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合集下载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

唐诗《从军行》王昌龄唐诗《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诗《从军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出自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赏析“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借汉皇
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王昌龄《从军行》诗句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诗句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诗句赏析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与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指尸骨安葬。

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队伍。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

”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描写边塞风光古诗_边塞风光古诗

描写边塞风光古诗_边塞风光古诗
⑷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⑸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⑹蒲桃:今作葡萄。
边塞风光古诗篇2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描写边塞风光古诗_边塞风光古诗
边塞诗与古代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有直接关系,以战争为主要社会矛盾的生活现实催生了这一诗歌流派,因而它的历史渊源是十分悠久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边塞风光古诗,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边塞风光古诗篇1
《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注释
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
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古诗简介《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翻译/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翻译: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译文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呼延大将,独自率领残兵千骑而归。

注释1.沙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

2.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赏析一诗人不直述战事的进展,而将读者置身于险象环生的局势,感受紧迫的态势。

此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

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古诗

《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优秀的从军行古诗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从军行古诗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赏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 骆宾王 全诗解析

从军行 骆宾王 全诗解析

从军行骆宾王全诗解析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著名边塞诗,下面是全诗的解析和拓展: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解析:
这首诗开头两句“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直接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边境烽火连天,西京受到威胁,这引起了诗人内心的愤慨和不平。

接下来的两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则形象地描绘了边防部队的战斗行动。

牙璋是一种文书工具,这里表示诗人所见到的边防部队撤退时的文书。

铁骑则是指边防部队的骑兵。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边防部队的英勇战斗和坚强意志,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最后两句“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诗人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环境。

大雪弥漫,天地一片漆黑,战场上的旗帜被雪暗笼罩着,难以辨认。

同时,诗人还使用了“风多”这个词语,用来形容战斗的激烈和复杂。

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为整首诗增添了一股悲壮的气息。

拓展:
骆宾王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极
富感染力。

他的《帝京篇》和《咏鹅》等诗作被誉为唐代经典之作。

骆宾王还是唐代“初唐四杰”之首,他的诗歌对唐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骆宾王的生平十分曲折,他曾经担任过朝廷官员,但由于个性鲜明,常常直言不讳,因此多次被贬谪和流放。

他曾经游历各地,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在广州都督府喜见老朋友》等优秀的诗作。

骆宾王的诗歌深受当时文人的欣赏和推崇,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导语:《从军行七首》是唐代作者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王昌龄从军行其一赏析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从军行七首⑴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二)词句注释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

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

一作“谁解”。

(三)白话译文其一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四)赏析其一组诗的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唯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十分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

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

接着作者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

”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以下是从军行的赏析:
1.情感表达: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既有对战争的痛恨,也有对祖国的热爱。

通过描绘边疆的艰苦环境和守边将士的辛勤工作,诗人表现了对将士们的深深同情和尊敬。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对祖国的忧虑和牵挂。

2.情景交融:诗歌巧妙地结合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达情感。

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既描绘了边疆的荒凉和寂寥,又暗示了战争的严峻和危险。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3.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象征、比喻等。

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的“黄沙”象征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百战”则比喻了战争的频繁和激烈。

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4.主题思想:从军行的主题思想是保卫祖国,抵抗外敌入侵。

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守卫者和战争的残酷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

他呼吁人们为保卫祖国而奋斗,不畏艰险和牺牲。

总的来说,《从军行》是一首具有强烈爱国情感和战争意识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表现,展现了将士们
的英勇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战争的痛恨。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从军行 其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从军行 其四》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从军行七首其四体裁:诗题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名字:王昌龄年代:唐代描述: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翻译: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原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从军行》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首诗是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古从军行七首中的一首。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赏析三:艺术特色诗的前两句,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

《古从军行》古诗赏析“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这两句是描述凄冷酷寒的边陲环境——军营所在,野云万里,四顾荒凉,无城郭可依;雨雪纷纷,与大漠相连,凄苦之状,显而易见。

《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从军行,古乐府旧题,多写军旅中的辛苦生活。

由于写当代之事,怕触犯忌讳,所以加了一个“古”字。

参考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简析李颀的乐府诗《古从军行》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诗是讽刺当代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悲多于壮。

此诗以汉喻唐,借写汉武帝的开边,讽刺当时唐玄宗的开边,充满反战思想。

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接着渲染边陲的环境:军营所在,四顾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鸣,一片凄冷酷寒景象。

