脲酶、硝化抑制剂综述

合集下载

脲酶抑制剂综述

脲酶抑制剂综述

脲酶抑制剂综述抑制剂研究进展1、脲酶抑制剂研究进展1.1脲酶抑制剂种类及作用原理脲酶是氨基水解酶的一类酶的通称,是一种作用于线型酰胺C-N键(非肽)的水解酶。

土壤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

Conrad早在1940年就指出向土壤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并延缓尿素水解。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对尿素水解、NH3挥发、尿素N土壤转化、尿素利用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等。

脲酶抑制剂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二大类。

无机物中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Pb、Hg、Co、Ni、Au、As、Cr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化合物中包括对氨基苯磺酰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羟基草氨酸盐、有机汞化合物、酚类、醌及取代醌类、磷胺类化合及其转化物等。

Bremner 和Douglas证明二元酚和醌是当时最有效的有机化合物,银和汞盐是最有效的无机化合物[62]。

Mulvaney和Bremner(1981)、Byrnes和Freney 等(1995)指出,最有效的脲酶抑制剂是醌如 -苯醌和氢醌(HQ)、二元酚和磷胺类化合物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苯基磷酰二胺(PPD)、环己基磷酰三胺(CHPT)等[65]。

其中HQ被认是较有效并经济的,而NBPT、PPD、CHPT等磷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则是最好的。

对脲酶抑制剂的筛选,通常注意的只是该化合物使用后尿素在一定培养时间内的残留量,而对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较少。

重金属离子和醌类物质的脲酶抑制作用机理相同,它们均能作用于脲酶蛋白上对酶促有重要的作用的巯基(-SH)),抑制作用的效果与金属-锍化物和醌-锍化物复合体的解离能力呈反比。

磷胺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为该类化合物与尿素分子有相似的结构,可与尿素竞争与脲酶的结合位点,而且其与脲酶的亲和力极高,此种结合使得脲酶减少了作用尿素的机会,达到了抑制尿素水解的目的。

硝化抑制剂种类范文

硝化抑制剂种类范文

硝化抑制剂种类范文硝化抑制剂是一种用于减少土壤中氨氧化细菌活动的化学物质。

氨氧化细菌是土壤中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将尿素或其他含氮化合物氧化成硝酸根离子,这会导致土壤中的氮素的大量流失。

硝化抑制剂的应用可以减少氨氧化细菌的活性,从而降低硝酸盐的形成,遏制氮肥的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硝化抑制剂种类。

1.硝化酶抑制剂硝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来降低硝化过程的速率。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氨氧化细菌中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硝化作用。

常见的硝化酶抑制剂包括二甲磷酸酯类化合物和硝酸铵。

2.抗生素类硝化抑制剂抗生素类硝化抑制剂通过抑制氨氧化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减少硝化过程。

抗生素可以抑制氨氧化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影响其生命周期和能力。

常见的抗生素类硝化抑制剂包括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3.铵离子类硝化抑制剂铵离子类硝化抑制剂是指能与硝化细菌中的硝酸酶发生作用,阻止其进一步氧化的物质。

这些化合物会与硝酸酶结合,形成不活性的络合物,从而抑制硝酸酶的活性。

常见的铵离子类硝化抑制剂包括氨和氨盐、硫酸铵等。

4.生物制剂类硝化抑制剂生物制剂类硝化抑制剂是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点和代谢产物来抑制土壤中的氨氧化细菌活性。

例如,一些分泌抑制物质的细菌和真菌可以抑制氨氧化细菌的活性。

此外,一些生物制剂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来减少氨氧化细菌的数量。

常见的生物制剂类硝化抑制剂包括放线菌、拮抗真菌等。

总之,硝化抑制剂的种类多样,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来抑制氨氧化细菌的活动。

这些抑制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氮肥的流失和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然而,硝化抑制剂的应用也需要注意合理使用,避免对土壤和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土壤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土壤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土壤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从脲酶和硝化抑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也对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为我国合理使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研究进展;尿素氮肥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oil urease inhibitor andnitrification inhibitor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urease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s at home and abroad were reviewed, and the mechanism of urease inhibitor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were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in China,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itrogen use efficiency.Key words: urease inhibitor;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research progress; urea nitrogen fertilizer氮素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在促进农作物生长,提高产量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土壤中氮肥的施用成为控制高产的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过多累积的硝态氮又导致了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污染问题,许多学者在对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利用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可以很好的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控制硝态氮的大量积累所导致的环境污染。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硝化、反硝化功能菌的影响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硝化、反硝化功能菌的影响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硝化、反硝化功能菌的影响ZHANG Wen-xue;WANG Shao-xian;XIA Wen-jian;SUN Gang;LIU Zeng-bing;LI Zu-zhang;LIU Guang-rong【摘要】[目的]在农业生产中,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与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常作为氮肥增效剂来提高肥料利用率.本文研究了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施用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后,土壤中氨氧化细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AOB)、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以及反硝化细菌的丰度以及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旨在揭示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方法]试验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进行,共设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3次重复.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分别为NBPT[N-(n-butyl)thiophosphrictriamide,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和DMPP(3,4-dimethylpyrazole phosphate,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通过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研究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抑制剂对三类微生物标记基因拷贝数的影响,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与三种菌群丰度的相关性;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抑制剂对土壤AOB、AOA以及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对优势菌群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1)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两个时期土壤中AOB的amoA基因与反硝化细菌nirK基因的拷贝数均有显著提高,而对AOA的amoA基因始终没有明显影响;AOB与nirK反硝化细菌的丰度与两个时期的铵态氮含量、分蘖期的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孕穗期的硝态氮含量相关性不显著;DMPP仅在分蘖期显著减少了AOB的amoA基因拷贝数,表明DMPP主要通过限制AOB的生长来抑制稻田土壤硝化过程;NBPT对三类微生物的丰度无明显影响;2)DGGE图谱表明,在分蘖期与孕穗期,施用氮肥均明显增加了图谱中AOB的条带数,而对AOA却没有明显影响;氮肥明显增加了孕穗期反硝化细菌的条带数;与氮肥的影响相比,抑制剂NBPT与DMPP对AOA、AOB以及反硝化菌的群落结构影响甚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中AOB的优势菌群序列较为接近的有亚硝化单胞菌和亚硝化螺菌.[结论]在南方红壤稻田中,施入氮肥可显著提高AOB与反硝化细菌的丰度,明显影响两种菌群的群落结构,而AOA较为稳定;NBPT对三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丰度无明显影响;硝化抑制剂DMPP可抑制AOB的生长但仅表现在分蘖期,这可能是其缓解硝化反应的主要途径;这也说明二者对土壤生态环境均安全可靠.【期刊名称】《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年(卷),期】2019(025)006【总页数】13页(P897-909)【关键词】抑制剂;稻田;氨氧化细菌;氨氧化古菌;反硝化细菌【作者】ZHANG Wen-xue;WANG Shao-xian;XIA Wen-jian;SUN Gang;LIU Zeng-bing;LI Zu-zhang;LIU Guang-ro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尿素是一种高浓度的酰胺态氮肥,因其较高的含氮量被作为农业生产上最常用的氮肥,但是尿素施入农田后会导致氮素损失是一直被关注的。

