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2022年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

2022年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一)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理解关键的是在新字上,重点在建字上把握。

党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在一种新的背景、新的理念,提出新的目标情况下解决三农问题的,过去也有三农问题,现在也有三农问题,现在的三农问题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第二是新理念。

按照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可持续发展,来解决新农村,不是单打一。

第三是新目标。

新农村建设有一个目标,目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定量目标。

比如说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建设、村容村貌都有一些定性的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标准,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经济建设,增加收入。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

即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同时落实国家农村经济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推进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

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监督,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农民,提高素质。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

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

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西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上,气候寒冷,资源匮乏,但是西藏的农业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西藏农业经济发展的成就、困难与建议。

一、成就1、农业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

西藏的农业以牧业为主,但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2017年,西藏农业总产值达到125亿元,同比增长了8.5%。

粮食产量、畜牧业产值、林业产值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西藏的农业生产逐渐从传统的家庭农场向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转变,农民收入逐渐增加。

2、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改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西藏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建立了大量的灌溉系统、道路、通信网络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的出售也更加容易。

3、科技创新取得了新突破。

科技创新对于西藏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几年中,西藏加强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西藏的高寒气候和高海拔条件使得很多传统的农业技术无法使用,西藏政府在此基础上创新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比如,著名的“农奶牛”计划,让当地农民在高海拔、恶劣气候条件下,通过特殊的饲养方法,成功培育出了适应高原环境的奶牛品种。

二、困难1、气候寒冷影响农业生产。

西藏的高地气候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温度低、缺氧、强风等都会影响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2、交通不便阻碍农产品的出售。

交通是农产品出售的关键。

西藏地广人稀,很多地区的道路和交通系统都十分简陋,这对于农产品的出售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很多农产品没有及时销售,使得农民的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

3、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能。

虽然西藏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农民的现代化技能还是比较欠缺的。

一些农民缺乏技能和知识,使得他们无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三、建议1、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尽管西藏政府已经加强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建立了一些科研机构和公司,但是还需要加强投资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提高科技的研究水平和技术实力,进一步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数, 给予村镇农业税减免补助, 但补助资金数额有 限, 尤其是困难地区, 很难满足基层机构正常运转 的需要。另一方面, 农牧区财务存在许多问题。 农 牧区财务长期以 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 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又一度放松了管理, 村级财务 管理混乱问题比 较突出: 少数地方农村财务收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 建议》 中明确提 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 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 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 坚持从各地实 际出 发, 尊重农民意愿,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 设。 这对于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农业、 农村和农民工 作,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西藏是一个经济欠发达 的 边疆少数民 族地区, 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 景中, 如何充分地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 切实把握 之一重大历史机遇; 正确地分析当 前在农村经济 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突出问题和矛盾, 采取切实可 行的对策措施, 有效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 是一个 值得我们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 一、 西藏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面临的困难 当前,西藏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条 件和十分难得的机遇。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农 村建设,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特别 JW 寸 X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 度明显加大。 2005 年国家预算安排支持农业的资 金达到 3347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4.2%, 占总支出 增量的21.4%。同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 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 十一五” 期间准备增
出, 这样势必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转移任 务艰巨。目 在我区农村劳动力中, 前, 接受过短期 培训的只占20%,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像城镇居民一样的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和女职工生育保险, 以及最低 生活保障线等待遇, 在农牧区, 农牧民除享受国家 的免费医疗和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 三包” 经 费和2005 年刚刚启动的农牧民特困群众生活救 助和医疗救助以外, 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差 异较大。 农牧区 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家庭式养老, 没 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 农牧区的“ 五保产” 大多 是分散供养。同时, 农牧区医疗制度有待改善, 缺 医少药的现象还很普遍。 六是农软区机构运行仍然比较困难,民主管 理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 一方面, 基层机构运行经 费比 较紧张。 农村税费改革后, 随着乡统筹、 村提 留和农业税及其附加费的取消, 村级公益事业管 理的资金来源减少。 为了确保农村组织正常运转,

