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文案手册
安徽省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录第一部分安徽省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1)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旅游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第三章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7)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 (9)第五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10)第六章空间布局 (12)第七章旅游产品规划 (13)第八章旅游项目规划 (14)第九章旅游产业要素规划 (18)第十章产业协调规划 (20)第十一章市场营销规划 (23)第十二章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24)第十三章旅游环境保护规划 (26)第十四章保障体系规划 (26)第十五章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28)第二部分岳西县“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文本) (31)第一章岳西县“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32)第二章“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环境 (32)第三章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33)第四章“十二五”旅游发展主要任务 (34)第五章“十二五”旅游规划的保证措施 (42)附件:“十二五”期间岳西县旅游项目一览表 (45)第三部分岳西县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文本) (46)第十三章乡村旅游商品开发 (110)第十四章乡村旅游社区调控与产业融合 (115)第十五章乡村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118)第十六章乡村旅游部门近期行动计划 (120)第十七章附则 (124)图件目录一、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1、区位分析图2、交通分析图第一部分安徽省岳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30)(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性质及任务1、规划性质本规划为岳西县旅游总体规划。
规划范围内各类旅游投资行为、旅游管理促进措施,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2、规划任务以规划区旅游资源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规划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市场形象,构建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配套体系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提升规划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第2条规划范围岳西县全境,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第3条规划年限本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2.07.08•【字号】六政办〔2022〕27号•【施行日期】2022.07.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六政办〔2022〕2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省驻六安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7月8日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2年7月目录一、前言二、规划背景(一)六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二)“十三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回顾三、“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面临的机遇(二)面临的挑战四、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五、重点任务(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构建高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四)提升妇幼卫生保健水平(五)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六)构建整合型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七)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八)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新业态发展(九)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十)巩固健康脱贫成果(十一)优化人口和生育政策支持体系六、组织实施和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投入机制(三)强化监督评估(四)加强宣传引导附表六安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一、前言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六安建设,在全市“十三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六安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实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指导意见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实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4.27•【字号】六政办[2012]36号•【施行日期】2012.04.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六安市实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指导意见的通知(六政办〔2012〕36号)舒城、寿县、霍邱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为做好我市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的试点工作,市发改委根据国家、省发改委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起草了《六安市实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指导意见》。
