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新消防基础知识讲义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1.1 消防安全意识消防安全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活动中,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减少火灾、爆炸等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人身与财产安全的一种安全方式。
消防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消防安全问题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
树立正确的消防安全意识,能有效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火灾的危害性火灾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明火、烟雾和有毒气体的现象。
火灾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人身伤害火灾发生时,热量和火焰会导致人身烧伤,甚至致命。
同时,火灾过程中生成的烟雾和有毒气体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发中毒、窒息等。
1.2.2 财产损失火灾烟雾与高温可以迅速蔓延并引燃可燃物,造成大面积的财产损失。
火灾后,由于烟雾污染和破坏,往往导致被灾现场无法再使用。
1.2.3 社会影响火灾发生后,除了直接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会对社会秩序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
特别是大面积火灾发生时,可能会引发社会恐慌和民众的不安全感。
1.3 消防法律法规为了加强和规范消防工作,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消防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主要包括: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是我国消防工作的基本法律,它规定了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要求、法律责任和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等。
1.3.2 消防条例消防条例是各地区根据消防法制定的具体法规,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包括消防组织、消防设施、消防宣传、消防检查等方面。
1.3.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是我国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防火能力而制定的技术标准,包括建筑物的火灾分类、防火分区、防火门窗、疏散通道等要求。
1.3.4 消防工程设计规范消防工程设计规范是对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技术标准,包括消防给水、灭火系统、疏散通道等方面的规定。
新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电子版: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三章 爆炸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点整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三章爆炸第一节爆炸的定义及分类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通常伴有发光和声响。
火灾过程有时会发生爆炸,从而对火势的发展及人员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爆炸发生后往往又易引发大面积火灾。
一、爆炸的定义爆炸指在周围介质中瞬间形成高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通常伴有强烈放热、发光和声响。
爆炸是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引起的。
在发生爆炸时,势能(化学能或机械能)突然转变为功能,有高压气体生成或释放出高压气体,这些高压气体随之做机械功,如移动、改变或抛射周围的物体。
一旦发生爆炸,将会对邻近的物体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这是由于构成爆炸体系的高压气体作用到周围物体上,使物体受力不平衡,从而遭到破坏。
二、爆炸的分类爆炸有着不同的分类,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种。
其中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最为常见。
(一)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叫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的特点是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均不改变。
例如,蒸汽锅炉因水快速汽化,容器压力急剧增加,压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强度而发生的爆炸;压缩气体或液化气钢瓶、油桶受热爆炸等。
物理爆炸本身虽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它产生的冲击力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火灾。
(二)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前后,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种爆炸速度快,爆炸时产生大量热能和很大的气体压力,并发出巨大的声响。
化学爆炸能直接造成火灾,具有很大的火灾危险性。
各种炸药的爆炸和气体、液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混合后形成的爆炸都属于化学爆炸,特别是后一种爆炸,几乎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危害性很大,应特别注意。
1、炸药爆炸炸药是为了完成可控制爆炸而特别设计制造的物质,其分子中含有不稳定的基团,绝大多数炸药本身含有氧,不需要外界提供氧就能爆炸,但炸药爆炸需要外界寻找火源引起。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新消防基础知识讲义

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精讲班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自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三、引火源(温度)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1)明火。
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
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
(3)雷击。
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
高温是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
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讲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例如木炭的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第二节燃烧类型一、燃烧类型分类(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1.点燃点燃是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2.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一)闪点1.闪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知识点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这是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氧气只是一种助燃剂,其它助燃剂发生的光和热也是燃烧,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
