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江南梦——扬州史可法祠堂前的沉思
史公祠随感
史公祠随感扬州,一个人杰地灵,才子辈出的宝地。
隋朝时,有扬一隘二,扬州昔日的繁华可以与东都洛阳相媲美,乃至于隋炀帝杨广专门来扬州赏琼花;唐朝时,有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明末时,有民族英雄史可法誓死护城;清朝时,有乾隆皇帝下扬州……留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
因此早就了今日扬州的繁华。
史可法祠位于扬州的梅花岭,是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陵墓,说白了也就是衣冠冢,他本人的灵柩并不在于此,而在清军进城时,就失踪了。
但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取了他的衣服带作为灵柩,葬于梅花岭上。
一进入史公祠,便可看见一座史可法雕塑正对大门,在雕像门外的两边门柱上刻有清代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上悬“气壮山河”四个大字,而在雕像的后面,正是史可法的衣冠冢,有块大碑上刻有“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
可想而知,这位民族英雄骨气之硬,气节之高,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否则,在清军入城后,对扬州进行了长达10日之久的大屠杀之后,依然有人为这位民族英雄刻碑立墓,进行朝贡。
因此,在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
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
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
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
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
史可法的事迹告诉世人,即使敌人的条件是多么的诱惑,血可流,头可断,但是民族气节不能丢。
但有些人,在敌人一点点的诱惑下,就做一颗墙头草,倒向一边。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多少烈士是死在叛徒出卖,而最终倒在敌人枪口下,答案是很多很多。
如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都开展了“爱国教育”,而史公祠不正是一个很好的爱国教育基地吗?如今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就对战争说再见了。
因此现在的我们,早已没了爱国观,对于那种整天过日子都发愁的年代,估计其概念都没有。
因此,现在问题少年比比皆是。
其实,那只是少数的,我想大部分人,在敌人来犯时,定会拿起武器反抗,而不再像鲁迅那年代的事不关己,见怪不怪。
高二散文走进祠堂作文
走进祠堂作文在扬州,曾经有一位宁死不屈,名垂青史的英雄,他就是史可法,面对气势汹汹的清兵,自己勇敢地携扬州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顽强抵抗,死守扬州数天,却因寡不敌众最后拔剑殉国!星期天,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爸爸瞻仰了他的祠堂。
跨过那厚重的大门,走过那高高的门槛,历史似乎被翻开。
两棵银杏树像两位安详的老人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
沿着铺满青苔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一座建筑便显露出来,史可法的漆像就置在中央。
只见他头戴乌纱,身披鹤袍,脚蹬长靴,虽是文官出身,但甚是魁梧。
他在太师椅上正襟危坐,微微颔首,一撮胡须好像被那西风吹散,令人想起那战马嘶叫,震鼓雷鸣的沙场上,史可法指挥着军队,手持长剑,上马搏杀,浴血奋战!祠堂的墙柱上,铭刻着“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的爱国名句,这是世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
四周的玻璃展馆更置有史公的遗物和遗墨,这何以不能表达史可法誓与扬州共存亡的决心!这是何等的壮烈!我们走上前来,字字都渗透着史可法的血泪,行行皆寄托着史公的生离死别之情。
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诗篇……祠堂后,便是史公的奠墓。
墓碑上的字已是不清晰了,不是被杂草遮盖,就是被青苔爬满,但还可以看清“以史公”下面葬的并不是他生前弥留之际的衣冠,而是他那种大义凛然的精神。
梅花岭前,曾溅过血泪,祠堂内外,曾涌现刀光剑影。
可是,环顾而去,却是一丛丛凌寒独放的梅花,这史公早已化成了其中的一朵,也许就是上天对他的赞颂吧!我与爸爸不由得各鞠三躬,以表对他的敬仰。
在我看来这一花一木好像都寄予了史可法的英魂,墙下的铁炮铭记着史可法的爱国情怀。
在扬州城,除了史公又有多少英雄在这里托付一生;回望广陵,到底还有多少故事呢……。
扬州史可法祠对联史可法的对联及墓联大全
扬州史可法祠对联史可法的对联及墓联大全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
——清·彭玉麟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天地有正气;园林无俗情。
——江人镜集句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
——谢蕴山[谢启昆]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梅花下在衣冠葬;席帽时知社稷臣。
——佚名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数占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清·张尔荩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生来自有文信国;死而后己武乡侯。
——严问樵[严朝标]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
——佚名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
——贺敬之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明月梅花,拜祁连高冢;疾风劲草,识板荡忠臣。
——清·俞樾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一抔黄土,还留胜国衣冠。
——黄文涵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风雪江天,吊古剩一轮明月;衣冠邱垅,招魂有万古梅花。
——欧阳述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读生前浩气之歌,废书而叹;结再世孤臣之局,过墓兴哀。
