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科学是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关于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内容有哪些呢?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 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化石的形成不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
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
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我们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
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
昆虫的化石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
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
这是一块鱼化石,鱼死后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
化石可以从中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有所不同。
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
现代马更能适应温带草原生活,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更适应草原生活,牙齿更适应取食干草。
以马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规律。
是(___)的著作,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
恐龙是距今()亿年前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但最终灭绝了。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涵盖以下内容:
1. 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电流的表达、电流的方向、电阻的概念、电阻的测量方
法等。
2. 磁铁与电磁铁:磁铁的特性、磁性材料的分类、磁场的产生与性质、电磁铁的概念
和原理等。
3.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性质、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等。
4. 光的传播与成像:光的传播方式、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光的传播特点、光
的反射与折射、镜子的原理和应用等。
5. 火的危险性:火的形成条件、火的传播形式、火的防护措施、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
6. 气候变化与植物适应环境:气候变化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种类与适应环境、植物
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
7. 岩石的形成与变化:岩石的分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岩石的变化和重要地质事件等。
8.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的结构、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种子
传播方式和苗木的繁殖等。
9. 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动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内外部结构、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
的保护等。
10. 人类的呼吸和消化:人类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人类的消化系统、消化过程、饮食卫生等。
以上是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的一些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课本知识
鄂教版六年级下学期科学教材知识点第一课化石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2、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余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3、四种四种常见的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
4、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
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
体型像狐狸,牙齿始于取食树叶。
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始祖马生活在森林里,以树叶为食。
到了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
体型比始祖马略大,前后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
渐新马生活在森林里。
在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也就是草原古马)。
这时地面上出现了广阔的草原,中心马也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体型更高,适应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到了约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
体型已接近现代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马类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历史,只是一条简化的主线。
实际上马的进化要复杂得多。
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得到发展。
第三课谁能生存下来1.达尔文(1809年~1882年),英国生物学家。
1831年,他乘海军勘探船“贝格尔号”环球旅行,历时5年,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年出版了震动世界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2023年春)
人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1.生物的栖息地1.冬去春来,天气转暖,一些鸟儿从南方飞回北方,青蛙在池塘里鸣叫,毛虫也开始从卵中爬出。
2.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地区,骆驼生活在炎热的沙漠里,莲生活在池塘里。
3.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由于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这样的环境叫作生物的栖息地。
4.栖息地为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条件。
地球上栖息地类型多样,不同的栖息地上生活着的生物也各不相同。
山羊生活在山地上,蜥蜴生活在沙漠中,长颈鹿和斑马生活在草原上,蝴蝶鱼生活在海洋中,树懒和灰头斑翅鹛生活在森林中。
5.观察生活在池塘里的动物和植物。
说一说,池塘为他们提供了哪些基本的生存条件?答:池塘为螺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氧气)。
池塘为鱼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食物(水草和螺)、氧气和光照。
池塘为水草提供了生存场所(泥沙和水)、光照、养分。
6.如何制作一个生态瓶?答:(1)制作生态瓶器材及物品:塑料瓶或玻璃瓶、铲子、沙子、河水、石子、水草、小鱼、小虾等。
(2)制作步骤:①准备一个塑料瓶或玻璃瓶,将沙子洗净后放入瓶内,再加入没被污染过的池塘水或河水。
②在瓶内栽几棵水草,再放入小鱼、小虾等(移动小鱼、小虾动作要轻,避免伤害它们),然后盖紧盖子,做成一个生态瓶。
(制作好的生态瓶放在窗台或阳台等光照充足、温度适中的地方)③改变植物或动物的数量,进行观察。
7.写出几种栖息地?答:山地、沙漠、草原、海洋、森林等。
