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的应用概要

合集下载

儿科腹股沟麻醉方案

儿科腹股沟麻醉方案
-使用适当的监测设备,包括心电图、脉搏血氧仪和体温探头。
2.麻醉管理:
-根据手术步骤和患儿的生理反应,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确保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调整气管插管位置或给予呼吸支持。
六、术后恢复
1.麻醉苏醒:
-手术结束后,逐渐减少麻醉药物的使用,直至患儿意识恢复。
-在恢复室密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状况。
a.持续泵注麻醉药物,维持患儿在全麻状态。
b.根据患儿生命体征调整麻醉药物剂量,保持生命体征稳定。
5.术中监测:
a.持续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b.观察患儿的麻醉深度,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6.术后恢复:
a.手术结束后,停止泵注麻醉药物。
b.患儿意识恢复,拔除气管插管。
2.术前准备:
a.患儿禁食禁水:术前6小时禁食,术前2小时禁水。
b.开放静脉通道:选用合适型号的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c.麻醉前用药:根据患儿情况,给予适量的抗焦虑药、抗过敏药等。
3.麻醉诱导:
a.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儿进入全麻状态。
b.患儿意识消失后,进行气管插管,确保呼吸道通畅。
4.麻醉维持:
-使用适合患儿的镇静药物,减少恐惧和焦虑。
-通过静脉途径给予快速起效的麻醉药物,实现平稳的气管插管。
3.麻醉维持:
-采用吸入麻醉和/或静脉麻醉泵注,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调整药物剂量以适应手术需求。
五、术中管理和监测
1.术中监测:
-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等生命体征。
儿科腹股沟麻醉方案
第1篇
儿科腹股沟麻醉方案
一、方案背景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程蛛网膜下腔阻滞是一种局麻药液注入蛛网膜下腔的操作,通过阻滞脊神经根来使得其支配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暂时消失,也被称为脊椎麻醉或腰麻。

该操作适用于下腹部、盆腔、肛门会阴部及下肢手术,但对于休克、血容量不足、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恶液质、严重高血压、高颅压、脑膜炎、脊柱畸型、穿刺部位感染、凝血机制障碍等病情不适合进行该操作。

老年及高龄、高血压、心脏病等病人应视为相对禁忌症。

在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患者需要在术前禁食、禁水6小时,同时进行肌注苯巴比妥钠0.1克或安定10毫克。

此外,急救器具及药品也需要做好准备。

在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需要将患者取侧卧位,头前屈垫枕、背部贴近手术台边缘并与手术台平面垂直,双手抱膝,膝部贴腹和胸壁。

对于肛门会阴部手术,也可以取坐位,如“鞍麻”。

穿刺点一般选择腰3-4或腰2-3,最高不得超过腰2-3,以免损伤脊髓。

在进行穿刺前需要先行皮肤消毒,并检查腰穿针与针芯是否匹配。

在所选择的穿刺点棘突间隙中点做局麻,注药后退针,用创可贴或敷料覆盖穿刺点,患者缓慢的改平卧位。

调节平面的方法是根据体位调节,针刺皮肤试痛后和观察运动神经麻痹情况来进行。

用重比重溶液时,病人头端越低,麻醉平面越高。

一般头低位不超过15度,麻醉平面上升至所需高度时,即将头端放平,注药后15分钟阻滞平面固定。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有布比卡因等比重液等。

选择穿刺点时,一般参考手术切口中点对应的脊神经节段。

例如,胸壁手术选择T4-5向头端置管,上腹部选择T8-10,下腹部选择T10-12向头端置管,下肢选择T12-L1向尾端置管或L2-L3向头端置管。

对于腹部和会阴手术,可选择T12-L1向头置管联合L4-L5向尾端置管。

在进行穿刺前,应仔细检查穿刺针和硬膜外导管是否通畅完整并匹配。

穿刺方法有直入法和侧入法。

直入法中,先在穿刺点作皮丘及皮下浸润麻醉,然后换12号粗针破皮,双手持针,经棘上、棘间韧带进入黄韧带,取出针芯,接5ml玻璃注射器,内含生理盐水约1ml,然后缓慢推进,每次2mm左右,至针尖阻力消失,注入盐水无阻力,轻轻回抽无血液及脑脊液,根据需要向头(尾)置管,保留导管3~4cm,退针,包扎穿刺点。

医院麻醉科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阻滞麻醉

医院麻醉科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阻滞麻醉

医院麻醉科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阻滞麻醉连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腔阻滞系指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

麻醉范围呈节段性,安全性大,肌松良好。

采用硬膜外置管连续麻醉,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麻醉时间。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腹部以下的手术,也适用于除开胸以外的胸廓、颈、上肢手术。

近年来,硬膜外阻滞也用于与气管内插管全麻联合麻醉和与蛛网膜下腔阻滞联合麻醉;硬膜外腔注药应用于疼痛治疗。

【禁忌证】基本上与脊麻相同。

【操作方法】1.穿刺间隙选择(见下表)手术名称穿刺间隙颈部及上肢手术 C7-T1↑胸部手术(乳房手术等) T2-3↑,T3-4↑,T4-5↑胃、胆道、肝、脾、胰等上腹部手术 T91-0↑肾、输尿管及肠手术 T10-11↑阑尾手术 T11-12↑,T12-L1↑盆腔手术(包括膀胱、直肠、子宫) L2-3↓或L2-3↑阴道、下肢、肛门会阴手术 L2-3↓,L3-4↓2.体位:同脊麻。

3.定位:(1)平髂嵴最高点为腰4棘突或腰4-5间隙。

(2)平两肩胛角为胸7棘突或胸7-8间隙。

(3)颈7棘突较长,可作为骨性标志。

4.消毒:术野消毒按外科常规消毒进行,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上、下4椎体,侧达双侧腋中线,铺手术巾。

5.穿刺前检查硬膜外导管是否完整、通畅,刻度是否准确,并将导管内外用生理盐水冲洗。

6.穿刺方法:(1)直入法:取一6.5号针穿刺中点作皮丘及浸润麻醉,换9号针开皮并探明方向,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18G穿刺针,经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改双手持针,左手持针身,右手持针柄,缓慢前行,经棘上韧带后进黄韧带,有坚韧感,取出针芯,接2ml针筒(内有生理盐水1ml及小气泡)试探,阻力大,气泡压缩变形,证实针尖位于黄韧带,按需要将穿刺针斜面转向头部或尾部,然后边试阻力边进针,每次进针2mm左右,至针尖阻力消失,或有明显突破感,注入盐水无阻力,证明针尖已达硬膜外腔。

