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有cad图)
一采区设计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
![一采区设计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https://img.taocdn.com/s3/m/7f9a731e227916888486d74f.png)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一、采区开拓、准备巷道布置:本矿井有可采煤层一层,根据开拓布置,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各水平分区段进行开采,同一区段所有可采煤层均开采完毕后,转入下一区段的开采。
一采区的布置为:在地面修滑坡提升到至+2500米时形成车场和地面配电室,在掘进平洞开掘+2500井底车场及车场硐室。
然后分别在+2600m水平和+2510m水平掘进准备采面,平行于运输大巷段和运输石门。
由运输石门和回风石门分别揭穿设计开采煤层后,沿该煤层布置轨道巷、运输机巷、回风巷及回采工作面,从而形成回采工作面巷道系统。
副斜井掘进至+2600m标高后,开掘行人联络岩巷与+1600m回风石门连通。
二、采煤工作面布置:准备巷道完成后沿+1600回风石门分别布置110401、110402工作面和110301、110302工作面上部甩车场。
上部甩车场与两煤层工作面区段回风巷相连。
从+1550运输石门分别向3煤层与4煤层送倾斜溜煤眼。
沿两溜煤眼分别向采区理两翼送110301、110302工作面和110401、110402工作面区段运输巷。
连接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巷。
便围出了110301、110302和110401、110402工作面。
110201工作面直接连通+1600回风石门和+1550运输石门。
2煤层与3煤层平均水平错距为15m,3煤层与4煤层平均水平错距为10m。
根据选择的开拓、开采方式以及煤层间距,本矿井可采煤层考虑分层开采,不进行分组联合布置。
开采时采用正序开采,开采顺序为:先开采上层煤,后采下层煤。
为保证不同层位煤层的正常开采。
两相邻煤层间开采错距为60m。
三、采区工程量:采区岩巷总长850m,半煤岩巷总长3848m,煤巷总长540m.掘进总体积为27060.8 m3第二节巷道断面及支护一、巷道断面及支护:靖安煤矿、中部或井底车场、石门及采区巷道穿过的地层及煤层顶底板围岩性质、井巷的服务年限,并结合矿井的实际生产经验,巷道断面主要有半圆拱形、梯形两种形式。
采矿CAD制图标准
![采矿CAD制图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68622280722192e4536f6a4.png)
• 16.长图纸处理
– 零号图纸大小为841×1189mm。一般地,毕业设计打 印的图纸不宜用多张零号图纸拼接。每张打印的图纸 宽度不应超过零号图纸允许的宽度,长度不应超过零 号图纸长度的1.5倍。超过了上述尺寸的图形可以采用 折断线方式处理。折断线绘制见图1.20。
3 开拓
• • • • • 17.井筒 18.开拓巷道 19.井田边界 20.水平、采区分界线 21.保护煤柱线
• 17.井筒 – 各种井筒的平、剖面图绘制见图1.21。 • 18.开拓巷道 – 需绘制矿井全部开拓巷道,含主井、副井、风 井、井底车场、石门、运输大巷、回风大巷等 等,其中初期工程用实线双线,后期工程用虚 线双线。
• 开拓平面图中的主、副斜井附近绘制见图1.22。 • 开拓平面图中的井底车场附近绘制见图1.23。图 中巷道名称注记:编号563,仿宋长3(10*15)。 • 开拓剖面图中的井筒附近绘制见图1.24。 • 开拓剖面图中的风井附近及断开线绘制见图1.29 。其中风井附近局部放大见图1.30。 后期风井应 投影到剖面图适当的位置,并用双线虚线绘出。
• 26.设备及图元 • 采煤面附近设备及图元绘制见图1.35。 • 在首采面及其顺槽、掘进面及其他相应地点应绘 制需配备的采掘及通风设备,设备用大圆圈围出 ,圆圈内设备图元应均匀分布。 • 平面图上以串联方式绘制四种标准图元,即运煤 、运料、通风、运矸石图元,见图1.35。
• 27.中间联络巷 – 原则上采煤面沿走向方向不布置中间联络巷, 如果因巷道过长或其它原因必需设置中间联络 巷时,该巷道与顺槽的正交方向应有一定斜度 ,一般约3~5o,以利于回采时支架通过,见图 1.37。 • 28.控顶距图形对齐 – 采煤方法图中的最大、最小控顶距图形一律采 用后点对齐方式绘制,见图1.38。图中以支架 前柱底端点e、f垂直对齐。
准备巷道包括采
![准备巷道包括采](https://img.taocdn.com/s3/m/8053920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1a.png)
准备巷道包括采(盘)区上(下)山,区段石门或斜巷、采(盘)区车场,煤层群开采时区段集中平巷等。
