2)动物、微生物残体 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类型:1)新鲜的有机物2)半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组成:1)碳水化合物2)木质素3)含氮化合物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3。

土壤农化分析各章复习要点

土壤农化分析各章复习要点

第一章土壤农化分析基本知识1、名词解释:空白试验回收率有效数字精密度准确度绝对误差对照试验相对偏差平行性重复性2、应掌握内容:1、误差来源问题土壤农化分析的误差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采样误差、称量误差和分析误差;误差主要来源于采样误差;其次是分析误差;其中分析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分析结果的准确度由系统误差决定;分析结果的精密度由偶然误差决定..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产生的原因..2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检验和校正方法3有效数字的保留问题4我国试剂的规格:第二章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1、名词解释:风干土烘干土土壤质量含水量2、土壤样品采集中应注意的问题每一点采取的土样厚度、深浅、宽狭应大体一致..各点都是随机决定的;在田间观察了解情况后;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一般按S 形线路采样..采样地点应避免田边、路边、沟边和特殊地形的部位以及堆过肥料的地方..一个混合样品是由均匀一致的许多点组成的;各点的差异不能太大;不然就要根据土壤差异情况分别采集几个混合土样;使分析结果更能说明问题..一个混合样品重在1kg左右..3、土壤样品的保存时样品瓶上的标签应包含的内容4、耕层混合样品采集的原则5、样品采集与制备的方法6、掌握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方法与条件7、风干样品处理时;测定项目与土壤过筛粒径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土壤有机质测定1、土壤有机质的概念2、土壤有机质测定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干烧法、湿烧法、容量法、比色法、直接灼烧法3、干烧法和湿烧法的优缺点4、重铬酸钾容量法可分为几种重铬酸钾外加热法与的稀释热法比较优缺点..5、两种容量法原理;测定条件反应温度、时间、指示剂的选择及颜色变化、校正系数、注意事项等第四章土壤氮素分析1、名词:土壤有效氮土壤无机氮、土壤碱解氮开氏法2、开氏法原理及优点3、开氏法测定土壤全氮消煮时的条件1加速剂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所起作用;成分选择;用量等..2温度、时间;溶液清亮后为什么要后煮30分钟等5、蒸馏法测定消煮液中铵的原理、吸收液的选择硼酸、硫酸、指示剂6、土壤有效氮测定方法有哪些生物方法好奇培养、厌气培养、化学方法酸水解、碱水解7、碱解蒸馏法测定土壤有效氮的方法、原理、及注意事项8、土壤中无机氮的测定方法有哪些1铵态氮的测定方法2硝态氮的测定方法8、蒸馏法测定无机氮时;包括硝态氮时可用那些还原剂9、开氏法测定的全氮中是否包含硝态氮如要包括该如何处理第五章土壤磷素分析1、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土壤中磷的有效性2、土壤全磷的测定分为两步:样品的分解;待测液中P的定量3、样品分解的方法1样品分解可分为碱熔法和酸溶法 ;碱熔法有哪些;优缺点;酸溶法有哪些;优缺点;常用的酸溶法是什么2硫酸-高氯酸法测定土壤全磷的原理4、待测液中磷的测定1磷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方法的使用范围如何土壤待测液中磷的测定选用哪种方法2钼锑抗比色法测定P的原理、工作范围;优点表5-15、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壤有效磷提取剂讨论影响有效磷浸提的因素6、0.5 mol L-1 NaHCO3溶液法又称Olsen 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有效磷的原理及测定条件..0.5 mol L-1 NaHCO3的作用第六章土壤中钾的测定1、名词解释土壤速效钾土壤有效钾、土壤缓效钾2、土壤中钾素有哪几种形态;其相关关系如何3、土壤全钾测定待测液制备用碱熔法与酸溶法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4、为什么说1molNH4OAc是土壤速效钾提取的最好提取剂5、钾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各方法的使用范围如何土壤待测液中钾的测定选用哪种方法;优点..6、土壤速效钾、有效钾、缓效钾待测液制备时提取剂、水土比提取条件等有什么区别第七章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分析1、概念:交换性阳离子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2、土壤阳离子交换时怎样选择交换剂土壤阳离子交换的方法3、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测定时适合的交换剂有哪些 