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六安市实施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指导意见为加快推进舒城县杭埠镇、寿县炎刘镇、霍邱县姚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1〕2085号)和《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名单的通知》(发改办规划〔2011〕507号)以及省发展改革委皖发改体改函〔2012〕299号文件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示范先行、试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基本思路,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抓手,以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为重点,注重基础立镇、产业强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重点示范、突出特色,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努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增强财政实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试点镇发展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政策优势,通过3-5年的努力,杭埠镇、炎刘镇、姚李镇初步建成工业经济集中区、现代农业实验区、人口转移集聚区、要素利用集约区和体制机制创新区,收入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基本形成,发展改革试点取得显著成效,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大幅度缩小,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基本达到。
(完整word版)六安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
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草案)六安市城乡规划局六安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〇一五年四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章管理单元规划第四章开发强度第五章建筑间距第六章建筑退让第七章城市绿地与生态第八章建筑与景观风貌第九章公共设施第十章道路交通第十一章市政设施第十二章地下空间及综合防灾第十三章附则附录A 名词解释附录B 计算规则附录C 高层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表:六安市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一览表第一章总则1.1制定目的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有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建设开发,并为六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编制、审批与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和标准依据,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通则。
1.2 编制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安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范》等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六安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为依据。
1。
3 适用范围本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城乡规划编制、城乡规划管理及各项建设工程在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还应符合本通则。
本市各县(区)可参照执行。
1.4 编制组织六安市控规体系分为“控规通则”、“管理单元规划”及“地块控规”三个层级。
“控规通则"是有关城市建设开发的整体性控制与引导。
“管理单元规划"是以划定的城市管理单元为基础,主要确定各单元的主导功能、建设总量及人口容量,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强制性公用和公益设施。
“地块控规”则是在“控规通则”和“管理单元规划”指导下,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控规.第二章建设用地2.1 用地分类用地分类划分,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
2.2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为保障用地性质的主导用途,避免功能混杂,应按2-1表中适建比例、适建范围的规定进行控制。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2008-2020)(一)、城镇体系规划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六安市行政辖区,即五县、两区以及六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2、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近期(2005年)达26%,城镇人口150万;中期(2010年)达35%,城镇人口192万;远期(2020年)达50%,城镇人口305万。
3、人口控制规模由于六安是劳务输出大市,按照异地城镇化,综合增长法,趋势外推法预测,六安市域的常住人口为:近期(2005年)580万人;中期(2010年)590万人;远期(2020年)660万人。
4、城镇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镇”的四级城镇等级体系。
城镇的规模结构规划分为50万人以上、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和2万人以下6个层次。
重点城镇人口规模:六安城市60万人;舒城县城20万人;寿县县城25万人;霍邱县城25万人;霍山县城15万人;金寨县城15万人;叶集镇15万人。
5、城镇空间结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重点解决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以及区内空间点轴系统组织。
规划城市点轴系统的组织为:一个主要集聚区(中心城市集聚区),五个次要集聚区(寿春-正阳集聚区、梅山-叶集-姚李集聚区、舒城-龙河-杭埠集聚区、霍山-佛子岭-与儿街集聚区、霍邱-马店集聚区),以中心集聚区为核心,以312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宁西铁路为横轴,203省道和南部的105国道为纵轴构建十字形主轴线,并通过环状联络线加强外围集聚区和主要城镇的联系。
实现城乡协调有序发展。
6、城镇体系发展模式本次规划综合集中的点轴式和分散的均衡式发展两种模式的特点,针对六安市城镇发展的早期向心集聚的现状特征,采取兼有集中和分散特征的多中心集聚发展模式,把集聚区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增长中心。
(二)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规划区范围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为:东市街道、中市街道、三里桥街道、鼓楼街道、南市街道、西市街道、北市街道、小华山街道等8个城区街道,平桥乡、九里沟乡、望城岗乡、三十铺镇、城北乡、城南镇、苏埠镇等7个乡镇和横排头风景区,总面积约为560km2。
六安青山村未来规划方案
六安青山村未来规划方案引言六安青山村位于六安市中心,依山傍水,风景宜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青山村面临着传统农业衰退、人口流失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本规划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以期实现六安青山村的绿色、低碳、宜居和文化振兴。
一、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为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应该加大绿化力度,建设更多的公共绿地,增加植被面积。
同时,要加强水源保护,修复水生态系统,改善水质。
此外,还应该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青山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项目,如观光果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特色民宿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和消费。
