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部编版八上语文26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26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4.学习品析诗词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五首诗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五首诗词。
2.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五首诗词的作者及其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不同特点。
2.了解全三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古人曾言:“诗言志,歌永言。
”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真心话语,字字关情。
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都是传统名篇,表现了古代文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至今读来,仍能给人很多启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吧!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26 诗词五首(出示课件2)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出示课件4)三、学习诗词饮酒(其五)(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学生查阅本诗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这首诗的作者,了解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预设:(出示课件6)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散文《桃花源记》,辞赋《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都很有名。
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本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间,是陶渊明的代表作。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21《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21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迢迢牵牛星》《渡荆门送别》《春望》【学习目标】1.领略诗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
(重点)2.欣赏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
(重点)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感受名人的心情,欣赏名作的境界。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
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2.背景介绍(1)《渡荆门送别》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
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2)《春望》背景:安史之乱把长安城烧杀抢虐得几乎成为一堆废墟,人民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
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3.字音字形迢.迢(tiáo)擢.素手(zhuó)札.札(zhá)机杼.(zhù) 脉脉..(mò mò) 一水间.(jiàn)抵.万金(dǐ) 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4.积累文言字词(1)迢迢..牵牛星(遥远)(2)纤纤擢素.手(白皙)(3)泣涕零.如雨(落)(4)盈盈一水间.(隔)(5)仍怜.故乡水(爱)(6)国.破山河在(国都)(7)恨.别鸟惊心(遗憾)(8)烽火..连三月(战火)5.划分朗读停顿,反复朗读,体会诗歌大意明确:在五言诗中,一般是一句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教案_《古代诗歌五首1》_教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初读诗 阅读诗歌题目,结合注释,了解主要内容。
歌
阅读诗题和注释,了 解诗歌主要内容。
1.诵读诗歌文本,整体把握,发现理解难点。
整体感知,发现理解
难点。
二、品读诗 2.细读诗歌文本,知人论世,理解诗歌内涵。
结合写作背景和诗人
文
生平,理解诗歌内涵。
3.探索诗人内心,情感代入,体会诗歌意境。
代入自己的真切感
受,进入诗歌意境。
三、学以致 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登金陵凤凰台》。
用
能力迁移,拓展阅读。
1.整理听课笔记,小结诗歌阅读方法。
四、作业布
置
2.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
面,并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总结本节课所学。 回顾诗歌画面, 体会诗歌意境。
初一语文(下册)课件教案_《古代诗歌五首 1》_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1)
学科 》 出版社:
年级 初一 出版日期: 年 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从诗题、诗文、诗人等多角度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3. 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歌,迁移诗歌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从诗题、诗文、诗人等多角度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内涵。 教学难点:探索诗人内心,画面还原,情感代入,体会诗歌意境。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饮酒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词五首》的作者及其时代背景;2.理解《诗词五首》的内涵,能朗读、背诵和理解其中的诗句;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欣赏中国古典诗词;4.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对饮酒文化的理解。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和品味;2.多元化的文学生活,发掘学生兴趣;3.珍视文化传承,做一个懂得文学、品味文学的人。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温习古诗《游山西村》和《题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诗词五首》,发现并记录其中的重点词句。
2.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感悟和收获,并汇报给全班同学。
3. 集体探究使用课件和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诗词解读,注意到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 重点欣赏选取《离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词,进行重点讲解和欣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理、思想和情感。
5. 综合应用以《天问》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重点分析诗歌的结构、格律、意境和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和仿写。
6. 总结回顾通过总结课堂重点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饮酒文化的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三、课堂实录导入(5分钟)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游山西村》和《题目》这两首诗,你们还记得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五首古诗,拓宽我们的古诗词知识面。
自主学习(15分钟)老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诗词五首》,发现并记录下其中的重点词句,为下面的课堂分析做好准备。
(学生自主阅读10分钟,记录重点词句5分钟)集体探究(30分钟)老师:请同学们将你们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感悟和收获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和交流,并汇报给全班同学。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共10分钟,老师进行总结与解答10分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重点欣赏(20分钟)老师:同学们,请听课件中的诗歌朗诵,我们一起来了解古诗《离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文化内涵,并对内容进行感性理解。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第29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会读会写生字。
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体会诗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体会诗人感情和志向。
【教学要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背诵诗歌。