(2)侧入法:穿刺点离中线0.5cm,穿刺针倾斜15度,向中线方向刺入,经皮肤、皮下组织、骶棘肌达黄韧带,其余操作见直入法。

骶管麻醉

骶管麻醉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骶管麻醉
caudal block
邢艳红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麻醉科
LOGO
目录
概念( Definition)
骶管阻滞麻醉的解剖 (Sacral Anatomy)
骶管麻醉用药( Drugs and does) 小儿骶管麻醉(Caudal block in children) 成人骶管麻醉(Caudal block in adult)
操 作 演 示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小儿骶管麻醉 caudal block in children
成功关键点(success)

针过骶尾韧带的穿破感,即落空感

注入空气无皮下气肿及捻发音 注入局麻药或生理盐水时无阻力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小儿骶管麻醉
caudal block in children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穿刺相关并发症
Puncture Related
感 染
出血、血肿 骨内 血管内 蛛网膜下腔
穿破硬膜
预防:
小心避免,进针勿过深、 反复抽吸
全脊麻!
处理: 1. 控制呼吸 2. 快速扩容 3. 血管活性药物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成人骶管麻醉
caudal block in adult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小儿骶管麻醉
caudal block in children
病例 患儿,男,3个 月,体重8Kg 术前诊断:先天 性巨结肠+左侧 鞘膜积液 拟在骶管麻醉下 行:经肛门巨结 肠切除术+左鞘 膜高位结扎术
兰州大学第二医 院麻醉科
小儿骶管麻醉 caudal block in children

小儿连续骶管阻滞120例分析

小儿连续骶管阻滞120例分析

小儿连续骶管阻滞120例分析
陈红华;徐立民;杨维芬;周书翠;肖青山;程向荣
【期刊名称】《中国误诊学杂志》
【年(卷),期】2009()1
【摘要】目的: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小儿连续骶管阻滞,观察麻醉效果血液动力学变化,呼吸影响及术后可能的并发症。

方法: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120例,经骶裂孔行连续骶管阻滞,首量0.8%的利多卡因8 mg/kg乘以体重,术中每隔45~75 min追加首剂量的1/2,术后随访48 h。

结果: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小儿连续骶管阻滞可以在手术过程中连续提供满意的镇痛和肌松,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小。

结论:应用硬膜外麻醉导管行小儿连续骶管阻滞血液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可用于脐以下部位小儿手术的麻醉。

【总页数】1页(P149-149)
【关键词】麻醉;脊尾;人类;儿童;学龄前
【作者】陈红华;徐立民;杨维芬;周书翠;肖青山;程向荣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惠民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骶管连续硬膜外阻滞对小儿手术镇痛效果分析 [J], 饶素欢;冯仙菊;张涛
2.33例连续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长时间手术中的分析 [J], 赖桂勇;李聚禧;罗正同;
周育华
3.经骶管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J], 李青倩;何小妹;梁胜凤;蓝雨雁
4.连续骶管阻滞在小儿腹部及以下手术麻醉与镇痛的应用 [J], 周树强;徐国勇;黎冬梅;吴剑
5.连续骶管阻滞在小儿腹部及以下手术麻醉与镇痛的应用 [J], 周树强;徐国勇;黎冬梅;吴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在小儿腹部手术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骶管阻滞在小儿腹部手术的研究进展

健康域·临床骶管阻滞是小儿麻醉中最常用的一种区域阻滞技术,优于年龄为1~3周岁至小儿的脊柱生理弯曲比成人的小,呈现出一种短直形态,皮下组织薄软,韧带密度较低,骶裂孔较大,体表解剖标志清晰,经触摸就可较容易地确定其骶裂孔情况,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因此在小儿腹部手术中较常用到骶管阻滞麻醉方式[1]。

通过骶管阻滞,使患儿的腹部、下肢以及会阴部都得到有效的麻醉及镇痛。

但是传统的骶管阻滞主要是医务人员经手盲探法穿刺部位来完成操作,这大大降低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患儿造成较大的伤害[2]。

近年来,临床在各个医学领域都广泛用到超声技术,而在小儿神经阻滞中也逐渐用到超声技术,本文主要分析超声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腹部手术中的效果,综述如下。

1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腹部手术中的作用在行腹部手术的小儿中应用骶管阻滞,能显著减少患儿在手术过程中麻醉性镇痛药物的使用,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抑制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发生,效果确切,操作简单[3]。

此外,手术之后,还能尽快让患儿机体可以恢复平稳苏醒,完善患儿术后镇痛。

2骶管阻滞麻醉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局限性2.1盲探解剖分辨上的局限性传统骶管阻滞麻醉都是医师通过手指来触碰患儿的尾骨,并逐渐向头侧移动,触碰患儿的软性及可凹陷处,通过确定裂孔顶部和上方两侧的骼后上嵴所呈现出来的等腰三角形,对需要进针的部位以及角度进行大致的确定。

但骶管解剖的等腰三角形并不具备恒定一致的特性,不同年龄阶段三角形会不同,因此经触诊所得体表标志有可能和实际位置不一样,也就是利用等腰三角形来识别患儿的骶管裂孔位置不具有绝对的准确性,存在误差[4]。

陈伟[5]等人研究显示,对比超声引导与传统方法来识别60例腹部手术患儿的骶管裂孔,分别利用这两种方式测量患儿骶管裂孔距离与髂后上嵴之间距离,可知实际的骶管裂孔顶部并不与髂后上嵴呈现出等腰三角形,即说明了利用等腰三角形来对患儿的骶管裂孔进行识别的可靠性不足。

小儿硬膜外麻醉

小儿硬膜外麻醉

【小儿硬膜外麻醉】自初生至14岁的小儿都能施行硬膜外麻醉,主要适用于膈肌以下的腹部腰背下肢及会阴区手术。

其适应症和禁忌症与成人者相同,需更严格掌握。

【解剖特点】(一)小儿硬脊膜与黄韧带之间的间隙距离相对较大,腰部为0.25~0.3cm(成人为0.4~0.6cm)。

(二)皮肤至硬膜外腔的距离很近:新生儿~1岁为0.5~1.4cm;2~8岁为1.6 ~2.2cm;9岁以上为2.2~3cm。

因此,进针深度应做到心中有数,切勿刺入过深,特别警惕注意皮肤局麻的针头避免刺入过深,否则有可能直接构成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非常危险!!。

【操作方法特点】(一)基础麻醉:3个月以内和10岁以上的小儿,在麻醉前用药的基础上,常不需要再施行基础麻醉,其余年龄段的小儿,则均可在肌注氯胺酮或安定类药的基础麻醉下完成硬膜外腔穿刺和置管操作。

(二)穿刺点:7岁以上的儿童,穿刺点可较成人者降低1~2个间隙。

6岁以下的患儿,因用药量相对较大,同时在手术中也要求患儿的【下肢完全不动】,因此,膈肌以下的手术,一般均可任意选取下胸腰段,或腰段的某一棘突间隙作穿刺即可,但置管方向则需根据手术部位选用头向或尾向置管。

