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企业家理论发展论文
企业家理论发展论文

企业家理论发展论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企业家和创业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家作为创新、创业和风险承担的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家理论的发展对于推动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企业家理论的发展进行探讨,并阐述其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活动的促进的影响。
企业家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杰瑞姆·本汀的创业者理论。
他认为企业家是调整经济中不平衡的动力,通过创新和创业活动创造新机会和市场,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本汀的创业者理论强调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决策能力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另一个重要的企业家理论家是约瑟夫·熊彼特。
他提出了企业家创造和管理创业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创造者,他们通过创业活动推动经济的发展。
他的理论强调了企业家的创造力和决策能力对创业成功的重要性。
除了本汀和熊彼特,斯坦福大学教授彼得·德鲁克也对企业家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德鲁克提出了企业家是创造和利用机会的人的理论。
他认为企业家是通过创新和创造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人,他们能够发现和利用市场中的机会,并将其转化为商业成功。
德鲁克的理论强调了企业家的市场洞察力和执行能力在创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最近二十年来,奥地利经济学家斯图尔特·乌斯特在企业家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提出了创业精神和企业家力量理论。
乌斯特认为创业精神是企业家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根本区别,它是创造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机会的驱动力。
他的理论强调了企业家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重要性。
企业家理论的发展不仅对于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它也对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创业活动的促进具有实际价值。
培养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激发企业家活力和创造力的基础。
通过研究企业家理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企业家的特质和行为,并为企业家培训和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2021年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经济学专业本科结业论文参考选题欧阳光明(2021.03.07)(注意:以下题目只是选题指南,供参考,有些题目太年夜,需细化)1、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在中国的成长与立异;2、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土地制度的完善3、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再认识4、民营经济成长的实证阐发及启示;5、资本增殖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成长;6、马克思分派理论在中国的成长立异;7、按劳分派为主,多种分派方法并存的分派格局的进一步完善;8、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变动的现状、趋势及政策调整;9、论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1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化的矛盾阐发;11、农民收入现状阐发及变革举措;12、中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城市化路途成长;13、“三农”问题与城乡统筹成长;14、新型工业化路途与“三农”问题;15、从经济增长模式到经济成长模式16、农民增收问题与农村经济可继续成长;17、人口迁移与城镇化建设;18、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绩效阐发;19、年夜学生就业与创业之路的选择与政策支持20、论创业与就业和创意经济的关系21、城市化、工业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2、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途问题的调查23、农村居民医疗制度变革探讨24、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根源与解决途径阐发25、企业整体上市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26、循环经济的实践与理论阐发27、政府失灵与有效的政府职能;28、市场失灵与政府宏观调控;29、区域统筹成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0、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及变革举措;31、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阐发;32、国有企业的变革思路及政策阐发;33、中国市场化水平丈量研究34、中国经济民营化进程与趋势35、对三鹿奶粉食品平安事件的经济阐发36、三鹿奶粉食品平安实践对我国食品财产的影响37、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关联性阐发;38、试论矿难事件与煤炭生产的相关关系39、人民币汇率升值与进出口变动关系阐发;40、某省(市、县)区经济成长水平数量阐发;41、中部主要城市竞争力评价;42、某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及趋势阐发;43、从恩格尔系数的变动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更;44、科学成长观的经济内涵阐发45、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及消费结构的统计阐发;46、我国城镇居民就业状况与收入变更情况的统计阐发;47、财产结构调整中的宏观经济政策;48、财产政策与缩小地区差距的关系;49、经济结构调整与税收政策取向;50、(某地)旅游资源整合与财产成长51、从经济角度看“红色旅游”的价值;52、论财产结构高级化的实现途径;53、中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研究;54、企业竞争力与可继续成长的关系阐发;55、低收入家庭的社会包管问题阐发;56、个人收入差距问题的财务对策;57、区域经济成长与财税政策研究;58、区域经济不服衡成长与环境状况关系研究59、区域立异模式和立异能力研究;60、财产集群与新兴财产园区建设研究;61、不合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62、中国区域分工与合作问题研究;63、中国区域空间结构合理化问题研究;64、如何建立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65、地区优势确定和地区成长战略;66、矿业城市的现实问题和成长趋势;67、生态懦弱地区的可继续成长问题;68、我国办事贸易的成长潜力与成长思路;69、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办法;70、我国遭受反倾销的成因与对策研究71、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增进中部崛起7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财产升级的关系研究;7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市场开拓的关系研究;74、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长的制约因素与政策体系构建;75、新贸易呵护主义的兴起与成长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意义;76、中国成长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阐发;77、从贸易年夜国向贸易强国转型的潜力与成长思路;78、试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79、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方法及解决途径研究80、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81、风险投资对地区经济成长的影响研究83、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84、开放条件下人民币汇率阐发85、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与中小企业成长86、风险投资中完善退出机制的需要性研究87、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途径及办法88、论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89、建立健全中国商业保险制度的构想90、人民币升值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影响91、财产集群与财产办事体系的建设92、中国农业国工业化进程与意义93、企业集团与企业集群的比较研究94、山西煤炭财产集群成长战略研究95、财产扶贫中的集群模式研究96、财产集群成长中人才聚集效应研究97、如何培养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99、农村循环经济成长模式与障碍阐发100、××省穿越可继续成长隧道的战略选择101、发财国家高效生态经济成长给我们年夜启示102、论中部崛起中城市群的聚集效应103、论中国的城市化路途选择问题104、中国的四年夜变革试验区成长比较阐发105、西方国家的企业兼并对我国的启示106、西方国家公司治理模式比较研究107、现代企业制度与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变迁108、现代企业股权激励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09、商品住房价格上涨原因及趋势阐发110、住房抵押存款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阐发111、经理股票期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112、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相关性阐发113、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以xx为例)114、科学成长观与可继续成长关系阐发115、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理阐发116、由斯密“经济人”与“品德人”假设引发的思考117、论自由贸易学说的成长历程及现实意义118、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119、利用外资和财产结构的调整升级研究120、壮年夜中等收入阶层的途径研究。
2021年经济增长中技术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研究

经济增长中技术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研究引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从早期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现在仍处于发展中的内生增长理论,经历了从重视“物”到重视“人”的转变。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看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大作用,也认为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但由于把技术进步作为偶然的不可测的外生因素而削弱了其对现实的解释力,产生了令人不愉快的结果。
内生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内生化,理论上认识到技术不仅是外生性的,同时也有内生的1面。
若干经济学家证实1国经济增长取决于以知识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为核心的内生变量,但在生产理论上仍未取得突破,仍以固定要素替代性生产函数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来阐述,即生产函数没有体现出经济持续增长是内外生技术进步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1早为实际经济生活所反映的现象。
为了克服现有内生增长理论这1缺陷,使其更真实的反映现实经济发展状况,本文从“索罗残差”的思维模式出发,通过内外生性技术进步分别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对传统的生产函数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并据此就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提出了若干建议。
第1章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探幽根据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增长的1般定义是“以固定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的某种度量的变化率,最广泛采用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不过,公认该标准忽略了对非经济方面的福利的衡量,是片面的物质化指标。
