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7 波兰犹太钢琴家艺术和生命的追问

合集下载

关于钢琴

关于钢琴

<海上钢琴师>《钢琴师》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

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钢琴之森》是由女作家、漫画家一色真人创作的一部励志动画片,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一之濑海、雨宫修平等,故事充满了温情与感动,是一部特别小孩子观看的作品。

于2007年出品,2007年7月上映。

(制片区居然是台湾- - )故事主要讲述日本天才钢琴家阿字野因为意外而导致手部受伤,至不能在钢琴上攀上世界的高峰,在心灰意冷之下,阿字野抛弃了他的钢琴。

殊不知被弃在森林里的钢琴却为一小孩发现,而小孩慢慢与钢琴发展出深厚感情,在缘份的牵引下,阿字野发现这小孩便是自己的学生海,最令他惊讶的是,海竟透过森林中的钢琴孕育出天才的音乐感,那是能在世界发光发热的音乐感,阿宇野决定把海带到世界去…(关于钢琴的来历1698年,意大利管风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福里为佛罗伦萨的贵族菲迪南德·梅迪契制作了一架与羽管键琴的外形和结构相似的钢琴。

1709年,克里斯托福里又制作了一架能同时演奏弱音和强音的钢琴,从此开始了钢琴艺术的历史纪元。

在意大利语中,“钢琴”就是指能同时发出强音和弱音的羽管键琴。

后来,克里斯托福里将闲暇时间完全投入在钢琴的革命性发明中,从1709年到1732年逝世为止,他一共做出了25架钢琴。

[耶胡迪·梅纽因]钢琴的前身是击弦古钢琴,而不是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是通过拨动琴弦而发音,而钢琴则是通过敲击琴弦来发音的。

用钢琴可以演奏任何风格的乐曲,但不一定能达到真正完美的效果。

作为一个小提琴演奏者,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因为琴弦发出的声音不像人的嗓音,人的嗓音可以保持一定的强度不变,而琴弦受到敲击之后,声音会由强变弱。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1 深潭微澜,总得朗月光照花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1 深潭微澜,总得朗月光照花

█深潭微澜,总得朗月光照花荣获这届赛事决赛第3名并获维托尔德·马尔库任斯基设立的特别奖——肖邦协会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的选手,是彼得·帕勒茨尼(Piotr Paleczny)。

这是一位重量级的波兰钢琴家。

他1946年5月10日生于波兰南部的雷布尼克(Rybnik)。

作为波兰钢琴家,他曾获1968年索非亚国际钢琴赛金奖,获1969年慕尼黑国际比赛3等奖;本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获第3名后,又于1971年获普列文(Pleven)国际钢琴赛和1972年波尔多(Bordeaux)青年演奏家大赛两项金奖。

华沙参赛时的彼得·帕勒茨尼(Piotr Paleczny)在雷布尼克音乐学校,彼得·帕勒茨尼的首位钢琴老师是玛利亚·科瓦尔斯卡(Maria Kowalska),此人史料未详。

第二位老师是波兰钢琴家、该校校长查尔斯·萨弗拉内克(Charles Szafranek)。

作为彼得·帕勒茨尼的重要老师,查尔斯·萨弗拉内克1904年12月14日生于雷布尼克;1918年14岁于德国埃森音乐学院师承波兰钢琴家伊格纳齐·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1860~1941)的弟子阿尔弗雷德·帕齐希(Alfreda Patziga /Alfred Patzig);1921年起于波兹南音乐学院师承西吉斯蒙德·里希奇(Sigismund Lisicki/ Zygmunta Lisickiego)5年,期间也师承指挥家和作曲家瓦迪斯瓦夫·拉茨科夫斯基(Wladyslaw Raczkowski,1893~1959),作曲家、合唱指挥和音乐评论家维霍维奇(Stanislaw Wiechowicz,1893~1963)。

此后他于巴黎圣乐学校(Schola Cantorum)师承保罗·布兰德(Paul Brande)。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钢琴练习曲》是波兰作曲家里盖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共有三卷,每卷都包含数十首曲目。

其中第一卷的第六首曲目被称为《华沙之秋》(La chute d'eau à Varsovie),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风格,并以其流畅华丽的旋律和技巧性的演奏而闻名。

《华沙之秋》是一首长达约5分钟的练习曲,以G小调作为基调,是在1831年创作的。

这首曲子的名称来源于里盖蒂参与的波兰起义。

整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挑战性。

首先是A部分,以极为充分的和弦、快速连续的琶音和扬琴声的高音连线开始。

整个部分都充满激情,并以急促的节奏展现了华丽的旋律和技巧性的要求。

这里的技巧包括快速的指法、跳音和大幅度的手指间的移动。

整个A部分都需要演奏者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同时又要保持舒缓的节奏感和流畅的旋律线。

接下来是B部分,这个部分是曲目的高潮之一。

B部分以G大调为基调,是整个曲目中的亮点。

它的旋律优美动听,奏出流畅优雅的音符,并带有某种优雅和悲伤的情感。

在技术上,B部分要求演奏者具备准确的手指协调性,清晰的音色和流畅的旋律线。

最后是C部分,整个曲目的尾声。

C部分是一段后奏,以静谧而神秘的音色构建起来。

它是由轻柔、缓慢的琶音和和弦交替推动的,为整首曲子创造了一种冷静的氛围。

在技术上,C部分要求演奏者准确地掌握力度和音色的控制,以确保和弦的连贯性和音乐的流畅性。

《华沙之秋》是一首富有技术性和感情表达的练习曲。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技巧和灵敏的感觉。

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流畅的旋律线,演奏者可以将里盖蒂的音乐情感传达给听众。

这首曲子对于技术上有一定水平的钢琴家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练习和演奏曲目。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里盖蒂(Frédéric Chopin)是波兰音乐家和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钢琴练习曲》是钢琴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以其优美旋律和复杂的技巧而著称。

本文将围绕着这首练习曲展开分析,探讨其音乐结构、技巧要求和表现主题。

让我们来了解《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的背景和结构。

这首练习曲创作于1830年代初期,是作曲家在离开波兰前的最后作品之一。

它是以充满沉重忧郁的华沙秋天为题材,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不舍。

乐曲共分为三个部分,采用了咏叹调的形式,具有浓烈的绘画色彩和抒情主题。

在音乐结构方面,这首练习曲采用了A-B-A’的三部曲结构。

首先是A部分,以C小调为基调,通过短促的音符和多变的音程来表现出秋天初期的凄凉和忧郁。

随后进入B部分,音调上升至E大调,音乐节奏加快,旋律变得更加热烈奔放,表现出秋日余晖下的欢愉和兴奋。

最后回到A’部分,回到C小调,音乐渐渐平静下来,最终以和谐的和弦结束。

整个结构充分展现了作曲家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秋日的感慨,将秋季的多重情感巧妙地融入到音乐中。

我们来分析一下《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在技巧上的要求。

这首练习曲在技巧上要求极高,它融合了大量的琶音、三连音、跳音、拍打音等技巧,要求演奏者具备精湛的手指灵活性和速度控制能力。

尤其在B部分的高潮部分,音符的密集程度和手指的跨度都对演奏者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克服技术难度来表现出音乐的激情与澎湃。

这首练习曲成为了许多钢琴演奏者的技术练习之一,也是考验演奏者功底和技艺的重要曲目之一。

我们来谈一谈《华沙之秋》这首练习曲所表现的主题和情感。

作曲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多变的音乐形式,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秋季的感慨融入展现了对家乡的多重情感,包括离愁别绪、凄凉忧伤、欢愉兴奋等。

