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导向与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导向与教学方法导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人类经验和智慧,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探讨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导向与教学方法,并尝试给出一些建议。
一、内容导向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教育价值。
首先,学生应该掌握历史的基本概念、术语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扎实的历史知识体系。
其次,历史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对历史问题的思考能力。
此外,历史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应该从中汲取思想、道德和文化的营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中学历史教育的内容导向还应注意质量和合理性。
过去,在某些地区和学校,历史教育存在着突出的地域性、偏颇性和政治化等问题。
历史教育应该切实把握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指导方针,避免片面和偏激的内容倾向。
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要以客观、包容的态度呈现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学生形成全面、科学的历史认知。
二、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
历史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历史教学过于讲授知识,缺乏交互和互动。
现代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创新方式。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和在线平台等工具,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增加学习的互动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独立研究和团队合作,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跨学科能力。
学生应该通过了解历史事件的多重因果关系和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历史课程在初中教育阶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本文将从思维导向的角度,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潜能。
思维导向的内涵与价值思维导向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思维导向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素养。
1.问题驱动策略问题驱动策略是指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过程和规律。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三国两晋南北朝》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分析问题。
2.案例分析策略案例分析策略是指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抗日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百团大战”作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此次战役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3.比较学习策略比较学习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区、国家或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比较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局观念,形成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例如,在教授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比较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三大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4.情境创设策略情境创设策略是指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真实感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感受历史,激发历史思维。
[124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20春
![[1242]《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20春](https://img.taocdn.com/s3/m/4b0e76c7f242336c1eb95edf.png)
1242 20201单项选择题1、10.“中外历史纲要”作为普通高中生的历史必修课程,要求达到的学业水平是()。
. A. 水平2.水平4.水平1.水平32、4.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言,世界史内容的学习更强调培养学生的()。
.历史是非观.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进步意识.国际视野和世界意识3、5.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
.学校及学生实际.考试大纲.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课程标准4、6.在历史学业评价中,根据学习目标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所作的评价称为()。
. F. 形成性评价.选拔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5、8.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首先就要坚持()的指导。
. B. 多元史观. C. 史学理论.唯物史观.史学研究6、9.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为目标。
.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的价值观7、3.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标示了知识学习的不同层次要求。
行为动词“知道”“列举”“说出”等行为动词标示的掌握层次.识记层次.理解层次.运用层次.了解层次8、1.中学历史课程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的根本任务. D. 面向世界.现代化建设.立德树人.人才兴国9、2.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初中历史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为主。
.历史常识.历史技能.历史知识.历史规律10、7.历史课程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
. E. 教科书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判断题11、2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到的“家国情怀”即是指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 A.√. B.×12、16.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学习,之所以选择北京人作为代表是因为北京人的遗址在北京。
(). A.√. B.×13、28.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实施中,既要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充分发挥主动性,承担二次开发课程的任务。
数学教学建议

一、教学建议历史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本标准为依据,力求体现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按照本标准提出的规定和要求,注重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整合,并使其具体化为课时目标。
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
(三)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运用多种方式展现历史发展的态势,尤其是通过教师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感知历史,清楚地了解具体的历史状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解,对史实做出合理的判断。
如通过具体讲述历史人物典型的言行事例,使学生对其有真切的感悟,加深理解和认识。
(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新课标学习心得在听了专家讲座《历史新课标解读》之后,我对历史新课标有了更多理解和体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事件能力。
”这一战略主题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核心,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把育人的问题放在首位。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明显的思想性,直接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左右。
历史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历史课程的编制,在教育的思想导向、内容选择等方面,不仅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且要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说,设计历史课程时,必须考虑到要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符合国家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基本国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社会规划等。
在我国,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学校历史教育,更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历史课程的编制,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思想导向,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解释和评述,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
坚持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
历史新课标的变化和实施建议

历史新课标的变化和实施建议作者:冯长运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第06期教育部日前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相比,增加了新内容,提出了新要求,发生了很多新变化。
新变化集中反映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新理念,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初中历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
为进一步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等优良品质指明了方向。
一、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
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新课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历史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是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通过发掘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提出了历史课程新理念新课标中,最突出新课程理念的是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此外,新课程理念还包括四点:一是以中外历史进程及其规律为基本线索,突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课程内容依照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序,循序渐进地展开叙述,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时候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精选和优化课程内容,突出思想性、基础性。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注重吸收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分反映人类文明的灿烂成就、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增强课程内容的生动性。
三是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鼓励教学方式的创新。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
2016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新教材简介