[农牧民,西藏,对策]西藏农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牧民,西藏,对策]西藏农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西藏农牧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摘要:西藏是一个以农牧区经济为主的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农牧业产值占工农牧业总产值的80%以上,农牧区人口占全区人口的85%以上,农牧区是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农牧民的收入问题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历史因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西藏农牧区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牧民的收入还处在较低水平,因此解决好农牧区经济问题、农牧民增收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藏;农牧民;增收;对策一、农牧民增收的必要性(一)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西藏是一个以农牧区为主的地区,农牧区经济的发展关系到西藏经济的发展,农牧民收入的增加不仅可以改善农牧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利于西藏经济的发展以及西藏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

西藏较之全国经济比较落后,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城乡差距大,农牧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利于缩小与全国的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并有利于西藏城镇化的发展。

(二)有利于西藏小康社会的建成在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民主改革,西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牧区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迅速,但是发展至今,由于受到资源的约束和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农牧民的收入有放缓的趋势,农民民收入的放缓甚至减少都将影响到西藏小康社会的建成。

(三)有利于西藏的和谐稳定社会的和谐稳定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落后必然影响西藏社会的长治久安,西藏农牧民占西藏人口的比重较大,较低的农民收入必将导致农牧区经济的落后,经济的落后有将限制农牧民的收入,最终陷入恶性循环中。

农牧民收入与全国收入的差距,将对农牧民的心理造成影响,从而不断增加不安定的因素,影响西藏的和谐稳定,甚至影响全国的和谐稳定。

(四)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农村的建设息息相关,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保证农牧民收入的提高,物质文明、生态文敏、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共同构成新农村的建设,保证其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农牧民生活水平极其富裕和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全面进步。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建议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根据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现实问题坚持“一产上水平”经济发展战略,力求在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生产经营模式上有新突破。

但是由于西藏自然条件和历史起点等客观原因,农牧业生产还是西藏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牧区仍然处在区域性和整体性的相对贫困状态。

因此需要结合西藏第一产业的实际情况,利用西藏农牧特色优势,大胆创新,积极推进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发展。

标签:特色资源产业化建议农牧业是西藏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农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农牧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及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西藏有农业县35个,半农半牧县24个,两者占西藏县数的80%,农业牧业是全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藏农牧特色资源的分类西藏的农牧特色资源是在西藏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在农区和牧区特有的动物、植物等资源,可以将西藏农牧特色资源分为以下几类:1.市场导向型。

这一特色资源较多,包括绒山羊、虫草、食用菌(松茸)、油菜。

其特点是:虽然目前的发展已形成独特的市场(区外)优势,效益明显,但资源有限,只能适度规模的发展,且必须与基础工作相配套。

发展的重点是加大基础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标准化生产的引导和培训、市场开拓和品牌开发。

2.发展潜力型。

这一特色资源主要包括牦牛、藏系绵羊、优质青稞、藏药材。

其特点是:资源丰富且有一定的特色,虽然市场潜力很大,但是关系到农牧区和农牧业甚至西藏整体产业的未来发展,即使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具有市场优势,大规模的产业开发也仍然不具备条件;3.区内市场主导型。

这一特色产业资源包括奶牛、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

其特点是:新兴的城郊和农区畜牧业与阳光产业,区内市场有迫切需要,发展空间大。

主要是满足区内市场发展要求。

4.资源保护型。

这一特色产业资源包括冷水鱼、卤虫、藏猪和藏鸡等。

主要特点是:资源独特,数量有很大限制,开发前景不明朗。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

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特色之路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推进,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为了深入了解新农村建设在甘孜藏族地区的特色经验和成功做法,本次调研旨在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包括了甘孜藏族地区的农户、农民合作社、乡村旅游企业等相关人士。

3. 调研过程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考察以及专家访谈,了解了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经验和成功案例。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1. 地理优势甘孜藏族地区位于高海拔地区,气候适宜,土地资源丰富。

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生态保护与发展甘孜藏族地区注重生态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推动农产品有机生产和加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甘孜藏族地区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通过合作社组织农民合作经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和收入水平。

4. 乡村旅游的发展甘孜藏族地区依托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景名胜,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5. 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甘孜藏族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为农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物质保障。

四、调研建议1. 加强科技支持加强科技支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

2. 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加强合作社组织和管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3. 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4. 完善政策和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资金保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稳定的政策环境和物质保障。

