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种群现状与保护

合集下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

动物保护:大熊猫保护现状及措施引言你是否曾经对大熊猫这种稀有而又可爱的动物有所了解?在这个人类活动对自然界造成巨大冲击的时代里,对动物保护的需求日益增长。

而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一直是全球关注和关怀的焦点。

然而,大熊猫的保护任务仍然艰巨,必须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来确保其生存和繁殖的稳定。

现状稀有的品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熊种之一。

在野外,它们只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生存。

由于破坏森林的人类活动,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小,使得这一稀有的物种面临严重威胁。

濒临灭绝的威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

目前估计全球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约为1800只左右。

这个数字令人担忧,因为它表明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仍然非常脆弱。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目标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并确保它们能够自由地繁衍生息。

保护栖息地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措施。

这涉及到限制人类活动和破坏性开发,以确保大熊猫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存。

科学研究与监测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和保护需求,科学研究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研究可以提供有关大熊猫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行为习性以及面临的威胁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指导保护工作。

提供保护和保育教育保护和保育教育在大熊猫保护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人们可以增加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挑战与展望尽管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大熊猫,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大熊猫的栖息地被破坏和侵占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导致的。

此外,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相对较弱,种群数量的增长也是一个难题。

然而,未来仍然充满了希望。

随着大熊猫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是中国的国宝。

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也是一种极度濒危的物种。

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其生存环境日益受到人类活动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种珍稀动物,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大熊猫生活在海拔1,200-3,0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

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偶尔也食用其他植物。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熊猫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据统计,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约1,864只,濒临灭绝的边缘。

大熊猫受威胁的主要因素包括:1. 栖息地破坏和丧失。

人类活动如砍伐林木、开发建设等,导致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

2. 食物来源减少。

竹子作为大熊猫的主要食物,其生长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竹林面积减少,大熊猫面临严重的食物短缺。

3. 人为干扰。

大熊猫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如游览观光、采集等的干扰,进而影响它们的正常活动。

4. 自然灾害。

大熊猫居住的山区容易遭受地震、山火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给它们的生存带来巨大威胁。

政府的保护措施为了挽救这种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1.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建立了40多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270万公顷,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

2. 开展人工繁育。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地,采取人工繁育的方式,不断增加野外种群数量。

目前人工圈养的大熊猫已达600余只。

3. 加强执法监管。

加大对偷猎、乱砍滥伐等破坏大熊猫栖息地的行为的执法力度,切断了非法获取大熊猫的渠道。

4. 开展公众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保护大熊猫的责任感。

5. 开展国际合作。

与其他国家开展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共享保护经验,加强力量。

这些有效措施不断推进,使得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2003年的1,114只增加到2015年的1,864只,濒危状态有所缓解。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

地理教案:大熊猫的栖息地与保护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因其独特的外貌和温和可爱的性格而广受欢迎。

然而,大熊猫的栖息地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大熊猫的栖息地和保护措施,并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一、大熊猫的栖息地情况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物种,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区的山脉地带。

这些地区地形多样,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原,这些地貌提供了大熊猫理想的生存环境。

大熊猫的栖息地通常是由竹子组成的茂密森林,这些地区的气候温暖潮湿,降雨量充足。

这些条件对于大熊猫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

据统计,竹子约占大熊猫日常饮食的99%。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出现了严重的威胁。

森林砍伐、土地开垦和城市扩张都导致了大熊猫生存空间的减少。

目前,大熊猫的栖息地已经严重破碎化,这导致大熊猫之间的通行受阻,遗传多样性减少。

二、大熊猫保护的现状和挑战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也是全球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中国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划定了大熊猫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

这些保护区提供了大熊猫栖息生存的基本保障。

然而,大熊猫的保护远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首先,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仍在增加,破坏性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依然存在。

其次,生境破碎化仍然是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最后,大熊猫的繁殖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大熊猫繁殖周期长,繁殖率低,种群数量增长缓慢。

这使得大熊猫的种群规模难以恢复。

三、大熊猫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大熊猫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得到了加强。

建立大熊猫核心保护区和生态廊道,可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境完整性,提供繁殖和生存的机会。

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打击非法狩猎和交易大熊猫及其制品的行为。

这是保护大熊猫的关键举措,可以有效遏制走私和非法贸易。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如今,据调查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着。

在全球的各个角落,许多的生物群落都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在这里,我对大熊猫的生存和保护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

