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散文二篇
第16课《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思维能力:结合文章段落内容及结构提升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等能力。
2.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感受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与伟大的人格魅力。
2.学习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开头的写作技巧,掌握总分总式的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鼓励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深刻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恰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活着,都有不同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散文,聆听罗素的回答!一、走进作者首先,我们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2岁丧母,4岁丧父,由祖父母抚养长大成人,一生命途多舛、坎坷不断。
正是由于童年遭遇的艰辛与孤寂,罗素尝尝独自一人在荒凉失修的花园中玩耍与思索,由此对自然、生活、知识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观其一生,即使生活艰辛,罗素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积极追求知识与真理,坚决捍卫和平与正义,是公认的“未来时代的先知”、“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因此,罗素的一生又多姿多彩、璀璨夺目。
可以看到,罗素虽饱经磨难,但他努力生活、不屈不挠、奋发进取,最终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
像罗素这样的“大家”,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作出了怎样的思考与回答呢?接下来,我们结合上述作者生平,走进文章,听一听罗素的答案。
二、领会全篇请同学们快速通读一遍课文,待会儿老师将通过内容提炼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考一考大家,我们一起带着问题来学习。
学习任务一:内容提炼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题目采用问句的形式,激发读者想象。
就让我们走进文章,探探究竟,找一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首段第一句便揭示了答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散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散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分析和解读散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散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和解读散文,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散文。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散文二篇》2.参考资料:相关散文作品、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篇散文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分别呈现两篇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探讨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散文阅读方法。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散文二篇★目标定位【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
2.了解写作风格。
3.能初步认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探究课文的主题。
2.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生的含义,积极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过程设计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外国作品《美丽的颜色》,主人公工作时废寝忘食、坚持不懈,在简陋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伟大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篇作品,了解其他作家是如何认识和对待生活的。
二辅读资料1.有关蒙田:蒙田的名声在十七世纪已远播海外,在英国,培根的《散文集》就深受蒙田的影响。
在十七世纪上半叶那个古典主义时代,有人认为他那结构松散的散文不合人们的口味,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他又声名鹊起。
著名作家、哲学家狄德罗欣赏蒙田的散文恰恰在于所谓的“无条理”,认为“这是自然的表现”。
有些作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思想似乎特别复杂,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因此对于后代的各式各样的人都具有无穷无尽的引力,大概这就是包括蒙田在内的古代大师的秘密。
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莎士比亚、苏格拉底、米开朗琪罗一样是一位不朽的人物,他的随笔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世上同类体裁中绝无仅有的”。
2.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三、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写.意(xiè) 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四、读课文《要生活得写意》,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发言,教师明确:1.结合注释,理解标题的含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文体知识,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散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散文内容。
2.分析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3.学习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难点理解散文中作者的深刻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优美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2)教师导入: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散文家们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散文二篇》,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作者简介(1)严文井,原名严文锦,现代作家、散文家、儿童文学家。
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著称。
(2)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作品风格简洁明快,富有思想性。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4)整体感知:①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永久的生命》和《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主要内容。
明确:《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了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②这两篇散文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明确:《永久的生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
《我为什么而活着》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4.研读课文,分析文章主旨和艺术特色(1)分析《永久的生命》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2. 能够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3. 能够写出简短的散文。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2. 写出简短的散文。
三、教学难点1. 应对题目和写作材料;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引导、举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散文,让学生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
2. 案例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已有的散文,让学生学会如何发掘散文中的情感、意境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散文中的情感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理解散文的概念和特点讲解散文是一种散文体裁,不同于小说、诗歌等。
散文是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类的感情、对历史的思考等,通常有叙述、议论或抒情性质。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不像诗歌那样急功近利,它更多的是讲述一些生动的故事,表达一些情感。
散文的特点是真实、清新、朴素、形式灵活、可读性强等,是大众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还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散文中的修辞手法(1)对比手法:用对比手法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对比,增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例如:“绿色和黄色,思想和行动,一份神秘和一份智慧,它们交融在一起,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类的情感统一在一起。
”(2)排比手法:排比手法指的是用同一句型、同一结构的语句,列举多个内容,使文本更加生动、感染。
例如:“世界上只有变化不变的真理,只有不变才是变化的本质;只有规律才能走向灵活,领悟生命的真实意义。