此外,还应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三、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青山村仍存在一定的贫困问题,需要加大扶贫力度,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条件,提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四、教育和文化建设教育是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青山村建设幼儿园、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等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给村民,促进教育公平。
同时,注重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开展文化活动,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区,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认同。
五、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提升为了提高村中社会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要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完善社区管理和居民参与机制。
同时,重点加强卫生、环保、安全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村民的基本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六、乡村建设和房屋改造通过改善村庄和农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加强农村规划和建设,合理集中居民居住区,提供现代化的居住设施和基础设施。
同时,还应该加强房屋的改造和维护,提高房屋的抗震、防火等能力,确保居民的安全。
六安 旅游攻略
六安旅游攻略简介六安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自然景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受游客喜爱。
本篇旅游攻略将为您介绍六安的景点、美食、购物和交通等方面的信息,希望能为您的六安之行提供参考。
1. 景点推荐1.1. 龙泉山龙泉山是六安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被誉为“天然大花园”。
山上有苍松翠柏,山谷流水,被山野植物、花草覆盖,风景如画。
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六安市区的美景,非常壮观。
1.2. 西递古村西递古村位于六安市境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安徽省四大名村之一。
这里保存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民居,街道狭窄弯曲,石板路蜿蜒盘旋,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老的氛围,领略传统建筑的魅力。
1.3. 瑶岗山瑶岗山是位于六安境内的一座道教名山,也是安徽的道教名山之一。
山上有众多的庙宇和道观,其中以瑶岗山庙最为著名。
瑶岗山庙建立于东汉末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的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是休闲登山和体验道教文化的好去处。
2. 美食推荐2.1. 六安毛肚六安毛肚是六安的特色美食之一。
选用新鲜猪肚,经过独特的工艺腌制而成,口感鲜嫩多汁。
六安毛肚独特的调料和独特的烹饪方法,使其口味独特,回味无穷,是当地人和游客都喜爱的美食。
2.2 六安蛋糕六安蛋糕是六安的传统糕点,历史悠久,制作精细。
蛋糕口感轻脆,香甜可口,有各种口味和形状供选择,是当地人过年时的必备食品之一。
游客可以买一些六安蛋糕带回家,品尝当地的美味。
3. 购物推荐3.1. 六安特产六安有许多特产值得购买,比如六安毛尖茶、六安瓜片茶等。
这些茶叶都是六安的名产,品质上乘,深受茶客喜爱。
此外,六安还有一些当地手工艺品,比如竹编、手绘扇等,可以作为纪念品或送礼品。
3.2. 广场购物六安市区有几个大型广场,如恒安广场、万达广场等,这些购物中心汇集了各种品牌的服装、饰品、电子产品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广场享受购物的乐趣,同时体验当地的商业氛围。
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2013—2030)
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
六安经开区
宁西铁路
空间布局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规划定位:打造引领区域提速发展的跨越发展示范区
支撑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承接理想地
带动区域经济崛起的经济增长新支点 驱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兴产业新高地 发展目标:建成一座产业集聚、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产业新城、 生态新城、示范新城。
城际铁路
预留合六城际铁路通廊; 规划4处站点,其中2处位于东部 新城规划范围内。
空间布局
六、规划布局
4、道路交通
打造低碳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引导“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 的出行方式
加快合六城际铁路建设;
打造BRT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覆盖全 城的公共交通网络; 加强城市支持骑行和步行的城市绿道 建设。
合肥市 六安市
珠空间结构,形成带状网络化的城镇功能斑
块发展布局模式。
发展策略
策略二:体现产城融合新格局
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推进园区建设。 将城市功能适当混合,为居民提供有品位 的居住环境,有价值的工作场所,充满诗 意的休闲空间,避免形成单一的新城区。 推动经济发展向多功能的“生产、服务、
杭州未来科技城
消费” 多点支撑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产城融合 杭州未来科技城
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采用组团式发展,形成 明显的产业聚集和比较清晰的城市空间结构; 产业与配套结合紧密,形成高效的空间结构。
发展策略
策略三:建立产业集聚新平台
现状产业分析
合肥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 主导产业: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制造、食品及农副 产品加工、新型平板显示和新能源及光伏等六大产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3.02•【字号】皖政秘〔2024〕48号•【施行日期】2024.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六安市人民政府、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报请批准〈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六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六安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六安市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区,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
