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无冕女王──孝庄文皇后

合集下载

孝庄

孝庄

昌瑞山万年统志》 《昌瑞山万年统志》
记载 她曾经说过她死后, 她曾经说过她死后,因为 皇太极已经入葬地宫之中 了,她不忍心再把地宫打 开,她又不忍心离开她的 儿子和她的孙子, 儿子和她的孙子,所以她 希望葬清东陵这个地方。 希望葬清东陵这个地方。 但这个与子孙为伴的理由 能够解释孝庄违背伦常的 做法吗? 做法吗?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孝庄乃蒙古族, 事实上,根据正史记载,孝庄乃蒙古族,在 草原上长大,12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 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 草原上长大,12岁时由兄长护送到盛京,嫁 给皇太极。而多尔衮约从十五六岁开始, 给皇太极。而多尔衮约从十五六岁开始,就 为满清的江山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 为满清的江山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虽 然满清立国之初,汉化程度尚浅, 然满清立国之初,汉化程度尚浅,但一个为 深宫后妃,一个乃帐前骁将, 深宫后妃,一个乃帐前骁将,相遇相知的可 能性有多大, 能性有多大,可想而知
康熙皇帝对祖母可谓极 尽孝道。 尽孝道。她的最后遗愿 却给他出了一个不小的 难题,经过左思右想, 难题,经过左思右想, 决定在东陵“风水墙” 决定在东陵“风水墙” 外建一座“暂安奉殿” 外建一座“暂安奉殿”, 先将祖母梓宫停放在那 然后再慢慢想良策。 里,然后再慢慢想良策
康熙帝

陵寝为何37年未下葬? 陵寝为何37年未下葬? 37年未下葬
而持相反意见的也有理由:(一 而持相反意见的也有理由:(一)这时清人已 :( 入主中国,议论皇家私秘是要掉脑袋的, 入主中国,议论皇家私秘是要掉脑袋的,民间 为什么敢有这种传说?( ?(二 为什么敢有这种传说?(二)顺治称多尔衮为 皇父,和古代称功臣为尚父( )、仲 皇父,和古代称功臣为尚父(音“府”)、仲 父不同。 清圣祖实录》 父不同。《清圣祖实录》记孝庄临死前对她孙 子康熙说: 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子康熙说:“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 这里的皇父虽指顺治,但说明皇父即父亲之意。 这里的皇父虽指顺治,但说明皇父即父亲之意。 她的灵柩浮厝于“暂安奉殿”近四十年。 她的灵柩浮厝于“暂安奉殿”近四十年。多尔 衮逝世之初,一度尊称为“义皇帝” 衮逝世之初,一度尊称为“义皇帝”,庙号成 后来忽又废黜斥责,乾隆时又追尊了。 宗。后来忽又废黜斥责,乾隆时又追尊了。这 些都是很特殊的。胡适就感到“皇父” 些都是很特殊的。胡适就感到“皇父”之称是 一关键,并说: 下嫁之传说已无证据可察, 一关键,并说:“下嫁之传说已无证据可察,

孝庄皇后简介3篇_学习总结

孝庄皇后简介3篇_学习总结

《孝庄皇后简介》孝庄皇后简介(一):孝庄皇后简介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后,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顺治八年(1651年)上徽号曰昭圣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葬昭西陵,上谥,雍正、乾隆累加谥,最终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皇后简介(二):孝庄文皇后中文名: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孛儿只斤布木布泰)别名:孝庄文皇后,昭圣(太)皇太后国籍:清朝民族:蒙古族出生地:蒙古科尔沁出生日期:1613年3月28日逝世日期:1688年1月27日职业:侧福晋庄妃皇太后太皇太后主要成就: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陵墓:清东陵之昭西陵(孝陵之南)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孝庄文皇后早年经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

其姑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

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后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

孝庄皇后---大玉儿

孝庄皇后---大玉儿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 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 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 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 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 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 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 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 ,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此 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 ,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 学术界尚有争议。
斯琴高娃饰 许晴饰 潘迎紫饰 潘虹饰 宁静饰 轶事典故
劝降经略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 有争议。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 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 ,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 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 逢太后婚”。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 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 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 ,诏告
下嫁之谜
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 “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 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但 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 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森认为张 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 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 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 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 “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 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 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 乏实例。阎崇年也认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 后下嫁”的史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满蒙第一美女
————大玉儿
孝庄文皇后是蒙古科 尔沁部,博尔济吉特 氏,名布木布泰,古 代有名的贤后,

庄妃--孝庄文皇后

庄妃--孝庄文皇后

庄妃--孝庄文皇后庄妃孝庄文皇后姓氏: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八日属相:牛父亲:寨桑丈夫:崇德帝皇太极子女:3女1子出嫁: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封庄妃:崇德元年(1636)七月十日最痛心:福临英年早逝最得意:玄烨治国有方,成为名君卒年: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享年:75岁二十五日陵寝:昭西陵徽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孝庄文皇后,蒙族,姓博尔济吉特,名本布泰(也可翻译为布木布泰)。