”(3)比喻手法:比喻手法能够让读者理解和感受到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琴声犹如溪涧,声声回荡在山中,宛如初次听到自己心跳般的激动。
”3. 写出简短的散文结合生活,让学生写一篇题材简单的、朴实自然的散文,有两个选择:(1)描述一件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融入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第16课 散文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我为什么而活着》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三、文本分析《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也是一篇思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散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
序言虽篇幅较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四、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
在认知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
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
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
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着:“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就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教案带教学反思
16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永久的生命本文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略有改动。
本文是严文井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它不仅富有哲理,鲜明生动,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有改动。
本文教学过程永久的生命【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题目为“永久的生命”,如何理解?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人类的生命却是永久的,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第一部分(第1段),谈个人生命的短暂,表现出个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
第二部分(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束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把握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对生命的感悟,揭示了生命“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为什么而活着通读课文,请问答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是什么?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感悟精彩句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三种感情”比作“飓风”,表现出了作者对一生中的三大追求执着坚定的信念。
【把握文章主旨】作者认为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布置作业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课文,包含《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本单元选入五篇散文,分别是写人记事性散文、托物言志性散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性散文,意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本课是由两篇议论性散文组成,他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学情分析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的也较早,但对于议论性散文,学生接触较少,对议论文学习也仅仅是略有涉及,因此需要通过朗读、批注等多种方式理清课文层次;用品读语言的方法,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背诵,摘录等方式,体会文中哲理,掌握文章作者观点。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课文中心论点;2.通过朗读、批注、概括等方式,理清课文思路;3.品读摘抄,背诵,品味文中语言,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读懂课文,掌握中心论点;2.感受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
学习难点1.反复阅读,理清议论文思路;2.理解课文深刻的道理,提高学生思想境界。
学习方法朗读合作探究观看视频学习课时两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一、导入曹操《短歌行》“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抒发生命苦短的感慨;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意在珍惜时间。
他们同时道出了生命是短暂的事实,而作家严文井却认为生命是永久的,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窥究竟。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内容1、自读课文,互相纠错字音,勾画不容易理解的语句;2、分组朗读,画出每段中心句。
明确:第一段第一句“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二段第一句“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三段第一句“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四段第一句“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
(总结规律:中心句往往在段落首句或尾句)3、快速浏览,概括作者论说生命的特点及作者情感的词语,完成板书生命(易逝——可怜;永久——感动;奇迹——赞美)欲扬先抑明确:本文写作意图,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先抑后扬,从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进到崇高的思想境界,“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评价方案设计+反思
《散文二篇》课堂教学设计《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测评内容】1.参考课下注解,了解作者。
2.参考“读读写写”,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评价方式】1.通过分析学生课前习习案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重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便课堂重点讲授难字难词的读音和意义。
2.学生通过课前习习案掌握重点字词,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作者思想情感,了解作者观点,明确难以理解的语句。
【练习内容】1.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永久的生命各段中心句划分层次作者情感1.2.3.4.5.2.了解背景,理解主旨。
3.研讨课文,揣摩写法:课文高唱生命的凯歌,可是第一段却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是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4.品味语言,重组成文: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请从赞美生命的角度,自由命题,从课文中选取三四个佳句形成一篇小文章。
然后朗诵给同学们听。
【评价方式】1.通过理清作者思路,划分文章层次,体会作者情感,检验学生是否领会文章的内涵。
2.通过对背景的补充了解,理解主旨,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的中心观点。
3.通过对文章写法的揣摩,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是否掌握欲扬先抑的作用。
4.通过重组成文,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品析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
【测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作业内容:新课表同步练习《知识与能力训练》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3、64页。
【评价方式】利用作业评价,掌握知识应用。
【 创设情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是我们七年级课文《紫藤萝瀑布》的一句话,作家由花及人向我们谈了她对生命的认识,今天我们来听听严文井的答案。
【设计意图】由旧文引入新文,从旧知导向新知。
学生熟悉的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类散文也会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 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 1.了解作者。
2.积累字词。
【设计意图】1.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有助于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两篇》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观点。
(重点)2.品味文章既睿智又形象,既理性又富有感情的语言,了解哲理散文的文体特点。
(重点)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结合自身实际生活,体悟、获得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难点)【教材分析】《永久的生命》是作家严文井1942年创作的一篇带有比喻的议论性散文,它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揭示出个体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而言,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高度赞美以及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诫人们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促人上进。
