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65页PPT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ppt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历史文化.ppt

严选1
10
归纳总结: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的 条件 1、土地资源;
2、充足的劳动力;
3、先进的生产工具;
4、好的农业发展政策;
5、安定的社会环境;
6、优越的自然环境;
严选1
11
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 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发展状 况,总的趋势是(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1、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
1) 地域扩大,但各地发展不平衡 江东——整个长江流域——岭南、闽江
2) 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 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 产量提高;
严选1
2
二、农业的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2、江南农业开发的影响:
1)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2)为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 3)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 下了基础;
严选1
3
二、农业的发展 (一)江南农业的开发
3、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劳动力和技术:北民南迁;
2)民族关系:南方民族融合;
3)统治政策:统治者采取有利经济发展的政策;
4)政治前提:南方政局相对安定;
5)自然条件: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日照、水资源等)
严选1
4
例: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 开发。其中成为产粮区的是 ()
的改革)
5、发展经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除了要求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政策
外,就经济内部而言,也需要许多
措施的配合;(如农业的发展,与水
利的兴修、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
的提高与推广密不严选可1 分)
28
缓慢
严选1
22

2020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

2020高三一轮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ppt课件
阶段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繁荣发展阶段
政 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 治 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上 成熟。
表经
隋唐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
现 济 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文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 化 学艺术的进步。 上
东晋
东魏 北齐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第二阶段:隋朝时期(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南朝
公元581年2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618年王世充废隋哀帝 ,隋朝灭亡。
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和繁荣:魏晋至隋唐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制度,保障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2)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和发展
①背景
A、经济:封建经济发展(中小地主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B、阶级关系: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C、政治: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 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②目的:巩固统治,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 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③ 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 创立 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法令,尚 书省执行法令。这样互相制衡,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课件—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课件—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A.对中央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B.起到了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 C.激化了田庄内部的阶级矛盾
B
D.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解析:选B 材料表明田畴率领族人在无终山居住,守 卫边疆,抵抗外敌,使人民安居乐业,和谐相处,维护 了当地的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 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3.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不精谱学,
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皆无从体现,排除。
2.曹操在给汉献帝上表论田庄主田畴时说:“畴
率宗人避难于无终山,北拒卢龙,南守要害,清
静隐约,耕而后食,人民化从,咸共资奉。……
畴文武有效,节义可嘉,诚应宠赏,以旌其美。”
由此可知,部分田庄在东汉后期( )
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
2、出现三省体制,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门阀政治形成
门阀士族: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
(3)门阀政治的形成 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寒门(庶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
①原因:
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 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
东晋
北魏
北朝
东魏 北齐
西魏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南朝
220-280
280-316
317-420
420-589
三足鼎立
短暂统一
北乱南稳
南北对峙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 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表现: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农耕化、生活方式汉化 方式:战争、改革、迁徙、交往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PPT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工程PPT

世” 。其政治思想多见于政令、
表和奏事中。后人辑有《曹操集
》。
10
一、倡导法治
汉末天下大乱,曹操急于“拨乱”,故而要“以刑为先” ,刑名法术也就成为曹操的基本统治方略。
曹操的刑名法术治国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运用刑杀等强力手段整治和抑制地方豪强。 ➢ 二是注重赏罚在统治军队和管理各级官员中的作用。 ➢ 三是运用军法组织农业生产。
21
王弼(226-249),字辅嗣,魏国山阳 人。出身世家大族,自幼聪慧。官至尚 书郎。王弼在政治上与何晏同党,依附 曹氏集团。正始十年(249年), 染疾 而亡,年仅24岁。王弼是魏晋玄学的 主要奠基人,就其理论深度和思想体系 完整性而言, 成就远胜于何晏。著有 《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 》、《老子指略》等,今人楼宇烈的《 王弼集校释》收录最全。
玄学政治思想讨论的主题是“本末有无”,即名教与 自然的关系问题。
与汉代政治思想相较,玄学思想特点鲜明,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抽象;二是主题集中;三是主 张无为而治。
20
一、何晏、王弼的贵无派玄学思想
人物简介
何晏(?—249),字平叔,南阳宛人。 “少有异才”,善谈《周易》和《老子》 。何晏为金乡公主驸马,归属于曹爽为首 的曹氏集团,在与司马氏集团的权力斗争 中,因曹爽失败而被杀。何晏著作有《老 子道德论》、《周易何氏解》、《论语集 解》等十余种,今存《论语集解》和《全 三国文》辑录的《无名论》、《道论》、 《无为论》,以及一些片言只语。
4
二、政治状况
三国两晋南北朝基本因袭汉制,并有所损益,但远未 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这一时期各统治集团之间 及其自身的矛盾比汉代更加尖锐复杂。 ➢ 其一,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 其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共78页PPT资料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共78页PPT资料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 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共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 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 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 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 祖白圭。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无岩处奇士之行, 而长贫贱,好语仁义,亦足羞也。
煤饼 河南巩县西汉炼炉遗址出土
重袖长 仅通一 四长二 十一八 九九厘 克零米
厘 米
素长 纱沙 单马 衣王
堆 汉 墓 出 土
北 京 大 学 考 古 系 齐 东 方 教 授 发 现
一 九 九 四 年 新 疆 民 丰 县 尼 雅 遗 址 出