——清·蒋士铨[蒋心余]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命;与文山并烈,曰取义,曰成仁。
——陈榕门[陈宏谋]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心痛鼎湖龙,一寸江山双血泪;魂归华表鹤,二分明月万梅花。
——清·蒋士铨[蒋心余]再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时局类残植,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朱武章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我就是史督师,百世如闻狮子吼;更莫上梅花岭,千秋自有姓名香。
——佚名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何处吊公魂?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吴清卿[吴大瀓]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家国两封书,壮明代三百年江山之色;衣冠一抔土,增溧阳五十世俎豆之光。
——史朴题江苏省扬州史可法公祠七十日结发效忠,表太祖十六朝人物;三千人同心赴义,存大明一百里江山。
【2018最新】史可法的扬州阅读以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史可法的扬州阅读以及答案史可法的扬州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
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
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
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
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
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
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
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1X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
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
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
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
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代大诗人杜牧曾与扬州两度结缘,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
有人说:是扬州成就了杜牧,也是杜牧传播了扬州.如果没有扬州,杜牧便不能施展自己的全部才华;如果没有杜牧,扬州也不会如此闻名遐迩。
扬州地处大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商贾云集,在唐代就是极繁华的大都市。
而且,唐朝时扬州没有“宵禁”,这里的夜生活五光十色,十里长街,笙歌不断,可称为人间仙境。
所以俗话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三十一岁的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从宣州(今安徽宣城)来到扬州,在牛僧孺的幕府中担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后又转任掌书记。
牛僧孺对杜牧非常器重,因为在唐代,节度使府掌书记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职位,节度使府公务繁重,“文辞之事,皆出书记,非闳辨通敏兼人之才莫宜居之”(《昌黎先生集》)。
但是年少气盛的杜牧,满腹都是报国情怀,觉得区区一个掌书记不足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便常常郁郁不乐。
在这烟花繁盛之地,不得志的他很自然的就坠入了“温柔乡”中。
于是在公务之余,他就常常饮酒宴游,留连于花街柳巷。
杜牧本是世家出身,是一个翩翩佳公子,《唐才子传》说他:“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
”这样的人在扬州正是如鱼得水。
看到这种情况,牛僧孺有点不放心,但又无法阻挡。
他就悄悄地派了三十个士兵,穿上便服在暗中跟随,以便保护,杜牧却始终没有发现。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要到长安去上任。
牛僧孺给他饯行,在酒宴上,牛僧孺说:“你气度旷达,性情豪迈,必然前途无量,只是我常常担忧你生活不知节制,影响了身体。
”杜牧自以为每次游宴都是瞒着这位上司的,就掩饰说自己平时很检点。
牛僧孺笑了笑,让人拿出一个小匣子,打开后,里面都是那些便衣士兵的密报,写着诸如“杜书记过某家,无恙”之类的话。
杜牧又羞又愧,下拜道谢,从此一生都没有忘记牛僧孺对他的好处。
在离别时,杜牧对结识的一位红颜知己(有人认为是张好好)依依不舍,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赠别》诗:13年的好身法是轻的,活得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权杖。
游览扬州史公祠的感受
游览扬州史公祠的感受摘要:一、引言二、扬州史公祠简介三、游览史公祠的感受四、史公祠的文化价值五、结语正文: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景点——史公祠。
这里安葬着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有幸游览了这片庄严肃穆的圣地,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无尽的敬意。
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区,占地约4.3公顷,建筑典雅古朴,环境优美。
踏入祠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史可法的雕像,他威武不屈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雕像两侧是碧波荡漾的池塘,象征着史公崇高的品质和清澈的心灵。
漫步在史公祠,我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碑刻都诉说着史可法英勇的一生。
史可法身为明朝将领,忠诚报国,英勇抗敌,为保卫家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英雄的崇高品质和为国家付出的巨大牺牲。
史公祠不仅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更是一座生动的教育基地。