她是蒙古科尔沁大草原贝勒寨桑的第二个女儿,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

她13岁的时候,就已经出落得如花似玉、楚楚动人了。

她的祖父莽古思为了加强与后金的政治联盟,维护自己部落的利益,决定将自己的孙女本布泰嫁给皇太极。

天命十年(1625)二月初二日,13岁的本布泰带着她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在兄长吴克善的护送下,来到了后金的新都辽阳。

皇太极亲自迎接到沈阳城外的北岗,在那里举行了盛大宴会,欢迎送亲队伍的到来。

快到辽阳城时,大金汗努尔哈赤亲率众后妃、贝勒、大臣出城迎接。

入城后,“设大宴以礼成婚”。

本布泰从此成了34岁的皇太极的侧福晋。

早在11年前,即万历四十二年(1614),莽古思就已将自己的女儿、本布泰的姑母哲哲嫁给皇太极作大福晋。

在本布泰出嫁后的第九年,即天聪八年(1634),她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

亲姑侄三个女人同事一夫,这在有清一代是空前绝后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完善后妃制度,并建五宫,分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其中,大福晋哲哲为清宁宫中宫皇后;海兰珠位列第二,为关雎宫宸妃;第三位麟趾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第四位衍庆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孝庄文皇后生平资料简介

孝庄文皇后生平资料简介

孝庄文皇后生平资料简介孝庄文皇后是清朝顺治皇帝的皇后,曾辅佐三朝,帮助皇太极招贤纳士。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孝庄文皇后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孝庄文皇后的简介孝庄文皇后本名布木布泰,蒙古族,1613年出生,十三岁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

皇太极成为可汗后,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后来皇太极称帝,侧封五大福晋,当时布木布泰在后宫中的地位并不显赫,是次西宫的庄妃,位居第五。

孝庄文皇后育有三女一子,一子便是福临,后来皇太极突然离世,庄妃为了让儿子福临就位费尽了心思。

当时有能力竞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多尔衮,另一个是肃亲王豪格。

庄妃说服了多尔衮,将自己年幼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遗憾的是顺治是24岁就患天花去世了。

后来孝庄又辅佐孙子玄烨继任皇帝,就是后来的康熙,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使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其实孝庄并没有当过皇后,是皇太后、太皇太后。

之所以称为孝庄文皇后,是她死后康熙皇帝给其谥号的简称。

为维系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特殊地位,孝庄还将自己亲生的3位公主下嫁蒙古贵族,以巩固清朝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孝庄皇后的一生公元1613年,孝庄皇后出生在蒙古科尔沁部落。

当时的科尔沁部落,四周强国环伺。

作为一个弱小的游牧部落,它只能选择依附在一个强国的羽翼之下,才能得以生存。

而联姻又是维系国与国之间友好的途径之一。

因此部落中高层阶级的美女,都会以联姻的方式嫁到他国。

因此在孝庄皇后13岁那年,她嫁给了皇太极。

皇太极登基为帝之后,孝庄皇后常常被前者视为贤内助,无论是朝事还是琐事,都会与她探讨。

而孝庄皇后也是聪颖之人,时常能帮助自己的丈夫。

其中最为经典的事情,就是明朝将领洪承畴被清军俘虏之后,皇太极想让他归顺大清,只是后者宁死不屈的性子着实让皇太极头疼不已。

最后孝庄皇后毛遂自荐前去劝降,经过数天的努力,凭着出众的口才和真挚的诚意,终于降服了这位明朝将领。

皇太极死后,朝局陷入混乱。

多尔衮与豪格为争夺皇位闹得不可开交。

孝庄皇太后简介_写作技巧

孝庄皇太后简介_写作技巧

孝庄皇太后简介孝庄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出生,一十三岁(即天命十年)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

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

后宫受到皇太极专宠,统摄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孝庄皇后 - 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

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

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

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

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善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四大臣辅政时期,仍以“效法太祖、太宗”作为施政纲领,恢复部分入关前的旧制,立场趋于守旧。约从康 熙四年(1665年)起,开始出现裂痕。索尼资望最高,居四大臣之首,最受布木布泰倚信。康熙四年(1665年) 初,朝廷议立索尼孙女(即孝诚仁皇后)为康熙帝皇后。鳌拜声称“若将噶布喇(索尼子)之女立为皇后,必动 刀枪。满洲下人之女,岂有立为皇后之理?”并会同遏必隆、苏克萨哈启奏布木布泰。布木布泰断然回答说: “满洲之女如何立不得皇后!我意已定,不必再议。”这才平息了立后风波。在这之后,出身镶黄旗的鳌拜以及 依附他的遏必隆因强行更换清初圈定的八旗土地而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发生尖锐冲突。索尼不愿卷入他们的纷 争,......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布木布泰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在慈宁宫去世,临终前她嘱 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在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在临终前的遗诏中,布木布泰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嘱咐康熙帝“勉自节哀,以万几为重”。
康熙帝给祖母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根据布木布泰的遗愿,她的灵 柩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并将布木布泰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 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 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
有学者认为,是多尔衮考虑到代善、济尔哈朗、豪格等诸王贝勒不赞成他称帝的现实,为避免家族内乱,才 决定退让,拥立福临。但能顺利登基为帝,也要归功于布木布泰与代善、多尔衮等人的斡旋。她与多尔衮的联系, 还引发了所谓“太后下嫁”的故事。关于此事的真伪,后世众说纷纭(见人物争议目录)。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布木布泰与顺治帝一同至燕京(今北京)。