ph8.2; 1 mol/L NaOAc法测定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原理是什么第八章土壤水溶性盐测定1、土壤水溶性盐的测定主要分为哪两步2、水溶性盐的提取过程中水土比对提取有什么影响常见的水土比有几种;分别适合何种情况在制作水溶性盐提取液时应注意什么电导法测定土壤水溶性盐总量的原理4、EDTA测钙、镁总量及单独测钙的原理及指示剂有哪些 EDTA测单独测钙时为什么要加NaOH5、EDTA法间接测定SO42-时为什么一定要给土壤溶液中加入Mg盐6、硝酸银滴定法测定盐溶液中Cl-时;用K2CrO4指示剂依据的原理是什么7、双指标剂滴定法测定CO32-、HCO3- 原理..第九章土壤不溶性碳酸盐测定气量法测定土壤碳酸钙的原理及注意事项第十章植物样品采集及水分测定概念恒沸混合物1、采集植物组织样品应该考虑哪些问题新鲜样品为什么要立即进行干燥如何干燥2、植物组织样品采来之后进行洗涤时应注意什么3、测定新鲜植物含水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各适用于哪类样品;并说明其测定原理..4、常压恒温干燥法适用范围有哪些5、共沸蒸馏法测定植物水分的适用范围有哪些6、共沸蒸馏法测定植物水分的原理十一章植物灰分和常量元素分析概念粗灰分植物粗灰分测定干灰化法分为、两步..1、灰分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灰分测定时应注意那些问题2、常量元素测定中待测液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各方法适合测定那些元素3、植物全氮、全磷、全钾的联合测定--H2SO4-H2O2法的方法原理..4、分别测定植物中氮、磷、钾和联合测定氮、磷、钾时;样品待测液的制备方法有何不同5、植物样品待测液中N、P、K 的测定可选用哪些方法6、钒钼黄比色法和钼锑抗比色法的异同点从原理、比色波长、反应条件、适用范围、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比较..7、土壤和植物N、P、K测定比较8、测定微量元素有哪几点特殊要求9、比色法测定土壤中交换性锰的方法原理第十二—十五章农产品品质分析概念:粗蛋白、滴定度1、开氏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2、常用蛋白质澄清剂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3、染料结合法测定蛋白质的原理是什么4、农产品品质分析的常见项目有哪些5、农产品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有哪些6、农产品中主要糖分包括单糖和双糖;都溶于水和酒精;统称水溶性糖.7、农产品中水溶性糖的测定容量法测定分两步: 一是待测液的制备; 二是待测液中被测成分元素的定量..8、农产品中水溶性糖提取方法有哪些;各适合什么条件9、植物中水溶性糖的测定方法有哪些物理方法:旋光法简便快速;要求待测物成分纯度比较高..化学方法:重量法:经典方法方法繁琐;费时;适合于糖分含量高的样品..容量法:铜还原法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容量法夏费-索姆吉法铁还原法铁氰化钾还原比色法:适合于含糖量低的样品测定10、铜还原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容量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及操作要点11、糖料作物中蔗糖的测定方法是什么12、论述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测定植物中淀粉有何异同;优缺点..13、旋光法测定淀粉的原理14、脂肪存在形态可分为两类:游离态;结合态15、常用来测定脂肪的溶剂:无水乙醚及石油醚16、何为粗脂肪17、脂肪提取测定的方法主要有哪两种;测定原理是什么18、2;6-二氯靛酚法测定还原态VC的原理;2;6-二氯靛酚在测定中的作用及颜色变化第十六章肥料分析概念:枸溶率1、常见氮肥测定的方法及适宜测定肥料品种蒸馏法:适合所有样品甲醛法:强酸结合的铵盐中和法:碳酸氢铵、氨水、液氨2、甲醛法能否直接测定尿素中的含氮量如果要用甲醛法;该如何测定3、甲醛法测定铵盐中含氮量的方法原理、测定条件、指示剂选择及注意事项..4、矿质磷肥中按其在不同溶剂的溶解情况可分几种5、磷肥中有效磷的测定可分为几步6、不同磷肥品种有效磷的提取剂的选择有何不同选择提取剂的依据是什么7、磷肥待测液中磷的测定方法有哪些8、简述过磷酸钙中有效磷的提取过程9、水溶性化学钾肥中钾的测定的原理10、四苯硼钠重量法测定水溶性化学钾肥中钾的过程中;沉淀洗涤时为什么不直接用水洗涤沉淀在多少度烘干。

