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8eafa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b7.png)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
研究背景和意义: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需要依靠科学方法论来研究经济现象并
进行经济决策。
然而,经济学方法论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争议点,并且在
历史上经常发生变革。
马克·布劳格是一位重要的经济学家,他对于经济
学方法论的思考和贡献,对于我们认识经济学的本质,完善经济学理论、推动经济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分为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对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包括他对于
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如认识论观点、方法论观点、实证主义和规
范主义争论等。
2.探究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对于经济学理论实践的影响:包括他
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观点,及其对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研究内容
和应用前景产生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法及案例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深入
了解布劳格的经济学思想,并结合具体案例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证。
研究意义:
1.促进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深入:可以从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
想中,探索经济学思想的演进历程。
2.完善经济学理论研究:由于布劳格思想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来推动经济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3.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不仅仅是学术理论,更是实践指南;通过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提高经济决策的科学性,推动经济发展。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
![马克_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郭钰](https://img.taocdn.com/s3/m/d05ba7d05022aaea998f0ff2.png)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经济学方法论》一书围绕“经济解释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展开,也就是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确切关系是什么,这是本书最吸引我们的问题。
全书大致分为四大板块:望而却步的科学哲学、从波普到新的异端、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以及最后的结论部分。
该书深入浅出地介绍并剖析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历史、不同学者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观点以及实证主义与规范主义的关系。
文风简洁大气,逻辑思路非常严明。
作为一名研究生,广泛的深入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我们了解、掌握经济学知识、进行经济研究及创新非常重要。
本书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经济学方法论的历史、观点、方法,同时也对我的研究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我想着重谈两点关于本书的见解:一是关于证伪主义的思考;二是关于本书的结论以及对我研究写作的启示。
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
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
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
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18563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d3.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读完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运用数学、统计学、逻辑学等多种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经济学方法论让我认识到了经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应用学科。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理论对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解决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方面的问题时,经济学理论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同时,经济学理论也能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市场变化,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认识到了经济学的重要作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经济学方法论让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发展,更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了解到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发展中,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明白了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经济学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我对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经济学方法论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宝库。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
![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几点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6d8297ccad51f01dc281f1ff.png)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以及长期与短期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提纲】小序一、科学研究的逻辑二、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三、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四、归纳、演绎与溯因五、长期与短期六、结论“经济学方法论”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非一篇文章能够说清楚。