脲酶抑制剂综述

脲酶抑制剂综述

抑制剂研究进展1、脲酶抑制剂研究进展1.1脲酶抑制剂种类及作用原理脲酶是氨基水解酶的一类酶的通称,是一种作用于线型酰胺C-N键(非肽)的水解酶。

土壤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

Conrad早在1940年就指出向土壤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并延缓尿素水解。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对尿素水解、NH3挥发、尿素N土壤转化、尿素利用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等。

脲酶抑制剂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二大类。

无机物中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Pb、Hg、Co、Ni、Au、As、Cr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化合物中包括对氨基苯磺酰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羟基草氨酸盐、有机汞化合物、酚类、醌及取代醌类、磷胺类化合及其转化物等。

Bremner和Douglas证明二元酚和醌是当时最有效的有机化合物,银和汞盐是最有效的无机化合物[62]。

Mulvaney和Bremner(1981)、Byrnes和Freney 等(1995)指出,最有效的脲酶抑制剂是醌如 -苯醌和氢醌(HQ)、二元酚和磷胺类化合物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苯基磷酰二胺(PPD)、环己基磷酰三胺(CHPT)等[65]。

其中HQ被认是较有效并经济的,而NBPT、PPD、CHPT等磷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则是最好的。

对脲酶抑制剂的筛选,通常注意的只是该化合物使用后尿素在一定培养时间内的残留量,而对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较少。

重金属离子和醌类物质的脲酶抑制作用机理相同,它们均能作用于脲酶蛋白上对酶促有重要的作用的巯基(-SH)),抑制作用的效果与金属-锍化物和醌-锍化物复合体的解离能力呈反比。

磷胺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为该类化合物与尿素分子有相似的结构,可与尿素竞争与脲酶的结合位点,而且其与脲酶的亲和力极高,此种结合使得脲酶减少了作用尿素的机会,达到了抑制尿素水解的目的。

综合国内外的资料研究,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脲酶抑制剂占据了脲酶水解尿素的活性位置,降低脲酶活性。

肥料增效剂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肥料增效剂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剂,主要包括N-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N-正丁基磷酰三胺(NBPTO)、苯基磷酰二胺(PPD) 和N-(二氨基磷基)-4-氟苯甲酰胺等。
磷酰二胺类和 磷酰三胺类衍生物
02 脲酶抑制剂类
★ 其中NBPT已被证明能与脲酶形成 稳定的复合物,是最有效的脲酶抑 制剂之一。NBPT的添加量较少, 在氮肥中仅需酰胺态氮含量的 0.09%~0.2%即可发挥作用。
03 硝化抑制剂类
化学类
★ 华瑶等研究了MHPP对黄壤硝化作用及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MHPP对黄壤的硝化作用和 N2O排放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显著抑制了AOA和AOB的丰度,MHPP主要通过调节AOB丰 度来抑制黄壤的硝化作用。可见,MHPP对黄壤具有减施氮肥增效的效果,为新型绿色专用肥料 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类
★ 硝化抑制剂是一类通过抑制产生AMO、HAO和一氧化氮还原酶(NOR)的硝化细菌的活动来减缓 硝化过程的化学物质,
★ 能抑制氨氧化微生物的活性,暂时阻止NH3氧化为羟胺(NH2OH),延长NH4+-N在土壤中的滞 留时间,促进作物对NH4+-N的吸收利用和微生物氮的固持,同时减缓硝化作用的进程,并降低 该过程中氮氧化物等的气态损失,减少NO3--N的淋溶,
成,含有多种活性含氧官能团(羧基、羟基、羰基、甲氧基、醌基等),所以具有较强的络/螯合和 表面吸附能力,能络/螯合土壤中的钙、镁、铁、铝等阳离子,通过络/螯合作用减少土壤中N、P 元素的流失。
04 腐殖质类
生物类
★ Abbamondi等发现用腐殖质对土壤进行改性可以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他们将这种现象归因于 腐殖质与黏土形成腐殖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减少了渗透到团聚体中的水,使团聚体在干湿循环 中更稳定,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渗透,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率,减少土壤侵蚀,有助 于提高养分吸收。增施腐殖酸类肥料能有效减少土壤对水溶性磷的固定,减缓有效磷转化为无效 磷的进程,增加土壤磷的生物有效性,提高作物产量和磷肥利用率。