(此与成人穿刺点的选取有较大的区别!)(三)麻药浓度及用量:与成人有较大的区别,首先应根据小儿的年龄选择不同浓度的麻药,然后根据体重计算容积,大致可按0.8~1ml/kg 体重计算,如果体重超过20kg,则仍按20kg 计算,即容量不应超过20ml。

为便于临床应用,参见下表。

局麻药中均宜加用1:20万肾上腺素。

试验剂量可按计算量的1/4左右使用,观察5min排除腰麻后,将余量分1~2次缓缓注入,每次间隔5min。

利多卡因可维持1~1.5 h 麻醉作用,需要时可按首次总量的1/2计算维持量。

术中酌情追加适量基础麻醉或辅助药,以避免抑制呼吸、循环为原则。

(四)由于小儿常不能充分合作,故在手术开始前,对婴幼儿需用“大”字架固定其上下肢体;对儿童也宜酌情约束其腕、膝和肩部。

小儿骶管麻醉

小儿骶管麻醉
术前发热,输液,抗生素。急诊先麻醉再降温
药理特点
(Character of pharmacology)
新生儿应用水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大,需较大剂 量以达到需要的血药浓度。新生儿及婴儿脂肪 及肌肉相对较少,应用依赖再分布而终止其作 用的药物(如硫喷妥钠、芬太尼),作用时间 延长。
肾小球滤过率低,影响药物的排泄 MAC随年龄改变,麻醉药需要量:早产儿<足
硬膜外阻滞(Epidural anesthesia):常用药 物:0.7%~1.5%利多卡因,8~10mg/kg。 0.1%~0.2% 布 比 卡 因 , 1 . 5 ~ 2 mg/kg。 0.1%~0.2%丁卡因,1.2~1.5 mg/kg。计 算总量后先注入总量的1/4,作为试验剂量, 5分钟后无脊麻征象再注入剩余量
呼吸系统
(Pulmonary system)
婴儿头大、颈短、舌大,上呼吸道较狭窄,分 泌物较多,易引起呼吸道阻塞
喉头位置高,C3-4(成人C5-6 ) 喉头最狭窄部位:婴儿—环状软骨;6岁后—
声门 呼吸节律不规则,各种形式的呼吸均可出现。
胸廓不稳定,膈肌位置高,呼吸肌力量薄弱, 容易呼吸抑制
休克及低心排量小儿用氯胺酮,负性心肌肌力 作用,血压下降,甚至心跳骤停。
增高颅内压。恶心呕吐发生率高,最好与咪达 唑仑或地西洋合用
常用药物
丙 泊 酚 ( Propofol): 起 效 快 而 平 顺 。 剂 量 2.5~3mg/kg方能达诱导效果。呼吸抑制作 用,剂量有关,2.5mg/kg静注20%病儿有 呼吸暂停。直接抑制心肌。降低颅内压、眼内 压
化验:有无低血糖、低血钙及钾钠,凝血障碍。 肛温>38ºC,Hb <8g/dL,上呼吸道炎症,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择期手术应延期。了解 手术的范围和体位,出血量

探讨小儿骶管麻醉及其术后镇痛

探讨小儿骶管麻醉及其术后镇痛

探讨小儿骶管麻醉及其术后镇痛【摘要】目的:探讨骶管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5月收治于我院儿外科需要接受下腹或者会阴部手术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实验组100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加骶管阻滞麻醉。

两组均保留自主呼吸,不予以插管,监测对比分析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效果。

结果: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效果良好,且术后镇痛效果良好。

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以及术后镇痛是小儿下腹及下肢手术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小儿;骶管阻滞麻醉;术后镇痛前言小儿的骶管阻滞麻醉是小儿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法,尤其适合于下腹和会阴部的手术,不仅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等特点,而且在麻醉过程应用长效局麻药还可延长镇痛时间起到术后镇痛的效果,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只要在使用器具和操作方法正确的情况下,成功率和安全度都很高。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将收治于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儿外科需行腹部以下手术的患儿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的麻醉方案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实验组100例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加骶管阻滞麻醉。

200例患儿中年龄1~6岁,平均3.2岁,手术实施时间18~45min。

其中145例疝修补术,7例尿道修补术,7例睾丸下降固定术,20例鞘膜翻转术,21例阑尾切除术。

1.2 方法术前需禁食禁饮,禁食6h,禁饮4h。

0.02mg/kg阿托品,4mg/kg 鲁米那于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

对照组静脉开放注射氯胺酮2mg/kg,继而缓慢注射丙泊酚2mg/kg,经面罩吸入1%~2%的安氟醚或异氟醚,手术开始前再追加氯胺酮,剂量为1mg/kg。

若手术中患儿肢动可继续追加氯胺酮1mg/kg。

实验组患儿入手术室后给予氯胺酮肌注作基础麻醉,剂量为5mg/kg。

开放静脉通道后,以2mg/kg·h 剂量的丙泊酚维持麻醉下行使骶管阻滞麻醉。

将患儿摆放为侧卧位,先摸清患儿两侧的骶角,连线的正中点即为穿刺点。

小儿术后镇痛

小儿术后镇痛

四、小儿不同类型手术后镇痛
扁桃体切除术
开腹疝修补术
尿道下裂手术
四肢手术包括 削痂植皮及整 形手术
心脏外科手术
五、小儿术后镇痛的组织实施
❖ 麻醉医生以及外科医生观念的转变; ❖ 医护之间、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 小儿术后镇痛的个体化方案制订:大中型手术以
PCIA为主小型手术依赖于术中椎管神经阻滞、外周 神经阻滞手术切口局部浸润麻醉需要麻醉医生的督 促; ❖ 主动术后随访及时调整药物积极处理并发症; ❖ 利用本院烧伤、烫伤患儿较多的优势努力开展1岁 以上小儿的术后镇痛
❖ 随持续输注时间延长其半衰期也相应延长
芬太尼使用推荐剂量
❖ 1、单次静脉注射:0.5~1.0μg/kg新生儿减量; ❖ 2、持续静脉输注:0.3~0.8μg/kg·h; ❖ 3、PCA:负荷剂量 0.5~1.0μg/kg背景剂量
0.15μg/kg·h单次冲击剂量 0.25ug/kg锁定时间 20min最大剂量 1~2μg/kg·h
❖ NSAIDs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①中小手术后 镇痛;②大手术后与阿片类药物联合镇痛有显著的 阿片节俭作用;③治疗PCA停用后残留痛;④术前 给药发挥其抗炎和抑制神经系统痛觉敏化作用
10
6-8
40
1
8
3
1
6
4
1.5-3
12
四对乙酰氨基酚
❖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抑制中枢的 COX-2尤其对COX-3选择性抑制还有调节抑制下行 5-HT能通路和抑制中枢NO合成的作用
❖ 由于其毒副作用小可定时用药几乎可用作各类术后 疼痛治疗的基础用药轻度疼痛可单独使用乙酰氨基 酚镇痛中度疼痛可与NSAIDs或可待因等联合应用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4章麻醉病人的护理引言麻醉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患者疼痛,为外科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保证患者的安全。