在国内,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出版了许多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注:这方面的专门译著,如马克·布劳格著:《经济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经济学方法论译丛》。
中国学者的专著,如韩永进:《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另外,在许多著作中也有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专门章节,如张宇燕:《经济发展与制度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章;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章.)。
“经济学方法论”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有人分为两个层次,也有人分为三个层次(注: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两层次的划分见石土钧为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中译本所写的“译者前言”,见《经济学方法论》,第13页;经济学方法论的三层次划分见黄少安(1995),第8页.)。
这两种不同分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把具有哲学意味的一般方法论看作是最高层次,这首先涉及科学是什么或科学研究的逻辑问题。
本文主要对科学研究的逻辑、规范与实证、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溯因、归纳与演绎、长期与短期等基本问题进行讨论。
本文之所以选择这五方面,是由其重要性决定的:科学研究的逻辑属于科学哲学问题,回答的是“经济学如何才能够成为科学,或者从何种意义上经济学才是科学”的问题;规范与实证涉及到经济学研究的性质,是单纯的解释、描述,还是涉及价值伦理;方法论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涉及到认识问题的视角;溯因、归纳与演绎涉及到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内容;长期与短期会影响人之行为,在经济学研究中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最新:《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最新:《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7afa10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c.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
它不仅追求科学,而且追求人性。
自科学主义出现以来,人文主义思想家开始探索人文学科的独特性。
他们正在寻找自然科学无法取代人文科学的地方,进而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经济学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讨。
通过对朱成全教授所著《经济学方法论》一书进行了相关阅读,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相关概念有力全新的理解,诸多感触如下。
一、全书概况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四点:第一点,书中为我们阐述了科学哲学观,尤其是经济学的最直接的哲学基础——科学哲学。
经济学方法论在西方通常被称为经济学哲学,隶属于科学哲学的一个分支。
我国强调的理论创新,通常来说其实也就是哲学创新,而哲学创新第一点就在于对所有的哲学观尤其是我们的哲学观进行反思。
根据朱成全教授的理解,如果没有合理的哲学观,也不可能具有合理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经济学研究方法。
在第二点中,本书为我们论述了经济学观。
文中根基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以及社会科学具有科学特质和人文特质这一论述,指出经济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科学,就是比较纯粹的科学主义的理解,这样必然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甚至悖论;如果仅仅将经济学视为人文,那便是人文主义的理解,就会理解不了经济学强烈地科学化追求。
在第三点中,作者反思了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六大争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演绎法与归纳法、证实法与证违法。
这些争论无不以科学哲学在这一方面的争论为基础。
通过对这些争论的科学哲学的透视,不难发现:不同的争论方法都是有优劣势的,应当综合谨慎利用。
在第四点中,作者为我们有代表性地介绍了经济学方法论名著与论文,第七章由朱成全教授的部分博士生执笔并对部分名篇进行了解读。
其中,“罗宾逊《经济哲学》导读”(由李立男完成)、“哈奇森《经济理论的意义与前提》导读(由刘丽艳完成)”都是在当时(本书出版年份,2011年)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概述其名篇的基本内容。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aef3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4c.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读书报告
1. 简介
本文是对《经济学方法论》一书的读书报告。
《经济学方法论》一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作者阐述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
方法,并探讨了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2. 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详细讨论了经济学的方法论,包括定性研究方
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作者指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当基于客观的
数据和统计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者还探讨了经济学的假设和模型建立的重要性。
经济学研究
需要建立清晰的假设,并使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推演和预测。
作者强
调了经济学研究的紧密联系性,经济学家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证之间
的平衡。
此外,本书还涉及了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例如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区别等。
作者通过具体案例和论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3. 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于研究经济学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原理,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地进行经济学研究。
只有基于实证数据和科学分析的研究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
---
注:以上为读书报告的简要概述,不对内容进行详细总结。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马克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2befd1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e5.png)
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英国]在阅读了马克·布劳格的经济方法论之后张宝华212200272021-4-9马克·布拉格的经济方法论是证伪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思想成为贯穿布拉格经济方法论的核心论点。
甚至可以说,他在20世纪80年代决定了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并将波普尔的证伪推到了经济方法论研究者的讨论中心。