4、大部分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这是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5、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按其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
6、常见的引火源有:直接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间接引火源,高温,自燃引火源。
7、防火方法:控制可燃物质、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设置防火间距。
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
8、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和爆炸。
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
自燃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按燃烧物形态,可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9、气体燃烧所需温度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烧温度,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不运动,不会发生回火现象;预混燃烧速度快,不扩散,会发生回火现象。
10、液体燃烧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液体受热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汽的燃烧。
液体燃烧的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11、液态烃类燃烧时产生橘色火焰和黑烟;醇类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
12、含有水分、粘性较大原油、重油、沥青油等有扬沸现象(沸溢和喷溅),发生沸溢的时间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
13、固体燃烧方式有:表面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熏烟燃烧)。
14、属于蒸发燃烧的有:樟脑、萘、松香、沥青、蜡烛、硫、磷、钾、钠等。
属于表面燃烧的有:木炭、焦炭、铁、铜等。
属于分解燃烧的有: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属于阴燃的有:大量堆积的煤、纸张、稻草、锯末等。
2024年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

2024年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1.1 消防的定义和意义消防是指预防和扑救火灾以及其他紧急事件的组织和活动。
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灾害,如果没有消防工作的及时干预,将会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消防对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至关重要。
1.2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消防安全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规定了各种场所的消防设施、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演练等方面的规定,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火灾的起因和防范了解火灾的起因是预防火灾的第一步。
火灾的起因有很多种,包括电气故障、人为操作不当、气体泄漏等。
因此,通过认真学习和掌握火灾的起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火灾的发生。
1.4 火灾的应对措施当火灾发生时,正确的应对措施将决定人们的生死。
本章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逃生技巧等应对措施,帮助人们在火灾中保持冷静、正确应对突发情况。
第二章消防设备和设施2.1 消防设备的种类和作用消防设备是指用于灭火和救援的各种器材,包括灭火器、喷水龙等。
通过了解各种消防设备的种类和作用,可以在火灾发生时正确使用,减少损失。
2.2 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水源、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等。
了解消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消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火灾防范和救援效率。
2.3 消防车辆和设备消防车辆和设备是专门用于灭火和救援的装备。
本章将介绍消防车辆和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帮助人们熟练掌握各种消防技术。
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3.1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企业和单位制定的一套规范和程序,用于管理和指导消防工作。
本章将介绍如何建立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2 消防演练和培训消防演练和培训是提高消防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可以让人们熟练掌握逃生技巧、灭火技能等,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本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课本第一章消防安全基础知识一、消防安全概述消防安全是指对火灾及其引发的一切危险物质进行防范、控制、排除、扑救以及火灾事故后的救援和灭火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是指对消防设备、器材的操作运用以及火灾预防、扑救等常识和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由于其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员工的火灾应急处理能力以及提高消防人员的工作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火灾的危害性火灾是一种极其具有危害性的天灾人祸。
它能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也会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旦火灾发生,就会引发大量的浓烟和有毒气体,造成人员伤亡。
因此,预防火灾、扑救火灾是维护社会、国家和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三、消防法规法律知识我国消防工作建立的法规制度非常完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多部消防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消防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消防安全管理要求、责任等方面的规定,是我国消防工作的基本依据。
第二章消防设备和器材的使用一、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灭火器是常见的消防设备,根据使用介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
根据灭火器的使用场所和环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灭火器进行灭火作业是非常重要的。
二、喷水灭火器的使用喷水灭火器常用于灭灭火情况,能够有效降低火势,防止火灾的扩大。
但喷水灭火器的使用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包括水柱喷射的方向、喷射的距离、喷水的方法等。
三、逃生工具的使用逃生工具是在火灾发生时用来逃生的设备,包括逃生绳、安全绳索、安全绳网等。
掌握逃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对于在火灾事件中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第三章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理一、火灾预防知识火灾预防是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包括加强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等。