这种情感在音乐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既有着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又蕴含着对整个民族的祈盼和深情眷恋。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是波兰作曲家里盖蒂的代表作品之一。


首曲子的名称来源于里盖蒂在二战期间经历过的一段经历,他在德国占领下的波兰首都华
沙生活和创作,目睹了战争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在这首曲子中,里盖蒂用音乐表现出对
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达到了深刻的艺术效果。

首先,这首曲子的基本调性是c小调,具有哀婉的情感色彩。

曲子的开头以弱音器的
音色开始,音乐表现出华沙之秋的寂静和凄凉。

接下来,曲子的节奏开始加快,弦乐开始
发声,表现出华沙之秋里面的忧虑和不安,整个曲子的旋律线非常顿挫,同时使用大量的
颤音和装饰音,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和不安全感。

其次,这首曲子的节奏鲜明,表现出了战争和流离失所的痛苦和苦涩。

不同乐器之间
的对话和竞争也让乐曲具有战时的紧张感。

尤其是第二个主题的部分,整个节奏强烈有力,象征战争带来的摧毁和血腥屠杀,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里盖蒂在曲子的结构中使用了大量的变化,表现出华沙之秋的不稳定和变幻。

他采用了大量的二价和七价和弦,使曲子的音响更具有张力和不确定性。

曲子的最后部分,没有采用大团结的和谐,而是突然结束,表达了对战争的彻底反战态度。

总之,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是一首充满哀婉和强烈情感
的曲子。

里盖蒂用音乐表达了对战争的道义谴责和对人民的悲痛同情,这首曲子也反映了
波兰以及整个欧洲的现实处境,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2 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2 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

第九届赛事比赛时间:1975年10月7日~28日;地点:华沙爱乐大厅;评委会主席:作曲家、教师、音乐理论家、华沙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卡齐米·西科尔斯基(Kazimierz Sikorski,1895~1986);卡齐米·西科尔斯基(Kazimierz Sikorski)此届选手来自22国家和地区,共84名:决赛名次:波兰选手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Zimerman)、苏联选手蒂娜·乔菲(Dina Yoffe/ Joffe)、苏联选手塔蒂雅娜·菲德金娜(Tatiana Fedkina)、苏联选手帕维尔·吉利洛夫(Pavel Gililov)、美国选手迪安·克莱默 (Dean Kramer)、巴西选手戴安娜·卡齐奥(Diana Kacso);肖邦协会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波兰电台马祖卡舞曲的最佳演奏奖: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

卡塔琳娜·波波娃-齐德隆(KatarzynaPopova-Zydroń,1948~)获得荣誉奖(提名奖)。

1975年的华沙爱乐乐团音乐厅从这届起,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举办的固定活动增加了“肖邦逝世周年纪念会”;赛事举行期间的10月17日为肖邦纪念日,华沙、克拉科夫的圣十字教堂为此举行莫扎特《安魂曲》的演奏。

本届赛展主题:肖邦的画像;主办单位:华沙肖邦协会;展出地点:奥斯特洛斯基皇宫(Ostrogski Castle)。

█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是届华沙国际肖邦赛中,获第1名的是波兰犹太裔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

这是此赛设立以来,波兰籍钢琴家第3次获得这一名次。

华沙参赛时的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前面篇章中已经谈到,华沙第8届国际肖邦钢琴赛获奖选手彼得·帕勒茨尼的师承中,波兰钢琴家、卡托维兹音乐学院教授斯特凡·埃莉诺芙娜(Stefania Allinówna,1895~1988)是其主要老师之一。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 引言:以肖邦为坐标的波兰钢琴艺术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  引言:以肖邦为坐标的波兰钢琴艺术

█引言:以肖邦为坐标的波兰钢琴艺术俄罗斯钢琴大师安东·鲁宾斯坦曾言:肖邦音乐是把人们带入流连忘返的梦境,李斯特音乐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遍地光辉。

而始终仰慕肖邦的弗朗茨·李斯特在其《谈肖邦》一文中写到:“肖邦不喜欢管弦乐队的轰鸣巨响,而满足于把自己的构思完全体现在钢琴的象牙键盘上。

他达到了目的而丝毫没有丧失表现力。

任何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创作的人,都不能不在其中发现最高度的美、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

其大胆的尝试都有其依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并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而不至于古怪,修饰的细致合乎法则,装饰的华丽不致成为优美旋律的累赘。

其许多优秀的创作富于巧妙的配合,可以说在音乐风格的掌握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才华横溢的青年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画像肖邦钢琴音乐对后世影响之深,肖邦钢琴演奏艺术的影响也至今延绵不衰,其触键技术及其“歌唱性”奏法对同时代及后世的影响同样罕有其匹。

波兰的音乐传统悠久绵长。

但唯有肖邦,成为波兰民族最具说服力的坐标。

以肖邦命名的华沙国际钢琴赛,而今已成为波兰自立于全球乐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就波兰民族而论,肖邦钢琴音乐传统及其作品艺术风格的直接传人,可以谈到的首先应该是1819年10月20日生于奥匈帝国所治布科维纳(Bukovina,今属乌克兰))附近的切尔诺夫策(Czerniowce/Chernivtsi),一个亚美尼亚裔家庭(一说摩尔多瓦)的卡罗尔·米库利(Karol Mikuli)。

此人自小师从波兰音乐会钢琴家弗兰西斯泽克·科尔贝格(Franciszek Kolberg),1839年遵父母之命赴维也纳学习医药学,在那里接触了包括著名德国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里克(Eduard Hanslick,1825~1904)在内的音乐界许多杰出人物。

1844年起到1847年,卡罗尔·米库利移居巴黎,师承肖邦近4年之久,同时师承贝多芬好友、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安东·雷哈(Anton Reicha,1770~1836)学习作曲和对位。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8 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8 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

█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巴西选手阿图·莫雷拉-利马(Arthur Moreira-Lima),获得这届赛事的第2名。

阿图·莫雷拉-利马(Arthur Moreira-Lima)的参赛登记照阿图·莫雷拉-利马1940年7月16日生于里约热内卢,6岁起师承当地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卢西亚·布兰科(Lúcia Branco,1921~2010)——没有资料查证卢西亚·布兰科的师源背景,据称为李斯特再传弟子,可知她门下弟子多出,证明了她的教学成就。

1949年,他9岁时于巴西交响乐团举办的比赛中获一等奖,得以与该乐团在交响音乐会中合作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

1957年在里约热内卢,17岁的阿图·莫雷拉-利马参加帕德雷夫斯基的学生、波兰演奏家亚历山大·显克微支(Aleksander Sienkiewicz)创办的首届国际钢琴赛,获名第10;这使他获得了巴西政府的奖学金,1960年得以前往巴黎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音乐学校,两年中师承玛格丽特·隆(Marguerite Long)本人及其弟子让·杜瓦扬(Jean Doyen,1907~1982)。

在巴黎就学期间的1961年,他曾于当地参加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音乐赛,1962年又于美国沃斯堡参加范·克莱本国际钢琴赛,两次大赛虽然落败,却为他在1962年第2届里约热内卢国际钢琴比赛中获3等奖奠定基础。

经该赛评委列夫·奥伯林和雅科夫·扎克力荐,1963年由苏联政府提供奖学金,他开始于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师承雅科夫·弗里耶尔的门生、德裔苏联钢琴家鲁道夫·克雷尔(Rudolf Kehrer,1923~;后居瑞士苏黎世),直到1968年毕业。

