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考试范围
中国史考试范围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1.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夏、商、西周三代更替(2)西周分封制:主要内容。
(3)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的统一、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②陈胜吴广起义。
(2)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3)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 ①张骞通西域等史实;②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三国鼎立(2)江南的开发(3)北魏孝文帝改革: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4.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①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②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2)科举制的创立及完善: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3)唐与吐蕃的交往:了解交往的史实。
(4)遣唐使、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5.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1)宋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宋代的社会生活。
(2)宋与辽、西夏和金等政权的并立(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的建立及其通知、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措施。
(2)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3)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4)明清社会经济与“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及历史影响。
7.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2)青铜工艺成就(3)数学、医学成就(4)《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5)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8.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1)汉字的演变与古代书法、绘画和雕塑(2)孔子、百家争鸣(3)佛教和道教(4)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5)《史记》、《资治通鉴》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1)鸦片战争:①林则徐虎门销烟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答案:A2. “史”字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的文献中?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答案:B3. 《春秋》是哪位史学家的作品?A. 孔子B. 左丘明C. 司马迁D. 班固答案:A4.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答案:B5.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A. 司马光B. 班固C. 司马迁D. 左丘明答案:A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前四史”之一?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答案:D7. “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A. 《明史》B. 《清史稿》C. 《新元史》D. 《清史》答案:A8. “史学三家”指的是哪三位史学家?A. 司马迁、班固、范晔B. 司马迁、班固、司马光C. 司马迁、班固、左丘明D. 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答案:A9. 中国古代史学的“三长”指的是?A. 才、学、识B. 史、志、传C. 纪、表、志D. 书、记、志答案:A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纪传体史书?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三国志》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前四史”?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E. 《资治通鉴》答案:ABCD12. 中国古代史学的“四体”包括哪些?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E. 纪表志答案:ABCD13. 下列哪些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A. 司马迁B. 班固C. 司马光D. 范晔E. 刘知几答案:ABCDE1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二十四史”?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资治通鉴》E. 《明史》答案:ABCE15. 下列哪些作品是纪传体史书?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E. 《三国志》答案:ABCE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中国史学史初期考纲
一、填空1、春秋三传(会辨别其中分别强调的“史事”、“史文”、“史义”)《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馆制度(形成、兴盛的时间)我国的史馆修史制度始于东汉的兰台东观。
东汉明帝时设兰台令史,诏班固等人撰《光武本纪》与诸臣列传,汉章帝、和帝之后又移置图籍于东观,撰写成《东观汉记》。
这样,兰台东观就是史馆的源起。
北魏时设修史局监修国史,这是史馆的雏形,到了隋文帝时,史馆制度进一步发展,修史开始有了分工。
史馆制度的最终形成是在唐初李世民时代。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改组了史馆,移史馆于皇帝之间控制的门下省(详见《中国文化常识读书笔记》“三省六部”制度),由宰相领导修史,并且完善了组织,细化与明确了分工。
此后,史馆制度一直延续到清。
凡新朝建立都按例要为前朝修史。
这也是新朝建国之初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至今历代正史得以延续不断,史馆制度可谓功莫大焉。
史馆制度在唐代确立后,到宋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重要表现就是史馆规模扩大。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的修史机构可以说是最多的,有史馆、编修院、国史院、实录院、日历所、起居院、会要所、玉牒所、圣政所、时政记房等多种修史机构,史官地位也较尊崇。
二、名词解释1、《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