在火灾预防工作中,还需要积极开展火灾应急演练,确保人员在火灾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最新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454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最新版)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2.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链式反应自由基;必考1第二节:燃烧类型1.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2.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必考23.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爆炸;第三节:燃烧方式及特点1.气体燃烧:扩散燃烧(比较稳定,易于补救火灾)和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2.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重油和原油会容易发生沸溢和喷溅;必考33.固体燃烧:蒸发燃烧(硫、磷、蜡烛)、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分解燃烧(木柴、煤、塑料)、熏烟燃烧(阴燃;棉、麻、纸)、动力燃烧(爆炸);4.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的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汽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有关;第四节:燃烧产物必考41.完全燃烧产物:H2O、C02、S02;不完全燃烧产物;CO、NH3、醇类、醛类、醚类;2.燃烧中含有的有毒成分:CO、HCN、S02、N02、NH3、HCL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的分类: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6类:必考5A固体火灾B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石蜡)C气体D金属E带电火灾(变压器)F烹饪物按照火灾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A特大火灾(30人100人1亿)B重大火灾(10人50人5000万)C较大火灾D一般火灾(3人10人1000万)2.火灾死亡中,75%的人因吸入有毒有害气后直接导致死亡;3.火灾发生的原因:电气(首位);吸烟;生活用火不慎;生产作业不慎;设备故障;玩火;放火;雷击;4.烟气蔓延的途径:孔洞开口蔓延、穿越墙壁管线和缝隙蔓延、闷顶内蔓延、外墙面蔓延。
消防安全知识 讲义

消防安全知识讲义消防安全知识讲义第一部分: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火灾与燃烧的基本概念1. 火灾的定义和分类- 火灾是指不受控制的火焰和热能释放,在一定条件下燃烧物质不断增加的现象和过程。
- 火灾主要分为A类火灾(可燃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可燃液体和可燃液化气体火灾),C类火灾(可燃气体火灾)和D类火灾(可燃金属火灾)。
2. 燃烧的三要素-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和引燃源。
-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 氧气是燃烧的必需气体,一般来自空气中的氧。
- 引燃源是指能够引发可燃物着火的外部能量,如明火、电火花等。
第二章:火灾的危害与防范1. 火灾的危害- 火灾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 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可以中毒人体,引起窒息和死亡。
- 火灾可以引发爆炸,造成更大的破坏和伤害。
2. 火灾的防范措施- 加强火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火灾安全意识。
- 定期进行火灾安全演练,熟悉逃生路线和使用灭火器的方法。
- 安装火灾报警系统和灭火设备,提前发现和扑灭火灾。
第二部分:消防设施与设备第三章:火灾自动报警系统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包括火灾探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火灾报警设备等。
- 火灾探测器可以分为烟感探测器、温感探测器和气体探测器等。
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 及早发现火灾,提供准确可靠的火灾信息。
- 启动声光报警装置,提醒人们迅速撤离危险区域。
- 启动防火门、防火卷帘门等被动防火设施。
第四章:消防器材与灭火器的使用1. 消防器材的分类和功能- 消防器材主要包括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泵、消防水箱等。
- 灭火器根据灭火介质可分为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泡沫灭火器等。
2. 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灭火器前,应先确认逃生通道是否安全,有无人员被困。
- 使用灭火器时,应保持与火源在安全距离,并按照喷射方向对准火源喷射。
第三部分:火灾预防与逃生第五章:室内火灾的防范1. 室内火灾的防范措施- 不私拉乱接电源,不乱丢烟蒂,不使用明火等。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电子版第一章消防安全基础知识一、消防安全的意义和目的1、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是指利用各种物质、设备和手段,预防和控制建筑物、森林、交通及其他场所发生的火灾和爆炸事故,保障人民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消防安全是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跟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消防安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消防安全工作的目的消防安全工作的目的是预防火灾,减少火灾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消防安全法律法规中国《消防法》是国家的根本消防法律,所有的消防工作都应当以此法律为基础,建立健全与之相关的法规。
二、消防安全的基本概念1、火灾火灾是指因火种作用,将可燃物质燃烧发出光、热与有害气体,导致重大损失或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种灾害。
2、火灾危险性火灾危险性是指能引起火灾发生的危险特性。
3、消防安全消防安全是指从预防、扑救、疏散、逃生的角度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和人命财产安全的一种综合性措施。
三、消防安全设施与设备1、火灾警报器火灾警报器是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报警的一种设备,它可以通过感应火焰或烟雾的方式来进行火灾的预警。
2、灭火器材灭火器材是用来扑救初期火灾的工具,根据火灾的不同性质,可以有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不同类型的灭火器。
3、疏散逃生通道疏散逃生通道是用于火灾发生时人员快速疏散和逃生的通道,通常应有足够的宽度和明显的标识。
4、防火门防火门是用来防止火灾蔓延的一种设备,当火灾发生时,可以有效地阻止火势的扩散。
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一种通过自动感应火灾并自动喷水的设备,可以在火灾发生时迅速扑救火灾。
第二章消防安全管理一、火灾预防管理1、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建立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
2、单位基本消防安全要求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进行消防演练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完整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知识点(第一章)