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

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1、脲酶的作用:能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即水解作用。

2、脲酶抑制剂及其作用原理:A 脲酶抑制剂: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的总称。

B作用原理:它通过对在脲酶催化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巯基发生作用,有效的抑制脲酶的活性,从而延缓土壤中尿素的水解速度,减少氨向大气中挥发损失。

(即脲酶抑制剂通过与尿素竞争脲酶活性部位,抢占先机,使脲酶失去与尿素作用来减缓尿素水解)。

C其抑制重点在于:抑制尿素活性并延缓水解过程,减少氨产生。

3、脲酶抑制剂的种类: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无机物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Co、Ni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物主要是各类醌类物质。

不同的脲酶抑制剂其抑制机理不同。

本论文采用的脲酶抑制剂—NBPT便是醌类物质。

4、脲酶抑制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A 国外研究现状20世纪30年代,Rotini报道了土壤脲酶的存在,40年代Cornad指出将某些物质施入土壤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延长氮肥的有效期。

60年代对与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开始。

至1971年Bromner等人从13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脲酶抑制剂为苯醌和氢醌类化合物。

Bundy等(1973)的实验表明苯醌的效果最好。

进入80年代,国际上已开发了近70种有实用意义的脲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醌类、多羟酚类、磷酰胺类、重金属类以及五氯硝基苯等。

1996年春,美国IMC-Agrotain公司以Agrotain商标在市场上销售。

B 国内研究现状脲酶抑制剂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首先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周礼恺、张志明为代表。

90年代初,开发出长效碳酸氢铵、长效尿素和一系列含尿素长效复合肥料,并申请了专利。

进入90年代,研究方向由纯化合物或无机盐转向了天然物质,如腐植酸类。

硝化抑制剂1、硝化抑制剂及其原理A 硝化抑制剂对能够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微生物活性的一类物质的总称。

解析氮肥抑制剂在肥料中的应用

解析氮肥抑制剂在肥料中的应用

解析氮肥抑制剂在肥料中的应用摘要:近几年随着全球粮食危机不断爆发,粮食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氮肥具有改善农作物品质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采用硝化抑制剂和脲酶抑制剂是调控土壤氮素转化及阻控农田土壤氮素损失有效措施。

氮肥施用后除去被农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其余以氨挥发、硝化与反硝化、淋溶和径流等形式流失,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研究重点。

在肥料中加入抑制剂减少氮的流失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引言为解决我国粮食需求,高产增效成为我国近些年农业生产的目标,化学肥料因为方便、高效而迅速成为主导肥源。

氮素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也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元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粮食产量50%的增加量应归功于氮肥的施用。

目前,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30%~40%,而在部分发达国家,氮肥当季利用率可以达到70%。

氮肥施用后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其余部分以氨挥发、硝化与反硝化、淋溶和径流等形式流失,不仅浪费氮肥资源,而且会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研究的重点。

在氮肥中加入抑制剂来减少氮素损失,是提高氮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法。

1硝化抑制剂硝化抑制剂能有效降低堆肥中氮素损失。

硝化抑制剂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尿素中氮的损失,而且可以显著控制有机肥,甚至是畜禽粪便中氮素损失。

有学者在牛粪尿混合物中发现,添加双氰胺能有效降低混合物中硝态氮的淋失量,而且双氰胺添加量越大,其效果越明显。

随后更多的研究者把硝化抑制剂直接应用于高温堆肥过程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硝化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亚硝化细菌的活性,阻止NH4+-N的第一步氧化,从而减少NO3--N的累积,使氮肥长时间以NH4+-N的形式保持在土壤中,供农作物吸收,进而减少NO3--N的淋溶和反硝化造成的气态氮损失,适合与各种铵态氮肥或尿素配合使用。

