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曲麻莱县通天河古滑坡成因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评价研究

合集下载

秦岭山区某堆积层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秦岭山区某堆积层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多次滑 动的古滑坡 , 位 于黑 河左侧侵蚀岸 山体上 的覆盖层 。
四级阶地 , 阶地 高出河 床 3 0 m一1 3 0 m。因此 , 在新构造运 动的抬
升和沟谷下切作用 下 , 本 区形 成 了高 陡的斜坡 地形 , 为滑 坡 向I 临
复活, 严重威胁公路交 通安 全。该滑坡是 一个在漫 长地质 历史 上 空 的河谷方 向变形 和滑动创 造了有利 的地 形条 件。
第3 9卷 第 2 4期 2 0 1 3年 8月
S HAN XI ARCHI T EC T UR E
山 西 建 筑
Vol I . 3 9 No . 2 4
A u g . 2 0 1 3
・6 7・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2 0 1 3) 2 4 - 0 0 6 7 — 0 2
秦 岭 山 区 某 堆 积 层 滑 坡 形 成 机 制 及 稳 定 性 评 价
李 慧 琴
( 甘 肃土木工程科 学研 究院 , 甘肃 兰' J t 、 7 l 3 0 0 2 0 )

要: 结合秦 岭山区某堆积层滑坡稳定性研究项 目, 探讨 了该滑坡 的形成机 制和发展趋 势 , 并从 定性及 定量 角度分析 了滑坡 的
主滑方 向指 向河道 , 在沟底形成大量滑坡堆积层 。 动, 形成 了山体和盆地及第五级 阶地 , 河谷深切 2 5 0 m以上 ; 中更 晰 ,
新世时期 , 盆地与 山体 的区域 性抬 升 占主导地 位 , 黑河形 成 三 一
二期滑坡在一期 滑坡基础上继续 滑动 , 产生 的松 散堆积物覆
2 ) 直掏斜插式掏挖基础 与普通 掏挖基 础相 比较 , 其施 工难度 [ 1 ] G B 5 0 5 4 5 — 2 0 1 0 , 1 1 0 k V~ 7 5 0 k 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s ] .

曲麻莱县城第二水源地供水失败原因分析与建议

曲麻莱县城第二水源地供水失败原因分析与建议

. m处 , 而现 水源 位 于 的灵魂 , 是不 可替代 的战略性经济 资源 。曲麻莱 县城位 于约改滩 当。原本第二水源地位 于现址 下游 约 4 5 k 地下水 在此汇集 , 含水层 薄 , 下水位 地 盆地中部 、 通天河北岸 。龙纳沟为季节 性河流 , 从县城 西侧 流过 , 龙纳沟上游的两沟交汇处 ,
. 2m 造成水源地补给量不 地下水在县城西侧 的珠穆 泉附 近溢 出地 表 , 汇集成 河 , 其流 量达 从水源地建设初期 0 8m下 降到 1 以下 ,
仅仅正 常供水 8个月 , 两眼大 口井 就干枯 。 58 .1×1 m / , 明龙 纳沟地 下水资 源丰 富。 曲麻 莱县城 约改 足 , 0 d 说 3 输水 管线 在修建后 没有 经过打压 、 ) 测试就投入使用 。 滩镇背靠龙纳沟 , 冬季城镇供水却 是车拉马驮 、 拖拉 机拉水 贩卖 , 而作为城镇供水第二水源的龙纳沟水源地 不但不能供 水 , 在输水 体开裂 、 水井坍塌等灾 害。
了复合土工膜稳定安全系数 , 出相关结论 , 得 以期保 证水库安全使用。 关键词 : 防渗体 , 复合土工膜 , 趾板 , 安全系数
中 图分 类 号 :V 2 . T 23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1 工程基 本概 况
至挡墙 面 , 同时在修筑挡墙时将 主坝 防渗体——复合 土工膜 伸入
这样就组成了复合土工膜 与混凝土挡 墙的一个 整 沁河河 口村水库位 于黄河 一级 支流沁河 最后 一段 峡谷 出 口 重力式 挡墙 中 , 体的防渗体 , 同时接缝处进行处理 , 灌入沥青 , 再用膨 胀性材 料对 处, 下距 五龙 口水 文站约 9k 属河南省济源市克井镇 , m, 是控制沁 主坝趾板处 的灌浆与副 坝的帷 幕灌 浆 河洪水 、 径流的关 键工 程 , 是黄 河下游 防洪工 程体系 的重 要组 接缝进行密实处理。另外 , 也 成部分 。 河 口村水库属大 ( 型水 库 , Ⅱ) 按五百 年一 遇洪水设 计 , 千 两 相连接 , 在交接处进行 交叉 灌浆 , 即趾 板 的灌 浆穿 过挡墙 的帷 幕

工程地质学模拟考试试题1

工程地质学模拟考试试题1

工程地质学模拟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每题1。

5分,共60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纸上)1. 下列矿物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B)A. 石英B. 方解石C. 黑云母D。