《土壤有机质》PPT课件

《土壤有机质》PPT课件

2、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 (soil humidity and aeration status)
好气:水少气多,M活动旺盛,OM矿质化分解, 释放养分
嫌气:水多气少,M活动受抑制, OM腐殖化合 成腐殖质
3、干湿交替(wetting and drying cycle)
一方面增加土壤呼吸作用,破坏土壤构造体,利 于OM的矿质化分解,另一方面枯燥时引起M死亡, 又不利于OM分解。
由于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分解和周转的 主要驱动力,因此,但凡能影作用的因素都会 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1、有机残体特性(specificity of organic relict) 〔1〕物理状态(physical state) :含水多的、嫩的、
多汁的、粉碎的有机物料比含水少的、老的、未粉碎 的物料易分解。
从土壤物理学角度看,有机质的减少,使得土 壤发生退化,耕层变浅;土壤构造的水稳性、力稳性 丧失,容易发生破碎、板结,孔隙性发生劣变,表现 在孔隙数量〔容积〕和质量〔孔隙粗细及其相比照例〕 不协调,不利于土壤水、肥、气、热的协调,土壤的 蓄墒、抗灾、缓冲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林木根系发育 和水肥吸收。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2〕物质组成:含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多的物料 较易分解,而木质化的含木质素、单宁、树脂多的物 料较难分解。
〔3〕C/N:大,不易分解 小,易于分解 C、N 都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微生物正常
A、假设C/N 比大,如禾本科作物秸秆可达80-100:1,N少, 难以满足微生物需要。假设未经腐熟就施入土壤,会导致当季 作物发生临时饥饿现象〔N hunger, temporary N deficiency〕。
使土壤呼吸强度在很短时间内大幅度地提高,并使其 在几天内保持稳定的土壤呼吸强度,从而增加土壤有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本章要点
• 1、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概念、含量范围及 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概念、 测定意义。 测定意义。 • 2、熟悉土壤有机质测定的各种方法的优 缺点。 缺点。 • 3、掌握重铬酸钾氧还滴定法测定土壤有 机质的原理。 机质的原理。 • 4、掌握外热源法和稀释热法测定土壤有 机质的反应条件及注意事项。 机质的反应条件及注意事项。
2. 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 我国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0 50g.kg 我国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0g.kg-1 以下,其中 以下, • 东北较高,南方水田次之,华北、西北含量较 东北较高,南方水田次之,华北、 低。 • 东北黑土 40 – 50 g.kg-1 • 西北 6 – 20 g.kg-1 • 南方红、 南方红、黄壤 20 – 30 g.kg-1 • 华北 5 – 15 g.kg-1
2Cr2O72-(过量)+ 3C + 16H+ = 过量) 3Cr3+ + 3CO2↑+ 8H2O + K2Cr2O7(余) Cr2O72-(余)+ Fe2+ → Cr3+ + 3Fe3+
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一、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1. 原理: 原理: 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滴定过程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滴定过程常用氧化还原指示剂: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Fe3+:淡蓝色 邻啡罗啉- 邻啡罗啉-Fe2+:红色 滴定过程颜色变化: 灰绿-淡绿- 滴定过程颜色变化:橙-灰绿-淡绿-砖红 缺点:易被悬浮土粒吸附,使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 缺点:易被悬浮土粒吸附,使终点颜色变化不明显。
• • • •
国家标准方法 电砂浴 ml三角瓶 上加简易空气冷凝管) 三角瓶( 150 ml三角瓶(上加简易空气冷凝管) 200-230° 200-230°C。 注意:结果计算时无氧化校正系数1.1 1.1。 注意:结果计算时无氧化校正系数1.1。