硫脲对生物硝化抑制及含硫脲废水处理研究综述

硫脲对生物硝化抑制及含硫脲废水处理研究综述

的处 理 , 多采用 氧化 法 先 降低 硫 脲 浓 度 后 再 进行 后
续 处理 。
( 1 ) 化学处 理法 洗 涤水 中同 时含 金属 离子 和硫 脲 的废 水 可 以用 沉 淀法 处理 , 处理时添加 C u 抖( 化 学 计 量 比 Cu 。 :
硫脲 对 活性 污泥生 物硝 化抑 制性 的相关研 究较
用 。同 时 , 含硫 脲废 水 可生化 性差 ( B / C 比 为 O . O 1 5 [ ] ) 、 处 理 难 度较 大 。所 以对 硫 脲 处 理 方 法 的
的形 成 。B a y r a k 1 i 等人 [ 。 ] 发 现一 定 剂量 的硫 脲 不仅 能够 抑制 尿素 水 解 而且 能够 抑 制 氨 的挥 发 。Z a c h —
效地 增加 土壤 中 NH。 一N 的积 累 和 抑 制 NOs —N
硫脲 ( T h i o u r e a ) 又称硫 代尿素, 分子式 C S ( NH ) , 其应 用 范 围 非 常广 泛 , 主要 用 途 分 为 三 个 方面 : 工业、 医药、 农业 , 在 生 产过 程 中的排 放 量 大 。 而 硫脲 毒性 较 大 , 对 人 体 以及 动 物 都 存 在遗 传 性 的 危害 , 剂量 大甚 至会 致死 , 其对 微 生物 也存在 抑制 作
以及处 理 现状 。
关键词 : 硫脲 硝化 抑 制 水处理
本农林 水 产 省 认 定 它 为 “ 硝化抑制剂” [ 2 ] 。2 0世 纪
l 刖 吾
7 0 —8 O年 代 早 期 , Ha y s 、 Kh a n d e l wa l [ 、 Ma 1 h i 和 Ny b o r g [ . 5 , 等相继 研究 发现 , 硫脲 能 有效 延 缓 和抑 制 尿素 的水 解 、 矿化 。8 O 一9 O年代 初 期 , Ko p c a n o v a 等人 [ 试验 发现 , 用一定 浓度 的硫 脲 同尿 素配施 , 能 够有 效抑 制土壤 中尿 素 的水 解 , 同 时增 加 作 物 的 生 物 量和产 量 , 1 0 、 2 O 的硫 脲 与尿素 配施 都 能够有

2021年化肥硝化抑制剂

2021年化肥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欧阳光明(2021.03.07)编辑词条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又称氮肥增效剂(nitrogen fertilizer synergist),一类对硝化细菌有毒的有机化合物。

加入铵态氮肥中以抑制土壤内亚硝酸细菌对铵态氮的硝化,从而减少铵态氮转中文名硝化抑制剂别称氮肥增效剂外文名nitrification inhibitor ;类型添加剂目录•1简介•2经常使用的硝化抑制剂•3硝化抑制剂的农业效应研究•4试验主要结果如下简介编辑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的活动,从而阻缓土壤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反响速度。

铵态氮可被土壤胶体吸着而不容易流失,可是在土壤透气条件下,铵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硝态氮,该过程称硝化。

反响的速度取决于土壤湿度和温度。

低于10°C时,硝化反响速度很慢;20°C以上时,反响速度很快。

除水稻等某些作物在灌水条件下能够直接吸收铵态氮外,大都作物吸收硝态氮。

但硝态氮在土壤中容易流失,合理使用硝化抑制剂以控制硝化反响速度,能够减少氮素的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通常硝化抑制剂要与氮肥混匀后再施用。

硝化抑制剂除有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而增加产量的作用外,还可降低农作物中亚硝酸盐含量,提高农作物品质,减少施肥量过高时对土壤、地下水和环境的污染。

但在某些情况下,硝化抑制剂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不敷稳定。

硝化抑制剂有2氯6(三氯甲苯)吡啶(又称西吡),代号为(P)、脒基硫脲(ASU)、双氰胺(DCD)、2甲基4,6双(三氯甲苯)均三嗪(MDCT)、2磺胺噻唑(ST)等。

例:硝化抑制剂含量%≥ 99.5水分%≤ 0.30灰分%≤ 0.05熔点°C 209212含钙量(ppm)≤ 350性状白色晶体,相对密度1.40,熔点202212°C,溶于水和乙醇,微溶于乙醚和苯。

干燥时性能稳定,不成燃。

用途添加到化肥中作为硝化抑制剂使用。

脲酶抑制剂 NBPT 的研究综述

脲酶抑制剂 NBPT 的研究综述
[3] 陈炯明,董斌钢,汪文婷,等. 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 绿色合成工艺[ J] . 浙江化工,2014,45(5) :35 - 37.
[4] 戴 锋,胡 松. 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的合成工艺改 进[ J] . 化工管理,2015(17) :193 - 194.
[5] Jaroslav F K,Morristown,Michale D S. N - alphatic and N,N - alphaticphosphoric triamide urease inhibitions and urease inhibited urea based fertilizer composition: US, 4530714[ P] . 1985.
剂、三乙胺作为缚酸剂,反应完成后直接往反应液中 通入氨气至反应完毕,抽滤除去氯化铵,滤液减压蒸 馏回收溶剂和三乙胺,剩余浅黄色黏稠液体真空干 燥,得固体粗品,收率可达到 95. 6% 。 该工艺中三 乙胺盐酸盐无需分离,在第二步中通入氨气后可游 离出来生成三乙胺和氯化铵,然后通过抽滤和减压 蒸馏分别回收。
·18·
河南化工
HENAN CHEMICAL INDUSTRY
2016 年 第 33 卷
脲 酶 抑 制 剂 NBPT 的 研 究 综 述
尤洪星 , 庄文明 , 李秀芹 , 朱孔杰
(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 临沭 276700)
摘 要:正丁基硫代磷酰三胺( NBPT) 是目前最有效的土壤脲酶抑制剂之一。 它具有优异的脲酶抑制作用,能够明 显减少尿素在土壤中的分解,增加作物对氮素的利用率,对于氮肥的增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简单介绍了 近年来关于 NBPT 合成、作用机理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为 NBPT 的工业生产和在肥料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 ; NBPT ; 合成 ; 机理 ; 应用 中图分类号:TQ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3467(2016)04 - 0018 - 03

