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教案新部编本2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和余光中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于现代诗的特点和魅力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生僻词汇和诗句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掌握一些生僻词汇的意思,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验诗歌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两首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诗歌,查找生僻词汇的意思,准备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句呈现《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现代诗二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学习《寻隐者不遇》和《登飞来峰》两首诗。
通过对诗歌的阅读、分析和讲解,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现代诗的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尤其是对《寻隐者不遇》中隐者精神的把握。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诗歌文本、教学笔记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现代诗二首》中的《夜宿山寺》,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的学习氛围。
2. 朗读:学生齐读两首诗,注意节奏、停顿、语气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 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两首诗的作者、背景、意境、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 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 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情感。
6. 欣赏: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8.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自主选择一首喜欢的现代诗,进行朗读、分析、感悟,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1. 《现代诗二首》第二课时2. 诗歌作者及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分析4. 诗歌表现手法5. 课后作业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两首诗。
2. 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写出心得体会。
3. 收集更多关于现代诗的知识,下节课分享。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两首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掌握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创新部编版四上语文3《现代诗二首》课程教案二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重要性,掌握诗歌的基本元素,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的课程。
这门课程涉及了诗歌的两个主要方面:形式和内容。
形式:现代诗歌的形式丰富多样,有自由诗、抒情诗还有象征主义等。
本课程主要学习自由诗和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自由诗是最自由的一种诗歌形式,它没有固定的韵律和节奏,诗人可以随意运用语言,表达内心情感。
而节奏和韵律则是诗歌的基础,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节奏的感受和声调的转换来掌握韵律和节奏。
内容:现代诗歌的内容涵盖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社会现状和人类的情感状态。
本课程学习的两首现代诗,一首是关于城市的,一首则是关于人与自然的。
通过阅读这两首诗,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并且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本课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如通过PPT展示图像和视频来让学生了解城市和自然的不同面貌;通过音乐节奏和声调转换来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朗读和分析诗歌来让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基本元素。
而学生需要通过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来加深理解。
重要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和阅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现代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设计+课后练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优秀教案设计+课后练
习
一、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现代诗二首》中的诗意思及背后的情感,能够通过导读和讨论了解诗的内容并带着情感朗读。
2. 教学重点
•看图赏诗,理解诗的意境;
•学会领会诗的情感,朗读诗歌。
3. 教学难点
•通过导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4.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引言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
•学习诗歌:带领学生阅读第一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讨论: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讨论;
•朗读演练:让学生学习诗歌韵律,进行朗读练习。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学习诗歌:进入第二首诗歌,重点讲解诗歌意境;
•分组演练:分组学生朗读诗歌,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总结复习:对两首诗歌进行综合性总结。
二、课后练习
1. 阅读理解
《现代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XXX》,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2.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你认为在什么情境下能更好地体会这首诗的意境?
2. 创作练习
请根据生活中任意一幅画面或场景,编写一首短诗。
要求包含诗的主题、情感表达,并能够让同学们感受到你的写作情感。
3. 诗歌鉴赏
找出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可以在课外阅读或查找),进行鉴赏。
请写下你喜欢这首诗歌的原因,并分享给同学们。
通过本文档的教案设计和课后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诗二首》中的诗意境,培养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3. 现代诗二首 教案(2课时)
3、现代诗歌二首教材分析:《现代诗歌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课的课文,是两首现代诗歌,非常有画面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有了一定的语感,可以通过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体会作者善于观察,思索、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读《暮江吟》,这是描写傍晚江边景色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现代诗《秋晚的江上》。
二、了解作者现在我们先来学习这首诗的作者,刘大白,我们来了解一下。
三、我会认的字了解完作者我们来认识这一课,我们需要会认得字。
我们来一起读一读,现在我们学习一个多音字,尽。
我们再来看看词语芦苇是什么意思呢?四、整体感知诗歌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读完,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我看到了倦鸟归巢拖着夕阳飞渡江边,江边的芦苇在夕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五、学习诗歌齐读第一小节,圈出这一小节描写的景物,并想象画面?归巢的鸟儿是什么状态呢?第一节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为什么倦了还要驮着斜阳呢?体会驮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自由读第二小节,画出这一段描写的景物,想一下第二小节描写了一幅什么的画面?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翻体现了鸟的豁达,鸟知道既然太阳不属于它,何必强求呢?还是勇敢地面对黑暗,相信黎明终究会来到。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头白到红颜,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了一丝情绪,给图画增加了色彩。