最后写如此恶劣环境,本应班师回朝,然而皇上不准;而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足见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诗句句蓄意,步步逼紧,最后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其讽刺笔力。

李颀《古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从军行原文: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翻译及注释翻译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诗词歌赋-30篇古诗欣赏,品赏传世诗词之美

诗词歌赋-30篇古诗欣赏,品赏传世诗词之美

诗词歌赋-30篇古诗欣赏,品赏传世诗词之美诗词歌赋-30篇古诗欣赏,品赏传世诗词之美古人云“诗人不见古代生活,亦能写出古代生活;诗人不走古代道路,亦能写出古代道路。

”诗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座时光之桥,将人们带入千年前的时光里,让人们领略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品味古人的感悟,感受古人的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30篇传世古诗,品味诗词之美。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代-孟浩然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早春的生机和嫩绿,柳树作为早春的标志,更是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而充满生机的春天,是每个人心中最美的季节。

2、《江南春》-唐代-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的春天,绿树成荫,万物复苏。

而杜牧的这首诗,是对江南春天的完美描绘,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温暖的春日气息浸润了整片江南。

3、《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白居易通过描绘钱塘湖的风光,给读者带来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让人对生命怀有敬畏之情。

4、《题李凝幽居》-唐代-杜甫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花洗树溅斜阳,流光带月转寒塘。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杜甫的这首诗深情并富含哲理。

他描绘的是一个人置身在幽静的山林之中,借琴为伴,沉醉于自然之中,并抒发自己的感觉。

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态度,也是建立在对自然以及人生哲理深度理解的基础之上。

5、《登高》-唐代-李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李白是唐代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雄浑的气息和豪放的情怀,而这首《登高》正是他诗艺的代表作之一。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赏析: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边塞古城。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写下这首诗篇。

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

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其中再以“暗”“孤城”“遥望”等词语,点出苍茫荒寒的塞外地理特征,使人不难体会到一股悲慨之气已扑面而来。

第三句以“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征战,语言极为精练、刚健。

大漠风沙的恶劣环境,身经“百战”的惨烈经历,“金甲”磨穿的艰苦卓绝,不仅未使主人公斗志颓丧,而是历练得更为坚强,斗志更加高昂,故第四句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誓言作结,就显得水到渠成,满篇生辉。

此诗以战场的苦寒、征战的艰险反衬豪壮的英雄本色,对比鲜明,形象生动;以塞外博大壮阔之景驱昂扬豪迈之情,珠联壁合,情景照人,不愧为“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唐诗解读——李欣之《古从军行》

唐诗解读——李欣之《古从军行》

唐诗解读——李欣之《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因河水分流绕城而得名。

刁斗:;古代军中巡夜打更用的铜制器皿,形状似锅,白天可作饮具。

解读:这是李欣的代表作,在诸多唐诗选读版本中都入选过。

诗歌题目采取乐府《从军行》旧题,事迹采用的是汉家旧事,但却并非一味拟古,因为作者所处的是开元、天宝年间,彼时的大唐王朝已经渐趋衰落,联系这一背景来看,这首诗有了借古讽今之意。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塞外戍旅图,战士们登上了预报战事的烽火台,到了黄昏时分又在交河边上饮马休整。

接下来的三、四句为全诗定下了悲凉幽怨的基调,在北风怒吼、狂沙肆虐的塞外夜晚,战士们枕戈待旦,营帐外响着一声一声报更的刁斗,不知从哪里弹奏的琵琶声,如泣如诉,此情此景,犹如垓下众将闻四面楚歌顿起彷徨。

五六句写出了塞外严酷的自然环境,军队在渺无人烟的塞外安营扎寨,举目四顾,无城廓可依,气候变幻无常,足见生存、辗转之艰难。

七八句作者切入另外一个角度,写出了“胡儿”的切身感受,这是背面敷粉之法,战争带来的痛苦是由双方来承受的,少数民族的一方也不能幸免,胡地大雁夜夜哀鸣,胡儿更是饱受苦痛。

汉军将士与胡儿在沙场上固然两军对垒,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其实是共通的。

但既然双方都为战争所累,但谁又是战争真正的罪魁祸首呢?“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这两句算是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这是用汉朝典故言当朝事,字里行间满是无奈,主要是玄宗皇帝不肯罢兵,战士只能追随将宫,不知能否再生还玉门关?收尾两句,借汉武帝之事来说玄宗,长年累月的战争,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胜利除了给皇家带来一点葡萄之类西域贡品以外,并无任何实质性意义,不值得大书特书,由此可见作者对战争的否定态度,甚至对玄宗皇帝不无讽喻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古从军行》赏析
古从军行
唐朝: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译文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注释⑴烽火:古代一种警报。