五、总结甘孜藏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在生态保护、农民合作社发展和乡村旅游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精选]西藏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资料

[精选]西藏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资料

西藏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分析报告)(可合作经营范围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股权投资,农业产业信托)西藏是个高原体,地区内高山耸立,河流贯穿其中,切割深度相对较大,地势高低起伏悬殊较大。

地区内山体海拔高度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布状况,立体变化特点表现突出。

由此可见,西藏的农业生产只有根据当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匹配相适应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以及相适应的品种,农业才能发展不起来。

西藏属于中国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由于西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加快西藏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西藏农业的发展对西藏地区内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西藏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来促进西藏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带动区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能从根本上推动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进而缩小与内地经济水平的差距,为我国进一步的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西藏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西藏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发展,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就没有国家经济的振兴。

因此西藏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既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二、西藏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局限性(1)资源的局限性西藏地区虽然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实际上可以真正用于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其实并不是很多,并且资源的互补性差。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

西藏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困难及对策西藏畜牧业是西部山区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一直是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畜牧业发展也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特别是政府投入的有效诱导,西藏畜牧业综合效益已形成明显的改善,但是目前畜牧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给西藏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威胁。

首先,农牧地质量差是西藏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西藏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地质地貌条件难以满足农牧业技术要求。

许多已开发的土地质量稍差,贫瘠,甚至有部分土地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条件来满足农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从而影响西藏畜牧产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无成熟产业基础也是西藏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

当前,西藏畜牧业发展刚刚起步,缺乏健全的产业基础体系,技术水平落后,缺乏规范的生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等均是对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制约。

此外,山地地形是西藏畜牧业发展普遍困难的突出表现。

西藏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原环境,山地复杂,地形多样,传统的放牧技术和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地环境,将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另外,医药技术、学历和组织能力等人力资源条件也是西藏畜牧业发展所遇到的主要障碍。

西藏入境外技术难以实现,且技术相对落后,保护兽医技术更是落后,畜牧业经营者可能无法控制较好的畜牧健康指标,使畜牧业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此外,当地社会自身组织相对比较薄弱,服务能力较弱,形成一定的障碍。

针对上述困难,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投入,稳步推进农牧地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为��牧业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条件,要坚持政府投入,努力完善供水、供电、公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确保农牧业发展和经营的有效性。

二是推行畜牧产业化发展模式,重视技术更新和村落结构调整。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行产业化运营模式,充分从市场优势中发挥出质量,效益和竞争优势,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

三是加强人力资源技术和管理能力建设。

农牧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牧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牧安全生产存在问题及建议
农牧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如下:
1. 生产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和规范,导致生产过程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建议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和规范,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产品质量。

2. 环境污染:随着农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议加大环保投入,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 疾病防治:疾病防治是农牧业生产的难点之一,常常因为防治不及时导致大规模的动物死亡。

建议加强疾病防治工作,定期进行动物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患病动物。

4. 养殖安全:养殖安全是农牧业生产的重点之一,常常因为管理不善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建议加强养殖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5.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目前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成果转化都还存在不足。

建议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6. 人才培养:农牧业人才短缺是制约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需求。

建议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满足农牧业发展的需求。

7. 市场开拓:农牧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相对狭窄,制约了农牧业的发展。

建议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开拓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8. 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政策支持还存在不足。

建议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上是对农牧业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西藏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完整资料).doc

西藏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西藏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解决途径(分析报告)(可合作经营范围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股权投资,农业产业信托)西藏是个高原体,地区内高山耸立,河流贯穿其中,切割深度相对较大,地势高低起伏悬殊较大。

地区内山体海拔高度各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也呈现出多层次的分布状况,立体变化特点表现突出。

由此可见,西藏的农业生产只有根据当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来匹配相适应的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以及相适应的品种,农业才能发展不起来。

西藏属于中国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作为西藏的支柱产业,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由于西藏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加快西藏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1)西藏农业的发展对西藏地区内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西藏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调整西藏农业产业结构,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水平来促进西藏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作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带动区内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也能从根本上推动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进而缩小与内地经济水平的差距,为我国进一步的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西藏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西藏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促进了区域内经济发展,更进一步的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西藏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