脲酶抑制剂的研究综述

脲酶抑制剂的研究综述

Hans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药物化学, 2019, 7(1), 1-6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19 in Hans. /journal/hjmcehttps:///10.12677/hjmce.2019.71001A Review of Studies on Urease InhibitorsXiaojing Wu, Rui Shi, Wanchun Nie, Xiaolin Zhang, Jie Qin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ShandongReceived: Nov. 20th, 2018; accepted: Dec. 5th, 2018; published: Dec. 12th, 2018AbstractUrea in soil can be decomposed into ammonia under the action of urease, which reduc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Urease in human body causes various diseases. The structure of urease ac-tive center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the binding modes of several inhibitors with active centers are introduced. The urease inhibitors of metal ions, hydroxamic acids, phosphoramides, phos-phates, heterocyclic compounds and metal complexes are reviewed; the problems and prospect are put forward.KeywordsUrease, Urease Active Center, Urease Inhibitor脲酶抑制剂的研究综述吴孝婧,石蕊,聂琬纯,张晓琳,秦洁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收稿日期:2018年11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5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2日摘要土壤中的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能够被分解为氨气,致使氮利用率降低,人体中的脲酶会引起各种疾病。

脲酶抑制剂(NBPT)与不同硝化抑制剂组合对土壤尿素氮转化的影响

脲酶抑制剂(NBPT)与不同硝化抑制剂组合对土壤尿素氮转化的影响
Ab t a t T r u h h e d e p r n w t b r d a ,u e s i h bt r f B tl uf r n p o p o u a y t r e mie . s r c : h o g t e f l x e me t i i i h u e b g r a e n i i s N— u y s l a d h s h r s c l h e a d s i o u
31 宁 省 农 业科 学 院 经 济 作物 研 究 所 . 阳 10 6 ) .. I 沈 11 1
摘 要 : 过 田问 埋 袋 试 验 , 讨 脲 酶 抑 制 剂 N 丁基 硫 代 磷 酰 三胺 ( B ) 不 同硝 化 抑 制 剂 双 氰 胺 ( C 、 一 基 吡 啶一 — 羧 酰 通 探 一 N 与 D D) 3 甲 11 胺 ( MP 和 4氨 基 一 ,,一 唑 盐 酸 盐 ( T 组 合 对 土 壤 尿 素 氮 转 化 的影 响 。 果 表 明 : 加 不 同硝 化 抑 制 剂 D D、 MP A C时 , C ) l 4三 2 A C) 结 添 C C 、T 均 能 不 同程 度 减 缓 尿 素 水 解 ,并 且 可 推 迟 尿 素 水 解 5 ,增 加 土 壤 有 效 N 含 量 , 其 中 添 加 硝 化 抑 制 剂 C d MP.对 土 壤 N 4 N 和 H+ - N 3 含量变化 、 O- - 硝化 抑制 率 和 土 壤 总 有 效 N水 平 的 影 响 最 大 。 关 键 词 : 素 ;氮 素 利 用 率 ;脲 酶 抑 制 剂 ;硝化 抑 制 剂 尿 中 图分 类 号 : 1 3 1 S 4 .. 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0 0 1 0 (00 0 — 3 9 0 10 — 7 0 2 1 )3 0 3— 3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双季稻营养与农业环境观测实验站,南昌 330200;#并列第 一作者;*通讯联系人,E-mail: sgemail@)
Effects of Urease Inhibitor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on Nitrogen Transformation in Paddy Soil
Abstract: 【Objective】The research is aimed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urease inhibitor(UI)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 on nitrogen (N) transformation, and the fertilizer-saving mechanism of inhibitor(s). 【Metho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a, Southern China with a randomized design and five treatments and three replicates: 1) CK (no N fertilizer), 2) U (urea only), 3) U+UI, 4) U+NI, 5) U+UI+NI. NBPT [N– (n-butyl) thiophosphoric triamide] and DMPP [3, 4-Dimethyl-1H-pyrazole phosphate] as the urease inhibitor and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was uniformly mixed with urea (U) at a rate of 10,000 mg/kg. The total urea, as base fertilizer, was applied to field before the transplanting of rice seedlings. The activities of urease and nitrate reductase, the contents of NH4+-N, NO3--N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 in soil were analyzed in tillering and booting stages. The rice yield and N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The mechanism of increased yield and N efficiency due to inhibitor was elucidated by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1)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urea treatment, NBPT addition and NBPT + DMP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grain yields and the recovery of applied N in the above-ground parts by 6.56% and 8.24%,19.4% and 23.7%, respectively. 2) The addition of NBPT and NBPT + DMPP in urea significantly reduced urease activity and soil NH4+-N content at the tillering stage, and increased soil NH4+-N content at the booting stage, without obvious effects on 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 (NRA), soil NO3--N content and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 in both stage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urease activity between urea and urea + NBPT at the booting stage. Therefore, the urease inhibitor NBPT was effective on inhibiting the activity of urease and improving the content of NH4+ -N before the booting stage. On the contrast, adding DMPP only had no obvious effects on these indexes above. 3)Th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grain yield of rice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NH4+-N content in soil at the tillering and booting stages, especially, the latter. However, other properties in soil have no obvious effects on the grain yield. 【Conclusion】Urea combined with NBPT and combination of NBPT + DMPP slowed down the hydrolytic action of urea and dramatically improved soil NH4+-N content in the booting stage, which is the dominate factor of improving the grain yields and the recovery of applied N in the above-ground parts. The conclusion is consistent with postponing nitrogen technique in agriculture. Key words: urease inhibitor;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paddy field; yield; the recovery of applied N 摘 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 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 NI)对稻田土 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 共 5 个处理:1) 不施氮肥(CK);2) 尿素(U);3) 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 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 尿素