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科学理论来自经验归纳的逻辑实证主义观点出发,将科学理论视为一个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是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不断得到证实的,但是,个别的经验事实可以证伪普遍的命运,也就是说,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它的前提一定是错误的。
他认为,一个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越丰富、准确、普遍,其可证伪性和科学性就越强。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它涉及很多因素,影响因素复杂,甚至个人主观因素。
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经济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
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方法论的第二个困难是,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标准,这只会保护理论不被证伪,并采取防御方法来调整理论的假设或适用范围。
现代经济学家将波普主义描述为一剂难以下咽的强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应用于经济论证,许多经济理论将无法生存,最终的结果是防御性保护。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f35838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d3.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在经济学方法论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作者呈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对比,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定量分析,有的注重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有的倾向于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经济行为。
通过对这些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经济学研究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其次,本书让我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作者指出了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常见误区和陷阱,如数学模型的滥用、历史研究的忽视、偏见和偏颇的影响等。
这些观点和见解让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产生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对经济学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经济学方法论是一本对经济学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好书。
通过对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比较,作者展现了经济学研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读者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也让读者对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因此,我认为这本书不仅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也对对经济学研究感兴趣的读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读劳伦斯.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有感
![读劳伦斯.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94fc3483c4bb4cf7ecd144.png)
读劳伦斯•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有感摘要:关键词:劳伦斯•博兰:《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这本书对笔者来说,读起来感到十分的吃力,不过读之再三,思之再三而有所悟,其中许多重要观点很值得学习,所以它值得研究方法论的学者一读。
故写成读后感,以同有兴趣者交流。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来自不同社会与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面对这个时代,并且在保持差异的前提下和谐相处。
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全球化时代的技术进步与创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样貌。
但是, “大量传送而无社会中介”的信息未曾将第三世界贫民窟的居民的行为变得像好莱坞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却使他们感到陌生、吸引、迷惑与无助。
实际上,这大概是所有人的困境。
在四处流传的信息中包含着如此多样的行为方式,以致于人们只好转过身去,在“某种文化遗产、某种语言、某种记忆、某种宗教、甚至某种性心理中”去寻找一种整齐划一的原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今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困境。
作为这个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时代的一份子,知识人在社会与学术两个方面薪尽火传的使命都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他们必须面对两个层次上的问题。
首先是与社会政策有关的实际问题上的取向,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公平与效率”之争,以及社会大众对于知识分子现实价值立场的质问;其次,也是更深一层次的形式理论与经验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将中国社会丰富多样的现实问题纳入本质上是西方的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之中,从而在理论与经验两个方向上推动中国社会科学、乃至社会科学自身的进步。
实际上,无论是大陆还是海外,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诸领域中,都有学者大力呼吁实现社会科学的本土化。
谈到方法论,就不能不提到弗里德曼(1953)的著名论文“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Friedman,M.[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in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3-43.)。
经济方法论论文
![经济方法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ade4a2b4b35eefdc8d3331b.png)
经济学方法论解构一. 摘要:经济学方法论是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的探讨乃至反思而形成的学说①,是经济学与哲学方法论的必然结合,任何经济学理论无一不以某种哲学为方法论基础。
马克·布劳格甚至认为,经济学方法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即科学哲学层次。
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哲学则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故此,任何社会的主流哲学均由其经济基础决定,都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特权。
