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的特征

合集下载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青少年身心发展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涵盖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变化。

本文将讨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并探讨对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的重要性。

首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个一般特征是生理变化。

在青春期的到来时,青少年经历了身体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的身高迅速增长,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如声音变低、胸部和生殖器的发育。

这些生理变化往往引发了一系列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对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社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心理变化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青少年常常经历情绪波动、情感混乱和自我意识的增强。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经常感到困惑和不安,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进行探索。

此外,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开始思考抽象概念和复杂的问题,逐渐从具体的思维过渡到抽象的思维。

然而,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他们反叛和挑战权威。

除了生理和心理变化,青少年社交关系的变化也是他们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之一。

青少年开始与同伴建立更贴近的关系,形成独立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可能在追求自主和自由的过程中与家长产生冲突,更愿意和同龄人交往。

青少年社交关系的发展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社交支持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和认同感,而孤立和排斥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家长、教师和社会应该提供具有积极影响力的环境,以帮助他们应对身心变化中的挑战。

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中,他们需要理解、尊重和支持。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提供一个安全和开放的环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此外,青少年可以从青年团体、体育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中获得社会支持和归属感。

总而言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交关系的变化。

了解和支持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对他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青少年需要一个理解和支持的环境,以便他们能够健康地应对身心变化中的挑战,并迈向成熟和成功的未来。

年龄对照表标准

年龄对照表标准

年龄对照划分标准
1.未成年人:0至17岁;
2.青年人:18岁至65岁;
3.中年人:66岁至79岁;
4.老年人:80岁至99岁以上。

拓展资料:
1.各时期的三力特征:
(1)童年:<5周岁(幼儿抚育期)
(2)幼年:5-9周岁(少儿启蒙期)
(3)少年:10-19周岁(体力、智力、精力发育期)
(4)青年:20-34周岁(体力、智力、精力增长期)
(5)壮年:35-49周岁(体力、智力、精力充沛期)
(6)中年:50-64周岁(体力、智力、精力稳定期)
(7)老年:65-79周岁(体力、智力、精力疲惫期)
(8)福年:80-94周岁(体力、智力、精力衰减期)
(9)寿年:>=95周岁(体力、智力、精力衰弱期)
2.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段划
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

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5个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3.根据发展心理学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2岁幼儿期2-3岁学龄前期3—6、
7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30岁中年期30—50岁老年50岁以后。

4.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

即凡
年满60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属于老年人。

未成年人受侵害现状及特征_何绍辉

未成年人受侵害现状及特征_何绍辉

未成年人受侵害现状及特征何绍辉(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未成年人尤其是幼童,因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遭遇伤害的现象时常发生。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受伤害案件频发,有的未成年人所受伤害的程度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2013年8月为例,有全国性影响的未成年人受侵害典型案件可谓“旬旬都有”。

上旬,黑龙江省北安市一名不满周岁的女婴被扎入4根缝衣针,犯罪嫌疑人竟然是女婴的亲生父亲;中旬,发生在河南省安阳市公交车上的持刀杀人案,3名遇害者均为未成年人;下旬,山西省汾西县一名6岁男孩斌斌竟然被伯母挖去双眼,至今尚未康复。

纵观近年频繁发生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无论是从发生频率还是社会影响来看,都已到了不能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不能不引起相关部门及监护人高度重视的时候了。

一、数量多:未成年人受伤害总量居高不下近年来,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网络报道均显示,未成年人受伤害总体数量巨大。

具体表现为:一是未成年人遭遇侵害的绝对数量较大且呈扩大之势。

深圳市人大代表对该市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进行了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数量下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数减少,但刑事案件中未成年受害人员数量却大大上升,与2007年的2361人相比,2012年上升到6730人,年均增长16.67%[1]。

二是有全国性影响的未成年人受侵害典型案件数量持续增加。

除了前述2013年8月每旬都有未成年人受侵害典型案例外,2013年有全国性影响的未成年人受伤害案件还有:海南省万宁市小学校长带学生开房案、北京市大兴区的摔婴案、河南省林州市民警摔婴案、云南省大关县官员强奸幼女案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案件,经过网络曝光、媒体采访、社会关注和有关部门回应,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类型杂:未成年人遭遇侵害种类繁多从遭遇伤害类别来看,近年来发生的未成年人受侵害案,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家庭冷暴力。

家庭对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

家庭对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

家庭对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孩子接受了最初的教育和熏陶,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心理素质。