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就没有国家经济的振兴。

因此西藏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既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二、西藏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局限性(1)资源的局限性西藏地区虽然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实际上可以真正用于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其实并不是很多,并且资源的互补性差。

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思考

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思考

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思考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思考一、引言西藏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我国的重要农牧业区域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西藏农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利用、畜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对西藏农牧业发展进行全面的思考。

二、土地资源利用1. 土地资源现状西藏是高原地区,土地资源相对有限。

大部分土地是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适宜耕种的土地较少。

由于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土壤肥力低下也成为制约农牧业发展的因素。

2.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利建设:通过修建水库、引水渠等手段改善灌溉条件,提高耕作效率。

(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加强土壤改良:通过施肥、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

三、畜牧业发展1. 畜牧业现状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适宜放牧的自然环境。

目前,西藏畜牧业以养殖牦牛、绵羊和藏马为主,但规模较小,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2. 发展畜牧业的措施(1)提高养殖技术: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和畜牧户的养殖管理水平。

(2)改善饲料供给:增加饲料种植面积,推广高产优质饲料品种,提高饲料利用率。

(3)发展特色养殖业: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种,如藏羊、藏猪等。

四、农业科技创新1. 农业科技现状西藏是一个科技相对滞后的地区,在农业科技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缺乏先进的农业科技手段和设备,限制了农牧业的发展。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适合西藏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如精准施肥、高效节水等。

(2)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大对农业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3)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农牧业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五、发展现代农牧业1. 现代农牧业发展现状目前,西藏仍以传统的自然放牧为主要方式进行畜牧业生产,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

西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对策思考农牧业是国民经济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较大的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而西藏区则是更为典型农牧业模式的经济区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40%,并有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牧区,解决好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的发展问题,对于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

1996年的全国首次农业普查,掌握了大量科学、可靠、可贵的基本数据,搞清了“三农”的基本情况。

本文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并结合相关统计资料,对西藏区农村经济的现状特征、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作一简要分析。

?一、发展成就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

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牧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较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解放,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

到1996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了38.53亿元,实现增加值21.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78年增长1.1倍和3.4倍,农牧业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为西藏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同时,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十分明显,1996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仍高达40.6%,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西藏区农牧业生产形势得到了根本的扭转,农牧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增大,基础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

?2、农牧业生产攀上新台阶,第一产业的产出快速提高。

随着农牧区“两个长期不变”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首先是种植业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一江两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带动下,全区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畜牧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讨论陆仲(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究员)1、高寒草地的基本概况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地,以其鲜明的自然、经济与社会人文特色在我国以及世界的草地畜牧业领域和草地生态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我国高寒草地面积之大居各种类型草地之首,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059亿公顷,其中:西藏0.57亿公顷,青海0.38亿公顷,川西北0.073亿公顷,甘南0.036亿公顷,占全国北方草原区2.2亿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8.2%。

高寒草地的分布高度在海拔3000米以上,牦牛放牧高度最高可达6200米,创造了放牧高度的世界之最。

高寒草地具有高原大陆性气候的特点:寒冷干燥,长冬无夏,仅有冷暖季之分,绝大多地区年均温在0℃以下,古有“五月解冻,八月草黄”之说。

由于受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影响,气温比同纬度的东部地区低10-18℃,绝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温度低于10℃,大于0℃的年积温小于2000℃,大于10℃的积温多在500℃以下,持续期不多于2个月。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不少学者将青藏高原列为地球南北极之后的世界第三极,颇有道理。

高寒草地水源充沛,降水不均。

大河纵横湖泊遍布,年均泾流总量650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泾流总量的23%,相当亚洲全部泾流量的3.8%,全区降水不均,年降水量100nn-1000mm以上不等,但就牧区而言,降水偏少。

高寒草原区土壤发育年轻,植被稀疏由于高原面上气候干寒,土体中微生物活动程度低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畜牧业集中区的土壤类型即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系统普遍表现质地粗松,土层浅薄,砾砂化严重。

生长在各类高寒草原上的植被均受到气候条件的抑制,植株大多矮小,干物质产量低,植被覆盖度差,有机质积累明显减少。

高山草甸植被覆盖度较高,但腐殖化程度低,形成明显的草根层。

未开发的河滩阶地、堆积扇风蚀沙化严重。

高寒草地寒旱生草本植物占有优势,总盖度约达70%,植物种类较少,每平方米草种不超过15种,禾本科植物在高寒草地植被组成中占据最重要地位,是高寒草地放牧家畜的主要牧草来源。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