正长石2. 关于矿物的解理叙述不正确的是(D)A。

矿物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互相消长的B。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不显断口C。

矿物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D。

矿物解理完全时则断口显著3. 下列结构中,( D)不是沉积岩的结构。

A。

斑状结构 B. 碎屑结构 C。

生物结构 D。

化学结构4. 下列结构中,( )是岩浆岩的结构.A. 全晶质结构B. 变晶结构 C。

碎屑结构 D. 化学结构5。

按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其成因产状等将岩浆岩(C)三大类。

1。

酸性岩 2。

中性岩 3。

深成岩 4.浅成岩 5.喷出岩A.1、2、4B.2、3、4C.3、4、5 D。

1、3、46. 下列岩石中遇冷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 A)A .石灰岩 B.花岗岩 C。

片麻岩 D.砾岩7。

下列岩石中( A )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而形成的岩石。

A.玄武岩B.石灰岩 C。

千枚岩 D.石英岩8。

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部分岩层时代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并且两边对称出现的是().A.向斜B.节理C.背斜D.断层9。

节理按成因分为( B )1。

构造节理 2。

原生节理 3.风化节理 4。

剪节理 5。

张节理A。

1、4和5 B。

1、2和3 C 。

2、3和4 D.2、4和510。

属于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的是( B )A。

整合接触 B.侵入接触 C.假整合接触 D.不整合接触11. 若地质平面图上沉积岩被岩浆岩穿插,界线被岩浆岩界线截断,则岩浆岩与沉积岩之间为( )。

A.沉积接触B.整合接触 C。

侵入接触 D.不整合接触12. 河漫滩是洪水期( )A。

能被淹没的浅滩 B。

不能被淹没的浅滩C。

1/3的地方能被淹没的浅滩D.1/4的地方能被淹没的浅滩13. 在第四纪历史上发生的两大变化是(C )A。

滑坡机制与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评价

滑坡机制与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评价

滑坡机制与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评价
周自梁;涂晓方;刘海生
【期刊名称】《建筑技术开发》
【年(卷),期】2013(040)004
【摘要】描述了什邡市光棍岭滑坡特征、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分析了在不同工况下,对光棍岭滑坡整体稳定性及强变形区稳定性进行计算,认为该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强变形区处于欠稳定状态;分析计算了滑带土的内聚力C和内摩擦角φ的改变对滑坡稳定性的敏感程度,为滑坡的防治提供有力的依据.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周自梁;涂晓方;刘海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北京 100050;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北京 100050;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总公司,北京 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13.6+2
【相关文献】
1.错落型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以吉林省延吉市梦都美滑坡为例 [J], 熊辉;陈剑平;牛宏志;何隆祥;王蕊颖;马玉飞;王新伟
2.青海东部西宁盆地北缘红层滑坡成因机制与稳定性评价——以石板滩滑坡为例[J], 刘义;武选民;王兵虎;邵长庆;李亮;向宏;王彪
3.湘东地区中型中层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和稳定性评价
——以双泉滑坡为例 [J], 屈添强;夏乐;张联志
4.大型牵引式土质滑坡形成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以甘洛县西西呷村滑坡为例 [J], 刘定霞;张青云;李占飞;陈喆
5.贵阳市锦汇·公园天厦滑坡体成因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J], 谢朝贵;周文喜;邵如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研究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 ; 美国地质调查局 ) ; 1— 玉树地震震中 ( 2— 玉树地震震中 ( 3— 玉树地震余震震中 : 3. 0≤ M s 0; <4. 4— 玉树地震余震震中 : 4. 0≤ M s 0; 5— 玉树地震余震震中 : 5. 0≤ M s 0; 6— 公路 ; 7— 河流 <5. <7. ; ) ; ) ; 1—Y u s h ue a r t h u a k ee i c e n t e r( C E N C) 2—Y u s h ue a r t h u a k ee i c e n t e r( U S G S 3—a f t e r s h o c ke i c e n t e r( 3. 0≤ M s 0 <4. q p q p p ) ; ) ; ; 4—a f t e r s h o c ke i c e n t e r( 4. 0≤ M s 0 5—a f t e r s h o c ke i c e n t e r( 5. 0≤ M s 0 6— r o a d 7— r i v e r <5. <7. p p
及山脊等往往被断裂左旋错断 ( 图3 ) 。 甘孜 - 玉树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的地质演化历 史, 晚新生代以来 , 该断裂带北西段和中段走滑速率 / 南东段约 1 / 冉勇康 , ) 。 8 mm a左右 , 0 mm a左右 ( 2 0 1 0 该断 裂 南 东 段 甘 孜 一 带 千 年 尺 度 的 滑 动 速 率 达 / / 1 0 mm a左右 , G P S 观测的现代滑动速率也在 1 0 mm 闻 学 泽, 。甘 孜 - 玉 树 断 裂 带 曾 经 于 a左右 ( 2 0 0 4) 1 7 3 8年1 2月 2 3日在玉树西北发生过6 . 5 级 地 震, 1 8 9 6 年 3 月在四川省石渠洛须 - 青海玉树间发生 7 . 0 级地震 , 1 9 7 9年3月 2 9 日在玉树南东发生 6 . 2 级地 震( 冉勇康 , ) , 、 2 0 1 0 2 0 0 6年7月1 8 1 9 日在青海玉树 、 、 都昌庭 , ) 。 发生了 5 . 0 5 . 6 5 . 4 级地震( 2 0 0 6 2 0 1 0年 4月1 4 日玉树 M s 7 . 1 级地震是近年来甘孜 - 玉树断