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史可法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扬州的深厚渊源。
同时,祠内丰富的植物也让我领略到了大自然的恩赐。
漫步在祠内,欣赏着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的美景,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感受到了史公当年的风采。
此次游览史公祠,让我对史可法这位民族英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史公祠不仅是一处景观,更是一份民族精神的传承。
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文化,更能激发我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信念。
结语,史公祠是我此次扬州之行最难忘的景点。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民族英雄的崇高品质和英勇精神,也领略到了祖国悠久历史的魅力。
十年一觉扬州梦
王静安说,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形式,如汉赋、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后来者很难超过这个高峰。
不知静安高论然否,但起码是一种现象。
这些传统文学形式,恐怕数唐诗最为人们所熟悉,大凡读书几载,不论五绝、七绝总是能背诵几句。
那简练精确,遣词用韵实非白开水般的现代诗可比。
在灿若晨星的唐诗作者群中,可谓是名家辈出,群峰竞秀。
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皆是大名在外,还有元白啦、初唐四杰啦,不可胜数,这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鲫鱼还是比较喜欢小杜和小李,这小李太暧昧,那一首首无题诗谁都可以去展开联想,据说俺们新中国的前任老大毛主席他老人家就对李义山的爱情往事比较感兴趣,派人找来苏雪林女士的考证文章好好研究了下。
这小李太暧昧,还是小杜比较有意思,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杜牧出生名门世家,其主父杜佑官至大唐宰相。
而小杜自己也不含糊,多才多艺,聪颖绝伦。
不但七绝、律诗写的好,一手书法也可列历史名家之林。
一篇《阿旁宫赋》更是千古传诵,人家还是个军事爱好者,注释《孙子兵法》,了不得。
除这些成绩外,还有一样,这小杜的风流也是千古闻名。
小杜的风流,人家也不隐瞒,还自己宣扬着,看看我的文章标题,就是小杜的《遣怀》诗中的一句,全诗是这样的,“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小杜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江南,当过黄州、池州、湖州等地的地方官,在扬州更是斯混了十年。
小杜在扬州的时候,给牛僧儒当秘书,这牛僧儒也非等闲人物,当年跟李德裕各带着一帮文人士大夫,把个大堂朝廷搅和的如一锅乱粥,你方唱罢我登场。
不过这僧儒待小杜可是没的说,当年小杜工作之余出入于扬州的秦楼楚馆,烟花柳巷。
老牛很不放心,派出自己的警卫连跟着后面站岗保护,深怕小杜风流潇洒之余,遇到着意外什么的。
后来小杜官拜御史,要去监督别人了,临离别时僧儒跟小杜谈心,说以后要注意点小节。
小杜还赖帐,说我一向很检点的啊。
直到僧儒让手下人拿出了安全保卫工作记录,小杜才无言以对。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全诗翻译及赏析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全诗翻译及赏析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出自唐代杜牧的《遣怀》。
此诗流传很广,在后世尤其得到文人的激赏。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遣怀》原文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赏析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
杜牧于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
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
从此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
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
《唐人绝句精华》云:“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
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
“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
楚腰,指美人的细腰。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
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看出,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
“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
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
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
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参观史公祠作文
参观史公祠作文“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带着对这句诗背后故事的好奇,我走进了史公祠。
一踏入史公祠的大门,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动荡的明清之交。
史公祠不大,却处处透着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
庭院里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在守护着这里的英灵。
我想,这些树肯定见证了无数前来缅怀史公的人,它们就像一群忠实的老仆,默默伫立。
史可法的塑像端坐在那里,他目光坚定,透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劲儿。
我站在塑像前,不禁想象当年他在扬州城面临清军大兵压境时的情景。
那一定是非常惨烈的画面,他就像一颗钉子,死死地钉在扬州,为了心中的大明王朝,为了城中的百姓,坚决不肯投降。