在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中,阿图·莫雷拉-利马(中前弹琴者)与同时代的雷雅克·克莱因(Jacques Klein,1930~1982)、路易斯·伊卡(Luiz Eça,1936~1992)、纳尔逊·弗莱雷(Nelson Freire,1944~)在一起,后中部是卢西亚·布兰科教授。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 篇目、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附:丛书其它卷目录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   篇目、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附:丛书其它卷目录

本书主旨:以文学、美学、史学的视点审视、解读世界钢琴艺术介述获奖选手师承背景,揭示世界钢琴艺术百年概貌世界钢琴艺术源流管蠡丛书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经典至尊的回眸巴松著内容导读:安东·鲁宾斯坦曾言:肖邦音乐将人带入流连忘返的梦境,李斯特音乐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遍地光辉。

在同一时代中,肖邦追求键盘音乐的深度表现和歌唱,与李斯特在键盘上追求乐队效果,从织体技术上挖掘钢琴的表现力相互映衬,将钢琴艺术推向历史的极致。

李斯特有言:肖邦不喜欢管弦乐队的轰鸣巨响,而满足于把自己的构思完全体现在钢琴键盘上。

他达到了目的而丝毫没有丧失表现力。

任何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创作的人,都能发现其最高度的美、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

其大胆的尝试都自有其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而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而不至于古怪,修饰的细致合乎法则,装饰的华丽不致成为优美旋律的累赘。

其许多优秀的创作富于巧妙的配合,在音乐风格的掌握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作为浪漫派音乐创作和钢琴艺术创新的代表,没有研究并能够演奏肖邦作品,很难称得上全面的演奏家。

成功演绎肖邦音乐需要表现力、表情和美的声音品质、高超的技术、深微的体察和高度的智性、灵性和即兴性。

以肖邦音乐演释为标的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的创立,逐步克服了早期或有的遴选肖邦演奏专家的刻意,逐步走向了遴选发寻全面的演奏家之路。

有鉴于此,挖掘、分析和介述历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获奖选手的师承背景和走向,足以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展示世界钢琴艺术的百年概貌。

引言:以肖邦为坐标的波兰钢琴艺术第一届赛事:从沙俄到苏联的钢琴艺术传统与民族共生息的波罗尼亚琴音被缚的和飞翔的奥伯林第二届赛事:辉光耀眼的匈牙利钢琴传统乌克兰琴音星辰般的歌唱波兰犹太钢琴家艺术和生命的追问第三届赛事:质朴自然、激情灵性的涅高兹门派琴风波兰民族琴音中坚守的黎明和黄昏琴板上折射的欧洲影像第四届赛事:战后首赛和评委会主席战后的波兰键盘英雄群像苏维埃旗帜下命运不同的钢琴家第五届赛事:走向平衡互融的键盘艺术块然独存的后浪漫学派融进西方古典音乐中的东方元素第六届赛事:亮点、花絮和题外话不同国度钢琴家的职业命运成功和落败后的苏联钢琴家第七届赛事:良师益友雕琢出的“钢琴之妖”一朵奇葩,一面深厚的传奇背景第八届赛事:两个美国人演绎的键盘奇迹一个亚洲人牵出的欧洲传统深潭微澜,总得朗月光照花第九届赛事:三代厚积,薄发出的浪漫光华三个苏联钢琴家的人生和事业流向南北美洲乐坛上燃烧的两团火焰第十届赛事:严谨的、理性的和诗意的邓泰松探问苏联学派,依旧虎威风雄深远背景映衬下的灼灼其华波格雷里奇体现的美学传承、流变和冲撞第十一届赛事:涅高兹家族,在与宿命的抗争中传家两名法国获奖选手的身后背景三名决胜者,其来有自的三朵花第十二届赛事:祖庭之魅,波兰学派弟子的向心和感恩别样登场,不同做派的法系肌肉秀山掩古寺,意大利传统偶现飞檐一角从苏联到独联体,易帜时期的雏凤新声第十三届赛事:乌拉辛的创造性和苏塔诺夫的自发性丘西亚诺的冷静规守和蒙特罗的热切即兴波兰和意大利钢琴传统的再兴之绪不同民族选手煊示的苏俄琴风第十四届赛事:褒贬声中成长的中国钢琴才俊转益多师的必然成果走向艺术高点的不同路线第十五届赛事:布雷查兹的诠释路线和前程展示林氏兄弟艺术生涯的风雨途程亚洲获奖选手的欧陆情结第十六届赛事:艺术融合时代,学派色彩的嬗变和消长俄罗斯人喜欢让时间证明、让事实说话不同师源、不同风格的肖邦诠释█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Schonberg, Harold C. (1987). The Great Pianists: From Mozart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ISBN 978-0671638375.Jerzy Waldorff, Wielka gra: rzecz o konkursach chopinowskich ("Great playing: about Chopin Competitions"), Warsaw, Iskry, 1985, ISBN 83-207-0719-6.Teilgenommen am Chopin-Wettbewerb VII-1965, Niewiarowska, Barbara: Kronika Mi ędzynarodowych Konkursów Pianistycznych im. Fryderyka Chopina: 1927 - 1995 .ISBN 83-91133-52-4.Janusz Ekiert, The endless search for Chop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 MUZA SA, 2000. ISBN 978-83-7495-812-7.Kompozytorzy polscy--19-20 w.Muzyka polska--historia--19-20 w.Koncert (fortepian)--19-20 w.Biografie.ISBN 978-83-61489-31-3Jerzy Waldorff, Wielka gra: rzecz o konkursach chopinowskich ("Great playing: about Chopin Competitions"), Warsaw, Iskry, 1985, ISBN 83-207-0719-6.Janusz Ekiert, The endless search for Chopi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Fryderyk Chopin Piano Competition in Warsaw, MUZA SA, 2000. ISBN 978-83-7495-812-7.Teilgenommen am Chopin-Wettbewerb I-1927,Niewiarowska,Barbara: Kronika Mi ędzynarodowych Konkursów Pianistycznych im.Fryderyka Chopina: 1927-1995.- Gdańsk: Romega,2000,- 304 S.,zahlr. Ill.,ISBN 83-91133-52-4Nahm 1922-1924 Klavierunterricht bei Józef Turczyński,Nestorzy polskiej pianistyki: Stanisław Szpinalski, Maria Wiłkomirska, Józef Turczyński, Aleksander Michałowski,studia i materiały / pod red. naukową Marii Szraiber. - Warszawa: Wydawn. Akad. Muzycznej im. Fryderyka Chopina,2002.ISBN 83-87759-86-4.Bibliografia[edytuj]Ludwik Erhardt: Ekier Jan.W:Elżbieta Dziębowska: Encyklopedia muzyczna PWM.T.3: efg część biograficzna. Kraków: Polskie Wydawnictwo Muzyczne,1987. ISBN 83-224-0344-5. OCLC 165082792. (pol.)Tadeusz Przybylski,Z dziejów nauczania muzyki w Krakowie od średniowiecza do czasów współczesnych.Kraków 1994.ISBN 83-7099-006-1.Pruss Zdzisław, Weber Alicja, Kuczma Rajmund: Bydgoski leksykon muzyczny. Kujawsko-Pomorskie Towarzystwo Kulturalne. Bydgoszcz 2004.Jerzy Stankiewicz: Dąbrowski Florian. W: Elżbieta Dziębowska: Encyklopedia muzyczna PWM. T. 1: cd częśćbiograficzna. Kraków: Polskie Wydawnictwo Muzyczne, 1984. ISBN 83-224-0223-6. OCLC 165082791. (pol.)Jerzy Stankiewicz: Dąbrowski Florian. W: Elżbieta Dziębowska: Encyklopedia muzyczna PWM. T. cd suplement. Kraków: Polskie Wydawnictwo Muzyczne, 2001, s. 72. ISBN 978-83-224-0722-6. OCLC 644404619. (pol.)Greifen und Begreifen. Bärenreiter-Verlag, Kassel [u.a.] 2008 (10. Aufl.); ISMN 979-0-006-43990-4.Review of Concert by Monique de La Bruchollerie,given 3 May 1952 in Schillersaal,Tübingen,Germany,in O. Weinreich and G. Wille (Eds),Zur Musikwissenschaft 1909-1960: Konzertkritiken 1923-1933 und 1945-195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5),ISBN 90-6032-060-3,ISBN 978-90-6032-060-0.Smendzianka Regina / Dorota Szwarcman // W: Encyklopedia Muzyczna PWM : część biograficzna. T. 10 : Sm-Ś / pod red. Elżbiety Dziębowskiej. Kraków 2007 ; ISBN 978-83-224-0866-7.Smendzianka Regina // W: Encyklopedia muzyki / pod red. Andrzeja Chodkowskiego. Warszawa 1995;ISBN 83-01-11390-1.Stanisław Dybowski, Słownik pianistów polskich. Wyd. Selene, Warszawa 2003. ISBN 83-910515-5-2.Bibliografia[edytuj]Iwona Bias, Monika Bieda, Władysława Markiewiczówna (1900-1982). Kompozytorka, pianistka, pedagog. Katowice 2000. ISBN 83-85679-85-5.Tamara Guseva,Lambert M Surhone, Mariam T Tennoe, Susan F Henssonow;Betascript Publishing, 2011;ISBN6135236660,9786135236668.Ashkenazy, Vladimir; Parrott, Jasper (1985). Beyond Frontiers. New York: Atheneum. ISBN 0-689-11505-9.Leksykon polskich muzyków pedagogów urodzonych po 31 grudnia 1870 roku, red. Katarzyna Janczewska-Sołomko. Oficyna Wydawnicza Impuls 2008. ISBN 978-83-7308-538-1.Sheila Melvin and Jindong Cai, Rhapsody in Red: How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Became Chinese, New York 2004, ISBN 0-87586-179-2.Huang, Hao (1998). Music in the 20th century, Volume 2. Armonk NY: M E Sharpe Reference.ISBN 978-0765680129.Morin, Alexander J. (2001). Classical Music: Third Ear: The Essential Listening Companion. San Francisco: Backbeat Books. ISBN 978-0879306380.a b Andry, Peter, Robin Stringer, and Tony Locantro (2008). Inside the Recording Studio: Working with Callas, Rostropovich, Domingo, and the Classical Elite.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ISBN 978-0810860261.Current Biography Yearbook, Volume 41. New York: H. W. Wilson. 1980. ISBN 978-9997377036.Schonberg, Harold C. (1992). Horowitz: His Life and Music.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0-671-72568-8.Shostakovich, Dmitri and Glikman, Isaak (2001). Story of a Friendship: The Letters of Dmitry Shostakovich to Isaak Glikma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4-3979-5.Wojciech Świtała (pol.). W: culture.pl [on-line]. Instytut Adama Mickiewicza. ISSN 1734-0624.Nowell, Iris (1996). Women Who Give Away Millions. RSM Press. ISBN 978-0-88882-187-4. Retrieved 2008-09-01.Bouckaert, Thierry (2001). Le rêve d'Elisabeth. Editions Complexe. ISBN 978-2-87027-858-1. Retrieved 2008-09-01.Cornelius Berkhout: De Kunst van het Pianospel. AB Music Productions & Editions, Den Haag, 2004. ISBN 90-808920-1-7.Hall, Charles J. (2002). Chronology o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Taylor & Francis.ISBN 978-0-415-94216-4. Retrieved 2008-09-01.Jump up ^ Nowell, Iris (1996). Women Who Give Away Millions. RSM Press. ISBN 978-0-88882-187-4. Retrieved 2008-09-01.Jump up ^ Bouckaert, Thierry (2001). Le rêve d'Elisabeth. Editions Complexe. ISBN 978-2-87027-858-1. Retrieved 2008-09-01.Hall, Charles J. (2002). Chronology o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Taylor & Francis. ISBN 978-0-415-94216-4. Retrieved 2008-09-01.附:世界钢琴艺术源流管蠡丛书其它卷目录█森林与城市的和鸣——德奥钢琴艺术的经典传承内容导读:(上卷内容导读)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德奥键盘艺术,流经以海顿、莫扎特为座标的维也纳古典时期,由贝多芬注入强劲的灵魂和活力,走向浪漫主义时代的滥觞。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2 苏维埃旗帜下命运不同的钢琴家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2 苏维埃旗帜下命运不同的钢琴家

