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很了不起!

合集下载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它给了我无限的乐趣,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

我爱读书,读书真让我着迷。

我,一个十足的“书虫”,在这个世界上,我如果没了书,就等于没了性命,我常说:“书,就是我的性命,如果谁弄丢了我的书,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书让我着迷到天花乱坠的地步,我读书,就等于在“吃书”。

所以,我还会被别人叫做“吃书虫”。

给你们讲一个我读书的事例吧: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2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他让我着迷。

最让我着迷的是读书。

我喜欢读书是因为高尔基说过:“书,要算人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高尔基把书说成奇迹,说明书是可以创造奇迹的东西。

所以重那次开始我就爱上了读书。

在这几个月中我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上下五千年》等一些书籍。

从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当你拿起奥斯特洛夫斯基缩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会令人发指。

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面对困难是如此的不屈不挠,如此的坚持不懈,让你深省。

现在我学会了怎样选择好书。

好书就是与你想的类型一样,还对你有帮助的书。

不能选择对你没有一点好处的书。

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好书是使人开卷时会有所求,而闭卷时有兰益处。

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

读书真让我着迷作文3在我的世界里,有一片蓝天,有一方优土,那里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踢球、画画儿、手工制作……在这众多的爱好中,我还是对读书情有独钟。

我爱好读书,不论吃饭、上厕所、睡觉,我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然后饱览一番;爱好读书,还让我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记得那一次,好好和姑姑要包饺子,一切了了,就差擀面棒,妈妈对我说:“宝贝儿,去把擀面棒拿来。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

能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定成大器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XX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

这句话对于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有着深刻的启示和警示。

“书读百遍”,意味着我们读书要用心、细心、耐心。

读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我们专心致志,认真钻研。

有些人一本书读几个小时就能读完,但很多时候他们也许只是形而上地读了过去,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

而“书读百遍”,则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反复推敲,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其义自见”,则是指,只有经过不断的读思、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从书中领悟其精髓,才能由浅入深、逐步理解书中道理。

有别于课堂上简单的阐述和理论,读书是一种深入思考的过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

只有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我们才能慢慢进步、逐渐掌握知识,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价值。

这句名言还告诉我们,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我们耐心和坚持的。

每一次读书都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每一个细节都将成为我们不断提升的推进力。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将书读懂,更要注重理解书的精神内涵,以此来指引自己的人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名言不光是关于读书,更是关于人生。

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用心去看待、锤炼和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的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最后,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和归纳。

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补充和扩展,更是对我们对自己思考和人生态度的改善。

读书如同一次旅程,有其所在,也有其归宿,而这中间的路程,是我们不断思索、不断寻找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和思考,不断审视自己的思路和行为,才能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物事例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物事例

古代珍惜时间的人物事例有:
1.司马光: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了不起的大学
问家。

他小时候为了训练自己的记忆力,常常花比别人多两三倍的时间去记忆与背诵书上的东西。

他住的地方除了书本,只有非常简单的摆设:一个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做的枕头。

就是凭着这种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司马光与他的助手,花了整整19年时间,编成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

2.董遇:“三余”读书。

他曾经和哥哥董季中捡拾野稻卖钱维持生
计,每次总是携带着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

董遇对《老子》《左氏春秋》深有研究,并且有著作发表。

有人向他求学,他说先把书读一百遍吧,又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求学的人苦恼地反问,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啊。

董遇告诉对方,我们应该利用“三余”的时间,什么是“三余”时间呢?
冬天是一年的剩余,夜晚是白天的剩余,雨天是晴天的剩余。

只要用好了这“三余”时间,也就有时间读书了。

名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

名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

名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故事在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倾注大量时间和努力阅读书籍,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这些名人通过阅读,开拓了视野,增加了智慧,进一步塑造了他们的品格和思想。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杰斐逊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对阅读的热爱是众所周知的。