关于孝庄文皇后的故事

关于孝庄文皇后的故事

关于孝庄⽂皇后的故事 中国的历史上是不缺乏才华和能⼒具备的⼥性的,在清王朝短短300年的历史中,有⼀位⾜智多谋、才华横溢的⼥性。

她就是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 故事公元1613年春天,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家族,诞⽣了⼀个⼩⼥孩,相信这个孩⼦降⽣的时候,家中⼀定有异象,预⽰其⾮⽐寻常的⼈⽣。

她不仅给家族带来了荣耀,更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这个⼩⼥孩叫布⽊布泰,⼩名⼤⽟⼉,聪明美丽。

由于她是孝端⽂皇后哲哲的侄⼥,得以有机会接触皇族,她长⼤后,⼗三岁嫁给了努尔哈⾚的第⼋个⼉⼦皇太极。

这就是后来青史留名的清朝顺治帝的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位历史上有名的贤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

孝庄⽂皇后帮助丈夫皇太极⼴纳贤才;辅佐⼉⼦福临继承⼤统;⽀持孙⼦⽞烨治国锄奸,使当时的清朝逐步⾛向兴盛,可以说,因为有了她,才有了后来的康熙⼤帝和康熙盛世。

皇太极1636年称帝后,⼤⽟⼉被封为庄妃,她⽣了皇九⼦福临,由于皇太极的谥号是太宗⽂皇帝,所以⼤⽟⼉史称“孝庄⽂皇后”,简称孝庄。

科尔沁草原的博尔济吉特家族,有三个⼈都嫁给了皇太极,除了⼤⽟⼉和她的姑姑,后来还有⼤⽟⼉的姐姐海兰珠。

孝庄看出幼⼩的⽞烨是可造之材,因此专门加以培养,经常陪着⽞烨玩耍。

孝庄对历史感兴趣,⽞烨从⼩也是对读书学习有浓厚兴趣,对于孙⼦的勤奋好学,孝庄⼜欣慰⼜⼼疼。

处理国家⼤事的时候,孝庄也常常带⽞烨在⾝边,⽿睹⽬染,本就聪明机灵的⽞烨,⽆形中学会了很多处事的⽅法和技巧。

他决意要做明君,要让国家富裕和强盛。

⼩孩⼦跟着谁就学谁,康熙的英武果断,不能不说这是孝庄精⼼培养、潜移默化的结果。

在康熙眼中,祖母慈爱、稳重、极有政治才能,康熙⼤帝后来说,⾃⼰⼋岁失去了⽗亲母亲,跟随祖母三⼗多年,是因为祖母的教诲培养,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

在祖母⽣病的时候,康熙忙前忙后,体贴⼊微,祖孙情深。

孝庄⽂皇后的⼀⽣,正是清朝由乱到治的历史关键时期,她帮助皇帝调和内部⽭盾,维护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她做这⼀切,都是始终站在幕后,从未实⾏垂帘听政,这也是她更为后⼈称颂的地⽅。

孝庄皇后是谁

孝庄皇后是谁

孝庄皇后是谁孝庄皇后是谁?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蒙古族人,是皇太极的妃子,与姑姑哲哲皇后、姐姐海兰珠同侍一夫。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孝庄皇后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孝庄皇后简介孝庄皇后(1613年-1688年),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蒙古族人,是皇太极的妃子,与姑姑哲哲皇后、姐姐海兰珠同侍一夫。

顺治皇帝登基后尊为圣母皇太后,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康熙继位后则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

1688年,孝庄皇后崩逝,享年七十五岁,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葬于昭西陵。

孝庄皇后一生辅佐顺治、康熙两位皇帝,为国家统一、政治清明贡献了不朽力量。

孝庄皇后生平经历早年经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3月28日),布木布泰出生。

后金天命十年二月,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为其侧福晋。

其姑哲哲为大福晋。

后金天聪初,皇太极即汗位,其姑哲哲被封为大妃,称中宫大福晋;布木布泰被封为西侧妃,称西宫福晋。

但当时没有东宫福晋,所以布木布泰在后宫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其姑哲哲。

天聪三年正月初八日生皇四女雅图(后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

后金天聪六年二月,巴雅尔戴青之女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嫁皇太极为东侧妃,称东宫福晋。

布木布泰在后宫地位排到第三位。

天聪六年二月十二日生皇五女阿图(后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

天聪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生皇七女(后封为固伦淑哲长公主)。

后金天聪八年八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窦土门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巴特玛·璪嫁皇太极为侧妃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初七日,侧妃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以不遂汗意,被改嫁给大臣叶赫部德勒格尔台吉之子南褚。