█苏维埃旗帜下命运不同的钢琴家来自苏联的选手贝拉·达维多维奇,全名贝拉·米哈伊洛芙娜·达维多维奇(Bella Mikhaylovna Davidovich),是届赛事中与海琳娜·车尔尼-斯特凡斯卡并列第一名。

贝拉·达维多维奇,1928年7月16日生于苏联阿塞拜疆加盟共和国首府巴库,家庭为有音乐传统的犹太裔。

其祖父为歌剧院乐团首席小提琴,其父为阿塞拜疆著名外科专家,同时也是一位业余音乐家;其母为歌剧院合唱团声乐指导。

她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学生们弹琴,同时喜爱收听电台播出的音乐。

比赛期间的贝拉·达维多维奇(Bella Davidovich)贝拉·达维多维奇3岁半时,曾因一首肖邦圆舞曲所激奋,自此喜爱上钢琴。

6岁起她被家人送入阿塞拜疆音乐学院儿童音乐学校,师从玛丽亚·贝科娃(Maria Bykova)上钢琴课。

1937年,9岁的她与尼古拉·帕夫洛维奇·阿诺索夫(Nikolai Pavlovich Anosov,1900~1962)执棒的音乐学院爱乐乐团合作,主奏贝多芬《C大调第1钢琴协奏曲》(Op.15)。

1939年,她12岁随家人迁居莫斯科,入中央特别音乐学校师承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Konstantin Igumnov,1873~1948)。

未久二战爆发,她随家人返回巴库,其父被动员进入军队医疗机构,其母重返歌剧院。

1946年她于巴库音乐学校毕业,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伊古姆诺夫的钢琴班,与这届赛事的第6名获奖选手、波兰犹太裔钢琴家里查德·巴克斯特同门从师。

1948年伊古姆诺夫逝世前,她已师从其门生雅科夫·弗里耶尔(Jakov Flier,1912~1977),此后她成为后者的正式学生。

除了前面篇章中已经介述的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等俄苏钢琴艺术体系的代表人物,作为伊古姆诺夫门系的重要传承人物,雅科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弗里耶尔(Yakov Vladimirovich Flier/Fliere)不可忽略。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8 涅高兹家族,在与宿命的抗争中传家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8 涅高兹家族,在与宿命的抗争中传家