据说,他曾经说过:“我在我的生活中用来驱逐忧虑和痛苦的任何时候,都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

”杰斐逊的图书馆中收藏了数以千计的书籍,涵盖了各种学科和主题。

他的阅读范围从哲学和政治到艺术和科学,无所不包。

通过广泛的阅读,杰斐逊对政治理论、宪法原则和世界历史有了深入的理解。

这些知识不仅为他在政治舞台上的成功提供了基础,也使他成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

另一个例子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一直被公认为文学的经典。

狄更斯在年轻时就开始了阅读,他用阅读来逃避贫困的生活和艰辛的工作。

他通过大量阅读来培养写作技巧和提高文学素养。

狄更斯一生中读过无数的书籍,这些书籍启发了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他写作的灵感来源。

他通过刻苦的努力和不断的阅读,发展出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困、不平等和人性的黑暗面,引起了社会改革的关注和行动。

这些名人的故事告诉我们,阅读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正如这些名人所展示的,只有通过百遍阅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意义,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洞察力。

因此,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阅读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和无穷的乐趣。

我们应该向这些名人学习,投身于阅读的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挖掘知识的宝藏,并将所学所得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个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所以,让我们向名人们致敬,并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坚持不懈地阅读吧!。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

《100个基本》——松浦弥太郎的人生信条怎样过都是一生,怎样活都无可厚非,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为了给他人评判。

吃饭、睡觉、工作、游戏、消磨,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没有追求,一天天地度过,这样的一生也是一生,也许,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总得生活下去,总得打发时间,只要不做坏事,便没有大差。

只是,若回头看,不免是一片空白与模糊,日复一日而已。

【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1、一切自己负责。

指责他人也无济于事。

任何时候,不要推卸责任,不要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与自己有关,都应从自己入手,首先解决自身的问题。

2、舍弃自尊,凡事忍耐。

忍耐是一种教养,是对自己自尊的维护。

没有什么事值得自己大动肝火,保持平心静气,若觉得无法忍耐别人,请注意,自己的失控是否也会让别人无法忍耐呢。

3、简单地生活。

要做的事,保持一点点就好。

即使是好的追求,也不要太贪心,什么都想做,结果就是什么也做不成。

4、不对过去说谎。

坦然地面对过去的自己!无论对与错!无论好与坏!然后,向前看,重新塑造自己!5、做被钱喜欢的工作,过被钱喜欢的生活。

钱是有用的,把它当朋友一样善待,不要滥用。

6、最重要的工作,是规律生活和健康管理。

健康是一切的根本。

7、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到下一个人。

比如,离开洗手间的时候,把地上的水擦干。

8、抢占先机、确认工序、准备充分、仔细作业。

不打无准备之仗,凡事有备而为,就是这样吧。

比如,买花之前先把盆和土备好。

9、沟通,就是为了传达爱愿。

有时候,的确需要多说点话,让对方明白自己,避免误解。

10、幸福,是人与人之间深刻的联结,和深深的羁绊。

有牵挂,被牵挂,就是一种幸福。

11、不破坏,不失信。

不汲汲以求,不放弃。

确定要做的事,坚持不放弃。

12、栽培,守护,坚持。

任何关系想要长久,都需要用心维护。

13、愈是小的承诺愈要信守。

以小见大,不因恶小而为之。

万事不可随意。

14、放大镜和望远镜。

目光放得远一点,不局限,不受限。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1《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他会带一本书。

让我感叹不已。

在漫长的旅行中,能有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有人会问我,如果我环绕世界的话,最想带什么呢,我会回答:我会带一本世界地理书。

或许有人会惊讶:“你还不如带一副扑克牌自己打着玩呢!,或者带着一堆好吃的东西,一路可以享受了”“不。

”我会坚定地回答。

如果你到一个地方连有什么有名的风景都不知道,连有什么名胜古迹都不清楚,你独自驾舟环绕旅行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呢,不如在自己的温柔小屋睡大觉呢。