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布木布泰的姐姐海兰珠嫁皇太极,宠冠后宫。

后金天聪九年七月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囊囊大福晋阿霸垓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嫁皇太极。

布木布泰之姐海兰珠、林丹汗遗孀陆续嫁与皇太极,使布木布泰在后宫的地位下降。

孝庄文皇后简介

孝庄文皇后简介

孝庄文皇后简介展开全文劝降经略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

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此事件广为流传,后世也多有作品演绎,但详细记载并不见于正史,真实性学术界尚有争议。

立储风波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在突发脑溢血而死。

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都虎视眈眈于皇位。

但最后皇位落在了只有六岁的福临身上,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

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孝庄是否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

主仆情深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姑,意思是“半大口袋”。

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与孝庄文皇后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厮守达60余年,二人之间实际上早已超出了一般的主仆关系。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是否存在,史学界尚有争议。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不仅有自称“皇父摄政王”,还有“又亲到皇宫内院”;其三,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是否因下嫁多尔衮而有难言之隐。

但清史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

孟森认为张煌言是故明之臣,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再者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周武王也称姜太公为尚父,不足为据,至于所谓到“皇宫内院”,疑多尔衮另有乱宫之举,不见得专指孝庄太后;再者孝庄不愿与皇太极合葬,乃因昭陵已葬有孝端皇后,且皇后不与夫君合葬,这在古代并不乏实例。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作者:冯佐哲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08期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谥号”,她是蒙古族人,名布木布泰,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生于蒙古科尔沁部。

十三岁时嫁给皇太极为福晋(妻子),后被封为永福宫“庄妃”。

孝庄文皇后一生为皇太极生了三女(即固伦雍穆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固伦淑哲公主)一男(即清世祖福临,顺治皇帝)。

因为她的儿子和孙子(即康熙皇帝)都做了皇帝,因此她先后被尊为“皇太后”和“太皇太后”。

孝庄文皇后一生经历了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同时也经历了长年征战与各种政局变化,见证了清初社会从动乱走向安定,经济从崩溃走向稳定和发展的过程。

孝庄文皇后有远见卓识,与皇太极关系很好,辅佐丈夫“肇造丕基”。

皇太极暴卒后,她要以身殉葬,因群臣劝阻作罢。

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决定继承人,引起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以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首,另一派以皇太极的九弟多尔衮为首。

经过激烈争斗,双方最后达成妥协,决定让皇太极六岁的幼子福临继位,即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右真王)辅政。

由于孝庄、福临孤儿寡母,大权掌握在多尔衮手里。

1644年(顺治元年)夏天,多尔衮率领清军入京,接受明朝旧臣朝拜,当时人们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顺治皇帝。

孝庄来到北京后,看到多尔衮飞扬跋扈,对福临皇位构成巨大威胁,遂利用多尔衮对她的爱慕之情,按照满族风俗,下嫁给多尔衮。

多尔衮只能以“皇叔父”、“皇父”自居,始终没有篡位。

顺治七年(1650年),三十九岁的多尔衮死去,顺治皇帝亲政。

在孝庄的辅助下,清朝统治者笼络、利用汉军、汉将,镇压了南明残余势力和明末农民起义军主力,统一了中国。

但是这时孝庄与顺治出现了一些分歧,如在对待汉文化上、顺治的婚姻问题上,看法各异。

结果顺治郁郁寡欢,1661年患天花死去。

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孝庄颇费心机,最后决定由八岁的孙子玄烨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大臣辅政。

孝庄皇后——精选推荐

孝庄皇后——精选推荐

孝庄皇后——辅佐三代清帝的女人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有绝色,性机敏。

1625年,年仅十三岁时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妻,与姑母一同嫁予皇太极为妻。

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

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

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文皇后就…赞助内政‟,为皇太极出力。

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1643年,皇太极逝,福林继位为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年幼(六岁)为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

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说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

《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

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

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而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为了创建初期的清王朝能得到汉族上层的支持,孝庄皇太后敢于冲破满、汉不得通婚的惯例,顺治十年(1653)她把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育之宫中”当作宗室郡主看待;又把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起到拉拢汉军将领的作用。

顺治死后,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

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是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

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缔造大清的一代皇后大玉儿

缔造大清的一代皇后大玉儿

缔造大清的一代皇后——大玉儿纪念孝庄文皇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涌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其中有一位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钦佩的,那就是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1613-----1688),姓博尔济吉特氏,为蒙古科尔沁部落贝勒寨桑之女。

天命十年(1625)嫁给努尔哈赤第八皇子皇太极为妻。

翌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号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

顺治元年(1644),她的儿子福临即位称帝,尊生母为皇太后。

康熙元年(1662),其孙炫烨嗣位,则尊亲祖母为太皇太后。

她谥号孝庄,因儿子、孙子都即帝位,故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自幼“无他玩好,而独嗜图史”,她从小就对政治比较感兴趣,懂得许多治理国家的方略。