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721中国史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史前时代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各个时期的历史,如夏朝与夏文化的探究、商朝及其考古发现、西周的盛衰、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西周的经济与文化;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的思想与文化;秦朝统一及其历史影响、西汉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统治与西汉的强盛、西汉后期的社会危机与王莽改制、东汉的政治、两汉社会经济的发展、秦汉社会结构与社会矛盾、秦汉的民族关系、秦汉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东晋南朝的政治、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六国北朝的政治形势与民族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的盛衰、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与科技;隋朝的统一与覆灭、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唐玄宗的统治、隋及唐前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经济、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中晚唐的财政改革与社会经济、隋唐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隋唐的思想、文化和科技、五代十国的政治与经济;宋朝建立与专制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辽、西夏、金的建立及其制度、宋、辽、西夏、金的关系、元朝的统一及其影响、宋元的社会经济、宋元的社会矛盾与农民起义、宋元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
中国近现代史:这部分内容约占总分的37%,包括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发展变化,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政府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内容。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
中国史学史1、在先秦时期,“史官”就是“史”字最初的含义2、“史”字第二个含义是“史书”,在三国时期开始的,在三国之前用“史记”来表示“史书”的含义。
3、盛唐时期出现“史”的含义是“史事”之义。
4、“史”含义真正的丰富起来是在明清时期。
5、我国史学史意识的产生从比较明确的意识上看班彪是第一人。
6、我国史学史的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提出来的。
7、史学概念比较早的明确提出开始于东晋十六国时期。
8、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中国史学史应该把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趋势作为史学史的研究对象。
9、史学史研究的任务:A、清理史学遗产,这是史学史的基本工作。
B、阐明史学的演进过程。
C、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这是史学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10、史学史研究的具体内容:历史观、史学思潮、史学评论、历史编纂学、官方的修史制度、史家的史学活动。
11、史学史学科的独特特点:A、史学史是紧密联系于历史学而又独立于历史学之上。
B、认识体系的完整性。
12、为什么说梁启超是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人?答:在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率先提出“史学史是一科文化专史”并概括的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两千年经过的大致情况,成为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并就怎样研究和撰写中国史学史的问题发表了具体的创造性见解。
在《史学史的作法》这篇文章中,他提出把史学史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研讨了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提出中国史学史研究内容应该包括史官、史家、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趋势等内容,从而为中国史学史额研究和撰述写下了开创性的一页,成为中国史学史的奠基人。
13、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标准A、以史学质的变化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陈光荣、吕美泉。
B、单纯以史学思想为标准,以史书体裁为标志,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彭中德。
C、以史学本身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点作为分期标准,代表人物有仓修良、瞿林东、王树民。
中国史学史问答题.doc
1史记的历史评价《史记》思想倾向明显,是“二十四史”中唯一非儒学思想指导的史书。
一撰述史记的原因1乃父抱憾而死;2悲天悯人的情怀;3个人的屈辱不公二司马迁的史学贡献1奠定了通史的规模。
《史记》是第一部中国通史。
通史之通在于:时间,地域,内容2创立了完备的体例。
全书共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共130篇组成。
3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开放的历史观念。
人物取舍及广及异域4春秋笔法。
直言不讳及叙事艺术(寓褒贬于文笔之中)=治史方法与史料来源1既有之文献:(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各类史籍,旁及诸子。
诏令文牍,策命盟誓,侯表及各传记2实地考察3采访咨询,获得口述史料4慎重取舍(疑则传疑,何其慎也;择其言尤雅者)四《史记》的历史评价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
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
六经之后,惟有此书。
章学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
” 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
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
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
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
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
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
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
中国史学史考试内容.doc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教学文稿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考试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考试1、《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作为魏襄王随葬品入土,西晋初年出土。
原称《纪年》、《古书纪年》、《汲冢纪年》。
它记事起自夏商周,止于战国后期,宗周、春秋、战国部分独记晋国,三家分晋后独记魏国。
它开编年体记事通史的先河。
2、《战国策》是战国人的作品,大约在战国末年成编,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厘为33篇。
它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也记载一些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
它以记言为主,写辞令善铺成,写人物多显示精神和思想变化。
3、孔子的史学贡献孔子所修《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之后,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私人历史撰述。
《春秋》原则:据鲁、亲周。
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成贼子惧。
史学贡献:1、私人修史的开创者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3、属辞比事(历史编撰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敬而远之)缺点:1、内容过于简单2、主观性太强(曲笔)4、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以历史学家著称的第一人,他所作的《史记》原称《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130篇,52多字,其中本纪12篇(五帝一篇,夏商周各一篇,秦一篇,始皇一篇,项羽一篇,汉五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史记》总的要求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2、广泛搜集史料,全面总结历史(全面搜集文字材料,采自政府文书档案,实地调查考古)3、为历史文学提供了一个范例通古今之变的辩证观点:1、根据历史变化提倡了阶段分析法,对于时代越近,变化越大的史事,记载越详细。