事实上,“经济增长”本身既是1个人类认识不断深入的命题。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例如,古希腊的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中就曾论述了财富的性质和,讨论了增加财富的方法以及农业增长的报酬规律等问题。
但是,对经济增长较系统的研究则是随着近代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成熟发展起来的。
第1节亚当?斯密的增长理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伟大创建人和第1个系统表述者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不仅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等重要的经济学理论,而且,最先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21)》简介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21)》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人事科学》
【年(卷),期】2022()6
【摘要】《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为年度报告,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于2019年开始发布。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聚焦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政策与实践,以各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和实践活动为基础,对反映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宏观政策和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和体系建设,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管理实践与创新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分类梳理和总结分析,为中国企业今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为国家政府相关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书的年度出版,已成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实践相关各方广泛参与的管理咨询平台、宣传交流园地,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总页数】1页(P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9)》正式出版
2.薪酬数据服务企业发展——2021年二季度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调查报告
3.薪酬数据服务企业发展——2021年二季度北京市人力资源市场薪酬调查报告
4.《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和《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发布蓝皮书聚焦最新成果和创新做法
5.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的企业韧性与企业家精神——2021·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创业精神论文1000字

创业精神论文1000字篇一:创业精神论文论创业者所需素质与能力作为一名今后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无论是否会自己创业都需要了解和具备创业者素质,这些是想要更好生存的必要条件。
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就业压力,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以及社会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与日俱增,对于我来说,今后踏入社会开展自己的事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与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
在我看来,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以下素质势必不可少的:1.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创业者的心理条件,包括自我意识、性格、气质、情感等心理构成要素。
作为创业者,他的自我意识特征应为自信和自主;他的性格应刚强、坚持、果断和开朗;他的情感应更富有理性色彩。
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身体素质。
所谓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路敏捷。
现代小企业的创业与经营是艰苦而复杂的,创业者工作繁忙、时间长、压力大,如果身体不好,必然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创业重任。
3.知识素质。
创业者的知识素质对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要作出正确决策,必须掌握广博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
具体来说,创业者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做到用足、用活政策,依法行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掌握与本行业本企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能力;具备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如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等。
4.能力素质。
创业者至少应具有如下能力:①创新能力②分析决策能力③预见能力④应变能力⑤用人能力⑥组织协调能力⑦社交能力⑧激励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冒险精神,使命感责任感,意志力。
这些在课堂中都有所讲。
冒险精神是自主创业的核心素质。
但冒险精神又不是一味的胆大而不计后果。
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远见的创业者,创业前要认真思考、反复评估、考虑成熟再行动,并要考虑到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是否能承受,不要只想到乐观的一方面,对风险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否则,一碰到现实状况与想象不一样,一下会造成信心动摇。
2021发展经济学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意义范文1

2021发展经济学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意义范文 1新制度经济学的引入在方法论上给发展经济学带来的新变化 新制度经济学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对传统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们在对新制度经济学开山鼻祖科斯论文的详细考察中发现“,其研究方法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仅仅研究现实的经济现象,不仅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案例,而且模型的假定条件也要符合现实;二是注重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重视归纳,但不排除演绎;三是从边际上入手。
”诺斯也强调:“历史至关重要。
……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的连续性与过去连接起来的。
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过去只有在被视为一个制度演进的历程时才可以理解。
”这对后来运用新制度分析方法研究发展问题的学者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特别是新古典理论“被过度概括模型的危险……(能够)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对启发式研究如何在特定环境适时并安置可变物进行详细说明而得到避免。
”在现实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制度分析可允许我们“穿透”社会事实而不是远离事实的分析模式来对发展问题予以说明。
同时,通过“跨文化的启发式研究”得到大量的个案积累,也“应该产生对不同的社会和文明内在的行动倾向理解水平”。
早期发展经济学家也曾就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进行过个案研究,但由于其主要是从总体上来把握有关变量,因而充其量只是一些粗糙的描述和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倡导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对社会单位的分析必须从具体成员的地位和行动开始”,“'社会 '、' 人民 '、' 企业 ' 或 ' 政党 ' 不是再被认为是 ' 一个像个人一样行动的集体 '”。
市场可以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行动情况中的角色既面临约束也面临机会,约束和机会的存在依靠各种结构的环境所组成的要素之中。
“对特定环境下个体行为的重视有可能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坚实的微观基础,克服结构主义微观基础建构不力的缺陷和新古典主义过于抽象的不足。
新制度经济学第六章企业家理论

★ 作为剩余索取者; ★ 企业家作为自我激励者;
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 企业理论
二、企业家的研究
对企业家的认识; 对创新的认识; 对风险和利润的认识; 对企业家在企业剩余权利中的地位的认识; 对企业家合约性质
二、企业家的研究
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
选择生产要素 将自己的资本 的洞察力,高 置于风险之中 效率生产统率 与企业家自由 力、创新能力; 地发挥创造精 选拔人才的能 神的果断性是 力和说服能力 密不可分的
(涉及组织)
投入产出的中 间人;生产要 素的新组合; 监督者;消除 风险;建设性 的投机
熊彼特 承担风险的只 (1934) 是资本家,而
一、定义
克服X无效率。Leibenstein(1968)将他的X效率 理论引伸到企业家分析中,指出企业家作用正在 于克服X无效率。他断定由于以下三个原因不可 能有投入和产出间一一对应关系:劳动契约不可 能完全;生产函数不可能特定或完全可知;不是 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在市场购置。企业家的一 个最重要功能在于找到和运用这些生产要素。企 业家因此起“填充空白”(gap-filling)和“投入 补充者”(input-completer)的作用。
自利,目 的是为了 商品、闲 暇以及地 位
舒尔茨
发现 机会
自有知识、想象 力、实践知识、 分析能力、搜寻 技巧、算计的技 巧、富有远见, 沟通技巧,授权 的技巧、组织技 巧
天赋与后天培养
一个企业家如果 要使他的判断得 到支持就必须调 动资源,于是需 要有个人的财富, 有才能但无资本 的企业家并不合 格
这些年的努力就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 。2021 年1月5 日星期 二5时48 分57秒 05:48:5 75 January 2021
国有企业性质再认识

国有企业性质再认识作者:汤吉军来源:《江汉论坛》2021年第07期摘要:虽然某些政府管制定义将国有企业排除在外,但是国有企业作为传统管制的一种替代方式,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
相对于政府对私有企业采取外部间接管制的传统方式而言,我国通常采取国有企业内部直接管制方式,这些方式实际上都是克服市场不完全或者市场失灵的理性选择方案。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来说,由于意识形态或路径依赖等国情原因,国有企业并没有实行民营化,而是积极稳妥地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从而使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管制方式十分普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需要理解国有企业实行内部直接管制的合理性,而且还需要了解内部直接管制方式的演变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不同于外部间接管制的方式却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即国有企业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实现公共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要在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混合所有制,清晰界定国家所有权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围绕国家所有权—股权来提高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效能,更好地将市场机制、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与政府外部管制有机结合起来,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需要。
关键词:国有企业性质;市场失灵;外部间接管制;內部直接管制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企业家理论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L20BJL008)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1)07-0048-06一、引言在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模型中,新古典经济学家试图基于“看不见的手”论证个体在市场追求自身利益的交易行为是如何引导经济趋于稳定和优化均衡的。