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所以大熊猫被誉为中国的国宝。

自然,大熊猫的保护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

中外的保护学家们都投身于大熊猫的保护研究中。

现存的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那么,现存的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是怎么样的呢?现今,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近日完成今年的调查,进入冬季调休期,预计明年3月开始新一轮调查。

和前三次不同,此次调查首次采用DNA识别技术,要求大量收集15天以内的新鲜粪便。

待2013年调查完毕后,将公布我国现存野生大熊猫的数量。

据专家估计,国内野生大熊猫的数量接近3000只,远远超过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统计的1500多只。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将远远超过人们先前的估计。

野生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在濒危食肉动物中居于中上等水平,具有复壮乃至长期续存的进化潜力,“如果给大熊猫更多的栖息地,大熊猫将有摆脱‘濒危’的可能。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1980年与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合作在卧龙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和研究大熊猫为主,是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中心。

1978年,保护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中外科学家采用无线电跟踪等手段,对大熊猫个体生态、种群以及大熊猫主食竹类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而另一个和大熊猫有关的地方则是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

大熊猫的进化与保护现状大熊猫,是人们熟知且爱戴的珍稀动物之一。

它们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亚高山区,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一员。

本文将从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和保护现状两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大熊猫的进化历程可以追溯到约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

研究表明,它们是从肉食性熊科动物演化而来的。

在长时间的进化过程中,大熊猫逐渐由肉食性变成以竹子为主食的植食性动物,适应了高海拔环境的特殊生态需求。

大熊猫的形态特征也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它们拥有圆胖的身体和灰白色的毛皮,黑色的眼圈和肥厚的黑白皮肤,这使得它们在竹林中具有良好的保护色。

二、大熊猫的保护现状目前,大熊猫是中国和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濒危物种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干扰和栖息地的丧失,大熊猫的生存面临严峻考验。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中国成立了一批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野外观测站,用于保护和监测大熊猫的生境和数量。

这些保护区和观测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控制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于非法狩猎和盗猎的打击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了对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力度。

此外,大熊猫保护自然界基金会、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等专业机构也积极投入到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中。

他们通过开展科研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公众对于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增强了社会的参与度。

尽管保护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大熊猫的生存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给大熊猫的存活和繁殖造成了困难。

其次,大熊猫的种群过于单一,缺乏基因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大熊猫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

因此,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加强大熊猫的种群保护和管理,确保其能够持续繁衍和生存。

总结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和世界自然保护的重要对象,其进化历程和保护现状备受关注。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对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摘要】: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被誉为“中国国宝”。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

由于大熊猫存在繁殖困难,所以对大熊猫的保护及物种的延续,有很大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大熊猫,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大熊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关键字】:大熊猫保护;成绩;问题;阶段措施;对策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由于大熊猫存在繁殖困难,所以对大熊猫的保护及物种的延续,有很大的困难。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采取了各种措施保护大熊猫,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数量逐渐增加,但是在大熊猫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 取得的主要成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动物保护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逐步扭转了大熊猫数量急剧减少的趋势,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有效地保护了大熊猫的数量目前,国家为了保护大熊猫,在国内建立55个自然保护区,分别是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王朗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佛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勿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甘肃陇南文县白水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文县尖山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武都裕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迭部多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阿夏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彭州白水河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崇州鞍子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宁陕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插岗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黑水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四川成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

国内大龄熊猫现状分析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对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其数量、生存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目前情况的分析,旨在加强人们对熊猫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1. 引言熊猫作为中国珍稀动物的代表,具有世界性的知名度。

然而,随着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国内大龄熊猫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报告将对其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2. 数量分析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已经显著减少。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2019年国内大龄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相较于10年前的2744只,减少了32%。

这一数据凸显了国内大龄熊猫的数量下降趋势。

3. 生存环境分析大龄熊猫的生存环境也是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发,熊猫的自然栖息地被迫不断缩小。

同时,气候变化也对熊猫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资源匮乏和灾害频发。

4. 健康状况分析国内大龄熊猫的健康状况也值得关注。

由于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恶化,熊猫常常面临食物不足、疾病传播等问题。

研究表明,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熊猫的食物链受损,从而影响它们的生育能力和体质健康。

5. 保护建议面对国内大龄熊猫现状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确保熊猫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建议:- 加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力度,限制开发和砍伐活动;- 积极开展栖息地恢复工作,增加熊猫的生存空间;- 强化监测和保护研究工作,及时掌握熊猫数量和生态状况的变化;- 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加强教育宣传的力度;- 推动国际合作,共同保护熊猫种群。