准备巷道的布置方式称准备方式.上山采区与下山采区,单翼采区与双翼采区,单层布置采区与联合布置采区等不同类型.在运输大巷的上侧布置采区巷道,采区内采出的煤下运至运输大巷的采区,称为上山采区;在运输大巷的下侧布置采区巷道,采区内采出的煤上运至运输大巷的采区,称为下山采区。
采区上山布置在采区的中央,向两翼前进回采或由两翼边界后退回采的采区,称为双翼采区;如采区上山布置在采区的一侧边界附近,向另一侧前进回采或由边界向上山后退回采的采区,称单翼采区。
一套上山为一个煤层服务的采区,称单层布置采区;一套上山为几个煤层服务的采区,称联合布置采区。
、单层布置上山的采区准备方式m1煤层采出的煤,经该层区段运输平巷5到区段溜煤眼6,然后由采区运输上山运往采区煤仓11,最后在大巷车场装车外运。
mz煤层的煤,经该层区段运输平巷,直接到采区运输上山。
工作面所需材料及设备,从采区轨道上山的下部车场,提到采区上部或中部车场,然后转运到区段轨道平巷10。
其中m1煤层所需材料及设备,经轨道石门8,转到m1煤层轨道平巷7,采区内矸石的运输与此相反.采区轨道上山兼用于进风,运输上山兼用于回风。
m1煤层工作面所需的新鲜风流,由轨道上山4经区段石门8’及m,煤层区段平巷7’及5进入。
污风经由m,煤层轨道回风平巷7和区段石门8,进入阶段回风大巷2。
m2煤层工作面所需的新鲜风流,从轨道上山通过m2煤层区段平巷10’及9进入。
污风由轨道回风平巷10排至阶段回风大巷。
(二)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的联合布置准备方式两个薄、中厚或厚煤层m1和m2共用采区上山和共用区段平巷的一种联合准备方式如图10一3所示。
1.巷道掘进顺序阶段运输大巷1和阶段回风大巷2、采区共用运输上山3、轨道上山4以及共用区段平巷5,均开掘在m2煤层底板岩层中.区段轨道平巷lO、11,用轨道石门12与区段共用区段平巷5相连。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
![第四章 采区巷道布置(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4029e8f61fb7360b4c65a1.png)
第四章采区巷道布置地下煤炭开采时,往往将开采水平沿走向划分为若干采区,作为矿井的基本生产单元。
在采区范围内开掘一系列巷道,构成完整的采掘、运输、通风、供电和排水等生产系统,称为采区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根据煤层数目的多少分为:单一煤层巷道布置、煤层群分组联合布置;根据煤层倾角大小分为:采区(盘区)巷道布置、倾斜长壁开采巷道布置。
采区巷道布置设计是矿井生产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上山位置、数目、相对位置确定;上部车场、中部车场和下部车场形式选择;岩石集中巷或底板瓦斯抽采巷道布置;联络巷道布置设计;采煤工作面运输顺槽、回风顺槽、切眼布置;采区煤仓、溜煤眼设计;进、回风斜巷设计;顶板瓦斯抽采巷道或瓦斯排放巷布置设计等。
采区巷道布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矿井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
对采区巷道布置总的要求是;安全可靠,环节简单,运输、通风线路顺,巷道工程量省,设备占用少,车场线路布置和巷道断面有利于提高单产、单进水平,有利于机械化、自动化,巷道层位的选择有利于掘进和维护,在整个服务期限内维护费用低。
但生产矿井采区巷道布置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岩石巷道位置不合理为采区服务的上下山、进风、回风大巷位于构造带附近或应力集中区,在巷道层位的选择时,没有充分考虑顶底板岩石性质,巷道位于整体岩性较差的层位中,施工和维护成本高。
底板岩石巷道距离煤层的距离要么太近、要么太远,没有综合考虑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导致与煤层相联的巷道工程增加,瓦斯抽采的穿层钻孔工程量增大。
2.设计内容不全设计中图中没有水沟、管线吊挂位置,没有考虑施工时风筒吊挂尺寸、瓦斯抽采时钻机安装尺寸,没有考虑电缆和穿墙管的位置、数量,没有轨道和道岔铺设内容,没有巷道转弯曲线或曲线半径太小;没有考虑巷道中设备安装位置和安装尺寸需求,巷道施工完成后,无法安装设备。
图纸中不标注巷道坡度和坡向,也不标注巷道方位角。
3.巷道断面设计不合理巷道断面设计没有考虑服务期间巷道变形因素、设备与巷帮距离不够,行人安全间距不够,巷道高度、宽度不能满足设备布置和瓦斯抽采钻孔施工需要。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cdc815dcc1c708a1284a44bc.png)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轨道上山 轨道上山担负采区辅助运输工作。辅助运输量相 对于煤炭运输来说比较小,例如矸石一般只占出 煤量的10%左右。而且货流不同,运输设备也有 所区别。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轨道上山