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落实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建设“七个强省”奋斗目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六安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26.8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42.1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837.8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561.46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超过25.23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少于60%;水域空间保有量不低于219.03万亩。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构建“一屏三带三区”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中心城市使命,提升合六同城化发展水平,共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协同。
六安市城市绿线规划
3
4
5
6
7九墩塘公园
(含大别山烈士纪念园)
滨河公园
淠河滨水公园
窑岗嘴大桥桥头公园
月亮岛城市风景公园
凤凰桥公园11.76以大别山烈士纪念活动为题
13.62
79.37
22.98
97.98
74.56
47.76以市民休闲娱乐与滨水观光为主题以滨水生态休闲为主题
65中心城区专类公园规划一览表总面积公园面积序号类型数量公园名称公园特色hm2hm2以儿童游乐探险科普教育新城儿童公园2612为主题18儿童135117庐江儿童公园98以儿童游憩娱乐为主题公园皖西路儿童公以儿童水上游乐科普观赏为2107园主题以皋陶墓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皋陶文化陵园2471为主题东古城遗址公以汉代东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5877风景园展示为主题12824西古城遗址公以西古城遗址保护和文化展示696公园园为主题北塔公园254以保护文化展示游憩为主题以保护文化展示游憩观赏南塔公园296为主题东城都遗址公皋城广场其他开发区政务中121472695以市民休闲观赏集散为主题心广场公园七里桥体育综以水上运动拓展运动健身运860718合公园动为主题八带状公园规划带状公园是指沿城市道路水系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公园绿地
12梅山公园36.23
2、区域性综合公园规划
规划区域性综合公园共7座,总面积156.75公顷。其中:保留1座,改造
1座,规划新建5座(详见表6-3)。
表6-3中心城区区域性综合公园规划一览表
序号公园名称公园面积(hm2)公园性质备注1水上公园14.63以水上活
动、市民休闲为主题保留2人民公园5.86以市民休闲、健身活动为主题改造3长安公园1 1 .98以市民健身、游乐为主题新建4新安公园37.45以市民游憩、休 闲为主题新建5淠河干渠滨河公园21.4以游憩、滨水活动为主题新建6滨河西 路公园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实施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
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实施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6.21•【字号】六政[2011]32号•【施行日期】2011.06.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颁布实施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的通知(六政〔2011〕3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试验区、示范园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按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要求,根据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的需要,经市政府研究,现将《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办法》印发给你们,并予公布,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湿地公园”)的管理,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淠河湿地资源,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通过有效保护利用六安城区内湿地、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形成集湿地保护、保育恢复、科普宣教、湿地功能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第三条湿地公园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市规划区内,东经116°23′17″-116°31′08″,北纬31°43′43″-31°51′20″,总面积2387.23公顷。
第四条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与周边景观控制区以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安徽六安淠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划定的范围为准,由市政府依法向社会公布,并标界立碑。
第五条湿地公园的建设,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六条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纳入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其所需要的资金列入市政府财政专项预算。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资源、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风貌与湿地公园设施的义务,并有权举报、制止破坏行为。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
安徽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安徽省旅游局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5)一、规划背景 (5)二、规划范围 (5)三、规划期限 (5)四、规划依据 (5)五、规划原则 (6)(一)全局化视野 (6)(二)差异化定位 (6)(三)市场化导向 (6)(四)可持续发展 (7)(五)协调化发展 (7)第二章基础分析 (8)一、资源分析 (8)(一)资源丰富,组合度好 (8)(二)生态良好,尺度丰富 (8)(三)文化突出,主题鲜明 (8)(四)利用不够,转化不足 (9)二、市场分析 (9)(一)总量快速增长 (9)(二)结构稳中有变 (9)(三)消费形式多元 (9)(四)区域发展不平衡 (10)三、产业分析 (10)(一)统筹力度持续加大 (10)(二)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10)(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0)(四)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 (11)四、机遇与挑战 (11)(一)发展机遇 (11)(二)面临挑战 (12)五、分析结论 (12)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13)一、总体思路 (13)(一)发展思路 (13)(二)发展任务 (13)二、发展战略 (14)(一)加快产业资本聚集 (14)(二)实施目的地升级 (15)(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 (16)(四)强化旅游形象推广 (17)(五)遗产保护与创造 (17)(六)区域旅游一体化 (18)(一)总体目标 (18)(二)分期指标 (19)(三)产品建设 (19)四、分区目标 (20)(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20)(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区 (20)(三)合肥经济圈旅游区 (21)(四)皖北旅游区 (21)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23)一、空间布局 (23)(一)三心引领 (23)(二)四片联动 (24)(三)十区聚集 (25)(四)六环联通 (30)二、旅游产品 (31)(一)旅游精品体系 (32)(二)重点旅游线路 (37)(三)产品支撑体系 (39)(四)产业融合发展 (49)三、各市发展指引 (50)(一)合肥市 (50)(二)六安市 (51)(三)滁州市 (53)(四)淮南市 (54)(五)安庆市 (56)(六)阜阳市 (57)(七)亳州市 (58)(八)淮北市 (59)(九)宿州市 (60)(十)蚌埠市 (62)(十一)黄山市 (63)(十二)宣城市 (65)(十三)池州市 (66)(十四)铜陵市 (67)(十五)芜湖市 (68)(十六)马鞍山市 (69)第五章服务要素 (71)一、旅行社业 (71)二、旅游交通 (71)三、旅游住宿 (72)四、旅游餐饮 (73)五、旅游娱乐 (74)六、旅游购物 (75)八、安全保障 (78)第六章市场开发 (79)一、总体形象 (79)(一)全省形象表述 (79)(二)片区形象表述 (79)(三)各市形象表述 (79)二、市场结构 (80)(一)国内客源市场 (80)(二)海外客源市场 (80)(三)重要细分市场 (80)三、重要措施 (81)(一)客源地建设 (81)(二)中距离多种媒体联合营销 (82)(三)远距离协作营销 (84)(四)全国性促销 (85)(五)海外旅游营销 (86)(六)营销经费 (87)(七)营销机构 (87)第七章可持续发展 (88)一、文化资源保护 (88)(一)文物保护 (88)(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88)(三)执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 (89)二、自然资源保护 (89)三、发展绿色旅游 (89)第八章保障体系 (91)一、加强统筹协调 (91)(一)强化综合协调机制 (91)(二)提高旅游管理能力 (91)二、体制机制创新 (92)(一)开展创新改革试点 (92)(二)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92)(三)推进改组改制 (92)(四)加大对外开放 (93)三、旅游投资促进 (93)(一)实施“5233“行动计划 (93)(二)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93)(三)搭建招商引资平台 (93)(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93)(五)完善价格和税费政策 (94)四、旅游用地保障 (94)(一)保障重点项目用地 (94)(二)建立土地收储机制 (94)(三)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95)五、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95)(一)塑造服务品牌 (95)(二)加强市场监管 (95)(三)建设诚信旅游 (95)六、旅游人才保障 (95)(一)建立旅游人才开发基地 (95)(二)实施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96)(三)加强旅游产学研合作 (96)七、规划实施 (96)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背景为发挥安徽省在资源、区位、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后劲,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安徽旅游对全国旅游业的贡献度,实现争先进位,建设全国旅游强省,特制订本规划。
金寨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
金寨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然而,目前金寨县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开发不够完善、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旅游产品不够多样等,制约了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全域旅游实施方案1.加强景区开发建设积极推进金寨县各景区的开发建设,提升景区的品质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
2.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大对旅游服务设施的投入,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3.丰富旅游产品结合金寨县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设计开发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加强宣传推广利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加大金寨县旅游形象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金寨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方面的建设,提升金寨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6.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加强旅游管理部门的建设和培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权益。
三、实施效果预期通过全域旅游实施方案的落实,预计金寨县的旅游业将得到全面提升。
景区开发建设的完善将使金寨县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提升了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旅游服务设施的完善将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吸引更多游客到金寨县旅游观光。
丰富的旅游产品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拉动了金寨县旅游消费的增长。
宣传推广的加强将提升金寨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金寨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提升金寨县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将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权益,提升金寨县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总结金寨县全域旅游实施方案的落实将为金寨县的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为金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金寨县的旅游业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办发展红色旅游及保护、开发、利用革命旧址的几点建议的复函
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办发展红色旅游及保护、开发、利用革命旧址的几点建议的复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六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7.14•【字号】六政办秘[2006]74号•【施行日期】2006.07.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景区管理正文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市政协办发展红色旅游及保护、开发、利用革命旧址的几点建议的复函(六政办秘[2006]74号)市政协办公室:你办《关于发展红色旅游及保护、开发、利用革命旧址的几点建议》(六协办函[2006]9号)收悉。