脲酶抑制剂综述

脲酶抑制剂综述

脲酶抑制剂综述抑制剂研究进展1、脲酶抑制剂研究进展1.1脲酶抑制剂种类及作用原理脲酶是氨基水解酶的一类酶的通称,是一种作用于线型酰胺C-N键(非肽)的水解酶。

土壤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

Conrad早在1940年就指出向土壤中加入某些物质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并延缓尿素水解。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包括对尿素水解、NH3挥发、尿素N土壤转化、尿素利用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等。

脲酶抑制剂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二大类。

无机物中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Pb、Hg、Co、Ni、Au、As、Cr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化合物中包括对氨基苯磺酰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羟基草氨酸盐、有机汞化合物、酚类、醌及取代醌类、磷胺类化合及其转化物等。

Bremner 和Douglas证明二元酚和醌是当时最有效的有机化合物,银和汞盐是最有效的无机化合物[62]。

Mulvaney和Bremner(1981)、Byrnes和Freney 等(1995)指出,最有效的脲酶抑制剂是醌如 -苯醌和氢醌(HQ)、二元酚和磷胺类化合物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苯基磷酰二胺(PPD)、环己基磷酰三胺(CHPT)等[65]。

其中HQ被认是较有效并经济的,而NBPT、PPD、CHPT等磷胺化合物的抑制效果则是最好的。

对脲酶抑制剂的筛选,通常注意的只是该化合物使用后尿素在一定培养时间内的残留量,而对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研究的较少。

重金属离子和醌类物质的脲酶抑制作用机理相同,它们均能作用于脲酶蛋白上对酶促有重要的作用的巯基(-SH)),抑制作用的效果与金属-锍化物和醌-锍化物复合体的解离能力呈反比。

磷胺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为该类化合物与尿素分子有相似的结构,可与尿素竞争与脲酶的结合位点,而且其与脲酶的亲和力极高,此种结合使得脲酶减少了作用尿素的机会,达到了抑制尿素水解的目的。

硝化抑制剂

硝化抑制剂

氮肥增效剂之硝化抑制剂氮素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氮肥的施用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

但调查发现,我国的氮肥利用率逐年下降,氮肥的当季利用率仅有30-40%,其余的氮肥以各种形式损失掉。

如硝态氮通过淋溶作用进入水体、反硝化作用以气态形式损失。

氮素向水体的迁移会导致水体污染,给人畜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

反硝化过程中产生的N2O是一种温室气体,对全球气温升高起着重要作用。

对氮肥的过度依赖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的重要原因,其与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中硝酸盐累积及土壤中温室效应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等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从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是目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氮肥(氨或铵盐)施入土壤后,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是一个需氧过程,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均可参与这一过程的发生。

土壤的硝化过程包括亚硝化反应和硝化反应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NH4+ 转化为NO2-,反应式为NH4++3/2O2→NO2-+2H++H2O。

在此过程中,亚硝化细菌起到主要作用。

第二个步骤是NO2-转化为NO3-,反应式为NO2-+1/2O2→NO3-,在此过程中,硝化细菌起到了主要作用。

这两种细菌也被称为氨氧化细菌(亚硝化单胞菌属为代表)和亚硝酸氧化细菌(硝化杆菌属为代表)。

这两步反应中,只要有一步被抑制,整个硝化过程就能够被抑制,即硝化抑制剂通过抑制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氧化细菌就可以控制土壤中的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从而增加作物有效氮吸收利用的时间和减少亚硝态氮、硝态氮的直接或间接损失。

1、氮肥增效剂的主要种类及作用机理1.1 硝化抑制剂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是一类能够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活性物质的总称,具有抑制亚硝化细菌、控制土壤中NH4+向NO2-、NO3-转化的作用,适合与各种铵态氮肥或尿素配合施用。

脲酶、硝化抑制剂综述.

脲酶、硝化抑制剂综述.

引言1.2缓控释肥料1.2.1 缓控释肥料分类缓控释肥料主要分为三类:1)通过化学方法改变肥料的结构而产生的缓控释肥料,主要有难溶性有机化合物(脲甲醛等)、水溶性化合物(异丁叉二脲等)、低溶解性无机盐(磷酸镁铵等),目前这类肥料在国外研究较多,但是成本的增加巨大。

2)通过在肥料的表面包裹一层其他的材料生产的包膜肥料,使得养分释放变缓,高水平的产品可以通过调控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大致符合。

3)添加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生产的长效缓释肥料,通过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中酶和微生物的活性,使得速效肥料在土壤中残留更长时间。

1.2.2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缓控释肥料在国外研究较早,美国、日本、欧洲等是世界上主要的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1961年美国TV A首先通过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开发出来的包硫尿素,后续又开发出了以热固性聚合物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美国的包硫尿素的年产量与消费量约为10万t、聚合物包膜肥料产量约4万t,消费量约为4.5万t。

缓控释肥以包硫尿素为主,并大多与速效肥掺混使用,主要应用于高尔夫球场、专业养护草坪等非农业领域;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美国道化公司开发的西吡[2-氯-6(三氯甲基)-吡啶]商品名为N-serve主要应用于美国的农场,主要原因是时间管理的需要;70年代末,日本多家公司开发了热塑性聚合物包膜肥料,最著名的为以聚烯烃和乙烯乙酸酯共聚物为包膜层的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日本聚合物包膜肥料年消费量为7.2万t,而包硫尿素仅为0.6万t,日本缓控释肥料以聚合物包膜复合肥为主,并大多是几种不同释放速率的包膜肥掺混,用于大田作物,主要用于水稻新耕作法栽培,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硫脲是日本最早使用的硝化抑制剂,由于其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使用量并不大;欧洲传统使用微溶性含氮化合物作为缓控释肥料,德国早在1924年就取得了制造脲醛肥料的专利,并与1955年实现工业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缓控释肥料1.2.1 缓控释肥料分类缓控释肥料主要分为三类:1)通过化学方法改变肥料的结构而产生的缓控释肥料,主要有难溶性有机化合物(脲甲醛等)、水溶性化合物(异丁叉二脲等)、低溶解性无机盐(磷酸镁铵等),目前这类肥料在国外研究较多,但是成本的增加巨大。