矸石要用矿车装运,某些设备或材料要用平板 车运送,而人员需要乘专用的人车上下。目前, 采区辅助运输一般采用绞车串车运输方式。
(二) 岩石上山 (1) 岩石上山布置要求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层中,避免构造破坏。
层间距要求(h)
岩石上山应距煤层1020 m
8~10m 1 20~25m
12~14m
2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位置
(二) 岩石上山
① ② 岩石上山优点: 维护费用低; 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度;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防自燃有利; 不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 合理处理上山与平巷的相交工程,绕道工程量小。 岩石上山缺点: 岩石工程量大。
(4) 双岩一煤上山 2.适用条件 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的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四、采区上山数目及巷道布置类型
(5) 三岩上山
1.布置特点
三岩上山均置于底板岩层中;走向间距:三条巷道 相距1015m;层位上:1和3位于同一层位;2低24m。
2.适用条件
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8~10m 3 10~15m
12~14m 1 10~15m 2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有cad图)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有cad图)](https://img.taocdn.com/s3/m/99b2fffef705cc1755270961.png)
l 区= l采+2 l巷+ l柱
l巷=3 4.5m, l柱=0 20m
采区走向长度
加大采区走向尺寸的好处
相对减少上(下)山、车场及硐室的掘进工程量; 减少采区边界煤柱、上(下)山煤柱损失; 增大采区储量和服务年限,利于接替; 有利于采区和矿井合理集中生产,提高采区生产能力; 减少采面搬家次数。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 ——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 ——运送物料
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
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 减少设备占有数;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机轨分煤岩布置 布置方式: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联系方式 各 分 煤 层 超 前 平 巷 — 平 石 门 —3—平 石 门 和 溜 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2 7 8 6 3 11 5 12 1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易维护;设备集中,易管 理;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 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 难解决。 适用条件 煤层多,产量大的采区。当前应用较少。
第十三章 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 参数分析
※
※ ※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采(盘)区上下上布置 采区参 数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 联系方式
※
※ ※
引言
机轨分煤岩布置 机轨双机轨双煤巷布置
ZRMK-GC各种采《盘》区巷道布置模型
![ZRMK-GC各种采《盘》区巷道布置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de6247d15fbfc77da269b1a6.png)
中人ZRMK-GC各种采《盘》区巷道布置模型
021-*******
该模型反映了采区巷道布置方式,可直观地显示出采区巷道,机电硐室和采掘工作面巷道布置的相对位置与街接关系等。
可提高学员对采区布置的整体认识和了解,也可为今后的采区设计提供参考。
1、主要用途:煤矿各级培训中心及各类煤炭院校。
2、可完成实训内容:
(1)反应不同煤层采区巷道布置、机电硐室和采掘工作面巷道布置的相对位置与衔接关系。
(2)用流水灯演示主要生产系统的工艺流程过程。
