妫川八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妫川八景
延庆最早的方志是明代人写的,其中记录了当时的妫川八景。

分别是:榆林夕照、岔道秋风、独山夜月、海坨飞雨、古城烟树、妫川积雪、远塞飞鸿、平原猎骑。

榆林夕照(一)概述
北京作为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为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域内驿道纵横,站铺林立,建成了以京城为总枢纽辐射全国的邮驿网络,成为全国的邮驿中心。

位于京西北延庆县康庄镇的榆林驿,亦称榆林堡,是迄今北京地区唯一仅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遗址,1998年被公布为延庆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公布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二)特点
1.历史悠久。

榆林驿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驿站之一,始建于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至今已有748年的历史。

明朝洪武年间,另择址兴建榆林驿站和堡城。

“土木之变”后,明朝廷又另择新址营建驿站和堡城。

今榆林驿遗址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今已有561年的历史。

2.规模宏大。

榆林堡是一座驿传与军站相结合、为保卫京师而营建的军事城堡,其形状奇特,呈“凸”字形。

据文物管理部门实测,城墙周长约2064米,占地面积约162368平方米。

全城分为南城和北城两部分,有城楼六座。

城墙四周有护城河环绕。

北城城墙为砖石包砌,雄伟壮观,设东、南两门,南门曰“镇安门”,有城楼和瓮城。

南城设东、西两门,古驿大道——“人和街”穿城而过,两侧旅店、商铺等鳞次栉比,繁华热闹。

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古驿站遗址。

3.位置优越。

榆林驿位于延庆康庄镇西南,距京城约70余公里,它东临居庸关、八达岭长城,西靠康西草原和官厅水库,与野鸭湖相邻,其地理位置优越,是元代以来京北交通线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军站,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榆林堡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是建设以邮驿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的首选之地。

4.文物丰富。

榆林堡因年代久远,沧桑巨变而遭到破坏,现存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土城墙,蜿蜒起伏,杂草丛生。

但南、北两城的“凸”字形城墙轮廓仍依稀可辨。

现存较好的土城墙约有600余米。

明、清以来有特色的民居、庙宇等建筑仍有幸存者。

1900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西逃时在榆林驿休息和用膳的房屋,
至今尚存。

城隍庙内的古柏,仍枝叶繁茂。

经普查,已发现各类流散文物约250余件,包括石槽、碾子、磨盘、碌碡、栓马桩等。

还发现一块明嘉靖年间北京宫殿建筑铺地用的“金砖”。

5.风光秀丽。

榆林堡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夏日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元代诗人周伯琦有《榆林驿》诗,其注云:“榆林青茫茫,塞烟三十里。

”可见当时榆树成林,茂密葱郁,一望无际。

“榆林夕照”为著名的“妫川八景”之一,《妫川八景诗·榆林夕照》云:“阵阵牛羊下远坡,疏林返照夕阳多。

数声牧笛归村疃,几缕炊烟出薜罗。

”榆林堡的秀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三)现状
由于岁月悠长,环境变迁,破坏严重,榆林堡往日的繁盛景象已不复存在。

目前,城门、城楼和砖石包砌的城墙已被拆除,城砖、条石等已经用来修建民房和猪圈。

南、北城保存较好的残存城墙仅占原城墙总长度的29.5%;而约60%的城墙已经荡然无存。

“凸”字形轮廓也难以寻觅。

原环城的护城河已被填平,改为耕地。

河上桥梁亦已被拆除。

人和街已改建为水泥路面。

原有古建民居也大多被改建或翻建,目前保存较好的仅存约19处。

原驿丞署、把总署、驿馆、古寺庙、马号等建筑已无存,其旧址已修建民居。

现榆林堡村有居民约1038户,人口约1910人。

其中堡城内居民约271户,人口约812人,人均占地约200平方米。

岔道、岔道秋风
岔道作为居庸关前哨,历代均在此驻兵,为军事要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因警报频乃筑城,隆庆五年(1 571)又重新加固并外砌砖。

连女墙高三丈五尺,周二里十步,设西、南、北三门,北为死门虚设。

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到怀来卫,历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
海冶为路,路在此分,故名“岔道”。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

城中一条主街,路旁为店铺、民居,官属在城偏东北角现村小学处。

城毁于文革时期,后连有人损毁,现无重大维修工程。

岔道城建造宏伟,工艺豪放、精犷,座落在风光秀丽的两山之间。

每到秋季,满山然彩斑阑,秋风飒飒,自古就被誉为是延庆八景之一,称为“岔道秋风”。

作为西北交通线上重要军城和驿站,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重的战事,许多历史名人都曾从此经过,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和故事。

现城内仍残存有二棵古榆、驿站、把总署、守备署、守备署、玉皇庙、城隍庙、关帝庙等古建筑以及散落在街道两旁的石碾、石磨盘等。

整个城东西449.5米,南北宽185米,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

城上设有垛口、望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

西城门尚存,东城门仅存条石地基。

1985年被确定为延庆县第一批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仍有居民在城内居住。

岔道秋风为妫川八景之一。

在八达岭关城西北岔道处原有一座土石结构的堡城,相传为汉代建造。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朝廷采纳大臣王士翘加强边关军备的建议,重修了岔道屯堡。