所以,我认为,独自环绕世界旅行,最好的选择是带一本地理书。

你可以根据航行的距离来判断这是在哪个国家,然后将书上对这个国家的介绍印在脑子里,当你再看到这景物时,就会有了一定的大概了解,特别是名胜古迹,不提前对其历史文化进行学习、研究,你能看出名胜古迹的深厚内涵吗?朋友,无论出门、在家,都拿起书来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们最珍贵的精神食粮,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让我们多读书吧!《走遍天下书为侣》优秀读后感2《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周游世界务必要带一本书,可见书在作者心里的位置之深,好似朋友,又似家人,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比喻,朋友家人,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挚。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

我也喜欢书,可是如果我周游世界,我却做不到只带一本书!作者那么喜爱书,可以读上百遍,可以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而现在我们读两三遍就厌烦了,我们和作者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如果我们从现在做起,利用空余时间,比如:下课了,吃完饭了,写完作业……都可以看一会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是出自于《易经》的“周易”卦。

“周易”卦是八卦之一,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易》挂名辞理,通乎象数之道,何以明焉?曰:书契百篇、子卩百篇,百篇之中,其义自见。

”这句话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读《易经》一百遍,会懂得其中的精义。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而读书之道也是千古不变的规律。

每一个读书的人,都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背后的内涵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我们来探讨一下这句话所蕴含的内涵。

不难发现,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在于“反复”,也就是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理解其中的精义。

这和我们所说的“熟能生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如同一个运动员要想练就一身好的技艺,就需要不断地重复练习一样,读书也是如此。

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精华。

在当今的社会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

这就导致了许多人读书“一望而过”,对书中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现状,我们更需要强调这句话所蕴含的内涵。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多地静下心来,通过反复的阅读来深入理解书中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也告诉我们,要想获取真正的知识,就需要下苦功夫。

读书是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仅仅是表面上的浏览,是无法理解书中的精髓的。

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才能够真正地领会书中的精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读书是需要耐心和毅力的。

有时候,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理解不了的地方,甚至会感到枯燥和无味。

只要坚持不懈,通过反复的阅读,总会找到其中的门道。

名人读书事例素材摘抄100字

名人读书事例素材摘抄100字

名人读书事例素材摘抄100字1. 孔子韦编三绝:孔子勤奋读书,常常废寝忘食。

他把自己的书都写上编绳,以便翻阅。

他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因此韦编三绝,成为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楷模。

2. 孟子牛角读书:孟子小时候在家读书,家贫无力购买灯油,于是他借用牛角灯盏,夜以继日地苦读。

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美名。

3. 荀子论读书:荀子认为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下苦功夫。

他提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观点,强调反复阅读才能领会书中的深意。

4.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为了专心读书,三年没有去看园中的景色。

他的努力和专注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5. 司马迁负重致远:司马迁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一个史学家,但司马迁对历史的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他读书破万卷,历经磨难,最终写出了著名的《史记》。

6. 班固投笔从戎:班固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文学才华,但他并不满足于此。

他曾投笔从戎,参加了军队,经历了许多艰辛。

最终,他写出了《汉书》,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

7. 郑玄囊萤映雪:郑玄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他小时候家境贫寒,没有钱买灯油。

于是,他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的勤奋和聪明才智使他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经学家。

8. 王羲之临池悟道: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琢磨技巧。

一次他在池塘边练字,忘了时间,直到傍晚才回家。

回家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和鞋子都被池塘中的水浸湿了。

他的悟性和执着精神使他成为一位书法大师。

9. 谢安东山再起: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名士,他曾经隐居东山多年不出。

后来,国家发生战乱,他被召回朝廷担任要职。

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使国家安定了下来。

他的才华和智慧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之一。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学习即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学习即重复

学习即重复(凡是把书读100遍的人,必成大器)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博士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真正的英语教学已经在中国失传了。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

