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新药

合集下载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

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抗肿瘤新药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癌症的治疗手段也不断地创新和更新,但目前为止仍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化疗药物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免疫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并且化疗药物对于肿瘤周围的炎症反应不利。

因此,寻找一种能够具有同时对肿瘤和炎症抑制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羧胺三唑是一种嘌呤类化合物,由于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同时,研究显示,该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重生物活性。

基于现有的研究,推测羧胺三唑可能具有抗炎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信号传递通路等途径发挥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索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和开发提供新思路。

研究内容和方法:(1)细胞培养和处理实验选取肺癌细胞株A549,体外培养后加入适量的羧胺三唑处理,利用荧光显微镜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情况的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

(2)病理检查实验采集小鼠的心脏、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观察塑料炎症和红斑狼疮炎症指标的变化,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3)分子机制实验选取关键的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线粒体途径、NF-κB途径、MAPK途径等,通过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羧胺三唑对信号通路的影响,并探究其对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

预期结果(1)羧胺三唑能够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使细胞发生凋亡,并且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可通过影响肺癌细胞自发和诱导的炎症反应实现。

(2)羧胺三唑在小鼠体内能够显著地抑制炎症,减轻组织炎症反应,并且羧胺三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多种细胞信号传递通路有关。

结论和意义本研究通过探究羧胺三唑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通过颠覆传统的对于抗肿瘤药物抑制炎症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概括和解决临床治疗并发症的问题。

抗肿瘤新药的相关政策

抗肿瘤新药的相关政策

抗肿瘤新药的相关政策
抗肿瘤新药涉及到广泛的政策和法规,这些政策旨在促进新药研发、确保患者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平衡药品价格以及推动医疗科技的创新。

以下是一些与抗肿瘤新药相关的主要政策方面:
1.药物研发和批准政策:
•药物研发支持:许多国家提供资金、税收激励和其他支持,以鼓励制药公司投入肿瘤新药的研发。

•快速通道批准:一些国家设立了快速通道,加速肿瘤新药的审批过程,以满足患者紧急需求。

2.药品定价与准入:
•药价谈判:政府或保险公司可能与制药公司进行药价谈判,以确保患者能够负担得起这些抗肿瘤新药。

•专利政策:政府可能采取措施鼓励仿制药的发展,以增加市场竞争,从而降低药品价格。

3.医疗保险政策:
•医保覆盖:许多国家的医保系统会纳入一些抗肿瘤新药,以提供患者更广泛的医疗保障。

•患者支付辅助:一些政策可能提供患者支付辅助计划,帮助患者应对抗肿瘤治疗的高额费用。

4.创新和科研资助:
•科研基金:政府和私营部门可能设立科研基金,用于支持肿瘤领域的创新研究。

•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可能鼓励学术机构、制药公司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推动抗肿瘤新药的创新。

5.患者准入和医学伦理:
•患者权益:国家通常有规定保护患者权益和隐私的法规,确保患者在参与临床试验和接受治疗过程中得到妥善保
护。

•伦理审查:临床试验和研究可能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这些政策方面的调整和实践可能因国家而异,因此具体情况可能会受到各国医疗体系和政策环境的影响。

此外,抗肿瘤新药的发展和使用也需要考虑全球卫生的问题,因为肿瘤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健康挑战。

抗肿瘤新药STI571

抗肿瘤新药STI571

体内抗瘤作用
• Lecoutre等报道在人白血病细胞株KU812 或MC3裸鼠移植瘤模型,给荷瘤鼠口服 或腹腔注射STI571,每日给药3次,连续 给药超过11天的方案,治愈率为87~100 %的小鼠,而无任何毒副作用。
联合作用
• 对Ph阳性白血病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与 STI571有协同作用的有α-IFN、长春新碱, As2O3; • 相加作用的有羟基脲(HU)、环磷酰胺、 homoharriagtonine、阿霉素及鬼臼乙叉甙 (VP-16等)、环磷酰胺等。 • 氨甲喋呤(methotrexate)与STI571有拮抗 作用。
STI571耐药机制
• 其一,宿主介导的耐药可能通过肝脏P450酶对 药物进行修饰使其减效或失效;或者血浆中的 某些成份结合STI571药物,如肝脏产生的急性 期反应蛋白α-糖蛋白。 • 其二,细胞来源的耐药包括BCR-ABL基因ATP 结合点突变,使 STI571 不能与其结合;或者 BCR-ABL 基因扩增,使 BCR-ABL 蛋白产物增 加;以及多药耐药P-糖蛋白的表达增加,通过 这种泵出系统降低细胞内STI571的浓度。
抗肿瘤新药STI571 (Gleevec)
• • • •
1988年合成并开始研究。 1998年6月首次在人体试验 。 2001年5月被FDA迅速批准 。 临床应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也试用于胃肠间质瘤(GIST),小细胞肺癌 (SCLC),隆凸性皮肤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瘤(DP) 等。
CML与BCR-Abl表达
• Ph基因:
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c-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上的 BCR,产生BCR-ABL融合基因,并编码产生BCR-ABL 融和蛋白。与正常的基因产物c-ABL相比,前者的酪 氨酸激酶活性提高了数倍。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