因此,家庭对于未成年人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塑造和培养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最早的教育者。

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的爱心、耐心、关怀、理解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孩子的良好发展。

相反,如果家庭环境中存在着暴力、冲突、忽视等不良因素,就会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产生消极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着直接的塑造作用。

如果父母言行不一,言传不符,那么孩子容易产生困惑和矛盾,影响其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健康的模仿对象。

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影响孩子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

父母的严厉、溺爱、放任等教养方式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适度的严厉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格和坚强意志,但是过度的严厉则会使孩子产生压抑和逆反心理;适度的溺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和独立性格,但是过度的溺爱则容易使孩子自私、任性。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教养方式的度,平衡好严厉与宽容,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

家庭氛围也是影响孩子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氛围指的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一种氛围和气氛,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沟通方式、家庭规矩等内容。

和睦、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乐观、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从司法实践中总结有:共同作案性、偶发性、野蛮型、反复性、报复性和模仿性。

以下,赢了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一、共同作案性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相同地域为基础,纠合在一起,共同作案。

在纠合过程中,为了争强好胜而在团伙中争当霸主,常常象滚雪球一样结合成更大的团伙,以壮大势力。

这样,可以互相壮胆,在“人多势众”的心理支配下,犯罪过程中反映出胆大妄为,不顾一切,理智无法控制行为,其犯罪一旦得逞,便紧接着再干。

为何会出现这种纠合性呢?主要是由于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时期,喜欢交际,乐于结群,一旦受坏人和外界不良因素引诱,在人多势众、互相壮胆的情况下,作起案来胆大妄为。

二、偶发性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相比,他们的动机往往比较简单,有时甚至表示出正常人无法理解的某种奇特的变态心理。

他们的犯罪,一般来说,较少预谋、策划,常常是在外界的影响下,或者由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犯罪的偶发性还表现在有的未成年人平时表现还比较好,会在某种情况下,突然犯罪。

未成年人这种偶发性犯罪现象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不开的。

未成年人发育期,身体增长速度快,生理能量代谢率大,性的生理冲击力强,但是,他们发育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活动能量超过认识水平,因此具有较大冲动性,容易干出意料之外的犯罪行为。

三、野蛮性野蛮性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表现特征。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特点遇事好冲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一切的去行动。

如果这种特点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表扬,则是一种上进的动力,但如果用在违法犯罪上,则又成为一种破坏力。

有一些未成年人年龄虽小,但作恶犯罪却肆无忌惮,气焰嚣张,动不动就以“是不是给你放放血”,“不要喊,否则就要你一只耳朵”等相恐吓,以拳打脚踢、刀戳、捆绑等手段,侵犯人权,抢劫钱财。

四、反复性由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救助方法

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救助方法

流浪未成年人指的是在社会上没有固定居所、没有合法监护人或没有
得到妥善照顾的未成年人。

由于他们缺乏稳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面临着
生活困境、心理压力和安全隐患。

下面将从心理发展特征以及救助方法两
个方面来探讨流浪未成年人的问题。

流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特征的首要特点是心理创伤。

他们可能因为家
庭暴力、虐待、离异等原因背负着巨大的心理伤害,长期处于不安全、压
抑和焦虑的环境中。

这种心理创伤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
形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卑等。

此外,他们的自我认同
和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缺乏自信和坚韧性。

在救助流浪未成年人时,应该根据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救
助方法。

首先,建立安全稳定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流浪未成年人需要一
个稳定、温暖、关爱的家庭环境来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他们应该有固定
的居所、床位和居住期限,确保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同时,为他们提
供正向的家庭模式,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最后,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救助。

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志愿者等应该积极参与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
提供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

同时,社会大众也应该积极关注这个问题,加
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宣传和教育,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和偏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及预防策略-法学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10篇)之第六篇摘要: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入手,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点,认为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社会危害性日趋加剧,且呈现出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化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法学,成年人,犯罪,预防我国一贯重视未成年益保护和少年司法工作,同时努力推进少年审判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少年法庭工作。

我国初级、中级、高级、最高院四级法院已经建立少年审判专门机构或者专人审理机制,共设立少年法庭2 253个,合议庭1 246个,少年刑事审判庭405个,综合审判庭598个,审判机制专业化、规范化取得重要进展。

一、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现状分析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依托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汇聚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对近几年涉及未成年益保护案件的审理情况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况进行了分析,现状如下。