Economics methodology is in economics, this kind of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ve meaning in the doctrine of the cd is in economics, philosophy and the methodology will be any economic theory is not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ethodology. mark the work of the space and even economics to study economics, the methodology is the highest level,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Economic growth is the basi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hilosophy of the superstructure of any society, therefore, the mainstream of philosophy by which the 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o maintain the economic rights.二.关键词:马克思经济方法论西方经济方法论三:目录:一.摘要二.关键词三.目录四.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层次(一)哲学基础层次(二)具体方法层次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解析(一)唯物辩证法(二)抽象法(三)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四)数量分析方法六、西方经济学方法论解析(一)演绎方法与归纳方法(二)宏观与微观分析、制度结构与总量分解(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四)静态与动态分析、均衡与非均衡分析七、两种经济学方法论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发展前景(总结)八.参考文献九.作者信息四、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层次在纵向结构上,经济学方法论包括哲学方法论基础和各种具体方法。
[经济学方法论]三年来的学习总结
![[经济学方法论]三年来的学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ff43aa7f46527d3240ce0ee.png)
其实这篇文章基本是接着上一篇《微观经济学教材浅介》,但是在坛子里看到某位大牛的文章后决意东施效颦,所以把题目改成了这个样子,当然,大牛读得是econ的phd,我是math 的under,这个差距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希望大家权当经验交流,小生谢过了。
为了不使我的上一个帖子成为太监,我还是首先继续介绍我读过的一些经济学教材,希望对大家的经济学学习能够有一定益处。
在版上经常看到有同学询问几本教科书之间的优劣,或是同一本教科书之间的版本问题,抑或是询问该读原版还是翻译版的问题。
在我看来,有一个好的指导自然好,但是事实上读书这个事情是需要一定的量的积累的,还有就是同一本书要不停的过遍数,古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在大学里感受深刻,因为我学的很多课程没有什么参考书供选择,大部分情况下只有一本教科书,书后有一些习题,那么就只有一遍一遍的看了。
话说回来,我的意思是,大家其实没有必要在我上面指出的后两类的问题上过分纠结,比如平狄克的教材,人大就出过至少两版,都摆在那里,其实读哪一本都好,只要读完了,就一定有收获,如果硬要在读之前就希望给这些不同的版本分出个高下,个人认为过于功利了,不适合经济学学习,好,言归正传,在介绍完初级教材之后,继续介绍中级教材,其实这才是我一开始写作的初衷,但是如果单写中级有限的有些单薄,所以另开了帖子写初级。
1.V 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本书是光华和ccer的考研参考书,同时也是不少院校财经专业的参考书,在群众中口碑最好,知名度最高,这个从其兴盛不衰的D版就可以看出来,光我自己就买过两种D版,一种纸比较光滑,书整体比较薄;另一种是今年见到的,仿轻质纸做的,书比较厚,但拿到手里比较轻,前一种印刷错误比较多,不太推荐,后一种还没细看,不好评价。
这本书是那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皮经济学参考书系中的一本,这本书因为读过的人太多,所以我不想用太多笔墨,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就是——必读。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及其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e04330502020740be1e9b2f.png)
以上关于生产方式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区分,同样适用于生产劳动。从劳动的一般有 用性来看,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还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劳动,只要生产出能够满足人 们需要的使用价值,无论这种使用价值是有形的物品,还是无形的劳务,是物质产品,还是 精神产品,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都是生产劳动,也就是说生产劳动一般就是生产使用价值 的劳动。
3
由此可见,《资本论》第二卷在第一卷已有结论的基础又考察了第一卷所舍象掉的因 素,因此它比第一卷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而第三卷在前两卷已有结论的基础上又考察 了它们所舍象的因素,因此,它比第二卷更加具体,内容更加丰富。下图描绘了马克思《资 本论》的逻辑体系。
图 2 《资本论》的逻辑结构
二、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法
① 垄断生产价格和垄断足够价格是生产价格的变形。参见蔡继明(1992)。 4
2. 生产方式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生产方式的一般、特殊和个别形式。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作 为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即创造剩余价值的 过程,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作为生产方式一般,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 共有的。(马克思,第 23 卷,第 201-209 页)但是,单纯的劳动过程对于商品经济和商品 生产者来说,就不够了。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必须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 而他的产品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只有通过交换,取得价值形态,才能够间接证明。商品经济 的特殊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统一。而对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来说,仅仅生产 价值是不够的,只有当一种生产方式能够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这种生产方式才是有意 义的。所以,资本主义这种个别的商品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学习方法论的意义
![学习方法论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a81cdb0ebed5b9f3f90f1c11.png)