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近年来,肿瘤成为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对抗肿瘤的治疗方法中,药物化学研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化学中的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肿瘤的发生与生长机制十分复杂,单一的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因此,药物化学研发人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不断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研发方法。

当前,药物化学研发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治疗。

通过寻找肿瘤细胞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研发出与之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

例如,抗HER2的治疗药物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突破,它能够通过与HER2受体结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另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是通过药物化学修饰来提高药物的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药物研发人员可以通过改变药物分子的结构,提高其在体内的稳定性和药效。

例如,通过对化合物进行酰化、硝化等反应,可以降低药物的代谢速率,延长其在体内的半衰期,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此外,药物化学中的新技术也为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近年来兴起的高通量筛选技术(HTS)可以同时对大量的化合物进行快速筛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同样,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药物化学研发提供了便捷的工具。

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化学计算,研发人员可以预测药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加快新药的研发速度。

然而,抗肿瘤新药的研发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药物的靶向性和选择性仍然是一个难题。

许多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正常细胞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在研发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选择性进行更加精确的设计,并加强对药物在体内的降解代谢和清除途径的研究。

此外,影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而药效学则关注药物对目标细胞的作用效果。

抗肿瘤新药_舒尼替尼

抗肿瘤新药_舒尼替尼

作者简介:郭婕,药剂师 Tel:(010)65296529 E 2mail:guojie0829@t ・新药介绍・抗肿瘤新药———舒尼替尼郭婕,罗鹃,朱珠(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北京100730)中图分类号:R9791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1-2494(2007)13-1037-02 美国F DA 于2006年1月26日批准上市的苹果酸舒尼替尼(sunitinib,商品名Sutent ),是一种专门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由Pfizer Labs 生产,用于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耐受或者病情恶化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

舒尼替尼的化学名称为N 2[22(二乙胺基)乙基]252[(Z )2(52氟21,22二氢222氧23H 2吲哚232亚基)甲基]22,42二甲基21H 2吡咯232羧酰胺,苹果酸。

分子式为C 22H 27F N 4O 2・C 4H 6O 5,相对分子质量为53216。

其化学结构式见图1[1]。

图1 苹果酸舒尼替尼的结构式F i g 1 Structure of sunitinib 1 药理作用111 作用机制舒尼替尼是一种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而一些酪氨酸激酶参与了恶性肿瘤的生成、病理性血管生成以及肿瘤转移扩散的过程。

生化、细胞学实验证明,舒尼替尼能够抑制80多种酪氨酸激酶,和多种生长因子受体,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 latelet 2derived gr owth fact or recep t ors,P DGFR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 owth fact or recep t ors,VEG 2FR )、Ⅰ2型集落刺激因子受体(col ony sti m ulating fact or recep 2t or type 1,CSF 21)、干细胞因子受体(stem cell fezt or recep t or,KI T )等[2]。

抗肿瘤新药--培美曲塞

抗肿瘤新药--培美曲塞

多靶抗叶酸剂 ; 培美曲塞 药, 抗肿瘤;
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 !
培美曲塞是一种新型的基
于吡咯 [ 2, W71 ] 嘧啶的抗叶酸物质。化学名为 ;7 [ 57 [ 27 ( 氨基7W , 57二氢757酮7R :7吡咯 [ 2, W71 ] 嘧啶7 47羟基) 乙基] 7苯酰基] 7#7谷氨酸二钠盐, 以吡咯环 取代叶酸蝶啶部分中的吡嗪环, 而桥接部分的苯甲 基氮则由甲基基团来替代。 RSS2 年 ]LJ[H0 等发现培美曲塞二钠盐, 一种 叶酸类似物, 能够通过干扰叶酸代谢和 *’L 的合成
W2 [ V]
, 但实际应用中因药物毒性, 剂量
修改为 433 1-・1 W 2 。 分析了培美曲塞临床药动学参 在 Q )U 方案中, 数。培美曲塞的血浆浓度7时间曲线遵从二室模型, 表观分布容积为 V= X Y・1 , 推荐剂量为 V33 1-・ 万方数据 1 W 2 时血 浆 浓 度 的 ! 189 为 PQZ 1- ・ Y W P ( PQZ #- ・
[ 2] 酶 。
1Y W P ) , 剂量和 ! 189 以及剂量和曲线下面积 ( 8+(8 ,%7 D(+ ?#( ;,+[( , "#$ ) 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培美曲塞 %P A 2 为 Q= 3 #, 清除率为 53 1Y ・ 1$% W P ・ 1 W 2 , 在头
[ P= V ] 25 #, 以将近 ZX \ 的原形成分从尿中排泄 。
[ ^] 的" 期临床试验, 为 P^^^ 年 0SOIF]_6’ 等 报
[ 4] 验, 共进行了 Q 种应用方法试验 。日剂量方案、 周
剂量方案和 Q )U 方案, 但是只有 Q )U 方案进入后 期的临床试验, 这个方案表现出显著的抗癌活性以 及应用方便, 使其进入后续"期临床试验, 推荐剂量 为 V33 1-・1