六、主题概括秋江的晚上展现了一幅暮江鸟归的画面,写出了鸟儿渴望光明与自由,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本课选编了两⾸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的某种情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课⽂原⽂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的芦苇, 也妆成⼀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刘⼤⽩。
花⽜歌 花⽜在草地⾥坐, 压扁了⼀穗剪秋罗。
花⽜在草地⾥眠, ⽩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在草地⾥⾛, ⼩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在草地⾥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的青峰。
__________ 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第3课《现代诗⼆⾸》教案1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法】 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律美,引导学⽣感受对⼤⾃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多媒体⾳乐、画⾯营造氛围,让学⽣独⽴思考、独⾃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进⾏爱⼤⾃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难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课时 教学⽬标: 1.认识本课⽣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课⽂内容。
难点 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
教学过程: ⼀、谈话导⼊ ⽤⼀幅画导⼊:⼣阳西下,照红了江⾯,晚归的鸟⼉低飞在江⾯之上,引起学⽣思索。
这样美得景⾊,我们现代的诗⼈刘⼤⽩会⽤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教案.doc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教案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教案《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2、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2、体会本诗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抒情主人公“我”“雨巷”等意象特点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此境地中,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
在教学中可以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象的解析。
使学生紧扣文本,在捕捉、分析意象的特点后,了解到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雨巷中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补充情节,填补诗歌空白,使意象清晰。
借此来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第二层次: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结合诗人的经历,诗人的感受,我们可以了解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的心境。
第三层次: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由此理解“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第四层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知识的回顾五四运动以前的诗,多表现诗人对民族苦难的忧伤和心中疾愤,格调哀婉低沉;五四运动以后的诗,爱国主义成为中心主题,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女神》(郭沫若新诗的代表作)表现出对旧社会彻底的叛道精神,对未来布满殷切期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奔放豪迈的自由诗体为新诗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课文原文秋晚的江上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__________本诗作者刘大白。
花牛歌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__________本诗作者徐志摩。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4.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
【过程与方法】以朗读、感悟、联想为主,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引导学生感受对大自然风景的喜爱。
同时,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独自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诗。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哪些景物,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想象诗中的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引起学生思索。
这样美得景色,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们喜欢《秋晚的江上》这首诗歌吗?喜欢的话就赶紧读读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画一画: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4.认一认:出示生字,生词,开火车认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这一课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包含《再别康桥》和《乡愁》两首现代诗。
这两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们分别描绘了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同时,这节课还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认识。
但在阅读现代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和感悟,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故乡的热爱,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学会欣赏现代诗,提高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欣赏法: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材:准备《现代诗二首》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抄写。
3.音频: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康桥和乡愁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然后简要介绍徐志摩和余光中两位诗人,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范读两首诗,学生跟读。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接着,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意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现代诗二首》,包括《暮江吟》和《题西林壁》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哲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现代诗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中的形象描写和哲理,体会现代诗的韵味。
重点:掌握两首诗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他们对现代诗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学习《暮江吟》a.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体会诗中的哲理,讨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含义。