其中,消费者在规定的市场价格下通过选择他们最偏好的商品集,作出需求或高级商品或服务的选择。
企业则是由生产可能性的技术来定义的,通过投入和产出的选择使其利润最大化,从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将穷尽交易可能带来的所有收益,体现了“看不见的手”的真实内涵——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结果一定是帕累托最优。
家族企业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Word最新版)

家族企业探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通过整理的家族企业探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江苏高校接着教化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家族企业探讨作者:李琼院、系:接着教化学院专业班级:工商管理指导老师:张怡跃2021年3 月11日家族企业探讨一、探讨目的与意义家族企业是当代企业群体中数量最为浩大、内部结构最为困难、规模差异最为显著、生存性质最为独特的企业形态。
不少人认为,家族企业是一种过时的、必将被淘汰的的企业组织形式,因而不值得探讨。
李新春敏锐的看到,“在缺乏对家族制度深化了解到的状况下,对中国经济特殊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精确把握的”。
假如仅仅从某个狭窄的定义或分析角度来做探讨,的确有可能得出家族企业必定消亡的结论;但是我国家族企业正主动地适应外界的社会经济形势变更,主动反省和调整自我,保持原有的优势特征,批判地学习和吸取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优点和特长,在竞争中不断成长。
大多数学者及确定家族企业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的主动意义,又留意分析其消极的一面。
许峻、郭峰(2001)认为家族企业不能否定,否则就不会有个人独资企业了。
家族企业并非是一种天生落后的企业类型,而是一种最具普遍性意义的企业类型。
家族企业本身,只不过是一个中性词,家族企业并非落后的企业组织形式[2]。
家族为什么成了“萧何”的代名词?家族到底对企业的发展有何作用?家族企业其利弊原委何在?我们到底要怎样正确的看待家族企业?随着家族企业的发展,其制度是怎样一种非均衡状态?家族企业如何才能发展壮大为社会化大公司?通过本文的探讨,将提出对这些问题的思索的结论,对完善民营企业家族管理制度供应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探讨现状1、国外探讨现状自20世纪60年头以来,西方家族企业探讨起先急剧升温,高校、家族企业询问业、金融服务业以及大型家族企业是西方家族企业探讨的主要动力。
理论界最早关注家族企业的首推美国。
到目前为止,国外关于家族企业治理的探讨成果较多。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3

2021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运用范文 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 Schumpter)(1883- 1950),美籍奥地利人,1883 年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1901- 1906 年肄业于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律和经济,乃奥地利学派主要代笔人物庞巴维克的及门弟子,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熊彼特在 1912 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形成了最初的创新理论。
1939年和 1942 年熊彼特又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着,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思想体系. 一、熊彼特“创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自19 世纪 70、80 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趋尖锐, 阶级对立与冲突更加激化。
特别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给资本主义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危机。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认识、思考、批评或批判。
以此为理论背景和目的, 1912 年熊彼特完成了《经济发展理论》一书,1942 年熊彼特写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一书。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提出了经济学范畴的“创新理论”,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等着作中加以运用和发挥,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
他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仅仅从人口、资本、工资、利润、地租等经济变量在数量上的增长来认知经济发展, 而试图通过分析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揭示并强调创新活动所引起的生产力变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阐释和认知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及其变化,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结局。
二、熊彼特“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可以分为“创新理论”和“创造性破坏”理论,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情景下的政策企业家:形成、类型与功能

管理研究
中国情景下的政策企业家:形成、类型与功能
俞瑞雪
(中国海洋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摘 要:随着政策科学在中国的兴起,公共政策创新的需要使得政策企业家成为解释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重要理论工具, 由于体制、环境等与西方不同,政策企业家逐渐形成具有国家特色的解释。梳理发现,以政府内外为界可以划分为政府政策企业 家、非政府政策企业家以及跨体制政策企业家,其中非政府政策企业家和跨体制政策企业家又可被称为准政策企业家,不同类型 的政策企业家作为政策参与主体发挥着促进政策创新的现实功能,而政策企业家话语又为政策过程增加了新的解释工具和视角。 同时,是否处于政府内部并不是成为政策企业家的前提条件,甚至是否真正促成政策创新也不是唯一的判断标准,政策参与主体 的特质、价值观以及行为逻辑才是验证的关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之欧阳歌谷创作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介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阐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提出背景(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背景早在1990年,我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教育的项目研究,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的创业者群体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创业者在全部创业群体中仅占3.7%”,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这说明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范围不广泛等等。
目前,在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围绕“挑战杯”和“创业计划”大赛,运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较普遍的形式,但这种创业教育的受众面比较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迫切需要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扶持那些掌握创新知识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未来的人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新“资源”理论的演化从内部到外部

54 管理现代化D O I :10.19634/j.c n k i .11-1403/c .2021.01.013新 资源 理论的演化:从内部到外部Ѳ 黄婉莹1 谢洪明2(1.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310023; 2.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文章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对资源拼凑㊁资源编排和网络编排等新"资源"理论的演化逻辑㊁应用情境及相应的战略思路进行探讨㊂研究结果发现,以上理论所研究的资源应用范围是由内而外变化的;而理论的应用情境可以根据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和资源的研究范围两个维度来划分,且与其相对应的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外部依赖性由低到高地变化㊂[关键词]资源拼凑;资源编排;网络编排;资源基础理论[中图分类号]C 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154(2021)01-0054-0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72163,71673240);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 Y 17G 020024,L Y 16G 020009)㊂一㊁引 言一直以来,企业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作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话题之一受到广泛关注,因此形成了以资源基础理论[1]为代表的一系列 资源 理论㊂过去20年间,三个新 资源 理论先后诞生,分别为资源拼凑理论㊁资源编排理论和网络编排理论㊂其中,资源拼凑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已各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目前也存在大量实证结果和综述类文章分别验证和总结这三个理论的观点[2-4],网络编排理论则相对发展缓慢,尤其缺乏对其进行总结和梳理的综述性文章㊂无论各理论发展成熟与否,学术界普遍认可这三个新 资源 理论相互关联甚至与资源基础理论一脉相传,但理论背后究竟是以什么逻辑在发展?资源是否需要进一步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 资源 理论?显然当前较为分散的研究尚不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将这三个理论放在一起,通过对不同理论所关注的资源进行划分,从而理清它们的发展脉络㊂此外,组织往往根据不同的资源制定不同的战略并实施相应管理模式,但当前学术界并没有针对企业如何利用和管理这些资源而给出清晰的阐述,因此综合考虑资源特性和企业战略的研究,将有利于 资源 理论在实践领域的价值提升㊂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对各个理论的理解,梳理20年来新 资源 理论的诞生和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对各个理论的应用情景进行划分,并分别讨论相应的企业战略思路㊂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从而有助于学术和实践领域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理解和应用㊂二㊁新 资源 理论的诞生考虑到资源基础理论(R B T )作为最早发展成熟的 资源 理论,对后续诞生的理论有着深远影响,在进一步探讨新 资源 理论的诞生和演化逻辑时,有必要结合对资源基础理论的理解㊂该理论的核心主张是,如果一个公司想要拥有持续竞争优势,它必须获得和控制一定的资源,并配以适当的组织来吸收并利用它们[5]㊂(一)资源拼凑理论如何解释一些组织在资源持续缺乏的环境中也能生存,有时甚至繁荣发展?尤其是针对资源匮乏的创业企业而言,传统的资源基础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于是资源拼凑理论应运而生㊂2003年,B a k e r 和N e l s o n [6]将拼凑 概念引入创业研究领域,提出 创业拼凑 概念,并将其描述为一种能让创业企业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甚至不断成长壮大的能力㊂2005年,他们发现创业企业可以依靠对手头资源的重组,从无到有地创造独特的价值以应对新的挑战,从而正式提出资源拼凑理论[7]㊂资源拼凑理论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手头资源㊁将就利用,以及为新目的重组资源㊂ 手头资源 指的是容易被企业忽视甚至遗忘的已有资源,这些资源往往被认为是无用的,因此以忽略不计的代价就能轻易获取㊂ 将就利用 则强调对已有资源的积极利用,但2021年第1期 55这并不意味着创业拼凑只能帮助企业得出不完美㊁有瑕疵的解决方案㊂该理论认为,资源的价值和有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使用目的㊂有时将资源重新组合,并应用于与最初预期不同的目的,可以形成新的机制,从而推动创新,这也是 为新目的重组资源 的内涵㊂(二)资源编排理论为什么拥有相同资源基础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竞争地位?