我国首个小分子抗肿瘤新药半年销售破亿已有6800多例晚期肺癌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

我国首个小分子抗肿瘤新药半年销售破亿已有6800多例晚期肺癌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
箱、航天小药包和个人急救小药包 3类药物。其中航天药箱是负责飞船
在地面 生活时 ,人体 内的抗重力肌会持续起 到支撑人体 的作 用 , 到 了失重环境 下,失去 了重力负荷 ,人体内的抗重力肌就 会慢慢萎缩 , 肌力也会逐渐丢失。为了对抗失重环境对人体肌 肉造成 的不利影响, 航 天员科硎 幢 中心航天 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研 制出 “ 企
“ 中国菜”美昧又健康
第一 类药物 ,按计划必定要用 的药物 ,主要是抗 运动病药物 、睡
6月 1 7日,3 名航天 员在太 空中吃 了进 入太空后的第一顿早餐 , 什锦炒饭、干烧杏鲍菇、雪菜肉丝、榨菜、叉烧酱、浓香奶茶。 为保证航天员在轨工作 、生活 的 1 天 内,既 能够得 到充足的营 3 养 , 能吃的舒心, 又 航天员科研训练中, 天营养与食 品研究室根据 中 短期飞行期间人体 物质代谢规律和营养需求 ,结合 中华传统饮食养 生, 设计 出适应航天员在轨驻留饮食需要的飞行食谱 ,特另是针对空间环境 4 下女性营养 需求和生理特点 ,设计 出满足女航天员饮食需要的飞行食
能。通过穿着企鹅服及企鹅服鞋 ,对航天员躯 干和下肢产生力的负荷 ,
李 勇枝介绍 ,药箱 中每一种药 品的数量配置是根据疾病发生的概 率来设计的,对于按照计戈 艮 明 用的药物,则按照计划的服用时间来计算 配置的量。神九任务的药物按照利用的几率分为两类 , 配备数量的原则
也相应调整。
对抗失重导致 的肌肉萎缩。据 了 , 解 3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 以后 ,每 天至少穿着 “ 企鹅服”8 个小时。
痛类、抗菌消炎、抗感冒药、消化 系统用药、, 血 管系统药物、五官科
药物、外用软 膏类、止咳平 喘类、兴奋神经系统 、抗过敏 、外伤 处理 类、激素类、妇科用药等。 钎 日 搬 报)

进口抗肿瘤新药的靶向性和效果

进口抗肿瘤新药的靶向性和效果

全球抗癌新药的华人IV期临床观察患者招募香港特区肿瘤中心开展多种抗肿瘤药物的四期临床观察研究,期间会对每一位参与者进行用药后康复状况的系统性评估,并提供科学的康复指导和专业的医疗支持,同时参与者可获得部分医疗开支的减免。

IV期临床试验:是指在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

1、Pembrolizumab(抗PD-1单抗)治疗中国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药物简介:Pembrolizumab(派姆单抗)一种单克隆抗体结合至PD-1受体,阻断它与PD-L1和PD-L2相互作用,释放PD-1通路-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包括抗-肿瘤免疫反应。

一线治疗为铂为基础的化疗或ALK或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研究发现对于PD-L1表达在50%以上的患者,派姆单抗2mg/kg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9月,派姆单抗10mg/kg组为17.2月。

适用人群: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且使用ipilimumab及BRAF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疾病恶化的患者;铂类化疗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携带EGFR或ALK肿瘤基因突变的患者在接受FDA批准疗法后仍出现疾病进展。

2、Pembrolizumab(抗PD-1单抗)治疗中国人群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观察药物简介:2016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上关于癌症治疗的临床进展中提出使用抗PD-1抗体药物Pembrolizumab(派姆单抗)作为一线系统治疗可诱导高级别默克尔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的高反应性,PD-1及PD-L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有效,包括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卵巢癌、膀胱癌、胃癌、头颈部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等。

适用人群:晚期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卵巢癌、膀胱癌、胃癌、头颈部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等实体瘤患者3、Ramucirumab(雷莫芦单抗)治疗贝伐单抗耐药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疗效观察药物简介:一项全球性3期研究显示,单克隆抗体药物雷莫卢单抗可改善一线治疗后进展的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总生存。

抗肿瘤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抗肿瘤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抗肿瘤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抗肿瘤新药是指用来治疗癌症的新型药物,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是指在进行临床试验之前,对该药物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其毒理学和药理学特性的研究,以及对其对人体的潜在危害的评估。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肿瘤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重要性。

首先,抗肿瘤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需要进行一个系列的实验研究,包括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