的偶然和必然,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我国 带有完全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体制既有过其辉煌的 时期(主要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有过艰难甚 至灾难的时期。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已 经充分向我们证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需要改 革的,或者说我们需要引进市场机制,完全需要向 其它文明、制度学习。我想关于我国经济改革的必 要性是没有任何争论的,在这个方面已经不存在什 么需要讨论方法论问题。 中国的经济体制需要改革是大家的共识,但同 时又始终存在着一个基本的方法论问题,即中国经 济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是什么?其合理性又是什 么?众所周知,从经济制度看,社会主义与公有制
即由所谓“范式”所决定的,任何科学理论都是 与社会互动的产物,因而从一个较长、较广范围 看,很难有什么客观的高低、先进落后标准之分, 显然这个思想十分强调科学理论意义的社会性和 历史性。我认为,如果我们对有关西方科学哲学 内容有所了解,就会重视有关西方经济学方法论 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深刻理解一切经济理论 研究最大的问题或前提的思想基础。 在现实中,我们许多认识问题的混乱,往往 是由于我们并不了解有关哲学和方法论基本知识 所造成的。当然,这些认识问题的产生也有一定 客观原因:一方面我们全面接触西方经济学的时 间并不长,其专业理论内容的掌握就需要较长时 间,同时其内容的数学化(科学化?)、严密性
给人一种难以置疑的印象;另一方面加上西方发 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的现实影响,使得 许多人自然就想不到对西方经济学还能提出什么 问题或怀疑了,惟恐学习和了解它还来不及啊! 因此,在现实世界和理论的背景下,使我们很难 有独立的意识、思想、甚至是时间去考虑有中国 经济学关方法论方面问题,就显得十分自然了。 但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实际发展情况,越来 越提示我们,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和发展的确有 自身的特征或国情,在一些深刻的问题上与西方 经济学的要求和结论是非常不一样的。例如,我 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仍然是公有制为主,基本 政治制度是“一党制”,这种经济、政治基本制 度的现实存在难道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没有深 刻的
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论
![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4c7964c6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24.png)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是针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思考方式,由经济学家尼尔斯·布劳格(Niels Bohr)在其论文《物理理解的哲学问题》中提出。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强调了对于经济学中的理论和模型的哲学基础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和模型的选择受到认识论和现实主义的限制。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强调了经济学研究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平衡。
他认为,在经济学研究中,理论和模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理论和模型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主观构建的。
在选择理论和模型时,经济学家需要考虑到自身的主观偏好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这种主观选择的过程会受到成熟的意识形态和个人观念的影响,并且对于经济学研究结果的解释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还强调了经济学家在进行理论和模型建构时的现实主义思维。
他认为,经济学家在构建理论和模型时,应该基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实和数据进行。
经济学家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验证他们的理论和模型,并且要对这些现实世界的数据具有敏感性。
这种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使经济学家的研究更加接近真实世界,并且可以减少理论和模型建构中的偏差。
除了主观性和现实主义外,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还强调了对于经济学中理论和模型的解释性的重要性。
布劳格认为,理论和模型不仅仅是用来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理论和模型来推动对于经济现象的理解。
经济学家在构建理论和模型时,应该考虑到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并且应该通过对理论和模型的验证和修正来不断提高其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提出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它使经济学家意识到经济学理论和模型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了现实主义和解释性在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倡导,将有助于经济学研究更加真实和准确地反映经济现象,并且提供了更加科学和可靠的经济政策建议。
经济学解释与预见的出路
![经济学解释与预见的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7eef6d76af45b307e87197db.png)
经济学解释与预见的出路作者:杨渝玲来源:《江汉论坛》2016年第03期摘要:在制度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中,环境或者情境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甚至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是把情境作为内生变量来看待,并辅以实验数据运算、处理和分析,以此作为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重要依据。
大数据时代在缓解经济学方法论争论的同时,把核心焦点又进一步彰显出来。
情境是无法回避的,是人类的认知应有之维,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情境因素成为一个显著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而被重点加以关注和考量;对于规律的研究也因为情境的改变而出现多种可能性,以多种可能性组成可能世界为依托,在不同的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趋势或趋向,现实条件具足以后,就会是可能性走向现实性。
关键词:人数据:经济学方法论;情境策略:实验经济学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03-0005-06信息化早已成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特征之一,随之而来的网络化、数据化铺天盖地,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分析数据已成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在科研中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建构等方法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问题已经成为必要工具。
如果说古希腊数学神秘主义代表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的理念,主要还是在宗教层面上,以虔诚之心供奉数字,把数提升到“万物”的高度上的话,那么今天,数据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万物”的基本尺度,这对包括所有学科在内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更是呈现出与以往研究质的区别,出现了“人文计算”,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挖掘等,使得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显著增强。