2016年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条件1.燃烧的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2.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3.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4.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第二节燃烧类型1.燃烧类型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其中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自燃又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2.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闪点≥28℃至<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
3.气体燃烧: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4.液体燃烧:闪燃、沸溢、喷溅。
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具有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具有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5.固体燃烧:1)蒸发燃烧:先熔融蒸发,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如蜡烛、松香、硫、钾、磷、沥青和热塑性高分子材料等燃烧。
2)表面燃烧:在基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如焦炭、木炭、铁、铜等的燃烧。
3)分解燃烧:受到火源,先发生热分解,分解出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如木材、煤、合成塑料等燃烧。
4)熏烟燃烧: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叫熏烟燃烧,又叫阴燃。
5)动力燃烧:发生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第一章消防安全基础知识1.1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消防安全是指预防和应对火灾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其重要性在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火灾往往发生在短短几分钟内,造成的损失却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消防安全至关重要。
1.2 火灾的危害火灾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烟雾、高温和热辐射对人体的伤害,以及物品损失和环境破坏等方面。
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火灾。
1.3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是指关于火灾预防、应急救援、消防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其实施,是重要的消防安全保障。
第二章火灾防控技术2.1 火灾预防通过加强对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加强火灾风险评估和管理、建立健全火灾预警和监测系统等措施,预防火灾的发生。
2.2 火灾应急救援建立完善的火灾应急救援预案,培训专业化的消防队伍,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保障火灾发生时的迅速处置。
2.3 消防设施设备包括消防水源、消防水泵、消防栓、灭火器等,为灭火和救援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
第三章消防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3.1 消防水源保障消防用水的供应、储存和输送,确保灭火水源充足。
3.2 消防水泵定期对消防水泵进行检修和保养,确保其稳定可靠。
3.3 消防栓消防栓的配置和使用要符合要求,保证灭火用水充足。
3.4 灭火器对灭火器的规范使用和定期检查、保养,确保其灭火效果。
第四章火灾应急处置技术4.1 火灾报警掌握火灾报警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时向消防部门报警,提供火灾信息。
4.2 疏散逃生制定疏散逃生预案,加强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的设施维护,确保人员安全疏散。
4.3 火灾扑救培训人员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组织进行灭火扑救,减少火灾危害。
第五章消防安全管理5.1 火灾隐患排查建立健全的火灾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
5.2 消防演练定期组织综合性消防演练,全面检验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5.3 事故调查分析对发生的火灾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消防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目录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1)第一章燃烧 (2)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 (2)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2)第三节燃烧产物及典型物质的燃烧 (4)第二章火灾 (4)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4)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4)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4)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第三章爆炸 (7)第一节爆炸的定义及分类 (7)第二节爆炸极限 (7)第三节爆炸危险源 (8)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 (8)第一节爆炸品 (8)第二节易燃气体 (9)第三节易燃液体 (9)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9)第五节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10)本人也是学员,该知识点是自己手工整理的,建议学习时先看一遍书,再背知识点。
该知识点内容是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的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后续会陆续上传其他篇章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知识点1: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本质),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2.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火焰;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产生小颗粒,这就是烟;4.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焦炭,香火,香烟);发生在蒸汽或气体状态下的燃烧为有焰燃烧;气体、液体只会发生有焰燃烧;容易热解,升华或融化蒸发的固体主要为有焰燃烧;知识点2:1.着火三角形(燃烧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2.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可燃物按化学组成:无机可燃物,有机可燃物;可燃物按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气体,可燃液体;3.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不同可燃物在空气中发生燃烧,均有最低氧含量的要求;氟,氯等氧化剂也可以作为助燃物;4.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引发可燃物燃烧的引火源有最低能量的要求;最小点火能仅针对一定条件下的可燃气体,蒸汽和粉尘而言;5.燃烧发生的充要条件: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6.