这一问题始终无法通过R B T 得到解释㊂尽管R B T 的核心逻辑在数十年间得到了验证,但它一直忽略了管理人员在参与和监督资源相关流程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㊂为了更好地阐明管理者在资源基础逻辑中的作用,S i r m o n 等[8]制定了一个资源管理框架,将资源管理定义为资源结构化㊁资源捆绑和资源杠杆化的综合过程,目的是为企业创造客户价值和竞争优势㊂这三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都有三个子过程㊂资源结构化包括获取㊁积累和剥离资源,以形成公司的资源组合;资源捆绑是指整合资源以形成能力;资源杠杆化涉及一系列过程,从而利用公司的能力,以及特定的市场机会㊂由于存在不同的子过程,在资源管理框架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途径,但创造价值和发展竞争优势需要三个过程的同步㊂总体来说,资源编排理论细分了战略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9],并强调管理者的资源动态作用比资源本身对竞争优势产生更大的影响㊂(三)网络编排理论企业能否基于组织间网络调节外部资源从而创造和获取价值?为了探讨企业如何协调网络资源,从而创造和获取价值,D h a n a r a j 和Pa r k h e [10]以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 网络编排 概念,即枢纽企业在寻求从网络中创造价值和提取价值时所采取的有意识的㊁有目的的行动㊂网络编排理论的核心是认为,枢纽企业应积极协调网络活动,以确保组织间资源的有利分布从而创造和提取价值,而不是受益于分级权威㊂通过研究创新网络发现编排活动包括管理知识流动性㊁管理创新专用性和维持网络稳定性㊂图1 资源 理论的发展时间脉络然而,该理论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㊂学者对于网络编排理论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未统一,目前尚未出现相关的综述能对该理论的内涵和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㊂此外,目前的网络编排理论研究只提供了结果,即枢纽企业通过部署网络成员间的资源分布可以处于更有力的位置从而提取更多价值,但这套实践机制的内在过程还不够清晰㊂综上所述,以上4个具有代表性 资源 理论的发展时间脉络如图1所示㊂三㊁新 资源 理论的演化逻辑基于文献梳理,发现从资源基础理论到网络编排理论,其代表学者所关注的资源适用范围是由内而外㊁从小到大而变化的,如图2所示㊂资源拼凑对于资源的利用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强调积极整合企业内外部有限的资源从而创造价值的创业精神㊂根据V a n e v e n h o v e n 等[11]观点,资源拼凑可分为内外两种㊂首先,外部拼凑包括一些可以促使企业家在外部环境中获得潜在资源的活动㊂其次,内部拼凑涉及企业家的内部资源,也可以在他们的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㊂基于这个概念,企业通过创新㊁调整和重组组织中现有的或可用的资源,以实现可持续的业绩[14]㊂但资源拼凑理论并不否认资源异质性所产生的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贡献㊂与资源基础理论相比,拼凑加入了对手头资源实现创新性再利用的思想,突破了只能依赖资源属性而创造优势的传统思维局限㊂企业虽然受到了更多外在限制,但企业对资源的利用范围扩展到了外部,因此,资源拼凑理论对于资源基础理论既有传承也有创新㊂资源拼凑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资源拼凑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初创企业,但随着企业的发展,简单的资源拼凑并不能适应日渐丰富的资源状况,并且资源拼凑下组织能力的提升之后简单的拼凑,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资源行动必然会由简单向复杂演进,因此拼凑之后的资源行动如何演化,就需要进一步明确㊂从本质上讲,资源拼凑和资源编排均是管理者聚焦于资源采取的行动,资源编排讨论创业企业在初创阶段资源匮乏情境下的资源行动[7],资源编排则主要讨论组织横向和纵向的不同层面和不同边界上的管理者资源行动[12]㊂资源拼凑主要聚焦于创业情境,资源编排则主要聚焦于一般组织情境[13]㊂因此,资源编排理论也可以看作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对资源拼凑理论的扩充㊂网络编排理论的诞生基础:利用外部资源来获得企业优势被视为一种战略管理杠杆㊂因此,了解企业如何能够并且应该获取和利用外部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㊂由于先前的三个 资源 理论都没有将企业外部资源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网络编排理论从该角度出发,引入社会网络的思想,阐述中心企业如何基56 管理现代化于外部资源,对组织间网络中的成员发挥领导作用,从而获取价值㊂该理论通过将研究视角放在企业外部,探讨中心企业如何在利用网络关系部署和获取资源,并成功促进资源的流动性,实现了对 资源 理论的进一步扩充㊂图2 新 资源 理论的演化逻辑四㊁ 资源 理论的应用情境通过对现有的4个 资源 理论应用情景进行划分,形成的矩阵如图3所示㊂矩阵中有两个维度,即资源的研究范围和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㊂资源的研究范围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两个极端,中间部分则表示对应的理论没有明确区分资源的内/外部属性,或同时包含两者㊂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则被定义为企业家对可用资源的选择㊁管理和利用的自由度㊂资源拼凑理论关注的是企业手头资源,即新企业在市场中具备的㊁但并未被发现或重视的资源,没有明确区分资源的内外部属性㊂由于该理论适用于初始资源匮乏的创业企业,企业家开始主动搜集㊁组合和管理资源,因此在该理论指导下的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较高㊂关于相应的企业战略制定,F i s h e r [14]提出,根据创业资源拼凑理论,企业应该将各种可用资源结合起来,寻找问题的可行解决方案,并抓住机会的过程㊂资源拼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帮助企业家和创新者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工作的行为特征或技能,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需要精心规划和执行的战略[25]㊂从资源拼凑的角度看,企业战略的外部依赖性较低,因为创业企业尚处于利用手头资源寻找生存机会的阶段,对于外部环境的嵌入性较弱㊂资源编排理论的第一个子过程,即资源结构化,包括获取外部资源㊁积累和剥离内部资源,以形成公司的资源组合,因此研究范围同时涵盖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㊂该理论适用于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相较于资源拼凑理论,企业家可更多地借助外部资源实现企业绩效,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较弱㊂相应的企业战略研究中㊂S t o ya n o v 等[16]提出,资源编排过程的顺序对于实施企业家在网络中使用其嵌入性,以提高其竞争力的战略非常重要的结论㊂H u gh e s 等[17]同样发现,资源编排过程的顺序对于实施企业家在网络中使用其嵌入性,以提高其竞争力的战略非常重要㊂因此,企业外部依赖性较高,企业家需要根据竞争环境的改变随时调整资源结构化㊁资源捆绑和资源杠杆化的顺序㊂其中,资源捆绑需求对于跨国企业本土化至关重要㊂网络编排理论中枢纽企业基于组织间资源协调各网络成员间的关系,即关注企业外部资源㊂在该理论指导下,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弱㊂根据F o r d [18]的观点,枢纽企业对于网络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力没有如预期般那么大,他们认为网络编排强调的是网络内商业关系的相互依赖性,而企业影响他人的能力取决于诸如网络位置这样的因素㊂网络编配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静态的结构位置,它是一套不断发展的实践[16]㊂企业需要协调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资源优势㊂研究发现,成功的编排不仅需要用理性的论据说服网络成员,还需要利用这种关系来影响他们,甚至利用间接关系向他们施加压力㊂总体来说,在网络编排的应用情境中,企业外部依赖性高,相应的战略制定依据主要是网络成员之间资源结构的调整㊂图3 资源 理论应用情境划分矩阵五㊁结论与展望为了理清几个理论的起源和相互关系,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梳理各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发展脉络,发现从资源基础理论到网络编排理论的演化,是根据由内而外的资源研究范围视角而实现的㊂此外,作者从企业家对资源的控制强度和资源的研究范围这两个维度,对资源基础理论㊁资源拼凑理论㊁资源编排理论和网络编排理论的应用情境进行划分,认为与这些理论相对应的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外部依赖性由2021年第1期 57低到高地变化㊂总而言之,通过梳理以上理论背后的演化逻辑,建立理论之间的联系, 资源 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更加完整,也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㊂首先,虽然现有的网络编排研究并没有忽视合法性的作用,相反,它被阐明为网络编配的一个重要元素㊂然而,现有文献将合法性分析的范围限制在商业网络内部㊂这种关注需要从商业网络中的主要参与者转向外围参与者,包括政府㊂因此,可以从制度的角度来看,将网络编配的概念扩展到与周边行动者的关系,研究这些行动者如何通过剥夺网络活动的合法性等方式来阻止网络编配㊂其次,同一家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行为需要不同的理论来指导㊂例如,资源拼凑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源受限的初创企业,但当该企业成功存活并逐渐发展壮大后,资源拼凑则不再适用,而资源编排理论对企业的战略意义更显著㊂因此,未来可以通过案例的形式,研究这两个理论在同一家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应用,分析其内部资源是如何收集和传递,以及企业结构如何随着指导思想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㊂Ѳ[参考文献][1]W e r n e r f e l tB .A R e s o u r c e -b a s e d V i e w o ft h e F i r m [J ].S t r a t e g i c M a n a g e m e n tJ o u r n a l ,1984,5(02):171-180.[2]B a r n e y J B .W h y R e s o u r c e -b a s e d T h e o r y s M o d e lo fP r o f i t A p p r o p r i a t i o n M u s tI n c o r po r a t ea S t a k e h o l d e rP e r s p e c t i v e [J ].S t r a t e g i c M a n a g e m e n t J o u r n a l ,2018,39(13):3305-3325.[3]K i c k u l J ,G r i f f i t h sM ,B a c q S ,e t a l .C a t a l y z i n g S o c i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I s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 B r i c o l a g e A l w a y sG o o d [J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R e g i o n a l D e v e l o pm e n t ,2018,30(03-04):407-420.[4]王丹,姜骞.网络编配能力㊁知识场活性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创新绩效 创新战略有效性的调节效应[J ].技术经济,2019(02).[5]B a r n e y J B .S t r a t e g i c M a n a ge m e n t :F r o m I nf o r m e dC o n v e r s a t i o nt o A c a d e m i c D i s c i p l i n e [J ].A c a d e m y o f M a n ag e m e n t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2002,16(02):53-57.[6]B a k e rT ,R e e dEN.M a k i n g Th a tW h i c h I sO l d N e w A g a i n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B r i c o l a ge [C ]ʊB a b s o n C o l l e ge ,B a b s o nK a u f f m a n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R e s e a r c hC o n f e r e n c e (B K E R C ).2002,2006.[7]B a k e rT ,N e l s o nRE .C r e a t i n g S o m e t h i n gf r o m N o t h i n g:R e s o u r c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T h r o u g h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 B r i c o l a ge [J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v e S c i e n c eQ u a r t e r l y,2005,50(03):329-366.[8]S i r m o nD G ,H i t tM A ,I r e l a n dRD .M a n a g i n gF i r m R e s o u r c e s i nD yn a m i cE n v i r o n m e n t s t oC r e a t e v a l u e :L o o k i n g I n s i d et h eB l a c kB o x [J ].A c a d e m y o fM a n a g e m e n tR e v i e w ,2007,32(01):273-292.