国 用 兵
积 于 东
《 史 记
·
者方天
利,官
。中书
”国》
利:
生生
民虮
百虱
遗,
一万
,姓
念以
之死
断亡
人。
肠白
!骨
(露
曹 操 《 蒿
于 野 ,
里千
行里
》 )
无 鸡
食 , 及 莽 未 诛 , 而 天 下 户 口 减 半 矣 。
( 汉
战 斗 死 亡 , 缘 边 四 夷 所 系 虏 , 陷 罪 、 饥
书疫
食,
货 志

人 相
西






鼓 风
水排示意图

陕 西 霸 陵 出 土
具备了;通过精耕细作以取得单位面积高额丰产栽培的科学基础,
也是在这个时期奠定的。
——《中国农学史》上册
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著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移 过 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
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1)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北方经 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赋税制度:租调制。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2.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武则天(武周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
安史之乱(755-763) 780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统 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史时序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是我 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才学标准,忽视了品
有利于经济发展;
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有利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
有利于维护统治
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
发展,“学而优则仕”
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有利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禁锢思想:强化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长期战乱
均田制、租调制
吏治好转, 缓和矛盾
恢复经济, 增加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对人民有效控制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歧视、压迫政策 移风易俗,汉化 促进民族融合
平城不能适应 发展的需要
保守势力强大,经济 落后,柔然威胁
迁都洛阳
加强对中原控制
.
34
平城僻处塞上,虽不断地移民塞上,给耕牛,计口 授田,也只能供应六镇的军粮。……其后高车(北方少 数民族)攻柔然,取柔然故地,柔然南徙,逼近平城, 孝文帝遣数十万骑北拒柔然,“大寒雪,人马死者众”。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
19
北魏统一北方
东晋时,鲜卑族拓跋 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 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 解。386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 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 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 北魏。
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
.
20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一)总体特征:长期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二)重要制度——三省体制和九品中正制 (三)重要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
58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
(一)农业:耕耙耱技术形成 曹魏时翻车用于灌溉
(二)手工业: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
59
南北朝的灌钢法
生铁 熟铁
把生铁和熟铁按一 定的比例配合,加 热后再锻打,成为 质地优良的钢。
1、背景: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②阶级矛盾尖锐— 宗主督护制
.
21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地主豪强, 只得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 督护农民纳税服役,但他们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 徭役。同时,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 强侵弱”,导致广大农民负担沉重。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冲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利益方面也经常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是由于资源争夺、领 土纷争等原因引起的,导致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和矛盾加剧。
民族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针对不同的民族制定了一系列政 策。这些政策包括安抚、征服、同化、限制等手段,旨在维 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稳定社会秩序。
民族迁徙与融合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量人口进行了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 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交集和碰撞。
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包括 物质文化,如服饰、饮食等,还包括精神文化,如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这种文化 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也为各民族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玄学以老庄思想为基础,探讨宇 宙、人生和政治等问题,对后来 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佛教的传播
总结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 播,对中国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要影 响。
详细描述
佛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宗教观念和修 行方式,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 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文学艺术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魏晋南北朝概述 •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变革 •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关系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概述
历史背景
汉末政治腐败和黄巾起义导致东 汉瓦解,形成魏、蜀、吴三国鼎
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西晋统一全国,但西 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导致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