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是一种自由基的链式反应(也称链锁反应);7.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反应;8.可以用着火四面体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链式反应自由基;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知识点1:1.燃烧性能参数:不同形态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分别衡量不同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主要评价指标:闪点,自燃点;可燃固体火灾危险性主要评价指标:燃点,自燃点;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主要评价指标: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自燃点;2.闪点:规定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在试验火焰下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饱和蒸气压越高(扩散性越高),闪点越低;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少数可燃固体也会存在闪燃现象,但可燃固体的闪点不易测定;3.燃点: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燃点越低,越易着火;4.闪点和燃点关系:一般用闪点评定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用燃点衡量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知识点2:1.自燃点: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不需要明火;2.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自燃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3.(1)液体,气体可燃物(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材质,表面与体积比)翠花表弟养柴鸭;(2)固体可燃物(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巧克力受热了会熔化;第三节燃烧产物及典型物质的燃烧知识点1: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燃烧产生的两种主要燃烧产物;燃烧产生的烟气还具有一定的减光性;2.含氧量低至10%,就可对人构成危险;第二章火灾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知识点1:1.火灾:指在时间上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2.火灾分类(1)按照燃烧对象性质:A,B,C,D, E,F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C类火灾:气体火灾;D类火灾:金属火灾;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变压器等设备的火灾;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2)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火灾313 要命,151 伤财(分界点就低原则,结果就高原则)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电气30%;生活用火不慎21%; 吸烟7%;生产作业不慎4%;玩火3%;防火1%;雷击森林0.1%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知识点1:1.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太阳(穿队服);2.建筑火灾烟气流动扩散路线:(1)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找揍,搂上司);最主要(2)着火房间—室外(找事);(3)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找上司);3.着火房间烟气流动:(1)烟气羽流或叫浮力羽流(向上);(2)顶棚射流(水平);顶棚射流的最大温度和最大速度值是估算火灾探测器和喷头热响应的重要基础;(3)烟气层沉降(向下);4.烟气流动的驱动力:(1)烟囱效应—竖井中;火灾过程中,烟囱效应是造成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因素,且能影响全楼;(2)火风压—主要影响起火房间;(3)外界风—迎风侧产生较高滞止压力,可增加建筑物内的烟气向下风方向流动;5.室内火灾发展阶段:(1)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衰退阶段(整个阶段用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判定);(2) a.初期增长阶段(轰然前阶段):从室内出现明火算起;燃料控制型火灾;室内供氧充足,燃烧速率主要受控于可燃物的燃烧特性;可能进一步发展,也可能中途自行熄灭,或人为,设施干预结束;b.充分发展阶段(轰然后阶段):轰然,标志室内火灾由初期增长阶段转变为充分发展阶段;室内温度突增,燃烧面积和燃烧速率增大;燃烧速率受控于通风口大小和通风速率;通风控制型火灾;未燃烧的可燃物开始释放可燃气体;c.衰减阶段: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进入衰减阶段;燃烧速度已变的相当缓慢;6.室内火灾特殊现象:轰然,回燃(1)轰然现象—火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时间短;是一种现象,而不是一个阶段;(2)回燃现象—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爆炸极限浓度范围,发生爆炸性或快速的燃烧现象;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知识点1:1.防火的基本方法:(1)控制可燃物:以难燃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水泥代替木材);降低可燃物(可燃气体,粉尘)浓度;隔离保存;(2)隔绝助燃物:隔绝空气存储;惰性气体充装;2.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冷却:将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水喷雾灭火系统;(2)隔离:将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如自喷-泡沫联用系统,关阀门;(3)窒息:一般氧浓度低于15%,就不能维持燃烧,如二氧化碳,氮气,蒸汽,水喷雾灭火系统;当空气中水蒸气浓度达到35%时,燃烧即停止;(4)化学抑制:有效抑制自由基的产生或降低自由基浓度,如干粉,七氟丙烷;(四大天王),只缺华哥;只-窒息;缺-冷却;华-化学抑制;哥-隔离;第三章爆炸第一节爆炸的定义及分类知识点1:1.爆炸分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核爆炸;2.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特点是化学成分均不改变,且没有进行燃烧反应,但产生的冲击波可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火灾;例如蒸汽锅炉,压缩气体或液化钢气瓶,油桶受热爆炸;3.化学爆炸: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温度压力增加形成的爆炸现象;特点是物质化学成分和性质发生根本变化,能直接造成火灾,火灾危险性很大;例如炸药爆炸,气体,液体蒸汽机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的爆炸都是化学爆炸;(1)炸药爆炸;(2)可燃气体爆炸(混合气体爆炸和气体单分解爆炸);(3)可燃粉尘爆炸:可燃粉尘爆炸三条件(粉尘本身可燃;必须悬浮砸空气中,且有一定浓度范围;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引火源)可燃粉尘爆炸特点(压力上升或下降速度缓慢,持续时间长,破坏性严重;跳跃式加快和升高;离起爆点越远破坏越严重;二次爆炸比初次爆炸压力更大;所需点火能大,引爆时间长)第二节爆炸极限知识点1:1.爆炸极限:遇火发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2.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粉尘爆炸极限通常用单位体积所含粉尘的质量(g/m3)表示;3.在氧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大于空气中的爆炸极限范围;4.