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体会诗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⑴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读出重音节奏。
⑵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或诗句做深入研究,仔细体会。
【教学步骤】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长歌行》【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
中国的古文学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而中国诗歌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一直盛开在世界文苑之中。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使我们领略诗中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新课探究】一、解题。
汉乐府“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
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
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今天一起学习《长歌行》。
此诗选自汉乐府,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二、朗读与意思理解长歌行《乐府诗集》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一读。
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4.请你把诗句与意思连起来。
第26课《诗词五首:赤壁》教案
同时,今天的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们积极思考、提问,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在回答问题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思路不够清晰,逻辑性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赤壁诗词的基本概念。赤壁诗词是围绕赤壁之战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们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诗人的情感。这些诗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赤壁怀古》这首诗。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诗句,了解诗人如何通过对仗、用典等手法表达对历史和英雄的怀念。
2.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诗词中反映的赤壁之战及其历史意义,增强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培养家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4.表达交流:通过诗词朗读、背诵、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伴间的交流与合作。
紧紧围绕新教材要求,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诗词背诵与表达: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举例:《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要求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赞美。
2.教学难点
(1)诗词背景知识的理解: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历史背景。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艺术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诗词中的相似意象,帮助大家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在战乱年代,诗人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它的韵律工整,对仗严谨,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春望》的诗句,看诗人如何通过具体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这些诗句是如何反映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关怀。
5.培养文化自信:深入了解杜甫及其诗作,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理解:《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家国情怀。
-诗歌主题:把握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即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悲欢的抒发。
-艺术特色:分析诗中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在实践活动中,诗词创作的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尝试着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创作时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转化为诗句。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关于诗词创作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情感融入诗词。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进行得相对顺利,但我发现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时,我的问题可能还不够开放和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诗人杜甫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
《汉江临眺》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教学初中语文教案
《汉江临眺》诗词五首第一课时教学初中语文教案>诗词五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1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弥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活动设计: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言: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学习陶渊明《饮酒》1、作者简介,了解诗人的生平及生活态度2、整体感知:①反复朗读诗歌,明确:“庐喧篱”的读音②体会诗人的感情,小组比赛朗读。
③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3、赏析诗歌:[想象情景,体会意境与感情]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叙述、议论] 思考:作者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为何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为何生活如此安静、心灵如此安宁?写诗人身居人世,并非无俗事纷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不慕官场荣禄。
因而“心远地自偏”[平和的心态必然拥有平和的生活]后六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神来之笔:写景]描写自己采菊东篱时无意偶见南山,南山静穆超然的胜景与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
宋代大诗人苏轼赞叹:“因采菊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东篱的凌霜黄菊,苍翠超然的南山,这些大自然高洁淳朴的美好景致与结庐人境却超凡脱俗的诗人融为一体,形成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意境,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品析诗歌.难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学习《饮酒》(一)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古代诗歌五⾸》教学设计【部编新⼈教版七年级语⽂下册(统编教材)】《古代诗歌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师要在这⼀课中引导学⽣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学以致⽤。
教学⽬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法。
课前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第⼀课时⼀、激趣导⼊商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王得姜太公,开⼋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三顾茅庐更是历来传颂。
中华⽂明上下五千年,但是真正能够为后世所称道的君⾂佳话,确屈指可数。
君主往往有求贤若渴之感,贤才则往往有知⼰难求之憾。
