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论文产生原因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逆反心理论文产生原因论文

摘要: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一、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学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猎奇、执着。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一事当前,无论其正确与否,都盲目地加以抵制,甚至反其道而性之,凡事无论可行与否,只要想干,随心所欲,不想后果,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现在是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环境的影响。

3、感应性。学生往往用聪明的大脑给老师挑“刺“,给学校挑”毛病“,甚至于发展到故意捣乱,以冲撞老师为荣。把自己的要求说

成没必要,我行我素。学生极易相互感应。

4、善变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强烈,但观点。信念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多种多样。所以,想独立并不易做到,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是可以对学生的能否心理实行有效控制的。

二、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生理上的发育开始趋向成熟,他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焦虑,促使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和阻碍他们独立自我的外界作斗争,逆反心理就是其中的一种。作为初中学生,他们由小学那种学习生活突然过度到紧张的中学生活中,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就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教师因素

⑴教育者采取过高的要求和不当手段以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严过急,并经常采取严厉训斥、恶语批评、随意留校、伤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反抗对立情绪,拒绝接受教师的说教,不愿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

甚至故意对抗。

⑵教育者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执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提出的要求过于频繁,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却不严格要求。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现厌烦甚至厌恶情绪,使他们采取反感或“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2)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由于父母及长辈们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三、初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作为教师,面对心理逆反期的学生,采取简单急躁的教育方法,只能事与愿违,应以爱心和尊重为前提,注重沟通和交流,以春雨润物的耐心、细心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在纠正学生逆反心理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长引导都非常重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要关爱学生,不要敌视学生。爱心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教育的底线。人是感情动物,作为对感情非常敏感的十五六岁的学生,

能清楚的认识到老师对他的态度,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一定能消除逆反心理,但对学生的轻视,疏远必将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爱心和尊重是前提。

2、要多沟通,少训斥责怪。通过观察谈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应放下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消除距离感,隔阂感,敢于向老师坦露心迹;老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其产生成长中的成就感。教师应努力尊重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的斥责、惩罚,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教师怀有戒心敌意,但他们又需要教师的谅解和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首先使他们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最根本的方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为此,教师应自己带头真正实意地帮助这些学生。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总之,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要做到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匹配。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黄煜峰、雷雳等:《初中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3]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