隆庆五年(1571年),加固岔道屯堡并在墙外包砌青砖而成为岔道城。

从残破裸露的墙体可以断定,该城非一次性建成,的确经历了土堡、土石堡时期。

长城守军驻扎在此城,故此又称为兵城。

其时,岔道城设有守备衙署,守备统领三名把总,带兵788人。

岔道城依北山偏东南方向的山势而建,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35丈,南北宽约56丈。

该城设东、西城门(原有瓮城);北山的边墙和墩台代替了城墙;南城墙上有敌楼。

西、东城门的“岔西雄关”与“岔东雄关”门额,有万历三年(1575年)题款。

城墙高约2.6丈,由石条、青砖、灰浆和夯土砌筑而成。

城墙顶部墁砖,外高里低。

排水槽朝向城里,既不给来敌抛绳攀墙之机会,又可缓解北方少雨的旱情。

独山月夜
盆窑村坐落于明、清延庆古八景的独山夜月、既独山脚下,现有村民187户,581口人,几百年来一直保留着古老的七窑生产工艺,现古窑遗址村有80余处,村民多年来以烧制、瓦盆、猫头、滴水、云瓦、筒瓦等古建筑材料。

村东“独山”早在明、清时期就被列为妫川八景之一“独山夜月”。

明永乐十二年成祖朱棣北巡曾驻跸此处。

村边杨树林泉水潺潺,野花幽然,形成了盆窑制陶工艺品之乡,观制陶、望独山,游林泉,体验民俗。

旅游接待户数量:12户
接待床位数:80
周边景点景区:龙庆峡、松山自然保护区、八达岭、太安山自然保护区、燕山天池、妫水源头、黄龙潭。

项目开发所在地独山,海拔高度在800米左右,地势相对高度较高,因其处于延庆妫川平原中心腹地的地理优势,具有高顶处又可览平原景致的旅游资源。

但是其山地贫瘠,山貌平常,现生长植物以山杏,松柏树为主,自然景观资源却是稀缺。

源于史录记载公元983年3月4日,辽王朝皇帝耶律隆绪抵达于此山,史辽代在独山建有夜月寺,后又建有圣母庙。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朱棣北巡,驻跸于独山,朱棣皇帝见这里山川秀美,沃野百里,以此为发端,延庆城貌大规模初现,市井日益繁华起来。

而让独山名留历史岁月长河的可能算要民间传说的辽代萧太后曾临独山顶赏月,月景这边独好的感慨。

依独山而生息的盆窑村,具有历史悠久的黑陶烧制艺术。

村内至今保存有早年间遗留下来的古窑遗址。

靠山而居的旧县村如今古貌依稀,古旧村貌保持相对完整。

“珠泉喷玉”遗址保护工程完工
近日,历时3个月的“珠泉喷玉”遗址保护修缮工程完工。

据了解,施工单位主要对珍
珠泉泉眼四周进行了防渗处理,在泉眼东侧修建了方亭和游廊,西侧增加了“珠泉喷玉”标
识。

“珠泉喷玉”景观位于珍珠泉村南100米,主要看点是珍珠泉,泉水带有串串气泡,闪
光透明,形似珍珠,故名珍珠泉。

传说,明永乐皇帝北征时途经此泉,饮其水,稍有震动,
池底便有气泡涌出,状如珍珠,便赐名“珠泉喷玉”。

“珠泉喷玉”是明清时期妫川八景之
一,乾隆《延庆州志》记载其“列谳屏张,平原绿绣,镜澈清弘,珠泉喷玉,涵霞映日,潋
滟晶莹,于以见山川之杰撰。

”1993年,这眼泉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本县重要
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

“珠泉喷玉”遗址保护修缮工程由县文委和珍珠泉乡共同出资,主要是对泉眼四周做了
防渗处理并重新砌石,在泉眼东侧修建环形游廊,游廊中间修建方形凉亭。

整个游廊为木质
结构,古香古色,与周围景观相互掩映。

修缮后的“珠泉喷玉”景观,由石头、水泥垒砌,
呈圆形,直径10.54米,水深4米。

“珠泉喷玉”遗址保护修缮工程有效保护了重点文物,
美化了泉水周边环境,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休憩场所,可谓一举多得。