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

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30岁博士毕业,一直都是考生,“华北之大,放不平一张书桌”。

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文字、印刷、电脑引发了人类历史上三次学习的革命。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中国英语教育的失败在于,学生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有些英语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全世界2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是犹太人,而犹太人仅仅占世界人口的千分之三。

每两个成年犹太人就有一个博士,美国的大学每三个教授就有一个犹太人。

在欧洲,每四个医生就有一个犹太人。

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犹太学生的比重曾经达到了43%。

犹太人的母语是希伯来语,在希伯来语中,“学习就是重复”。

在犹太法典《塔木德》中有这样一句话:“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故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故事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故事有一个小镇,那里住着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

他的名字叫做张明。

张明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有学问的人,他写的书深受人们的喜爱,销售一直非常火爆。

然而,有一天,张明开了家书店。

这个书店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历史书籍。

人们常常会来这里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也会来寻找灵感。

有一天,一个陌生人来到了书店。

他穿着一身旧旧的衣服,脸上的皱纹深深地刻在他的脸上,他的眼神透露出一种沧桑和智慧。

他走到张明的面前,微笑着说:“你好,我听说你是这个小镇最有名的作家,我想找你请教一个问题。

”张明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陌生人坐下。

他对陌生人说:“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只要我知道的,我都会尽力回答。

”陌生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我听说你有一本自己写的书,名字叫《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这本书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张明听了陌生人的问题,微笑着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事实上,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我自己的经历。

”他继续说道:“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是一个非常懒散的人,总是抱着一本书在家里度日。

我父亲常常对我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书籍中蕴含的意义。

”“但是,我看了很多书,却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

于是,我问父亲‘读了一百遍还是不懂,该怎么办呢?’”张明回忆起年幼时的那一幕,微笑着继续说道:“我的父亲看着我愣愣地呆在那里,微微一笑。

他用温和的声音说道‘读不懂并不可怕,因为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慢慢地领悟。

有时候,我们需要静心读书,让书中的意义慢慢地熏陶我们的心灵。

’”张明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听了父亲的话,决定静心读书。

每天,我都会选择一本我喜欢的书,反复地阅读,并试图理解其中的意义。

有时候,我不断地回过头去看,有时候我会闭上眼睛,让自己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时间过去了很久,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话。

如果我们真正用心地阅读,我们会发现书中隐藏着很深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验。

与其读100本书,不如读一本流传千年的书100遍

与其读100本书,不如读一本流传千年的书100遍

与其读100本书,不如读一本流传千年的书100遍
认知水平高的人,专注于“底层逻辑”。

圣人“前知五百年,便可以后知五百年。


不是因为他们有预卜先知的本事,而是因为,这个世间的底层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只要对于过去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便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的规律,一旦发现了最为本质的规律,那么,就会一通百通。

古人虽知识有限,却见识卓著;今人虽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却流于浅薄。

就在于古人专而精,务求求真;今人博而浅,浮躁求快。

为何那些经典历经千年而不朽,就是因为那些经典阐述的,是底层逻辑,而底层逻辑,纵使时光流逝,却不会发生变化。

有的人,一年要看100本书。

个人以为,对于有的人来说,这种读书方式是有害的。

李小龙说:“我不害怕会一千种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种腿法练了一千遍的人。


读书越多,越容易流于浅薄,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大脑越容易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与其读100本书,却都流于浅薄,不如读一本流传千年的书,读一百遍。