土壤学林学张阿凤土壤有机质优秀课件

土壤学林学张阿凤土壤有机质优秀课件

(<0℃)时
25~35℃
(>45℃)时
抑制或处于休眠状态 较为适宜
抑制或处于休眠状态
研究表明,土壤温度为30℃左右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的水、气、条件 植物残体的特性
植物本身组成的碳氮比(C/N)较大对分解速率产生的影响 含纤维素、脂肪、蜡质、木质素等较高的难以分解
碳氮(C/N)比是指有机物中的有机碳和有机氮的质量之比
How important?
• SOM as a support for biomass production
基础产量/实际产量(%)
80 70 60 50 40
10
y = 35.622Ln(x) - 43.085 R2 = 0.9506
15
20
25
30
SOM(g/kg)
江苏80年代初期产量与有机质的关系
一、为什么研究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
土壤碳固定 与碳循环
土壤肥力
土壤污染
全球变化
土壤环境 质量
不同系统的碳库容量比较
Carbon pool (Pg, 1Pg=1015 g)
Terretrial Ecosystem
620
SOM
1500
Air
760
Ocean & Marine
38000
Rock
5000+1000
• (2)了解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类型及转化 (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 (3)理解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腐殖质的 形成、分组以及它们的理化性状(H.A F.A)。我 国土壤腐殖质的地理分布;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 调节。
• (4)有机质周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土壤有机质》PPT课件

《土壤有机质》PPT课件

〔三〕土壤特性
土壤质地: 与粘粒含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 粘重的土壤通常比砂质土壤含有更多的有机质 〔 通常 52-98% 的土壤有机质集中在粘粒部分〕
土壤pH: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的降解
土壤微生物活动的pH范围
微生物种类
细菌
真菌 放线菌 原生动物
腐败细菌 根瘤菌 自生固 N 菌 硝化细菌 硫细菌 霉菌
二、 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承担者——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微生物 分布广 数量大 种类多 最活跃
1公斤土壤可含: 5亿个微小动物。 5亿个细菌, 近10亿个真菌
100亿个放线菌
它们参与土壤有机质分解,腐殖质合成,养分 转化和推动土壤的发育和形成.
二、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包括在微生物作用下的矿质化和腐殖化两种过程.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 作用及其动态平衡
一 、有机质的作用 〔一〕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直接提供:土壤有机质是作物所需的氮、磷、硫、微 量元素等各种养分的主要来源.
间接作用:多种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质部分有一 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料 的有效化.一些与有机酸和富里酸络合 的金属离子可以保留于土壤溶液中 不致沉淀而增加有效性.
碳水化合物
含氮有机物 含磷有机物 含硫有机物
〔好气〕碳水化合物→有机酸→ CO2↑ +H2O 〔嫌气〕碳水化合物→有机酸→ CH4 ↑ +H2O
〔氨化〕蛋白质→氨基酸→ NH3 ↑ +H2O → NH4 + 〔氨态氮〕 〔硝化〕 NH3 → HNO2 → HNO3 → NO3 -〔硝态氮〕 〔反硝化〕 核蛋C白6→H1核2O素6→+2核4K酸N→O3H→3P2O44KH→COH23P+O64C-O或2H+P1O24N2O-<2有↑+效18态H2磷O> 卵磷脂→甘油磷酸脂→H3PO4 → H2PO4-或HPO42-〔有效态磷〕