一、经济学方法论论争的历史回顾英国经济学家马克·布劳格的著作《经济学方法论》(1980年)用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来分析经济学的学科地位问题,开创了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科学哲学传统,指出经济学科学性的核心在于检验问题,即经济学理论的功能是用于解释还是预言?于是,一大批的科学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就此进行探讨。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b6fac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2.png)
经济学方法论读后感首先,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经济学的科学性。
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
经济学家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对经济现象进行观察、实证和分析,从而揭示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
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于经济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理解经济问题,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然而,经济学方法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行为,而人类行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此外,经济学在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时也存在一定的假设和简化,这些模型和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也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第二,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还探讨了经济学家的角色和作用。
经济学家是研究经济问题并提供政策建议的专业人士。
经济学家通过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相关的经济政策建议。
然而,在现实中,经济学家的意见和建议常常存在争议,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并不总是会完全采纳经济学家的观点。
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建议常常受到政治、社会和利益的影响,这使得他们的观点不是完全客观和中立的。
另一方面,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人类经济行为,而这种行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建议并不一定是完全准确和可靠的。
第三,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还涉及到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
经济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对经济现象和现实世界的抽象和理论化。
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经济学家如何从实证研究中抽象出经济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描述经济现象。
经济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经济学家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实证研究,发现了一些经济规律和现象的普遍性。
然后,他们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和统计模型,将这些规律和现象抽象出来,并进行理论化。
论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论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700dd75a2b160b4e767fcf6f.png)
摘要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什么是人,或者说什么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人。
在此基础上,辨析了经济人的局限性与合理性。
关键词经济人理性经济学 1经济人的含义任何科学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经济学也不例外。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
其实这就是在问经济学家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人?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信仰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来说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对于经济学家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对他们一般所认可的“经济人”这一回答更有挑战的的答案。
简而言之,在经济学家的心目中,人就是“经济人”。
这既是经济学研究的一重要前提假设,个人以为,它也应该是经济学人所恪守的信念。
(当然,实际中或许有这样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具体做研究的时候,因为研究的需要遵循经济人假设;他们在生活中或者日常非研究性活动时,他们的实际行为不遵循这一假设)那么什么是经济人呢?一般来说,经济学家都回避对经济人的直接定义。
当然,这并不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经济人这一说法尚存在着争议之处。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如一位哲人所说,大致意思是,下定义就像建围墙,是用它把已经盖好的建筑物给围起来,而不是用它来容纳日后可能要修建的建筑物。
一般认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完整地表露出了经济人的思想,约翰·穆勒则是依据亚当·斯密对经济人的描述和西尼尔提出的个人经济利益最大化公理,明确地提炼出了经济人假设。
亚当·斯密那里有一种描述性的说明,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国富论》中的一段名言:“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斯密还认为,人本身有一种“改良自身状况的愿望”,“这种愿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是我们从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愿望。
我们一生到死,对于自身地位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有一刻觉得完全满意,不求进步,不想改良。
《经济学方法论比较:基于《资本论》的视角》读书笔记模板
![《经济学方法论比较:基于《资本论》的视角》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b5722f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7.png)
读书笔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机制设计方面的理论探索是开创性的,开辟了经济学方法研究的新视角。 在一个文汇报办的讲座上,陈卫平教授说《论持久战》是按照《资本论》的方法来书写的。
目录分析
第一章一个 镍币的两面:
共产主义幽 灵·他又回
来了
第二章经济 学的方法、 方法体系、 方法论
第一节 《资本论》的“传说”和“故事” 第二节对马克思的“评价”和“思念” 第三节经济学方法论范式:直面现象的“碎片”与回到事物自身去的“整体” 第四节 “后资本主义时代”假设:德鲁克的“寓言”与汪丁丁的“悖论” 第五节对本书题目的“解说”或“释疑”