第十一届赛事比赛时间:1985年10月1日~20日;地点:华沙爱乐大厅;评委会主席:钢琴演奏家、教师、作曲家、华沙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国家版肖邦全集首席主编扬·埃凯尔(JanEkier,1913~);扬·埃凯尔(Jan Ekier,1913~)此届选手来自32国家和地区,共124名;名次:苏联选手斯坦尼斯拉夫·布宁(StanislavBunin)、法国选手马克·拉弗雷特 (Marc Laforet)、波兰选手克里斯托夫·雅布隆斯基(Krzysztof Jablonski)、日本选手小山实稚惠(Michie Koyama)、法国选手让-马克·路易萨达(Jean-Marc Luisada)、苏联选手塔季扬娜·皮凯津(Tatyana Pikayzen);肖邦协会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国家爱乐乐团最佳协奏曲演奏奖:斯坦尼斯拉夫·布宁;波兰广播电台最佳玛祖卡演奏奖:马克·拉弗雷特。

本届比赛通过卫星向全世界作现场电视直播。

本届赛展主题:肖邦集锦;主办单位:华沙肖邦协会;展出地点:奥斯特洛斯基皇宫(Ostrogski Castle)。

█涅高兹家族,在与宿命的抗争中传家谈到本届肖邦赛的首奖得主——斯坦尼斯拉夫·布宁(StanisLav Bunin),不可避免地牵涉出一个在苏联钢琴艺术学派中举足轻重的门族。

作为苏联时期涅高兹钢琴门派的创始人之一海因里希·涅高兹的嫡孙,和该门派再传人斯坦尼斯拉夫·涅高兹之子,布宁的身上承载了厚重的钢琴艺术氤氲,同时负载了太多的人世沧桑。

青年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布宁(Stanislav Bunin)布宁之父斯坦尼斯拉夫,全名斯坦尼斯拉夫·海因里科维奇·涅高兹(Stanislav Heinrikhovich Neuhaus),1927年3月21日生于莫斯科,是苏联钢琴家、重要钢琴教育家海因里希·古斯塔夫维奇·涅高兹(Heinrich Gustavovich Neuhaus,1888~1964)及钢琴家季娜伊达·尼古拉耶芙娜·涅高兹(Zinaida Nikolaevna Neuhaus)的次子。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3 块然独存的后浪漫学派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3 块然独存的后浪漫学派

█块然独存的后浪漫学派如果说二战后的50、60年代,欧洲钢琴演奏技术与风格进入平衡和互融的转型期,包括波兰钢琴家在内,都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扩大,加快了对其他国家钢琴教学体系的兼容并蓄,而封闭体制下的苏联钢琴教学因鲜与外界接触、交流而块然独存,较大程度地保持着后浪漫乐派风格。

原因在于,二战后东西方的冷战,使这一既有的体系得以存续,保持了所谓的“特性”。

学生时代的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有趣的是,作为深受苏联钢琴教学体系之惠的钢琴家,其精湛钢琴演奏艺术,体现出苏联钢琴教育体制的优秀成果,作为这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第二名得主的阿什肯纳齐,却对“俄苏学派”这一称谓并不热衷,甚至对其存在抱持否定态度。

弗拉基米尔·达维多维奇·阿什肯纳齐(Vladimir Davidovich Ashkenazy),1937年7月6日生于高尔基城(今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Nizhny Novgorod)。

其父为德系犹太人,杂技团之类的综艺节目的钢琴伴奏师,具有很优秀的即兴演奏能力;其母为热心音乐的俄罗斯东正教徒农民之女。

阿什肯纳齐自小因家庭环境而与钢琴结缘。

二战期间,4岁的他被母亲领去拜师学琴;6岁表现出惊人的演奏天赋,8岁被录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属中央音乐学校,师承亚美尼亚裔苏联钢琴家安奈达·斯特潘诺芙娜·苏巴蒂安(Anaida Stepanovna Sumbatyan,1905~1985),是师出同门的奥克萨娜·雅布隆斯卡娅(Oxana Yablonskaya ,1938~)、耐莉·阿科皮扬-塔马兰(Nelly Akopian-Tamarina)、第9届莫斯科国际柴科夫斯基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弗拉基米尔·克赖涅夫(Vladimir Krainev,1944~2011)等优秀钢琴家的学长。

按照苏联音乐教育体制,莫斯科音乐学院本科拒收17或18岁以下的学生。

在进入音乐学院之前,学生须在附属中央音乐学校接受10年训练,钢琴专业的学生须在17、18岁之前掌握基本技巧,否则就应该放弃钢琴家的梦想,因为到本科时再练基本功已经太迟了。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5 辉光耀眼的匈牙利钢琴艺术传统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5 辉光耀眼的匈牙利钢琴艺术传统

第二届赛事比赛时间:1932年3月6日~23日;地点:华沙爱乐大厅;评委会主席:作曲家、指挥家、华沙音乐协会总监和波兰作曲家协会主席亚当·维尼亚夫斯基(Adam Wieniawski,1879~1950);亚当·维尼亚夫斯基(Adam Wieniawski)此届选手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共89名参赛(2名没有注明国籍);名次:无国籍选手亚历山大·乌宁斯基(AlexanderUninsky)、匈牙利选手伊姆雷·温加尔(Imre Ungar)、波兰选手波列斯瓦夫·科恩(Boleslaw Kon/BleslawKon/Bolleslaw Kon)苏联选手艾布拉姆·鲁费尔(Abram Lufer)、匈牙利选手路易斯·肯特纳(Lajos (LOUIS) Kentner)、苏联选手莱昂尼德·萨加洛夫 (Leonid Sagalov);第7名及以后:波兰选手雷昂·伯伦斯基 (Leon Borunski,1909~1942)、苏联选手特奥多尔·古特曼(Teodor Gutman)、匈牙利选手朱利安·冯·卡罗利(Gyula Von Károlyi,1914~1993)、奥地利选手(Kurt Engel)、苏联选手伊曼纽尔·格罗斯曼(Emmanuel Grossman)、德国选手约瑟夫·瓦格纳(Josef Wagner)、波兰选手玛丽拉·乔纳斯纳(Maryla Jonasowna)、匈牙利选手莉莉·赫茨(Lily Herz)、比利时选手(Suzanne De Mayere);玛祖卡最佳演奏奖:亚历山大·乌宁斯基。

█辉光耀眼的匈牙利钢琴艺术传统这届比赛中,匈牙利选手以其所显示出的雄厚实力,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在德奥钢琴艺术的辐射下,本身即“生活和呼吸在音乐中”的马扎尔民族,成为钢琴天才的重要渊薮。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是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里盖蒂(Frédéric Chopin)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钢琴家们广为演奏的一首经典曲目。

这首练习曲以其华丽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技巧性的要求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对这首曲目进行分析,以探讨其音乐特点和表现主题。

在音乐特点方面,《华沙之秋》展现了里盖蒂优雅而富有变化的旋律。

曲子开头即以柔和的旋律吸引听众,接着逐渐升级至急促的乐章,然后再回到悠扬的主题。

整首曲子的旋律线索清晰明了,将华丽与悲伤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里盖蒂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情感方面,《华沙之秋》表达了里盖蒂对祖国波兰的深情眷恋以及对流亡生活的思念。

里盖蒂自幼远离祖国,在异国他乡演奏钢琴成了他寻求心灵寄托的途径。

这首曲子被视为里盖蒂对家乡的一种寄托和思念的抒发。

曲子的起伏和情感变化都在表达作曲家对祖国的情感,抒发了他对祖国深沉的眷恋之情。

在技巧性方面,《华沙之秋》展现了里盖蒂高超的钢琴技巧和创作能力。

曲子的演奏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演奏者具备非常高的指法和力度控制。

尤其是在快速旋律与和声变化的处理上,更是对演奏者技巧的极大考验。

这首曲子不仅在旋律与情感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时也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展现技巧的绝佳舞台。