体外实验主要是通过细胞系或动物细胞培养来评估药物对癌细胞的毒性,以及药物对正常细胞的选择性作用。

体内实验主要是通过实验动物模型来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ADME)特性,包括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等。

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药物的潜在危险性,以及确定药物安全使用剂量的范围。

其次,抗肿瘤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进行对药物的毒理学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急性和慢性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致突变性研究等。

急性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在短时间内对动物的毒性反应,以确定药物的安全剂量。

而慢性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长期使用对动物的毒性反应,以确定长期使用药物的安全性。

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是评估药物对生殖和发育系统的影响,以确定药物对人体生殖和发育的毒性。

致突变性研究是评估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性,即对基因组的突变效应。

最后,抗肿瘤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还需要进行对药物的药理学特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研究和药效学(PD)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药效学研究是评估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对癌症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抗肿瘤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该评价是为了确保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才能确保新药在临床应用中不会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损害,同时确保该药物在治疗癌症方面的疗效。

因此,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要在新药进入临床试验之前进行充分的评估。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抗肿瘤新药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抗肿瘤新药
也对 心脏病 以及许 多与年龄 有关疾 病如老 年痴呆 症有疗 效 作用 ,也可 以消炎、明 目和预防肥胖症和糖尿病 等。新的紫 色转基 因西红 柿不论 是果 肉还是果 皮 ,都 含有丰 富的花 青
素。
生这种情 况的 以肺癌 、乳腺癌和前列腺癌 的患者尤为突出。 在 临床上 除了常规的化疗 、 放疗 和同位素治疗外 ,目前双 膦
后在 内分泌治疗中加入择泰可以降低原发肿瘤复发风 险 3 % 6。
在各种晚期肿瘤 患者中,大约有 2% 0 的人 的肿瘤 0  ̄3% 细胞会 播散到远隔病灶器官 的骨组织 ,从而形成骨转移 。发
该研 究是将 金鱼草 的两 段基 因注 入普通 西红 柿后开 发
出来 的。这种基因含有很高 的花青素 ,是黑草莓和越橘变 为 深紫色 的主要原 因。 研究表 明, 青素对 癌症具有抑制作用 , 花
酸盐 已成 为世界范 围内用于 治疗骨转移 的首选 药物 。 择泰是 唯 一在全 球范 围内批准可 用于各 种肿瘤骨 转移 治疗 的双 膦
酸盐 。
英 国约翰 因奈 司中心 的马丁教授是该项 目的负责人 。 他 表示 ,该项研 究的第 一步是进行代谢工程研 究,主要是通过 调整食物来 降低动物慢性疾病 的几率 。 在进一步数据分析基 础 上 ,开 展 临 床 研 究 ,通 过 对 志愿 者 的 试 验 ,看 能 否 通 过 食 物来预防疾病 ,改善人类 的健康 水平 。马丁教授预计 到,紫 色转基因西红柿两三年后就可 以上 市。 由于包括英 国在 内 但
柿。
科 学家研制出一种抗肿瘤新药
不久前 ,在北京召开的 “ 肿瘤 骨转移研究进展及热点探
讨”研讨会上 ,奥地利乳腺和 结直 肠癌研究组的小组负责人 彼得 ・ 都思奇宣布了一项欧洲最新研究 ,瑞士诺华 公司生产 的择泰对 于绝经前激素受体 阳性的早期乳腺癌 患者有显著 的 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 ,与单独使用 内分 泌治疗相 比,手术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2023年12月13日,2023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公布,新增126种药品!新版医保目录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谈判/竞价环节,143个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121个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成功率和价格降幅均与2023年基本相当。

其中,新增抗肿瘤药物21种,涉及多个癌种。

以下是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提到的抗肿瘤药物,已按不同癌症类型分类整理,可按需查询。

非小细胞肺癌1甲磺酸奥希替尼片限:1IB-HIA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e1C)患者的治疗,患者须既往接受过手术切除治疗,并由医生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辅助化疗;2.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e)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3.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1C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2甲磺酸阿美替尼片限: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2.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1)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3克理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4塞瑞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患者的治疗。

关于抗肿瘤新药临床I期试验起始剂量推算的考虑

关于抗肿瘤新药临床I期试验起始剂量推算的考虑

发布日期20080617栏目化药药物评价>>综合评价标题关于抗肿瘤新药临床I期试验起始剂量推算的考虑作者王海学部门正文内容审评五部审评九室王海学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起始剂量估算有其独特性,这是因为其临床I期试验多需要采用晚期肿瘤患者来进行耐受性和PK研究。

起始剂量选择时除考虑患者的安全性外,还需从伦理学方面考虑确保患者不经受不必要的低剂量而延误治疗。

抗肿瘤药物目前可以分为经典的细胞毒类药物和非细胞毒类药物,后者如分子靶向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两类药物的毒性反应特点和用药方法不同,因此它们在临床I期试验的起始剂量估算方法也不尽相同。

