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
❖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
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
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
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
《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
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
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
3
语·八佾》)
“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
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
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
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
他一方面宣扬。
“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
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
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
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
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
孔子
3
3
3
3
❖
❖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则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孟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学习,要从内心反求诸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他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
“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刚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孟子还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
宋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盂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3.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
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长),后来隐居不仕。
《老子》又名《道德经》,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不一定完全是他本人所著,可能经过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加工和补充。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形容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下只列章名)。
❖这个“道” 是产生于万物之先存在于万物之外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为人们所感知的虚无飘渺的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
3
而却主宰着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它的本质是“无”,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种“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认识对象是物质及其规律,而首先是“道”。
只要认识“道”,便“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四十七章)。
❖通常所谓知识,对于“道”是有害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
❖主张“绝学无忧” (四十八章) ,“复归于婴儿”,即所谓“归真返朴”境界。
❖在哲学,老子肯定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着。
他已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现象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相反相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十二章)。
智愚、权益、美恶、强弱、胜败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他制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三十六章)。
3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种,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这些见解,历来为兵家和政治家所重视。
《老子》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对古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子对统治者的批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
❖认为暴力镇压不可消灭人民的反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反对暴虐的统治者:“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
❖老子提出的社会方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为乱。
”(三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者死不相往来。
”(八十章)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4. 庄子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安徽蒙城县,又说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子的年龄略小。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与老
3
子并称老庄。
❖庄子及其门人著有《庄子》。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老庄神化。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唐玄宗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诏称《南华真经》。
❖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汉代流传的《庄子》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但留存的只有三十三篇6万5千多字。
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分内、外、杂篇。
其中内篇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
外篇十五篇:《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天地》《天道》
3
《天运》《刻意》《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是通过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通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语言文字,巧妙活泼、引人入胜地表达出来的。
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像力,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一、《庄子》内容提要
❖《庄子》的中心是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
❖追求精神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追求自由:“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
❖抨击天下无道:“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
❖主张无为:“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是非的相对性:“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
❖反对虚伪:“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
❖主张相忘于江湖:“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抨击大盗:“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
❖宣扬无用之用: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
❖意蕴无穷的庄生梦蝶: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二、《庄子》哲学思想简述
❖《庄子》的思想很丰富,《庄子》的表述很艺术,对《庄子》的思想不乏误解与曲解。
❖(一)崇尚道
❖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天地万物生于道,天地万物体现道,所以,人的一切要合于道,不能违背道。
❖(二)追求自由:
❖庄子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逍遥游》)。
❖庄子说:“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庄子说:“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养生主》)。
❖庄子写训马:“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
虽有義台路寝,无所用之。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
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马蹄》)。
(三)抨击无道
❖庄子说:“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胠箧》)?
❖庄子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人间世》)。
❖正是孟子说的“率兽食人”。
❖庄子说:“窃鉤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并与仁义而窃之”。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
❖(四)是非的相对
❖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齐物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齐物论》)。
❖庄子讽刺说,不了解这个道理的叫朝三:“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齐物论》)
❖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
养猴人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
❖(五)无为而治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
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天地》)。
❖要君主:“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应帝王》)。
❖“至德之世”为:“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
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
❖(六)珍惜生命: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养生主》)
❖《养生主》有著名庖丁解牛的故事,结尾云:“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就点明了其主旨是养生。
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即遵道而行,即珍惜生命、健康之法,即养生之主。
❖庄子知道伴君如伴虎的危险:“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养生主》)。
要苟全性命于乱世是不容易的: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
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人间世》)。
❖人生在世,常常是很艰难的。
最好是“乘道德而浮游”,“其唯道德之乡乎”(《人间世》)?
❖“两臂重于天下”:“韩魏相与争侵地。
子华子见昭僖侯,昭僖侯有忧色。
子华子曰:‘今使天下书铭于君之前,书之言曰:“左手攫之则右手废,右手攫之则左手废,然而攫之者必有天下。
”君能攫之乎’昭僖侯曰:‘寡人不攫也。
’子华子曰:‘甚善!自是观之,两臂重于天下也,身亦重于两臂。
韩之轻于天下亦远矣,今之所争者,其轻于韩又远。
君固愁身伤生以忧戚不得也!’僖侯曰:‘善哉!教寡人者众矣,未尝得闻此言也。
’子华子可谓知轻重矣”(《让王》)。
❖(七)意蕴无穷之美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自古及今,关于庄子《齐物论》的解释各种各样。
这一段是《齐物论》的最后一段,是什么意思呢?若解释成齐物之意,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相矛盾;若解释成“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似又
与齐物之主旨不合。
❖“物化”是同化异呢,还是异化同?