2)通过在肥料的表面包裹一层其他的材料生产的包膜肥料,使得养分释放变缓,高水平的产品可以通过调控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大致符合。

3)添加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生产的长效缓释肥料,通过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调控土壤中酶和微生物的活性,使得速效肥料在土壤中残留更长时间。

1.2.2国内外缓控释肥料研究进展缓控释肥料在国外研究较早,美国、日本、欧洲等是世界上主要的缓控释肥料的生产国和消费国。

1961年美国TV A首先通过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开发出来的包硫尿素,后续又开发出了以热固性聚合物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美国的包硫尿素的年产量与消费量约为10万t、聚合物包膜肥料产量约4万t,消费量约为4.5万t。

缓控释肥以包硫尿素为主,并大多与速效肥掺混使用,主要应用于高尔夫球场、专业养护草坪等非农业领域;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美国道化公司开发的西吡[2-氯-6(三氯甲基)-吡啶]商品名为N-serve主要应用于美国的农场,主要原因是时间管理的需要;70年代末,日本多家公司开发了热塑性聚合物包膜肥料,最著名的为以聚烯烃和乙烯乙酸酯共聚物为包膜层的包膜复合肥料,90年代中期,日本聚合物包膜肥料年消费量为7.2万t,而包硫尿素仅为0.6万t,日本缓控释肥料以聚合物包膜复合肥为主,并大多是几种不同释放速率的包膜肥掺混,用于大田作物,主要用于水稻新耕作法栽培,在添加抑制剂方面,硫脲是日本最早使用的硝化抑制剂,由于其受影响的因素太多,使用量并不大;欧洲传统使用微溶性含氮化合物作为缓控释肥料,德国早在1924年就取得了制造脲醛肥料的专利,并与1955年实现工业化。

90年代中期,欧洲的缓控释肥料中的微溶性含氮肥料6.5万t,聚合物包膜肥料2.2万t,欧洲的缓控释肥料与美国相似,主要用于非农业市场。

另外,德国的BASF开发出以硝化抑制剂为添加材料的缓控释肥料已经应用于大田,硝化抑制剂由早期使用的DCD逐渐转换了到效果更好的DMPP等吡唑类抑制剂。

我国的缓控释肥料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在李庆逵院士领导下,开始研制钙镁磷肥包裹碳酸氢铵的无机包裹型肥料。

他们首先将碳铵造粒,然后在碳铵颗粒表面扑上钙镁磷肥粉,通过添加硫酸使钙镁磷粉末与碳铵颗粒粘结在一起。

郑州大学工学院许秀成教授领导小组开发了枸溶磷包裹复混肥的无机包裹型肥料,在花卉及国外市场得到了应用。

1985年,北京化工学院开始筛选可降解树脂的包膜材料,研制了以脲醛树脂为包膜剂的缓释肥。

1986年,广州氮肥厂研制了涂层尿素。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试验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磷酸脲、聚乙烯醇缩脲等)作包膜材料制成了包衣尿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作为包膜材料的研究更加广泛。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热塑性包膜材料的筛选和包膜工艺上。

山东农业大学张民开发出的热塑性硫包膜尿素在降低了成本之后已经在山东金正大公司实现了产业化,产品目前已经在农业上有了初步的应用。

在抑制剂方面,我国添加抑制剂型肥料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添加抑制剂型肥料有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长效肥料的主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第一代产品—长效尿素问世,首次在我国将脲酶抑制剂应用到肥料生产中。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针对我国小氮肥生产中碳酸氢铵存在的问题,在碳酸氢铵改性中应用了硝化抑制剂,解决了碳酸氢铵易挥发、结块及施用后肥效短等问题;90年代广州氮肥厂与中国科学院石家庄现代化研究所开发了涂层尿素。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制开发的“长效复合肥”使稳定肥料由单质发展到复合,“长效复合肥”使添加抑制剂肥料由单质发展到复合,使我国添加抑制剂型肥料走上了复合与协同抑制剂应用阶段,并且使复合肥由基础型转向专用型成为可能,实现了一次性基施免追肥,具有理论与技术创新。

1.2.3缓控释肥料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面临着人口增长和可耕地面积减少的巨大问题,使得粮食问题始终是关注的重点。

既要增加产量又要提高品质,肥料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人均粮食生产量定为每年400公斤,10年之后我国人口将达到14.3亿,粮食总产量应达到5.72亿吨,比2005年粮食总产4.84亿吨约增加0.88亿吨,增加18%。

考虑到播种面积不可避免的减少,实际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须有更大幅度的提高,可能需要提高20%以上(朱兆良,2006)。

另一方面我国还面临着肥料不合理使用带来的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和经济损失(朱兆良,2003)。

尽管国内外在缓控释肥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随着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追求产量与质量并重以及环境友好的多重目标要求下,肥料的改性问题就显得更为重要。