本文分类讨论了两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I期起始剂量的估算方法。

一、细胞毒类药物:美国、欧盟和日本在抗肿瘤药临床起始剂量推算中的考虑有所不同,简述如下:1)美国FDA明确说明依据啮齿类动物STD10的1/10来推算。

其中对严重或不可逆的毒性进行了补充说明,通常是指:动物死亡;癫痫发作或昏迷;心血管性虚脱或严重低血压休克;肝肾功能不可逆的损伤;临床病理学指征改变在2周内难以恢复;恢复期仍存在神经病变或神经毒性;体重降低过多。

若该剂量在非啮齿类动物引起严重不可逆的毒性,或非啮齿类为敏感动物种属时,临床起始剂量选择可采用非啮齿类动物最高非严重毒性剂量的1/6,上述推算均采用mg/m2表示。

2)日本建议采用小鼠相当于死亡剂量(MELD10)的1/10来推算,剂量单位采用mg/m2,并考虑该剂量在其它动物种属也未出现严重毒性。

如果其它动物(不同于小鼠)的毒性反应为更敏感,则应根据敏感动物选择较低的临床起始剂量。

如果申报产品在国外已有相关临床实验信息,可参考国外临床信息来确定临床起始剂量。

临床I期剂量推算应阐明其合理性。

3)欧盟说明根据MTD确定临床I期起始剂量是合适的,建议采用MTD 的1/10 来推算。

MTD的定义为可使动物存活的最大剂量,该研究通常采用小鼠。

同时需考虑在其它动物种属如大鼠中的毒性水平剂量,以及毒性反应是否具有量效关系。

抗肿瘤新药雷替曲塞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抗肿瘤新药雷替曲塞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

抗肿瘤新药雷替曲塞制备的关键技术及其产
业化
雷替曲塞是目前临床研究阶段较为成熟的一种抗肿瘤新药,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合成方法:雷替曲塞的合成方法较为复杂,涉及到多步反应和中间体的合成。

其中,核心结构的合成是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催化剂的选择以及中间体的合成工艺,可以提高合成效率和产率。

2. 药物传递系统:雷替曲塞具有较低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药物传递系统,如纳米粒载体、脂质体等,来提高其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抗肿瘤效果。

3. 制剂工艺:在雷替曲塞的制剂工艺中,需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制剂的安全性和适应性等因素。

例如,选用合适的溶剂和辅料,确定最佳的制剂工艺参数,如温度、压力等,以及制剂的适用性和储存条件。

4. 临床试验:雷替曲塞的临床试验是将其应用于人体的关键一步,包括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在临床试验中,需考虑适量的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疗程和评价指标,并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

5. 产业化生产:雷替曲塞的产业化生产需建立符合药品GMP标准的生产线,并考虑原料药的供应、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

同时,还需制定合理的市场推广策略,确保药物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雷替曲塞制备的关键技术主要涉及合成方法、药物传递系统、制剂工艺、临床试验和产业化生产等方面,这些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创新将促进雷替曲塞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失败经验和教训

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失败经验和教训

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失败经验和教训如下:
•选择错误的人群入组。

例如,礼来公司的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抗体Olaratumab,其III期研究因缺乏疗效而失败。

•药物本身存在问题。

例如,辉瑞公司的PCSK-9单抗,因产生过多的抗药抗体和中和抗体,影响其长期的疗效和安全性而失
败。

•临床试验阶段风险高。

药物从I期临床试验开始要花很多的精力和资源,因此,临床试验失败的成本非常高。

根据数据统计,
临床I、II、III期的成功率分别为63.2%、30.7%和58.1%,II期
的失败率远远高于I期和III期。

总的来说,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的失败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在研发、临床试验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控和评估,以降低失败的风险。

抗肿瘤新药:首个VEGF抑制剂Bevacizumab上市

抗肿瘤新药:首个VEGF抑制剂Bevacizumab上市

抗肿瘤新药:首个VEGF抑制剂Bevacizumab上市
岑洪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05(27)4
【摘要】Genentech公司的抗癌新药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于2004年2月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这是世界上首个批准上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并有望用于其它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肾癌的治疗。

血管新生在正常组织生长和一些疾病(例如肿瘤)发生时起关键作用。

肿瘤组织生长需要血管网络供应营养、氧气,运走代谢产物。

因此,了解肿瘤如何调节血管新生,是过去十年肿瘤研究的重要领域。

【总页数】4页(P608-611)
【作者】岑洪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化疗一科,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9.1
【相关文献】
1.一种新抑制剂将有助开发抗肿瘤新药 [J],
2.抗肿瘤治疗新药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的临床应用 [J], 王学文
3.基于中美日新药上市现状对比的抗肿瘤新药发展策略研究 [J], 崔积钰;韩优莉
4.我国首个小分子抗肿瘤新药半年销售破亿已有6800多例晚期肺癌患者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 [J],
5.抗肿瘤血管生成药bevacizumab对VEGF促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阻断作用 [J], 万骋;崔斐;陈斌;罗荣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问题分析