在那个时候,投降或许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可史公不是那样的人,他有着自己的坚守,这种坚守就像他背后那面看不见的旗帜,飘扬在历史的天空。
旁边的展览厅里,陈列着很多和史公有关的文物和资料。
那些发黄的纸张、古老的兵器,仿佛都在低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我看到史可法写的书信,字迹虽然有些模糊不清,但透过那一笔一划,能感受到他的忧虑、他的决心。
在这些展品前,我就像一个寻宝者,在历史的尘埃里寻找着史公的点点滴滴。
再走到后面的梅花岭,这里的梅花美得让人心醉。
可是在这美丽之下,又藏着无尽的哀伤。
据说史公死后,他的衣冠就葬在这里,这些梅花就像是他的化身,在寒冷的冬天绽放,不惧风霜。
我看着那些梅花,心想,它们是不是也在为史公哭泣呢?在梅花的芬芳中,我仿佛能听到史公的叹息声,那声音回荡在这小小的山岭之间。
参观完史公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史可法这样的英雄,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着。
他教会我们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坚守。
我想,下次再看到梅花的时候,我肯定会想起史公祠里的这些梅花,想起史可法那伟大的灵魂。
这一趟参观,就像是一次和历史的对话,让我收获满满,也让我对那些英雄人物更加崇敬了。
十年一觉扬州梦
十年一觉扬州梦、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有时候,初遇一座城,便正如当年初遇君心一般,百转千折,怦然情动。
轰鸣的火车把一个人关于一座城市所有鲜活的声色全部变成回忆。
当时的我心想,这座城池终于如愿邂逅了我;后来我明白,是我终于有幸邂逅了这座城。
在镇江下车,没有到达扬州城前,在心里千百遍的想象扬州城是怎样亘古的存在至今好像一块树立在大河大瀑中的一块巨大石碑一般。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旅程,望着两边飞奔而过的翠柳垂条,不禁想感叹。
这南方的柳条到了深秋时节竟然依旧如此的旺盛,而且并不如想象中的嫩绿反而较起北方的柳树竟更显几分葱郁。
这南方的古城,或是并不是位温婉婀娜的姑娘,反倒更像是位身着一袭绿色素衣盘发结髻的端庄妇女。
成熟,但却不失风雅。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其实仔细想想,从很久以前自己就一直很想去扬州看看。
不为其他,只是想能够知道让杜樊川这样的风流才子魂牵梦萦的地方究竟是何种景色。
当年的樊川落魄时把酒过扬州依然是走出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灿烂无限,而今的自己虽然还未踏入扬州城,可此行既是为了一览扬州美景,更是为了城中旧友,比起樊川看扬州的风景如画竟更是平添了几分温情。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在抵达扬州城时并没有如我想象一般仿佛回到过去从一个巨大的城门进入然后就从外界的喧嚣恍入另外一个世界。
一切都那么自然,扬州千百年流传下来所有水乡的精魂与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的笔触和现代社会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想之前那石碑的比喻在亲自见到过后未免觉得不恰当。
没看到一个完全独立于时代的扬州城当时顿生失望,可仔细一想,若真是如此,未免无趣了。
传闻楚王好细腰,楚女为得君王恩宠,瘦到可以在人的手掌间跳舞,一到扬州首先便是看一看那自古生产美女的扬州女孩,便觉得举手投足间却有一股不俗之气。
进到扬州城中,仅仅是从车站到宾馆的这一段路程便让自己为当时的言论后悔不已。
扬州城已经完美的和这个时代融合再了一起,他既不是一个在遥远过去独对二分明月吹箫的古人,也不是一个被时代粉黛的失去颜色的少年。
扬州史公祠导游词
扬州史公祠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扬州史公祠!史公祠是一座纪念史可法的庙宇,也是扬州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
现在,我将为大家介绍史公祠的历史和文化。
史公祠的建筑群主要包括正殿、东西配殿和东西厢房。
其中,最重要的是正殿,也是用来供奉史可法的神像。
史可法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世人将其尊称为"史公",因此这座庙宇也得名史公祠。
史公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
当时,经验丰富的建筑师为史公祠设计了一座典型的南方庙宇建筑。
建筑风格独特,并采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技巧和手法,例如仿木结构、重檐式屋顶和彩绘装饰等。
这些建筑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史公祠不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
自古以来,扬州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曾经涌现出许多文人墨客和高级官员。
史公祠作为一个纪念馆,用来展示史可法的生平和贡献。
参观者可以在馆内看到史可法的雕像、书画作品和文物等。
这些展品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和人物,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史可法以及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
除了展览和馆藏,史公祠还有一个庭院,也是游客们喜欢的地方。
庭院中有美丽的花草和假山,构成了一个雅致的中国式庭院景观。
这里是来访者休闲和欣赏自然美景的好地方。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参观史公祠时请注意保护文物和环境,不要乱扔垃圾,尊重历史和传统。
祝大家在史公祠有一个愉快的参观体验!谢谢大家!。
史可法的扬州
书 。” 可 以说 是 史可 法 短 促 一 生 中
最 精 彩 的 绝 旬 。墨 迹 点 点 , 也是血 迹斑 斑 。几 百 年 来 依 然 色泽 如 润 气韵 如 生 , 鲜 活如 昨 。6天 后 , 这 一
年, 即 1 6 4 5年 4月 2 5目, 史可法
殉 国 。次 年 清 明前 一 日 , 他 的副 将 , 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 , 在他誓师和 血 战 的 梅 花 岭 下 ,为 他 筑 墓 立 碑 。 但是 , 那 只 是 史可 法 的 衣 冠 冢 。 走 出 晴 雪 轩 ,来 到 梅 岭 下 , 春
烤, 祠 堂前 的小路 , 水 洗 过 一 样 千
净 而 幽静 。 只 可 惜 ,我 来 的季 节 不 对 , 梅 岭 没 有 一朵 梅 花 。 第 二 次 来 到 扬 州 ,是 2 0年 过
的 婀 娜 多 姿 。 由 于地 理 的 关 系 。 它
地处江苏的北大 门 。 照 史 可 法 说 是 “ 江 南北门的锁钥 ” 。所以 , 扬 州 不
像。 做 今 古 的借 鉴 , 令 人 遐 思 。享堂 里有史可法的塑像 , 享堂后是史可 法 墓 。墓 前 有 石 碑 和 牌 坊 , 墓 顶 有