❖“南海之帝为儵(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
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
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应帝王》这则寓言一般解释为庄子无为而治的意思。
但从文本来说,其意蕴之丰富、含蓄与美感,见仁见智,不可尽叙。
❖《庄子》以一种审美的、艺术的角度表现世界,所以他创造的许多意象以有限的文字表现出了无法言说而只能体悟的无穷意蕴之美。
5.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82)名翟,鲁国人。
自称出身“贱人”,做过工匠,后来到各国讲学。
门徒很多,且有严密组织,多来自下层社会。
《墨子》53篇不是墨翟自著,而是墨家学派的著作集。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主张。
他认为天下一切祸害、混乱的根源在于“不相爱”“交相别”,由此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
(《尚贤》下)只要人人互爱互助,天下就会太平。
“兼爱”不分亲疏厚薄,与儒家“爱有差等”不同,所以被孟子攻击为“无父”。
从“兼爱”出发、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危害最大,所以主张“非攻”,反对不义的侵略和兼并,但却支持正义的防御和诛伐无道暴君。
在行政上他主张“尊贤”,只要能够实行“兼爱”,即使“农工商肆之人”也可以做官。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有能则举之,无能则去之。
”(同上)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制。
所谓“尚同”主要是统一思想、统一政令,“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尚同》上)逐级上同,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天子则必须服从上天的意志。
墨家从节约社会财富出发,谴责儒家久丧、厚葬、礼乐等。
认为音乐是一种奢侈浪费,对社会无益有害墨子“非乐”与老子相同。
墨家片面强调感性经验,轻视理性思维。
认为鬼神确实存在。
墨家学派在逻辑学方面有突出贞献,他的划分出“类”、“故”、“悖”等重要逻辑范畴,提出了“辟”、“侔”、“援”、“推”等论证方法。
处处有意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辩论,尤其擅长使用同一律和充足理由律。
墨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势均力敌,并称“显学”,秦汉以后衰微。
6.荀子
荀子(前3l3?-前238)名况,卿是尊称,赵国人。
据说年十五游学齐国,三次担任稷下学宮领袖。
后适楚,被楚相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因谗离楚游赵,聘秦,晚年归老于楚。
门人很多,著名的有韩非、李斯等,今本《荀子》三十三篇,大部分是他本人所作。
荀子旧列儒家,实际上是由儒到法的代表。
荀子不承认有人格有意志的天,认为天就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等自然现象。
天有其自身运动变化规律,不因人间统治者的好坏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违背自然规律,就要遭殃。
强调“明于天人之分”,天道不能干预人事,国家治乱根源在社会本身。
人不必迷信上天,而应该利用、控制、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天论》。
荀子认为,人的精神来源于形体,“形具而神生”’“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能知的主体与可知的客体,两方面接触而且符合实际,就产生知识:“知有所合谓之智。
”他把认识过
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缘天官”,即眼耳鼻舌身等天然感官与外界的色声香味形等分别接触,相当于感性认识;二是“心有征知”,即“心”对各种感觉进行分析,辨别验证,相当于理性认识。
他认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即各种感官的统帅。
如果“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甚至会产生错觉。
他比较正确地处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荀子还主张行重于知,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儒效》)
荀子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
他所谓性,指生理本能。
他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
”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正名》)所以说人性恶。
为了避免争夺,圣人制定礼义法度,以陶铸人性,使归于善。
所以,“善”不是“性”而是“伪”——人为的产物。
孟子强调发扬先天固有的良知,着眼于主观的修养;荀子强调进行后天人为的改造,着重于人为的教化。
两种人性论虽有区别,本质并不矛盾。
在社会观方面,荀子已认识到社会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即“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维持社会秩序的是“礼”,所以荀子特别“隆礼”。
不过他的“礼”,不是周礼,包含强制的法的内容,主张礼法并用。
在政治上,荀子推重王道,也不排斥霸道。
针对盂子的法“先王”(尧舜),他主张“法后王”(西周),明确提出要实行君主集权制,这些显然属于法家的理论。
但他并没有忘记“民”的重要。
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复舟。
”(《王制》)。
这些观点对后世都有深刻的影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