麻醉虽然是属于麻醉医生的工作范围,但是所有参加手术的医护人员都应该熟悉相关的麻醉知识。

作为一名护士,熟知相关的麻醉程序,能消除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对疼痛的恐惧和身体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更好的完成手术治疗的过程。

第1节概述及麻醉前准备案例4-1张女士,23岁,外企人员。

三天后将要接受甲状腺腺瘤的切除术。

张女士自小对疼痛比较恐惧,故在手术前她显得很紧张焦虑。

1.如何对张女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完成手术前的麻醉准备。

2.手术后如何对她进行手术后的镇痛准备和护理。

一、概述(一)麻醉的意义麻醉是使病人暂时性抑制痛觉或痛觉传导,以达到手术能顺利进行的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一个好的麻醉不仅要无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安全,并且可以依据手术的需要使肌肉松弛便于手术的进行,麻醉对手术是必不可少的。

(二)麻醉的分类依麻醉范围分为全身麻醉和部位麻醉两大类。

部位麻醉又分为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椎管内麻醉又可分为蛛网膜下隙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二、麻醉前准备(一)麻醉方法的选择以手术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考虑麻醉师的习惯、经验和医院的条件。

(二)评估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在麻醉前麻醉医师和护士应访视患者,了解患者健康及全身等状况。

尤其注意目前全身各重要脏器功能,并且要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处理。

(三)心理护理手术患者无疑都有许多心理反应,麻醉的痛苦与安全、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术后并发症等,足可以使患者出现心理障碍,要解除病人的顾虑,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

(四)饮食护理为防止麻醉意外,麻醉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饮4~6小时,除门诊小手术外均应严格遵守这一常规。

(五)麻醉前用药1.巴比妥类有镇静、催眠和抗惊厥作用,并能防止和减轻局麻中毒反应。

常见的有苯巴比妥钠0.1g麻醉前半小时肌注。

2.镇痛类提高痛阈,强化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量和减轻内脏牵拉反应,常用药物有吗啡和哌替啶,吗啡5一10mg皮下注射,哌替啶50一100mg 肌注,此类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吗啡作用更强,小儿、老人慎用,孕妇产前禁用。