2、重视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变革3、提倡历史变化的又一法则“见盛观衰”5、班固与《汉书》班固是我国东汉大史学家,他所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100篇,其中十二世大事为纲领,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A卷
A卷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复查人得分评卷人请考生将本题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下面的表格内对应的题号下,否则不给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1、下列()史书发展了金文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是中国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A、《世本》B、《尚书》C、《诗经》D、《竹书纪年》2、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A、周公B、孔子C、左丘明D、司马迁3、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是()A、孔子B、司马迁C、刘向D、班固4、()史书发展了《春秋经》和《左传》的体例而建立了最早的断代规模具备的编年体。
A、《国语》B、《战国策》C、《七略》D、《汉纪》5、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诏修《五代史志》,五代是指()A、宋、齐、梁、陈、隋B、梁、陈、齐、周、隋C、梁、陈、北齐、北周、隋D、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6、下列()史书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进了关于君王的认识。
A、《人物志》B、《帝王略论》C、《贞观政要》D、《帝范》7、下列()文献已有经、史、子、集的文献分类思想。
A、《七志》B、《七录》C、《七林》D、《隋书·经籍志》8、欧阳修私修的一部正史是()A、《旧五代史》B、《新五代史》C、《旧唐书》D、《新唐书》9、()的史学,是明清史学也是封建史学的殿军。
A、章学诚B、惠栋C、戴震D、龚自珍10、明末清初第一大儒黄宗羲的()是政论和史论结合的杰作。
A、《明夷待访录》B、《思旧录》C、《宋元学案》D、《明儒学案》11、在中国史学上,顾祖禹的()特别注意政治、军事地理的研究,故它至今仍为历史地理研究者的参考。
A、《九边图说》B、《读史方舆纪要》C、《寰宇通志》D、《天下郡国利病书》12、下列()是一部综合体史书。
A、《资治通鉴纲目》B、《文史通义》C、《绎史》D、《纲鉴易知录》13、到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的成就,下列()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中国史学史考试重点
中国史学史考试(部分)一、名词解释1·《战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辩士的活动及他们的策谋权变以及军国大事和社会情况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时成书,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次,定名为《战国策》,今传33卷,以记言为主,善写铺陈形势、阐述利害的辞令,同时还善于描写人物及反应人物精神思想的变化。
2,·《三国志注》:是南朝宋人裴松之于公元429年作成的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是对陈寿《三国志》做的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以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以惩其妄”,四是“有所辩论”,本书目的在于“鸠集传记,增广异闻”3·《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304年~439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
是对西晋灭亡后中原十六国史书的综合汇编,成一百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
突破既往传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记录各国史事时,系以各自之年号。
4·《五代史志》:是一部综述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的史书,到高宗显庆元年完成。
“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志,反映了社会风貌和时代特点,在撰述思想上兼容南北、上承两汉,高度自觉,此书是“正史”书志发展的新阶段,促进了独立的典章体史书的问世。
5·《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等人编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有225卷,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文采编纂上清新质朴,是对《旧唐书》的补充完善。
6·《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
全书共七十四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
《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
《中国史学史》考试范围
《中国史学史》考试范围一、名词解释:1、《尚书》:约成书于3000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主要汇集了殷、周王朝的训诰和追述殷、周王朝的史篇。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尚书》有三个版本今文《尚书》,分别为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儒家经书之一,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2、《新史学》:梁启超1902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了《新史学》。
《新史学》对旧史的主要看法是“四蔽”、“二病”、“三端”。
主张用国民意识和进化论哲学观为指导,对旧史实行彻底改造,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史学。
《新史学》对“中国之旧史”的批评虽有片面性,但在整体上和方向上是成立的。
这种片面性和负面影响,有的已为梁启超本人后来的撰述所纠正,有的则为史学发展本身所纠正。
而其所倡言的史学贵在创新,良史当看重历史哲学,史学对于民族命运至关重要等论点,至今仍有其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3、《国榷》:记载明朝历史的编年体史书。
作者谈迁。
所记内容上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下迄明亡后一年(1645年),所记其间约320年史事。
尤其详于万历以后史事,因而保存了比较丰富的明皇朝与建州女真之关系的历史记载。
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
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
但书中叙事有的过于简略,有的事件前后记叙重复且说法不一。
另外,封建正统史观、儒家天命论、佛道等迷信思想,在书中也有浓重反映。
4、《读史方舆纪要》:是清朝初年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全书130卷,体裁为纲目体。
体例为“自撰纲要,自为之注”。
《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以地理内容为基础,阐明军事成败为主要内容,总结政治兴亡为目的的巨著。