3、技术要求及主要参数:
1)材质:铝塑板、型钢、有机玻璃、木结构。
2)主要产品有:
(1)走向长壁巷道布置
①单一煤层上山采区巷道布置
②共用上山的联合采区巷道布置
③厚煤层(分层同采)巷道布置
④水沙充填走向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
⑤近水平煤层联合布置的上山盘区巷道布置
⑥急倾斜单一煤层采区巷道布置
⑦倒台阶采煤法采区巷道布置
⑧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巷道布置
⑨斜切分层长壁工作面巷道布置
(2)倾斜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模型
①单一薄及中厚煤层倾斜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模型
②厚煤层倾斜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模型
③煤层群倾斜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模型
(3)规格:单件:600mm×800mm×700mm
组装:2000mm×1000mm×700mm。
第十章准备方式
![第十章准备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2e7517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9.png)
第⼗章准备⽅式第⼗章准备⽅式井⽥开拓⼯作结束后,即可转⼊开采的准备阶段,掘进为采煤服务的准备巷道。
准备巷道包括采(盘)区上(下)⼭,区段⽯门或斜巷、采(盘)区车场,煤层群开采时区段集中平巷等。
准备巷道的布置⽅式称准备⽅式。
第⼀节上(下)⼭采区式准备⽅式通常把采区分为:上⼭采区与下⼭采区,单翼采区与双翼采区,单层布置采区与联合布置采区等不同类型。
⼀、单层布置上⼭的采区准备⽅式图10—1所⽰为缓倾斜及倾斜薄及中厚煤层单层布置上⼭的采区准备⽅式。
1.巷道掘进顺序2.⽣产系统图10—1 单层布置上⼭采区准备⽅式1--运输⼤巷;2—回风⼤巷;3--下部车场;4—轨道上⼭;5--运输上⼭;6—上部车场;7、7′--中部车场;8、8′、10—区段回风平巷;9、9′--区段运输平巷;11—联络眼;12—采取煤仓;13--采区变电所14—绞车房;15—⾏⼈联络眼⼆、联合布置上⼭采区准备⽅式(⼀)共⽤采区上⼭的⼀种联合准备⽅式两个薄及中厚煤层m1和m2共⽤采区上⼭的⼀种联合准备⽅式如图10—2所⽰。
1.巷道掘进顺序2.⽣产系统图10—2 共⽤采区上⼭的采区巷道联合布置1—阶段运输⼤巷;2—阶段回风⼤巷;3—共⽤运输上⼭;4—共⽤轨道上⼭;5--m1层区段运输平巷;6--区段溜煤眼;7--m1层区段轨道平巷;8—区段⽯门;9-- m2层区段运输平巷;10--m2层区段轨道平巷;11—采区煤仓;12—⼤巷车场采区轨道上⼭兼⽤于进风,运输上⼭兼⽤于回风。
(⼆)共⽤采区上⼭和共⽤区段平巷巷道联合布置两个薄及中厚和厚煤层m1和m2共⽤采区上⼭和共⽤区段平巷的⼀种联合准备⽅式如图10—3所⽰。
1.巷道掘进顺序2.⽣产系统第⼆节盘区式与条带式准备⽅式层叫做近⽔平煤层。
由于近⽔平煤层倾⾓⼩,因⽽在准备⽅式上与缓倾斜和倾斜煤层相⽐,有相似之处,⼜有⼀些不同的特点。
盘区式准备⽅式,按盘区与运输⼤巷相对位置的不同,有上⼭盘区与下⼭盘区之分;按盘区的主要准备巷道的型式,还可分为上、下⼭盘区与⽯门盘区。
新大采矿学课件12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新大采矿学课件12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83903f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8.png)
(二)上山的倾角(坡度)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一) 上山数目
1、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二)上山布置类型
(5) 双岩一煤上山 布置特点:
•走 向 间 距 1 - 3 和 3 - 2 1015 m •层位上: •1距煤层 810m, •2距煤层 1214 m , •3—沿煤顶
此种方式:
3—先掘,超前勘探,为1和2 取 直定向;3用于通风行人。
适用: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 大,储量丰富的采区;
1) 岩石工程量大;
2) 接替困难;
3) 矸石排放多,污染环境。
(二)岩石上山(rock rise )
4、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联 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岩石上山
5、 岩石上山实例 张庄矿,开采M=5 m, 煤层上山:维护费67.2元/a.m,煤柱宽100 m; 岩石上山:维护费2.0元/a.m,不留煤柱.