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质量控制的问题分析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81-杨志堂(江油市人民医院)每当一种药物被研发之后,临床实验是其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只有在临床实验当中被证实这种药物具有显著治疗功效,且安全性在一定范围内有所保障,才可以将这类药物在临床上推广。

而当前,恶性肿瘤疾病困扰着广大患者,所以抗肿瘤药物是当前新药的研发热点所在,那么如何从临床实验中对于抗肿瘤药物的安全性展开评价,则是这一研究阶段必须要重视的话题。

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临床实验的最终成败,而这一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将全权交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其作为职能部门应该要负责医院临床实验的整个过程。

为了能够实现对于临床实验质量的内外双层把关,机构本身应该要重视质量控制工作,并对于相关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核查。

本篇文章即从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方面展开质量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分析。

抗肿瘤新药临床实验阶段常见问题分析未对临床实验施加足够的管理力度研究者本人需要对于整个临床实验结果承担直接性责任,包括知情同意书获取、受试者入排标准确定以及实验数据记录等等,所以研究者能否对于这整一个临床实验过程展开严格管理,这对于临床试验质量的合理控制有着极其关键的影响。

相对于其他药物的临床实验而言,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实验操作非常复杂,存在的入排标准较为多样化,所以有少数研究者在并没有完全理解临床实验方案的基础之上,未能够完全按照方案入排标准进行受试者入组,甚至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非常多的方案违反现象。

还需考虑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试验随访周期非常长,随访频率也更高,需要患者进行更多的相关试验检查,如果研究者没有能够在整个随访周期及时通知患者前来医院随访,或者遗漏某些实验检查,则会导致临床试验结果受影响。

通常情况下,抗肿瘤药物临床实验均借助于多药物联合治疗,但尚未明确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或是存在抗肿瘤药物靶点选择性不高的情况,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出现或严重不良事件的引发。

全球最值得期待的8大肺癌新药

全球最值得期待的8大肺癌新药

全球最值得期待的8⼤肺癌新药在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所有癌症的⾸位,但⽬前我们的治疗⽅式相对有限,已经上市的药物还远远不能满⾜病⼈的需求。

患者都寄希望于未来肺癌领域的新药研发,这也是整个医药⾏业的热点领域之⼀。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下8个尚未全球上市,但潜⼒较⼤的肺癌药物。

不少药物离上市真的只差“临门⼀脚”了~1Canakinumab——或可降低肺癌死亡风险达77%医学史上有许多重⼤突破来⾃于意外发现,⽐如西地那⾮⼀开始是奔着治疗⼼⾎管疾病去的,最后却成为了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良药。

Canakinumab(卡那奴单抗,ACZ885)也是这样⼀种“跨界”药物,尽管最初的研发⽬的是降低⼼⾎管疾病的风险,但在分析研究数据时却发现可以⼤幅降低肺癌发⽣率和死亡风险(癌症转移的真凶竟是慢性炎症,“消炎药”降低77%的肺癌死亡)。

这项CANTOS研究发表于2017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作为⼀种抑制⽩介素-1β(IL-1β)的选择性、⾼亲和⼒、完全⼈源性单克隆抗体,卡那奴单抗通过阻⽌IL-1β活性、抑制炎症发⽣,从⽽改善患者的⼼⾎管状况。

并且,研究意外发现,卡那奴单抗还显著降低肺癌的发⽣率和死亡率,其中降低肺癌死亡风险达77%!⽬前,卡那奴单抗联合PD-1抑制剂⼀线治疗⾮⼩细胞肺癌的III期研究——CANOPY-1研究正在进⾏中,在中国的牵头单位为吉林省肿瘤医院。

2AMG 510——攻克KRAS突变,打破“不可成药”魔咒KRAS突变作为⼈类癌症中最常出现的驱动基因,从最初发现⾄今的30多年⾥,由于蛋⽩过于“圆润”⽆可结合位点,还没有开发出⼀款直接针对KRAS突变的靶向药物。

⽽在2019年,针对KRAS G12C这⼀可结合靶点的抑制剂AMG 510终于攻破了这⼀堡垒,让“不可成药”的魔咒将成历史(KRAS突变克星出现!肺癌喜迎三⼤⾼效靶向药,疾病控制率达100%)。

KRAS G12C是⼀种KRAS突变的特定类型,约占所有KRAS突变的44%,其中在⾮⼩细胞肺癌中最常见,占14%。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新药及抗肿瘤分子筛选模型综述目前,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但抗肿瘤新 药研发是不断更新,有中药,也有西药。

长期大量的临床证明 ,西医 西药治疗肿瘤虽然效果较好,但副作用较大。

外科手术适用于某些局 部性肿瘤早期和中期的治疗,但多数病人靠手术治疗是不能防止肿瘤 的复发和远处转移的。

放、化疗虽然有相当高的治愈率 ,但是常引起 如骨髓抑制、免疫低下等毒副反应,使患者难以坚持治疗。

化疗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耐药性,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