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西藏地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势高原,自然条件复杂,气候寒冷干燥,地质富含矿藏资源,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及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以期为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浅析西藏地区农业现状1.土地资源西藏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河谷、盆地和高原,总体上属于高原草甸土壤和高寒土壤,土地肥力较低,适宜性范围窄。

由于气温低,土质干燥,土壤肥力低,使得西藏地区的农业面临着土地资源匮乏、不容易耕作的困难。

2.气候条件西藏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极低,日照时间较短,降水相对较少,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种气候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农业发展西藏地区的农业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农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由于区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的限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种植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农作物种植方式改进措施1.科学调整农业结构针对西藏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科学调整农业结构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

可以适当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扩大粮食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加强灌溉建设由于西藏地区降水较少,缺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加强灌溉建设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重要举措。

可以通过引江济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高寒地区的冰川融水引入农田,提高土地的湿润程度,改善土壤肥力。

3.推广高新技术西藏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面临着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缺乏高新技术的支持。

可以通过对高寒地区的畜牧业、种植业等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广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4.加强农业科研加强农业科研也是改进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关键举措。

可以通过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研究,针对西藏地区的土地和气候条件,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加强土壤营养和保护,提高农产品的抗逆能力和养分含量。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1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现状
西藏是中国山地贫困地区,农牧业标准的发展主要基于农牧民的经济活动,其发展难度加大。

目前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牧民未及时接受西藏农牧业标准技能。

目前西藏农牧民仍处于传统经营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农牧业标准技能。

(2)农牧业标准和技能应用不足。

农牧民尚未真正认识和掌握西藏农牧业标准和技能应用,这不但影响了农牧业的发展,而且降低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3)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投资不够积极。

西藏的农牧业现在还没有获得政府充分的投资以改善他们的农牧业产业及其生产水平,尤其是满足他们的投资需求的投资还不足。

2 对策建议
(1)加强西藏农牧业标准教育。

要把农牧业标准的技能教育作为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就地组织会议、专业讲座等形式,让农牧民获得良好的农牧业标准知识和技能。

(2)推动西藏农牧业标准技能改革。

采用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在农牧业发展过程中,以农牧民利益为核心,完善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改革力度。

(3)加大农牧业标准投资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投资力度,完善农牧产业保护,引导农牧民有效实施农牧业标准及其技能,科学有效地解决西藏农牧业发展问题。

3 结语
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是西藏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良好的农牧业标准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农牧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

政府、社会各界实施西藏农牧业标准发展项目时,应该以促进农牧民真正受益为核心,以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为宗旨。

建设富有西藏特色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建设富有西藏特色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建设富有西藏特色新农村的若干思考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大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达到“富民强村”目的。

但是,农村建设并不仅仅是硬件建设,要真正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就必须让新农村具有西藏的特色。

下面详细探讨建设富有西藏特色新农村的若干思考:一、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西藏盛名天下,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而这也正是西藏的特色之一。

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水土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建设新农村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民众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的过程中,提升社区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挥农牧业特色西藏是一个极为贫穷的地区,而且是青藏高原地区,因此这里的农牧业特别发达。

建设富有西藏特色的新农村,必须发挥农牧业特色,充分利用本区域的资源,特别是草原、河流、湖泊等特色资源。

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展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多个领域,达到提升西藏经济增长能力的目的。

三、强化文化建设西藏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全球游客,同时也让当地居民的文化向世界展示。

建设富有西藏特色的新农村,必须注重本地文化保护和挖掘,让每个农民充分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中。

同时,建设教育、文化、运动、社区服务等设施,提升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西藏地势复杂,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因此富有西藏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道路、桥梁等工程建设,还要建设健康、医疗、民生、文化和其它各类设施,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生活需求。