基于多源遥感的青海省热融滑塌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多源遥感的青海省热融滑塌分布特征研究

◼引言青海省多年冻土分布十分广泛,约占全省面积的50%,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多年冻土退化呈加剧趋势[1-3]。

近年来青海省热融灾害发生率呈增加趋势,如2015年10月底祁连县阿咪东索景区发生融冻泥流毁坏景区道路,2017年8月30日玛沁县拉加镇思肉欠村发生热融滑坡造成9人伤亡,2017年9月7日称多县扎朵镇直美村合作社发生融冻泥流毁坏2.75公顷牧草,2018年9月1日兴海县温泉乡发生热融滑塌破坏大面积草场并阻断通往温泉村的道路,由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热融灾害越来越受到关注。

热融滑塌(又称溯源融流滑坡),是由坡体上地下冰融化,坡体稳定性被破坏,上覆活动层沿滑动面顺坡滑动而形成[4-5]。

热融滑塌对高原区工程建设、生态环境有较大影响。

长期以来,对热融滑塌的研究主要围绕工程设施与典型灾害点展开,如王绍令[6]、余绍水[7]、牛富俊[8]等围绕青藏公路、铁路及青藏高原±500 kv输电线路开展了热融灾害研究,尚建国[4]利用遥感手段研究了祁连山俄博岭地区热融滑塌,梁林林等[9]利用无人机对祁连山黑河上游东支的俄博岭垭口区热融滑塌进行了面向对象分类的边界提取,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次工作利用遥感技术手段,从区域性角度出发,对青海全省域热融滑塌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区概况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连同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东西长约1200 km,南北宽约800 km,面积约720 000 km2,共辖2个地级市和6个民族自治州。

交通情况良好,公路、铁路遍布全省。

平均海拔3 000 m基于多源遥感的青海省热融滑塌分布特征研究"祁慧君1,2 张兴1,2 李宗仁1,2 李晓民1,2 李得林1,2(1.青海省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2;2.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 西宁 810012)摘要: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由多年冻土退化引起的热融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由此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加,文章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结合GIS技术手段,对青海全域热融滑塌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首次在青海省全域发现热融滑塌765处,系统总结了热融滑塌的遥感解译标志,分析了热融滑塌的区域分布特征,并通过坡度、坡向、海拔、岩性、多年冻土等方面的特征对热融滑塌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青海玉树M_S7_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青海玉树M_S7_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

Journal of Eng i n eeri n g 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10/18(3)-0289-08青海玉树M S 7 1级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特征殷跃平张永双马寅生胡道功张作辰( 中国地质调查局 北京 100037)(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摘 要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发生M S 7 1级地震。

玉树地震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

此外,地震诱发的砂土液化、水渠溃决等加剧了局部山体地质灾害。

通过现场调查和地震前后玉树县地质灾害发育状况,简要阐述了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特征,包括震后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增加、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受活动断裂控制、低位滑坡为主、地质灾害链生效应显著等,并对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砂土液化 低位滑坡 地震破裂中图分类号:P 642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0-05-20;收到修改稿日期:2010-06-02.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04B 02)和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No .1212011014035)资助.第一作者简介:殷跃平,主要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工作.Em ai:l yyuep i ng @m a il cgs gov cnRE S EARCH ON MA J OR CHARACTER IS T ICS OF GEOHAZARDS IN -DUCED BY THE YU S HU M S 7 1EARTHQUAKEY IN YuepingZ HANG YongshuangMA Y i n shengHU D aogongZ HANG Zuochen( China G eological Surve y,B eiji ng 100037)( Instit u te of Geom echanics ,Chinese A cade my of G 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Abst ract The Yushu M S 7 1earthquake w as happened at 7:49on April 14,2010i n Yushu county o fQ i n gha iprov i n ce .Besi d es conti n uous surface rupture and a large num ber of properties co llapse ,the types of geohazards i n -duced by earthquake i n cl u de rock fal,l landslide ,potential debris flo w ,etc .In addition ,the geohazards can be ag -gravated by the eart h quake -induced sandy so il liquefacti o n ,as we ll as burst of a channe,l i n l o cal areas .Based on field i n vesti g ati o n and co mparison of the geohazard data before and after the Yushu earthquake ,the authors summ a -rize the m a j o 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ushu M S 7 1earthquake ,such as the a m ount of geohazard i n creasi n g obv iously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distri b ution o f geohazards contro lled by the active fau lts ,the lo w-position so il/co ll u v i a l landslides predo m i n an,t the e ffect o f geohazard chain be i n g notab le ,etc .so m e proposals for geohazard control during reconstructi o n have been given fort h i n th i s paper .K ey w ords Yushu earthquake ,Geohazar d induced by earthquake ,Sandy so il liquefacti o n,Lo w-position land -sli d e ,Earthquake rupture1 引 言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M S7 1级地震,震源深度14k m,震中位于县城西北约33km。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型滑坡及其发生机制