“珠泉喷玉”是珍珠泉的美称,它位于延庆县珍珠泉乡政府西南200米的菜食河畔,毗邻珍珠泉度假村和珍珠泉山庄,是珍珠山水的代表作和核心景区。

“珠泉喷玉”在明清历史年代,曾是延庆八景之一。

据传说,明永乐皇帝北征时,曾饮此泉水并赐名“珠泉喷玉”。

“珠泉喷玉”泉海拔约650米,现已修筑圆形喷泉池。

泉水春夏秋冬终年涌出不断,日出水量近千吨,是菜食河水源之一。

泉水质地为重碳酸钙——镁型矿泉,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气体,形成串串气泡,泉外稍有震动,气泡随即增多,顿足猛蹬一下地面或高喊一声,气泡从池底喷涌而出,犹如万珠滚动,争相而上,呈现“珠泉喷玉”的奇特景观。

在泉眼东侧,现已修建环形游廊,游廊中间修建方形凉亭,整个游廊为木质结构,古香古色,与周围景观相互掩映。

海坨山位于延庆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赤城县交界处,距延庆约18公里,属军都山。

主峰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

海坨山高峰有三个:大海坨、二海坨、三海坨。

大海坨山顶是一个长近10公里,宽500米,最窄处不过百米的草甸平缓山顶。

海拔1800米以上是大草甸类型的植物带,有金莲花、黄花菜、手掌参、地榆、拳参、山丹等。

南侧断裂升降显著,山势险峻,截云断雾,夏季时有骤雨如飞,古称“海坨飞雨”,又名“吞奇吐秀”,为妫川八景之一。

海坨山顶是一长近6公里,宽800米的平缓草甸,每到雨季,海坨因其地势高,易形成地形雨,形成“海坨飞雨”的奇观,“海坨飞雨”是明代“延州八景”之一。

延庆县志载:“高耸万仞,上有龙潭,层峦叠嶂,云生雨随。

”“若轻风屑雨,则湿霭轻岚,霏微迎目,恍在蓬莱烟雾中。

”明初开辟延庆的赵羾有诗道:“忽看绝顶起云阴,化入人间沛泽深。

溪涧晓添双白练,田畴秋足万黄金。

草堂剩有催诗兴,版筑宁无济世心。

自是圣明天意合,不须祈祷效
桑林。

”每年10月至次年6月,往往一夜风吹过,天亮时,大海坨已经戴上银白色的“雪帽”,形成“海坨戴雪”的奇观。

海坨又名“大翮山”。

明时山上有次仲庙,传说延庆秦时为上谷郡,郡人王次仲改仓颉旧文为隶法,又称八分书。

据《延庆州志》记载:“海坨东侧有二山,高峦截云,层陵断雾,双阜共秀,郡人王次仲改仓颉旧文为隶书,始皇奇而召之,三征不至。

始皇怒,令槛车送之。

次仲化大鸟翻飞而上,落二翎于斯山,故其峰有大翮山、小翮山之称”。

海坨山高峰有三个:大海坨、二海坨、三海坨。

大海坨山顶是一个长近10公里,宽500米,最窄处不过百米的草甸平缓山顶。

海拔1800米以上是大草甸类型的植物带,有金莲花、黄花菜、手掌参、地榆、拳参、山丹等。

南侧断裂升降显著,山势险峻,截云断雾,夏季时有骤雨如飞,古称“海坨飞雨”,又名“吞奇吐秀”,为妫川八景之一。

现已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延庆州志》记载古城:“在州东二十五里,右瞻神仙院,北冠金刚山,古木千彰,流水潺潺,春雾秋烟,杏霭万顷。

仙乎人乎,不知身之所在矣!”古城村昔日因延庆古八景中的“古城烟树”一景而闻名遐迩,
“妫川积雪”是延庆的著名雪景,妫川也称妫河,是流经延庆县的重要河流,由于延庆境内多山,所以妫河多在山谷中穿行,每当落雪后,满川满山皆为瑞雪覆盖,玉树琼林,景色格外迷人。

早在明清时期,“妫川积雪”就被列为“延州(庆)八景”之一。

“神峰列翠”,龙庆峡古城两侧奇石,有镇山如来、石熊跳岩、九连洞、鸡冠山、金刚山、马蹄潭、将军岩、金刚寺遗址等奇峰怪石,峡谷接踵而至。

峡谷宛如一串宝链,将诸多景点连缀,宛如画卷,堪称“塞外一绝”。

这里两山对峙,如刀削斧劈,峡谷内湖水清澈、青山倒映,水面雾霭沉沉,气候凉爽宜人,景色于雄浑壮观中不失清幽秀丽,古称“神峰列翠”,又名“古城九曲”,被人们誉为“塞外漓江”。

沿湖的独秀峰(鸡冠山)、金刚山(双剑崖)、神笔峰、东大寨、西大寨等诸峰环列,倒映入水,嶙峋多姿,千奇百怪。

此景即为延州八景之一的“神峰列翠”。

缙阳远眺,缙阳代指指北京市延庆县,词义来源于缙阳山,缙阳山属于燕山余脉,更具体地说属于军都山脉东侧,其横亘于延庆东北部,逶迤起伏,延绵数十里,构成延庆县八景之一———缙阳远眺,缙阳山的主峰为佛爷顶,海拔一千二百多米,突兀巍峨、高耸云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