中国史学史考纲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上海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学史考纲总结 贡献给文学院的学弟学妹,希望对你们有用. 名词解释: 浙东学派 黄宗羲(开创者) 《明夷待访录》 (了解) 《明儒学案》 (熟记) (学案体) 列学案 19 目,叙明代学者 200 余人,此书以学派为纲,论述各个派学人生平和学术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 第一部系统的学术史著作. 顾炎武 《日知录》 (熟记) 王夫之 《读通鉴论》 (熟记) 依据《资治通鉴》所叙史事与人物,用评论历史的形式表达自己政治主张和历史哲学的史论专著.与其所 末》 南宋袁枢根据《资治通鉴》的内容,总括 239 件史事,分别列目,各自成篇,并于各篇之间略按时间先后 编次创立了以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三国志》 西晋陈寿,65 卷,上起东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以魏主为帝纪,总揽三国全局史事, 以吴蜀二主传名而记实,既与全书协调,又显示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这种编撰手法在正史的撰述中为新 创造. 《资治通鉴纲目》 南宋朱熹根据《资治通鉴》的材料,撰成《资治通鉴纲目》59 卷,采用编年纪事,前面立纲,是史事的提 纲;后面设目,是史事的详细叙述. 乾嘉学派(考订,校刊,训诂见长,考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可能性较大) 《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100 卷,"商榷"是本书的主要内容,这里包含史书文字方面的考订和史书所记 典制事迹方面的铨解与审核.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之一的赵翼所著.共 36 卷.此书的特点是于考史中重视历史评论,书中所提出的论 题,对后人多有启发,是古代史的入门指导.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为清朝乾嘉三大考据家钱大晰所著.共 100 卷."考异"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以考订,校勘,训诂见长. 他对所涉及的史籍及其注释进行了去全面详细的文字校勘,使许多矛盾地方进行了疏通辨析,为后世史学 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正式本书价值所在 崔述《考信录》 考信录的作者是崔述,它是先秦故事做系统考证的第一人.对于先秦古史的解释,其程序是辨"伪书"进 而辨"伪史" 史才三长 才:写史的表达能力,体裁体例的运用能力 学: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材料 识:对史事是非曲直的鉴别,认识和判断能力 史德:
期末考试复习题 中国史学史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 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 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 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 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 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 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 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眷、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 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屮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Z—。
中国史学史考试
中国史学史考试
中国史学史考试是一种考察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的考试。
它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史学史上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经典,以及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体认识。
中国史学史考试包括多种内容:一是考试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认识,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鼎盛时期、衰落时期等发展过程的认识;二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历史人物的了解,包括研究学者、统治者及其他具有历史影响的人物;三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了解,包括中国各朝代的发展、军事政治变革、文化改革等;四是考查学生对中国史学史上经典著作的了解,包括《史记》、《春秋》、《汉书》等古籍,以及《司马迁》、《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等著作。
要取得优异的中国史学史考试成绩,学生首先要建立一个健全的史学史研究体系,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宏大脉络,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方面,熟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熟悉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影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经典著作及其内容。
其次,学生要多加练,从考试大纲出发,查重点及重要考点,熟练掌握。
此外,学生还要根据考试大纲,把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使自己能够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每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中国史学史考试成绩。
总之,中国史学史考试是一种考察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的考试,要取得优异的中国史学史考试成绩,学生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史学史研究体系,多加练,把各章节之间的内容联系起来,使自己能够把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从而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请简述中国史学史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
2.请简要描述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
3.请概述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和特点。
二、论述题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成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中国史学史的起源与演进中国史学史的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编纂工作。
从古代的编史企图到明清时期的史论著述,中国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同时,史学的演进也与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变迁密切相关。
2.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鲜明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学术独特的特点。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史学史注重道德和伦理的思辨,强调历史的启示和教化功能。
传统的史学史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视经典文献的研究,并强调历史文化的“正统性”。
3.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特点中国史学史除了传统的学术特点外,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其中包括对史学范式的反思与批判,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接纳与转化,以及对中国史学史的系统性研究和理论化的追求。