文章哲思深邃,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易懂,感情充沛,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
它短小精练,层次分明,充满理性的力量;文章又饱含巨大的激情,字里行间透出思想家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对人类的拳拳关爱之情,尤其令人感动。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散文,你能分别总结出它们的特点吗?预设:《背影》,叙事散文,侧重于写人,记事,本文以小见大,用朴素而深情的语言,表现了父爱的深沉。
《白杨礼赞》,抒情散文,本文或直抒胸臆,或用象征和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对白杨树和北方军民等的赞美之情。
《昆明的雨》,写景散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抓住昆明雨的特征,表达对昆明的雨、人、事等的想念。
这三篇文章,或侧重于记事,写人,或侧重于写景,抒情,那么《散文两篇》又侧重于表现什么呢?二、初读,说“文体”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一说,《散文两篇》又侧重于表现什么?预设: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些关于生命的哲理。
三、细读,悟哲理1.请同学们默读《永久的生命》,并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从文中读到了哪些关于生命的哲理。
预设:A.生命是短暂、易逝的;B.生命是伟大的,生命能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C.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D.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
第16课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教学目标】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师: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永久的生命严文井)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
2.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他创作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
2.文体知识哲理散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也称“议论散文”“说理散文”。
它或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的议论,或借助具有哲理性、形象性的事物,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的议论往往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哲理散文不是让读者去获得理性的概念,而是让读者感知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天地。
写作时,要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理、形于一炉。
3.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兴.味(xìnɡ)洗涤.(dí)牛犊.(dú)茸.毛(rónɡ)蔓.延(màn)凋.谢(diāo)繁殖.(zhí)臼.齿(jiù)混.为一谈(hùn)(2)理解词义臼齿:磨牙的通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散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教案《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两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散文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培养他们对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认识。
教学重点:两篇散文中对生命意义和生活目的的探索。
学生对散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自我反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中的隐喻和哲理。
激发学生对生活意义的个人思考和表达。
作者简介及作品背景:《永久的生命》:作者张抗抗,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永恒价值的思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罗素,阐述了自己生活的三个激情: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的同情。
教学准备:《散文两篇》课文PPT课件,包含张抗抗、罗素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生命现象和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感受生命的多样性。
学生作业本、笔、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生命观”写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生命现象和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生命主题的兴趣。
2. 简要介绍散文的特点和学习散文的意义。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详细介绍张抗抗和罗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散文:请学生朗读两篇散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体会散文的韵味。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每篇散文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生命意义和生活目的的探索。
深入探讨(15分钟)1. 主题思想:分析两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如何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个人经历的反思来表达。
2. 哲理探讨:讨论散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
互动活动(20分钟)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散文中对生命意义的不同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教学设计)
16 散文二篇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1.体会本文语言平易通畅、哲理性强的特点。
2.理解本文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有关感受和思考。
领会作品的情思,激发对人生新的认识和思考。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二)自我研读,生成新知1.生字难字臼.齿(jiù) 茸.毛(róng) 蔓.延(màn) 凋.谢(diāo)洗涤.(dí) 俯瞰.(kàn) 遏.制(è)2.作者介绍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当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第一层:(第1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2~4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5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再读课文,理解情感(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4)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学设计二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两篇散文。
第一篇《背影》讲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父爱的伟大。
第二篇《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这两篇散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感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散文的欣赏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散文中的深层情感和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散文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散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父亲和生活的深深热爱,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散文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难点:深入理解散文的内涵,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
3.启发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相关文章:准备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对新课文产生期待。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散文二篇》教学反思《散文二篇》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两篇议论性散文。
根据单元目标和编者意图,本节课教学主要想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
2.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二是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
难点在于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本课虽然是自读课,但学习难度较大,因为学生从议论性散文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是以前较少有的,这是一个新挑战。
因此要具备新的视野和新的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通过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引导进行学习:首先由旧文引入新文,从旧知导向新知。
从学生熟知的叙事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议论引入这两篇议论散文的教学,用比较的方法突出本课两文写法上的特点。
其次指导学生品味文章标题,感悟课文核心内容。