第一节分析经济危机的前提 第二节马克思危机理论的要素形式之一 第三节马克思危机理论的要素形式之二 第四节对危机理论的反思
第十章 19— 20世纪经济 学方法论史 上的四次论 战
第十一章 SSA对于《资 本论》研究 方法的秉承 与发展
第一节 19世纪80年代:社会科学方法与抽象演绎法之争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方法论革命——数理化趋势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经济哲学方法与实证分析法之争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布劳格和哈奇森在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创新——证伪 主义经济学方法论
经济学方法论比较:基于《资本论》 的视角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方法论
研究
分析
资本论
马克思
著作
研究
视角
方法论
经济学 经济学
认识论
资本论
方学
内容摘要
本书旨在展现经济学发展史上一幅画卷:即凡称得上大的经济学家都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都有自 己的哲学观和历史观,都有自己的角度和方法,都通过自己的经济理论体系,表达自己认识世界、揭示历史的总 看法。因此,大经济学家的理论著作本身都是经济学方法论的样板,而其中最为典型著作便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标志性著作《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本书中心内容是将《资本论》与其他在历史上最 享有盛名的经济学著作,包括经济学方法论专著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既包括哲学方法论方面,也包括应用方法 论方面;既包括研究方法论方面,也包括叙事方式方面;既包括宏大叙述方面,也包括微小叙事方面。这种比较, 是系统性的、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对于改变当今盛行的碎片化的、局部的、片面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论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比较,既有助于读者看清楚《资本论》研究对象所承载的真实世界,也有助于真 正理解马克思观察和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的基点、视域、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叙述方式。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8ee05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6.png)
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篇一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哎呀,说起这《论经济学方法》,可真是让我脑袋大了一圈儿!读完之后,我觉得吧,这简直就像是闯进了一个神秘又复杂的迷宫。
一开始,我满怀期待,想着能从中找到什么神奇的财富密码。
可真正读起来,才发现这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啊!那些个理论、模型,就像一个个张牙舞爪的小怪兽,让我应接不暇。
也许有人会说,学了这些经济学方法就能在赚钱的路上一帆风顺啦。
但我觉得,真的是这样吗?现实中的经济情况可比书里复杂多了,哪能简单地套个公式就解决问题呢?不过呢,我也不得不承认,书里提到的一些分析方法还是有点用处的。
比如说,那个供求关系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啥有时候东西贵得离谱,有时候又便宜得让人不敢相信。
这就好像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供求双方在暗地里较劲。
可话说回来,我在想,这些方法是不是也有局限性呢?比如对于一些新兴的经济现象,它们是不是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也许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这些方法,才能真正应对变化多端的经济世界。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是完全相信这些方法,还是带着怀疑的眼光去看待?我真的有点迷茫了。
你们说呢?篇二论经济学方法读后感嘿,朋友们!我刚读完《论经济学方法》,这感觉,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以为这会是一本能让我瞬间变成经济大神的秘籍,结果发现,没那么简单!书里的各种概念、图表,就像一道道难题,把我绕得晕头转向。
我就在想,这些经济学方法到底靠谱不靠谱啊?有时候感觉说得头头是道,可一放到现实里,好像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比如说,书上说市场会自动调节达到平衡,可我看到的却是有些地方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平衡到底去哪儿了?不过,也许是我太心急了,毕竟经济学这东西,哪能一下子就搞明白。
可能我得多读几遍,多琢磨琢磨,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但说真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几次都想放弃,心里嘀咕着:“这都啥跟啥呀,根本看不懂!”可又不甘心,觉得不能就这么被打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阅后感
张宝华21220027 2013-4-9
马克布·劳格的经济学方法论是证伪主义方法论的捍卫者,证伪主义思想成为贯穿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的中心论点。
甚至可以说他确定了上世纪80年代方法论研究的大部分议程,把波普尔证伪主义推向经济学方法论研究者议论中心。
所谓证伪主义,是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
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
在他看来,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之所以吸引经济学的运用,契合经济学这门学科方法论上的要求,原因在于证伪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容易接受的方法论规则,这种较简单易操作的方法论规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然而经济学中的问题不同于研究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它牵涉的因素比较多,影响成分比较复杂,甚至包含个人的主观因素。
因此将证伪主义引入到经济学理论当中难免有些局限之处。
1、经济学中证伪主义的困难首先来自奎因—杜恒的“不确定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没有任何科学理论总是在孤立中被检验。
经济学中“不确定性”例子比比皆是,经济学中简化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的假设,如“商品的多样性”等限制条件的非现实性;收益递减在逻辑上的不可证伪性;消费者选择理论的完全性假设,在逻辑上可证伪但在实践上的不可证伪。
2、证伪主义方法论遇到的第二个困难在于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严格执行证伪主义标准,只会保护理论免于受证伪,采取防卫性的方法调整理论的假设或使用范围。
现代经济学家把波普主义描述为难以吞咽的烈药,因为一旦证伪主义被严格的应用到经济学论证当中,许多经济学理论将无法存活,最后的结果就是防卫性保护。
波普尔给予经济学家在众多理论中提出建议:选择那些最可证伪的命题,并试图去证伪它,如果该命题没有通过检验,就抛弃它。
显然波普尔本人也在逃避这一点。
3、证伪主义方法论过于武断,即一次证伪成功便将该理论抛弃。
如果将一种理论引入到时间序列当中,我们无法轻易地因为一次证伪而将它全盘抛弃,因为当时的证伪手段受限于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技术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流思想的转变和技术的进步,原来被证伪的观点拿到现在很可能又是成立的,或者改变一下形势也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