6. 结论国内大龄熊猫的现状令人担忧,数量减少、生存环境恶化、健康状况受到威胁。

为了保护熊猫种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研究和监测、加强教育宣传。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确保国内大龄熊猫能够在未来长期生存和繁衍。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

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及保护保育祁峰(山东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号)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不食肉”食肉类动物,也是一种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动物。

但由于进入了进化的末端,并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濒临物种”,一度几近灭绝。

近年来,由于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我国保护措施的不断加强,种群显著恢复,成为物种保护保育的典范。

本文对大熊猫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介绍,简要介绍了大熊猫的基本信息、生存现状、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保育措施及成就,最后对大熊猫的前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大熊猫、灭绝、保护、退化1 简介大熊猫,拉丁文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中称为Giant Panda,中文别称很多,如花猫,花熊,竹熊,食铁兽,大猫熊,黑白猫等,古称貊,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动物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我国有时单列一科为大熊猫科。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

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分明,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

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雄性体型体重均大于雌性。

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一节腕骨特化形成。

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

此外,曾多次发现白色和棕色大熊猫。

大熊猫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

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

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区域内,雌体间的活动区域不重叠。

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

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

大熊猫头圆而体硕似熊,有两个标志性的“黑眼圈”,性格温顺,憨态可掬,十分惹人喜爱,再加上数量很少,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喻为“国宝”。

我国秦岭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秦岭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

我国秦岭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我国秦岭大熊猫的保护现状及对策摘要: 目的为开展秦岭大熊猫易地保护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方法采取实地调查和汇总分析的方法在对易地保护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秦岭大熊猫种群现状、生态质量以及面临威胁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亚种,面临分布范围小,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局域种群数量密度分布不均匀,小种群的个体数量极少以及栖息地竹子开花等因素的威胁。

结论应尽快加强秦岭大熊猫的易地保护工作,建立和壮大人工种群,增强秦岭大熊猫的抗灾变能力。

关键词: 秦岭;大熊猫;易地保护引言: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尽管人们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在全球环境变迁的大背景下,许多物种仍丧失了在野生环境下生存的能力。

正文:由于种群数量过小、种群之间隔离以及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丧失,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某些物种就可能从地球上永久地消失。

尽管保护好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其在野生状态下自然繁衍生息是野生动物再理想不过的状态,但是,现实并不容乐观,许多物种在人类尚未来得及采取任何保护措施之前就已经消亡了。

其中,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增,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许多野生动物需要人类的帮助才能生存[ 1 ] 。

易地保护、迁地保护、异地保护、移地保护就是针对这一情况提出的一种保护措施。

大熊猫(A iluropoda m elanoleuca)作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中的旗舰物种,一直受到世人高度关注。

大熊猫目前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凉山的林区,野外数量约1 600只[ 2 ] 。

自1964年郑光美正式报道了大熊猫在秦岭的分布[ 3 ] ,这一区域的大熊猫才为外界知晓。

根据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报告,秦岭的大熊猫(不含115岁以下的亚成体)约为270只[ 2 ] 。

2005年,方盛国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认为秦岭大熊猫是一个有别于大熊猫指名亚种的独立亚种,并命名为秦岭亚种(A iluropoda m elanoleuca qinlingen2sis) [ 4 ] 。

大熊猫的保护状况

大熊猫的保护状况

竹子种类
大熊猫主食的竹子种类多 达70余种,其中冷箭竹、 缺苞箭竹等是它们的主要 食物来源。
繁殖与生存状况
繁殖特点
大熊猫繁殖能力较低,雌性大熊 猫每年发情一次,多在春季,孕 期约80-180天,每胎通常产1-2
仔。
生存威胁
大熊猫面临着多种生存威胁,包括 森林砍伐、竹子开花、气候变化、 疾病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
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威胁大熊猫安全。需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疏散和救助 受灾大熊猫。
竹林生长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竹林生长速度和品质,进而影响大熊猫食物 来源。应研究选育抗逆性强的竹种,提高竹林适应气候变 化的能力。
人类活动干扰防范与缓解
森林砍伐与土地开发
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限制保护区内的开 发行为,并积极推动生态补偿机制。
开展大熊猫保护主题的夏令营、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活动,让学 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保护工作的理解。
05
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大熊猫影响及应对
温度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熊猫栖息地温度波动增加,对其繁殖 和食物来源造成影响。应对策略包括建立生态廊道,连接 不同海拔和气候的竹林,以适应气候变化。
降水变化
种群遗传结构优化
通过人工繁殖和野化放归 等手段,增加大熊猫种群 的遗传多样性,优化种群 遗传结构。
繁殖技术研究
开展大熊猫繁殖生物学研 究,提高繁殖成功率和幼 崽成活率,促进种群数量 的增长。
疾病防控与治疗技术
疾病监测与预防
建立大熊猫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并控制疾病 传播,降低疾病对大熊猫种群的影响。
企业合作与社会筹款
03