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蚯蚓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
2.蚯蚓主要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
它们的身体呈圆筒状,分成许多节,体表分布着很硬的刚毛,且能分泌黏液,这些特点有助于它们在土壤中灵活地运动。
3.动物为了生存,会自然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4.在适应环境变化与维持个体生存的过程中,动物逐渐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自我保护的本领。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生物的栖息地生物能够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是因为这种环境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生长、发育与繁殖所需要的阳光、空气、水、食物和庇护所等基本条件。
生物的进化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他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
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那些更能适应环境的个体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
二、化石与地层化石的形成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
化石的作用化石可以让我们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昆虫的化石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
三、天文知识月球月球亮堂和黑暗部分的不断变化叫做月相,月相的变化以大约一个月为周期,存在一定的规律。
在农历一个月中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周期性的、有规律的。
太阳系与宇宙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还包括太阳、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
宇宙是由无数星系组成的广阔空间。
四、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物质按质地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如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能量转化动能和势能是两种常见的能量形式,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能量转化的现象,如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太阳能热水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等。
五、实验操作与探究实验操作熟练掌握实验仪器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遵循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探究方法学会使用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1. 生物学知识点:
- 动物:不同动物的分类、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 植物:不同植物的分类、结构特征、生长过程和生态功能。
- 生物的繁殖: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过程和方式。
- 生物的生长发育:动植物的生长变化、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
对生长的影响。
-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和生存方式。
2. 物质与能量知识点:
- 物质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和物质的分
解与组合。
- 简单机械:杠杆、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 热能和能量转换:热能的产生、传递和利用方式,能量转换的
过程和形式。
- 电能及电的应用:电的产生、传导、应用和实用电器的使用。
3. 物质与环境知识点:
- 空气和水:空气的组成、特性和空气的净化与保护;水的重
要性、水的循环和水的污染防治。
- 土壤和地球:土壤的组成、土壤中生物和养分的循环;地球
的组成、形状和运动以及地貌的形成。
4. 灾害与防护知识点:
- 自然界的灾害:洪涝、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和应急措施。
- 人类的灾害:人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和保护环境的
重要性。
5. 科学实验与观察知识点:
- 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规律与规律推理: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规律和进行规律推理。
以上是《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教材的不同有所调整。
请参考您所使用的具体教材进行学习。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单元一: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定义•自然生态系统•人为干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及调控方法•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单元二: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及测定方法•物质的变化与混合物的分类•物质的分离与提纯方法单元三: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物质的三态之间的转化•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物质的融化和凝固现象•物质的沸腾和凝结现象单元四: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的命名规则•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单元五: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及其规律•光的反射现象的应用•凸透镜的特点及应用•条件与方法保护眼睛健康单元六:声音的传播和特性•声的产生和传播•声的传播过程及速度•声的特性及应用•反射、吸声和弯折现象•合理保护听觉健康的措施以上为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概述,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同学们可以对生态环境、物质组成与性质、物质的三态变化、生物的分类和生物多样性、光的传播和反射以及声音的传播和特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更好地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单元一:生态环境与保护生态环境是指各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自然系统。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们还将了解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单元二: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分类、组成和性质,以及如何进行物质的测定和分离。