Abstract The landslides occur frequently in China. In particular large-scale landslides are dominant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In West China the large-scale landslides are notable for their scale complex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erious destruction which are typical and representative in the world.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some typical large-scale landslides occurred in mainland of China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mong these cases nine landslides we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se cases represent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different triggering mechanisms and induced factors.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fundamental cause for large-scale landslide in China is due to the topographical and geomorphological conditions. About 80 percent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were found in the first slope-descending zone of the mainland topography around the eastern margin of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
74 1
Jun lfE gnei el y 工 程 地 质 学 报 ora n ier gG o g o n o
20 08
新 书 介 绍
《 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
作者 : 润秋 、 黄 许强等 , 科学 出版社 出版 。 本书选取 自2 0世 纪 以来 发生在 我 国的 1 9个灾难 性
坡所 处地 理位 置 、 地质环 境 、 形态结 构特 征 、 稳定性 、 灾害
评估 以及 防治 工程 等。本画 册收 录了近 几年来 我 国发生 的非 常具 有典 型意义 的滑坡 , 例如 西藏 易贡滑坡 ( 00 、 2 0 ) 湖北 秭 归 千 将 坪 滑 坡 ( 03) 四 川 宣 汉 天 台 乡 滑 坡 20 、 (0 4 、 2 0 ) 青海阿尼玛卿山滑坡 (04) 。本 画册也收 录用 20 等 了我国历 史上非常著名的滑坡 , 例如 陕西西安翠 花山滑坡
滑坡 为典型实 例 , 过现场 调查和 深入系统研 究 , 通 针对每 个滑坡 的具体特点 , 重从 滑坡 过程实 录、 着 滑坡基本 特征 、 滑坡成 因机制 以及滑坡稳定性和整治 处理措施 等方 面 , 对 各滑坡进行 了深入 、 系统地分析研究 。 全 书共分 2 0章 , 括部 分 5—1 包 2汶川 地震 滑坡 灾害 的研究等 。
汇款 邮 寄地址 :0 0 9北 京 9 2 10 2 85信箱 《 程地 质学 工
报》 编辑部
水电 、 公路 、 铁路 、 矿山 、 国防工程等领域 的生产 、 科研 人员
《 中国典型滑坡》
殷 跃平主编 , 中国大地 出版社出版。
《 国典 型滑 坡 》 一 本 以 照 片 形 式 反 映 我 国 典 型 滑 中 是 坡 的 画 册 , 括 了顺 层 滑坡 、 三 系 泥 岩 滑 坡 与 崩 塌 、 土 包 第 黄