大熊猫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存现状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全球受人喜爱的国宝级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栖息地的破坏,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备受关注。

生态环境大熊猫是一种典型的竹食性动物,主要栖息于中国中西部的高山森林地带。

它们对生境的要求非常苛刻,需要大量的竹子作为食物,同时也需要茂密的森林作为栖息地。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大熊猫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威胁,栖息地的破坏成为大熊猫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种群数量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仅剩下约1800只左右,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森林分割,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一个危险的状态。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栖息地恢复和保护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等。

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其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

目前,中国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为34000平方公里,涵盖了大熊猫的核心栖息地。

此外,政府还对大熊猫的栖息地进行恢复和保护,禁止砍伐、破坏和开发大熊猫的栖息地,以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于保护大熊猫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熊猫的行为、生活习性和繁殖生态等方面的研究,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科学家们还通过人工繁殖、放归和监测等技术手段,帮助提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促进大熊猫的繁育和保护工作。

展望未来尽管大熊猫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随着中国政府的积极保护和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大熊猫的生存现状正在逐渐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研究报告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研究报告

大熊猫的生态保护研究报告摘要: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濒危物种之一,也是中国的国宝。

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许多保护措施被采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研究报告将综述大熊猫的生态特点、栖息地状况、保护现状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强大熊猫的生态保护。

1. 引言大熊猫是中国珍稀的国宝,被列为濒危物种,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省份。

大熊猫以竹子为主要食物,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非法狩猎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的生存状况仍然岌岌可危。

2. 大熊猫的生态特点大熊猫是一种具有特殊生态习性的物种。

它们喜欢栖息在海拔较高、温度适中的竹林地区,是典型的食草动物。

大熊猫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摄食大量竹叶和竹笋。

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白天选择在竹林中休息。

3. 大熊猫的栖息地状况大熊猫的栖息地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森林开发、旅游开发和农业扩张等活动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减少,栖息地的破碎化也对大熊猫的繁殖和迁徙带来了困难。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对于竹子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了负面影响。

4. 大熊猫的保护现状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中国政府和各方面力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森林保护、加强监测和研究等。

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熊猫的数量有所增加,栖息地的保护状况也有所改善。

例如,中国目前已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2.7万平方公里。

5. 大熊猫保护面临的挑战尽管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栖息地的破坏和破碎化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其次,非法狩猎和盗伐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同时,气候变化对大熊猫的影响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6. 加强大熊猫的生态保护为了进一步加强大熊猫的生态保护工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6.1 扩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增加栖息地的保护面积;6.2 加强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确保大熊猫的安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6.3 推进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和扩大大熊猫的栖息地;6.4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大熊猫保护活动;6.5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

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

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及种群概况一、种群概况1.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云南等地的山区森林中。

2. 大熊猫是一种以竹为主食的濒危物种,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和森林破坏等原因,野生种群数量长期处于下降状态。

3. 目前,中国政府通过保护和繁育计划,成功建立了一批圈养大熊猫种群,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和繁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圈养大熊猫繁殖管理策略建议1. 保障良好的栖息环境:圈养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应该与野生环境尽可能接近,提供足够的竹子、水源和适宜的气温等条件,确保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

2. 优化饲养管理:提供丰富多样的饲料,包括不同种类的竹子和其他植物,以满足大熊猫的营养需求。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及时处理疾病和伤害。

3. 科学配对繁殖:根据大熊猫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科学地选择配对对象,以增加后代的遗传多样性,降低遗传缺陷的风险。

4. 促进自然交配:给予大熊猫充分的自由空间,提供适宜的气温和环境条件,促进其自然交配,增加繁殖的成功率。

5. 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对于无法自然交配或存在繁殖障碍的大熊猫,可以采用人工授精技术,以提高繁殖效率。

6. 照顾新生幼仔:对于新生幼仔,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保持干燥和清洁,定期进行体检和护理,确保其健康成长。