小儿麻醉精选题及答案

小儿麻醉精选题及答案

小儿麻醉精选题A1型题1.有关小儿手术的麻醉方式,下列错误的是()A.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B.全身麻醉包括吸入麻醉、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C.神经阻滞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及外周神经阻滞麻醉D.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膜外麻醉及骶管内麻醉E.区域阻滞麻醉主要用于术后镇痛2.下列对小儿麻醉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气管内麻醉,适用于颅脑、胸腹腔、特殊体位的手术和所有危重者B.给予镇静剂后的小儿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穿刺时屈髋勿屈颈C.胸部手术不单独施行硬膜外腔阻滞D.骶管阻滞可俯卧位穿刺F.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一般情况良好的上肢手术3.下列小儿全身麻醉实施的方法中,正确的是()A.行某项检查不合作者,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2~3mg/kg诱导,6mg/(kg·min)维持B.氯胺酮100mg+2%利多卡因10mg+东莨菪碱0.3mg,8 ml,0.1~0.2ml/kg,分次静推C.七氟烷诱导并维持麻醉,不用气管内插管D.给予镇静、镇痛、肌松药后,短小手术可不插管E.氯胺酮25mg,分次肌注4.下列对小儿全麻后躁动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A.发生率较成人高,可达10%~50%B.常与吸入麻醉药七氟烷、地氟烷有关C.常在苏醒期的30分钟内发生D.常规使用右美托咪定可减少其发生率E.恰当的选择术后镇痛方式和时间可减少其发生5.下列对吸入麻醉药用于小儿的优缺点分析中,哪项错误()A.坏死性肠炎应用氧化亚氮,可能加重肠内气体膨胀,使病情恶化B.有癫痫病史者不宜选用恩氟烷麻醉C.七氟烷呼吸道激惹发生率低,常用于小儿麻醉诱导D.地氟烷是一类血/气分布系数低的新型吸入麻醉药,可广泛用于小儿E.异氟烷血/气分布系数较低,麻醉诱导及苏醒迅速6.下列最适合于小儿吸入麻醉的诱导药物是()A.氟烷B.恩氟烷C.异氟烷D.七氟烷E.地氟烷7.3岁小儿已入睡,尚无静脉通路,最适合的麻醉诱导方式是()A.肌注氯胺酮诱导B.静脉诱导C.一开始即吸入高浓度麻醉药D.面罩吸入氧气加七氟烷,逐步增高七氟烷的吸入浓度E.T管吸入七氟烷8.下列氯胺酮给小儿做基础麻醉诱导的作用特点中,错误的是()A.体表镇痛作用明显B.内脏镇痛作用差C.诱导迅速D.具有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对呼吸无影响E.能增加脑血流9.下列对小儿麻醉维持方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全凭静脉麻醉维持,微泵连续静脉输注B.静吸复合麻醉维持,吸入麻醉剂为七氟烷,静脉药为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椎管内麻醉维持D.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维持E.可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10.下列对小儿麻醉拔管时机的把握中,错误的是()A.大多数在麻醉苏醒后拔管B.过早拔管不适用于气道异常或有误吸可能者C.有的可在深麻醉下拔管,以避免麻醉苏醒期发生喉痉挛D.情况好者,可在无心电监护条件下拔管E.能遵从医生的指令活动肢体或拔管前睁眼是拔管指征11.小儿全身麻醉后拔管的必备条件中,下列哪项错误()A.自主呼吸满意B.循环功能稳定C.气管内和咽喉部分泌物清除干净D.吸空气氧饱和度大于95%维持1分钟E.肌松药作用消失12.下列对小儿局部麻醉的概述中,错误的是()A.包括椎管内麻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B.骶管麻醉常用兽鲁卡因C.硬膜外麻醉中罗派卡因常用浓度0.1%、0.15%、0.2%D.神经阻滞麻醉以臂丛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髂腹下神经阻滞为主E.臂丛神经阻滞多采用腋路或肌间沟入路13.下列对小儿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腋路法常用,无年龄限制B.肌间沟受年龄限制C.利多卡因8~10mg/kg,浓度为0.5%~1.5%D.无气胸并发症E.有局麻药毒性反应的可能14.下列对小儿硬膜外麻醉方法、方式与作用的概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硬脊膜腔内B.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单次法与连续法两种C.多采用正中直入法,穿刺点选择与手术部位相当的棘突间隙D.局麻药作用于脊神经,完全阻断运动神经和交感神经传出纤维E.可用于下肢和绝大多数躯干部手术15.以下情况中,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是()A.脊柱畸形和脊髓畸形者B.凝血功能异常者C.穿刺部位感染者D.低血容量休克者E.手指轻微畸形,但运动、感觉基本正常16.有关小儿硬膜外阻滞麻醉的特点,下列错误的是()A.穿刺间隙的选择与成人相同B.麻醉作用出现较成人早C.麻醉中血压下降发生率低于成人D.用药浓度较成人低E.骶管阻滞易向腹胸部硬膜外扩散17.下列小儿硬膜外间隙的特点,错误的是()A.间隙较小B.疏松的脂肪组织多C.淋巴、血管丰富D.药液易扩散并易漏至椎间孔外E.麻醉时起效较成人慢18.下列对小儿硬膜外麻醉作用特点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小儿硬膜外间隙的脊神经、鞘膜均较薄,故麻醉作用较成人出现早B.所需药量相对成人较小C.药液扩散慢,平面易控制D.3岁以内的婴幼儿经骶管行硬膜外阻滞,不能满足腹部及其以下部位的手术要求E.可根据脊柱长度(第7颈椎棘突至骶裂孔距离)计算药量19.下列对小儿蛛网膜下腔麻醉方法、方式与作用的概述中,错误的是()A.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内B.使一部分脊髓、脊神经产生可逆性阻滞作用C.可用于下腹部及下肢部位的手术D.不能用于容易引起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高危婴幼儿E.可根据脊柱长度(第7颈椎棘突至骶裂孔距离)计算药量20.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影响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的因素()A.年龄B.脊柱长度C.麻醉药溶液的比重和患者的体位D.麻醉药的剂量、容积E.穿刺部位、注药时针头斜面的方向及注药速度21.小儿蛛网膜下腔麻醉的最佳穿刺间隙是()A.L1B.L2C.L3D.L2~L3E.L3以下22.正常发育的6岁患儿行腹股沟疝修补术,下列麻醉方式首选()A.局部浸润麻醉B.表面麻醉C.椎管内麻醉D.气管插管全身麻醉E.局部静脉麻醉23.下列小儿管麻醉的特点,不正确的是()A.解剖标记明显B.成功率高C.阻滞平面高D.肌松作用差E.术后镇痛好24.下列哪项不是小儿全身麻醉出现反流误吸的原因()A.饱胃实施全身麻醉B.诱导期间发生胃肠胀气C.贲门括约肌松弛D.咽喉反射未恢复E.药物过敏25.下列防止小儿全身麻醉发生反流和误吸的措施中,哪项错误()A.避免低血压和低氧血症B.尽量吸尽胃内容物和分泌物C.术前禁固体食物时间4小时,清饮料1小时D.苏醒期应在咳嗽反射良好、患儿基本清醒时拔除气管插管E.术前访视时对患儿和家长强调术前禁饮禁食的重要性26.小儿全身麻醉时发生喉痉挛的处理措施中,错误的是()A.使用正压通气B.加深麻醉C.使用肌松剂D.使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1~2mg/kg)E.使用肌松拮抗剂27.小儿喉痉挛易发生于()A.麻醉诱导过程中B.麻醉清醒后C.口咽分泌物多时D.清除口咽分泌物时E.气管拔管时28.下列对小儿全身麻醉后支气管痉发生及处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支气管哮喘病史者容易发生B.近期有呼吸道炎症者容易发生C.不能使用氯胺酮麻醉D.给予甲泼尼龙1~2mg/kg+5% GS半小时内静脉滴入E.给予氨茶碱5mg/kg+5% GS半小时内滴人29.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儿硬膜外阻滞麻醉的并发症()A.神经损伤B.阻滞平面过广C.循环功能抑制D.局麻药中毒E.气胸30.以下选项中,哪项不是小儿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并发症()A.恶心、呕吐B.阻滞平面过广C.头痛D.全脊髓麻醉E.神经损伤31.关于小儿术后镇痛治疗的原则,下列错误的是()A.方法尽量简单化,采用小儿易接受的方式B.剂量由小到大,定时限量给药C.用药时要有医护人员或父母的照看D.均无需监测生命体征E.多模式镇痛A2型题1.患儿男,7岁。

骶管麻醉(仅供参考)

骶管麻醉(仅供参考)

骶管麻醉一、简介骶管阻滞麻醉是将麻醉药品经骶裂孔注入骶部硬膜外的一种方法,是简单的单次硬膜外麻醉。

正好位于督脉的腰俞穴部位,故有学者称其为“腰俞穴”麻醉。

适应范围广:下腹部手术,腹股沟疝手术,前列腺电切术,肛门肛管部手术,会阴部手术,如鞘膜积液,包皮环特点:选点清楚,操作简单易行,松弛作用好,安全并发症少,适应范围广。

二、形态与变移骶裂孔的形态、变异较大,宽度4MM----16MM,高度3MM---20MM,有人报告:骶裂孔形态多呈倒三角形(23%)、长方形(19.4%)、方形(11.3%)、亦有马蹄形(20%)、不规则形(15%)。

有的无骶角、无骶裂孔、骶角不对称、尾骨骶化等变异。

所有这些变异都会在骶管麻醉中造成障碍。

还有一些肥胖病人根本摸不到任何标记。

骶角缺如或不明显,必然引起触摸骶角定位或从尾骨尖向上定位的困难。

骶裂孔狭窄或方向偏歪等变异又是穿刺失败的另一原因。

故很多医生甚至麻醉专家谢荣也认为该部位穿刺成功率较低,约7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它的使用价值。

三、骶管内容与穿刺关系骶管为硬膜外腔,硬脊膜囊下端平第二骶椎的下缘,自硬膜囊止端至骶裂孔的平均距离为 4.7CM。

是硬膜外的最低端,所以是最安全的。

但有少数人终止变异,可能前方即是硬膜囊。

骶角下端到硬膜囊下端的距离;男性;5.7CM至7.5CM,女性;4.5---6.4CM这可作为穿入深度的参考值。

临床不应超过3CM,囊在骶管内紧贴后壁而远离前壁,前部布满椎内静脉血管网,吻合丰富,血管固定不活动,后方较稀疏。

故穿刺针前部潜行易出血。

四、定位方法A:直接触摸法;两骶角之间B:间接触摸法,尾骨尖法定位首先以食指摸到尾骨尖拇指向上4---6CM,以拇指压此处突出标志即两骶骨角和第四骶骨嵴,然后在其中心触摸凹陷和裂孔,作十字切痕,作为穿刺点。