草覆盖 , 被 人 们称 之 为 “ 忠 臣革 ” 。
扬 州 ,在 我 的 心 里 ,是 史 可 法 的扬
州, 是 一 地梅 花 怒放 的 扬 州 。
后, 上个世纪 9 O年 代 末 了 。 那 是 一
次会 议结 束之 后游 览瘦 西湖 和个 园, 在 参观 个园的 时候 , 我 独 自一 人 悄 悄 地 溜 了 出来 。记忆 中史 可 法 墓应 该离个 园不 远 , 果然, 往 北一
参观史公祠作文
参观史公祠作文“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带着对这句诗背后故事的好奇,我走进了史公祠。
一进史公祠的大门,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史公祠的建筑风格很是古朴,青瓦白墙在绿树的映衬下,透着一种说不出的庄重。
就好像这些建筑也知道自己守护着一位伟大的英雄,所以一个个都站得笔直,不敢有丝毫懈怠。
我首先看到的是史可法的塑像。
他端坐在那里,眼神坚定得就像两把火炬,仿佛在凝视着远方的敌人,时刻准备冲锋陷阵。
我站在塑像前,心里满是敬意,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他在扬州城率领军民抵抗清军的画面。
那时候的扬州城,一定是充满了喊杀声、金戈交鸣声,而史可法就像定海神针一样,在风雨飘摇中坚守着。
我心里想,他当时得有多勇敢啊,那勇气估计比我吃了十颗壮胆丸还大呢!祠里有很多关于史可法事迹的介绍。
我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默默地拼凑出那段壮烈的历史。
史可法本可以有很多选择,但他为了心中的忠义,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保卫扬州城,哪怕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也没有丝毫退缩。
这就好比是一个人面对一群饥饿的野狼,却毫不畏惧地举起了手中的木棍,这种英雄气概,真的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片幽静的小院。
院里种着几株梅花,梅花盛开的样子特别美,花瓣粉嫩粉嫩的,像是小姑娘害羞的脸蛋。
可我一想到那句“数点梅花亡国泪”,就觉得这些梅花仿佛也在为史可法哭泣,为那个逝去的明朝落泪。
在这个小院里,我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好像能感受到史可法当时的心境,那种壮志未酬、家国沦陷的悲痛。
再往前走,有一些史可法的手迹展示。
我凑近一看,那些字写得真是刚劲有力,一笔一划都像是刻在石头上一样。
我在想,他在写字的时候,是不是也把自己的信念和力量都灌注到了笔墨之中呢?这字就像他的人一样,坚毅、不屈。
参观完史公祠,我慢慢地走出大门。
回头望去,史公祠依旧静静地矗立在那里。
这次参观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让我深刻地认识了史可法这位英雄。
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也照亮了我心中对忠义和勇敢的理解。
扬州史公祠观后感
扬州史公祠观后感去扬州游玩,史公祠是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原本我以为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祠堂,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面藏着的是一段热血又悲壮的历史。
一走进史公祠,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就扑面而来。
史可法的塑像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坚定,仿佛还在凝视着当年他所坚守的扬州城。
我站在塑像前,就好像能看到几百年前他带着扬州人民抵抗外敌的场景。
史可法这个人啊,真的是硬骨头。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明时期,大家都知道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了,可他就是不放弃。
清军都打到家门口了,他也没有想过退缩一步。
你想啊,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念。
在史公祠里看着那些记载他事迹的文字和文物,我就在想,这要是换做我,估计早就腿软了,可人家史公就是不一样。
说到扬州城的那场保卫战,那可真是惨烈。
我看着墙上的壁画,描绘着当时的战火纷飞,百姓们虽然害怕,但也都在支持史可法的抵抗。
可是清军太强大了,扬州城最后还是沦陷了。
史可法拒绝投降,英勇就义。
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他的气节,在生死面前,还能坚守自己的原则,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在祠里慢慢逛着,我发现这里不仅是纪念史可法一个人的地方,更是在纪念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像是扬州这座城市的灵魂一样,坚韧不拔。
我看到有些游客在那里静静地看,默默地沉思,我想大家都被这种精神感染了吧。
从史公祠出来,我对扬州又有了新的认识。
这座看起来充满江南水乡温柔的城市,骨子里原来有着这么刚强的一面。
就像史可法一样,表面看起来可能只是一个文人,但在大义面前,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
我想,这一趟史公祠之旅,会让我永远记住扬州不仅仅有美景和美食,还有史可法和他所代表的那种伟大的精神。
以后要是有人跟我说起扬州,我肯定第一个就把史公祠和史可法的故事讲给他们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扬州史公祠观后感
扬州史公祠观后感去扬州游玩的时候,史公祠是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一走进史公祠,那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地揪住了我的心。
祠里的建筑看起来就很有历史感,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古旧的门窗、斑驳的墙壁,就像是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站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史可法的塑像立在那里,眼神坚定,透着一股视死如归的劲儿。
看着他的塑像,我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史可法坚守扬州城,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周围的清兵虎视眈眈,而他就像一棵顽强的大树,扎根在扬州这片土地上,坚决不肯倒下。
我在祠里慢慢地走着,看着那些陈列的文物和史料,就像在翻阅一本厚重的史书。
文字和实物都在向我讲述着史可法的英勇事迹。