7. 幼仔过渡管理:当幼仔逐渐长大,可以适当进行过渡管理,让其适应独立生活,并逐步接触其他大熊猫,促进社交和交配行为的发展。

8. 科学监测和数据分析:建立科学的监测系统,对大熊猫的繁殖情况、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进行定期记录和数据分析,为繁殖管理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9. 加强国际合作:在大熊猫繁殖管理方面,加强与国际机构和专家的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大熊猫的保护和繁殖工作。

10.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和科普活动,增强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大熊猫的保护中来。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熊猫知识】大熊猫分布和现状
大熊猫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包括从北京附近的周口店到广东和广西以及附近的东南亚。

现在只能在秦岭系、岷山系、邛崃系、凉山系、大相岭系找到它们。

据第四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结果,野生大熊猫仅有1864只,其中大约75%分布于四川境内。

栖息地横跨川、陕、甘3省的49个县,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

截止2014年,全国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比三调时增加27个。

但仍有46.2%的栖息地、33.2%的种群仍然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

栖息地的破碎化、小种群的生存危险,大熊猫保护任重而道远。

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上就再也没有野生大熊猫了。

到2020年,世界上有633只圈养大熊猫,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有215只。

目前能维持10只以上繁殖种群的单位只有4家,分别是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研究基地、陕西珍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研究中心和北京动物园。

此外,还有生活在日本和歌山野生动物园、美国亚特兰大动物园等40多个圈养保护机构的大熊猫。

大熊猫现状研究报告

大熊猫现状研究报告

大熊猫现状研究报告大熊猫是我国珍稀的国宝级动物,因其憨态可掬、稀有珍贵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

为了保护大熊猫,相关部门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下面是一份关于大熊猫现状的研究报告。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野外存活的大熊猫总数约为1864只,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的山区。

与上一次统计相比,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这主要归功于保护工作的积极推进和人们对大熊猫的重视。

然而,大熊猫的栖息地正日渐受到侵蚀和破坏。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需要大量土地开发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等需求。

这导致了大熊猫原有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栖息地不断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熊猫的食物链也发生了改变,很多竹子的生长受到威胁。

这些因素使得大熊猫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此外,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大熊猫繁育的周期长,生殖能力较弱,繁殖率低。

研究人员通过科学的人工繁育技术,努力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

但是,由于人工繁育条件的限制以及熊猫种群内的基因匮乏,仍然存在着很多挑战。

为了保护大熊猫,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设立大熊猫保护区,划定保护区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熊猫栖息地的干扰。

其次,加强对大熊猫的科学研究,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繁殖情况,为更好地保护和繁育大熊猫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总而言之,大熊猫作为我国的珍稀动物,面临的生存压力依然存在,但在保护工作的努力下,它们的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然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仍然是它们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了保护大熊猫,我们需要持续加强保护措施的落实,加强科学研究,保护其栖息地,促进繁育,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熊猫这一珍贵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大熊猫保护措施

大熊猫保护措施

大熊猫保护措施
大熊猫是我国国宝级珍稀动物,由于多年以来的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至近危险程度。

为了保护大熊猫的生存环境,缓解其生存压力,保障其繁衍和生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1. 种群保护:采取各种手段对大熊猫繁殖群体进行保护,加强对野外大熊猫的生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禁止商业性捕杀和交易大熊猫,对于熊猫栖息地进行保护和修复。

2. 人工繁育:采取人工种群管理技术,通过人工授精、妊娠监测等技术手段进行大熊猫的人工繁殖。

3. 保护区建设:建设大熊猫保护区,配备专业的保护人员进行全天候保护、监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推广科研成果和保护理念。

4.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大熊猫保护项目和合作,与海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广大熊猫保护理念,共同促进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开展。

总之,大熊猫的保护需要政府、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大熊猫的保护事业。

熊猫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熊猫调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大熊猫,被誉为“中国国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动物,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国大熊猫调查工作的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背景1. 大熊猫的濒危现状: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大熊猫的野生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00余只,但仍处于濒危状态。

2. 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不仅关系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因此,开展大熊猫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调查工作的必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状况,科学制定保护策略,有必要开展大熊猫调查工作。

三、调查方法1. 野外调查:通过设置监测站点,对大熊猫的栖息地、活动范围、食物来源等进行实地调查。

2. 遥感监测: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监测,获取大熊猫分布、活动等信息。

3.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DNA检测、遗传多样性分析等方法,了解大熊猫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4. 公众参与:通过科普宣传、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鼓励公众参与调查工作。