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1)火源能量;(2)初始压力:压力越大,爆炸范围增大,危险性增加(一氧化碳压力越大,爆炸极限范围越小);(3)初温;(4)惰性气体:充入惰性气体,爆炸范围变窄,一般上限降低,下限变复杂;惰性气体超过一定量后,任何比例的混合气体均不能发生爆炸;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影响因素5.现实中,粉尘爆炸上限无实用价值,通常只应用粉尘的爆炸下限,爆炸压力、悬浮状态下的粉尘自燃点也是衡量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第三节爆炸危险源知识点1:1.爆炸发生的两个基本要素:爆炸介质;引爆能源;2.爆炸直接原因:物料原因,作业行为原因,生产设备原因,生产工艺原因,人为故意破坏,地震台风自然灾害;3.常见引发爆炸的引火源:机械火源,热水源,电火源,化学火源;4.最小点火能:能够引起某种可燃混合物所需的最低电火花能量值;最小点火能是衡量可燃气体,蒸气,粉尘火灾危险性特性指标之一,最小点火能最小,火灾危险性越大;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第一节爆炸品知识点1:1.爆炸品的特性:爆炸性,敏感性爆炸性:爆炸品具有化学不稳定性;第二节易燃气体知识点1:1.易燃气体分为两级:I级:爆炸下限<10%或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点;II级:10%≤爆炸下限<13%且爆炸极限范围<12%;实际应用中,通常还将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灾危险性物质;爆炸下限≥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灾危险性物质;2.易燃气体火灾危险性:(1)易燃易爆性;(2)扩散性;(比空气轻的物质:天然气,甲烷—0.55;乙烯,一氧化碳—0.97;城市煤气:0.3-0.6 比空气重轻的物质:乙烷,戊烷,乙醇,液化石油气,硫化氢)(3)可伸缩性;(4)带电性;(5)腐蚀性,毒害性;第三节易燃液体知识点1:1.易燃液体: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度;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度;2.易燃液体分类:I类初沸点≤35度;II类闪点<23度且初沸点>35度;III类23度≤闪点≤60度且初沸点>35度;3.建规中闪点<28度—甲类火灾物质(汽油);28度≤闪点<60度—乙类火灾物质(煤油);闪点≥60度--丙类火灾物质(柴油);4.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1)易燃性(2)爆炸性(3)受热膨胀性(4)流动性(5)带电性(6)毒害性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知识点1:易燃固体的分类与分级1.易燃固体可分为三类:(1)易燃烧的固体和通过摩擦可能起火的固体;(2)固态退敏爆炸品(湿爆炸品);(3)自反应物质—无氧气,也容易发生激烈放热分解的热不稳定物质;2.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1)燃点低,易自燃;(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3)燃烧产物有毒;知识点2:易于自燃的物质1.易于自燃物质的分类:(1)发火物质;(2)自热物质;2.易于自燃物质的火灾危险性:(1)遇空气自燃性;(2)遇湿易燃性;(3)积热自燃性;知识点3: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1)危险性;(2)遇水或遇酸燃烧性;(3)自燃性;(4)爆炸性;(5)其他;第五节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知识点1:1. 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1)受热,被撞分解性;(2)可燃性;(3)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4)与酸作用分解性;(5)与水作用分解性;(6)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7)腐蚀毒害性;2.有机过氧化物火灾危险性:(1)分解爆炸性;(2)易燃性;易燃易爆危险品大汇总11 / 11。
《消防安全技术培训》第1讲消防基础知识

使用灭火器和灭火器的种类
1
2. 抓住灭火时机
2
合理判断火势,选择适当时机使用灭火器,
注意保证自身安全。
3
1. 选择适合的灭火器
根据火灾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灭火器,如干 粉灭火器用于固体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 用于电器火灾。
3. 使用正确的灭火方法
正确使用灭火器,喷射方向要正确,喷雾 要均匀,持续灭火直到火势全灭。
4. 扩大消防安全影响
通过宣传和培训,扩大消防安全知识的传播, 让更多的人受益,为全社会构建安全防线。
结论和要点
• 消防安全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 掌握消防基础知识,了解火灾发生的起因和分类。 • 熟悉常见的火灾逃生方式,制定完善的火灾逃生计划。 • 了解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并正确使用。 • 宣传和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的火灾意识和应急能力。
消防安全宣传和培训的目的
1. 提高火灾意识
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火灾的认知和防 范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 加强消防安全管理
通过宣传和培训,推动全社会加强消防安全管 理,不断提升消防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 有效救援伤员
增加公众对于急救知识的了解,提高救援伤员 的能力,以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
3 3. 消防员职责
消防员的职责包括灭火救援、火灾调查、宣 传教育等,是保护人民群众消防安全的重要 力量。
4 4. 消防装备
消防装备包括灭火器、消防龙、消防水枪等, 必备的工具用于火场救援和火灾扑灭。
火灾的起因和分类
火灾起因
• 电气故障 • 明火用火不慎 • 煤气泄漏引起的爆炸 • 人为纵火
火灾分类
• 生物质燃烧火灾 • 电气火灾 • 化学火灾 • 液体火灾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章节知识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章节知识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章消防安全技术基础知识1.1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1.1.1 消防安全的定义1.1.2 消防安全的重要性1.2 消防安全法律法规1.2.1 中国消防法1.2.2 消防法规的层级关系1.3 消防组织与管理1.3.1 消防组织与管理的原则1.3.2 消防组织结构和职责1.3.3 消防管理制度1.4 消防安全技术术语解释1.4.1 建筑物消防安全术语1.4.2 消防设备术语1.4.3 消防用具术语第二章消防安全设施与设备2.1 消防水源及供水设备2.1.1 消防水源的种类和选择2.1.2 消防供水设备的种类和功能2.1.3 水泵房的建设和管理2.2 消防报警系统2.2.1 消防报警系统的基本原理2.2.2 消防报警系统的组成和布设2.2.3 消防报警系统的日常维护2.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2.3.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2.3.