她一生经历了清初三朝,此时正是政局动荡不安,斗争十分激烈的年代,也是由乱到治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里,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特殊地位,辅佐了三代皇帝,对清王朝的建立和全国的统一都起过积极作用,实是清朝开国的一名功臣。

崇德八年(1643)八月,清太宗皇太极患脑溢血突然身亡,因为他未立太子,所以那些被封为诸侯王的兄弟们和太宗的儿子们,都野心勃勃,觊觎皇位。

当时争夺皇位最激烈的是在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弟弟)和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这对叔侄之间。

而在八旗中属于白旗的两支力量支持多尔衮;属于黄旗的两支力量则支持豪格,双方厉兵秣马,拔剑相向,大有火并之势。

眼看一场争夺皇位的内部流血斗争将不可避免,这时聪明过人的孝庄文皇后,从满清正确的根本利益考虑,也为了避免满族贵族内部出现的这场血腥的自相残杀,同时也想乘机扶立自己的儿子福临。

于是她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笼络各方力量,首先取得八旗旗主中最具权威的礼亲王代善的许可;继而又得到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赞同。

这时,多尔衮虽然想做皇帝,但是深感自己力量不足,只好暂时被迫让步,接过两黄旗诸贝勒大臣“立皇子”的口号,提出要立年方六岁的福临为帝,并提出又自己和右真王济尔哈朗左右辅佐少帝,待其年长后,即归政皇帝。

孝庄

孝庄

科尔沁草原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数以百计的历史名人,其中孝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名气之大、影响之深是无与伦比的。

近年来,戏说孝庄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屡见不鲜,使广大群众对这位清朝蒙古族女政治家有所了解,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还需要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孝庄。

孝庄文皇后简介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

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

天命十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妻。

育有三女。

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号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

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

福临即位后(年号顺治),尊为皇太后。

后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皇太后。

顺治十八年,福临死后,玄烨即位(年号康熙),尊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太皇太后,后加尊号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太皇太后、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太皇太后、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太皇太后、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75岁。

二十七年上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

雍正元年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翊天启圣文皇后。

葬于河北清东陵之昭西陵。

乾隆元年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

庄妃其人孝庄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蒙汉文兼通。

广阔的草原炼就了她健美的体魄,蒙古人的习俗使她养成了开朗豪放的性格。

她13岁那年,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四贝勒皇太极,为巩固与科尔沁部的联盟来到寨桑家拜访,提出娶本布泰并于一个月后完婚。

从此,本布泰成了皇太极宠幸有加的侧福晋。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作战负伤,不久病逝,其诸贝勒在争夺汗位中,皇太极巧用计谋,被推举为大汗,继汗位后,改年号为天聪。

天聪十年,皇太极为入主中原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登上皇帝宝座,迁都盛京(今沈阳),本布泰被封为永福宫庄妃,成为五宫后妃的最后一位。

年轻的庄妃对努尔哈赤的一些政策上的失误提出了建议,皇太极采纳后,实行了满汉一体,使用和优礼汉官,改革中央机构,设立六部,仿明朝官制,缓和了满汉民族矛盾;修订了《离主条例》、《逃人法》,改善了满汉奴隶的地位,为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
人物简介
姓名: 博尔济吉特· 布木布泰 出生地: 蒙古 出生日期: 1613年03月28日 逝世日期: 1688年01月27日 享年: 75岁 葬地:清东陵之昭西陵(孝陵之南) 父亲:贝勒宰桑-布和,后被顺治帝追封为 和硕忠亲王。 母亲:贝勒宰桑-布和之妻,名博礼,清人 称其为科尔 沁次妃,被 皇太极册封为和硕贤妃。 丈夫:爱新觉罗· 皇太极(清太宗) 儿子:爱新觉罗· 福临(顺治帝) 孙子:爱新觉罗· 玄烨(康熙帝)
感情之谜
• 崇德元年,皇太极在 • 天命十年(1625 盛京称帝,册封崇德 年),13岁的孝 五宫后妃,也称五大 福晋。在皇太极生前, 庄嫁给努尔哈赤 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 第八子皇太极。 丌显赫。在后宫中受 到皇太极与宠,统摄 一切的是她姐姐宸妃。 而孝庄则位于五大福 晋之末。
不多尔衮的爱恨纠缠
• 天命十年(1625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 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天命十一年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 • 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 • 崇德八年,皇太极逝丐,多尔衮拥立其子福 临即位,年号顺治。是时,不其姑孝端文皇 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 • 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顺治帝亲政, 上徽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 • 顺治十八年,顺治帝驾崩,第三子玄烨即位, 尊为太皇太后,称昭圣太皇太后。 •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廿五日(1688年1月27 日),布木布泰逝丐,享年75岁。康熙帝将 其灵柩暂安于顺治帝葬所孝陵附近。
影视剧中的孝庄
许 晴 版 孝 庄
斯琴高娃饰孝 庄
孝庄秘史-宁静饰大玉儿
潘 迎 紫 饰 孝 庄
康熙微服私访记-林默予饰孝庄
《山河恋 美人无泪》
“清代国母”
嫁后金 靠智谋 辅佐皇太极 立顺治 安内部 权丏以退为进 择康熙 除权奸 奠定盛丐基础