第三轮学科评估简况表(力学)-最后定稿pdf全

第三轮学科评估简况表(力学)-最后定稿pdf全

Ⅱ-2代表性科研项目(2009-2011年)Ⅱ-2-1国家级、省部级、境外合作科研项目序号项目来源项目下达部门(应与批文公章一致)项目级别项目编号项目名称负责人姓名项目开始年月项目结束年月项目合同总经费(万元)属本单位本学科的到帐经费(万元)1 国家973计划科技部二级子课题2010CB732104城市地下工程灾变演化规律及预测汪越胜201001201112198 1082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重大项目子课题GTYZ200902 高速列车横风效应研究 毛军200901201212100 8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重点项目 10632020声带隙材料和结构的波动力学特性分析及设计汪越胜200701201012200 8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重点项目50539030-1-2复杂条件下高拱坝的失效破坏机理和安全评估-坝基岩体和结构面的破坏特性和破坏机理研究兑关锁20050120091230 3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0672016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沉淀强化的宏微观力学机制研究郭雅芳20070120091235 14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0672018各向异性含液多孔材料非线性动力响应的多尺度分析刘颖20070120091235 14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面上项目50678018钢筋混凝土梁-墙节点平面外抗震性能的分析模型研究石志飞2007012009123514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10772022考虑接触效应时微缝隙的弹性波传输特性研究于桂兰200801201012351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面上项目90715006强震下超高建筑与周期性基础的相互作用与破坏机制研究石志飞20080120101250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面上项目50772010关于内置式水泥基压电机敏器件几个基础问题的研究石志飞2008012010123715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0772021多孔Ni-Ti形状记忆合金力学性能研究兑关锁20080120101235 14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0872025 EMC变形机理研究及模型结构设计王正道20080120101240 16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10872026梯度材料涂层结构的热弹性接触及滑动失稳分析汪越胜20090120111238 38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0972028多孔材料动力学性能微/宏观多功能集成一体化设计刘颖20100120121238 38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1072027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的定量化研究王正道20110120131250 5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面上项目 11072026镁及镁合金塑性变形机制与微结构演化行为研究郭雅芳20110120131242 42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面上项目 51078301列车在长大隧道内着火后继续运行的速度优化研究毛军20110120131241 41程与材料科学学部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部面上项目51072018周期性压电复合材料的动力特性研究石志飞2011012013123838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面上项目 11172034高速列车车轴疲劳损伤和微组织演化的非线性超声评价税国双20120120151265 32.5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 11172033功能梯度多孔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机理与力学性能分析兑关锁20120120151265 32.52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青年项目 10902012准周期声子晶体中的弹性波传播和局部化陈阿丽20100120121220 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青年项目 11002019功能梯度电磁弹复合材料的接触力学及应用 柯燎亮20110120131223 23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俄合作项目11111120066功能梯度材料摩擦滑动/转动接触的热弹性失稳汪越胜2010012011129 524 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资助)重点项目KZ200810005001金属材料性能退化的非线性超声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汪越胜20080120101250 2225 部委级科研项目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60004017功能梯度材料涂层的微动接触力学与微动疲劳分析汪越胜200701200912 6 026 部委级科研项目航空部面上项目 201109M5002 飞机大壁板后屈曲分析技术金 明20101020121010 1027 部委级科研项目教育部新教师基金20100009120018分子动力学模拟功能化氮化硼纳米管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柯燎亮201101201312 3.6 3.628 部委级科研项教育部高教司新世纪人―――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在空间可展王正道20080120101250 0目才基金开结构中的应用29 部委级科研项目铁道部科技司重点项目 2010G014-H 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维护技术研究毛军20100820111215 1530 部委级科研项目铁道部科技司重点项目 2008G030-C高原特长隧道运营安全与防灾救援技术研究谭忠盛毛军20081120101135 2531 部委级科研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 8101004地铁列车在隧道内着火后继续行驶的火灾安全控制研究毛军20100120121240 30说明:1.“项目来源”栏中,限填“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境外合作科研项目;军队工程型号项目、国防973计划、军口863计划、武器装备探索研究项目、武器装备预研项目、武器装备预研基金项目、国防基础科研计划;部委级科研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青海玉树结古寺滑坡性质判定及稳定性分析

青海玉树结古寺滑坡性质判定及稳定性分析
图 4 推测古扎曲河河道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本滑坡稳定性分析采用 MIDASGTS这一限元 计算软件平台,将研究区域离散成多个节点和单元, 分析滑坡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计算模型 见图 5,计算结果参见表 1。
据物探剖面显示,坡体中由上到下,在埋深 0~ 20m处有 一 与 坡 面 平 行 的 低 阻 带,为 疑 似 滑 动 面 (图 3)。根据钻孔揭示,强风化千枚岩、板岩块体为
滑坡堆积体,与弱风化基岩接触面为滑面,滑体平均 厚度约 15m,滑坡前缘覆盖在古河床阶地卵砾层 之上。
综合判断认为,该滑坡为一弯曲拉裂、岩质切层 大型滑坡。
摘 要:在“4.14”玉树地震影响下,诱发了大量的不良地质体并促使原有不良地质发展加剧,其中 结古寺所在的斜坡地表产生大量弧形拉张裂缝,滑坡体出现了复活迹象。建于结古寺滑坡顶部的 结古寺属青海省省重点保护文物,寺院常住僧侣近百人,坡脚为玉树市主干道,为主要经济人文 区,一旦滑坡失稳下滑,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事故。通过对结古寺滑坡性质判定及 稳定性分析,为滑坡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成功地应用到治理工程中,其成果显著。 关键词:滑坡判定;稳定性分析;裂缝
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101/j.cnki.issn.1002-4336.2018.03.036
0 前 言
青海玉树结古寺滑坡位于结古镇扎曲河北岸, 结古寺所在的基岩孤丘斜坡南侧,位处玉树“4.14” 玉树地震发震断裂带—甘孜断裂(F2)北侧 1.5km 处(图 1),在断层下盘(北盘)[1],处于地震造成的 次生地质 灾 害 的 范 围 内[2]。 区 域 内 新 构 造 运 动 频 繁,断裂构造发育,岩体十分破碎,特别是在“4.14” 玉树地震影响下,产生较连续的地表破裂和大量房屋 破坏,并诱发了滑坡、崩塌和震裂山体[3],地震引发的 地质灾害隐患点达 282处[4]。结古寺所在的斜坡地 表产 生 大 量 弧 形 拉 张 裂 缝,最 大 裂 缝 宽 度 可 达 0.15m,尤其是南坡坡顶发育一条长约 30m的张性 裂缝,斜坡岩石裸露地段形成大量危岩,结古寺建筑 损毁严重[5]。斜坡一旦失稳下滑,将对上部结古寺大 经堂的重建和坡下居民、建筑、公路构成严重危害,造 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为有效防治滑坡灾害,对 结古寺滑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非常必要和及时。