正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正要寻找抗肿瘤新药。

紫杉醇(paclitaxel )是从红豆杉科红豆杉属(Taxus )植物的 树皮中提取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

它是一种新型的微管稳定剂,具有 独特抗癌活性。

它在乳腺癌、肺癌、白血病、胃肠道癌及介入治疗后 的血管再狭窄等治疗上有令人鼓舞的疗效。

紫杉醇由于资源匮乏和水 溶性低的问题而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其基本结构由浆果赤霉素皿 (baccatin 皿)和连接其13位碳上一苯丙氨酸衍生物构成(图1)。

图 1 紫杉醇化学结构Fig. 1 Stucture of paclitaxel (taxol)C-ISft 恻链其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细胞微管(Microtuble),通过与微管蛋白N端第31位氨基酸和第217~231位氨基酸结合,诱导和稳定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其解聚,增加聚合程度,使维管束不能与微管组织中心相互连接,将细胞周期阻断于G/M期,导致有丝分裂异常或停止,阻止癌细胞增殖。

生产紫杉醇的方法主要有4种:1.从植物紫杉树皮中提取2.半化学合成法3.植物细胞培养提取4.微生物培养提取。

虽然紫杉醇具有独特抗癌活性但是也发现有副作用: a.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白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剂量限制性毒性。

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往往表现很严重.b.神经毒性.表现为肢体麻木、触觉丧失、伴有疼痛性的感觉异常等 c.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是呼吸急促、低血压.个人认为该药物还是没有突破传统,只是着眼于细胞增殖,并无特色,制剂工艺往往采取原药研末等落后的加工方法,副作用较大-通病,且由于资源匮乏和水溶性低的问题不能实现大规模应用。

下面综述抗肿瘤分子筛选模型:最近在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中,以生物靶分子为基础进行抗肿瘤药物化合物的筛选模型是抗肿瘤药物的研究热点,如何利用筛选模型快速、高效地寻找作用于特定靶标的药物,是目前药物研究的重要问题.过去的抗肿瘤药物大部分是考虑增殖,破坏增殖过程中必要的物质特别是DN为靶点,但最近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研究发现DNA G四链体结构是一个基础分子被识别作为抗肿瘤药物筛选模型,其作用机理是能够诱导使DN形成G-四链体结构或者是某些化合物与G-四链体特异性结合之后稳定,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所谓G-四链体结构,是指富含鸟嘌呤(G)的DNA单链在一价阳离子(如K+和Na+)的诱导下通过G碱基间Hoogste- en氢键形成G-四集体(如图2所示),并进一步堆积形成四链体结构。

图2A: G碱基间Hoogsteen氢键形成G-四集体;B: G-四链体多样性的示例,人体端粒(B1, PBD:2HY9)和c-myc(B2, PDB:IXA V)序列形成的G-四链体的核磁共振得到的结构图化合物与DNA G四链体结合后,其生物功能发改变,对二者相互作用体系进行结构方面的研究,发现小分子与DNA G四链体结合的位点形成的稳定性复合物,是针对DNA G四链体的药物设计和开发的基础.近年来对天然植物中抗肿瘤活性成分筛选和结构鉴定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以G-四链体为基础生物靶分子特异性识别和核磁共振梯度场扩散序谱技术(DOSY) DOS主要是基于不同尺寸的分子在溶液中具有不同扩散系数的原理.根据Einstein-Stokes 公式,分子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与分子的大小有关,分子越大,扩散越慢.在提取物混合溶液中加入生物靶分子,活性小分子与大分子相结合后扩散变慢,扩散系数与生物大分子处于同一量级.在DOS谱中,活性小分子的对应信号就应与生物大分子的信号处于相同扩散带上, 由此找到活性小分子的特征谱峰,再通过进一步的2D NM实验即可确定活性小分子的结构.分析1H NM和DOS谱,从而获得被G-四链体识别的化合物的准确结构. 这种方法的在于把核磁谱学的结构鉴定和筛选结合起来, 让天然植物提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快速筛选和结构鉴定成为可能,这一方法的创新性在于把核磁共振中的DOS技术用于G-四链体DN特异性识别的抗肿瘤活性分子的筛选模型.已经开发出了许多能够使DNAG-四链体结构稳定的化合物,主要有包括: 蒽醌类衍生物、苝类化合物(perylenes) 、端粒抑素和阳离子卟啉类化合物、溴乙啡啶衍生物、吖啶衍生物、三嗪类化合物等. 能够使稳定G-四链体化合物的结构主要还是遵循n - n堆积和静电作用。