教 材 的 课 文 部 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 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 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 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 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 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 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教 材 的 课 文 辅 助 部 分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示例:《远古的传说》的一则“材料研读”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课文旁设: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 学生讨论。 示例:《三国鼎立》 的一则“问题思考”
辅 助 部 分 的 栏 目 类 型
吸收新的历史研究成果,体现新的观念
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 习板块之中。这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 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 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划分基本得到公认。
如将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的提法, 改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这样更 符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情况。
2.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
保留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维目标的划分,但对这三方 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了新的表述, 使历史课程的目标更为清晰、完整。
3. 对课程内容的修改
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重新编写每 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将该学习 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基本线索、主要 特征和重大史事进行了概述,揭示出历 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 能够了解每个学习板块内容的基本结构。
新课标的这些新变化,反 映出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 新趋向。我们应仔细研读 新课标,认真落实课标的 精神和要求,进一步推进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9年版的新思路与新变化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标准应该以年代学为基础,因为这种组织方 式有助于学生明了历史上的发展模式和因果关 系。” “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 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 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 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年代学是组织 历史思维的智力前提。” 《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对 时序的理解能力”。
修订组对调研意见的分析
3.六大学习板块的设计合理,从大的方面遵循了时间顺序 ,符合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应该坚持。但是每一个板 块中的具体内容采用“学习主题”的设计,存在问题:
(1)限制了史事的选择,疏漏了重大历史事件。
(2)主旨太大,包含内容过多,有时出现生硬捏合现象 ,难以建立基于时序与地域之上的历史因果关系。
确定中国史和世界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独特文明,以及 历代国近代史以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 内反对封建专制独裁统治的救亡图存为主线,兼顾 现代化因素。
• 中国现代史突出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三、坚持并完善基本理念与改革方向
3.重视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 衔接,进一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如何对初中、高中、大学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 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 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一直是有关部门高 度重视、从教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此次修 订工作中,修订组对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 的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以及大学教材《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进行了认真全面梳理和深入研讨, 对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也在研读相关文本 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义务
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

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历史是一门研究过去事件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更好地学习,本文将介绍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
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历史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历史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学习内容初中历史课程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学习注意事项1.注重课堂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
2.做好笔记:课堂上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要做好笔记,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记录下来。
3.培养兴趣:历史课程相对较为枯燥,学生要学会调整心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主要学习方法和技巧1.思维导图法: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2.时间线法:学生可以制作时间线,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有助于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3.角色扮演法:学生可以选取历史人物,扮演他们的角色,深入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中考备考技巧1.熟悉教材:学生要熟悉教材内容,掌握重点知识点,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
2.做题巩固:学生可以通过做历史题目,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答题能力。
3.总结规律:学生要总结历史题目的规律,了解出题人的出题思路,提高答题准确率。
提升学习效果的策略1.制定学习计划: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
2.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历史课外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座等,拓宽知识面。
3.互相讨论:学生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历史问题,共同探讨,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学习方法和技巧,相信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精品文档]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8年版[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ab08735f12d2af90242e68f.png)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前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基本立场,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三套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题三套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测试题(一)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联系生活学历史B.培养研究历史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答案:C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理解与掌握B.过程与方法C.科学与探究D、继承与发展答案:B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教课标D、教课本答案:B4、()关注研究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阶段性评价答案:A5、()关注研究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阶段性评价答案:B6、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强调:我国的时代精神的核心是()A、发展变革B、改革开放C、改革创新D、勤俭节约答案:A7、对历史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是历史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
A、基础B、特定C、保障D必要答案:D8、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氛围,为学生主动研究、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A、研究B、实践C、表达D、探究答案:D9、历史作主要包括学生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历史书籍等。
是考查学生()的能力的方式。
A、收集和处理信息B、历史研究结果C、历史常识D、科学探究答案:A10、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A、历史教科书B、教学图册C、教师教学用书D、学校图书室答案:A11、《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包括()建议。
①教学建议②教材编写建议③评价建议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12、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简述等行为动词的内容均为()层次要求。
A、识记B、理解C、运用D、掌握答案:A13、如果要论证春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下列哪方面的论据应当最有说服力()A.专家的解释B.民间的传说C.古籍的记载D、国家相关法规答案:C14、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比较”等行为动词的内容为()层次要求。
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估标准