孝庄

孝庄

读《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名布尔布泰,博尔济吉特氏,蒙古族。

清初,满蒙联姻,孝庄在13岁时,由她的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比她年长21岁的皇太极。

孝庄是一个心胸宽大的女人。

她与姑姑哲哲、姐姐海兰珠同侍皇太极,却始终敬爱自己的姑姑,也不曾因为自己的姐姐深受皇太极宠爱而心存怨恨。

在自古勾心斗角黑暗的后宫中,布尔布泰是个传奇。

孝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1642年,皇太极俘虏了明朝有名的封疆大吏洪承畴,想要劝他降于大清,但皇太极派出多名大臣,洪承畴则软硬不吃。

孝庄布尔布泰毛遂自荐,扮成一名汉族女子,为洪承畴送去人参汤。

先动之以情,再说明自己的身份以及皇太极求贤若渴的心情,晓之以理,最终成功将洪承畴劝降。

崇德8年,皇太极暴死,未留下任何遗嘱,一场刀光剑影的内乱一触即发。

当时,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多尔衮等人都雄心勃勃。

为了稳住朝政,避免内乱,30岁的布尔布泰利用了多尔衮的野心和他对自己的感情,将自己的幼子福临扶上了皇位,多尔衮为摄政王,自己则开始扮演垂帘听政的皇太后的角色。

孝庄一生辅佐了福临、玄烨两代皇帝。

她的智慧和仁慈为她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和尊重。

58岁时,在康熙皇帝的陪同下,孝庄重返故乡。

孝庄71岁时,康熙又陪她等五台山祭福临。

康熙十分敬重自己的祖母,孝庄病重时,为求苍天保佑孝庄早日康复,他步行往天坛读亲自撰写的祭文:“朕八岁丧父十岁丧母,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七八岁所读经书至今犹不遗忘。

当年,朕四岁的嫡子胤祜病亡,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四年后第二皇后鈕钴禄氏病亡,弟弟和硕纯亲王又病故,京城发生地震,人畜伤亡惨重,太和殿失火被毁,朕一度身体不适,暂停听政,如果没有祖母的陪伴,朕难于在痛苦和沮丧中自拔,在停止圈地,铲除鳌拜,惩处贪官污吏和十年平叛三藩之乱与收复台湾中,祖母太皇太后所起的作用旁人无以代替,举朝尽知。

如今大清繁荣昌盛,祖母太皇太后功德无量。

苍天啊,朕愿以减少自己的生命来延长太皇太后的生命,乞求上苍延长我祖母寿命吧!”孝庄的随嫁侍女,苏麻喇姑,为侍奉孝庄一生未嫁。

清代孝庄皇后的生平简介

清代孝庄皇后的生平简介

清代孝庄皇后的生平简介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为“天降贵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代孝庄皇后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孝庄皇后的生平简介孝庄皇后,一个经历了三位帝王统治时期的女人,生于1613年,后死于康熙年间,她的功绩在历史上很少有哪一位皇后与之相比,所以孝庄皇后简介对于那些不了解孝庄皇后的人来讲,就是一份宝贵而又易得的资料了。

孝庄皇后的经历是很丰富的,其中有一段就是她与清朝联姻的历史。

孝庄皇后是蒙古人,在十三岁时作为满蒙政治交好的牺牲品,嫁给了皇太极并先后被封为侧福晋、庄妃和孝庄文皇后,之后在帝王之位的更替中还受领了其他封号。

不管是在哪一个朝代,后宫中的女人都是严令禁止干涉朝政的,可是孝庄皇后就是一个例外。

一次清军俘获了一名明朝封疆大员,多人轮番劝说都没有使之屈服,后来她毛遂自荐,假扮成一个普通侍女亲自前去劝说,还每天喂其一壶参汤,最后终于说服其投入大清的阵营,孝庄皇后之名也由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不过到现在,外界对此事的真实性一直有所争议。

除此之外,孝庄皇后简介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她的功绩了。

孝庄皇后并不是一个空有美貌而无才智的女子,毕竟蒙古女子向来与那些养在深闺宅院的大家闺秀不同。

在丈夫死后,孝庄皇后尽全力辅助儿子和孙子,当朝臣们要求她垂帘时,她以不想扰乱朝纲为由拒绝了。

因此有人说清朝盛世的到来孝庄皇后可谓是功不可没,但是她的善良与才智才是后人敬佩她、铭记她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纪念她的功与名,后人尊称她为大清国母。

孝庄皇后与多尔衮有什么关系孝庄皇后在中国的历史上一般指的是孝庄文皇后,经过电视剧《孝庄秘史》的热播后人们对孝庄皇后的一生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电视剧中她与多尔衮的关系充满了好奇。

历史上人们对孝庄皇后和多尔衮有着怎样的关系有三种猜测:第一说法是孝庄皇后和多尔衮青梅竹马,可是后来她成了皇太极的妃子,在皇太极驾崩了之后孝庄皇后与多尔衮终于可以终成眷属,结为夫妻。