唯有深刻的从自己心中生发出来的思想,才是有生命力的;唯有深刻的扎根于底层逻辑的思想,才拥有“扭转乾坤”的威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事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事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事例
1. 你看那赵括,纸上谈兵多厉害啊,可到了真正打仗的时候却一败涂地,这不就像是书没读透,只知道表面意思,却不理解其中深意吗?而那些真正读懂书的人,就像诸葛孔明,不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厉害之处啊!
2. 想想看,我们小时候读童话故事,第一遍可能就看个热闹,等多读几遍后,是不是就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啦?这和我们学习知识是一样的呀,反复读,才能理解得更深刻呀!
3. 还记得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吗?他那么努力读书,一遍又一遍,最终成为了大学问家,这不正说明了多读才能明白更多吗?
4. 大家都知道孔子吧,他可是读了好多好多的书,不断地研读,才领悟到那么多深刻的道理,难道这不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典型吗?
5. 就说学英语吧,一篇文章读一遍可能很多单词都记不住,语法也搞不懂,但多读几遍后,是不是感觉就不一样啦?这不就跟读书一个道理嘛!
6. 古代那些诗人,像李白、杜甫,他们的诗不也是反复吟诵后才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吗?这就是反复读书的魅力呀!
7. 你身边肯定有学习好的同学吧,他们是不是对课本知识特别熟悉?那就是因为他们反复去读,去理解呀,这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是一样的吗?
8. 再想想我们读小说,第一遍可能只是关注情节,多读几遍后才能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这难道不是在验证这个道理吗?
9. 学画画也是这样啊,一开始可能画得不好,但反复练习、反复琢磨,不就会越来越好吗?这和读书是一样一样的呀!
10.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新东西,只有不断地去读、去学,才能真正掌握呀,难道不是吗?所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的是太有道理啦!
我的观点结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绝对的真理,我们只有不断地去反复读、反复理解,才能真正从书中汲取到知识和智慧。

书读百遍

书读百遍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这是俄国文豪高尔基对读书的感悟。

的确,多读书读好书对一个人的帮助非常大。

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也能感悟到读书的好处。

但是,许多人也因此被“误导”了。

一般名言警句中都是提醒世人多读书,而没有教人怎样读书,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书读的越多越好,却没有领悟书中的道理及精华,而书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却因不懂而忽略或跳过。

可书中的精华就在这些句子中。

怎么办呢?那只有一个办法——多读几遍。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对此也深有体会:前不久,我校开展了“古诗考级”活动,即选120首古诗,按难度大小平分为六级,考上几级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品。

我挺感兴趣的,就暗下决心:要把所有古诗都背下来。

一、二、三、四级的古诗对我来说自然是小菜一碟,没用一个星期就都搞定了。

可五、六级就不同了,全是一些陌生的长篇诗,而且诗句意思难懂,又无诠释,几天下来,勉强能背几首,还容易忘记,弄得我束手无策。

正在这“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爸爸来告诉我他以前的读书妙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经他这一点拨,我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当然也不是死读,而是细细钻研品味。

久而久之,我不仅能理解诗句意思,熟练背诵,甚至还能想象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让我融入诗的意境。

就这样,我成为全班第一个六级全通过的人。

这个道理在阅读书籍上也可见一斑。

我从小是个“三国迷”最近又向古文版“进军”。

古文版的《三国演义》可没那么容易懂,一个字有多种意思,让人摸不着头脑。

于是,我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句子,再结合上下文猜测字、词、句的意思。

这样虽不是百分之百准确,不过多接触这样的古文,也能“对号入座”,理解全文。

总而言之,能多读书固然好,但能反复细读并理解意思更可贵,因为书中的意思都会被你掌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难道不是一个永不更改的真理吗?602中队叶桂池。

把一本书读一百遍,最终你也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

把一本书读一百遍,最终你也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

把一本书读一百遍,最终你也会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掌握一千个基础单词,就掌握了英语世界的90%,也就是四两千英镑。

2000个基本单词的重复占任何报纸、书籍、试卷文本的95%。

2000 基础单词是铺路石,阅读就是重复简单的事情,用铺路石把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读书是积累,读书是重复,读书是循环,读书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读书是踏入“知、熟、精、专、精”的阶梯和转型”。