单元三: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物质存在三种不同的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三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我们还将学习物质的升华、凝华、融化、凝固、沸腾和凝结的现象。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资料全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资料(全)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就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就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就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得恐龙头骨化石分别就是(暴龙)与(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得动物一般就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得动物一般就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得特点可以瞧出(暴龙)就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就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得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得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得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得外形。
二、问题:1、什么就是化石?在漫长得年代中,经过自然界得作用,古代生物得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得东西,这些东西就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得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得年代。
3、化石得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得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与高压下经过漫长得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就是怎样形成得?(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得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得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得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得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得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得形成:古代得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得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得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得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得东西,这就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得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得进化趋势就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得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肉食性恐龙,草食性恐龙。
2、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3、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4、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6、现代马出现在(300万年前)。
7、(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8、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进化)来的。
二、简答: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每一课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
一、化石1、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化石。
化石可以了解生物进化演变过程;帮助确定地层年代、地貌;找到矿产。
2、植物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植物受破坏后,被沉积的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它的上下层变成石头一样,它也变成了石头一样的植物化石。
3、鱼化石是怎样形成的:鱼在死亡时被沉积的泥沙覆盖,与空气隔绝,长期受高温高压的作用,经过漫长复杂的变化,它的上下层变成石头一样,它也变成了石头一样的鱼化石。
4、第一个恐龙是食肉恐龙,因为它的牙齿长、尖、锋利;第二个恐龙是食草恐龙,因为它的牙齿扁平、短、钝。
5、现代技术复原:中华龙鸟化石、猛犸象化石、苔藓化石、三叶虫化石、琥珀昆虫化石、尖齿特尔马叶化石;活化石有大熊猫、中华鲟、白鱀豚、娃娃鱼、蝾螈、银杏、银杉、水杉、苏铁等。
答:这几种典型马的前肢变化特点:脚趾数从4趾进化为单趾;趾从细长进化为单趾发达、掌骨圆长;前肢从细短进化为粗长壮、蹄从小蹄不明显进化为发达。
2、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马比它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
表现在现代马单趾发达、掌骨圆长;前肢粗长壮;蹄发达;体型高大;适合在草原上奔跑,找食躲敌害;牙齿适应于吃干草。
3、谁能生存下来1、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答:环境变化了,喙大而强壮的地雀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生存下来,这就是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小岛上生活着各种地雀,后来小岛变干旱了,使种子数量少了,很快只剩下外壳坚硬的种子,喙大而强壮的地雀能啄开坚硬的种子,适应环境能力强,生存下来了。
喙小而不坚固的地雀没能度过这场干旱而灭绝了。
2、达尔文《物种起源》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来。
最新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肉食性恐龙,草食性恐龙。
2、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3、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3、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古代的鱼死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出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出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4、约2000万年前,出现了(中新马),它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5、700万年前,出现了(上新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6、现代马出现在(300万年前)。
7、(化石记录)表明,从始祖马带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分支,但在长期(生存斗争)过程中大都(灭绝)了,只剩下现代马这一支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
8、现代的马是由马的祖先逐渐(发展)、(进化)来的。
二、简答:现代马比它的祖先们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代代下来,长颈鹿的颈部逐渐变得更长,适应了环境的需求。
3、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经历哪些环节?答: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适应环境等环节。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推动力,适应环境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4、生物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生物的进化告诉我们,生命是不断发展的,只有适应环境、不断进化才能生存下去。