[9]C u iM ,P a nSL .D e v e l o p i n g F o c a lC a pa b i l i t i e s f o rE -c o mm e r c eA d o pt i o n :AR e s o u r c e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 P e r s p e c t i v e [J ].I n f o r m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2015,52(02):200-209.[10]D h a n a r a jC ,P a r k h eA.O r c h e s t r a t i n gI n n o v a t i o nN e t w o r k s [J ].A c a d e m y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R e v i e w ,2006,31(03):659-669.[11]V a n e v e n h o v e nJ ,W i n k e lD ,M a l e w i c k iD ,e ta l .V a r i e t i e s o f B r i c o l a g e a n d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J ].N e w E n g l a n d J o u r n a l o f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2011,14(02):7.[12]S i r m o n D G ,H i t t M A ,I r e l a n d R D ,e ta l .R e s o u r c e 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 t o C r e a t e C o m pe t i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B r e a d t h ,D e p t h ,a n d L if e C yc l e E f f e c t s [J ].J o u r n a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2011,37(05):1390-1412.[13]苏敬勤,林菁菁,张雁鸣.创业企业资源行动演化路径及机理 从拼凑到协奏[J ].科学学研究,2017(11).[14]F i s h e r G.E f f e c t u a t i o n ,C a u s a t i o n ,a n dB r i c o l a g e :A B e h a v i o r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E m e r g i n g T h e o r i e s i n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R e s e a r c h [J ].E n t r e p r e n e u r s h i p T h e o r y a n d P r a c t i c e ,2012,36(05):1019-1051.[15]R a v i s h a n k a r M N ,G u r c a A.A B r i c o l a g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n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i nE m e r g i n g m a r k e t s [J ].I E E E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M a n a ge m e n t ,2015,63(01):53-66.[16]S t o y a n o v S ,W o o d w a r d R ,S t o ya n o v a V.S i m p l e w o r d o f M o u t h o r C o m p l e x R e s o u r c e 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f o rO v e r c o m i n gL i a b i l i t i e so fO u t s i d e r s h i p [J ].J o u r n a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 ,2018,44(08):3151-3175.[17]H u g h e sP ,H o d gk i n s o nIR ,E l l i o t tK ,e t a l .S t r a t e g y ,O p e r a t i o n s ,a n dP r o f i t a b i l i t y :T h eR o l e o f R e s o u r c eO r c h e s t r a t i o n [J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O p e r a t i o n s &P r o d u c t i o n M a n a ge m e n t ,2018,38(04):1125-1143.[18]F o r d D .I M P a n d S e r v i c e -d o m i n a n t L o g i c :D i ve r g e n c e ,C o n v e r g e n c e a n d D e v e l o pm e n t [J ].I n d u s t r i a l M a r k e t i n g M a n a g e m e n t ,2011,40(02):231-239.。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测度、空间差异与收敛趋势

2023年第2期(总第331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2ꎬ2023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31企业改革与发展新探索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测度㊁空间差异与收敛趋势高㊀波aꎬ黄婷婷b(南京大学a.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ꎻb.商学院ꎬ南京210008)摘㊀要: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内生动力ꎬ培育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ꎮ本文基于2000 2018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ꎬ从创新精神㊁契约精神㊁合作精神㊁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等5个维度测度了中国企业家精神指数ꎬ对企业家精神的空间差异和空间收敛性进行研究ꎬ并对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中介机制检验ꎮ研究发现:全国层面和各省市区企业家精神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ꎬ创新精神在企业家精神指数中贡献最大ꎻ区域总体差异呈现 先大幅下降 后小幅上升 走势ꎬ区域内空间差异呈现为 西部>东部>中部 ꎬ区域间差异呈现下降走势ꎬ是区域企业家精神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ꎻ企业家精神指数西部地区表现出σ收敛特征ꎬ总体上σ收敛趋势不明显ꎬ而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存在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ꎬ西部地区企业家精神空间收敛速度显著低于东中部地区ꎬ东部地区省际之间企业家精神的收敛速度最快ꎻ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显著ꎬ并呈现 东部>中部>西部 的地区异质性ꎬ企业家精神凭借 知识溢出效应 竞争效应 和 就业效应 等中介机制有效推动经济增长ꎮ关键词:企业家精神ꎻ全局主成分分析ꎻ空间差异ꎻ空间收敛ꎻ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061.5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3)02-0110-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时代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制度环境演化及对策研究 (18BJY112)作者简介:高波ꎬ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ꎻ黄婷婷ꎬ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ꎬ经济学博士ꎮ㊀㊀一㊁引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承袭ꎬ从农业革命引领全球ꎬ到工业革命落后赶超ꎬ再到数字时代日显先发优势ꎬ与之如影随形的是中国商业文化的沧桑变迁延绵不绝和企业家精神的崛起及演进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ꎬ蕴藏了现代商业组织繁荣的社会文化基因ꎬ塑造了中国企业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ꎮ在这种精神文化的滋养下ꎬ当代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展现出开拓㊁守信㊁和合㊁勤业㊁包容的精神特质ꎬ屹立于世界之林ꎬ并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ꎮ企业家精神显示了一个社会精神文化的特质ꎬ企业家精神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ꎮ揆诸中国商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历史ꎬ早在先秦时期ꎬ伴随着经济繁荣ꎬ出现了很多商人典范ꎬ随之产生大量关于商人精神的讨论ꎬ功利主义儒家思潮的兴起ꎬ提高了商人地位和对商人逐利精神的肯定ꎮ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ꎬ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ꎬ司马迁的«货殖列传»最早为中国商人树碑立传ꎮ随后ꎬ相继衍生了晋商㊁徽商㊁闽商㊁潮商㊁浙商㊁苏商㊁鲁商㊁陕商㊁赣商㊁粤商等十大商帮ꎬ这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起源ꎮ到了近代工业化初期ꎬ面对危机ꎬ中国企业家在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的感召下ꎬ自觉地㊁主动地把自己的经营行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ꎬ实现了 家国同构 ꎮ中国近代史上1927 1937年的黄金十年ꎬ同样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活跃的时期ꎬ企业家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ꎮ新中国成立不久ꎬ彻底结束了长期滞缓的近现代化进程ꎬ大力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ꎬ进入011了经济起飞的助跑期ꎮ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ꎬ迎来了中国的经济起飞ꎬ而进入新世纪已全面完成了经济起飞ꎬ并阔步走向世界经济大国之列ꎬ奠定了持续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坚实基础ꎮ这期间ꎬ在党和政府大力支持民众创业创新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情境下ꎬ我国的营商环境持续改善ꎬ企业和企业家精神如雨后春笋般涌现ꎮ最突出的表现是ꎬ我国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ꎬ实现了从 零 到 五六七八九 的跨越式发展ꎮ当前ꎬ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ꎬ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ꎬ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ꎬ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ꎮ改革开放以来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ꎬ鼓励民众创办企业ꎬ培育企业家群体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ꎮ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ꎬ将涉及 企业家 优秀企业家 民营企业家 企业创业 企业家创新 营商环境 和 企业家精神 等7个关键词的文件数进行了统计ꎮ截至2021年底ꎬ中央文件中出现 企业创业 的文件数量最多ꎬ达158件ꎬ 营商环境 为112件ꎬ7个关键词出现在中央文件的总数达到306件ꎮ这表明我国政府高度支持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ꎬ十分重视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ꎮ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引下ꎬ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ꎬ制定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支持政策ꎬ因地制宜地促进企业和企业家成长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ꎮ根据文本分析ꎬ地方政府颁布的文件中出现 企业创业 的文件数高达4758件ꎬ出现 营商环境 的文件数为3672件ꎬ出现 企业家 优秀企业家 民营企业家 的文件数分别为2167件㊁623件和222件ꎬ出现 企业家创新 和 企业家精神 的地方文件数分别是140件和58件ꎮ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推动下ꎬ中国的营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善ꎮ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14 2020)»中的企业营商环境指数ꎬ2014年中国在212个世界经济体中排名161位ꎬ到2020年在213个世界经济体中排名大幅上升到48位ꎻ在全球200个城市的排名中ꎬ2014年北京排在165位㊁上海排在160位ꎬ2020年北京排名大幅上升到29位㊁上海大幅上升到56位ꎮ2008年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ꎬ世界经济处于由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的第五轮长波周期下行阶段ꎬ全球化遭遇逆流且伴随世纪疫情大爆发ꎬ导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ꎮ在此情境下ꎬ亟待唤醒和激发全人类同舟共济的勇气ꎬ淬炼勇于创新㊁信守承诺㊁精诚合作㊁精进敬业㊁开放包容的企业家精神ꎮ对于中国来说ꎬ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跨入高收入国家门槛的关键时间窗口ꎬ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 和转向高质量发展ꎬ需要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社会的兴起和繁荣ꎬ需要经济文化和经济制度演进建构的现代经济体系ꎮ本文尝试关于企业家精神的理论建构ꎬ从创新精神㊁契约精神㊁合作精神㊁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等5个维度构造企业家精神的指标体系ꎬ并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企业家精神指数进行测度ꎬ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分析等方法ꎬ试图探讨企业家精神的空间差异和收敛的一般规律ꎬ实证分析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增长效应ꎬ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ꎮ㊀㊀二、测度企业家精神的指标体系构建和测度方法㊀㊀学术界关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最早始于18世纪ꎮ 企业家 一词173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 坎蒂隆(CantillonꎬR.