C:表面定位法;大小三角法从患者左右髂后上棘连线与骶裂孔中点形成一个呈倒等腰三角即大三角。

下顶角即为骶裂孔,即小三角。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小儿术后镇痛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左云霞(执笔人/负责人)吴新民连庆泉王英伟杜怀清李师阳张建敏陈煜目录一、小儿疼痛评估二、疼痛冶疗三、小儿不同类型手术术后镇痛原则四、小儿术后疼痛治疗注意事项疼痛是婴幼儿和儿童均具备的一种主观感受。

孕 25 周,疼痛感受器已经发育,新生儿不仅能感受疼痛,且会因为疼痛治疗不充分,带来日后疼痛反应增强。

急性术后疼痛是由于外科手术创伤引起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能主诉疼痛造成疼痛评估困难,以及部分镇痛药物在小儿使用受到限制或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过度担心,小儿术后疼痛被严重忽视,由此给外科手术患儿带来痛苦并影响其康复过程。

目前国外的儿童医院和医学中心,已经建立了专门处理小儿疼痛的医疗小组。

我国小儿术后疼痛治疗严重滞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麻醉学组根据儿科特点集体编写本指南,提供小儿术后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一、小儿疼痛评估由于部分小儿尤其是婴幼儿不会主动诉说疼痛,小儿疼痛评估相对于成人更困难。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量表能作为理想的评估手段适用于所有种类的疼痛或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

儿童常用的疼痛评估方法有:①自我评估:患儿根据提供的量表自已评估和描述疼痛的程度。

②行为学/观察评估:测量疼痛相关的行为学表现或者对由患儿父母或监护人提供的疼痛的叙述进行评估。

手术后应该定时进行行为学评估和记录。

这种评估最好与其他常规评估同时进行,以避免对小儿不必要的打扰。

③生理学评估:生理学评估:根据疼痛引起的生理学变化进行评估。

在定时评估的同时,若有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和发热等,应立即评估是否存在严重疼痛。

1、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评估疼痛程度的金标准,与成人疼痛评估的方法相同。

(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一般用于8岁以上儿童。

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p rm ee so a a t r fECG , SBP , DBP , pO2a d H R r o t e f r i g l c la s h tc Re uls S n we e m nior d be o e usn o a ne t e i. s t :A l p — l a te s w e e i e t d w ih a 8~ 1 m a he e nt pi r ls c hr gh s c a i t s s c e s u l Sa i— int r ns r e t c c t t r i o e du a pa e t ou a r lh a u u c s f ly. 2 ts f c o y pe c nt ge wa . h g s e e a . r u a i n s t m :SBP de r a e l ty a t r u a t r r e a s 99 T e hi he tl v lw s T3 Cic l to ys e c e s d si l fe — gh
Gua gx e c lU n v r iy,Na ng 5 0 1 Chi a n iM dia i e st nni 3 02 n)
பைடு நூலகம்
Ab ta t Obe t e sr c jci :To u ec u a n sh sat r u h sc a it si e iti o e a in M eh d : 2c s s v s a d l e t e i h o g a r l a u p da rc p r t . t o s 3 a e a h n o
蓝 雨雁 施 小彤 覃 怡 利 莉
( 西 医 科 大 学 第 一 附 属 医 院麻 醉 科 广
南 宁 5 0 2 ) 3 0 1

小儿部位麻醉的操作技术

小儿部位麻醉的操作技术

小儿部位麻醉的操作技术1.1.1 小儿脊髓的终止部位与成人明显不同。

一般成人脊髓终止于腰1(L1)椎体;婴儿脊髓终止于L3椎体;而在一些早产儿甚至足月婴儿,脊髓尾端较普通婴儿更低。

1.1.2 婴幼儿的腰穿都应该选在L4~L5或L5~S1椎间隙进行,以避免损伤脊髓。

不同年龄小儿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应注意脊髓圆锥的高度。

1.2 适应证和禁忌证1.2.1 适应证:早产儿和婴幼儿疝修补术或下肢手术麻醉。

1.2.2 禁忌证:①穿刺部位感染;②出凝血疾病。

1.3 操作技术1.3.1 准备麻醉机、气管插管等物品,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

1.3.2 穿刺体位常为侧卧位,以患侧在下为好,屈髋屈膝,颈部不屈。

会阴部手术、新生儿和较小的婴幼儿,可采用坐位穿刺,但需有助手用手掌支撑患儿头部并保持气道通畅。

1.3.3 确定L4~L5或L5~S1椎间隙穿刺点后,消毒皮肤并覆盖无菌孔巾。

1.3.4 行局部皮内及皮下浸润麻醉,针穿刺通过黄韧带及硬脊膜可有明显的穿破手感,拔出芯针,观察是否有脑脊液流出,穿刺针斜面朝向侧方。

1.3.5 一旦有脑脊液流出,以0.2ml/s的速度注射含糖重比重丁卡因0.4~0.6mg/kg,加入0.1ml的1:1000肾上腺素,或重比重含糖0.5%布比卡因或0.5%罗哌卡因0.3~0.5mg/kg。

1~2分钟后出现腰麻征,维持约2小时。

1.3.6 皮肤至蛛网膜下腔的距离5~8岁为3.5cm±0.5cm,9~12岁为4.2cm±0.5cm。

1.4 并发症及其防治1.4.1 阻滞平面过高(1)小儿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易发生阻滞平面过高,可能与药物用量相对较大以及脑脊液循环较快有关;新生儿脊柱生理弯曲尚未形成,局麻药容易随脑脊液扩散。

(2)注意事项:①用药量应准确无误;②向头侧注药时控制注药速度小于0.2ml/s;③及时调整体位,控制阻滞平面上升;④选择5岁以上为宜;⑤虚弱、脱水病儿应在适当纠治后才能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⑥及时有效吸氧。

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

骶管阻滞
【适应证】
1、小儿会阴部、下肢或腹股沟部位手术。

2、术后镇痛。

【禁忌证】
1、局部的异常情况穿刺部位感染和皮肤异常。

2、出凝血疾病。

【操作方法】
1、一般须在镇静或基础麻醉下进行操作,即使术后镇痛,也应该在手术开始之前操作完毕。

2、患儿取侧卧位,髋和膝屈曲90°,骶管阻滞定位方法:先摸清尾骨尖,沿中线向头方向可触及一个有弹性的凹陷即为骶裂孔,在孔的两侧可触及到蚕豆大的骨质隆起,为骶角。

3、用碘伏或新洁尔灭酊消毒。

4、确认骶管裂孔后,用6号长2.5cm穿刺针,注射皮丘,将针与皮肤呈30°-45°角的方向进针至骶尾韧带,当针进入骶管时感觉到轻微的突破感,即为到达骶管腔。

5、回吸无血、脑脊液,注液或气无阻力,且无皮肤隆起,即可注入0.5-1ml /kg局麻药。

6、多数采用单次注射法。

为控制平面及治疗的需要,有采取置管的方法,即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当刺破骶尾韧带后,将金属针退出少许后,连同套管谨慎的推进5-10mm,固定后即可分次给药。