他面对强敌,没有丝毫的退缩,虽然最后扬州城还是被攻破了,但他的气节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期。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候,能不能像他一样勇敢呢?估计够呛,我可能一看到那些凶神恶煞的清兵就吓得腿软了。
不过这也越发让我对史可法敬佩不已。
史公祠里的树木也像是沾染了英雄的气息,郁郁葱葱的。
那些枝叶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就好像是在轻声诉说着对史可法的怀念。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形成一片片光斑,给这个地方增添了几分宁静而又神秘的感觉。
从史公祠出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觉得这个地方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祠堂,更像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它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气节。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很难想象当时的那种残酷,但史可法的精神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心里,让我们知道,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要有自己的坚守,要有为了正义和信念勇往直前的勇气。
我想,这就是史公祠存在的最大意义吧。
下次有机会再到扬州,我肯定还要来这里,再感受一下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观史公祠800字
参观史公祠800字清明时节,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史公祠。
沿着盐阜西路走不远,沿阶而下,走过一条古旧的青石小路,来到一座青砖灰墙、古色古香的建筑前。
这里浓荫蔽日,喧嚣不再,感受到的只有一份静逸,一分沉重!这,就是史公祠。
跨过高高的门槛,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两株高大的百年银杏。
我仰起头,又退后了好几步,却依然看不到它们那高高的树顶。
银杏前面是飨堂。
堂前褐色的门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那工整的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扬城被攻破、屠城十日后的萧条景象,看到了史可法流下的伤心而又无柰的泪……在飨堂前,我静静地站了好一会儿才走了进去。
飨堂里挂着一块匾,上书“气壮山河”四个刚劲有力的深绿色大字。
看着匾,我不禁想起了史可法不为清军劝降所动,最后拼死守城的事迹。
匾的下面端坐着史可法。
他头戴乌纱,身着官袍,眉头紧锁,目视前方,双唇紧闭,似乎看到了清军得胜,屠城十日后“芜墟腥未歇,杵血满寒流”的残忍场面,似乎也听到发扬州人民愤怒的呐喊和悲伤的哀号……我看着那尊栩栩如生的塑像,耳边响起了当年史可法那坚定的话语:“我要与扬州共存亡!”正想着,我突然闻到了一股清香。
循着清香,我来到了梅花岭。
走近了,我才知道那股清香的来源——两株正在落瓣的白玉兰。
白玉兰那洁白的花瓣正随着微风纷纷扬扬地落下来。
又是一阵清风吹过,带下了十几、二十片花瓣,白玉兰那高大的身躯轻轻的摇了摇,发出了“沙沙”的轻吟,似乎在悲叹当年扬城沦落时,不屈的扬城百姓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而献出的生命。
白玉兰旁边是几株梅花,不高,却很挺拔,透着彻骨的寒气。
看着那梅花,我朦胧间看到了一身正气、宁死不屈的史可法的影子!再往前走,就是祠堂。
踏进祠堂时,我突然间觉得周围安静了许多,气氛也肃穆起来。
祠堂里摆放着史可法的灵位,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壮士仍然在两边默默地陪伴着,灵位是褐色的,就像是凝固的血!左右两边的墙上陈列着史可法和扬州百姓在清军入侵时拼死守城的事迹。
将相故事-史可法是扬州人吗?史可法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史可法的诗词
将相故事-史可法是扬州人吗?史可法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史可法的诗词“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这两句诗诗悬挂在扬州梅花岭下,明朝杜氏史可法祠堂享堂内的一副对联,为清代温室张尔荩撰写,为的是祭奠史可法的忠君报国。
诗句的意思是说,梅花岭上盛开的鲜红梅花,是亡国忠臣留下的血泪,史公的忠心就像是扬州二分明月的光辉一般,照亮夜空。
扬州不止有祭奠史可法的祠堂,同时也有史可法的衣冠冢。
因为这种纪念性建筑的存在,所以许多人误以为史可法是扬州人。
事实上之所以扬州会有史可法的衣冠冢和祠堂,是因为史可法是在扬州战死的。
史可法祖籍是北京大兴县,万历三十年在河南开封祥符县出生,后世人多认为他属于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
明朝崇祯时期,史可法先是继承祖辈上的锦衣卫百户之职,后来高中进士,此后为明朝效力。
史可法的老师左光斗也是一位清明爱国之辈,受老师的教育影响,史可法同样的培养了以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李自成进攻北京后,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正在勤王路上的史可法听到这个消息后,调转南下,最终拥立福王朱由崧继位,成立南明弘光小朝廷,依然坚持斗争。
后来吴三桂大开山海关城门,清军入关,南下企图消灭南明势力。
史可法多次率兵与清军斗争,后来在转战到扬州城时,清军围城。
面对清朝雄师,史可法誓死抵抗。
眼见城破之际,最后以死殉国。
清军攻破扬州之后,下令屠杀,屠杀一直持续了十日,史称“扬州十日”。
因为城中到处都是人的尸骨,史可法的遗体难辨,所以最后他的部下只能给他在梅岭立了个衣冠冢。
后世人,为了纪念史可法的忠君报国,又为其离了祠堂。
说道史可法的死以及他死后的“扬州十日”,就不得不再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史可法坚决抵抗清朝的决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正是因为史可法的坚决地抗,触怒了清朝的将帅。
所以在他去世之后,清军下令对扬州实行“屠城”。
这场屠杀并不只是针对抵抗的将领,已经投降的俘虏,而是全城中无辜的百姓。
扬州城民,无论老少男女,全都在屠杀之列。
史料记载,这次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一直持续了十日,死亡人数达到了八十万人以上。
我与十年后的扬州对话作文
我与十年后的扬州对话作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用一诗,把你展现的淋漓尽致。
你是我的故乡,这古雅素净的地方,充满了无尽的魅力。
玲珑剔透的雨花石,制作精巧的草席,让人直流口水的大仪牛肉,一口便回味无穷的十二圩香干……你的市花当属琼花,但广陵的芍药与洛阳牡丹齐名。