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第三章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3、含氮有机质的分解: 主要是蛋白质的分解,是土壤氮素循
环的主要过程。包括4个过程: (1)水解过程:蛋白质在水解酶作用下分
解成简单的氨基酸; (2)氨化作用:在氨化细菌作用下,有机
态氮变成无机态氮即氨或铵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3)硝化作用:氨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 亚硝酸的中间阶段,进一步氧化为硝酸。 需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温度低、湿度大、通气不良,以嫌气性微 生物活动为主,养分释放少,腐殖质过 程快。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1、单糖的分解: 在有氧条件下彻底分解,形成二氧化碳 和水,在缺氧条件下,形成有机酸类的 中间产物,并产生还原性的甲烷及氢气 等。
2、纤维素的分解: 首先分解为单糖,然后进一步分解。
二、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能是什么? 四、土壤有机质有哪些作用?
第一节 土壤生物
一、树木根系 1、根的种类 根从植物根基发出的根,依据其延伸的方
向,可分为: 水平根、垂直根、斜生根、下垂根、下斜
根。
2、根系类型
水平根型:水平根占优势; 垂直根型:垂直根发达; 斜生根型:主要为斜生根,如刺槐。 复合根型:各类根的发育程度相近。 变态根型:由外界特殊条件如人为的影响
地表藻类能够和土壤 颗粒粘结在一起,增 加土壤表面的强度, 可使土壤侵蚀明显减 轻。
另外蓝绿藻可固定N素。
4、藻类
土壤中的藻类主要是绿藻和硅藻。 土壤藻类是土壤生物的先行者,可通过
光能自养的能力。成为土壤上最先有机 物质制造者之一。荒地和干燥的沙漠土 壤中的腐殖质多来自土壤藻类。 根据藻类的生长状况,可判断出土壤的 肥力状况和性质。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5、含S有机物的转化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最新整理)高师:土壤地理学_第三章

2021/7/26
9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三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驱动
力是土壤微生物和酶,因此,凡是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因素都会影
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有机残体的特性
有机物中碳素和氮素总量的摩尔数之比称为碳氮比(C/N)。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碳素和氮素,一般来说,微生物同化 1 份氮和 5 份碳来构成身体,同 时还需要 20 份碳作为能源,即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有机质的 C/N 比约为 25/1。当 有机残体的 C/N 比为 25/1 左右时,微生物活动最旺盛,有机质分解速度最快;如果 C/N 比 <25/1,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分解快,分解释放出的无机氮素除供微生物利用外, 还有多余留存于土壤中,可被植物吸收利用;如果 C/N 比>25/1,微生物会因缺乏氮素营养 生长发育受到限制,有机物分解速率缓慢,微生物不仅会消耗掉分解释放出的全部氮素,而 且会吸收土壤氮素,用来组成自身。
2021/7/26
17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点:①复合体具有 较高的团聚能力,所形成的土壤结构比较稳定。肥沃土壤的表层,通 常拥有由团聚度高的复合胶体经逐级结合而形成的团粒结构。②团粒 结构的产生,改善了土壤结构,从而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状况优化, 进而使土壤的一系列理化性质发生重要的变化。③复合体具有集中和 保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可增强土壤保水、保肥、供肥能力。④ 复合体还具有多种功能团,表现出两性胶体的特点,有着明显的缓冲 作用,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养分转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腐殖酸和其他有机化合物一样,由碳、氢、氧、氮、硫、磷等 元素组成,此外还含有钙、镁、铁、硅等灰分元素。但不同的土壤 类型和腐殖酸的组分不同,其元素组成会表现出某些差异。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第三章 土壤的基本性质