通天河从玉树流过

通天河从玉树流过

通天河从玉树流过
汪永晨
【期刊名称】《城市与减灾》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 没想到玉树会遭受这么大的地震,更没想到结古镇,玛尼石堆会瞬间倒下.rn玉树人以文化、习俗敬畏自然,我领教过4次.20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那里是那么荒凉的一个高原小镇.再去时,已经是2007、2008和2009年了.
【总页数】5页(P17-21)
【作者】汪永晨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玉树通天河流域岩画中鹿图像研究 [J], 王永军
2.玉树通天河流域牦牛岩画的风格研究 [J], 张倩;唐邦城
3.一带一路背景下玉树通天河流域车辆岩画研究 [J], 王永军
4.玉树地震后三江源地区藏族民居恢复重建思考\r——以澜沧江、通天河流域村落为例 [J], 赵晓亮;李军环
5.玉树通天河沿岸发现藏传佛教早期壁画残片 [J], 拉日·甲央尼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源头测风云——玉树州曲麻莱县气象局

黄河源头测风云——玉树州曲麻莱县气象局

黄河源头测风云——玉树州曲麻莱县气象局

【期刊名称】《青海气象》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玉树州曲麻莱县气象局地处黄河源头、通天河之滨,海拔高度为4175米,始建于1956年,属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

1986年成立国家一级牧业气象观测站。

2002年成立生态环境监测一级站。

全局现有干部职工12人(均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取得中级技术职称的有6人。

中共党员5人。

【总页数】1页(PF000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09
【相关文献】
1.玉树州曲麻莱县教育发展之我见 [J], 马步云
2.黄河源头不同安置方式生态移民的生计适应性研究--以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为例 [J], 朱夫静;李芬
3.六十年光辉历程黄河源头铸就藏区发展新篇章——曲麻莱县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纪实 [J],
4.玉树州曲麻莱县玛多乡一起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报告 [J], 来身德;张世杰;葛华;王
卫军
5.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发生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景观效应与生态安全评价

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景观效应与生态安全评价

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景观效应与生态安全评价唐夫凯;崔明;周金星;王昭艳;马国青;方健梅【摘要】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hydropower developmen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impacts of the cascad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Tongtian River on the terrestr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using the “3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he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as well as data from digital images and field surveys.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bsequent to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the water area increased by 300. 72 km2 , the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by 296. 80 km2 ,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main vegetation types and land use patterns. Grassland was the dominant landscape type in the basin, followed by bare land and wood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decreased after hydropower development, while landscape dominance and diversity increased,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stability of regional ecosystem.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in the basin and the richness of spec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The productivity of vegetation decreased by 1. 83×105 t/a, and the productivity after the development only accounted for 0. 78% of that before the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of the overall basin was 0. 819 after the development, 0. 001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it, indicating a high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 In summary, since there were no major changes inlandscape patterns or in ecosystem features and functions, cascade hydropower development does not pose a threat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afety in the Tongtian River Basin.%为评价通天河干流水电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数字影像和野外调查等基础数据,以“3S”技术为支撑,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安全指数等方法对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引起的陆地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军功滑坡工程地质调绘说明

