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先秦哲学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

❖先秦一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源头和第一次高潮,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所谓“九流十家”中,最有影响的是儒、墨、道、法四家。此外还有兵、名、纵横、阴阳、农等。他们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

1.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出身没落贵族。除了五十岁后一度从政之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活动。他的思想集中反映在由当时门人及二三传弟子所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中。《论语》内容丰富,政治思想、哲学、教育、人生日常修养为主要内容。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整理《诗》《书》《春秋》等典籍。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

❖在政治上,孔子的理想是复周礼,希望回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时代,但也主张对“礼”加以“损益”。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政治思想上的创新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

3

语·八佾》)

“仁”的观念是春秋时新的社全思潮的集中概括。孔子把仁看成是伦理道德的最高范畴,有许多含义。其基本含义为“仁者,爱人”,体现了对人的关怀与尊重。而当时的奴隶主贵族是不把奴隶当人的。

❖当时流行人殉葬。孔子作俑以代人,故孔子有“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感叹。

❖在哲学上,孔子居于唯心唯物之间。他一方面宣扬。“畏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另一方面又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阳货》)。一方面“敬鬼神而远之”,另一方面又“不语怪力乱神。”

❖他没有明确否认鬼神的存在,认为人应当致力于现实生活。这不是无神论,是进步的。孔子的认识论具有一致性。一方面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另一方面,孔子不承认任何人是“生而知之”的,包括他自己在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抽象地肯定有先验的知识,具体认为任何知识都是通过闻见得来的。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可以由后天的习染面改变,承认贫贱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成为有德行的人。孔子

3

3

3

3

❖不承认有先天的等级,则又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孟子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与生俱来的,“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所谓学习,要从内心反求诸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他强调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刚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孟子还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的世界观。宋以后,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盂子被尊称为“亚圣公”。

3. 老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人。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曾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图书馆长),后来隐居不仕。《老子》又名《道德经》,反映老子的思想,但不一定完全是他本人所著,可能经过战国初期道家学派的加工和补充。❖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形容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二十五章,下只列章名)。❖这个“道” 是产生于万物之先存在于万物之外的,是看不见摸不着不能为人们所感知的虚无飘渺的东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然

3

而却主宰着一切自然和社会现象。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它的本质是“无”,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老子的认识对象是物质及其规律,而首先是“道”。只要认识“道”,便“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四十七章)。❖通常所谓知识,对于“道”是有害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主张“绝学无忧” (四十八章) ,“复归于婴儿”,即所谓“归真返朴”境界。

❖在哲学,老子肯定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着。他已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现象是互相依存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二章)。

❖相反相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感”(十二章)。智愚、权益、美恶、强弱、胜败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他制定了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因与之”(三十六章)。

3

❖“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种,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这些见解,历来为兵家和政治家所重视。《老子》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对古代哲学思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老子对统治者的批评:“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认为暴力镇压不可消灭人民的反抗,“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反对暴虐的统治者:“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提出的社会方案:“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为乱。”(三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者死不相往来。”(八十章)

❖“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4. 庄子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安徽蒙城县,又说河南商丘)人,曾任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子的年龄略小。❖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与老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