第6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思想

第6讲  魏晋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思想

三、思想
3、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学习汉族 牧民变为农民,贵族转为地主; 生产、生活、习俗中原化。
(2)汉族学少数民族 生产特别畜牧业生产; 文学、生活融入少数民族色彩。
三、思想
4、其它方面
(1)绘画:顾恺之 (2)书法:自发到自觉,王羲之。 (3)农学:贾思勰《齐民要术》。
(4)小说:《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影响: (1)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2)抑制了土地兼并 (3)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4)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二、经济
1、均田制
2、租调制
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 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二、经济
1、均田制 2、租调制 3、北方经济遭破坏、南方经济发展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魏晋时的总 评一般都很简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 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宋(420-479)齐(479-502)梁(502-557)陈(557-589)
一、政治
2、中央机构
三省制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 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 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 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 关。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 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 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 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 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课件
荣。
制度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和改革 家在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创 新,如九品中正制、府兵制等, 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提供了借
鉴和参考。
科技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发展取得 了重大突破,如祖冲之的圆周率 计算、郦道元的地理学研究等, 为后世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多元文化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得益于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 的吸收和融合,现代社会也应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以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虽然均田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土地私有制逐渐得到强化。地主豪门大量兼并土地,导致农民失去 土地,加剧了社会矛盾。
商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得到了迅速发 展。城市繁荣,商业街区形成,商品 种类繁多,贸易活动频繁。同时,货 币流通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商业贸易与城市发展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贸易和城 市发展情况,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
文化发展
01
玄学与佛教的兴起
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 起和佛教的传播,以及它们对
文化发展的影响。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艺术的繁荣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 的繁荣情况,以及它们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
03
学术思想的演变
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思想 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对文化
赋税制度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赋税制度也经历了 多次调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租调的征收进行了调整,以 适应社会经济的需要。
0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 荣
玄学的兴起与影响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主张“无为而 治”,强调个体自由和自然主义。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幻灯片课件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PPT幻灯片课件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 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14
1、少数民族的内迁: (1)内迁少数民族: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2)概况:
① 内迁时间 : 东汉、魏、晋时期
② 分 布: 甘、陕、晋、冀、辽
(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彼此攻战使北方经济、文化遭到破坏,但彼此 攻战中各族贵族势力被削弱,民族布局被打乱,民 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第四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 化
课标、考纲要求: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了解政权的更替和政局的动
荡、民族的融合;掌握选官制度、土地与赋税制度;列举孝文帝改
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政治)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
方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南方农业的开发;灌溉工 具的改进);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手工业成就(冶铁业、造纸业、
(二)政治改革:
19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其一,严峻的形势:吏治混乱、政府财政困难、游牧民族
威胁;民族歧视政策、宗主督护制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必然性
其二,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政
权定都平城);
其三,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局面,
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
各民族不断定融了合物、质生基活础范。围扩展等。
13
二、从魏晋南北朝看民族融合现象: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 民族:
• 民族融合: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 共同语言、共同地 域、共同经济生活、 共同的民族文化特 点和共同心理素质 的稳定的共同体。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新人教版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2.科技 (1)印刷术:隋唐发明___雕__版__印__刷__术___。 (2)火药:_唐__末_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__齐__民__要__术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
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纺织业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3.商业 (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__柜__坊___和飞钱相继问世。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 商品交易。 (2)“市”的特点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按时开市和闭市。
草书
__审__美__价__值___高
怀素等
兼具__楷__书__的规矩和__草__书__的放纵, 行书
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东晋王羲之、唐朝__颜__真__卿__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随堂演练落实
(3)绘画
时期
特点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注重 魏晋 “__以__形__写__神___”
区域
时间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
765
669
长江流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42
611
核心论点:(1)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
(2)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表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