素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称。
街头巷尾,随处可听到旋律优美的扬州民歌——《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你的身旁,有物、有花,自然也少不了景。
说景色,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但瘦西湖,还是更胜一筹!“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在游瘦西湖时,有感而发写出的干古名句。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称:长春湖,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瘦西湖可分为六大景点。
两堤花柳靠在岸边,湖水清澈见底,如同一面铜镜。
瘦西湖自古就是赏月圣地,走在二十四桥上,看着圆月的倩影映在湖面上,分外皎洁,正如诗中所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无论白日或黑夜,瘦西湖景色一点也不亚于杭州西湖。
你,实为江南的瑰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沉浸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誉中,让人流年忘返!而十年后的你到处都是高科技。
看那美丽的瘦西湖翩翩起舞,售货员已经是高智能的机器人,坐船也是无人驾驶,这给驾驶员省了不少力气。
看,汽车遇到了危险!咦!它怎么会飞?哦原来它遇到危险是会自动的飞,是不是很安全?那里有一群人打起来了!看,机器人来劝架了!我上前一看,原来机器人警察来教育他们,这可比以前警察敏捷多了!哇!老师也是机器人,有同学在家偷睡懒觉,老师会立刻知道,立刻进入他的家,提醒他不要睡懒觉,要早点去上学,这可让某些同学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
同学围小摊被机器人老师批评了一番,这为家长省下了不少钱,也让同学们学习自觉!可不管怎么样变,你仍是我的故乡,我希望你仍保留着古雅素净,你仍是江南的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年一觉江南梦——扬州史可法祠堂前的沉思2012年11月末,我第二次来到扬州,再次来到史可法祠堂。
第一次来的时候,史可法祠堂闭馆,只能在门口晃了晃。
相对于扬州的瘦西湖、何园、个园等热点景区,这里显得太清静了。
据《扬州市志》记载:1964年10月13日,扬州史可法祠修缮竣工,郭沫若题写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史公祠建于乾隆年间原来,清顺治二年(1645)4月,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在扬州就义,嗣子副将史德威寻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
清初曾建祠于大东门外,后毁圮。
乾隆年间于墓西侧建祠,并谥“忠正”。
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重建。
1935年和1948年两度维修。
现存建筑除遗墨厅、梅花仙馆外,大部为晚清所建。
1949年后曾多次修缮,现为“史可法纪念馆”。
1964年的修缮最为完善。
照壁右侧的偏殿已辟为祭祀史可法遗像的飨堂,堂外悬挂的是郭沫若撰写的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今天的史公祠位于扬州市史可法路南端梅花岭畔,史可法衣冠墓前为“史可法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史可法2米高的塑像和多幅史可法手迹,以及其他一些珍贵的文物资料。
祠墓均南向,大门临河,东墓西祠,并列通连。
院正中为“飨堂”,堂前两边悬清张尔荩撰名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堂内明间有云纹形梅花罩格,上悬“气壮山河”横匾。
两边悬有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吴熙载篆书的楹联:“生有自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堂正中供奉1985年为纪念史可法殉难340周年而塑的史可法干漆夹贮像。
飨堂后为史公衣冠墓,墓前有3门砖砌牌坊,上额“史忠正公墓”,与三面围墙形成墓域。
墓地内银杏蔚秀,腊梅交柯,正中立表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之墓”。
碑后墓台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
通讯员扬档宣记者姜涛佩鄂国至言,不爱钱,不惜死与文山比烈,曰取义,曰成仁史可法[1]于抗清战争中在扬州殉国,扬州史可法祠堂代有文人题咏。
此联为祠中旧联[2],上联以史氏比岳飞,下联以史氏比文天祥。
岳飞封鄂国公,曾谓“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文山是文天祥的字,被元朝俘虏,就义前遗嘱中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之句。
上下联属对工稳,上下句后六字复各排偶成对,诗家称为句中对或当句对,更使全联生色。
(《1990年对联台历》申君编选,韩盈评解。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
注:1.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南明朝廷谥之忠靖。
清高宗追谥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2.经上网搜索,此联作者为陈弘谋。
陈弘谋(1696~1771)又作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人。
雍正元年乡试解元,同年进士,授检讨,官扬州知府,江南驿盐道,云南布政使,天津分巡河道兼河间知府,江苏按察使,江西、河南、陕西、江苏巡抚,两广总督。
乾隆24年由吏部尚书授协办大学士,乾隆32年授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衔,乾隆36年卒,谥“文恭”。
著有《五种遗规》、《培远堂集》等饱经岁月沧桑的银杏树,遒劲的枝干上,长满了金黄色的树叶,整个大树亭亭如盖,几乎遮挡了史可法祠堂的半个院落。
秋末,银杏叶落在地上,屋檐上,整个院落呈现出金灿灿的色调,色彩鲜艳亮丽。
史可法家中贫寒,但他“事亲以孝闻,兼有文武才”。
天启元年(1621)的冬天,19岁的史可法独自赶往祖籍所在地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应试。
因无钱居住客栈,便寄宿在郊外的一座古庙里。
一天,时任京畿视学大臣的左光斗,在微服私访的途中,为暂避风雪严寒,一行数骑,进入了这座古庙。
进庙后他们看见庑殿里有一书生伏案而卧,一旁还有一篇刚刚写成的文稿。
左光斗拿起文稿一看,文笔不凡。
再看看他衣衫单薄,和衣而寐,内心十分怜爱,便脱下自己的貂裘大衣披盖在沉睡的史可法身上。
左光斗为史可法掩好门后,找到了庙里的僧人,打听到这个年轻人是前来应试的考生史可法。
到了考试时,考官点名叫到史可法,左光斗这才看清了史可法的面容。