10~15m 10~15m 2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 采区。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三) 采区边界上山
l 在采区边界设1~2条边界上山。 l 适用条件:
1) 瓦斯大,采用Z、Y型通风时,两条需设回风 边界上山。
2) 往复式开采,不沿空留巷,区段煤柱护巷的 往复式开采,要求采区一翼开掘两条上山。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ef57ad08a1284ac85043a7.png)
20m 2
(a)
1012 m
•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适用:A小、服 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Fig、17—1、b示。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
8~10m 1
12~14m
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20~25m
2
•运上距煤层1214 m
(b)
•走向间距:2025 m 适用: 开采单一厚煤层
(2) 集中机巷— 溜煤 眼 —集中“运上”。
7 8
5
12
3 12
6
4 10
12
11
4 10
86
5
3 1
11
2 12
7
4、机轨分煤岩布置优缺点分析
集中机巷沿岩层布置: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 机要求;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 料,服务时间长,岩层中易维护;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一)煤层上山(coal rise )
2、 改善维护状况的技术措施: l 避免两侧采面同时接近上山。 l 煤柱越宽,采动影响越小。
薄—30 m 厚—3040 m l 采用可缩性支护。
(一)煤层上山( rise in coal )
3、 适用条件 l 单—薄及中厚煤层采区,服务年限短; l 采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层采区(一次 采全高或放顶煤),煤及围岩稳定 l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下部有维护条 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 服务时间短的专用通风或运煤上山。
(二)岩石上山(rock rise )
1、 岩石上山布置: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 层中,避免构造破坏 层间距要求(h) 距煤层1020 m 范各庄矿:页岩 12 m; 新庄孜矿:砂页岩 68 m; 平四矿: 砂页岩 15 m
D5P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车场设计.
![D5P采区巷道布置及采区车场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0d7c45a417866fb84a8e55.png)
(%)三条岩石上山。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三条上山,适用于开采煤层层数多或厚 · .-% ·
种断裂、节理、层面结构;#覆盖层厚度突变。我国在生产矿井中试行的是岩体强度指数 判断法,国外推行的是岩石质量指标(&’()等,两者均可用来判定围岩性质,后者以岩芯 采取率为基础,在新区矿井设计时,便于采用。
生产实践中,认真积累和研究有关基础数据,不断提高储量分析水平,使设计建立在 可靠储量分析基础之上。
胶带输送机的生产能力大,运输可靠,运输费用较低,当采区生产能力大,上山倾斜 角度在 !#(’ 下山 !(’)以下时可广泛采用。当煤层倾角稍大,采用岩石上(下)山时,可按 胶带输送机要求,调整上(下)山倾角。目前所用的 )**++ 和 !***++ 宽的矿用吊挂式 胶带输送机,其小时运输能力各为 ,#*- 和 %,*-,每台运输长度分别可达 ,** $ #**+。功 率较大的,每台长度 #** $ !***+,小时能力可达 (** $ !***-。新型适用于下山(斜井)由 下向上运煤的胶带运输机可在倾角 .# 左右时运行,扩大了使用范围。
· ,+* ·
第一章 采区巷道布置与设计
四、采区上(下)山的运输
采区运煤上(下)山设备的生产能力应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生产能力总和。在设 计选择采区上(下)山的运输设备时,机采按工作面的设备能力计算,炮采按采区日产量 乘以 ! " # 的运输不均衡系数以及每班运煤时间为 # $ %& 计算。
第六章 准备方式巷道布置方案选择示例
![第六章 准备方式巷道布置方案选择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b8a92402e3f5727a5e962cc.png)
16
Ⅰ 6 9
7
8
5
4
图6-6 石门盘区 巷道布置方案图 1-岩石运输大巷; 2-总回风巷; 3-材料斜巷; 4-盘区石门; 5-轨道上山; 6-区段轨道平巷; 7-区段运输平巷; 8-进风行人斜巷; 9-煤仓; 10-绞车房
1
2
3
10 Ⅰ 7 6 3# 5# 7#
10
2
5
3
1
4
8
9
17
方案二、石门盘区巷道布置 盘区巷道布置的特点是:水平运输大巷仍布置在沿煤层底板岩石中, 距煤层底板20m。在盘区中部沿7#煤层底板岩石布置石门(按 3‰~5‰坡度掘进),为了便于煤的运输,在盘区石门内布置二个溜煤 跟。盘区轨道上山分别沿3#、5#和相#。煤层布置用作盘区运科和 回风。区段平巷布置同前。盘区石门与区段运输平巷以溜煤眼和进风 行人斜巷联通。盘区石门与盘区轨道上山以盘区石门尽头回风斜巷联 系。水平大巷与盘区轨道上山之间开招一条盘区材料斜巷,用于材料、 设备运输。盘区轨道上山与总回风巷直接相连,以利盘区进行回风, 如图6-6所示。
3
采区形式 采用普通机械化采煤法的采区,要求有一事 实上的走向长度,采区上部走向长度1200m, 下部走向长度1250m,平均走向长度 1230m,采用双翼采区布置,每翼走向长度 600m,已满足高档普采工作面走向长度的 要求,故采区形式采用双翼采区布置形式。
6.1.2.1
4
