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_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

李贺研究的几个问题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后世因称李昌谷。

李贺是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祖籍陇西,故自称陇西长吉。

李贺少为诗章,十五六岁时,以工乐府与先辈李益齐名。

凡少年得意者,大都命运多蹇。

早岁,李贺受到前辈皇甫湜、韩愈的奖掖。

当是时,李贺意气风发,应进士第,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诋毁者怕其争名,遂攻击他不避父讳。

为此,名震一时的大文学家韩愈为其鸣不平,作《讳辨》回击诋毁李贺者,然贺终不能登第。

后来,李贺入京任从九品的奉礼郎,官微俸薄,因困顿无援多有不平之气。

在京时,李贺住崇义里,与名士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成为密友。

三年后,李贺辞官离开长安回昌谷老家。

然贫无以继,遂赴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好友张彻。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 27 岁英年早逝。

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李贺曾将手编诗集四编付于好友沈子明,收诗 233 首。

稍后,李商隐亦称李贺诗存四卷。

1 / 12

很有意思的是,杜牧与沈子明亦为至友;贺姊嫁给王氏,李商隐亦娶王氏之女。

杜牧、李商隐的生活年代虽略晚于李贺,但由于他们与李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其说法可信。

据此可知,后世流传的李贺诗集实出自李贺之手,基本上保持了李贺诗集的原貌。

亦可知,李贺诗名实播自唐代,得力于沈子明、杜牧、李商隐等人。

宋代以后,李贺诗名鹊起,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三李。

北宋初传的《李贺集》为四卷,诗为 219 首,卷数与自编的相同,但篇目、篇数、编次略有不同。

后又有五卷本,在四卷本的基础上加《外集》一卷,收诗 22 首,与四卷本合计,共 241 首。

五卷本今有汲古阁校刻的北宋鲍钦止本、董氏诵芬室及蒋氏密韵楼两家影刻的北宋宣城本,集名为《李贺歌诗编》。

又有《续古逸丛书》影印的南宋本,名为《李长吉文集》。

又有铁琴铜剑楼、《四部丛刊》影印的蒙古刊本,集名《李贺歌诗编》。

李贺诗最早的注本为南宋吴正子的笺注本。

以后,不同的注本相继问世,相比较而言,以清人王琦注本较为完备。

王琦视野开阔,其《李长吉歌诗汇解》选录了吴正子、刘辰翁、

---------------------------------------------------------------最新资料推荐------------------------------------------------------ 徐渭、董懋策、曾益、余光、姚佺、姚文燮、钱饮光、吴炎牧等诸家的评注。

王琦本最大的优点有三,一是汇集了前人精彩的点评和注释,为后人深入研究李贺诗免除了多方求索之苦;二是注释精审。

在字句发生歧义时,以求实的态度并存多解。

当一些字词无法作出准确的诠释时,或以不确定的态度提出看法,或直言未详;三是注意把佚诗收入集中。

其中,虽有不确定者,但不轻易剔除,采取存疑的态度。

近年来,王琦本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自《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王琦、姚文燮、方扶南三家注,中华书局 1959 年版)出版以后,王琦本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进入 20 世纪以后,李贺诗的新注本多有出现,其中,最有份量的当推叶葱奇的疏注本《李贺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 年版)。

叶本有六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广泛吸收了先贤的成果,以王琦本为疏注的主要依据;二是引征古籍时一一标举书名,其中,书名相同者标出著者;三是凡遇诸本异同字时均用小字附注于下,并加以说明;四是除释字词外,对深奥纡曲的句子也加以阐释;五是充分考虑今人的接受能力,用白话文作新注;六是采用撮要疏解的方法帮助读者理解诗意。

李贺生活的年代是充满了危机和忧患的年代。

3 / 12

早年,李贺历世不深。

当他从相对闭塞的昌谷看待纷繁复杂的大千社会时,以为猎取功名如探囊取物,由此产生了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马诗》十五)的自信。

然时事维艰,当李贺面对宦官专政、藩镇割据等日益深重的社会危机时,当坎坷的人生与被剥夺施展抱负的痛苦拧结在一起,李贺写下充满忧郁和悲愤的诗篇是必然的。

换言之,身世之感、落魄失意与体弱多病、自知朝不保夕的心理混融在一起,反映到李贺个人的行为中,遂形成了以诗为载体倾诉个人情感的格局。

从这一意义上讲,李贺诗歌关心的对象是个人的,但由于这种个体化情感表达的方式十分特别,特别之中又联系着时代的风云,因此,李贺在表达这种情感时很容易勾起人们相似的生活积累,进而引起共鸣。

在中唐诗坛上,李贺诗别具一格。

前人认为李贺诗歌的艺术成就超过其思想成就,应该说,这一评价是中肯的。

从艺术的角度看,李贺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有二,一是想象奇特,诗歌节奏的跳跃性大;二是善于着色,用色彩词营造奇诡冷艳的艺术情境。

想象奇特造就了李贺光怪陆离、凄厉孤愤的诗风,为其诗歌形成跳跃性的节奏奠定了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 为文时,人们经常会遇到辞不达意的情形,然李贺除了能竭尽山川万物之妙外,还能通过物象曲折己意,传达无法描述的心象。

杜牧在称赞贺诗时写道:

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陇,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杜牧兼及两面,在赞美贺诗语言生动、准确、传神的同时,还充分肯定了李贺超越前人的想象能力。

想象奇特一是源于李贺独特的感悟力,二是与李贺的个人气质及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诗人长期生活在昌谷,昌谷山清水秀,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和记忆。

在现存的诗歌中,李贺直接以昌谷为题的诗有十首之多,昌谷有南园,以南园为题的诗又有近二十首。

昌谷的奇山异水激荡在诗人的心中,培养了李贺不同凡响的想象能力。

细致地观察和描摹昌谷山水四季变化中的景致,一方面为李贺摄物取象、写景抒情带来不同于他人的内容;另一方面使李贺诗歌显示出不同于他人的节奏。

5 /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