犹太谚语说:“学习就是重复。

”塔木德说:“说 101 次比说 100 次更好。

”强调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也说,“只要你把一本书读100遍,你就有阅读世界上任何一本书的能力”。

12岁的犹太孩子那时候,《旧约》和《三国演义》一样厚,每个人都读了100遍。

《旧约》不仅是一本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巨著。

在中国,像《三国志》这样厚的书能读一百遍的人很少,只有三个人:一个是巴金,把《古文观志》读了一百遍;另一个是自相矛盾的,读《红楼梦》100遍;另一个是苏步青,小时候放牛的时候把邻居的残本《三国志》看了一百遍。

在中国,一本书读100遍就是大师。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并将其写进了经典的《塔木德》。

为什么世界上任何一本书读100遍都能看懂?为什么读100遍书的人都能成为大师?这是这位读者寄给我的书照片中的全文。

很多人看到这种文字,都会把它当成励志文体,鸡汤文。

我还是愿意继续写这一段,写的更实在。

一本书读100遍,你可以读遍世界上任何一本书书?看来我们很容易找到反例。

比如一个人读了100遍《三国演义》,从来没有学过英语,然后直接去读莎士比亚的英文原著。

我估计他马上看完的可能性接近于零。

再比如把高中数理课本看一百遍,直接去看爱因斯坦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论文)或者冯·诺依曼的《量子力学数学原理》,有可能完全理解(或理解60%)接近于零。

因为知识上有差距,比如微积分、微分方程、线性代数等数学知识还是一片空白。

自然科学就像一座建筑。

基础不好,顶上去还真是上不去。

读书的名句摘抄

读书的名句摘抄

读书的名句摘抄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例子:哇塞,你想想看,读了那么多书,就像拥有了神奇的力量,写起文章来那不是思如泉涌嘛!就好比厨师有了丰富的食材,能做出各种美味佳肴呀!读书真的太重要啦!2.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例子:哎呀呀,立志要认识所有的字,读完所有的书,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志向啊!这就好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要去探索所有未知的领域,难道不令人钦佩吗?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例子:晚上点着灯,早上鸡叫就起来读书,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这就像运动员为了夺冠,每天早起训练一样,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4.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例子:那些经典的书啊,读一百遍都不会厌倦,反复读还能深入思考出其中的道理,这不就像和一个智慧的老人聊天,每次都能有新的收获嘛!5.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例子:鸟儿想高飞得先振动翅膀,人要上进就得先读书呀!这多明显呀,就像要盖高楼得先打牢地基一样,读书就是我们进步的基石呀!6.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例子:读着读着书,都没发现春天已经过去了,时间多宝贵啊,就像金子一样!这就跟我们玩耍的时候,不知不觉天就黑了是一个道理呀,时间过得太快啦!7.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

”例子:好的文章大家一起欣赏,有疑问就一起分析,这不就是我们和朋友一起讨论问题嘛!就像一起破解一个谜题,多有意思呀!8.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例子:对书痴迷的人文章肯定写得好,对技艺痴迷的人技术肯定很棒呀!这就像喜欢画画的人,画出来的画肯定好看一样,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嘛!9.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例子:要立身首先得学习,而学习呢又以读书为根本,这就跟盖房子先得打基础是一样的呀,没有读书这个基础,怎么能有好的人生呢?1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例子:如果不是内心淡泊就没办法明确志向,如果不是内心宁静就没办法到达远方,这就像在喧闹的集市里,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一样,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想得更远呀!。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认真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认真读书学习的名言警句

【导语】学习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虽然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只要努⼒解决这些困难后,你将会感觉到⽆⽐的轻松与快乐,所以我想让⼤家和我⼀起进⼊学习的海洋中,去共同享受快乐。

整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知,认真读书学习的名⾔警句”,感谢⼤家的阅读⽀持,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篇⼀:励志学习名⾔警句 1、没有汗⽔,你就没有成功的泪⽔。