同时,中国史学史还注重对历史文化的多维度研究,如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分析。
4. 中国史学史的现状与未来当前,中国史学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未来,中国史学史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古籍文献,加强对西方史学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注重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中国史学史的发展。
三、综述题中国史学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史学理论和历史写作等方面。
中国史学史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编纂和史家著述,经过明清时期的史学观念整理和理论研究,最终形成了系统化的史学史学科。
中国史学史的学术传统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注重道德教化和经典文献的研究。
受到近现代西方史学理论的冲击和影响,中国史学史逐渐接纳了一些西方史学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转化和创新。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朝代?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A2. 《史记》的作者是谁?A. 司马光B. 司马迁C. 班固D. 刘向答案:B3. 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A. 《春秋》B. 《左传》C. 《资治通鉴》D. 《史记》答案:A4. “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A. 《明史》B. 《宋史》C. 《元史》D. 《清史稿》5. “春秋笔法”是指什么?A. 以春秋时期的史书为蓝本B. 以春秋时期的史书为研究对象C. 以简练的文笔记录历史D. 以春秋时期的史书为编纂方法答案:C6.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对哪部作品的评价?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后汉书》答案:A7. “史官文化”在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A. 记录历史B. 编纂史书C. 传承文化D. 以上都是答案:D8. “史官”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答案:B9. 以下哪位史学家提出了“史实”与“史论”的区分?B. 班固C. 刘知几D. 司马光答案:C10. “史书”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元朝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二十四史”?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明史》答案:ABD2. 中国古代史学的三大流派是?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体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代表人物?A. 司马迁B. 班固D. 刘知几答案:ABD4. “史书”的编纂原则包括?A. 真实性B. 客观性C. 系统性D. 可读性答案:ABC5. 下列哪些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功能?A. 记录历史B. 教育后人C. 政治工具D. 文化传承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节远古的传说和原始的历史意识第二节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和产生的时代一、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书。
A、结绳记事法;B、刀刻记事法;C、图画表示法。
(2)历法的产生历法大体可分为三类: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叫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变化制定的。
月亮乂叫太阴。
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53059 H,近似于29.5天,为计算方便,把大月、小月交替为30 天和29天。
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叫阳历,也称太阳历。
即把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
一-年365.24220天,平年365年,闰年366天,一年十二月,每月的日数为31天、30天、29天、28天不等。
阴阳合历:俗称“阴历”、“农历”“夏历”。
历法年平均长度为365天,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
年、节气是阳历成份。
一个朔望月为29.5天,符合阴历的月的天数。
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分为六个大月,各3()天,六个小月,各29天,全年共354天。
(3 )史学意识的产生二、史学产生的年代中国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
内在的因素: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需要史学为它的统治服务。
第三节先秦史官的设立及其职责一、我国古代早期史官的设立及职掌传说中黄帝时有史官仓颉、沮讪,舜时石伯夷,夏有终古。
始于商朝的先公示壬、示癸的时期,距今约3700多年。
二、周朝史官的设置及分工第四节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修《春秋》一、孔子以前的史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典籍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比事:按年月H顺序把史事排列起来,即“以事系H,以H系月,以月系时, 以时系年(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第五节战国时期的史学成就战国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一、完备的编年体巨著《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善于描写战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
《左传》的局限性:作者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的创造归功于王侯将相的创造,归之于天命。
二、多种史著的撰述A、编年体:按年、月、H顺序编排史实的史体。
%1《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体裁采用编年,记事简短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用该书,称作“《竹书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作者可能是魏国史官。
该书唐以后就不见于著录,约末代亡佚。
明嘉靖年间出现一本《竹E纪年》二卷,为伪作。
近代称之为《今本竹书纪年》。
%1《穆天子传》:汲郡魏墓发现的竹书之一。
内容记周穆王西巡之事,有H月或寻,并详记所行里数。
B、谱牒类: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等。
《世本》:原木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春秋。
C、语类:以记语为主的史著。
%1《国语》:作者左丘明。
又称为《左氏外传》。
《国语》是一部以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有关春秋历史的史著。
它与《左传》的区别在于:《左传》采用编年,而《国语》则按国别编写;《左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左传》详载事件的过程,《国语》则侧重于对事件发表议论。
全书21篇,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
记录了上起周穆王征犬成(前967)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前后约500年各国君臣谋议得失的对话。
%1《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战国策》是战国时各国纵横家游说诸侯国君或互相辩论时所发表政治见解等言论的辑录。