市政府十分重视,分管领导专门批示分管副秘书长召集市红旅办、旅游局、文化局和财政局,并会同宣传部,针对《建议》中提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认真分解、研究和办理。
现将有关情况回复如下:一、关于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问题。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凝练提出的六安大别山红色旅游“139”建设方案中,确定了9个重点建设项目,《建议》中所列的3个均在其中,而且是重中之重。
市委、市政府把2006年定为红色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年,决心用3到5年时间,建成以六安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园为龙头、金寨县为核心区域、独山革命旧址群和金寨革命博物馆为重点支撑的六安大别山红色旅游基地。
当前,各地、各有关方面正在按照这一思路,认真规划,加紧建设。
可见,你办提出的建议是正确的,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完全一致。
二、关于红色旅游导游词编写问题。
早在3年前,市旅游局就全市重点旅游景点的导游词,曾组织各方人士,认真考察采风,编写了导游词,上报省局参加评选,并印发各有关景区掌握实施。
其中不少已涉及红色旅游景点,但不完全,不规范。
按照年初全市红色旅游会议分解的任务,此项工作由市委宣传部、文化局、旅游局等部门会同完成。
市旅游局准备近期全面调研、收集、增删、润色,编印成册,形成全市导游员、讲解员的必备资料,并加强引导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融会贯通。
六安市基础资料汇编
第一部分:六安市城市基础资料第一章概述1.1六安市城市性质六安市是大别山地区的商贸流通及旅游服务中心,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全国陆路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之一,六安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六安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方案中,六安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六安市区政治、经济、文教中心;皖西地区的商贸流通中心和旅游服务中心;远期成为安徽省的加工工业基地之一。
”《六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方案中,六安市的城市性质为:“大别山北麓中心城市,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副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加工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具有滨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1.2六安市总体概况六安市别名“皋城”,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
市境位于皖西腹地,地形以岗地和淠河冲积平原为主,淠河侧城而过,淠河总干渠流经市区中部。
值得一提的是六安市的最高学府—皖西学院,它的名称就是取自六安市的地理位置。
六安市面积为17976平方公里,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
六安生态环境优越,荣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生1态示范区”、“中国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
霍山、金寨、舒城三县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其中霍山为中西部首个国家级生态县。
境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总数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霍山县还是目前全国唯一拥有4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的县。
1.3六安市行政区划1.3.1 金安区金安区位于六安市东部,东倚省会合肥,为六安市主城区,是六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654平方公里,总人口87万,辖22个乡镇街。
1.3.2 裕安区裕安源自六安古县,是1999年12月随六安地区撤地设市后成立的新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北麓,六安市区以西,东接金安,北接寿县,南接霍山、金寨,距省会合肥70公里。
霍邱县临淮岗风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
10
1.6 技术路线
发展研究
政策背景 区域层面 地方层面
分析发展背景 提出战略目标
引言
规划背景 项目概况 规划范围
市场背景 旅游资源发展趋势
客源地分析 周边资源分析 项目机遇挑战
资源分类 资源利用
资源分析
提炼临淮岗特色资源 基地资源分析
规划愿景 及定位
规划构思
规划目标 及理念
项目策划 项目构思 项目借鉴 项目规划 项目结构 项目分区
本规划的时间起始点为2013年。一期规划主要完成临淮岗风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主要景观 游憩设施的建设,使之初步形成旅游接待功能;二期进一步完善接待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扩大 游览范围和接待规模;三期重点提升临淮岗风景区的接待层次,旅游形象,与淮河沿线的其他 景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1.5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 (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8)《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10)《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3)《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14)《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15)《国家旅游饭店星级划分评定》(2003年) (16)《乡村旅游点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2005年) (17)《安徽省旅游管理条例》 (18)《安徽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 (20)《霍邱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21)《临淮岗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 (22)《霍邱县临淮岗乡总体规划》(2009-2015) (23)其他相关规划和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旅游总体规划》
2008年10月,《六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初稿形成。
经过一年的时间,2009年10月10日,市政府和安徽省旅游局共同组织了评审会,《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
12月4日,《规划》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
总体规划包括了规划总纲、资源评价、发展目标战略、空间规划、重点项目策划、线路规划等21项内容。
专题规划包括重点景区概念性规划、徒步旅游规划、自驾车旅游开发、区域旅游合作等7个专题研究。
规划时间段为2009-2020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时段,近期指2009-2010年的夯实基础阶段;中期指2010-2015年的品牌确立阶段;远期指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与成熟阶段。
规划总体战略目标明确:一是打造全省一流旅游目的地。