接下来从阅读入手让学生感受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第四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最后品味议论性散文的特点,训练语感,积累语句。
这两节课教学环节设有逻辑性,能做到自学和指导相结合,课堂氛围较好,学生思维活跃,生成性问题较多,合作学习效果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1.初次接触议论性散文,学生这种文体的认知还不到位。
2.对作者在文中表述的观点理解还不够深刻。
3.仿写训练效果不理想。
改正措施:1.加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训练,以此为基础提高学生对此类文章观点和思路的理解能力。
2.利用自习课进行仿写辅导训练,进一步感受议论性散文语言睿智而又形象的特点。
2023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散文二篇教案
16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赏析,学习欲扬先抑和层层深入地阐述道理的写作方法。
3.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赏析,学习从生活经历谈起,表达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写法。
2.感悟作者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课时安排:2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生命,是人类永远也解不开的迷。
时间过得很快,一个人活在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
那么,生命怎样才能永久呢?这节课,我们就到《永久的生命》中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了解作家作品。
2.写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对生命永久这一问题进行总结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明确】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2.请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并概括各部分内容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谈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高唱生命的赞歌。
(三)重点研读任务一:本文作者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是运用了什么写法?【交流展示】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它们既然离开,就永远不会再返回”“智者对此也无能为力”。
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接着作者说“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
“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作者的感情由悲观变为乐观,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这是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散文二篇
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一、导入新课
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
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
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3)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理解:“凋谢”指个体生命的凋谢,“不朽”是生命整体的不朽,生命的前进方式是令
人惊叹的,同时,正有了个体的凋谢,才成就了生命整体的不朽。
目标导学二:探究文本,学习本文行文思路
探究:本文只有五个自然段,这五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有何联系?请同学们分小组简要探究分析。
内容:第一段:写“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突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
第二段:写人不应为生命的短暂与逝去感到悲观,并以小草与牛犊为例,说明我们要关注生命本身的神奇,关注生命的不朽。
第三段:用形象的比喻将整体的生命比作不懂疲倦的旅客,用它的暂居状态比喻个体生命,由此来说明个体生命易逝与整体生命不朽的关系。
第四段:作者从说理回到现实生活,批判暴君的杀人,同时赞叹生命的永久。
第五段:以哲理性的语句结束全文,使人印象深刻。
联系: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一开始并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突出写个体生命的有限,并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然而第二段却忽然转折,将我们带入永久生命的美好视野,完美地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同时,作者为了表达其观点,先是将抽象的理论以比喻修辞呈现,而后又以现实生活现象呈现,同时又将其寄寓于哲理性语句中去。
构思十分巧妙。
目标导学三:思考生命,感悟人生
思考:整体的生命是永久的,个体的生命是易逝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命的这种奇妙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个体生命?
明确:因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去做对整个人生有价值的事,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梦想而努力。
学生的当务之急,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技能,为未来人生梦想的实现奠定基础。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切努力都有其意义,因为生命的整体是永久的,我们要在这永久的生命中留下光彩的一笔,同时又要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一定的审美休憩之外,须立即报以百分之百的努力。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一、⎩⎨⎧个体生命易逝 (先抑) ⎭⎪⎬⎪⎫整体生命永久生命自身神奇(后扬)二、生命是奇迹,礼赞生命 人生态度积极乐观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散文,其哲学内涵十分深刻,因此宜将体悟其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前一课时我们在学习生命具有永久性的特点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个体性特征。
是的,生命如此短暂,正如前文的感叹,“我们都非常可怜”。
那么,在有限的生命里,也
许我们该做点什么,换句话说,也许我们应该首先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阐释的。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结构
1.作者在标题中抛出自己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他在文中是如何回答该问题的?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请简要概括文章五个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本文的结构思路。
内容:第一段:回答标题所设下的问题,“我”活着的理由有三个,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第二段:具体阐释追求爱情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可以使人摆脱孤寂,可以让人领略到美好境界。
第三段:讲述知识能增加人们对自然、科学、人类自身的了解,满足人类求知欲,给人带来无限乐趣。
第四段:写人类的痛苦促使着“我”不断努力,以期减少这痛苦,但“我”依然痴心不改,要为此奋斗。
第五段: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认为如此活着是有意义的。
结构: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采用直接说理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1.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2.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你能说说知识给你带来了什么吗?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事实上,我们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在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下的创造,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解开世界之谜的快乐,还有思考过程本身的快乐。
3.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为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目标导学四:认识哲理性散文
探究:本课的题目为《散文二篇》,但从内容上来看,作者都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更像是议论文。
然而,又不像议论文,因为我们没法从论点论证等方面对其进行解读。
也就是说,这两篇被定义为散文的文章既具有散文的某些特征,也具有议论文的某些特征,并在
议论中阐释着深刻的哲理,我们不妨将名字综合起来,称它为哲理性散文(或议论性散文)。
请同学们结合对这两篇散文的认识与解读,说说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具备哪些特征。
明确:(1)从两篇文章都能通过分析具体的结构与层次把握文章观点来看,议论性散文应具有议论文的观点明确、结构清晰的特点,且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2)从文章语言以及叙述方式上来看,议论性散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征,即用语形象,这也就意味着将抽象的说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中,能使读者获得感悟。
同时,哲理性散文并非一味地说理,因而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具有散文的抒情性特点。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解除孤寂爱的结合见到仙境的缩影(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辰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社会)
(同情)苦难⎩⎪⎨⎪⎧痛苦的呼号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