我们人类也需要不断研究、进化,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保持生命的活力。
观察日观察时月相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打√)初一晚上 XXX 东方初七晚上上弦月东南方十四晚上满月南方二十一晚上下弦月西南方3、根据你观察的结果,月球的运动是怎样的?答:月球绕着地球公转,同时自转,所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形状都会发生变化。
太阳能是人类活动的源头,它为植物和动物提供能量,而植物和动物又是人类食物的来源。
能源矿产中的能量是储存亿万年前的太阳能,而人类出行乘坐的交通工具需要能源才能运行。
火电、水电等电能的主要来源都与太阳有关。
因此,太阳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活动密不可分。
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太阳能有密切关系。
地球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人类提供重要能源。
同时,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也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因此,太阳可以说是万能之源。
4、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光线转化为热能,并利用冷水比重小的特点,在热水器内形成自然循环,使水温升高达到一定的温度。
5、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方法如下:准备温度计、小镜片、剪刀、胶带、黑纸和易拉罐。
首先,在易拉罐侧面包上黑纸,并加入200ml的水。
然后,将温度计液泡固定在水中,堵上开口。
接着,将易拉罐向阳光放好,将小镜片倾斜45°固定在易拉罐背阳光方向。
这样就可以利用太阳能制作热水器了。
1、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行星、矮行星、卫星以及太阳系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全)第一课化石一、填空:1、化石可分(实体化石)、(特殊化石)、(遗迹化石)、(模铸化石)、(化学化石)等几种。
其中琥珀昆虫化石是(特殊化石),恐龙蛋化石是(遗迹化石)、三叶虫化石是(模铸化石)。
2、课本第4页的恐龙头骨化石分别是(暴龙)和(圆顶龙)头骨化石。
牙齿尖锐的动物一般是(肉食性)动物,牙齿扁平的动物一般是(草食性)动物。
从牙齿的特点可以看出(暴龙)是肉食性恐龙,(圆顶龙)草食性恐龙。
3、(中华龙鸟)是由爬行动物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代表性动物。
4、人们通过(化石)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
5、科学家根据(化石的标本)借助现代科技复原古代生物的外形。
二、问题:1、什么是化石?在漫长的年代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化石。
2、化石有甚么作用?答:研讨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变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月。
3、化石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答:①、生物必须被沉积泥沙覆盖,②、被覆盖的生物必须与空气隔绝,③、必须在高温和高压下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化石。
4、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列举植物化石或鱼化石的形成过程。
)答:植物化石的形成:原始森林毁灭,植物倒入湖中堆积;植物被沉积的泥沙层层覆盖;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
鱼化石的形成:现代的鱼身后,沉入水底,被沉积的泥沙覆盖。
由于与空气隔绝,鱼的尸体不会腐烂。
经过亿万年的变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便形成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这就是鱼化石。
第二课时探索动物的发展史一、填空:1、生物的进化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朴)到(庞大);由(低级)到(高级)。
2、最早的马叫(始祖马),呈现在(5000万年)前,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
生活在(森林)为食。
3、约3000万年前,呈现了(渐新马),前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生活在(森林)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1——3课)第一课化石1、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2、被覆盖的植物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3、科学家根据化石标本,借助现代技术可以复原出古代生物的(外形),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古生物的(原貌)4、化石的形成是它们自己死后变成的(×)5、古代的猛马象的牙齿比现代象的牙齿要长而弯(√)6、人们通过什么可以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答:(通过研究古代的地层和古生物的化石, 了解远古时期的生物的)7、地球上的生物自古以来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吗?答:(不是,古代生物经过千百万年的发展进化才形成今天这个样子)8、古代的气候环境与现代有什么不同?答:(古代的气候环境比今天的气候环境更温暖、更湿润,更适宜较低等的动、植物生长)9、昆虫的的化石一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答:(一般是以琥珀的形式存在的)10、中华龙鸟与现代鸟有什么不同?答:(中华龙鸟身上大羽毛较少,大多是绒羽,翅膀上还有一队前翅)11、这是一块鱼化石(见课本P3下图),推想这条鱼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答:(鱼死后〈或者被活埋〉)被覆盖在地下与空气隔绝,经过漫长的变化,形成了化石)12、观察比较两种恐龙化石中的牙齿(课本P4上图),推测这两种恐龙分别吃什么。
答:(前一种恐龙吃动物属肉食动物,后一种恐龙吃植物属草食动物,因为肉食动物的牙齿比较尖锐,草食动物一般牙齿扁平)13、化石有什么作用?答:(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第二课探索动物的发展史1、我们居住的地球上生活着(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生物2、最早的马出现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称为(始祖马)3、约(300)万年前,出现了完全现代类型的现代马4、古代的马与现代的马没有什么差别(×)5、从古到今马的前肢有什么变化?答:(马的前肢变化有:前肢骨越来越长,脚趾由四趾逐渐变成一趾,第二、四趾只留痕迹)6、现代马比它们的祖先更适应温带草原生活吗?这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更能适应,主要表现在现代马体型高大,中趾发达。
更适应草原生活,牙齿更适应取食干草。
)7、以马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律。
答:⑴、5000万年前的马称为始祖马,体型像狐狸,牙齿适于取食树叶,前肢有四趾,中趾长,后肢有三趾,生活在原始森林溪水边,以树叶为食。
⑵、3000万年前了出现了渐新马,体型比始祖马略大,前后肢都有三趾,中趾较发达,渐新马也生活在森林里。
⑶、2000万年前了出现了中新马,中新马由森林生活改变为草原生活,体型更高,适于取食干草,前后肢都是三趾,但中趾特别发达,第二、四趾退化,适于在草原上奔跑。
⑷、700万年前了出现了上新马,体型接近现代马,前后肢仅剩下发达的中趾,第二、四趾只留遗迹。
⑸、现代马只剩下发达的中趾,体型高大健壮,适合在草原上奔跑。
牙齿适应于取食干草。
第三课谁能生存下来?1、(达尔文)是英国的生物学家,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学说)2、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物种内哪些个体(更能适应环境),它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3、恐龙是陆地上生活的大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距今(1.3)亿年前,是当时地球上(称霸一时)的动物4、喙大而强壮的地雀更适宜吃外壳坚硬的种子(√)5、为了吃到更高出的树上的嫩叶,长颈鹿的颈长得特别长(√)6、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核心就是自然选择学说(√)7、观察课本P9图,讨论为什么有的地雀能生存下来,有的地雀不能生存下来?(见课本P9小资料)答:喙大而强壮的能生存下来。