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2.3.3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点2.4 气体灭火系统2.4.1 气体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2.4.2 气体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2.4.3 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点2.5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2.5.1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的基本原理2.5.2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2.5.3 消防泡沫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点2.6 火灾探测与报警设备2.6.1 火灾探测器的原理和种类2.6.2 火灾报警设备的布设和管理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3.1 火灾危险性评估3.1.1 火灾危险性评估的目的和作用3.1.2 火灾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步骤3.2 火灾风险管控3.2.1 火灾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3.2.2 火灾风险管控的方法和措施3.3 应急疏散和人员疏散训练3.3.1 应急疏散预案的编制和实施3.3.2 人员疏散训练的内容和方法3.4 火灾隐患排查与整改3.4.1 火灾隐患排查的目的和方法3.4.2 火灾隐患整改的措施和要求3.5 灭火救援技术3.5.1 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3.5.2 灭火器材的保养和维护3.5.3 灭火救援器械的使用第四章建筑物消防安全设计4.1 建筑物消防分区和防火分隔4.1.1 建筑物消防分区的原则和要求4.1.2 建筑物防火分隔的构造和材料4.2 建筑物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4.2.1 建筑物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的规划和布局4.2.2 建筑物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的尺寸和要求4.3 建筑物消防水源和消防泵房4.3.1 建筑物消防水源的选择和布设4.3.2 建筑物消防泵房的设计和建设要点4.4 建筑物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计4.4.1 建筑物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4.4.2 建筑物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水循环和水平补给4.5 建筑物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4.5.1 建筑物气体灭火系统的分类和选择4.5.2 建筑物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和布设要点4.6 建筑物消防报警系统的设计4.6.1 建筑物消防报警系统的分类和选择4.6.2 建筑物消防报警系统的布设和管理要点第五章重大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1 市区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1.1 市区住宅楼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1.2 市区商场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1.3 市区工业厂房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2 农村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2.1 农村民房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2.2 农村仓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2.3 农村油库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3 特殊场所火灾事故案例剖析5.3.1 特殊场所学校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3.2 特殊场所医院火灾事故案例分析5.3.3 特殊场所车站火灾事故案例分析结语。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电子版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电子版第一章消防安全基础知识1.1 消防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消防安全是指通过预防、控制和扑救火灾等手段,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消防安全对于社会和个人都至关重要,它关乎家园安全,涉及大众生命财产,所以消防安全不容忽视。
1.2 火灾的成因和危害火灾的成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和机械设备因素。
而火灾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并且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
1.3 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消防安全的基本知识包括火灾的分类、火灾的扑救方法、火灾逃生技巧等内容。
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对于预防火灾和应对火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消防器材与设备2.1 消防器材的分类消防器材根据功能和使用场所的不同,可以分为灭火器材、消防泵、消防喷淋设备等多种类型。
了解消防器材的分类对于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器材具有指导作用。
2.2 消防设备的检查与保养消防设备的检查与保养是保证消防安全的基础,包括定期检查设备的状态、清理消防设备周围的障碍物等内容。
正确的检查与保养消防设备,可以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设备能够正常使用。
第三章火灾应急处置3.1 火灾报警与通知灭火工作的第一步是及时报警和通知相关人员,确保火灾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了解火灾报警和通知的方式和流程对于火灾应急处置至关重要。
3.2 火灾扑救技术灭火是在火灾发生时的紧急处置措施,掌握正确的灭火技术对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非常重要。
掌握不同类型火灾的灭火方法以及灭火器材的使用技巧是必须的。
3.3 火灾逃生与救护火灾发生时,逃生是第一要务。
正确的火灾逃生技巧和逃生路线的熟悉可以避免人员在火灾中受到伤害。
同时,了解基本的急救知识,在火灾造成伤亡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护和处理。
第四章消防安全管理4.1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防范和控制火灾的重要手段。
制定消防安全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等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和个人的火灾防范意识。
2020消防安全技术实务-01消防基础知识

●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特点 ● 1、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 ● 着火---持续燃烧的现象 ● 点燃(强迫着火|引燃) ● 自燃 ● 化学自燃---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 ●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 ● 炸药受撞击而爆炸; ● 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 ● 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 热自燃 ● 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 ● 2、按燃烧的形态分类|重点 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并出现火焰。而有的物质则不能 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 ● 气体燃烧 ● 扩散燃烧 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 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 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 特点: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 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 如:家用煤气燃烧 ● 预混燃烧 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 特点: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 气体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 回火现象:若可燃混合气体在管口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如制气 系统检修前不进行置换就烧焊,燃气系统于开车前不进行吹扫就点火,用气系统产 生负压“回火”或漏气未被发现而用火时,往往形成动力燃烧,有可能造成设备损 坏和人员伤亡。 ● 如:氧乙炔焊