(一) 未成年益保护案件呈上升趋势20132017年,我国涉未成年益保护案件呈上升趋势,从2013年的8.3万件增加至2017年的11.8万件,年均增长率10.46%。

涉未成年益保护案件主要包括:抚养关系、抚育费、监护权、探视权纠纷等民事案件和拐卖儿童、猥亵儿童、嫖宿幼女、组织儿童乞讨、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秽物品等刑事案件。

(二) 涉未成年益保护刑事案件居多2013年至2017年,全国法院共依法审理涉未成年益保护案件49万件,抚养扶养关系纠纷、抚育费纠纷、监护权纠纷、探视子女权纠纷等民事案件占比达94.54%。

(三)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以盗窃、故意伤害和抢为主20152016年,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罪名多集中在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和抢罪。

涉诉罪名方面,涉盗窃罪和寻衅滋事罪的案件数量在2016年有所上升,涉抢罪、故意伤害罪和强罪的案件数量有所下降;犯罪手段方面,未成年人犯罪手段呈多样化,其中和窃取为作案最常见手段;年龄方面,抢罪主要分布在14~15周岁,盗窃罪常见于16~17周岁的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时代特征
• • • • • • •
1.重视个人价值 2.传统美德约束力减小 3.信息吞吐量大 4.情感要求强烈 5.心理成熟滞后(关键特征) 6.责任意识淡薄,责任能力弱 7.重金钱、重物质的倾向明显
第二部分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面临的挑战
• 利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开展思想道德宣传 教育和实践活动。 • 树立道德榜样,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 • 开发、整合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教育基 地的联系和影响。
四、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 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
重视学生课余活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 作用。
• 在课外活动中,生动形象的教育和亲身 的实践,往往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 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 • 经济领域的国际化,世界文化的大交汇,多 渠道、无障碍、快速涌流的信息潮,使人们 面对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多姿多彩 而又鱼龙混杂,各种价值观冲击着每一个人 的头脑,要未成年人不受冲击、不受影响是 不可能的。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面临的挑战
(二)成人社会道德现状的挑战。
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当前尤其要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使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 外在因素。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活及教 育”。 • (一)大众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舆 论引导。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未成年人的定义

未成年人的定义

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在一般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是在某些国家(例如日本)的定义上是指未满二十周岁的公民。

对未成年人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1人身权利未成年人在一般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但是在某些国家(例如日本)的定义上是指未满二十周岁的公民。

中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9月4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是公民享受其他权利的基础。

生命健康权包括生命权和健康权两部分,未成年人享有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非法侵害。

对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向有关机关控告,直至诉诸法律。

姓名权未成年人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由父母、收养人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后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未成年人可以随父亲姓,也可以随母亲姓。

肖像权肖像权是指未成年人对以各种形式反映自己容貌特征的个人形象享有的专有权。

其内容包括: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肖像,并有权通过对肖像的利用取得精神上、财产上的利益;经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书面同意,允许他人使用未成年人的肖像,未成年人有权取得适当的报酬;未经未成年人监护人的书面同意,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未成年人的肖像;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有权禁止他人非法毁损、侮辱、玷污未成年人的肖像。

名誉权名誉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名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未成年人的名誉。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列为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重视和保护。

荣誉权荣誉权是指未成年人有接受政府、社会组织、单位对自己的表彰、嘉奖和授予荣誉称号并对荣誉加以维护的权利。

未成年人的荣誉权不受非法侵犯,禁止非法剥夺未成年人被授予的荣誉称号。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青少年是指处于儿童和成年期之间的人群,大约在11岁到19岁之间。

这个阶段是个体生命中非常关键的时期,不仅身体发生很大变化,而且个性、情感、思维和社会认知等方面也都发展得非常迅速。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身体发育青春期是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男孩和女孩的身高迅速增长,性征发育也逐渐出现。

男孩开始长胡须,声音变低沉,而女孩则经历月经的开始。

此外,青少年的肌肉、骨骼和内分泌系统也都在这个时期得到重要的发展和成熟。

二、认知发展在青少年身心发展中,认知能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青少年的思维逐渐从具体操作向抽象推理发展。

他们开始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

三、情感发展在情感方面,青少年经历了情感上的起伏和不稳定。

他们开始建立独立的自我概念,渴望获得自主性和独立性。

与此同时,他们常常面临来自同伴和社会的压力,需要适应和处理各种情感问题。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也与他们的家庭环境和社交关系密切相关。

四、社会发展在青少年的社会发展中,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与同伴和社会更多地互动。