毛管孔隙:孔隙直径在0.02~0.002mm,土壤水吸力为1.5*
104 ~1.5 * 105Pa。具有毛管作用,孔隙中水的毛管传导率大 ,易于被植物利用。 非活性孔隙:当量孔径<0.002mm,土壤水吸力>1.5*105Pa。特 点:最细的孔隙,束缚水,非活性,无效孔,移动慢,难被植
物吸收,粘质土中非活性孔隙多,耕性差,粘着力强。
良好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
多级大量的大小孔隙,团粒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 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土 壤 团 粒 体
团粒结构体的特点:
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兼备。
团粒结构土壤中水、气矛盾的解决。
团粒结构土壤的保肥与供肥协调。 团粒结构使土壤宜于耕作。
耕层土壤重量=耕层土壤体积×土壤容重
耕层养分重量=耕层土壤重量×养分含量 耕层水份重量=耕层土壤重量×水份含量 例:土壤容重为1.45 g/cm3,计算每亩耕层(15cm)的土重?
(667m2×0.15m×1.45t/m3=153t=30万斤)
影响土壤容重的因素:
(1) 土壤质地:沙土>壤土>粘土 (2)有机质含量:含量越高,容重越小。
土壤结构的影响 有机质的影响
五、土壤孔性的生产意义
土壤孔性与肥力 土壤孔性与作物生长 土壤孔隙状况的调节
合理耕作 增施有机肥 改良土壤质地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
土壤结构指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包含两重含义:
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 土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称为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的种类、数量 及结构体内外的空隙状况等综合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油
脂肪 脂肪酸 按碳水化合物分


单宁和木质素的分解比脂肪更慢。
(三)含N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核酸、酰胺、有机 碱、尿素、腐植质等; 含N有机物在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 水解、氨化、硝化等过程,最后转化成无 机N素。
(四)含硫有机物的分解
主要是含硫蛋白质; 含S有机物
不同有机成分在土壤中的分解速率
3. 有机残体的C/N比


C/N~25:1时,最有利于有机残体的分解 C/N<25:1时,分解过程会释放部分N供植 物吸收; C/N>25:1时,微生物会与植物争夺有效N
(二)土壤环境条件
土壤条件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而影响有 机质的转化. 1、土壤湿度和通气状况: ---在适当湿润而通气良好的条件下,好气微 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进行好气分解,分解 速度快,矿化率高,中间产物累积少,释放 出的矿质养分多,但腐植化系数低,不利于 腐植质的累积。
3、酸碱度
大多数细菌最适合的pH范围是6.5-7.5, 放线菌略高,真菌略低。过酸或过碱 (>8.5, <5.5)都不利于有机质的分解。
4、土壤质地
质地通过影响土壤的通气状况而影响有机质 的分解。 ---砂质土中有机质好气分解旺盛,分解迅速; ---粘质土中有机质分解速度较砂质土慢。
5.其他因素:

---当湿度过大,通气条件不良,有机质以嫌 气分解为主,分解速度慢,矿化率低,有 机质分解不完全,容易累积中间产物,对 作物有毒害作用,腐植化系数高,有利于 腐植质的累积。
2、温度状况
---有机质在0°C时就开始有微弱分解,从 0°C到35°C,有机质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温度进一步升高,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 有机质分解也减慢。 ---当温度高于35°C,有机质可能发生纯化 学的氧化分解作用。