7、骶管阻滞局麻药用量多按体重计算,以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最为常用,利多卡因最大剂量为8-10mg/kg,布比卡因为2.5mg/kg。

阻滞平面如欲达中胸应用1.25ml/kg,腰胸应用1ml/kg,骶腰应用0.5ml/kg的1%利多卡因或0.25%布比卡因。

【并发症】
1、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导致高位脊麻或全脊麻。

每次注局麻药前要仔细回抽,以确认针或导管不在蛛网膜下隙。

2、药误注入血管内引起局麻药中毒、心律失常或心跳停止。

3、穿刺损伤直肠和骶骨。

硬膜外麻醉的手法

硬膜外麻醉的手法

硬膜外麻醉的手法:硬膜外麻醉即硬脊膜外神经阻滞麻醉。

操作方法如下:(1)侧卧位,两手抱住膝关节,下颌紧贴前胸,成屈曲状。

(2)按手术要求在第10胸椎至第4腰椎刺突之间,选择好脊椎间隙,先作局部麻醉,用勺状穿刺针头穿刺。

穿刺方法有二:①与脊柱成垂直方向刺入硬膜外腔,称直入穿刺法;②从脊椎旁斜行刺入,称侧入穿刺法。

(3)穿刺时主要根据阻力的改变来判断所经过的层次。

当遇到黄韧带时阻力增大,有坚韧感,这时抽出针芯,接上带有小量空气(或生理盐水)的针筒,小心地继续进针,穿破黄韧带时有“脱空感”,利用硬脊膜外腔的负压将针筒内的空气吸入腔内,并观察针筒头部的液平面变化,若随着负压的变化而波动,则说明已进入硬脊膜外腔。

如无负压等现象,则继续进针,若发现脑脊液,即说明已穿过硬膜外腔,进入了蛛网膜下腔,穿刺即告失败而应放弃。

(4)确已证明在硬膜外腔,则分次注入麻醉药。

常用麻醉药有2%利多卡因(又称赛罗卡因)或2%地卡因,内加0.1%肾上腺素0.1~0.2mL。

利多卡因一般成人单次用量不能超过500mg,地卡因单次用量不超过60mg。

对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可按手术要求陆续分次给药。

麻醉的全过程应密切注意掌握病人的反应及麻醉平面的变化。

(5)如需作持续性硬膜外麻醉,先取与勺状针头大小相应的输尿管导管一根,预先测试是否通畅,并测好长短尺寸。

将勺状针头的斜面向上(或向下,按手术要求而定),输尿管导管从针腔内插入硬脊膜外腔后,边拔出针头,边缓慢将导管向硬脊膜外腔推进,导管留在硬膜外腔内3~5cm即可,不要过长。

在拔勺状针头时切勿将导管带出腔外,从导管内试注少量麻醉药约2mL,如无阻力,局部不隆起,亦无液体外溢,即证明导管仍在外腔内。

最后将留在体外的导管用胶布平直固定在背部,防止脱出和折曲成角,保证导管通畅及术中给药。

硬膜外麻醉的并发症全脊髓麻醉的预防诊断和处理原则问题答案[医疗泉州市]杨晓初浙江新昌中医院麻醉科312500临床中可遇到一些手术后并发症,医生和患者往往误认为是麻醉并发症,其实不然,通过认真仔细地检查,发现很多与麻醉本身并无直接关联。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的应用蓝雨雁施小彤覃怡利莉(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摘要]目的:探讨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ASAⅠ~Ⅱ级,年龄3个月至13岁,行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32例,经骶裂孔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8%~2%利多卡因6~8 mg²㎏-1。

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

监测时点:注入局麻药前、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

结果:全组患儿均成功经骶裂孔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8~12cm,麻醉效果满意率达到99%,阻滞平面最高至T3。

循环系统方面:SBP在注入局麻药后5min开始稍有下降,但至注药后10min与麻醉前比较方有明显差异(P<0.05);DBP无明显改变,(P>0.05);HR在注药后5min即开始有明显下降,注药后10、15min下降最为明显(P<0.05或P<0.01)。

讨论:小儿硬膜外麻醉大多数只能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年龄越小从皮肤到硬膜外腔的绝对距离越小,因此,为了避免刺破硬脊膜或损伤脊髓,对于越小的患儿穿刺部位越低越安全。

小儿骶裂孔相对较大,体表标志明显,且骶骨背面平、骶角不突出易扪及,只需在较浅的全身麻醉下进行,穿刺成功率较高,穿刺方法简便。

我们发现穿刺针进入骶管后与皮肤所成的角度约为50~60。

时置管较顺利,进针角度过小则容易出现置管困难或置管失败的情况,估计角度过小使穿刺针的斜面贴近骶管的前壁,导致置管困难;而且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硬膜囊终止的位置较成人低,故穿刺针的进针深度一般为通过骶尾韧带后再进入2~4mm,本组患儿进针的深度不超过2cm。

小儿骶管容积小,仅1~5ml,其硬膜外腔结缔组织较少,硬膜外导管可以到达预计达到的间隙。

本组患儿的穿刺置管均获成功且麻醉效果良好,阻滞平面最高可至T3,一般可达到T4~T6水平,已经可以满足腹部手术的要求。

由于局麻药的容量与浓度对阻滞平面影响较大,本组均以Kg体重计算局麻药的剂量,并根据年龄及患儿的身体情况来调整局麻药的浓度,婴儿所用的利多卡因浓度不超过1%,新生儿及体质较弱的婴儿则用0.8%的利多卡因;1~3岁的患儿注药浓度为1%~1.5%,注药速度缓慢,注入试验剂量后观察5min,注意患儿循环系统的变化,待其稳定后再注入其余的剂量。

结论:在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中运用经骶裂孔入路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安全简便易行,辅以可提供完善的手术镇痛。

在小儿手术中,连续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但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常规的硬膜外麻醉穿刺方法相对复杂,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

我科在2005年11月~2007年1月采用经骶裂孔入路向硬膜外腔置入硬膜外导管的方法,为32名患儿施行了腹部或下肢的手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拟行小儿手术者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3个月至13岁,体重5~36.5㎏。