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紧密的友谊,同时也会面临适应群体和社会规则的挑战。

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关注和理解这个特殊群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给予他们支持和指导。

如何提供适当的教育和培养环境,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力,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总结起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包括身体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青少年的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希望未来社会能够更加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成长特征

未成年人成长特征

未成年人成长特征
《未成年人成长特征》
未成年人是指处于青春期前的人群,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特征和特点。

首先,未成年人身体正在快速发育,这一阶段的成长非常迅速,身高、体重都在迅速增长。

由于荷尔蒙的影响,男女未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未成年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他们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潜力,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情感方面,未成年人通常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需要得到周围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另外,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他们通常处于依赖他人的状态,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学习和适应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这一过程也是他们性格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最后,未成年人的行为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们常常充满好奇心,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也容易冲动和缺乏责任心。

因此,他们需要在这一阶段得到成年人的引导和关爱,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未成年人的成长特征包括身体发育快、认知和情感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特征等多个方面。

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这些特征,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怎样识别疑似未成年人

怎样识别疑似未成年人

怎样识别疑似未成年人
《怎样识别疑似未成年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不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成年的情况。

尤其是在社交网络和线下活动中,识别疑似未成年人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疑似未成年人。

首先,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

未成年人往往会表现出幼稚、稚嫩的言行举止,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可能会显得不够成熟。

此外,他们可能会对某些特定的话题或话语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例如玩具、游戏等。

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其是否为未成年人。

其次,可以通过对方的社交活动和生活方式来判断其是否为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通常会参加一些与学校或社区相关的活动,例如校园活动、夏令营等。

此外,他们的生活方式可能也有所不同,例如可能没有工作经验、独立生活能力等。

通过对方的社交活动和生活方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判断其是否为未成年人。

最后,可以通过进行实名认证来确认对方的年龄。

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些平台已经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通过实名认证,我们可以得知对方的真实年龄和身份。

如果对方不愿意进行实名认证,或者实名认证未能通过,那可能是对方隐藏了自己的真实年龄。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对方的言行举止、社交活动和生活方式以及进行实名认证,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疑似未成年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警惕,避免与未成年人发生不必要的沟通和交往。

人脸识别怎么判定未成年人

人脸识别怎么判定未成年人

人脸识别怎么判定未成年人
《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判定未成年人》
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场景开始应用这一技术,其中也包括对未成年人的识别。

但是,如何准确地判定一张脸属于未成年人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

首先,人脸识别技术通过识别面部特征来推断一个人的身份和年龄。

在识别年龄方面,通常是通过面部的生理特征和外貌特征来进行判断。

比如,未成年人的面部特征可能会更加柔和、圆润,而成年人则可能有更多的皱纹和棱角。

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骨骼的发育情况来推断一个人的年龄。

其次,人脸识别技术也可以通过对比模型数据库中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面部信息来进行判定。

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面部信息,然后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来训练模型,使其能够准确地识别未成年人。

然而,人脸识别技术在判定未成年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颜值和胶原蛋白丰富的成年人的脸部特征可能与未成年人非常相似,导致识别错误。

此外,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道德和法律问题,比如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考量。

因此,人脸识别技术如何准确地判定未成年人,还需要进一步
的研究和讨论。

我们需要在技术、伦理和法律层面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协商,为未成年人的权益和保护提供更好的保障。

10岁学生的特点

10岁学生的特点

10岁学生的特点
十岁的学生正处于中小学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特点和发展特征:
1.好奇心旺盛:十岁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对新知识、新事物充满探求欲。

2.学科兴趣明显:他们可能开始显示出对某些学科或主题的浓厚兴趣,可能是科学、艺术、体育等。

3.社交能力增强:十岁的学生更善于与同龄人建立友谊,开始理解和适应社会规范。

4.责任心加强: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任务的完成和承担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

5.自我认知提升:十岁的学生开始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劣势。

6.注意力持久: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逐渐增强,能够更长时间地专注于学习任务。

7.抽象思维:开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8.独立性增加:十岁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能够完成一些基本的自我照顾和管理。

9.情感表达:对情感的表达更为丰富,能够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10.运动协调性提高:十岁的学生在运动技能上显示出更好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了解十岁学生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教育者、家长和社会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在这个时期,注重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好奇心、提供适当的挑战,有助于塑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青少年人格特质