待到试卷送呈审阅时,左光斗见史可法的确才华出众,遂当面签署史可法为直隶八府第一名。
左光斗还把史可法带到家中,对妻子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此后,左光斗收史可法为弟子,让他居住在官邸,并且月给薪米,让史可法赡养老母。
史可法饱受老师知遇之恩,愈加发愤攻读,立志报国。
天启五年(1625),左光斗受到魏忠贤阉党的诬陷,遭捕下狱。
左光斗宁死不屈的精神对史可法的一生影响很大,史可法秉承了恩师的一身正气,后来史可法之所以能够坚守孤城扬州,宁死不屈,无疑地,也得益于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培育和教导。
作家肖复兴来到扬州,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史可法的扬州》,转帖过来,大家共享。
史可法的扬州肖复兴扬州,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
40多年前,我读到清人全祖望那篇著名的《梅花岭记》,看到他记述的史可法壮烈殉国的场面:大兵如林而至之际,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
死前,他留下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下。
”少年的心,被一腔壮怀激烈所燃烧。
扬州,在我的心里,是史可法的扬州,是一地梅花怒放的扬州。
真的来到扬州,已经是十多年之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
那时的扬州,没有如今那样多的高楼大厦,史可法墓前的护城河那样的清澈,河边的杨柳在夏日里浓荫四溢,为史可法祠堂遮挡着骄阳的炙烤,祠堂前的小路,水洗过一样干净而幽静。
只可惜,我来的季节不对,梅岭没有一朵梅花。
第二次来到扬州,是20年过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了。
那是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游览瘦西湖和个园,在参观个园的时候,我独自一人悄悄地溜了出来。
记忆中史可法墓应该离个园不远,果然,往北一走,很快就到了护城河边,依然是杨柳依依,依然是小路幽幽,更奇特的是,祠堂里,梅岭下,依然只有我一个人。
这样更好,可以独自一人和忠烈喁喁独语。
和瘦西湖的游人若织相比,这里的空旷和幽静,也许正适合史可法。
还是没看得到梅岭的梅花,不过,没关系,好的风景,杰出的人物,遥远的历史,永远都在想象之中。
200 9年的初春,我第三次来到了扬州。
真的是和史可法和扬州有缘,来扬州前不久,在国家大剧院看过昆曲《桃花扇》,那里面有史可法率兵于梅花岭下“誓师”一段——史阁部言道:众位请起,听俺号令,你们三千人马,一千迎敌,一千内守,一千外巡。
上阵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战;巷战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尽。
面对清兵的入侵史可法表现出的民族气节,让今人叹为观止,甚至汗颜。
是他让扬州这座城市充满血性,荡漾着历史的波纹涟漪。
我一直以为,扬州区别于一般的南方城市,区别于那种小桥流水的婀娜多姿。
由于地理的关系,它地处江苏的北大门,照史可法说是“江南北门的锁钥”。
所以,扬州不仅具有江南一般小城女性的妩媚,同时具有江南一般小城没有的男性的雄伟。
无疑,史可法为扬州注入了这样雄性的激素,壮烈的舍生取义,惨烈的扬州十日,让这座城市气吞吴越,拒绝后庭花和脂粉气,让扬州不仅有精致的扬州炒饭、扬州灌汤包子和扬州八怪,而且有了遥想当年铁马秋风把栏杆拍遍的想象空间,有了可以反复吟唱的英雄诗篇的清澈韵脚。
没错,史可法让扬州不仅是一幅画,而且是一首诗。
这次来因有朋友的陪伴和解说,看得更明白一些。
享堂前的一副清人的抱柱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古风盈袖,很是沉郁。
梅花仙馆外另一副今人的抱柱联:万年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长存。
嵌入史可法的名字,互为镜像,做今古的借鉴,令人遐思。
享堂里有史可法的塑像,享堂后是史可法墓。
墓前有石碑和牌坊,墓顶有草覆盖,被人们称之为“忠臣草”。
享堂西侧有晴雪轩,里面藏有史可法的遗墨。
史可法的书法是真正的书法,草书行书都有,气遏行云,韵击流水。
他的遗书最是让我心动,他的第三封遗书,仅仅三句:“可法死矣!前与夫人有定约,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书。
”可以说是史可法短促一生中最精彩的绝句。
墨迹点点,也是血迹斑斑,几百年来依然色泽如润,气韵如生,鲜活如昨。
6天后,这一年,即1645年4月25日,史可法殉国。
次年清明前一日,他的副将,也是他的义子史德威,在他誓师和血战的梅花岭下,为他筑墓立碑。
但是,那只是史可法的衣冠冢。
走出晴雪轩,来到梅岭下,春梅未开,冬梅正残,断红点点,飘落枝头,有一种哀婉的气氛,袭上心头。
好在祠堂东侧桂花厅前,有紫藤和木香各一架,过些日子就会次第开花,一紫一黄,分外好看。
到了秋天,祠堂大门前那两株古银杏树金黄色的落叶,会落满一地,落满祠堂的瓦顶,更是壮观。
如果说梅花是史可法的灵魂,那满祠堂种植的紫藤、木香、银杏、桂花、芍药、葱兰,就都是扬州人的怀念和心情。
在扬州,还留下了这样特殊而别具情感的地名:史可法路、螺丝及顶街(摞尸及顶的谐音,当年史可法抗敌,巷战血拼时尸体一个摞一个到城墙顶),以及史可法曾经居住过的辕门桥。
扬州人把对史可法的纪念渗透进他们的生活,刻印在他们走的路上和日子里,那是扬州人在心底里为史可法吟唱的安魂曲。
扬州,不管到什么时候,真的都是史可法的扬州。
梅花岭记清:全祖望梅花岭,扬州(今江苏扬州)广储门外的一个土山,山上梅树很多。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
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朝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
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
”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
忠烈大骂而死。
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
”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
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
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长留天地之间。
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
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矣!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墓旁有丹徒钱烈女之冢,亦以乙酉在扬,凡五死而得绝,时告其父母火之,无留骨秽地,扬人葬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