因此,留下了许多⼲古名句……今天我们⼀起来学习⼀⾸诗歌,陈⼦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作者有怎样的遭遇,⼜有怎样的感慨。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昂请求遣万⼈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昂⼜向武进⾔,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三、整体感知1.播放情境课⽂,让学⽣感受这⾸诗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陈⼦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首诗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应用古诗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这节诗词五首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诗中所描绘的情感或景象?”比如,是否有过对自然的感慨,或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奥妙。
3.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4.优化课堂提问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思辨能力。
5.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1.教材章节: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
2.教学内容:
(1)《饮酒》其五:陶渊明描绘田园生活,表现隐逸思想。
(2)《春望》:杜甫描绘战乱年代春天的景象,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诗词五首》
教案名称:《诗词五首》综合教学计划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和《渔家傲》五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词鉴赏、情感体验、讨论和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不同诗词中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诗词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教学准备:《诗词五首》课文文本及多媒体课件。
与每首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视频资料。
学习单,包括生字新词表、诗词鉴赏练习题。
创作用的纸笔、情感体验记录本。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情境创设:展示与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理解诗词内容做铺垫。
诗词学习(每首10分钟,共50分钟)1.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跟读。
2.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解释诗词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记录并记忆。
3. 诗词鉴赏:分析每首诗词的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
深入理解(15分钟)1. 情感体验:学生阅读诗词,记录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2.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词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准备分享讨论成果。
3. 情境模拟:学生根据诗词内容,模拟诗词中的场景或情感,加深对诗词情感的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运用诗词中的意象和韵律,创作自己的短文或诗歌,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2.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对诗词的情感体验,鼓励表达个人感悟。
课堂小结(5分钟)1. 要点回顾:总结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意象、韵律和情感表达。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诗词朗诵技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诵技巧,使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
-意境的领悟: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诗词中的抽象意境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句中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爱国情怀的宋代诗词。它展示了诗人范仲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报国之志。了解这些对我们欣赏诗词、传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和意境。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所学诗词知识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案,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知识介绍:宋代诗人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诗词文本学习:详细解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诗句,分析诗句的意境、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诗词五首》。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论介绍环节,部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掌握不够牢固,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诗词的深入理解。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韵律特点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意象和韵律,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诗词。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分析其如何运用意象和韵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第6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教案,主要包括以2.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杜牧《赤壁》
4.杜甫《春望》
5.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本节课将围绕这五首诗词,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背景、作者、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难点举例:鼓励学生在理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初一下册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2.经过朗诵领会古诗文语言的音韵美,领会作者立意行文、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教课重难点领会古诗文的境界,增强对诗词要旨的理解。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自由讲话你们喜爱在野外中漫步吗 ?你喜爱乡村生活吗 ?请说说你的原因。
今日,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喝酒》,看看他们乡村生活是如何的。
二、朗诵指导、自由朗诵 1.放录音,概要求注意断句及字的重音,正确掌握作者的感情。
2.请大家把这首诗朗诵一遍3.提示要点词句。
1 从诗中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可从生活的环境,诗人的表现等方面说明2 这一形象表现了他如何的志趣。
3.教师供给诗人的简介,诗的背景资料。
4.指导背诵。
三、小结转引 , 学习《次北固山下》 1.上边我们学习了陶渊明的《喝酒》,这是一首田原诗的代表作,下边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看他又描述了一副什么图画。
2.介绍王湾的平生。
增补介绍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
四、点拔境界五、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两首对于大自然的诗,因为诗人所处的地点不一样, 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也不一样。
但大自然却都让我们变得气度宽阔,安适无欲。
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情入境1.导语一年四时,循环往复,那么四时中的秋季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那么若是你正身处于异地,面对此景,你的感觉又是什么呢?听音乐磁带,小题大做。
3.即兴创作秋季小诗。
二、指导析读赏析诗歌1.与《天净沙》对照,学习此中的境界仓作。
引出板书 2.介绍其背景状况,学生再读古诗;领会那种身在异地断肠人的心境,并试着背诵。
3.再引其实在此情形中也发生了另一件震天动地的事,_场强烈的战争打响了,将军壮士为了报恩皇帝的恩宠,奋勇杀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此刻我们学习一下。
4.放录音,领会此中强烈紧张的氛围。
5.诗句导读。
6.联合剖析,再读再感觉文中的境界。
7.背诵《雁门太守行》和《天净沙》。
三、体会赏析自读体会1.引语秋季里的诗感情委宛波折,热情奋进,但阳春三月,柔风吹拂的节,感觉又会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来赏识一下《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3.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作诗句,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同学在运用古诗词技巧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为此,我在指导过程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反馈。