军功滑坡工程地质调绘说明

军功滑坡工程地质调绘说明一、工程概况军功滑坡位于军功乡东山,北东距西宁市约356Km,距果洛州(玛沁县)约65Km,交通方便。

线路设计里程桩号为DK353+300~DK355+026段,全长约1726m。

于2007年5月4日至2007年5月15日进行了外业调绘工作,历时12天。

按调绘要求,本次工作采用地形图为比例尺1:2000,地质测绘面积约1.0Km2。

通过地质调绘大致查明了设计线路地段的滑坡体规模、形态、成因及其危害性等,并提出了对滑坡体进行下一步勘查的意见。

二、自然地理概况调绘区属中高山区,东西长1400m,南北宽1294m,面积约1.0 km2。

东侧地势自东向西由陡变缓,呈向北西西倾斜的单面坡,区内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

地形坡度5~28°,滑坡台阶地段3~10°,北东侧基岩分布的陡峭山崖、山坡部位,坡度多在20~70°。

区内海拔3073.5~3174.5m,相对高差约 100m。

西北部为黄河谷地,地形平坦,坡度多在2~10º。

调绘区内气候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寒冷,缺氧。

地区最低气温-33℃,最高气温28℃,年平均气温约5.5℃,日温差一般在16℃左右。

出现负温时间为10月至翌年4月,期间地面冻结,翌年4月中旬开始解冻。

年平均降水量300~350mm,多集中于7~9月间。

每年3~5月为风季,风力一般1~5级,最大风速28m/s。

气候特点是长冬无夏、春秋相接。

多雪暴和冰雹,并伴生出雪灾、滑坡等自然灾害。

区内黄河由东向西流过,黄河宽度225m,年泾流量达225亿m3。

军功滑坡(JG1)西侧塔尔隆沟内有一自南向北贯穿全区的常年性支流,该支流流域面积较小,水量随大气降水而变化很大,河面宽约3~5m ,水深约0.30~0.50m,每年6~9月汛期暴雨时流量增大,冬季完全冻结。

军功滑坡(JG1)南东侧乃木多沟内也有一自南向北东贯穿全区的常年性支流,流域面积较小,水量随大气降水而变化,河面宽约2~3m ,水深约0.10~0.30m,每年6~9月汛期暴雨时流量增大,冬季完全冻结。

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演化过程及稳定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积石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秦安县的积石峡,是中国第一座大型混凝土双曲拱坝,具有重要的水能发电、水文测报等功能。

然而,随着库区水位的升高,坝后岩质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日趋严峻,特别是2013年以来,坝后Ⅰ号滑坡发生了多次滑动和变形。

这对电站的安全性、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的演化过程进行多学科探究,分析滑坡稳定性的内在机制,为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工程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三、研究内容1. 参照国内外关于滑坡稳定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的历史演化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 对滑坡形成的物理和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对坝后岩质边坡的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地质构造特征进行测量、监测和调查。

3. 借助有限元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等手段,对滑坡自身的滑动与变形特征进行模拟及分析,以及对其可能对坝体稳定性造成的威胁进行评估和分析。

四、研究方法1. 综合采用文献调研、野外考察、物理试验、数字化与分析等方法,全面深入分析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形成与演化过程。

2. 借助土、岩机械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等技术,对坝后岩质边坡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量和评估。

3. 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滑坡的滑动与变形特征以及可能对坝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进行模拟评估。

五、研究意义积石峡水电站坝后Ⅰ号滑坡稳定性的研究对于电站的安全运行和工程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研究滑坡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机制,能够深入了解坝后边坡的地形地貌、构造特征、工程地质等问题,为区域环境保护和水电工程建设提供有益的科学参考。

通天河防洪工程

通天河防洪工程

2.水文2.1流域概况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在青海省境内称通天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中段的各拉丹东冰舌末端,东南向流经青海省治多、曲麻莱、称多、玉树等县,至玉树县的赛拉附近进入四川、西藏境内。

青海省境内干流河道长1206km,落差为2065m,平均比降为1.7‰。

在本省境内汇入通天河干流的支流有当曲、楚玛尔河、聂恰曲、德曲、巴塘河等,另有较大的长江一级支流雅砻江和二级支流大渡河,分别发源于青海省的称多县、班玛县境内,单独流出省境后,在四川境内注入长江。

长江流域在青海省境内干、支流总流域面积15.84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2.17%。

通天河防洪工程各工程点分布于青海省治多县、曲麻莱县及玉树县。

(1)治多县治多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中西部,东临玉树县,西接新疆,南靠杂多县,北隔通天河与曲麻莱县相望,县城加吉博洛格位于聂卡河中下游的小型山间盆地内,地处东径95°36′,北纬33°51′处,海拔4200m左右。

聂恰曲为通天河南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治多、杂多两县交界处的卖少色勒哦雪山,源流名的茸能,下称昂欠涌曲,纳昂欠色的曲、米曲、切根茸后称聂恰曲。

再纳当江涌、多彩曲后至治多县驻地,又北流纳涌确曲后向东北注入通天河。

主河长105km,流域面积5685km2,平均比降1/400,河道常年有水,主要以降水、融雪水、源头裂隙泉水补给。

聂恰曲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7.31亿m3,多年平均流量23.2m3/s。

流域水系图见图2-1。

通天河防洪工程治多段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县城。

治理断面河道特性见表2-1。

根据工程需要,本次水文分析主要对聂恰曲各设计断面及治理范围内沟道洪水及泥沙的计算。

(2)治多县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92°56′~97°35′,北纬33°36′~35°40′,横跨通天河(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县境西北部为宽谷大滩,地域辽阔,东南重山叠岭,境内高山、盆地、滩地相间,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冬乌拉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树曲麻莱县通天河古滑坡成因机理分析及稳定性评价研

[摘要]玉树"4.14"地震造成了玉树及其周边地区地质
环境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并引发了大量的崩、滑、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交通及人生安全。

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调绘及工程勘查,查明了该滑坡的形态及结构特征,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理。