无论是在音乐特点、情感表达还是技巧性要求上,《华沙之秋》都展现了里盖蒂杰出的音乐才华和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而如何演绎这首曲子,无疑也是对演奏者音乐修养与技巧的全面考验。

这首曲子一直备受钢琴学习者和演奏家的喜爱,也成为了钢琴演奏会上的常客曲目。

《华沙之秋》是里盖蒂钢琴练习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里盖蒂丰富的音乐才华和深厚的情感,同时也为钢琴演奏者提供了一个展现技巧的绝佳曲目。

它的美妙旋律、深刻情感和丰富内涵,使得它成为了音乐界的经典之作。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钢琴演奏者通过演绎这首曲子,将里盖蒂的音乐传承下去,并带给更多的听众幸福与感动。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钢琴练习曲》第一卷第六首“华沙之秋”分析
里盖蒂是当代最知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练习曲》第一卷是钢琴家必修的一本练习曲集,其中的第六首“华沙之秋”是一首非常有趣的曲子。

这首曲子虽然是一个练习曲,但是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历史感。

下面是对这首曲子的一些分析。

首先,这首曲子的名称“华沙之秋”直接把我们带到了二战和波兰人的痛苦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压抑和无奈。

这种历史感也反映在了曲子的乐曲结构和旋律主题中。

整首曲子由简单的旋律和两个乐曲段构成,但都充满了哀愁和深刻的思考。

旋律以重复和分音为主,展现出图案化的特点。

在乐曲结构上,里盖蒂采用了一种轮廓式的布局,类似于波兰传统的舞曲形式,旋律中也出现了很多类似波兰民歌的素材。

其次,这首曲子的技巧性主要体现在对声音强度和音色变化的掌控上。

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能够很好地切换不同的音色,包括轻柔的音色和强烈的音色,同时也需要控制好左右手的声音强度和平衡度,让每个音符都非常清晰。

虽然这首曲子并不难,但却需要演奏者在表现力和情感表达上做到极致,才能让这个简单的旋律更加打动人心。

最后,这首曲子的演奏需要很好的感性理解和表达能力。

里盖蒂在创作这首曲子时,可能是受了波兰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所以在演奏时,要尽可能理解并表达出曲子所呈现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当然,这也需要演奏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总之,“华沙之秋”是一首非常充满历史感和感人情感的练习曲,它并不需要特别高超的演奏技术,但需要演奏者充分理解和感受曲子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历史背景,才能演绎出艺术家的思考和情感。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9 波兰民族琴音中坚守的黎明和黄昏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9 波兰民族琴音中坚守的黎明和黄昏

█波兰民族琴音中坚守的黎明和黄昏从时间上看1937年2~3月举行的这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会联想到历史上不久将要发生的一场空前的浩劫。

这的确是二战前举行的最后一次国际钢琴赛,而波兰正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

两年后,波兰钢琴家或远离故乡,或固守本土,其艺术和生活,无不与战争的阴影息息相关。

同许多波兰钢琴家一样,维托尔德·马尔库任斯基(Witold Malcuzynski)继承了肖邦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同时经受了战争的洗礼。

他是犹太裔,于一战爆发的1914年8月10日生于靠近维尔纽斯的科泽茨涅(Koziczynie,今称卡佐金/Kazokinė)镇的一个名叫斯文乔尼(Swieciany/ Svencionys)的小村。

他5岁开始学习钢琴,9岁起师承华沙音乐学院的乔治·雷费尔德(Jerzy Lefeld,1898~1990)教授接受系统课程。

青年时代的维托尔德·马尔库任斯基(Witold Malcuzynski)1932年获得中学文凭后,马尔库任斯基考入该院本科。

他师承约瑟夫·杜钦斯基,同时遵父母之命于华沙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

4年后的1936年,期末考试的前几天,他在维也纳国际音乐比赛中获第5名,同年他以优异成绩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并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首次亮相。

第3届华沙肖邦国际比赛日程正式宣布之后,马尔库任斯基决定参加。

为了更好地准备自己的曲目,杜钦斯基要求他前往日内瓦湖畔的莫尔日小镇(Morges)去找曾任波兰第一任总理,居于瑞士莫尔日(Morges)的帕德雷夫斯基。

从1936到1937年初,帕德雷夫斯基对其进行了几个月的特别训练。

他曾回忆道:“跟他几个月,我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他从表达感情手段的概念上完全改变了我。

”在1937年第3届肖邦大赛上,当时曾有不少人认为马尔库任斯基应获第一名。

波兰自有的传统师承铸就了他热情而诗意浓郁的风格。

比赛中,他以特色和才智的诠释实现了个性的音乐陈述,他的演奏凭借巨大的内力,传达、暗示出音乐中丰富的感情,给人留下至深印象。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5 严谨的、理性的和诗意的邓泰松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25 严谨的、理性的和诗意的邓泰松

第十届赛事:比赛时间:1980年10月2日~19日;地点:华沙爱乐大厅;评委会主席:波兰指挥家、国家爱乐乐团时任艺术总监卡齐米日·科尔德(Kazimierz Kord,1930~);此届选手来自37国家和地区,共149名:是该赛设立后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比赛;名次:越南(北)选手邓泰松(Dang Thai Son)、苏联选手塔蒂亚娜·舍巴诺娃(Tatiana Shebanova)、苏联选手阿鲁蒂乌·帕帕齐安(Ariutiun Papazyan;USSR);这届赛事第4名空缺;日本选手海老彰子(Akiko Ebi)和波兰选手艾娃•帕布罗茨卡(Ewa Poblocka)并列第5、法国选手埃里克·贝尔肖特(Erik Berchot)和苏联选手伊琳娜·佩特洛娃 (Irina Pietrova)并列第6;评委会主席卡齐米日·科尔德(Kazimierz Kord)在指挥乐团肖邦协会波兰舞曲最佳演奏奖:邓泰松、塔蒂亚娜·舍巴诺娃;波兰电台马祖卡舞曲最佳演奏奖:邓泰松、艾娃•帕布罗茨卡;国家爱乐乐团钢琴协奏曲最佳演奏奖:邓泰松、塔蒂亚娜·舍巴诺娃;中国台湾选手陈宏宽获得荣誉奖(提名奖)。

这届比赛规定:协奏曲最佳演奏奖由华沙国家爱乐乐团授予;未进入最后决赛阶段的选手授予参与奖;除了规则规定的奖项以外,另设有某些个人、机构和协会为进入第二阶段的选手提供的奖项。

本届赛展主题:肖邦的音乐接近我们的心灵;主办单位:华沙肖邦协会;展出地点:奥斯特洛斯基皇宫(Ostrogski Castle)。

█严谨的、理性的和诗意的邓泰松在这届赛事的决赛中,越南(北)选手邓泰松(Dang ThaiSon)艺压群雄,囊括玛祖卡、波兰舞曲、协奏曲三个特别奖项,成为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创赛以来首位获得首奖的亚洲选手,轰动了国际乐坛。

而作为早期在饱经战火的越南接受钢琴训练的青年钢琴家,他的成功更令人钦敬。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6 不同国度钢琴家的职业命运(下)

钢琴艺术源流华沙卷16 不同国度钢琴家的职业命运(下)

█不同国度钢琴家的职业命运(下)(接上篇)按照上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的惯例,这届增加的荣誉提名奖,几乎是改换了的一种称法,仍可按决赛顺序视为排名。