分值
教育思想和
教学目的
1.较好地运用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改革意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2.根据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实际情况,制订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并能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3.思想导向正确。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掘历史课程的思想教育因素,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14.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15.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矫正及时准确,课堂训练、作业设计科学合理、难易适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课堂效率高。
16.教学时间控制恰当,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20分
9.课堂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结构紧凑,层次清楚,过渡自然。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问题设计要有合理的深度、难度和梯度,切忌满堂灌、满堂问,要给学生思考、学生活动留出充裕的时间。做到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课堂训练的有机结合。
50分
教师素质
10.有较高的历史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理论素养;课堂组织能力强,能灵活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性问题。
7.教学方法选择、运用得当: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创新,符合新的课程理念;另一方面,教法改革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切忌只重形式,不重效果。
8.教学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与学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引领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凝练学科核心素养
为建立核心素养与课程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对于落实立德 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 凝练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 课程内容,制定内容标准,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5、吸收新成果,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与时俱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课程内容中充分呈现。把培养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融入课程之中,努力呈现 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新成就。同时,吸收了课程标准研究领域的新 思想,以及十余年来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
(二)基本理念
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 钋,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 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 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形成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历 史素养和国家历史认同,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是历史课程所坚持的价值 追求。
4、坚持问题导向
现行课程面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形势、新要求,有不少需要破 解的问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坚持统筹规划、协同推进的原则,钋对各 学段课程之间统整不足、各项改革之间协同性不强、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不 配套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调整了课程结构和内容,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 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 革与评价考试、高校招生、教师配备、资源条件和经费保障等相关改革的配 套。在标准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标准等, 对教学实施、评价考试提出具体建议。强化各学段纵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 横向协调配合。增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力求标准“管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

2022年版义务教育历史新课程标准试题与答案一、填空题1.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
3.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原则是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导向。
4.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
5.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6.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7.历史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的学科。
8.历史课程7-9年级的学习为一个学段9.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学,以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为其重要功能。
10.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11.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12.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3.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
1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1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16.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17.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和趋势,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18.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史实,了解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初步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范文

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第一篇范文: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演变过程的学科,其在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导向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我国初中历史课堂中进行思维导向的教学。
一、历史思维导向的内涵历史思维导向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运用历史观点、方法和知识对历史现象进行认识、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背景,认识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
2.史料实证: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客观评价。
3.历史解释:学生能够运用历史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客观的解释。
4.历史价值观: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传授,对历史思维导向的培养关注不足。
2.问题:过分强调记忆,忽视学生的历史思维训练;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生动、有趣的历史教学活动;教师历史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学生历史思维导向的培养。
三、初中历史课堂思维导向的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故事、案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2.史料教学,培养实证精神:运用史料,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史料,培养实证精神。
3.问题驱动,引导历史思维: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如原因、意义、影响等。
4.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组织小组讨论、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精神。
5.跨学科教学,拓宽历史视野: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地理、语文、政治等,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6.评价多元化,关注思维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

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一、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取向1.强调思想性“课程性质”中提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教学建议”中提出: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注重其所呈现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取向。
2.注重基础性“课程性质”中提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建议”中提出: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
3.突出以学生为本“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教学建议”中提出: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
4.注重学会学习“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教学建议”中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教学活动建议旨在倡导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教学建议”中提出: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评价建议”中提出:应根据评价的任务和对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新课标学习心得
在听了专家讲座《历史新课标解读》之后,我对历史新课标有了更多理解和体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意识到历史课程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事件能力。
”这一战略主题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作为核心,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必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把育人的问题放在首位。
历史学科属于人文社会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学科本身具有明显的思想性,直接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左右。
历史教育作为人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的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历史课程的编制,在教育的思想导向、内容选择等方面,不仅会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且要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说,设计历史课程时,必须考虑到要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符合国家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如国家的法律法规、基本国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社会规划等。
在我国,以历史学科为基础的学校历史教育,更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
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历史课程的编制,要在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思想导向,正确阐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的解释和评述,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的问题,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
坚持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计的最重要的原则。
此外,历史课程属于学校课程中的学科课程,因此历史学科与学校历史课程
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作为专业研究的历史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重要基础,也是历史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专业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前沿发展等,都会影响到学校历史课程的编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历史课程的编制。
但是,学校历史课程又不同于专业历史学科,它是传播历史基础知识、培养中学生基本历史素养的课程,因而又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在设计历史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历史学科是建构历史课程的根基,又要特别注意不能将专业历史学科简单、机械地照搬或移植到中学历史课程中,避免使中学历史课程成为专业历史学科或大学历史课程的简化版、压缩版。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提出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一方面反映出历史课程与历史学科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又将课程定位在基础教育上,明确课程自身的属性和特点。
在课程内容的选编方面,《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选定的知识,既是历史学科中最基本、最主要和最典型的知识,又是学生应具有的历史素养中的必备知识,并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