四、调查结果1. 栖息地状况:大熊猫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四川、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山区,其中四川的岷山、邛崃、大相岭等地区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

2. 种群数量:根据野外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1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1600余只。

3. 遗传多样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发现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隔离。

4. 栖息地威胁:栖息地破碎化、非法狩猎、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大熊猫的生存构成威胁。

五、存在问题1. 栖息地破碎化:人类活动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降低了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2. 非法狩猎:部分地区的非法狩猎活动仍然存在,对大熊猫的种群数量造成威胁。

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

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

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关注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呼吁保护濒危物种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然而,由于栖息地丧失、人类活动以及非法狩猎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本文旨在强调大熊猫保护的重要性,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这些濒危物种。

一、大熊猫生存状况的现状大熊猫是地球上最稀有的动物之一,主要栖息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然而,由于过度砍伐森林、城市扩张以及农业活动的增加,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缩小。

栖息地的丧失导致大熊猫的食物来源减少,对它们的生存构成了巨大挑战。

另外,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弱,每年只能产下一到两只幼崽。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大熊猫濒危的情况。

虽然一些保护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熊猫的生存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大熊猫保护的意义保护大熊猫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种动物,更是为了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大熊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选择性摄食稀有的竹子品种,有助于维持竹林的繁荣和稳定。

竹子也是其他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如被称为“竹子熊”的红腹锦蛇、竹节熊等。

大熊猫的存在对整个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大熊猫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它们以其可爱的外表和和平的形象深受全球人民的喜爱。

保护大熊猫可以增加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人们对保护濒危物种的责任感。

三、保护大熊猫的措施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至关重要。

政府部门应加强森林保护,严禁非法砍伐。

同时,要加强对开发商和农民的监管,减少对大熊猫栖息地的侵占。

其次,加强对非法狩猎和盗猎行为的打击力度。

严厉打击非法狩猎者,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于非法狩猎行为的警惕性。

另外,加强大熊猫繁育中心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人工繁育和保护措施,提高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强其生存能力。

此外,国际合作也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方式。

中国可以与其他国家共同举办大熊猫展览和交流活动,并通过研究合作,分享保护经验和技术。

熊猫的生态特点和保护现状

熊猫的生态特点和保护现状

熊猫的生态特点和保护现状熊猫这个国宝级的动物,是中国特有的珍惜物种之一,其美丽的外表和招人喜爱的性格深受人们的喜爱。

作为一种动物,熊猫的生态特点十分独特,它的繁殖能力弱、嫉妒心强、对食物的选择性极高、习性保守。

这些特点同时也成为了熊猫生存和繁衍的困难所在,因此,保护熊猫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一、熊猫的生态特点(一)熊猫的繁殖能力弱熊猫是世界上最为慢速繁殖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它的成熟期要到4-5岁,雌性熊猫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发情期也只有2-3天,繁殖季节也只有春天。

母熊猫妊娠期长达4-8个月,产仔一般为1-2只,幼仔需约2年才能离开母亲。

(二)熊猫对食物的选择性极高熊猫是一种典型的草食性动物,但它对于各种竹子的选择性极高,而这对于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在人类活动频繁、竹子生长速度缓慢、林地扩张难度大的情况下,这种食物的选择性使得熊猫的生存、繁衍和生态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三)熊猫的习性保守熊猫是一种十分习惯安定生活的动物,它生活在严格的繁殖区内,一旦其居住区发生变化,或者繁殖习惯受到了干扰,熊猫就会变得十分敏感,并且表现出异常的压力反应。

而此时,它的健康状况和生存状态也会受到影响,严重危及熊猫的生态繁衍。

(四)熊猫的嫉妒心强熊猫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它们之间的嫉妒心较强,与其他同类接触较少,很少结成理事群体,之前繁殖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是,熊猫作为一种极易受到干扰的物种,如何减弱其嫉妒心,增加其健康繁衍,也是当前人们所探讨的重点。

二、熊猫的保护现状为保护熊猫这种珍稀的物种,我国已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是,它的保护现状仍然是脆弱的。

(一)熊猫保护区的划分熊猫属于中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类,保护它的首要任务是为其保护区提供生态环境和栖息地。

目前熊猫的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和云南省四个省份,在四川省的“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更是建立了专门研究它的机构,重点研究熊猫的生态、繁衍、物种等方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的种群现状与保护摘要: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截至2003年底, 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1 596 只, 分布在陕西、四川和甘肃3 省的45 个县境内, 总栖息地面积达 2 304 991 hm2。