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三是面向专业化市场的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挖掘旅游发展的独特优势
制订《规划》依托的是我市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存在的优势。
那么我市发展旅游具有哪些优势?记者了解到,从总体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看:我市可分为①北部古文化区。
该区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古城文化和楚文化资源丰富。
②南部生态红色区。
该区地处大别山脉地区,地质、水库、森林、动物等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品位等级也较高,有六安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白马尖主峰景区和万佛湖风景区。
红色革命旅游资源丰富,共有国保单位2处;③中部服务与文化区。
六安市区近几年发展很快,同时拥有较为丰富文物资源,可以作为整个皖西旅游区的中心服务区。
因此,我市旅游资源从总体上看,具有较多的优势,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其中以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原生态、地质遗产资源具有绝特性;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主打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品牌性;以安丰塘、淠史杭等水利工程为代表的古代和现代水利水文化资源拥有独具性;以寿春古城、八公山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珍稀性。
构建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
《规划》中明确我市旅游目的地功能定位,即以绿色山水为骨架、红色资源为主线、古文化为底蕴、地质遗产及民俗文化为特色,构建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围绕“四环五区”,即四纵二横六条干线形成的四条交通环线和城市、天堂寨、万佛湖、白马尖、寿县五大重点开发片区,在规划期内,力争把六安市打造成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能适应多类型、多层次游客需求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规划期内,围绕绿、蓝、红、古、特五大产品体系,我市还将着力塑造品牌旅游产品。
同时明确旅游目的地产业定位,力争在近期即至2010年,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六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达到GDP的5%以上。
中期:2015年,达到GDP的6%,把旅游业培育成六安市的支柱产业。
远期:2020年,达到GDP的8%,旅游业成为六安市的富民产业和强市产业。
“123456”空间布局结构清晰
“123456”,即一条环城游憩带、两个旅游集散中心、三大旅游区、四条环形旅游线路、五大旅游功能区、六条旅游发展轴。
这构成了六安旅游发展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一条环城游憩带。
由金安、裕安两区之主城区外围部分组成。
主要包括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九公寨、黄巢尖、龙井沟、苏埠老街、双墩汉墓、皋陶墓等。
两个旅游集散中心。
主城区——旅游集散主中心和城市旅游目的地;舒城县城——旅游集散次中心。
三大旅游资源区。
南部大别山生态与地质遗产型旅游区;中部城市休闲型旅游区;北部古文化体验型旅游区。
四条环形旅游线路。
①“六安城区——皖西大裂谷——万佛湖——舒城——合肥”南部小环线;
②“六安城区——独山——红石谷——霍山县城——磨子潭——万佛湖——合肥”南部中环线;
③“六安城区——金寨县城——斑竹园——天堂寨——白马尖——磨子潭——万佛湖——合肥”南部大环线;④“六安市区——寿县县城——淮南八公山——合肥”北部环线。
五大旅游功能区。
①以天堂寨为中心的红色生态旅游区;②以白马尖为中心的大别山主峰体验旅游区;③以万佛湖为中心的湖泊休闲旅游区;④以寿州古城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旅游区;⑤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城市休闲旅游区。
六条旅游发展轴。
①六武高速旅游发展轴;②六潜高速旅游发展轴;③六毛公路旅游发展轴;④寿六公路旅游发展轴;⑤合六叶高速旅游发展轴;⑥金霍舒旅游发展轴。
另外,规划还就旅游发展区域扩散与区域协作提出六大协作翼,即以交通线路为依托,以资源内涵一致性为基础,以产品差异化互补为战略,与周边泛巢湖旅游圈、鄂豫皖三省红色旅游协作圈、省会经济圈其它区域相互协作,形成六大旅游协作翼:①北部:淮南八公山;颖上八里河。
②东部:合肥包公祠;三河古镇。
③东南:庐江汤池金孔雀温泉。
④南部:岳西鹞落坪;潜山天柱山。
⑤西南:罗田天堂寨;麻城、红安红色旅游景区。
⑥西部:商城金刚台;新县金兰山;信阳红色旅游景区。
分布实施阶段目标
在确定总体战略目标后,《规划》中明确了阶段目标。
一,近期目标(2009-2010):着重夯实基础。
力争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进行培育,加大投入,重在建设。
在高速公路出口、铁路站场与核心景区之间修建高等级连接道路,全面提升旅游地的可进入性。
集中力量、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增强旅游地的整体吸引力。
确立六安主城区集散中心地位,丰富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游览观光、信息查询、交通集散、商务休闲、购物美食等综合功能。
把六安建设成为以大别山为品牌的综合独立旅游目的地和省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为六安旅游实现跨越发展、奋力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二,中期目标(2011-2015):着重创建品牌。
确立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把六安从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推进。
通过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品牌提升,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推动关联要素产业发展,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几个大旅游集团,增加市场竞争力;面向华东、华中和中原三大市场,与周边强势旅游产品进行串联,形成两至三条跨区域精品线路,参与大区域旅游竞争,促进六安旅游全面提质增效,把六安建成大别山旅游的代表性区域和辐射全国的知名旅游目的地。
三,远期目标(2016-2020):着重优化结构。
对旅游业进行结构优化升级,从数量增长向效益提升转变,让旅游带动工业、农业、服务、金融、房产等发展,成为富民产业和强市产业。
加强资源保护力度,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旅游地发展指标。
旅游产品沿着观光——休闲、度假——专项产品转型,目的地营销从大众旅游市场深入到特色专业化细分市场,利用世界地质公园、六安国汉王陵大遗址保护园、寿县楚都古城、大别山生态旅游等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设计专项旅游产品和线路,着重开拓汉文化圈市场和欧美市场,打造国际特色的专业化旅游目的地。
记者从市旅游局了解到,为确保规划的成果得以应用,规划的内容得以落实,我市将开展具体工作,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策划。
一是针对国家政策性扶持资金,组织编制好国家重点扶持的旅游项目,积极上报争取政策性资金的支持。
二是针对市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组织编制好旅游重点招商项目库,积极寻求投资主体。
同时,我市将开展六安市旅游形象的征集和推广、六安市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研发、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等工作,加快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