如此,波兰选手耶日·戈济舍夫斯基(Jerzy Godziszewski)可视作第8名。

戈济舍夫斯基1935年4月2日生于维尔纽斯(今立陶宛首都)一个音乐世家。

其亲是一名钢琴家。

他自幼于维尔纽斯学院学习钢琴。

二战期间的1944年,他与父母被从维尔纽斯驱离。

战后其父在托伦的哥白尼大学美术学院就职后,一家人才居有定所,也使他得以在市立音乐学院的附属音乐学校就读。

在校长伊雷娜·库尔皮斯-斯特凡诺娃(Irena Kurpisz-Stefanowa,1901~1994)教授的指导下,他作为一个十几岁的钢琴少年的天赋得到开发和提升。

1950年9月,他15岁现身于克拉科夫爱乐乐团的音乐会。

职业盛期的耶日·戈济舍夫斯基(Jerzy Godziszewski)1952~1955年在波兹南国立音乐学院,他继续师承伊雷娜·库尔皮斯-斯特凡诺娃。

而后于华沙肖邦音乐学院师承院长斯坦尼斯拉夫·施皮纳尔斯基(Stanislaw Szpinalski),于华沙音乐学院师承玛丽亚·维尔科米尔斯卡(Maria Wiłkomirska,1904~1995)。

后者1904年4月3日生于莫斯科,曾作为钢琴家、乐团钢琴主奏,及与其弟弟、大提琴家卡齐米尔茨·米哈尔(Kazimierz Michał)、妹妹万达·维尔科米尔斯卡(Wanda Wilkomirska)组成的钢琴三重奏(Wilkomirska-Trio)闻名。

她曾于华沙和罗兹音乐学院任教。

1952年获共和国总统颁发的“文化艺术”波兰勋章。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钢琴学生,戈济舍夫斯基曾在卡托维兹参加华沙第5届国际肖邦钢琴赛的初步资格赛。

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大学,作为第6届决赛选手获得了二等提名奖和当届评委维托尔德·马尔库任斯基(Witold Malcuzynski)的特别奖——此奖此后成为常设奖项,并由此获得意大利的文化和艺术奖学金,1960~1961年于意大利阿雷佐(Arezzo)师承阿图罗·贝内代托-米开兰杰里(Arturo Benedetti-Micheiangeli)。

钢琴家世界读后感

钢琴家世界读后感

钢琴家的世界读后感过年期间因为长假,我又一次重温了电影《钢琴家》,并在网上搜索了该影片的相关信息:这是一部讲述世界二战期间,波兰一位著名的犹太钢琴演奏家在德国纳粹占领华沙之后直到苏联红军解放波兰之间求生的故事。

这部影片是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Wladyslaw Szpilman本人二战回忆传记拍摄的,影片男主角Szpilman的扮演者则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第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正是在这样的好奇心驱使下,我从卓越网上购买了这本原版传记 The Pianist (因无中文译本),希望能从中读到比电影诠释的更多的信息,并渴望能真切感受到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那段黑暗时光。

首先在正文开始前,一段来自Szpilman儿子Andrzej Szpilman的序言,让我也深受触动。

Andrzej的父亲从未与他谈论过曾经经历的二战岁月,也从未和他谈论过自己的家庭以及其他的亲人。

当Andrzej12岁时,一天无意中在书架角落发现了这本书,然后才从书中了解到为什么父亲不愿意谈起他的过去,为什么自己没有爷爷奶奶。

这段艰苦黑暗的岁月对于后人或许仅仅意味着历史教科书里的几个篇章,甚至在当社会日益俱进的发展中会被逐渐淡忘,但对曾经亲身经历的人来说却意味着再一次掀起伤疤,再一次面对那血淋淋的伤口。

这本书写成之后就没有再版过,直到50多年以后,当局出于历史学习,让后来更多的人记住二战才得以重新面向读者。

整本书共计189页,Wladyslaw Szpilman经历的黑暗时光(1940~1945)就浓缩到这短短的189页文字。

从德国占领华沙,到一步步残害犹太人,到德国战败前大量屠杀犹太人的时间里,Wladyslaw Szpilman作为一名犹太人,却在波兰犹太人聚居的地方活了下来,并让未经历过战争的青年了解到这段历史,在战后继续自己的生活,从事自己的事业,仔细一想,是多么不易和珍贵的事。

读完整本书花费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因个人时间安排的关系没能一口气读完,但在每次开始阅读时都让我一直有种强烈的震撼以及深深的同情,透过Wladyslaw Szpilman的文字仿佛自己也亲眼目睹了一场二战故事片,书中的情节与电影的片段相融合,给心灵带来更猛烈的冲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导读:安东·鲁宾斯坦曾言:肖邦音乐将人带入流连忘返的梦境,李斯特音乐则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遍地光辉。

在同一时代中,肖邦追求键盘音乐的深度表现和歌唱,与李斯特在键盘上追求乐队效果,从织体技术上挖掘钢琴的表现力相互映衬,将钢琴艺术推向历史的极致。

李斯特有言:肖邦不喜欢管弦乐队的轰鸣巨响,而满足于把自己的构思完全体现在钢琴键盘上。

他达到了目的而丝毫没有丧失表现力。

任何认真研究和分析其创作的人,都能发现其最高度的美、完全新颖的感情、新奇而巧妙的和声织体。

其大胆的尝试都自有其据,丰富、甚至过于丰富,而不会破坏乐曲的明晰,独特而不至于古怪,修饰的细致合乎法则,装饰的华丽不致成为优美旋律的累赘。

其许多优秀的创作富于巧妙的配合,在音乐风格的掌握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作为浪漫派音乐创作和钢琴艺术创新的代表,没有研究并能够演奏肖邦作品,很难称为全面的演奏家。

成功演绎肖邦音乐需要表现力、表情和美的声音品质、高超的技术、深微的体察和高度的智性、灵性和即兴性。

以肖邦音乐演释为标的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的创立,逐步克服了早期或有的遴选肖邦演奏专家的刻意,最终走向了遴选发寻全面的演奏家之路。

有鉴于此,挖掘、分析和介述历届华沙肖邦国际钢琴赛获奖选手的师承背景和走向,足以从一个很重要的侧面展示世界钢琴艺术的百年概貌。

█波兰犹太钢琴家艺术和生命的追问这一届国际肖邦钢琴赛中,于无国籍选手亚历山大·乌宁斯基、匈牙利选手伊姆雷·温加尔之后,排名第三的是波兰选手波列斯瓦夫·科恩(Boleslaw Kon)。

他的获奖,体现出俄罗斯、波兰两大钢琴艺术学派的深厚传统。

波列斯瓦夫·科恩1906年12月9日,波列斯瓦夫·科恩生于华沙的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其父为裁缝。

约 10岁上,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康斯坦丁·伊古姆诺夫(KonstantinIgumnov,1873~1948)接受艰苦的钢琴训练,直到1924年18岁成年返回波兰,首先由俄罗斯著名钢琴门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后在华沙,波列斯瓦夫·科恩入读音乐家协会所属的肖邦音乐高等专科学校,师承波兰钢琴家、教育家、作曲家波列斯瓦夫·多曼耶夫斯基(Boleslaw Domaniewski,1857~1926)。

对后者的师承,透现出波兰钢琴学派另一重要脉系的背景一角:多曼耶夫斯基的老师,则是师承广阔、享誉欧洲的老一辈波兰钢琴家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Józef Wieniawski)。