● 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 定义: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 火灾分类 ● 按燃烧对象的性质分 ● A 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 木材、棉、麻、纸张 ● B 类火灾: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易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精讲班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第一节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自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通常看到的明火都是有焰燃烧;有些固体发生表面燃烧时,有发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有火焰产生,这种燃烧方式则是无焰燃烧。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当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一、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按其所处的状态,又可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二、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三、引火源(温度)凡是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统称为引火源。
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1)明火。
明火是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
电弧、电火花是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等。
(3)雷击。
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
高温是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
自燃引火源是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这些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因此,完整地论述,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
例: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
(2015真题)A. 氧化反应B.热分解反应C.链传递D.链式反应自由基233网校答案:D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引燃。
2.自燃(1)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热自燃。
(二)爆炸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燃烧物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并出现火焰。
而有的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发生在固相中,如焦炭燃烧时呈灼热状态。
(一)气体燃烧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2.预混燃烧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气体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预混气体从管口喷出发生动力燃烧,若流速大于燃烧速度,则在管中形成稳定的燃烧火焰,燃烧充分,燃烧速度快,燃烧区呈高温白炽状,如汽灯的燃烧;若可燃混合气体在管口流速小于燃烧速度,则会发生“回火”,如制气系统检修前不进行置换就烧焊,燃气系统于开车前不进行吹扫就点火,用气系统产生负压“回火”或漏气未被发现而用火时,往往形成动力燃烧,有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
(二)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
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
在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燃烧时,沸腾的水蒸气带着燃烧的油向空中飞溅,这种现象称为扬沸(沸溢和喷溅)。
1.闪燃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而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以原油为例,其黏度比较大,并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乳化水和水垫两种形式存在。
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力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成。
放置久后,油水分离,水因密度大而沉降在底部形成水垫。
燃烧过程中,这些沸程较宽的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汽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3.喷溅在重质油品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由于喷溅带出的燃油从池火燃烧状态转变为液滴燃烧状态,改变了燃烧条件,燃烧强度和危险性随之增加,并且油滴在飞溅过程中和散落后将继续燃烧,极易造成火灾的迅速扩大,影响周边其他可燃物及人员、设备等,造成伤亡和损失,所以,对油池火灾而言,要避免喷溅现象的发生。
例:汽油闪点低,易挥发,流动性好,存有汽油的储罐受热不会发生()现象。
(2016真题)A.蒸汽燃烧及爆炸B.容器爆炸C.泄漏产生流淌火D.沸溢和喷溅233网校答案:D(三)固体燃烧1.蒸发燃烧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
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燃烧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
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3.分解燃烧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4.熏烟燃烧(阴燃)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
很多固体材料,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都能发生阴燃。
此外,阴燃的发生需要有一个供热强度适宜的热源,通常有自燃热源、阴燃本身的热源和有焰燃烧火焰熄灭后的阴燃等。
5.动力燃烧(爆炸)动力燃烧是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
其中,轰燃是指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炸式预混燃烧。
例如,能析出一氧化碳的赛璐珞、能析出氰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燃现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燃烧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阴燃、表面燃烧等形式。
例:对于原油储罐,当罐内原油发生燃烧时,不会产生()。
(2016真题)A.闪燃B.热波C.蒸发燃烧D.阴燃233网校答案:D三、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一)闪点1.闪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用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1.燃点的定义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三)自燃点1.自燃点的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