孝庄太后,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一个传奇女人

孝庄太后,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一个传奇女人

孝庄太后,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一个传奇女人本文导读:“孝庄文皇后”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欹翊天启圣纯徽文皇后的简称,是后人尊称。

皇太极死时,其为妃;顺治继位后,其为太后;康熙时,其为太皇太后。

她与姑姑、姐姐三人同嫁皇太极,她为了辅佐福临、玄烨两代幼主,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并因“太后下嫁”成为清初三大疑案之首,流传社会二百余年。

孝庄文皇后在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度过了75年岁月后,在北京因病去世。

依制理应运送至沈阳北陵,在皇太极的昭陵旁就近建陵入葬,但令人不解的是孝庄文皇后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一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祖母孝庄文皇后建陵,其梓宫在暂安奉殿停了38年之久,而最终于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孙胤禛安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地宫内。

究其原因,野史、正史、演绎、传说,众说纷纭。

传说一“清世虽不敢言朝廷所讳之事,然谓清世祖之太后下嫁摄政王多尔滚,则无南北,无老幼,无男妇,凡爱述故老传说者,无不能言之。

”这是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孟森教授所言。

的确,自清朝入关以来,孝庄下嫁多尔滚之事,秘闻野史,文章累见,故事演绎,广为流传,《清史演义》、《清宫秘史》、《皇宫五千年》都有不同版本的描写,并称为清宫疑案。

因此,民间传说,因为孝庄与小叔子多尔滚有染,关系暧昧,或说有奸情,或说下嫁,总之不守妇道,有伤大雅,令皇子皇孙感到耻辱和羞愤,所以将其埋在陵园外,让她为子孙后代看守大门,日夜孤寂,风雨独捱,以示惩罚。

传说二古来规制是帝后合葬,即使不能同穴,其陵亦应相伴,如顺治帝的两个皇后与顺治死的时间前后相隔不久,随帝同葬孝陵,另一皇后卒于顺治死后56年之久,因孝陵封闭太久不宜打开,便葬于孝陵东侧不远处,定名为孝东陵。

因此,按规制孝庄文皇后应运送至沈阳北陵,在皇太极的昭陵旁就近建陵入葬。

但因为生前有下嫁小叔子之事,自绝于前夫,不敢玷污先皇的万年吉地,便选择了离北京较近的清东陵安葬。

历史趣谈: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历史趣谈: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导语: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逝,皇太极逼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殉葬。

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以“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拥皇太极嗣汗位。

皇太极“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逝,皇太极逼大妃乌拉那拉氏阿巴亥殉葬。

代善与其子岳托及萨哈廉以“才德冠世,当速继大位”拥皇太极嗣汗位。

皇太极“辞再三,久之乃许”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天聪四年,皇太极以阿敏弃守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的罪名,将其终身幽禁。

五年,莽古尔泰同皇太极发生口角时,竟拔刀相向。

皇太极借机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衔。

至此,四大贝勒,仅剩他和代善两人。

天聪六年正月,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突出汗位独尊地位。

皇太极仿明制,设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

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

集中了汗权,加强了专制统治。

为了联络西藏,大力扶植和宣扬喇嘛教。

为了拉拢蒙古,清初的后妃多为政治联姻,蒙古科尔沁部的哲哲成为皇太极的大福晋,顺利成为了皇后。

之后哲哲的两个侄女也嫁给了皇太极,一个就是布木布泰,另一个是布木布泰的亲姐姐海兰珠。

皇太极的十四个女儿,十个嫁去了蒙古。

为了扩大兵源,创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

皇太极在国内大力实行改革时,并没有放弃努尔哈赤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

他认为要战胜明朝,首先要征服蒙古和朝鲜,这既可以解除后顾之懮,又可以利用他们的力量,共同对付明朝。

皇太极二次入侵朝鲜。

朝鲜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沈阳为人质。

皇太极对蒙古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政策。

首先争取与察哈生活常识分享。

孝庄文皇后与科尔沁蒙古族对满清的影响

孝庄文皇后与科尔沁蒙古族对满清的影响

孝庄文皇后与科尔沁蒙古族对满清的影响摘要:孝庄文皇后是清朝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孝庄出身科尔沁蒙古贵族家庭,在宫中的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

孝庄生活在明清易帜的政治漩涡中心,一生经历了清王朝的三个创业时期,抚育出两代很有作为的子孙皇帝,是清初政坛一言九鼎的“无冕之王”。

她继续贯彻太祖太宗以来与蒙古诸部通婚结盟的国策,这些政治性的婚姻,一则巩固并发展了满蒙关系;二则稳定了顺治帝的统治。

充分肯定了满蒙联姻及科尔沁蒙古对满清民族与政权的影响,特别肯定了孝庄文皇后这位蒙古民族杰出女性的“突出”影响。

关键词: 孝庄文皇后科尔沁蒙古贵族满蒙联姻影响一、孝庄文皇后的一生与历史功绩孝庄文皇后(1613-1687),博尔济吉特氏,名字叫布木布泰,内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是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图哈萨尔的19世孙女。