与第2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野生大熊猫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分布范围扩大、栖息地面积增加、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

本文在第 3 次大熊猫调查的基础上, 就野生大熊猫种群及栖息地现状进行了分析。

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代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

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

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增加至34 000 km2,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有效地保护了约85%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

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关键词:大熊猫; 种群; 分布; 栖息地; 自然保护区前言:为有效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林业部( 现国家林业局) 先后于1974~ 1977 年、1985~ 1988 年以及1999 年6 月至2002年6 月组织开展了3 次全国性的大熊猫调查,为大熊猫保护管理决策和履行有关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中第3 次调查是迄今为止, 我国对单个物种进行的规模最大、技术方法最先进的一次调查, 充分反映了我国大熊猫分布现状与格局。

自1869 年法国神甫戴维在四川宝兴发现大熊猫并将其订为新种以来,西方各国曾以考察探险、传教等不同形式,到中国捕捉或猎杀大熊猫,致使其生存状况渐趋濒危。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建立保护区以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其中,广东鼎湖山( 1956) 浙江天目山( 1956) 和黑龙江丰林( 1958) 为我国第一批以保护自然植被和珍稀动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正文:1 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大熊猫由食肉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选择了以竹为生的植物性食性, 而竹子所含的纤维又高, 营养价值低, 它们的消化道又不具有消化纤维的机能.它们在摄食行为上不仅要采取最优摄食对策,而且在生境选择,活动节律和能量代谢等均应采取一系列的适应对策,从而降低能量的消耗, 以平衡低营养物质的能量收入.大熊猫的栖息地,就大地貌而言,属高山深谷.位横断山脉东北段的长江上游各支流在境内谷向南北而后汇总于长江主干. 受东南湿润气候影响较大,这样 1 个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很适于高山竹类的生长.因此,大熊猫所选择的生境也多为季风所及的迎风面.在秦岭为南坡, 岷山、相岭和凉山基本上是东坡;而邛崃山为东南坡.这些坡面能够形成相对较为稳定的温暖潮湿的微环境, 有利于它们生存繁衍.大熊猫喜欢选择在坡度较平缓的竹林中觅食,特别二、三级夷平地的针阔林混交林中. 这样可以避免因坡度过大而支撑大型躯体消耗过多的能量.同时由于坡度平缓, 土质肥厚, 水热条件有利于生长繁茂的竹林,又便于它们最优摄食.但在不同山系,因地势地形不同,也有一定差异.在秦岭、岷山和邛崃山,它们对坡度选择的上限多为35 ,而在相岭和凉山,由于保留的森林植被和竹种单一,多分布于较高海拔的陡峻山体,故它们选择的坡度上线可到40 ,但它们在摄食竹子时,往往要将竹先搬到 1 个较平缓的地方, 集中加工进食,以抵销部分在陡峭坡面支持躯体多耗费的能量支出.2 野生大熊猫现状根据2004年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3 次大熊猫调查结果, 截至2003 年底, 野生大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6 大山系, 包括四川、陕西、甘肃3 省的16个地(市、州)、45 个县( 市、区)、194 个乡镇, 栖息地总面积为2 304 991 hm2, 种群数量为1 596 只(表1) , 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61 只, 已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40 个, 约45 26%的大熊猫栖息地( 1 043 332 hm2) , 61 78%的野生大熊猫(约986只) 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

与第2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相比, 第3 次调查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已得到改善。

2. 1 分布范围第2 次调查结果表明, 大熊猫分布在陕西、甘肃及四川3 省的34 个县境内, 到第3 次调查时其分布县已达到45个(表1)。

新增加的11个分布县包括陕西城固、留坝和宁强等3 县, 甘肃武都、迭部和舟曲等3 县以及四川的金口河、若尔盖、康定、理县和九龙等 5 县(区)。

其中, 秦岭地区大熊猫的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幅度较大。

2. 2 栖息地状况根据第三次大熊猫调查阶段性成果显示, 目前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约2304991 公顷, 其中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774392 公顷, 约占76.98%; 陕西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347864 公顷,约占15.09%; 甘肃省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约182735 公顷, 约占7.93%。

全国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总面积约857102 公顷, 其中四川省约339629 公顷, 约占39.62%; 陕西省约258667 公顷, 约占30.18%; 甘肃省约258806 公顷, 约占30.20%。