6.1.2.2 采区上山及设计方案 根据采区煤层赋存稳定、采区地质构造简单的条件,采 区上山可以提出三种布置方案。 方案一:采区上山联合布置。在距m2煤层12m的底板岩 层中布置两条上山,上山位于采区走向中央,通过石门 与煤层联系。两条上山相距20m。 方案二:采区上山联合布置。在m2煤层中布置两条上山 间距20m,上山位于采区走向中央。 方案三:采区上山联合布置。其中一条布置在采区中央 的m2煤层中;另一条布置在m2煤层底板岩层,距m2煤 层10m。煤层上山为输送机上山,岩层上山为轨道上山。
煤矿开采学第八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煤矿开采学第八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9e410c15901020206409c0f.png)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二、区段集中平巷布置方式分类
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和生产需要,煤层群 区段集中平巷方式大致有四种:
➢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三、机轨合一巷布置
(三) 机轨合一巷布置优缺点 ➢ 机轨合一巷布置缺点
机轨合一巷的跨度和断面大,没有煤巷定向, 巷道层位不好控制,因此施工相对比较困难, 进度较慢。 (四) 机轨合一巷布置适用条件 ➢ 煤层多,A大的采区。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双煤巷布置
合机械化采煤时,工作面设备的吨位重,体积大,通过 斜巷运送比较困难。 (2)适用条件 这种联系方式适用于倾角较小,层间距较大的煤层,以 便减少掘进工程量。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四、机轨分煤岩巷布置
(三)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集中上山的联系方式
➢ 采区集中上山与区段集中平巷之间的联系方式, 主要根据运输需要而定。并与区段集中平巷和区 段各煤层超前平巷的联系方式同时考虑和选定。
➢ 双岩巷布置的缺点: 岩石巷道掘进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采区准备时间较 长。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二、机轨双岩巷布置
(三) 机轨双岩集中巷布置适用条件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三、机轨合一巷布置
(一) 布置特点
➢胶带运输和轨道运输集中巷布置在同一条 断面较大的岩石巷道内。
7 8
2 5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十三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865bfda45177232e60a247.png)
返回
21
一、采区倾斜长度
• 采区倾斜长度影响因素: • 1、地质因素, • 2、运输设备因素, • 3、掘进通风, • 4、区段斜长及数目, • 5、经济比较 • 合理的采区倾斜长度:
返回
22
二、采区走向长度
• 采区走向长度影响因素: • 1、地质因素, • 2、运输设备因素, • 3、采煤机械化水平, • 4、掘进通风, • 5、经济比较GO • 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
返回
• 1、煤层上山的优缺点GO • 2、煤层上山的应用条件GO • 3、煤层上山受采动的影响GO • 4、改善煤层上山维护状况的措施GO
14
1、煤层上山的优缺点
返回
• 优点: • 1)岩巷工程量少,掘进费低; • 2)掘进速度快,采区准备期短; • 3)生产系统简单 • 缺点: • 1)巷道维护费高; • 2)煤柱损失多
返回23采区走Fra bibliotek长度经济比较最优化 返回
24
三、采区生产能力
返回
•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GO
25
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数目 返回
26
1、采区采出率
返回
• 地质储量:勘探查明的总储量 • 工业储量: A、B、C 、D四个等级储量,前
三项为能利用储量,D级储量叫远景储量或 暂不能利用储量 • 设计储量: A、B、C三级之和减去地质损 失的那部分储量 • 可采储量:可以采出的储量= K(Z-P)
• 2、轨道集中巷超前掘进,可查明地质构造, 为岩石运输集中平巷掘进定向。。。
• 3、与“机轨合一”相比,区段过渡时通风方 便
• 4、运输平巷超前掘时,运料方便 • 5、便于排水,不影响运输巷 • 缺点:受采动影响大,维护较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联系方式
采(盘)区上下上布置 采区参 数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间 联系方式
※
※ ※
引言
机轨分煤岩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
※
※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引 言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 布置为区段内各煤层生产服务的巷道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 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巷 ——区段集中巷 。
优点: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 长,岩层中易维护;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适用条件:
煤层多,层间距1015m。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斜巷联系
溜眼30,煤自溜,少占 设备; 斜巷20,施工条件差; 辅运和行人不便(设绞车) 适用:15;层间距 1015m。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 ——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 ——运送物料
等。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分层区段平巷的