ꎬ1931)在«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ꎬ坎蒂隆在书中提到了100多次各种企业家ꎬ重点关注企业家的功能ꎬ强调企业家的洞察力和活力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ꎮ法国经济学家J.B.萨伊在1800年前后提出ꎬ企业家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1]ꎮ熊彼特追随萨伊的观点ꎬ他在1911年用德文发表的经典之作«经济发展理论»中ꎬ主张由创新的企业家所引发的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ꎬ企业家从事创新ꎬ而创新是展现企业家精神的特殊工具ꎮHébert和Link[2]将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归类为德国学派㊁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等三个经典学派ꎮ本文依据这三个学派梳理文献ꎬ探索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ꎮ一是以熊彼特和杜能为代表111的德国学派ꎬ强调企业家的创新精神ꎮ熊彼特系统地阐述了企业家的创新者角色ꎬ认为企业家所从事的工作就是 创造性破坏 ꎮ熊彼特所指的创新ꎬ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ꎬ把过去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 新组合 引入生产体系ꎮ创新活动既创造了资源ꎬ又赋予资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而创造财富ꎮ企业家精神是风险最低而非风险最高的创新方式ꎬ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创新ꎮ杜能将企业家的收入分为承担风险的报酬和创新的报酬ꎮ二是以奈特和舒尔茨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ꎬ注重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能力和冒险精神以及应付市场失衡的能力ꎮ奈特将企业家与风险承担者联系在一起ꎬ强调企业家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断试错ꎬ勇于冒险ꎬ是处理未来不确定性的主体ꎮ舒尔茨认为ꎬ经济的长期增长是一个充斥着各种类型失衡的过程ꎬ企业家才能就是应对失衡的能力ꎮ三是以米塞斯和柯兹纳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ꎬ着重关注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识别能力ꎮ米塞斯认为ꎬ企业家承受市场不完美的不确定性的行为ꎬ创造了市场机会ꎬ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因素是人的创造力ꎮ柯兹纳指出ꎬ新古典经济学描绘的均衡世界不可能自动实现ꎬ市场常常处于非均衡状态ꎬ企业家善于在这种非均衡状态中发现机会和创造未来ꎮ承继经典ꎬ立足当下ꎬ面向未来ꎬ深刻把握和理解企业家精神的精髓ꎬ阐述企业家精神的叙事ꎬ本身需要生发企业家精神而敢于理论创新ꎮ基于我们前期的研究ꎬ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文化价值观ꎬ是持续连绵的价值观创新和突破ꎬ是一种独特的特性和行动ꎬ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变量ꎮ企业家精神包括五个 元素 :创新精神㊁契约精神㊁合作精神㊁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ꎮ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元素ꎬ契约精神㊁合作精神㊁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元素ꎮ创新精神是一种知识创造ꎬ是价值观的连绵突破和持续创新ꎻ契约精神是一种文化信仰ꎬ是市场经济的支柱精神ꎻ合作精神是一种道德素养ꎬ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立身之本ꎻ敬业精神是一种职业习惯ꎬ是精益求精的行为方式ꎻ开放精神是一种学习态度ꎬ是立足全球的战略思维[3]ꎮ(一)指标体系构建在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时ꎬ基于典型性㊁综合性㊁可比性㊁数据可得性等准则ꎬ本文将考虑全国或一个地区在创新精神㊁契约精神㊁合作精神㊁敬业精神㊁开放精神等5个方面的综合表现ꎬ选用17个二级指标再细化成能够较好地衡量各个发展方面的67个三级指标ꎬ构成企业家精神指标体系(见下页表1)ꎮ据此ꎬ对全国和不同区域的企业家精神指数进行测度和评估ꎬ进而探讨区域企业家精神时空演变的典型事实和收敛特征ꎮ(二)企业家精神指数的测度方法本文采用客观赋权评价法ꎬ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企业家精神指数ꎮ全局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将各年份时序性立体数据通过全局主成分变换到统一的全局主超平面上ꎬ再将主超平面上的数据进行变换组合ꎬ进而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动态特性ꎮ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连贯性ꎬ本文选取了2000 2018年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年度数据做全局主成分分析ꎮ首先ꎬ对67个评价指标㊁30个省市自治区㊁19年的数据进行整理ꎬ形成67ˑ30ˑ19个数据构成的时序立体数据表ꎮ其次ꎬ用经过处理后的三级指标数据作为经典主成分分析法的输入ꎬ确定各三级指标在各二级指标指数中的权重以合成5个维度指数ꎮ最后ꎬ以二级指标指数得分数据作为主成分分析法的输入ꎬ得到5个维度指数在企业家精神指数中的权重ꎬ最终合成企业家精神指数ꎮ(三)数据收集与处理多数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ꎬ还有些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㊁Wind数据库㊁国泰安数据库㊁国经网和各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ꎬ部分数据如产业集聚度㊁产业协调度㊁受教育程度以及劳动力流动等由作者计算整理求得ꎮ为了保持样本的完整性ꎬ对于个别地区缺失的数据ꎬ本文采用线性插值法予以补齐ꎮ如果缺失中间一年的数据ꎬ用前后两年数据的平均值或移动平均值补齐ꎻ如果缺失两年的数据ꎬ则用相近的三年数据的移动平均值逐个补齐ꎮ211㊀表1测度企业家精神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属性指标含义或算法单位创新精神创新投入X1研发投入强度正向R&D/总产值%X2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正向地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X3科技拨款比重正向科技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重%创新产出X4科技成果数量正向当年科技成果登记的数量件X5核准注册商标情况正向当年注册商标核准数量个X6发明专利数量正向发明专利数/每万人就业人数件/人 双创 行为X7自我雇佣比率正向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人数/总从业人数%X8创业活跃度正向每千名劳动力创办私营企业数量个/人X9民营经济占比正向民营企业产品销售率%X10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情况正向高新技术企业利润额占GDP比重%X11专利申请情况正向专利申请数量/GDP件/元X12企业新产品生产情况正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GDP% 双创 生态X13创业政策环境正向开发区数量个X14政府服务环境正向R&D总经费中政府资金比重%X15融资便利性正向贷款存款转化率%X16金融服务环境正向金融市场规模%X17文化竞争力1正向地区文化馆数量个X18文化竞争力2正向财政支出中对文化投入的比重%X19消费力1正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20消费力2正向地区恩格尔系数指数X21消费力3正向居民消费率%X22消费力4正向最终消费率%X23高技术产业企业数占比正向地区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地区企业比重%契约精神企业行为X24知识产权侵权率负向地区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全国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数%X25信用评级正向地区信用评级AA及以上企业数/总企业数%X26劳动争议情况负向地区企业劳动争议案件数件市场行为X27金融机构违约情况负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X28企业资产周转率正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周转率%X29商品交易规模正向地区商品市场交易金额/GDP%X30市场交易违规行为负向地方政府罚没收入/GDP%政府行为X31政府服务效率1正向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X32政府服务效率2正向税收规模/公职人员数量元/人X33财政赤字风险负向财政赤字率%X34职务违规行为负向职务犯罪案件数件合作精神企业合作X35股份合作企业规模正向地区股份合作制法人单位数占比%X36技术合同规模正向技术合同成交额/GDP%X37中外合作规模正向各地区中外合作企业进出口额/GDP%产业合作X38产业协调度正向三大产业耦合协调度%X39产业集聚1正向第一产业集聚度指数X40产业集聚2正向第二三产业集聚度指数X41产业集聚3正向高技术产业集聚度指数X42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指数区域合作X43地区间综合物流规模正向国家地区货物周转量吨公里X44交通便利程度正向高铁开通城市数量个X45邮电业务规模正向地区邮电业务量/GDP%311续㊀表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指标属性指标含义或算法单位敬业精神工匠精神X46工业企业生产率正向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X47地区产品质量合格率正向产品质量合格数/总产品数%职业精神X48受教育程度1正向高中以上学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人X49受教育程度2正向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重%X50劳动力质量正向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专业精神X51利润率正向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成本%X52主营业务收入正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X53销售费用占比正向规模以上私营企业销售费用/GDP%X54工业污染治理能力正向工业废气污染处理设施运行费用占主营业务支出比重%开放精神国际循环X55进出口规模正向进出口总额/GDP%X56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正向FDI/GDP%X57外商直接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正向FDI/固定资产投资额%X58外资企业税收贡献正向外资企业所纳款项/税收收入%X59外资企业就业贡献正向外资企业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国内循环X60劳动力流动正向人口流动净迁移规模指数X61交通基础设施正向铁路㊁公路和水运里程数公里X62文化多样性正向地区使用的汉语次方言数量种技术生态X63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正向OFDI/GDP%X64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额正向国外技术引进合同额/常住人口元/人数字生态X65互联网普及率正向互联网用户数/总人口户/人X66互联网宽带接入率正向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总户数个/户X67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正向移动电话交换机的容量万户㊀㊀三、企业家精神的测度结果及基本分析(一)企业家精神的测度结果按照上述方法测度企业家精神指数ꎬ由于对数据作了标准化处理ꎬ结果中会存在一些负值ꎬ负值不代表经济含义ꎬ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中出现的负值代表在标准均值以下ꎬ表示该地区的企业家精神较低ꎮ根据统计学的3σ原则ꎬ按照Entrei =ABS(min(Entrei)+Entrei)进行坐标平移消除负数影响ꎮ全国层面的企业家精神指数测度结果ꎬ自2000年的0.158上升至2018年的12.664ꎬ年均增长率为25.95%ꎬ表明中国企业家精神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ꎮ下页图1绘制了企业家精神指数测度结果ꎮ如图1所示ꎬ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份的企业家精神指数呈逐步上升趋势ꎬ增长势头较为稳定ꎮ广东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最高ꎬ为5.078ꎬ广东地区的创新创业活力强ꎬ可谓粤商精神雄踞翘楚ꎮ青海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最低ꎬ为0.471ꎬ这意味着培育企业家精神是振兴青海经济的重要抓手ꎮ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为广东㊁江苏㊁浙江㊁上海和山东ꎬ这些地区企业家精神指数高ꎬ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当的ꎮ排名后五的省份是贵州㊁甘肃㊁宁夏㊁海南和青海ꎬ大多数为西部地区ꎬ这些地区民营经济不发达ꎬ企业家精神不足ꎮ(二)省际企业家精神的阶段性特征本文将观察期划分为三个时间段:第一阶段是2000 2007年ꎬ从本世纪初到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ꎬ我国加入WTOꎬ改革开放深度推进ꎬ经济持续高速增长ꎮ第二阶段是2008 2012年ꎬ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ꎬ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低迷ꎬ国内企业不畏艰难㊁艰苦创业ꎬ渡过难关ꎮ第三阶段是2013 2018年ꎬ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411长阶段ꎬ并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ꎬ2015年 大众创业㊁万众创新 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ꎬ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蔚然成风ꎮ图2绘制了不同时间段省际企业家精神的均值和变异系数ꎮ图1㊀10个代表年份省际企业家精神指数㊀㊀数据来源:根据作者的测算结果得到(a)省际企业家精神指数均值㊀(b)省际企业家精神指数变异系数图2㊀不同时间段省际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均值和变异系数㊀㊀如图2(a)所示ꎬ2000 2018年ꎬ企业家精神指数均值ꎬ广东最大ꎬ为5.078ꎬ青海最小ꎬ为0.471ꎮ分时间段看ꎬ第一阶段ꎬ广东均值最大ꎬ为3.929ꎬ青海均值最小ꎬ为0.299ꎬ前者是后者的13.14倍ꎻ第二阶段ꎬ广东均值最大ꎬ为5.037ꎬ青海最小ꎬ为0.525ꎬ前者是后者的9.59倍ꎬ地区差异缩小ꎻ第三阶段ꎬ广东的均值最大ꎬ为6.645ꎬ青海的均值最小ꎬ为0.656ꎬ前者是后者的10.13倍ꎬ差距稍有扩大ꎮ从变动趋势看ꎬ30个省市区均值呈现 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第一阶段 的趋势ꎬ表明在观察期内中国不同省市区企业家精神指数一直处于上升过程中ꎬ成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ꎮ图2(b)绘制了不同省市区不同时段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变异系数ꎮ2000 2018年贵州的变异系数最大ꎬ天津最小ꎮ第一阶段ꎬ青海的值最大ꎬ广东的值最小ꎻ第二阶段ꎬ贵州的值最大ꎬ天津的值最小ꎻ第三阶段ꎬ贵州的值最大ꎬ甘肃的值最小ꎮ从变异系数变动趋势看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对比ꎬ所有省市区均下降ꎻ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对比ꎬ下降的有18个省份ꎬ上升的有12个省份ꎮ总体而言ꎬ绝大多数省份的企业家精神指数波动程度逐渐减弱ꎬ企业家精神指数持续上升且更加稳定ꎮ(三)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分解下页图3绘制了企业家精神指数分解为创新精神㊁契约精神㊁合作精神㊁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等5个维度指数状况ꎮ图3(a)显示了全国层面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分解结果ꎮ创新精神㊁合作精神与企业家精神指数走势基本一致ꎬ呈上升趋势ꎻ契约精神2006年略有下降ꎬ其他年份呈上升趋势ꎻ敬业精神和开放精神在2013年前上升趋势显著ꎬ而在2014 2018年间几乎保持稳定状态ꎮ2013年之后创新精神在企业家精神指数中贡献511最大ꎮ图3(b)是30个省市区企业家精神指数5个一级指标的年度均值ꎮ北京㊁上海㊁广东㊁浙江等地区创新精神在企业家精神指数中贡献最大ꎮ北京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排全国第六位ꎬ而创新精神排在第一位ꎻ江苏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排全国第二位ꎬ而敬业精神贡献最大ꎬ创新精神贡献第二ꎻ山东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排在第五位ꎬ贡献最大的是敬业精神ꎬ创新精神贡献排第三ꎮ创新精神严重不足的是内蒙古㊁新疆㊁云南㊁青海㊁海南等省市区ꎮ黑龙江㊁广西㊁山西㊁甘肃㊁河北等地区的企业家精神指数年度均值中创新精神贡献最小ꎮ(a)中国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分解㊀(b)企业家精神指数一级指标年度均值图3㊀2000 2018年企业家精神指数二级指标的分解㊀㊀四㊁企业家精神的空间差异分析(一)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本文利用Dagum基尼系数动态诠释中国东中西部企业家精神的空间差异ꎬ并按照子群分解的方法将总体基尼系数(G)分解为三部分:区域内差异(Gw)㊁区域间差异(Gnb)和超变密度(Gt)ꎬ即G=Gw+Gnb+Gtꎮ基尼系数越小代表差异性越小ꎬ反之差异性越大ꎮ衡量区域企业家精神空间差异的表达式如下:G=kj=1kh=1nji=1nhr=1|entreji-entrehr2n2μ(1)其中ꎬk表示区域划分的个数ꎬn表示所有省份的个数ꎬnj和nh分别表示j地区和h地区内省份的个数ꎬentreji表示j地区内i省份的企业家精神ꎬentrehr表示h地区r省份的企业家精神ꎬμ则表示所有省份的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平均值ꎮ式(2)至(9)是分析企业家精神空间差异运用的相关公式ꎮ式(2)㊁(3)分别表示j地区的基尼系数Gjj和j地区与h地区之间的基尼系数Gjhꎬμj和μh表示j地区和h地区的企业家精神指数的平均值ꎮ式(4)为区域内差异Gw的计算公式ꎬ式(5)为区域间差异Gnb的计算公式ꎬ式(6)为区域间超变密度Gt的计算公式ꎮGjj= nji=1 nhr=1|entreji-entrejr|2n2jμj(2)Gjh=nji=1 nhr=1|entreji-entrejr|njnh(μj+μh)(3)Gw= kj=1GjjPjSj(k=3)(4)Gnb= kj=2 j-1h=1Gjh(PjSh+PhSj)Djh(5)Gt= kj=2 j-1h=1Gjh(PjSh+PhSj)(1-Djh)(6)Djh=(djh-pjh)/(djh+pjh)(7)djh=ʃɕ0dFj(y)ʃy0(y-x)dFh(x)(8)pjh=ʃɕ0dFh(y)ʃy0(y-x)dFj(y)(9)其中ꎬpj=nj/nꎬSj=njμj/(nμ)ꎻj=1ꎬ2ꎬ3ꎮ式7中ꎬDjh表示地区j和地区h之间企业家精神的相互影响ꎬdjh为区域间企业家精神的差值ꎬ表示区域j和h间所有entreji-entrehr>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ꎻpjh为超变一阶矩ꎬ表示区域j和h间所有entrehr-entreji>0的样本值加总的数学期望ꎮ(二)空间差异分析从总体差异看ꎬ东中西部地区企业家精神的基尼系数2000 2018年呈现出 先大幅下降 后小幅上升 的走势ꎬ表明总体上企业家精神空间差异性逐步缩小ꎮ2000 2014年东中西地区企业家精神的基尼系数从0.1707下降至0.1274ꎬ缩611。
2021年企业发展知识经济论文

2021年企业发展知识经济论文1.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经济管理制度指的是对企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约束,同时又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使企业人员的行为能够在管理制度范围内进行。
要创新企业经济管理首先就要创新管理制度。
第一要对已有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加强企业各环节管理水平,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创新经济管理制度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轻快的经济管理制度,制度要明确员工岗位的花费以及落实岗位职责,管理工作的责任必须落实到各岗位负责人身上。
二是在完善制定管理制度的同时做好员工监督制度,确保经济管理在进行过程中不出现人员玩忽职守的问题,最大程度避免企业经济受损。
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经济控制制度,构建一体化企业管理,以此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促使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2.创新企业资源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的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所创造的价值,并逐渐成为了经济和财富增长的主要源泉。
由此可见,企业发展应当重视知识的价值,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1)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以人文本”管理导向及时管理哲学上的一次变革,也是对企业自身经济发展的合理考虑。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于员工的情感交流,为员工创设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对于员工在企业中所表现出的能力要采取及时的认可,充分尊重员工人格,并充分挖掘员工潜在能力,多方面培养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员工创造性,带动企业经济发展。
(2)注重员工知识培训和教育。
对于在岗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和培训,使员工深入了解企业,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水平,以此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只有相关的培训学习,员工才能及时更新自身观念,从而能够积极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执行能力。
此外,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来制定考核标准,多吸纳高技术应用人才,打造高素质、高知识含量的企业人才队伍,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中国企业家2021调查报告聚焦企业创新

中国企业家2021调查报告聚焦企业创新中国企业家2021调查报告:聚焦企业创新探寻全新常态下新动力——XX 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聚焦民企企业创新进入即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的压力和转型升级的挑战,亟待激发新的强大动力。
中国企业家查核系统26日发布的《XX 亚洲地区中国企业家企业家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聚焦企业创新的现状与未来,探寻新亚洲型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创新驱动正从国家战略变成企业转变成行动“新常态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发展动力从传统要素驱动创新驱动。
同时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让转型升级的关键。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秘书长李兰说,要实现中国世界经济转型升级,必须充分切身感受深切体会企业创新的现状、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态势。
为此,把XX 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的主题确定为外贸企业企业创新发展。
通过XX年八、九月间进行的、涵盖我国2400多家不同类型企业的分层抽样调查,XX中国企业家调查报告得出这样的判断:我国整体上市公司整体上的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并通过创新促进了企业绩效的降低提升。
创新,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未来。
而投入,支撑起创新的力度和强度。
从研发全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这一衡量创新的核心指标看,我国企业创新投入近年来飙升连续上升,创新电控正在从国家战略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行动。
调查显示,总体来看,我国趋势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XX年的4.7%上升到XX年的6.7%。
其中,软件传输信息和电子技术服务业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最高,年度平均值为17.6%,这些年来it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其如日中天,原因正是在此。
创新不仅是基础建设,当更离不开人才支撑。
调查显示,中小企业我国企业大学生员工比重从XX年的14.9%上升到XX年的25%,上升了10.1个百分点,这表明长期以来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
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比重XX年已经达到了10.2%。
2021年企业创新分析论文

2021年企业创新分析论文一、产业集群的分类知识经济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当今的经济体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知识从传统生产中剥离,并在同时并存的传统生产系统上覆盖了一层经济信息网。
知识的存在方式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
显性知识指有一定的存在形式和固定的载体,可以明确地表达或描述出来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