⑵饮(yìn)马:给马喂水。

⑶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女细君嫁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弹琵琶以娱之。

⑷“闻道”两句:汉武帝曾命李广利攻大宛,欲至贰师城取良马,战不利,广利上书请罢兵回国,武帝大怒,发使至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两句意谓边战还在进行,只得随着将军去拼命。


古从军行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天爬上山去观望四方有无举烽火的边警;黄昏时候又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西面,这里借指边疆上的河流)。

三、四句的“刁斗”,是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

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公主琵琶”是指汉朝细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当然,这不会是欢乐之声,而只是哀怨之调。

一、二句写“白日”、“黄昏”的情况,三、
四句接着描绘夜晚的情况: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军营中巡夜的打更声和那如泣如诉的幽怨的琵琶声。

景象非常肃穆而凄凉。

“行人”,是指出征将士,这样就与下一句的公主出塞之声,引起共鸣了。

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

军营所在,四顾荒野,无城郭可依,“万里”极言其辽阔;雨雪纷纷,以至与大漠相连,其凄冷酷寒的情状亦可想见。

以上六句,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

接下来,似乎应该正面点出“行人”的哀怨之感了。

可是诗人却别具机杼,背面傅粉,写出了“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两句。

胡雁胡儿都是土生土长的,尚且哀啼落泪,更不必说远戍到此的“行人”了。

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用叠字,有着烘云托月的艺术力量。

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

可是办不到。

“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

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者辄斩之。

”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

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

下面一句,再接再厉。

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

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

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蒲桃”就是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之旁,弥望皆是。

这里“空见蒲桃入汉家”一句,用此典故,讥讽好大喜功的帝王,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到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

言外之意,可见帝王是怎样的草菅人命了。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诗巧妙地运用音节来表情达意。

第一句开头两字“白日”都是入声,具有开场鼓板的意味。

三、四两句中的“刁斗”和“琵琶”,运用双声,以增强音节美。

中段转入声韵,“双双落”是江阳韵与入声的配合,犹如云锣与鼓板合奏,一广一窄,一放一收,音节最美。

中段入声韵后,末段却又选用了张口最大的六麻韵。

以五音而论,首段是羽音,中段是角音,末段是商音,音节错落,各极其致。

全诗先后用“纷纷”、“夜夜”、“双双”、“年年”等叠字,不但强调了语意,而且叠字叠韵,在音节上生色不少。

古从军行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初年。

据《资治通鉴·天宝元年》记载:“是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羁縻之州八百,置十节度、经略使以备边。

安西节度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龟兹城,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伊、西二州之境,治北庭都护府,兵二万人。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统赤水、大斗、建康、宁寇、玉门、黑离、豆卢、新泉八军,张掖、交城、白亭三守捉,屯凉、肃、瓜、沙、会五州之境,治凉州,兵七万三千人。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统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三州之境,治灵州,兵六万四千七百人。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统天兵、大同、横野、岢岚四军,云中守捉,屯太原府忻、代、岚三州之境,治太原府,兵五万五千人。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统经略、威武、清夷、静塞、恒阳、北平、高阳、唐兴、横海九军,屯幽、蓟、妫、檀、易、恒、定、漠、沧九州之境,治幽州,兵九万一千四百人。

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屯营、平二州之境,治营州,兵三万七千五百人。

陇右节度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廊、洮、河之境,治鄯州,兵七万五千人。

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南抚蛮獠,统天宝、平戎、昆明、宁远、澄川、南江六军,屯益、翼、茂、当、巂、柘、松、维、恭、雅、黎、姚、悉十三州之境,治益州,兵三万九百人。

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统经略、清海二军,桂、容、邕、交四管,治广州,兵万五千四百人。

此外又有长乐经略,福州领之,兵千五百人。

东莱守捉,莱州领之;东牟守捉,登州领之;兵各千人。

凡镇兵四十九万人,马八万馀匹。

开元之前,每岁供边兵衣粮,费不过二百万;天宝之后,边将奏益兵浸多,每岁用衣千二十万匹,粮百九十万斛,公私劳费,民始困苦矣。

”由此可知,诗人所歌咏的虽为历史,但是诗的内容却表达了他对唐玄宗“益事边功”的穷兵黩武开边之策的看法。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

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

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