(2)学习《题西林壁》a. 朗读课文,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体会诗中的哲理,讨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现代诗,描绘自己熟悉的自然景色。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韵味,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暮江吟》形象描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哲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 《题西林壁》形象描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哲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暮江吟》和《题西林壁》。
(2)仿写一首现代诗,描绘自然景色。
2. 答案:(1)背诵内容见课本。
(2)示例:以《秋日私语》为题,描绘落叶、秋风、夕阳等元素,展现秋天的韵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较高,课堂氛围活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现代诗二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包括《瀑布》和《秋晚的江上》两首现代诗。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两首诗的朗读、欣赏、理解、分析展开,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现代诗的意境理解和创作实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录音机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瀑布和秋天的江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现代诗的兴趣。
2. 朗读诗歌(10分钟)教师示范朗读两首现代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10分钟)4. 分析诗歌(15分钟)对两首诗进行逐句分析,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瀑布诗歌手法:比喻、拟人意境:壮观、气势磅礴2. 秋晚的江上诗歌手法:对比、设问意境:宁静、深沉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一首现代诗,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写下自己的感受。
2. 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课通过瀑布和秋天的江景引入,让学生在朗读、理解、分析、创作等环节中,感受现代诗的魅力。
课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现代诗,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朗读诗歌的指导2. 理解诗意的引导3. 诗歌分析的方法4. 学生的创作实践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朗读诗歌的指导1. 语音语调: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语音语调,强调韵律美。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诗二首》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背景。
2.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现代诗二首》的文学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进行诗歌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理解现代诗歌的抽象意义和隐含内容。
•解读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进行合适的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现代诗二首》的诗歌原文。
2.准备背景知识,介绍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3.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讲解重点。
4.提前准备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介绍,引起学生对于现代诗的兴趣。
2. 学习《诗1》(15分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学习《诗2》(15分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
4. 总结归纳(10分钟)•整理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第二课时1. 复习与导入(5分钟)•复习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导入新的学习内容。
2. 分组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
•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给全班。
3. 诗歌赏析(15分钟)•聆听学生的朗读,评价表现并给予指导。
•对比两首诗歌,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表达。
4. 课堂总结(10分钟)•总结诗歌的特点和学习收获。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并布置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教学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提高,对现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欣赏。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下次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与思辨能力培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内容《现代诗二首》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本课包括两首现代诗歌。
第一首《我爱这土地》是艾青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意和对和平的渴望;第二首《走,植树去》是李瑛所作,通过植树活动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绿化家园的美好愿景。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现代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学生能够感受现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和环保意识,培养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情感。
2. 把握现代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风格。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两首诗歌的朗读音频、图片资料和相关背景介绍。
2. 学生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 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3. 自主学习- 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标记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 诗歌解析- 讲解诗歌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5. 情感体验- 通过集体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
6. 诗歌鉴赏- 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特点和审美风格。
7. 总结提升- 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8. 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两首诗歌的标题、作者、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通过清晰的布局和合理的色彩搭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
作业设计1. 必做题- 背诵两首诗歌。
2. 选做题- 选择一首诗歌,绘制一幅与之情感相符合的图画。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现代诗二首》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内容为《现代诗二首》。
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诗歌里的儿童生活》中的《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两首现代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现代诗,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韵味,了解现代诗的表现手法,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现代诗,理解诗中描绘的意境。
2. 学习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够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3. 通过对两首现代诗的学习,培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两首现代诗的内容,感受现代诗的韵味。
难点:学习现代诗的表现手法,并能够创作简单的现代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由此引入课题。