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1837年5月23日生于卢布林(Lublin)一个犹太医生家庭;1847年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师承巴黎音乐学院最早的两位钢琴教授:法国犹太裔钢琴家皮埃尔·约瑟夫-纪尧姆·齐莫曼(Pierre-Joseph-Guillaume Zimmermann,1785~1853)和肖邦-阿尔坎的弟子安托万·弗朗索瓦·马蒙泰尔((Antoine-Francois Marmontel,1816~1898)。

1851年毕业后,约瑟夫曾作为他的哥哥——波兰小提琴家亨里克(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的钢琴伴奏演出,1853年后作为职业演奏家举行欧洲个人巡演。

1855年他获得俄罗斯沙皇奖学金赴魏玛师承李斯特。

据李斯特所称,维尼亚夫斯基是继他李斯特本人之后,第一位公开演奏肖邦全部练习曲的钢琴家。

此后,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曾与李斯特赴巴黎、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和阿姆斯特丹巡演。

1856~1858年于柏林“新音乐学园”师承普鲁士著名作曲家阿道夫·伯恩哈德·马克思(Adolf Bernhard Marx,1795~1866),学成后再返巴黎,从事演奏、指挥和教学。

期间与罗西尼、古诺、柏辽兹、瓦格纳建立了友谊;作为拿破仑三世最欣赏的艺术家,他也与法国宫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Józef Wieniawski)1866年起,受安东·鲁宾斯坦之弟,俄罗斯杰出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1835~1881)之邀,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于后者新创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钢琴至1869年。

此后他几经巡演,两度任教:1878年他受邀任布鲁塞尔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02年再度任教。

1912年11月11日逝世于布鲁塞尔。

作为身受法德两系培育的欧洲当世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的曲目并不以肖邦为核心,而以贝多芬、舒伯特、门德尔松、李斯特、舒曼和韦伯为主。

身为波兰人,他也努力推介波兰作曲家,如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莫里兹·莫什科夫斯基(Moritz Moszkowski 1854~1925),卡罗尔·陶西格(Karol Tausig,1841~1871)、瓦迪斯瓦夫·泽伦斯基(Wladyslaw Zelenski,1887~1979),安东尼·斯托普(Antoni Stolpe,1851~1872)和爱德华·沃尔夫(Edouard Wolff)的作品。

作为杰出的室内乐演奏和声乐伴奏家,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与同时代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广泛或合作,其中包括比利时小提琴家亨利·维厄当(Henri Vieuxtemps)、波兰小提琴家阿波里纳雷·卡茨基(Apolinary Katski),比利时小提琴家欧根·依萨伊(Eugene Ysaye),西班牙小提琴家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德裔匈牙利小提琴家欧根·胡贝尔(Eugen Hubery),匈牙利小提琴家利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Joseph Joachim)、意大利大提琴家阿尔弗雷多·皮亚蒂(Alfredo Piatti),波兰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Paderewski)、法国钢琴家路易斯·狄梅(Louis Diemer),法国女中音宝莲·威尔多特(Pauline Viardot)和波兰花腔女高音玛塞拉·申布里希(Marcella Sembrich)等。

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Józef Wieniawski)维尼亚夫斯基的个人创作包括钢琴协奏曲和交响曲各一部,钢琴奏鸣曲一首,练习曲24首,音乐会练习曲两首,e小调歌谣一首,其他作品包括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船歌、即兴曲、圆舞曲和多首钢琴小品及歌曲。

以钢琴和室内乐作品为主的作品,主要用于他自己的演奏,不仅艺术品质卓越并且颇具难度,同时也体现出他高强的演奏能力和美学路线。

波列斯瓦夫·科恩的老师多曼耶夫斯基,同样学养深厚。

他1857年7月16日生于谢拉兹(Sieradza)附近村镇格罗诺韦克(Gronowek),是约瑟夫·维尼亚夫斯基在肖邦音乐高等专科学校所教的学生之一。

而后他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直接师承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和该院的创建者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及该院教授A.拉多夫(A. Ladow)、N.索洛维约夫(N. Solowiow)。

返回波兰后,他从1890年起任教于克拉科夫音乐学院,期间在欧洲许多国家举行的演奏会,以其所诠释的李斯特音乐受到高度评价。

此间他还编创了题为《钢琴家手册》的两卷本钢琴练习曲,1897年由莱比锡著名出版商——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出版。

1900年起他回到华沙,出任其母校——音乐协会所属肖邦音乐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他创作有一些钢琴短曲。

1925年9月11日华沙逝世。

到波列斯瓦夫·科恩这一代,先在莫斯科接受伊古姆诺夫的训练,又在肖邦音乐高等专科学校师承多曼耶夫斯基,其师承中就打上了李斯特、安东·鲁宾斯坦辉煌风格再传人的烙印。

接着他于华沙音乐学院师承肖邦音乐的第一代传人——米库利(Karol Mikuli)的门生米查洛夫斯基(Aleksander Michalowski),而后师从朱里叶斯·韦特海姆(Jules Wertheim,1880~1928)、兹比格涅夫·杰夫耶茨基(Zbigniew Drzewiecki,1890~1971)等波兰钢琴学派的重要创建和传承者,科恩的前景被普遍看好。

学生时期,他即已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并被普遍预期拥有一流的职业生涯。

1926年4月,华沙音乐学会为作为在校生的波列斯瓦夫·科恩主办独奏会,曲目中包括巴赫-布索尼的《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技艺高超的演奏令现场听众无不惊赞不已。

他的老师之一,曾给阿图·鲁宾斯坦重要影响的朱里叶斯·韦特海姆不吝赞言,高度赞美科恩为上帝赐给乐界的礼物,断言他将在短期内成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192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后不久,波列斯瓦夫·科恩移居克拉科夫,被任命为当地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翌年即任钢琴系主任。

此间除了教学,他举行钢琴演奏会,并在华沙和克拉科夫举行管弦乐音乐会。

但在他的重要老师之一杰夫耶茨基的敦促下,他1931年离职训练,参加第2届国际肖邦钢琴赛。

由于前两名选手分数持平并以投掷硬币决胜负,他以第二位的分数屈居第三。

波列斯瓦夫·科恩工作中李留影杰夫耶茨基教授曾言,科恩是他所听到过的最杰出的钢琴天才。

华沙音乐学院院长之妻,是届赛事评委,波兰钢琴家、大键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玛格丽特·特隆比尼-卡祖洛(MargeritaTrombini-Kazuro,1891~1979)教授描述科恩的演奏,称其体现出高贵的风格和音乐的自发性。

这次获奖使波列斯瓦夫·科恩频频获邀演出。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33年1月20日与华沙爱乐乐团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第2钢琴协奏曲》,风格辉煌、简洁、优雅,极受佳评。

以其演奏的肖邦《革命练习曲》(Op.10-12)为据,乐评家批评阿图·鲁宾斯坦(ArturRubinstein,1887~1983)的演绎炫耀和做作。

1933年5~6月,波列斯瓦夫·科恩因参加1934年维也纳国际音乐比赛而居住维也纳,比赛中,他从许多出自名师之门的钢琴家,如希腊选手吉娜·巴考尔(Gina Bachauer,1913~1976),罗马尼亚选手迪努·李帕第(Dinu Lipatti,1917~1950)和他的同窗玛利亚·芙蒂诺(Maria Fotino),匈牙利选手捷尔吉桑德尔(Győrgy Sándor,1912~2005)等当世精英中胜出——因原本看好的迪努·李帕第获二等奖,要招其为徒的评委科尔托(Alfred Cortot)辞评以示抗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