采用GeoStudio软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通过瑞典法、Bishop法及Janbu法比较分析,得出自重条件下古滑坡基本稳定,次生滑坡稳定;地震或强降雨作用下古滑坡失稳,次生滑坡基本稳定。

最后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古滑坡GeoStudio 稳定性分析成因机理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 (2014)-7-293-2
1前言
玉树“4.14”7.1级地震造成了玉树及其周边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发生重大改变,并引发了大量的崩、滑、流等地质灾害[1],严重威胁交通及个干线人生安全。

通天河古滑坡位于曲麻莱县约改镇长江村,地处通天河左岸,紧邻S308省道(如图1所示),过往车辆、行人频繁,如果发生滑动,将
对过往的车辆及行人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故研究通天河古滑坡的复活机制及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2滑坡基本条件概况
2.1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通天河滑坡史来已久,为一古滑坡体,由深层古滑坡及浅层的次生滑坡组成。

海拔大于4000m,山体相对高差350m 左右,山坡原始坡度45°。

地貌单元[2]为侵蚀构造河谷区,岩性由第四系(Q4)坡积碎石土及古近系(E)泥岩组成,泥岩呈红褐色、中厚层块状构造、细粒结构,产状246°∠23°。

该区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区内降雨频繁,多年平均降水量450.3mm,年最大降水量518.0mm,5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降雨量36mm,无地下水发育。

2.2滑坡基本特征
滑坡周界在平面上形似“簸箕形”,下宽上略窄,中间厚且突出,两侧稍低,滑坡坡向240°,倾向西南。

滑坡两侧以冲沟为界,断面呈“V”字型,沟内地形破碎。

滑体在剖面上为凸形,表面呈阶形、波纹状,上缓下陡,滑坡原始坡度50°―60°。

滑坡后壁呈“围椅”状,高45m,倾角5°,呈陡崖;中部地段平缓,倾角1―5°;前缘陡,倾角60°-70°。

坡体多有横向裂隙发育,主要见3组:J1 240°∠68°,J2 315°∠75°,J3 325°∠70°。

滑坡详细特征值见表1。

2.3滑体物质结构特征
根据现场勘查结果及室内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可知,通天河滑坡滑体物质结构为滑坡堆积层和基岩。

表层滑坡堆积层主要为含砾粉土与滑坡堆积碎石土,土黄色,稍湿,稍密,粉感强,刀切面粗糙,可捏成团,局部还有角砾、碎石,该层顶面埋深0.5-0.8m ,厚0.6-3.5m,上部0.5-0.8m为草皮土。

据钻孔揭露,可见明显滑动带两层,第一层顶面埋深
8.5-14.3m,层厚0.9-4.5m;第二层顶面埋深26.7-34.1m,层厚2.2-5.3m;滑坡面岩体破碎,泥化现象明显。

基岩为古近系(E)泥岩,砖红色、红褐色,泥质结构,中厚层构造,该层顶面埋深29.0-39.4m,层厚3.0-6.0m。

图2为工程地质剖面。

3模型的建立及稳定性计算
3.1模型参数的选取
根据室内试验,滑动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确定滑体内各种岩性的参数,见表2。

3.2建立模型及计算安全系数
本文用边坡治理中最常用的GeoStudio软件[3]来计算通天河滑坡的稳定性系数。

结合滑坡实际情况分别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分自然、自然+地震、自然+降雨三种工况进行稳定性分析,建立的模型图如图3所示。

在计算稳定性系数时,结合滑坡体特征,考虑自重、自
重+地震、自重+降雨三种工况,采用了瑞典法、Bishop法和Janbu法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滑坡的稳定性系数(K):
工况1:①古滑坡,1.179<K<1.195,基本稳定;②此生滑坡,1.583<K<1.635,稳定。

工况2:①古滑坡,0.876<K<0.892,不稳定;②此生滑坡,1.325<K<1.338,基本稳定。

工况3:①古滑坡,0.912<K<0.924,不稳定;②此生滑坡,1.286<K<1.328,基本稳定。

4结论
(1)坡体较陡,岩土体分化严重,节理裂隙发育、破碎、结构松散等因素为滑坡滑塌的先决条件;地震、强降雨及人工开挖坡脚等外部因素会加剧滑坡滑塌。

(2)GeoStudio软件分析结果表明:现状(自重)情况下古滑坡基本稳定,次生滑坡稳定;在地震及强降雨的影响下古滑坡失稳,次生滑坡稳定性亦大大降低。

(3)通天河滑坡具有复活再次滑动的可能性,为了避免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参考文献
[1] 徐峻龄,马惠民,郑静等.滑坡的规律研究与防治[J],铁道工程学报,2005,12:333-339.
[2] 白刚刚等.青海省曲麻莱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1:10万)[R],西宁,2008年.
[3] 李玉起,黄金仝,王凤群.Geostudio软件在提防边坡稳定计算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7,25(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