维护时间,降低维护费;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 减少设备占有数;分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机轨分煤岩布置 布置方式: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岩石上山
岩石上山布置: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层中,避免构造破坏;层 间距要求(h);距煤层1020 m。 岩石上山优点和缺点: 维护费用低;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度;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易封闭采空区,防自燃有利;不 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能合理处理上山与 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程,绕道工程量小。岩石工程量大; 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服务 年限3年以上; 岩石施工能力强;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 承压水。
8
7 5 3 12 6 4 10 12 11 12
3 4 1 10 11
2 12 8 6 5
7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石门联系
2 7 8 6 9 4 10 3 5 12 1
11
施工方便;利用石门布置中部车场,辅运环 节少;行人方便。当很小时,石门长,工 程量大;运煤占设备多。适用: 的煤层;层间距1015m。
改善维护状况的技术措施:
避免两侧采面同时接近上山;煤柱越宽 ,采动影响越小; 薄—30 m 厚—3040 m; 采用可缩性支护。
适用条件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采区,服务年限短;采两个分层的单一厚煤 层采区,煤及围岩稳定;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下部有维护条 件较好的薄及中厚煤层;服务时间短的专用通风或运煤上山。
8
7 5 3 12 6 4 10 12 11 12
3 4 1 10 11
2 12 8 6 5
7
机轨双岩巷布置
机轨双岩巷布置优缺点
利于上、下区段同采, 分层同采,生产能力大; 岩石工程量大,准备时 间长。
7 8 6 5 4 10 11 9 3 12 2 1
机轨双岩巷布置适用
(淮南实例)
机轨双煤巷布置
机轨双煤巷布置 运输集中巷和轨道集中巷均置于下部薄及中厚 煤层中。 适用条件: 煤层多,产 量大的采区。 当前应用较 少。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岩巷工程量小,掘进速度快,缩短准备时间; 利于上、下区段回采,分层回采; 受采动影响大,维护量大。
2 7 5 3 8 4 12 1 6 11
联系方式 各 分 煤 层 超 前 平 巷 — 平 石 门 — 3— 平 石 门 和 溜 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机轨合一巷布置
机轨合一巷布置 胶带机和轨道布置在同一大断面岩巷内。
7 8 6 3 1 1 2 5 1 2 1
机轨合一巷优缺点 少一条岩巷,省工程量,易维护;设备集中,易管 理;断面大,施工定向困难;中部车场轨道与输送机 交叉,交叉点施工复杂;上、下区段不能同采、通风 难解决。 适用条件 煤层多,产量大的采区。当前应用较少。
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层位
对于联合布置采区,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 层或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
序;提高采出率,煤损少;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 护。 特殊条件下,将上山置于煤层群的中部或上部,可能的 原因为:下部煤层底板接近富含水层,或底板岩石松 软,且很厚,不易维护。 上山的倾角(坡度)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 度;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输上山”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 “运输上山”调为30,煤自溜。
采区上山数目及相对位置
上山数目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轨道上山—进风、辅助运输;运输上 山—运煤,回风 。
煤层数多,生产时间长,煤巷难以维护。
双岩巷不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5 4 6
3
12 11
2 1
10 12
联系方式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 平石门—溜煤 眼—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4— 平石门—轨道上 山2
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布置方式
7 8 6 5 4 10 11 9 3 12 2 1
区段集中平巷与工作面超前平巷立眼联系
7
5 3 12 6 11
(a)
图 13-4
2 1
5 3
5
7
6 (b)
近水平煤层机轨合一巷及其联系方式
6
区段集中平巷与采区集中上山的联系
一般根据运输需要确定。 1. 集中“轨上”与集中 “轨巷”联系— 石门、 斜巷; 2. 集 中 机 巷 — 溜 煤 眼 —集中“运上”。
第二节 采(盘)区上下山布置
※ ※ ※
采区上山的位置选择 采区上山数目及其相对位置 采区上(下)山的运输
采区上山的位置选择
煤层上山
煤层上山特点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 化时,坡度对输送机不利; 需留煤柱保护; 上山围岩是煤和 软岩;维护条件差;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程; 受采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