4.感受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5.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节课将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着重培养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语言特点,掌握古诗词的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与创作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饮酒》其五的基本概念。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以归隐田园著称。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向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饮酒》其五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诗歌表达归隐情怀,以及这种情感如何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共鸣。
-通过对比现代生活,探讨古代文人归隐思想的现实意义。
(2)古诗词技巧的运用与辨析。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仄、对仗等技巧,并能灵活运用。
-设计实践活动,如创作简单的诗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3)陶渊明文学成就的深度认识。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理解陶渊明的文学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诗词五首第一课时《饮酒》《登幽州台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积累诗词名句。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就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2)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右拾遗,属唐朝时的小官,是咨询建议的官员。
左、右拾遗为从八品官职,微不足道,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监察科科长。
2.积累文言字词(1)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2)悠然..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3)而无车马喧.(吵闹的声音)(4)欲辨.已忘言(辨别,说明)(5)念天地之悠悠..(辽阔,遥远)(6)独怆然..而涕下(悲伤的样子)3.划分节奏,朗读指导明确:(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合作探究(一)研读《饮酒》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作者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明确: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不为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所以心远。
诗人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这四句诗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2.“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地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明确: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不知返回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
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真”。
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二)研读《登幽州台歌》1.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3.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了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了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了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四、板书设计饮酒心远地偏——远离尘世、超凡脱俗采菊见山——热爱自然、心境恬淡山气飞鸟——自然之景、归隐之意真意忘言——人生真义、返璞归真登幽州台歌古人——来者:人生孤独之叹悠悠——怆然:生命短促之感五、课外拓展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请大家任意列举一首,并简要赏析。
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第二课时《次北固山下》《雁门太守行》《天净沙秋思》【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重点)2.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难点)3.积累诗词名句。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陶渊明《饮酒》中的悠然自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节课我们将走近另一位诗人,感受他浓浓的羁旅之情和放眼河山的宽阔胸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1)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先天元年(712)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因功授任洛阳尉。
曾往来于吴、楚间。
这首诗就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2)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
一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3)马致远(约1251—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2.文学常识元曲:兴于元代,是继诗、词之后的又一古典诗歌体裁。
它也是配乐歌唱的诗,与词体相近,但又更明快自由。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
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又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秋思》是小令。
3.字音字形角.声(jiǎo)塞.上(sài)提携.(xié)4.积累文言字词(1)次.北固山下(临时驻扎,停留)(2)客路..青山外(旅途)(3)乡书..何处达(家信)(4)海日生残夜..(夜将尽之时)(5)黑云压城城欲摧.(毁坏)(6)半卷红旗临.易水(抵达)(7)断肠..人在天涯(伤心悲痛到极点)三、合作探究(一)研读《次北固山下》1.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明确:一条弯曲幽深的小路伸向青山外边,山前澄清的碧水中泛着一只小船。
潮水汹涌平漫,显得两岸更加宽阔,轻风吹动的水面上荡着一片孤帆。
海上朝日刺破残夜,吐出霞光万道,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写好的书信如何才能寄回到家乡?急切地拜托这些北飞洛阳的归雁。
2.把诗的颔联中的“阔”换成“失”好吗?为什么?明确:不好,“阔”表现出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的情景,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而“失”达不到这种效果。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不少于20字)明确:可从以下角度评析: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
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⑤太阳冲过黑夜迎来新的一天,春天到来迎来新的一年,说明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建立的。
4.《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二)研读《雁门太守行》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研读《天净沙秋思》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前四句是写景,末一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3.《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4.这首小令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营造出了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
四、板书设计次北固山下王湾首联:驰骋想象,旅途奔波颔联:视野开阔,画面壮观颈联:形容景物,蕴含哲理尾联:直接抒情,表明主旨雁门太守行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天净沙秋思五、课外拓展请你把《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
示例: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