2、没有热忱,世间便⽆进步。

3、含泪播种的⼈⼀定能含笑收获。

4、少壮不努⼒,⽼⼤徒伤悲。

5、读过⼀本好书,像交了⼀个益友。

6、只当观众的⼈永远领不到⾦牌。

7、书读百遍,其义⾃见。

8、世上最累⼈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

9、⾏动是成功的阶梯,⾏动越多,登得越⾼。

1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1、别想⼀下造出⼤海,必须先由⼩河川开始。

12、今天流下的⼝⽔将变成明天流下的泪⽔。

13、⽼师真想在下节课看到你更出⾊的表现! 14、出门⾛好路,出⼝说好话,出⼿做好事。

15、知识好象砂⽯下⾯的泉⽔,越掘得深泉⽔越清。

16、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下⼦不要学很多。

1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18、书到⽤时⽅恨少,事⾮经过不知难。

19、意志⼒缘于持续的⾏动⾃动⾃发明确的⽬标。

2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知。

21、⼀个⼈的破产是绝望,的资产是希望。

22、⼈的⼤脑和肢体⼀样,多⽤则灵,不⽤则废。

23、学问对⼈们要求的紧张和的热情。

24、只会在⽔泥地上⾛路的⼈,永远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

25、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26、爱迪⽣失败⼀万次才发明灯泡。

失败⼀次不必担⼼。

27、⼈的⼀⽣,可以有所作为的时机只有⼀次,那就是现在。

28、⽵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敢于冒尖。

29、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胆发⾔就是好样的! 30、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学记》的教育智慧

《学记》的教育智慧

《学记》的教育智慧【书籍定性】《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的著作,其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值得今人充分挖掘、领悟。

【经典归属】《学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礼记》为“五经”之一(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产生时代】《学记》成书于战国时期。

【思想渊源】《学记》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学记原文:】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

书读百遍的人物素材

书读百遍的人物素材

书读百遍的人物素材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

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

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

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

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

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

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

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

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

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

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

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

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是一位数学大师: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一位伟大的数学大师
读了《德道经》,老子可是用“数”的大师啊——数学大师!
他始终居于零,用于一,运于二,演于三,取简而不用繁,很简洁、轻松地将宇宙天地万物,全都囊括于其“大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中。

老子《德道经》文中,直接用“无”高达89处之多,以无为“0”之意者,也占了较大比例。

人们称数学为“科学的无冕之王”。

几千年以来,科学之王的数学,为人类屡建奇功。

数学在老子手里深得其义,运用娴熟。

他运用一个“0”和一个“1”,将其道德哲学理论完全地数字科学化。

凡能数字科学化才能称之为上乘的学问!
老子的哲学思想就能够数字化,他把握住关键的两个数字——“0”和“1”。

这在哲学界、在整个世界,也是无出其右的首创。

遗憾的是,中华子孙没有深得老子“0”和“1”二进制运算中的个中三昧,没体悟到,数学界未能早于西方破解这种二进制的算术。

这与唐代以后我们逐步地丢失背离了老子《德道经》的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这种背离,使我们民族缺少了真正的大智慧者精神的滋养和启迪,这是整个民族的痛楚。

我们自己未能承袭老子的大智慧,但在1679年,与牛顿共享创立微积分盛誉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撰写了《二进制算术》,成为二进位制的发明人。

老子的理念,“0”和“1”早就阐述得非常清楚,启迪了西方科学家,我们的数学家就是没有发现它。

莱布尼茨还特地制作了一个纪念章,献给对二进制感兴趣的奥古斯特公爵,上面用拉丁文写道:“从虚无创造万有,用一足够了!”
这与老子《德道经》的“道生一”、“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何其神似啊!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莱布尼茨在数学界已经深得数析法的真髓——道德的真髓,道德真髓在数学上的表现,被他所掌握了,真是令人赞佩不已。

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史学家,直到近几十年还瞧不起这个“0”,瞧不起这个“1”。