ASAⅠ~Ⅱ级,手术种类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8例,巨结肠根治术2例,肠系膜肿瘤切除1例,剖腹探查,卵黄囊切除术1例,肾盂输尿管成形术3例,股骨下段清创术1例,股骨下段截肢术1例,精索鞘状突结扎术10例,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肠粘连松解并肛门成形术1例,阑尾切除术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术1例。

手术时间最短30min,最长140min。

1.2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h,禁饮4h,禁乳4h。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2mg²㎏-1,安定0.2mg²㎏-1。

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6mg²㎏-1,患儿入睡后常规开放静脉、面罩给氧,根据手术情况输液、输血。

取左侧卧位,从尾骨向上摸到两骶角后,以两骶角连线中点的凹陷处为骶裂孔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用16号硬膜外穿刺针使针尖向头侧,与皮肤成50~60°角进针,感觉针尖抵达骶尾韧带后继续进针并出现明显的落空感,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注射阻力消失,说明穿刺针已经进入骶管腔。

取出针芯,从穿刺针置入硬膜外导管,置管长度为骶裂孔至硬膜外阻滞所需间隙的距离。

固定导管,使患儿平卧,从导管注入0.8~2%利多卡因1~2ml,观察5min无异常后继续推注局麻药至全量,利多卡因的用量为6~8 mg²㎏-1。

注入全量局麻药后10min用尖木签测试阻滞平面,扎入皮肤时不出现体动的范围为阻滞平面。

对手术时间较长的患儿,每隔40~50min从硬膜外导管注入局麻药全量的1╱3。

手术时间短的患儿术中间断用咪唑安定0.1 mg²㎏-1静脉注射维持;手术时间较长的则辅以微泵持续静注异丙酚1~1.5 mg²㎏-1;腹部手术的患儿在开腹后缓慢静注一次芬太尼1~1.5μg²㎏-1,有3例手术时间超过120min的患儿进行了气管内插管,插管前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剂量为0.1mg²㎏-1,插管后用呼吸机控制呼吸,术中间断给予维库溴铵,剂量为0.05mg²㎏-1。

1.3监测用PHILIP监测仪行心电监测,麻醉期间用PHILIP监测仪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

监测时点:注入局麻药前、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

术毕拔除硬膜外导管送恢复室。

1.4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测时点SBP(ρ/KPa)DBP(ρ/KPa ) HR(次╱min)全组患儿均成功经骶裂孔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8~12cm,麻醉效果满意者达到31例,有一例患儿阻滞效果欠佳,估计与局麻醉药浓度过低有关。

阻滞平面最高至T3。

手术过程患儿安静。

只须加快输液20~50ml,无一例需使用升压药。

麻醉后全组患儿的SpO2保持在99%~100%。

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

循环系统方面的变化:SBP在注入局麻药后5min开始稍有下降,但至注药后10min与麻醉前比较方有明显差异(P<0.05);DBP无明显改变(P>0.05);心率在注药后5min 即开始有明显下降(P<0.05),注药后10min、15min下降最为明显,P<0.01。

详见表1。

表1 注药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X±S)注:※与注药前比较,P <0.05;◆P <0.01;★与注药后5min 比较,P <0.013 讨论连续硬膜外麻醉可产生满意的肌松,对生理和代谢功能影响较全麻少,可减少全身麻醉的用药量,使患儿苏醒快,降低全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工作中(1~3)。

但小儿硬膜外麻醉大多数只能在麻醉状态下进行,年龄越小从皮肤到硬膜外腔的绝对距离越小,因此,为了避免刺破硬脊膜或损伤脊髓,对于越小的患儿穿刺部位越低越安全。

小儿骶裂孔相对较大,体表标志明显,且骶骨背面平、骶角不突出易扪及,只需在较浅的全身麻醉下进行,穿刺成功率较高,穿刺方法简便(4)。

我们发现穿刺针进入骶管后与皮肤所成的角度约为50~60。

时置管较顺利,进针角度过小则容易出现置管困难或置管失败的情况,估计角度过小使穿刺针的斜面贴近骶管的前壁,导致置管困难;而且由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硬膜囊终止的位置较成人低,故穿刺针的进针深度一般为通过骶尾韧带后再进入2~4mm ,本组患儿进针的深度不超过2cm 。

小儿骶管容积小,仅1~5ml ,其硬膜外腔结缔组织较少,硬膜外导管可以到达预计达到的间隙。

本组患儿的穿刺置管均获注药前注药后5min注药后10min注药后15min13.86±2.46 13.67±2.47 13.30±2.16※ 12.91±1.79※ 8.25±2.01 8.16±1.77 8.14±1.53 8.12±1.58 139.73±18.74 129.47±16.55※ 125.33±17.48※◆★ 123.20±20.44※◆★成功且麻醉效果良好,阻滞平面最高可至T3,一般可达到T4~T6水平,已经可以满足腹部手术的要求。

由于局麻药的容量与浓度对阻滞平面影响较大,本组均以Kg体重计算局麻药的剂量,并根据年龄及患儿的身体情况来调整局麻药的浓度,婴儿所用的利多卡因浓度不超过1%,新生儿及体质较弱的婴儿则用0.8%的利多卡因;1~3岁的患儿注药浓度为1%~1.5%,注药速度缓慢,注入试验剂量后观察5min,注意患儿循环系统的变化,待其稳定后再注入其余的剂量。

因此,本组患儿的阻滞平面控制在合适的范围,硬膜外麻醉后BP、HR、SpO2等变化幅度均比较小,这与局麻药的浓度及剂量较合适、小儿循环系统代偿功能好有关。

我们认为,在小儿手术中运用经骶裂孔入路的硬膜外麻醉可提供完善的手术镇痛,辅以较浅的全身麻醉,适用于小儿腹部及下肢的手术,其适应症与小儿硬膜外麻醉相同,而且操作比普通硬膜外麻醉要方便、简单,不易穿破硬脊膜,安全性较高。

熟练的穿刺技术是保证麻醉成功和避免硬膜外麻醉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穿刺针与皮肤所成的角度不宜过小,进针深度不能超过骶2水平。

麻醉期间必须充分供氧和严密观察,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发生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1 孙凤英,王建波,史文文.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手术.滨州医学院学报,2002,25(2):842 Chalkiadis GA,Eyres RL,Cranswick N,et al.Pharm acokinetics of levobupivacaine 0.25% following caudal administration inchildren under 2 years of age.Br JAnaesth,2004,92(1`):214-222.3 Uguralp S,Mutus M,Koroglu A,et al.Regional anesthesia is a good alternative to general anesthesia in pediatric surgery:Experience in 1,554 children.J PediatrSurg,2002,37(1):610-613.4 刘志奇,周谨,汤洪,等.连续骶管阻滞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的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2):2323-2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