开发缓控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是简单易行的措施,特别适合中国国情。

而且,我国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户土地面积小而且分散,种植体系复杂,机械化程度低,农化服务体系难以建立和到位,配方施肥和其他技术措施很难为农民提供方便的服务。

另外,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已不愿意在追肥等农艺措施上花费更多的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缓控释肥料的价格太高,限制了它的应用和推广,降低成本便成了关键问题。

还有,缓控释肥的养分释放速率和模式与作物吸收养分模式之间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伴随着世界肥料朝着专业化、高效化、长效化的趋势,其生产和使用经历了三次变革:第一阶段是60年代之前,生产的化肥为单质低浓度肥料;第二阶段是60年代至80年代,生产的化肥为高浓度化肥和复合肥;第三阶段就是80年代到目前,各个国家开始重点研究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有机复合化肥、功能性肥料等新型肥料。

保证粮食安全和减少施肥过量及不合理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新型肥料,增加科研投入,迅速把科研成果产业化,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普及新型肥料(赵秉强,2004)。

新型肥料具有利用率高、肥效期长等优点,目前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较大进展与国际同类研究相比,我国缓控释肥料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在高端技术上总体上不及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应加强研究开发,筛选新型高效抑制剂和促释剂;研究环境友好控释材料和缓释肥料的生产工艺;利用缓控释肥料的优势来提高作物对肥料利用率。

1.3脲酶抑制剂1.3.1脲酶抑制剂及其作用原理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化合物或元素的总称(Bremner and Douglas, 1971)。

它通过对脲酶催化过程中扮主要角色的巯基发生作用,从而延缓土壤中尿素的水解速度,减少氨向大气中挥发损失。

一般来说,土壤脲酶的活性都比较强,因此尿素一经施入土壤,通常只需1~7天就可全部转化。

当酰胺态氮尿素施入土壤后,它们在土壤脲酶作用下转化为氨,二氧化碳和水。

尿素的肥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脲酶活性的强弱。

前人的研究表明:脲酶是一种分子量约为48万的含镍金属酶,它约有77个甲硫氨酰基,129个半胱氨基,47个巯基(半胱氨酰残基),其中有4~8个巯基对酶的活性有重要作用。

醌类脲酶抑制剂通过对巯基发生作用,有效的抑制脲酶的活性。

70年代以来,人们对醌类脲酶抑制剂做了大量研究,实验表明,醌类脲酶抑制剂对于延缓尿素水解,抑制或减少氨气挥发效果很好(陈举鸣,1987;李双霖等,1991;陆欣等,1997)。

1999年,B.Manunza等人解释了尿素、氧肟酸、磷酰类脲酶抑制剂(NBPT)竞争脲酶活性部位的机制,认为脲酶抑制剂是通过与尿素竞争脲酶活性部位,使脲酶失去与尿素作用来减缓尿素水解。

1.3.2脲酶抑制剂的种类表1脲酶抑制剂的种类及化学名称Table 1 Category and chemical name of urease inhibitors脲酶抑制剂化学名HQ 氢醌NBPT/NBTPT 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O/NBPO N-丁基硫代磷酰胺NBPO 硫代磷酸三酰胺PPD/PPA 苯基磷酰二胺TPT 硫代磷酰三胺PT 磷酰三胺ATS 硫代硫酸铵P-benzoquinone P-苯醌CHTPT 环已基硫代磷酸三酰胺CNPT 环已基磷酰三酰胺HACTP 六酰氨基环三磷*N-halo-2-oxaxolidinone N-卤-2-唑艾杜烯NN-dihdo-2-imidazolidine NN-二卤-2-咪唑艾杜烯硫代吡唑类硫代吡啶类等脲酶抑制剂主要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Bremner and Douglas, 1971)。

无机物主要是分子量大于50的重金属化合物如Cu、Ag、Co、Ni 等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有机化合物包括对氨基苯磺酰胺、酚类、醌及取代醌类、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转化物等(Bremner and Douglas, 1971; Bundy and Bremner,1973; Martens and Bremner, 1984; MaCarty et al., 1990)。

1.3.3国内外脲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20世纪30年代,Rotini报道了土壤脲酶的存在,40年代Cornad指出将某些物质施入土壤可以抑制脲酶活性,延长氮肥的有效期。

到60年代对与脲酶抑制剂的研究开始,到1971年Bromner等人从13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脲酶抑制剂为苯醌和氢醌类化合物。

Bundy等(1973)的实验表明苯醌的效果最好。

进入80年代,国际上已开发了近70种有实用意义的脲酶抑制剂,主要包括醌类、多羟酚类、磷酰胺类、重金属类以及五氯硝基苯等。

1996年春,美国IMC-Agrotain公司以Agrotain商标在市场上销售。

Agrotain是固体尿素和硝铵尿素液体肥料的添加剂,其活性成份是NBPT(浓度25%以上),溶剂是含10%N-甲基吡咯烷酮及无毒害的惰性缓冲溶液(Pedrazzini and Fillery )。

在土壤中该产品降解成N、P、S等各种营养成分,其推荐使用量是0.45kg. hm2。

该产品主要应用于播种前,尿素或其它含尿素肥料表施,也可用于追施、侧施、喷施和其它播种后施用。

但是,该产品不能雨前施用,一旦降雨超过20mm,抑制剂的作用将大大降低。

NBPT 在那些作物产量潜力高、土壤氮的水平低、土壤和环境条件都对氨的挥发损失有利的土壤上与氮肥配合施用将达到最好的效果(HendricksonLL,1987; Keerthisinghe,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