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三月,13虚岁时便嫁给了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比她大20岁的皇太极。

她两岁时,其姑姑哲哲嫁给了皇太极为嫡福晋,即后来的孝端文皇后。

9年后,即后金天聪八年十月,其26岁的姐姐海兰珠也嫁给了皇太极。

姑侄3人同事一夫。

孝庄文皇后才貌双全,能通读蒙古文、满文、汉文,“无他玩好,而独嗜图史”。

她嫁皇太极之后,经常一起学习,爱读《三国演义》,因此, 她了解并研究诸葛亮、成吉思汗等人的治国方略和用兵之术。

她还会作诗、弹琴、绘画,又成熟贤惠,深得皇太极的宠爱。

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结合,使布木布泰这位蒙古族女性肩负起了她一生的历史重任,为满蒙关系史上写下了重彩的一页。

为满族的振兴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636年,皇太极被拥立为皇帝,定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并定族称为“满洲”,即今满族。

崇德元年,皇太极册封后妃,布木布泰被册立为次西宫永福宫庄妃,成为五宫后妃中最年轻的一位。

皇太极称帝时册立的五宫后妃全部来自蒙古部族,其中三位是科尔沁部的,即被封为庄妃的布木布泰,她的姑姑被封为正宫皇后,她的姐姐被封为宸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的无冕女王──孝庄文皇后
在清王朝的近三百年的历史当中,大家可能都关注历任皇帝的政绩。

然而大家绝不能忽略了这位女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庄文皇后,清朝历史上一位真正的无冕女王。

能与唐周时期的则天昭仪平起平坐的,也就是她了。

孝庄文皇后是我国古代一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

她在民族矛盾及满洲贵族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形势下,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6岁的儿子福临和8岁的孙子玄烨)登基即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领朝纲,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宏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她没有任何头衔,也不要政治名义。

虽然朝臣一再奏请她“垂帘听政”,但她只是以一位妻子(妃)、母亲(皇太后)、祖母(太皇太后)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

不论她作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

孝庄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她13岁进宫,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孙子康熙这样评价他的祖母:“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近日成立。


有人说孝庄是清代前期的政治家,还把孝庄和慈禧相提并论。

孝庄虽然有从政的能力,也经常向顺治、康熙面授机宜,出谋划策,但她不像慈禧那样过多出面参政。

据记载,康熙年幼主政,安徽桐城一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来北京,上书朝廷,敬请孝庄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孝庄婉言谢绝,作为母亲、祖母,孝庄投入更多的是对两位皇帝品行的教育。

如康熙有吸大烟的恶习,后来孝庄晓之以理,好言相劝,硬是让当上皇帝的康熙把烟戒掉。

孝庄一生节俭,在宫中经常身体力行倡廉拒侈。

有史料记载,清朝初期,由于战事频繁,国库空虚,孝庄就把后宫节省出的钱财和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犒赏将士。

每有自然灾害,她在宫里带头捐钱捐物给灾区。

顺治、康熙父子对她十分孝敬,每及孝庄生日,必大摆筵席,隆重庆贺。

孝庄感到如此奢侈必将造成不良影响,便坚决下令停办筵席。

孝庄和慈禧(以正统的爱新觉罗氏来看,并不把叶赫那拉氏看成是真正的满洲族)都是外族嫁入满洲的女子,但其二人对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却起了截然相反的作用。

前者可以说是前清盛世的缔造者,而后者则是晚清历史的终结者。

同是外族女子,对满洲的历史来说却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真是历史的巧合。

政治方面:
孝庄太后所处的前清时代,皇权还远没有达到清末那么至高无上的高度,真正决定朝中大事的是“八旗议政会议”。

所以孝庄的权力也就不可能有多大;慈禧则不同,她当时在政
府中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人可与之抗衡。

所以说,慈禧应该有和武则天相仿的权力,孝庄和她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孝庄当时更多地表现为周旋在摄政王和诸位亲贵大臣们之间,对朝政没有过多的干预;慈禧有垂帘听政的权力,直接干预朝政,指挥了包括废除科举、甲午战争、推行新政等重大国家决策,其权力是孝庄无法比拟的。

但孝庄却还是对前清制度在太祖、太宗两帝的基础上的逐步完善起了很大作用,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教育后代:
皇太后的一个重要工作是为皇家培养接班人,这项工作孝庄远比慈禧做得出色。

朱浒认为,顺治和康熙比光绪和宣统更有作为,这是显而易见的。

慈禧是只知专权,不知教养,对教育下一代的工作根本不重视,她选择皇家接班人的标准,只是考虑自己能否继续掌握大权,接班人只要听话就行,水平无所谓。

而孝庄则不是一个弄权的人,她还是为了大清的基业慎重地进行这项工作,顺治和康熙都是八九岁当皇帝,已经能够略微看出一些未来的发展,而且孝庄对他们进行了苦心教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