只有极少数的学者,勉勉强强地点头承认老子的哲学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这个“朴素”中的数析法,却被西方科学界善加利用,推动了整个西方科学迅猛地发展,将我们远远地抛在他们身后。

因为我们自己长期否定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肯、不能、不愿意主动地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因而也不能接续精神文化的断代期,也发现不了祖先存留给我们丰富而宝贵的财富。

把一本书读一百遍的人,很了不起!
70年前的中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能够用英语上高等数学课。

今天,清华大学的学生阅读美国小学生的数学课本有语言障碍。

无论英语还是汉语,今天的硕士生,不如70年前的中学生。

70年前的教育,是“先念书、后读书”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中学生花200小时学英语,一年而能读林肯传;今天的教育,是老师辛辛苦苦、满头大汗“替学生学习”的教育,是千斤拨四两的教育——中学生花4000小时学英语,7年而不能读安徒生。

那时候的老师,几乎没有人得咽炎;今天的老师,几乎没有人不得咽炎!
那时候,培养人才的效率,与犹太人相比都毫不逊色。

西南联大几千人,留在大陆的有118人成为院士,去了台湾的成大器者并不比大陆少,去了美国的有世界级数学大家陈省身,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一大批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燕京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年招生300多人,1919年创办,1952年结束,历时33年,前后共计9988位学生,产生了33位院士,91位学科奠基人。

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感慨:“大学之谓,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今天的学生,从6岁步入校门,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毕业,一直都是考生——一个忙于做题而无暇读书的学生,不可能成大器;一个忙于考试而无暇读书的民族,不可能有希望!
念书是修路,读书是走路。

用读书的方法念书,用走路的方法修路,必然失败。

许多人甚至有些老师,也不明白念书与读书的不同。

犹太人格言说:“学习就是重复。


犹太法典《塔木德》说:“念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强调的是重复的价值。

《塔木德》还说:“只要把一本书念100遍,你就有能力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


犹太小孩在12岁的时候,人人都把相当于《三国演义》那么厚的《旧约全书》读了100遍。

《旧约全书》不仅仅是圣经,更是一部文学名著。

美国政府为青少年开列了100本必读书目,排在第一位的是《独立宣言》,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旧约全书》。

在中国,把三国那么厚的一部书读100遍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三人:一位是巴金,把《古文观止》读了100遍;另一位是茅盾,把《红楼梦》读了100遍;再一位是苏步青,童年放牛时把邻居家一部残缺不全的《三国》读了100遍。

在中国,凡是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没有一个人不成大器。

犹太人人人把一本书读了100遍,因而人人都成大器。

犹太人的祖先在500年前就感悟到了这样的道理,将此写进了经典《塔木德》。

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就能读懂世界上的任何一本书?为什么把一本书读100遍的人,人人都能成大器?
念书,就是重复。

重复是人类语言的规律。

尽管英语单词数量巨大,百万之众。

然而,1%的单词构成99%的文字,99%单词构成英语1%的文字。

1000常用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0%的文字;1000常用单词最重要,掌握这一千单词就掌握了英语90%的天下,这就是四两拨千斤。

2000基础单词的重复构成任何一份报纸、书刊、试卷、95%的文字。

2000基础单词是铺路石,念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用铺路石把羊肠小路铺成高速公路。

念书就是积累,念书就是重复,念书就是循环,念书就是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念书就是步入“会、熟、精、绝、化”的阶梯。

苏霍姆林斯基对念书与读书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判断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一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小时的朗读积累,二是看他有没有达到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

200小时的朗读就是念书,2000小时的阅读就是读书。

70年前的中学生,把印度人的英语课本当《三字经》念,念了100遍,恰好是200小时的朗读积累,杨振宁、李政道等西南联大的学生刚到美国时,读200本英语小说,200本500页的书,恰好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2000小时的阅读积累,也是中国古人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