青少年人格特质

青少年人格特质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会经历许多身心变化和挑战,同时也在探索和塑造自己的人格特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人格特质:1.自我意识: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开始更加关注自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价值和未来。

他们开始形成自我意识和独立的个性。

2.情绪波动: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波动较为频繁,他们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喜怒哀乐,也可能会更容易陷入焦虑、沮丧、不安等情绪状态中。

3.社交性: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对社交活动有强烈的兴趣,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

他们也可能会对父母、老师等成年人产生挑战和反叛的行为。

4.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探索世界。

他们可能会尝试不同的活动、兴趣爱好和观念,以寻找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5.责任感和自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逐渐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自主性。

他们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6.创造性:青少年时期的个体也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他们可能会在艺术、音乐、写作、设计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创意和才能。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格特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青少年时期的人格特质会随着环境和经历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同时,每个人的个体差异也会导致其人格特质的不同。

因此,对于青少年时期的人格特质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未成年人怎么形容

未成年人怎么形容

未成年人怎么形容
《未成年人:成长的起点》
未成年人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群,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
的阶段,面临着身心成长的挑战和困扰。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未成年人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以及不断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未成年人通常具有天真烂漫的特点,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对世界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各种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因此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与此同时,未成年人也会面临着各种成长挑战,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困惑。

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处理情感和压力,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培养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未成年人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

因此,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责任感和担当的社会人才。

与此同时,家庭和学校也应该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未成年人引导防控对策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

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2.1、认知特征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特征1、犯罪年龄趋向低年龄化。

据联合国禁毒和预防犯罪办公室编发的一份材料显示,世界各国未成年人年龄界限多呈下降趋势,如俄罗斯为14--17岁,加拿大为12--17岁,美国为10--17岁。

2、未成年人实施暴力犯罪的问题日益突出。

3、团伙犯罪现象严重。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轻视的特点,团伙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无疑更大。

4、少女犯罪率大副度增加。

未成年女性犯罪从种类上看,主要是性犯罪、杀人、诈骗、拐卖人口等。

5、智能化犯罪增多。

计算机的普及发展,也使未成年人利用计算机盗窃、诈骗、贪污等智能犯罪增加。

6、未成年人吸毒问题严重。

7、在校学生犯罪人数显著增多。

未成年年犯罪二、未成年人犯罪适用无期徒刑吗未成年人犯罪的,结合具体的犯罪情节与实际构成的罪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未成年人犯罪只有罪行极其严重的,才可以适用无期徒刑。

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一般不判处无期徒刑。

三、未成年犯罪两种情况(一)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

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1、是刑法规定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

这个年龄段的少年,一般说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能够辨别大是大非和控制自己重大的行为。

因此,刑法仅仅要求他们对少数几种容易识别的社会危害性比较严重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除此之外,不承担其他犯罪行为的刑事责任。

2、是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

已满16周岁的人,体力和智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已经有了完全的辨认能力,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了完全的控制能力,因此,应当对自己实施的一切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心理特征成因及防范对策

1.冲动性:很多未成年人在暴力行为中表现出冲动性,缺乏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

这些行为多半受到情绪波动和环境刺激的影响。

2.自卑感:许多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存在着自卑感,缺乏自信和自尊,尽管暴力行为可以带来一时的掌控感和权威感。

3.社交隔离:一些未成年人暴力犯罪者往往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上表现出问题,缺乏适应能力,导致他们往往与正常社会生活格格不入。

1.家庭环境: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往往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暴力、虐待、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2.学校环境:学校的暴力问题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恶性欺凌、校园暴力、师生关系破裂等问题可能促使一些学生走向暴力行为。

3.社会环境:一些特定的社会环境,例如贫困地区、犯罪高发地区,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等也是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成因之一针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1.家庭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关爱、理解和正确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2.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改善学校的学风氛围和教育环境,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

3.社会教育:加强社会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处罚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和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

5.社会关怀:加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和帮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救助措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总之,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我们应该从心理特征、成因和防范对策多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的特征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法定年龄的人,通常指18岁以下的人。

未成年人有以下几个特征:
1.身体未发育完全:未成年人的身体特征,尤其是体格、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
还未发育完全。

2.社会功能不成熟:未成年人的社会功能没有成年人那么成熟,他们的自我管
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还不够强。

3.还未独立生活:未成年人还未能够独立生活,他们需要由成年人提供保护和
照顾。

4.思维能力有限:未成年人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可能不能全面理解复
杂的事情。

5.认知能力有限: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社会规则
和道德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