原称作《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33篇。
记事起讫: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5年的历史。
《战国纵横家书》也是一部记载战国时期说客辩士言论的史书。
D、其他史著%1《逸周书》:连序共71篇,今缺11篇,尚存六十篇。
包括了西周至春秋间约600年左右的事迹。
%1《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士相见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佞等社会生活的史料。
%1《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下设360个官。
%1《山海经》:性质相当于地理志。
全书共18篇,三万零八百字。
全书通过神话形式,记录了全国的山川矿藏共226处。
载了260多种动物,130多种植物。
第一节朝史学概述秦有御史、内史等史官。
第二节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生平:司马迁(前145或前135——约前87),字子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
2.司马迁的史学成就(1)创立了完备的纪传史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史学家编写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组成。
共52万6千5百字。
纪:采用编年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代大事,主要是记载历代帝王和在政治上起主导作用的人物的事迹。
表:以时间为序,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历史大事,分世表、年表、月表。
书: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界现象为主体,对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发展和现状加以系统的记述。
世家:主要叙述世袭贵族王侯或某一类重要人物的事迹。
列传:记载将相大臣各个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各种人物事迹(刺客、游侠、商人等)以及国内外各民族的事迹。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史料的来源:A、当时流传的先秦典籍。
B、皇帝收藏的文献档案。
(3)《史正》是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3.司马迁的史学思想:(1)“究夭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宏伟1=1的,也表明了他进步的历史观。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3)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第三节《汉书》的史学成就及班固的史学思想一、班固著《汉书》班固字孟坚(32——92),扶风安陵(咸阳东)人。
二、《汉书》的史学成就:(1)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2)扩大了记载范围,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三、班固的史学思想:班固是封建时代正统的史学家。
《汉书》中表现出他浓厚的封建意识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3、浓厚的封建正统观第四节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一、《东观汉记》是东汉官方修撰而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国史。
东观,在洛阳南宫,章、和二帝后,为收藏图书之所。
历时160余年。
晋朝将之与《史记》、《汉书》合称“三史”。
它的体例:纪、表、志、传俱全,还创造了“载记”这一-新体例。
二、荀悦《汉纪》:荀悦(148——209),字仲豫,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第三章封建史学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陈寿修《三国志》及裴注《三国志》一、陈寿修《三国志》:陈寿(223一一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四川南充)人。
二、《三国志》内容及特点:全书65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记载了从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184)——西晋灭吴(280)(220曹丕代汉建魏——280)前后共60 年的历史。
特点:(1)《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用本纪来记述魏国君主行事,记蜀、吴二国事称传。
但对三国国君均采用编年体方式,按年月记事,名为传,实为纪。
(2)《三国志》在选材上非常慎重。
(3)《三国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足反映魏晋时期士大夫中间流行的品题人物的风气。
(4)叙事筒约,以致疏略三、装松之注《三国志》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人(山西闻喜)。
四、《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关系《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据《三国志》、裴注及有关杂记、遗闻趣事等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三国演义》以蜀为正统,尊刘抑曹。
在人物的塑造上,《三国演义》美化刘备集团,丑化曹操和孙权集团。
第二节范晔与《后汉书》一、范晔其人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人,(398——445)O二、《后汉书》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 ),下迄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共196年的历史。
由十纪、八十列传组成。
梁刘昭取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八志三十卷与纪传合成一部, 共120卷。
A、编纂体例上在因袭《汉书》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见。
B、叙事以类相从,编次周密。
C、据事直书,立论持平。
三、范晔的史学思想A、把“忠义”作为衡最历史人物的重要条件。
B、反对佛教、图谶和阴阳禁忌。
第三节其他史家与史著A、《宋书》: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浙江德清)人,历仕宋、齐、梁三朝,任吏部尚书、尚书令等职。
本纪10卷,志8篇30卷,列传60卷,合为100卷。
记事起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刘裕掌东晋大权时,下迄宋顺帝昇明三年(479)箫道成篡宋建齐,共75年史事。
B、《南齐书》:萧子显(48 —55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江苏常州西北)人。
《南齐书》讪事起自宋顺帝昇明三年(479)萧道成专权,终于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共30余年史事。
C、《魏书》:魏收(506——572),字伯起,铠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
北齐文宣帝大保三年(551)奉诏撰《魏书》,至天保五年(554)完成。
全书多次修改,现共130卷,其中帝纪14卷,列传96卷,志20卷。
记事上起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68),下至孝静帝武定八年(550)包括183年史事。
地方史志和历史地理著作:A、如东晋常瑕的《华阳国志》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巳、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
B、郦道元,字善长,今河北涿州人,生活在北魏,官至东荆州刺史。
著有《水经注》40卷,记大小河流水道1252条。
注文达30万字,是《水经》的20倍。
对中国现在各省的主要河流有详尽的记载,是考察古代水道演变的重要资料。
同时该书还以山川自然条件的联系,扼要地叙述各地的史迹沿革、风土民情及民间歌谣、谚语、方言和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