五、积极发展旅游业西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文化历史使之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因此西藏特色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展旅游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建设特色的农村旅游景点、旅游休闲区,并逐步形成生态、文化、休闲相结合的旅游业模式,提升农民收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富有西藏特色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多方面来考虑,关键是要根据本土实情,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区域特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非生产性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在对川甘青8县藏族牧区牧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非生产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治安、村容较差,民主意识不强是牧区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非生产性问题;而经济发展滞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层工作薄弱,牧民素质不高和不良传统习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非生产性问题;影响因素Abstract:Nonproductiveproblemsandinfluencingfactorsinthenewruralconstructionofpastoralareas weresystematicallystudiedbasedonthesurveyofherdsmenineightcountiesoftheSichuan,Gansu,andQinghaiprovince.Theresultsshowed thatthemainnonproductiveproblemswerelackofproductsupplement,insufficientoflaw,poorvillagecapacity andweakdemocracysense.Furthermore 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 backwardeconomicdevelopment,lowerherdsmen’income,weakgrass-rootswork,lowerherdsmen’qualityandthetraditionalhabits.Atlast,onthesebases,weproposed uprelevantstrategiesandmeasures.Keywords:pastoralareas;newruralconstruction;nonproductiveproblems;influencingfactors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

200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

川甘青藏族牧区包括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6个县及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总面积90.82万km2,占我国藏区总面积的40.6%;总人口264.26万,其中藏族人口170.54万,占我国藏族人口的29.92%,是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区。

川甘青藏族牧区地处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气候高寒,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以放牧畜牧业为主,牧区居民居住分散,过着游牧生活,很多地区还停留在自然经济状态;位置边远,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二、三产业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贫困面大。

藏族牧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显要的战略生态区位、较为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其新农村建设比农区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难,也显示了这一区域的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团结、推进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和保障我国生态安全的特殊重要意义。

为了解川甘青藏族牧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以提出相应对策,本课题组选择四川、甘肃、青海的8个纯牧县为调查地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深入调查研究,并从牧民的角度,就其中的生活、乡风、村容和民主管理等非生产性问题进行分析。

1样本概况本研究调查的8个县分别为四川的红原、若尔盖、理塘、色达县,甘肃的玛曲和碌曲县,青海的河南县和泽库县,均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海拔高度在3400m以上,幅员面积737.68万hm2,其中草地面积622.60万hm2,占84.4%。

2006年总人口37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31.7万人,占85.7%;以放牧畜牧业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8.2%(表1)。

本次共对665户牧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受语言障碍和牧民文化程度的影响,仅收集到41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62.1%。

藏族牧区一般为男性当家,所以调查对象中男性占到90.8%(表2)。

调查对象多为年富力强,年龄在21~50岁的比例约80%(表2),获取的有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答案会有较好的真实性。

但被调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特别是没有上过学的比例高达50%,可能会对所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

样本户户均人口6.2人、草地面积55.6hm2、羊单位268.3个,2006年现金收入12613元,人均2044元。

2牧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非生产性问题2.1生活问题2.1.1居住条件较差近年来,随着国家投资、生态移民等相关项目的实施牧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覆盖面和受益面有限,多数牧民的居住条件仍然较差。

接受调查的牧民中,只有29.3%的牧民认为居住条件有明显改善,70.7%的牧民认为没有太大变化甚至没有变化。

大部分牧民仍然没有住房或住房困难,常年居住在用柳条搭建、牛粪糊面、低矮、潮湿、黑暗的住所里[1]。

由于结合项目实施试点建设的牧民新村基本上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线,居住地相对偏远的牧民大多享受不到相关待遇,对此很多牧民怨声较大。

另外,由于牧区的生产特点,已建的新村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居住,劳动力常年在远离新村的冬夏牧场放牧,居住仍以帐篷为主,仅有少量简易住房,生活条件较差。

2.1.2饮水水源安全得不到保障目前,研究区牧民饮水以河、塘、溪水为主,占调查户的67.3%,而且多为人畜共饮。

有18.4%的调查户饮用井水,但其主要是来源于距离地面1~2m深的储水窖,在沼泽地区实际就是沼泽水。

饮水不安全严重影响着牧区群众身体健康,导致地方病尤其是大骨节病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不少牧民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生活极为贫困。

调查发现,对饮水状况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牧户占到44.3%,大骨节病区的牧民对解决饮水问题的要求尤为强烈。