2. 学习《我想》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b.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
c. 学生交流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学习《童年的水墨画》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c. 学生交流讨论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受,体会诗歌的韵味。
4.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
b. 学生互相交流、欣赏,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诗意奖等。
六、板书设计1. 《我想》a. 内容概括b. 现代诗特点c. 表现手法2. 《童年的水墨画》a. 内容概括b. 修辞手法c. 感受与体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梦想”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
2. 答案示例:我的梦想梦想是一双翅膀,让我飞向蓝天;梦想是一颗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梦想是一片海洋,给我勇气和力量。
3. 作业要求:格式规范,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现代诗的学习兴趣浓厚,但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表现手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现代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现代诗二首》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教材包含了二首现代诗歌,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会欣赏和理解诗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四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了解相对较少,他们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他们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理解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歌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准备诗歌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课堂开始后,我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诗歌,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然后,我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学习两首现代诗歌。
2. 呈现(10分钟)我将展示诗歌的课件,让学生跟随我一起朗读诗歌。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完毕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歌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 操练(10分钟)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讨论。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5 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5 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形式。
2. 研究两首现代诗的内容和意境。
3.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两首现代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包含两首现代诗的文字和图片。
2. 录音设备和音频文件。
3.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声韵和押韵方式。
2. 教学内容:呈现第一首现代诗的文字和图片,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3. 操练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合作创作一首简单的现代诗,并在小组里互相朗读。
4. 总结:教师主持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现代诗的特点和形式。
第二课时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研究成果。
2. 教学内容:呈现第二首现代诗的文字和图片,并与学生一起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3. 分析讨论: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分析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4. 总结:教师总结两首现代诗的共同特点和差异,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现代诗来提升自己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现代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创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现代诗,并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现代诗进行解读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诗歌表演能力。
以上是《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15 现代诗二首公开课教案》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并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形式。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5篇1.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现代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字词。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说说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的“巧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现代诗,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课文最前面有一段#教案#导语,通过#教案#导语我们就知道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方法了。
谁来给我们读读。
(学生个别读)2.这段#教案#导语中你提取出了哪些方法?板书:读诗歌,说景物,想画面。
3.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读读两首诗,我们先读第一首《秋晚的江上》。
二、学习第一首。
(一)读出节奏1.出示《秋晚的江上》,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教学提示:①正音,尽(jǐn)管、芦苇(wěi)。
②用诗和句子的不同排版对比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现代诗歌分行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2.齐读诗歌。
(二)想象画面1.多美的朗读,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此刻正在江边欣赏着这幅美景,再仔细瞧瞧,这画面中都有哪些景物呀?教学提示:①学生自读中发现景物:鸟儿、斜阳、江上、芦苇,老师板画江上、芦苇、鸟儿。
②学生借助教具“太阳”板贴,尝试结合诗歌意思将斜阳放在画面的适当之处。
学生在板贴中,感受斜阳渐渐西沉,时间缓缓推移。
2.想象画面,读出诗歌的意境。
(三)感悟巧思1.有人说,一首好诗一定有诗人巧妙的构思,从古至今,诗都很强调构思,这首诗中你发现诗人的巧思了吗?教学提示:①感悟“驮”字的巧思。
倦鸟归巢、夕阳西下,这本来是大自然中最平常不过的景象,可是作者却说它是驮着斜阳回去,把原本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是诗人的巧思。
②感悟“掉”字的巧思。
夕阳洒在江面上,这是大自然中平常的景象,在诗人笔下,这一切似乎是鸟儿带来的。
2022年部编版语文四上《现代诗二首2》精品教案
〔教学反思参考1〕秋晚的江上教学《秋晚的江上》,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乎已经胸有成竹,可是面对学习根底比拟薄弱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表达,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秋晚的江上》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
诗歌的语言非常优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所以学生在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何通过文字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由于时间关系,引导的并不够。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诗歌赏析局部,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