这种知识可以在全球无成本的复制,加剧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在完成了整个操作系统的创造之后,通过编码这种系统可以忽略成本在全球的复制。
隐性知识指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述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存在于个人、组织的特定关系或信息流程之中,如工作诀窍、经验、视点、价值体系等。
这种知识的产生需要创造主题结合历史经验、对生产的了解、面对面的交流等等条件,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紧密相连,体现着地方化,其表现形式是产业集群。
同时隐性知识隐含着更多的创新思想,是集群创新最需要的,它不仅能促进集群知识的发展,更是提高集群竞争力的动力源泉。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形成了既有依托传统和当地力量发展起来的内生型产业集群,又有依托区域的地缘优势、政策优势、低成本优势等吸引外来企业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
如下图: 这里将产业集群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于分享隐性知识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另一种是由于产业特征或资源转移的惰性而形成的传统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是核心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指与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创新机制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运行系统。
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创新的主体。
主要由群内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各种中介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组成。
创新计划。
在知识信息通畅流动的环境中,在市场中介服务组织中介人和政府适当参与下,创新主体共同制定产业集群的创新计划。
监督者。
由市场中的消费者及专业技术部门组成的监督者。
构成集群创新体系的三大模块分别是:参与者创新主体和监督者模块;创新机制。
主要包括动力机制、互动学习机制、竞争合作机制、激励机制、自更新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企业家理论发展论文一、古典阶段企业家理论“Entrepreneur”(企业家)一词最早见于16世纪的法语文献。
而最早将企业家应用于商业的是康替龙(Cantillon),他在1755年所著的《商业性质概论》一书中认为企业家特质就是承担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家问题,创立了各具特色的企业家学说。
而在古典阶段,对企业家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探讨企业家的职能。
1.重农主义经济学派的企业家理论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等重农主义经济学家沿袭了康替龙的企业家理论。
魁奈认为企业家是简单的监督管理者,他抛弃了康替龙关于企业家的风险承担内涵。
重农主义经济学家波多(Baudeau)继承了魁奈和康替龙的观点,认为农场主是指承担费用、承担风险、享受获利——最终所有的一切经营都是为他自己利益的人。
杜尔阁(Turgot)则认为,企业家是富有的工业企业家或者商人,为了积累更多的财富而从事有风险的经营和生产管理事务。
2.萨伊的企业家理论最早赋予企业家突出重要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1803),在其《政治经济学问答录》中首先指出企业家概念包括企业家职能和企业家精神两项内涵。
他对企业家阶层的诠释是:“结合一切生产手段并为产品价值寻求价值的代理人,是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
”企业家是将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组合起来进行生产的人,是生产过程的中心枢纽,是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的协调者。
萨伊之后,约翰•穆勒(JohnStuartMill1848)在英国推广了这一术语。
古典阶段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则认为企业家的特质是人格化的资本,或者说企业家是一定资本的所有者。
二、新古典阶段企业家理论综述新古典经济对企业家的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特质,即企业家的性质。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熊彼特,奈特以及柯兹纳等人。
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的特质进行了分析。
1.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马歇尔(A•Marshall)提出了在修正不均衡,使不均衡走向均衡这一动态过程中企业家承担着重大作用的观点。
马歇尔所谓的企业家是多重角色的,他赋予企业家中间商人、风险承担者、领导协调者、创新者等角色,形成了企业家理论的雏形。
马歇尔指出:“企业家们属于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的有高度技能的职业阶层。
”马歇尔这种赋予企业家多重角色的折衷观点使其企业家角色理论失去了鲜明性,但其思想博大渊深,极大地影响了后人对企业家理论的研究方向。
2.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熊彼特(J.A.Schumpeter)从企业家资质或能力角度分析企业家阶层的角色功能,他界定了企业家是管理者,其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创新,企业家的创新产生了动态的经济运动与经济发展。
他提出了企业家即创新者,第一次把创新作为企业家的首要职能,强调创新是企业家的判别准则。
企业家通过“创新”显示个人成功的欲望,即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支持着企业家的活动,熊彼特把它称为“企业家精神”。
关于风险的承担问题,熊彼特认为承担风险的是资本家,而企业家并不是风险承担者。
熊彼特以企业家为中心,构筑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之外,独立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方式和历史进程的动态理论体系。
但他的理论完全抛开了资本的作用,将企业家与风险分割开来;把企业家置于企业组织之外去追求个人功绩,没有涉及到企业家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
3.奈特的企业家理论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年)一书中,根据不确定性和企业家精神来论述企业家阶层的功能角色。
他认为,面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承担的职责就是通过决策,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尤其是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
奈特的企业家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不确定性下,使管理权限和保证责任不可分割的联系起来,只有保证合同收入才能掌握决策权,这种逻辑在企业组织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股东与内部人的关系,但奈特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4.柯兹纳的企业家理论综述柯兹纳(Kirzner)继承了马歇尔的研究传统,从研究市场结构入手研究企业家的角色功能,他把企业家作为推动市场结构的主体,探索作为“中间商”角色的企业家本质机能。
他基于对市场过程的分析,提出企业家的主要贡献在于从市场过程中发现获利机会,从而形成了马歇尔之后企业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柯兹纳发展了马歇尔和康替龙的理论,从市场过程内在角度成功地阐述了企业家的形象,但柯兹纳的企业家理论局限于把不均衡只视为始终存在于投放与产出的过程中,他并未把企业看作是生产资源的集合,也没有考虑资本运营的风险作用。
三、新自由主义阶段企业家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对企业家的问题研究侧重于企业家的作用。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家行为受自身所处的组织环境的影响,有权选择自己的组织,主要代表人物有卡森、鲍莫尔等。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阿尔钦与德姆塞茨等人。
1.卡森的企业家理论卡森(Casson)运用企业家市场均衡模型来研究了企业家角色功能,在信息的主观性、内生性偏好和有限理性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综合了前人的企业家理论,把企业家的行为分析综合到一个供给——需求分析框架之中,构造了一个企业家市场均衡模型,从交易成本入手,得出了企业家对市场过程的参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结论。
卡森关于企业家一般规定性的探索,抓住了以往经济理论对企业家研究的不同要素。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者”角色的创新行为,柯兹纳的企业家“中间商”角色的套利行为都可视为卡森企业家“判断性决策者”决策行为的特例,这使得他的企业家概念更具有一般性。
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他的企业家概念的偏颇,即只注重企业家在企业中的交易性,而忽视了其生产性。
2.科斯的企业家理论科斯(Coase)认为企业家是决定企业制度形成的重要力量。
他在《企业的性质》中,从降低交易费用这一全新的视角阐述了企业家在企业制度形成中的作用问题。
在科斯看来,通过一个组织(企业),让某个权威(企业家)支配生产要素,能够以较之市场交易更低的成本实现同样的交易时,企业就产生了。
科斯同时论述了企业边界的存在和确定,认为企业边界的位置处于通过市场实现交易与通过企业组织实现交易成本相等的地方。
从他的理论,可以看出企业的边界也是企业家的边界,企业家在降低交易费用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受到企业家有限理性边界的限制。
3.诺斯的企业家理论美国新经济史学家代表经济学家诺斯(North)认为“企业家和他们的组织会对(可观察的)价格比率的变化直接做出反应,通过将资源用于新的获利机会或(在现有规则内变化无法实现时)间接地通过估计成本和收益以将资源用于改变规则或规则的实施。
”企业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在于运用自己的才能去发展通过重新配置资源获取更多收益的机会,并通过组织去改变制度框架的规则或准则。
在诺斯看来,制度变迁绝大部分是渐进的,长期的制度变迁是企业家短期决策的结果。
4.阿尔钦和德姆赛茨的企业家理论阿尔钦和德姆塞茨(AlchianandDemsetz,1972)在他们的企业理论中重点由使用市场的交易费用,转移到解释企业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上。
他们认为企业实质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每个人的边际贡献难以精确的分离与观测。
为了克服因此而产生的偷懒问题,必须让部分成员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为了保证其监督的积极性,剩余索取权必须交予监督者。
这可以作为对企业特别是古典企业中不对称的产权安排的有力解释。
但其重要缺陷是把企业家的功能仅仅归结为“监督”,而真正重要的职能,经营决策则被抽象掉了。
5.彭罗斯的企业家理论彭罗斯(Penrose,E)从企业组织的角度考察了企业家的角色和功能。
他认为:(1)企业家承担了推动市场与企业组织两者联动机构的作用。
(2)企业家应具有预见未来变化和发展潜在生产机会的能力。
(3)企业中未被利用的能力以及潜在能力构成了企业扩展的动因,企业家利用这些能力,促进企业的扩展。
(4)企业家是主动地承担风险,而不是被动地承担风险。
他讨论了企业家在企业的生产性和交易性两方面活动的实质作用,在企业家内在规定性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企业家理论的本质特征探析综上所述,西方企业家理论的演变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自由主义阶段。
我们看到的企业家理论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众多的学者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从企业家的职能、特征和能力不同的侧面描述和概括企业家一定的经济性质和本质特征,但是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标准。
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把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能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善于捕捉获利机会、勇于创新、主动承担风险,面对不确定性做出决策的企业管理者。
通过探析,企业家的本质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家具有企业家才能,富有创新精神,能主动承担风险;(2)企业家是生产的组织者和实践者,能不断吸纳人才,将各项资本优化组合,把握交易机会,降低交易费用,使企业利润最大化;(3)企业家具有市场眼光,能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并根据不确定性的内外部环境做出决策;(4)企业家承担着引导、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教育、凝聚人心、营造企业文化等企业领导职能,善于运用自己独特的领导艺术和方法。
随着企业家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以及对社会发展各方面所作的贡献。
企业家理论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和深化,它与人力资本理论,企业理论及其他更多理论的交叉、融合,必将使企业家理论发展的价值得以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