是因为它能啄破坚硬种子的外壳,获取更多的食物。
喙小而不坚固的不能生存下来。
是因为它难以啄破坚硬种子的外壳,获取不到更多的食物。
8、看课本P10下图,现代的长颈鹿为什么颈部这么长。
答:(古代的长颈鹿,有的颈长,有的颈短。
在环境发生变化而缺少食物时,颈长的长颈鹿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吃到高处的食物而存活下来,颈短的长颈鹿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吃不到高处的食物而死亡,导致现在的长颈鹿的颈子都比较长,这就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9、列举恐龙灭绝的四种可能。
答:1. 气候变冷 2. 地壳活动频繁3. 新星爆炸4. 小行星撞击地球10、《物种起源》达尔文(1809~1882),英国伟大生物学家。
1859 年出版了惊世巨著《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他认为,生物的繁衍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发生的,同一种物种内哪些个体更适应环境,他们就比其他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也就是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
11、恐龙灭绝原因的几种猜测:原因环境变化后果第一种猜测气候变冷植物死亡草食恐龙先死,食物缺乏,肉食恐龙相继死亡第二种猜测地壳活动频繁洪水泛滥恐龙大量死亡第三种猜测新星爆炸高能辐射恐龙与同时期生物大量死亡第四种猜测小行星撞击地球爆炸恐龙大量死亡第二单元(4——7课)第4课月球上有什么?1、人类关于月球的神话很多,在我国古代,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3、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地球(38.44)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体积相当于地球的(1/49)4、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只相当于地球表面引力的(1/6)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间最低温度可降到-183℃6、月亮自转和围绕地球公转的速度都很快(×)7、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行山(√)8、月球上可以长植物(×)9、月亮上有桂花树和玉兔(×)10、月亮表面昼夜温差不大(×)11、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月球是地球的卫星B、月球是地球的行星C、月球能够发光D、月球表面很平坦12、月球表面具有如下特征(C)A、月球上有风雨雷电B、月球上没有岩石C、月球表面引力较小D、月球上有水13、月球上的环行山是怎样形成的?答:(流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或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14、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风雨雷电现象吗?答:(没有,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15、月球上有像地球上这样的树木花草、虫鱼鸟兽吗?答:(没有,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16、我国古代关于人类登上月球的传说故事是什么?答:(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17、一个大力士在地球上所举起的重物,在月球上一个小学生也能将它举起。
这是什么原因?答:这是因为在月球上的重力只是地球上是六分只一;所以在地球上不能举起的物体在月球上能够被举起。
第5课观察月球1、选择从农历月初开始观察月亮的运动情况,上半月在(日落时)定观察,下半月在(日出时)定时观察2、月球明暗两部分不断变化的状况叫做(月相的变化)3、农历初一看不到月亮,叫(新月);农历初二、三在西部天空露出像娥眉一样的月亮,叫做(娥眉月),农历初七、初八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上弦月),农历十五前后看到的圆月叫(满月),农历二十二左右看到的明暗各半的月亮叫(下弦月)农历二十七、八黎明前挂在东方天空的月牙叫(残月)4、晚上月亮最亮的时候是农历十五前后(√)5、月相的变化规律是(B)A、先大后小B、先小后大再变小C、先亮后暗D、先暗后亮6、用肉眼观察月亮可以看到(C)A、月亮像一个盘子B、月亮上有人C、什么都看不到D、可以看到月亮上模糊的环行山7、你认为对的描述是(A)A、月球比地球小B、月球比地球大C、两个一样大D、无法比较8、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亮始终在天空的同一个位置吗?答:(不在同一个位置,因为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且自西往东,地球自东往西自传,所以月球出现东升西落现象)9、在一个月内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答:(从农历初一到农历月底,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逐渐由西向东移动的——月亮围绕地球自西往东公转)10、同一天晚上我们看到的月球始终在天空中的同一个位置吗?说说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不是,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的周日视运动,而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刻在向西移动,只不过慢一些,每一天月球回到前一天所在位置要55分钟。
11、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有变化吗?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有变化吗(观察日期从农历月初开始到农历月末结束,上半月在傍晚定时进行观察,下半月在清晨定时进行观察)?不同日期同一时刻月球自西向东运动,29.5天转一圈。
这是月球公转的现象。
月球明亮部分上半月在右边,逐渐增大,下半月在左边,逐渐减小。
这里的左右是指升到头顶的时候看,如果在东边,月亮方向转了一个角度,左相当于下,右相当于上,西边则相反。
第6课月相的成因1、月球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2、月相的变化是月球自转形成的(×)3、月相的成因是(D)A、地球自转B、月球自转C、地球围绕太阳公转D、月球围绕地球公转4、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可能是怎样形成的?答:(是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自西往东公转而形成的)5、月相的周期性变化可能是怎样形成的?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第7课登上月球1、从十七世纪以来,人类探索月球经历了如下过程:1609年(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月亮;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0日)首次成功登上月球;我国于(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月亮能够自己发光(×)3、我国第一飞上太空的英雄叫杨利伟(√)4、飞上太空的湖北籍宇航员叫聂海胜(√)5、最早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的国籍是(A)A、美国人B、英国人C、苏联人D、中国人6、宇航员登月前要做哪些准备?答:(带上空气、水、充足的食品;穿上既保暖又防寒的衣服;佩带防辐射的用具;携带科学研究的相关仪器等)7、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不同日期,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和方向有变化吗?答:(有;上半月,月亮亮的部分由小到大,方向朝向西边,亮度由弱到强;下半月,月亮亮的部分由大到小,方向朝向东边,亮度由强到弱。
月亮明亮的部分始终朝向太阳的方向。
)8、请你收集几首与月球有关的诗或词,对其中对或错的内容进行解释收集《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释:这首诗如果是描写农历十五前后的情境,而且是晴朗的夜晚则是正确的,如果是描写其它时间,或阴雨天则存在科学错误,因为其它时间或阴雨天不会出现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