能够稳定G-四链体的化合物按照它们带正电的性质可以分为4类:(1) 原位胺的质子化;(2) 通过杂环芳香族化合物上的N-甲基化;(3) 中心金属离子的存在; (4) 不带电荷的化合物.目前,通过增加一些特殊结构来提高化合物对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是G-四链体配体设计的一个新趋势.这个结构设计不仅基于G-四链体的G-四集体平面与双链DNA碱基平面之间的区别,而且还考虑到了G-四链体与双链DNA沟槽区和loop区的差异.由这个原则,第一个设计的化合物是NCQ是把新霉素加在喹吖啶上得到。

以期通过喹吖啶靶向G-四集体平面、新霉素基团靶向作用于G-四链体的loop区来实现对G-四链体的特异性识别.实验表明,NC只能稳定带有loop区的G-四链体,不能结合不带loop区的G-四链体.NC对G-四链体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具有很强的抑制端粒酶活性.通过对G-四链体作用位点“双管齐下”的设计,这样就充分实现了提高对G-四链体的选择性的理念.对于化合物与G-四链体的选择性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个发现为研究设计选择性地识别某一特定G-四链体的配体有很大的帮助。

. 其中Balasubramanian 研究组最新又发现了两种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G-四链体的化合物:一种是异咯嗪类化合(Trisubstitued isolloxazines) ,它不仅能够特异性地与G-四链体结合,而且还能够识别不同几何构型的G-四链体.另一种是双芳基乙炔基酰胺类化合物(Bis-phenylethynyl amide derivatives) ,它含有两个炔键, 使其分子结构能够自由旋转构型, 而且还有望能够识别不同构型的分子内G-四链体,它可以通过沟槽键接的结合方式特异性地识别c-kit形成的平行结构G-四链体.另外,金属有机化合物物也可作为G-四链体配体,科学家预测,中心离子可以位于G-四链体的阳离子通道,而与金属离子络合的化合物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与G-四集体相互作用.最早报道的是金属卟啉类化合物,Cu( II )-TMPyP4, Ni( II )-TMPyP4, Mn(皿)-porphyrin 等,其与G-四链体结合的选择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随之,不断改变中心离子,又合成了salphen 类Ni( I)、Ru( I)、Fe(皿)、Zn( I ) 金属络合物.它们与G-四链体的结合能力,对G-四链体的稳定作用以及选择性都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使G-四链体稳定以此为基础发展成抗肿瘤的药物的筛选模型的这些化合物,例如:蒽醌类衍生物、端粒抑素、卟啉类化合物以及喹啉类化合物,但由于其具有很大的毒性,很多还没做过测试,所以无法普及。

而且,我认为G-四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合成还不够清楚,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化合物对G-四链体的选择性,不仅相对于双链DN的选择性,而且还要对不同结构G-四链体具有选择性。

G- 四链体结构的研究为靶向G-四链体的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和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以G-四链体为基础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将为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一个很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1 Jenkins T C. Targeti ng multi-stra nded DNA structures. Curr Med Chem, 2000, 7: 99—1152 Mata J E, Joshi S S, Palen B, et al. A hexameric phosphorothioate oligonucleotide telomerase inhibitor arrests growth of burkitt s lymphoma cellsin vitroandin vivo. Toxicol Appl Pharm, 1997, 144: 189—197[DOI]3 Bednarek A K, Sahin A, Brenner A J, et al. Analysis of telomerase activity levels in breast cancer: Positive detect ion at the in situ breast carc inoma stage. Clin Can cer Res, 1997, 3: —164 Zahler A M, Williams on J R, Cech T R, et al. I nhibiti on of telomerase by G-quartet DNA structures.Nature, 1991, 350: 718- 720[DOI]5 Todd A K, Joh nston M, Neidle S. Highly prevale nt putative quadruplex seque nee motifs in huma nDNA. Nucleic Acids Res, 2005, 33: 2901 —2907[DOI]6 Shirude P S, Okumus B, Ying L, et al. Sin gle-molecule con formati onal an alysis of G-quadruplex formation in the promoter DNA duplex of the proto-oncogene C-kit. J Am Chem Soc, 2007, 129: 7484—7485JDOI7 Huppert J L, Balasubrama nian S. G-quadruplexes in promoters throughout the huma n geno me. Nucleic Acids Res, 2007, 35: 406—413[DOI]8 Eddy J, Maizels N. Gene function correlates with potential for G4 DNA formation in the human genome. Nucleic Acids Res, 2006, 34: 388—3896[DOI]9 Ogan esia n L, Brya n T M. Physiological releva nee of telomeric G-quadruplex formatio n: A pote ntial drug target. BioEssays, 2007, 29: 15—165[DOI]10 Kella nd L. Targeti ng the 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 ntial of cancer: Thetelomerase/telomerepathway.Clin Ca ncer Res, 2007, 13: 496—4963]DOI]11 Neidle S, Balasubramanian S. Quadruplex Nucleic Acid. Cambridge: RSC Publishing, 200612 Rodriguez R, Panto G D, Gon? alves D P N, et al. Ligand-driven G-quadruplex conformational switchi ng by using an unu sual mode of in teract ion. An gew Chem Int Edit, 2007, 46: 5405 —5407[DO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