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答复者和倾听者。
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
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侧重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了课堂细节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无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
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无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花牛歌《花牛歌》是徐志摩的诗作,语言充满了童真童趣,给人一种轻快活泼的感觉。
四年级的孩子也正处在这个纯真的时期,所以在理解起来也并不是特别难。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侧重以下两点:一、诵读。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根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
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再是学生个人读,最后是集体读。
但在朗读时,有些瑕疵:在听完名家范读后,让学生说说朗读后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中国现代诗二首(二)》教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菲薄(fěi) 芳菲(fēi) 敷衍(yǎn) 濒临(bīn)
B.荫庇(bì) 蹊跷(qī) 偌大(nuò) 彷徨(páng)
C.虐杀(nüè) 戏谑 (xuè) 裨益(bì) 颓圮(qǐ)
D.巷道(xiàng) 惆怅(chàng) 憎恨(zèng) 汲取(jí)
解析B项“偌”应读为“ruò”。
C项“圮”应读为“pǐ”。
D项“巷”应读为“hàng”,“憎”应读为“zēng”。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缔造杀戳元霄出人头地
B.殒石泥淖遐想走投无路
C.艳羡深邃烦躁忘恩负义
D.内疚涣发针砭义愤填膺
解析A项“戳”应为“戮”,“霄”应为“宵”。
B项“殒”应为“陨”。
D项“涣”应为“焕”。
答案 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如果非要从这些返乡的人中细分差别,那就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在外打工学到的经验带回家乡,创一番事业,而有些人对未来依然________。
②我们几年前在校门口匆匆见过一面,________多年一直未能谋面。
③两个________不同的诊断,两个医院的专家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
A.苍茫尔后决然 B.迷茫尔后绝然
C.迷茫而后决然 D.苍茫而后绝然
解析“迷茫”指神情迷离恍惚。
“苍茫”形容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尔后”“而后”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
“尔后”指从此以后,此后。
“而后”指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
“绝然”指绝对。
“决然”形容很坚决,必然,一定。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后,他为在场的每一位学生签名留念,条件是所签的书必须是正版的,每个人只签一本。
这样的规定,真可谓童叟无欺,支持正版,打击盗版。
B.金庸先生的小说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学的精髓,让每一位读过小说的人感到甘之如饴。
C.对于这样一个初出道的青年学者,我们当然不能苛刻要求,不能以一言以蔽之,抓住他很多言论中的一句不十分正确的话就否认了他的主流思想。
D.至于目录如何编,我们在文学社做过多年的编辑工作,应该是轻车熟路,不成什么问题了。
解析A项“童叟无欺”指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形容买卖公平。
B项“甘之如饴”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C项“一言以蔽之”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D项,“轻车熟路”意思是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
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答案 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表示,对存在不按要求报送书面材料或者瞒报拖欠、克扣工资数额的用人单位,责令其改正或处以罚款。
B.仲裁部门对该投诉人称用人单位五年未支付其工资表示不可理解。
C.经济上,革命卫队在国家宪法的特许下掌控着不少涉及军工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民用交通等重要领域的产业。
D.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近视趋于低龄化,全国青少年近视率平均达40%以上,大学生近视率已逾70%以上。
解析A项“数额”后面要加“问题”。
B项歧义,仲裁部门对“投诉人”还是对“用人单位”不可理解。
D项数字表达不规范,去掉两个“以上”。
答案 C
6.下列各句修辞不当的一项是( )
A.沧海滴水,在瓷器庞大的家族谱系中,童年,是最玲珑精致的一只,绝无仅有的一只,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最易受到伤害与打击的一只。
B.推诿,指责,抱怨,谩骂。
人类为保护自己生了满身的硬刺,每根刺的戳出足以暴露丑陋的肌肤。
C.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D.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
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
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解析D项月亮“冷眼”同意境不吻合。
A、B项为比喻,C项为通感。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雨巷》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7~8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7.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环境特点),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天气特点。
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人的心情是“愁怨”的,所以天气的特点也应该是“郁闷”的。
答案幽僻阴沉、郁闷
8.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反复这种修辞的作用,结尾与开头一样在形式上首先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形式美。
在分析心态特征时,可以着重从“飘”与“逢”的表达效果去分析,当然还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心态。
答案形成回环迭唱的效果,表明了追求理想的坚贞与执著
这种追求的虚幻与迷惘,反映了诗人当时复杂、矛盾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1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1979年6月3日
后记:三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选自《因为风的缘故》) 9.“一座远山迎面飞来/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一句中“严重的内伤”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时要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感情。
答案诗人思乡,不说心痛,不说心在流血,他用“严重的内伤”指“失去家乡使心灵受到的创伤”,想象奇特。
10.“当雨水把莽莽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分析修辞的妙处时首先要结合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然后从表达感情的角度去分析。
答案拟人。
让语言出神入化,使思乡这一古老话题新意迭出。
11.自古至今产生过难以计数的思乡诗篇,然而《边界望乡》却不落俗套,出语惊人,给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受。
试分析其与众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可从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者意象的选取等角度去分析。
答案①诗歌中用了几个典型的意象,如“鹧鸪”,可以就诗文来推想,当时有一只鹧鸪在那里哀啼,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来写它,“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一句句/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有力地刻写出诗人思归的惆怅;②或许也可以听到另一只鹧鸪在历史的深处惆怅地唱道:“行不得也么哥!”(哥哥你不能往界那边走了!)妙趣横生,意趣盎然。
(还可以就诗歌奇崛的想象与紧凑的结构来阐述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