2.1.3医疗条件较差牧区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

问卷统计结果表明,25%的样本户所在乡村没有医疗站,75%的样本户所在乡村虽然有医疗站,但医疗设备缺乏,医务人员技术差,且看病不方便。

尽管牧区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有62%的牧民表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但该制度报销比例低,管大病不管小病。

同时,县乡的医疗条件较差,牧民若患上大病要远赴大城市就医,医疗费及相关的支出很大。

在对牧区医疗条件评价的多项选择中,选择医药费太贵、看病困难的占43.8%,认为医疗条件差、看病不方便的占43.3%。

当前,很多牧民处于小病不愿就医、大病很难就医的状况。

2.1.4基础设施薄弱牧区乡村公路建设滞后,区域通达性差。

大部分通乡公路都是泥土路面,加之无资金维修,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而村际之间基本不通路或者路况更差。

目前仍有部分行政村未通电,即使已通电的村也经常出现断电的现象,而且电费较高。

通信基础设施薄弱,许多地方还处于广播电视盲区,牧民不能及时接收新闻和各种信息。

调查户中,38.8%的牧户对道路交通状况不满意,41.7%的牧户对通电状况不满意,38.5%的牧户对通讯不满意。

调查结果表明,落后的生活基础设施限制了牧民的流动及其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乡风、村容问题良好的乡风、民风,是牧区群众和睦相处,实现牧区社会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牧区民风淳朴,牧民热情好客,邻里关系融洽。

但近年来,随着人均生产资料(草地)减少、剩余劳动力增多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不良风气产生,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

在对牧区社会治安状况的调查中,有40.1%的牧民认为不太好或者不好。

在对治安不好的表现的多项选择中,有53.9%的样本选择偷盗,36.0%的样本选择打架斗殴。

牧民反映当前牧区偷牛盗马的现象较严重,很多家庭都有牲畜被盗,偏远地区特别是在两省两县交界处更为严重,盗贼往往是将牧民的牲畜全部赶走。

被盗是牧民返贫的原因之一,也是定居建设中人居与畜圈难以分开的主要原因。

除此以外,牧区“乡风不文明”还表现在赌博、不尊敬老人方面,选择样本分别占35.8%和30.5%。

调查发现,牧民集中居住区脏、乱、差现象普遍,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扔,人畜粪便随处可见,严重影响了“村容整洁”。

78.2%的调查户家中都没有厕所,有厕所的是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牧民新村的住户,但其厕所多被牧民挪作他用,居住区内也很少有公共厕所,牧民仍然延续着就近大小便的不良习惯。

2.3民主管理问题由于牧区生产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牧区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务公开度、财务公开度、民主选举率和牧民参与度上。

调查显示,牧区村干部主要由村民或村民代表选举产生,分别占调查样本的58.8%和27.6%,表明民主选举已在牧区得到普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仍有25.7%的调查对象对选举抱无所谓的态度,有34.9%的牧户很少参加甚至从没参加过村民大会,说明有相当一部分牧民的民主意识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管理p一般来说,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有4个来源:上级部门支持、地方财政预算、社会资金和牧民自筹资金。

西部牧区多为贫困县,所调查8个纯牧县2006年的人均GDP为688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3%,财政规模小,赤字严重,收不抵支,无力提供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

而广大牧民收入水平低下,投资能力缺乏。

另外,西部牧区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对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投资兴业的吸引力缺乏。

因此,国家扶持是牧区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

国家扶持资金一般是通过实施牧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投入的,但这部分资金远远不够,根本无法满足牧区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牧区建设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成为牧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和短期内难以解决的瓶颈。

3.2牧民收入水平低,尚处于生存性消费阶段牧民能否过上宽裕的生活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多少。

2006年,8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5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6%。

从调查样本的情况看,2006年样本户人均现金收入2044元,其分布情况见表3。

表3数据表明,人均现金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调查户占到56.1%,3000元以上的仅占21.8%。

总体来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很低的。

由于收入低,牧民支出的88.7%用于家庭生活。

生活支出中,以建房支出最多,占生活总支出的33.1%;其次为看病支出,占18.6%;其余依次为食品17.4%,衣物8.7%,子女教育费用8.2%,摩托、手机消费5.8%,家庭添加设备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