与第2 次调查结果相比, 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增长了65 57% (截至2003年)。

在大熊猫分布县中,仅四川的雷波、越西、青川、芦山等4 个县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有所减少。

就山系而言, 除凉山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减少11 47%外, 其余山系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在秦岭山系的增幅已达到211 06% (表1)。

2. 3 种群数量与第2 次大熊猫调查相比, 除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数量有所下降外, 其余各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均有所增加。

3 影响大熊猫种群动态的原因结合近20 年来对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调查与监测, 大熊猫生存状况得以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 1 栖息地由受到严重破坏转向恢复并逐渐趋于稳定20 世纪7 0与80 年代,在岷山和邛崃山系发生了大熊猫主食竹类大面积开花枯死的现象, 发现大熊猫尸体分别多达138 头与108 头。

一般而言, 在枯死林地生长的幼竹,要经过5~ 8 年的生长期后才能逐渐为大熊猫所利用( 秦自生, 1994)。

另一方面, 大熊猫属中、高山林栖动物, 其栖息地是我国木材的重要产地。

截止1985 年,在大熊猫栖息地的主要森工企业多达21 个, 核实采伐的森林面积达337 898 hm2。

森林采伐除给大熊猫带来直接干扰外,还严重破坏了大熊猫的栖息地,甚至直接导致一些大熊猫分布区的消失, 如九寨沟县(原南坪县) 林业局经营区域内曾分布有大熊猫, 但采伐以后再难找到其踪迹。

所幸的是,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大熊猫栖息地内采伐森林的现象得以终止,大熊猫栖息地在总体上日渐趋于稳定并处于良性恢复之中3. 2 加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及保护管理力度3 .2.1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创建1962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指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被列为国家禁猎动物。

1963 年,我国在四川建立了卧龙、白河、王朗和喇叭河4 个自然保护区,保护的总面积为918 km21965 年在陕西建立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42 km2以上。

5 个保护区的总面积约为1 460 km2( 表2) ,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约100 余只。

根据20 世纪60 年代大熊猫分布区保存的天然林推测,当时大熊猫栖息地约在50 000 km2以上。

若按每只大熊猫约占13 km2的分布区域推算,在60 年代大熊猫种群数量约3 800只。

因此,上述5个保护区仅约保护了3%的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及约2. 6%的大熊猫种群数量( 表3)。

3.2.2 大熊猫保护区的扩建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我国政府将一对大熊猫作为国礼相赠至此,大熊猫走上了当代国际舞台,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熊猫热为查明野生大熊猫资源现状,我国政府于1974 ~1977 年在全国有大熊猫分布的川陕甘3 省进行了第一次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自1958 年以来,由于大量的森工采伐,大熊猫栖息地仅存3 600 km2,种群数量约2 400只( 表3)。

随后,国家主管部门在四川新建了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九寨沟( 原南坪) 小寨子沟、唐家河以及蜂桶寨6 个自然保护区,并将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由原来的200 km2扩大到2 000 km2。

在陕西新建了佛坪自然保护区,在甘肃将原瀼水河自然保护区扩建为白水江自然保护区。

有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在20 世纪70 年代增至13 个,面积较60 年代扩大了5. 5 倍,覆盖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的25%,使约36%的大熊猫个体生活在保护区内( 表2)。

1985 ~1988 年进行了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大熊猫栖息地较70 年代减少了40%,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了54%,仅1 114只。

在此期间,全国在四川增加了黄龙寺,在陕西增加了牛背梁2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数达15 个,总面积增至9 611. 64 km2,约保护了全国大熊猫栖息地的20%,大熊猫总数的34% ( 表3)。

表2 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变化表3 保护区内分布的大熊猫数量及其栖息地3.2.3 大熊猫保护区建设大发展1988 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在1989 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些法规的实施极大地推进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的向前发展。

20 世纪90 年代,国家主管部门在四川增建了白羊、泗耳( 后更名为雪宝顶) 片口千佛山、鞍子河、宝顶沟、黑竹沟、冶勒、白水河、九顶山、米亚罗、勿角、小河沟、龙溪-虹口等自然保护区,在陕西增建了长青、老县城和周至等自然保护区,在甘肃增加了光山等自然保护区,使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总数达到了36 个,总面积约23 459. 59 km2,有效地保护了全国约81% 的大熊猫栖息地,并使约40% 的大熊猫生活在保护区覆盖的范围内( 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