腐植物质
(85-90%)
胡敏酸 富里酸 胡敏素
腐植质
简单化合物
10-15%)
多糖类 氨基酸 多糖醛酸苷
一、土壤腐植质的分离、提取与组分
土壤(去除有机残体)
用0.1MNaOH提取,过滤
黑色溶液
用HCl调节到pH2
胡敏素残渣
溶液-富里酸
沉淀-胡敏酸
二、土壤腐植质的组成与性质
(一)元素组成 ---腐植质主要由C、H、O、N、S、P等元素 组成,最多的是C和C。还含有少量Ca,Mg, Fe,Si等灰分元素。 ---腐植质的C:N:P:S大致为100120:10:1:1, C/N比大约为10:12:1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组成与性质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包括: ---植物残体; ---动物残体; ---微生物的残体; ---有机肥料; ---有机废物; 其中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是最主要的来源。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物的组成分
植物残体含水量一般在60-90%; 干物质中,90%以上为C,H,O三元素, N和灰分元素约占8%; 植物残体的有机化合物包括: ---碳水化合物,约占干物质的60%; ---脂肪、腊质、鞣酸等,1-8%; ---木质素:10-30%; ---蛋白质:1-15%;

含S氨基酸
S 气条件) H2S H2SO4(好
H2S累积(嫌气条件)
(五)含磷有机物的分解


包括蛋白质、核酸、磷脂、植素、腐植质 等; 分解后可以释放出无机磷。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植质化过程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在微生物进行的生化过程和一 些纯化学过程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腐植质的过程。 腐植质是由土壤有机物质(或原有的腐植质)的 有机分解产物重新合成而成的。其形成是一个复 杂的、多途径的过程。 目前关于腐植质形成的主要学说有四:糖-胺缩 合学说、多酚学说、起源于木质素的多酚学说、 木质素学说。这几种途径在土壤中可能都存在, 但在不同条件下的重要性不同。
(二)分子结构和分子量
---腐植酸的核心组成份是芳香族化合物,此外 还有氨基酸、多肽及碳水化合物。 ---富里酸含羧基比胡敏酸多,所以酸性较强。 ---富里酸的分子比胡敏酸小,结构较简单。
---土壤溶液盐分浓度高于0.2%时,有机质分 解受阻; ---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第三节、 土壤腐植质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在土壤中新合成 的一类分子量很大的、结构复杂的有机化 合物,称为腐植质。 腐植质是由多种有机化合物混合而成的混 合物,而不时单一的化合物。 腐植质的主体是腐植酸,约占腐植质的 85%-90%。
华南地区
0.19-0.43 0.24(10) 0.32-0.51 0.38(8) 0.16-0.33 0.23(32)
三、影响有机物转化的条件

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土壤环境条件
(一)有机残体的组成与状态
1、物理状态 多汁、幼嫩的植物残体比干枯、老化的植 物残体容易分解; 粉碎的植物残体比未粉碎的容易分解。 2、有机物组成 糖、淀粉、蛋白质>半纤维素>纤维素、木 质素、脂肪、腊质


一般以腐植化系数衡量植物残体对土壤有机 质形成量贡献的大小。 单位重量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碳 的分数,称为腐植化系数。
农田土壤中有机物料的腐植化系数
有机物料
稻杆 范围 平均 稻根 范围 平均 绿肥 范围 平均
江南地区
0.15-0.26 0.20(27) 0.33-0.51 0.42(27) 0.16-0.37 0.24(33)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是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 下进行的,不同的有机组分,由不同的微 生物起主要分解作用。在不同的条件下, 分解的速度和产物不同。
(一)糖类的分解

多糖(淀粉和纤维素) 葡萄糖 CO2+H2O 酒精 醋酸 (好气分解)
丁酸
甲烷 + CO2 (嫌气分解)
(二)单宁、脂肪、木质素的分解

二、土壤有机质的存在形态

土壤有机质可以分为两大类: ---未分解或半分解的植物残体组织,严格 地说,这些只能算土壤有机质的原料; ---土壤腐植质
第二节、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有机质在土壤中经历各种复杂的转化,可 以归纳为两个方向: ---分解过程(矿质化过程):复杂有机物 分解为简单的物质,最后形成CO2,H2O 和无机盐; ---合成过程(腐植化过程):形成更复杂 的有机物质(腐植质)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