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特点是口腔、手部和脚底出现水泡、疱疹和溃疡。
中医中药在治疗手足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缓解症状、加快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中医治疗手足口病首先需要准确的中医诊断。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于“疮疡"范畴,其病因主要是暑湿毒邪侵袭体内,造成气血不畅,导致口疮、手足水泡等症状。
中医医师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病情和辨析病机。
二、中医治疗原则1. 支持正气: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基本原则是支持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
中医师会针对患儿的体质及病情给出相应的调理方案,例如调节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合理安排活动等。
2. 清热解毒:手足口病多与暑湿毒邪有关,中医中药可以发散风热、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
3. 润燥化痰:手足口病临床上常伴有口舌干燥、痰黏、咳嗽等症状,中医中药可以利湿润燥、化痰止咳。
例如常用的中药有麦冬、薏苡仁、川贝母等。
4. 活血化瘀:手足口病患儿常伴有局部红肿、疱疹溃烂的症状,中医中药可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赤芍、当归、三七等。
5. 调理脾胃:手足口病患儿常出现纳差、食欲不振、腹泻等情况,中医中药可以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白术、苍术等。
三、中医中药治疗方案1. 中药煎剂:根据患儿体质和病情,中医师可以开具适量的中药煎剂。
将中药配方煎煮后,逐渐降温并喂服给患儿。
中药煎剂的剂量和用法需遵循中医师的建议,并严格按照剂量进行配制和使用。
2. 中药外敷:手足口病患儿局部水泡、溃疡可以采用中药外敷的方式。
中医师会选择适合的中药草药,煎煮后药渣敷于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
3. 中药浴疗:对于手足口病有皮疹、水泡较多的患儿,可以采用中药浴疗以辅助治疗。
将中药草药煎煮后加入洗浴水中,患儿进行浸泡,可以缓解症状并促进康复。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手足口病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多见,国内外资料均显示6~7月份为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健委《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 年版) 的诊断及分期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论治1.普通病例:邪犯肺脾证候: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或流涕咳嗽,纳差恶心,呕吐泄泻,l~2天后或同时出现口腔内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疼痛流涎,不欲进食。
随病情进展,手掌、足跖部出现米粒至豌豆大的斑丘疹,并迅速转为疱疹,分布稀疏,疹色红润,根盘红晕不著,疱液清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金银花、连翘、黄芩、薄荷、白蔻仁、藿香、石菖蒲、滑石、茵陈蒿、板蓝根、射干、浙贝母。
加减:恶心呕吐,加苏梗、竹茹和胃降逆;泄泻,加泽泻、薏苡仁祛湿止泻;高热,加葛根、柴胡解肌退热;肌肤痒甚,加蝉蜕、白鲜皮祛风止痒。
2.普通病例:湿热蒸盛证候: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疱疹,痛痒剧烈,甚或拒食,疱疹色泽紫暗,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现,根盘红晕显著,疱液浑浊,舌质红绛,苔黄厚腻或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组方:黄连、黄芩、栀子、连翘、生石膏、知母、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紫草。
加减:偏于湿盛,去知母、生地黄,加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大便秘结,加生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口渴喜饮,加麦冬、芦根养阴生津;烦躁不安,加淡豆豉、莲子心清心除烦。
园运动古中医辨治手足口病

园运动古中医辨治手足口病园运动古中医辨治手足口病2020 -05-05 08:04:14 陈长青,戚沁园来源:古中医网浏览次数:198 文字大小:【大】【中】【小】简介: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说明患儿多为脾虚湿盛体质,同气相求,内外合邪,故易感受暑湿之邪。
“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邪无出路,故四肢口腔出现水泡,且不痛不痒,当为湿邪之特征。
故当从本治疗,以健脾利湿,固护中气为要,处方以彭子益园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扁鹊三豆饮为主加味。
方药:黄豆50粒,黑豆60粒,绿豆90粒,白扁豆15粒,煎水作茶饮。
关键字:手足口病中医预防治疗园运动古中医辨治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某些病毒感染引起的具有较强传染性的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包括柯萨奇(COXAOHIE)病毒A组16、5、9、10型,B 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
本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
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
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
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
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极少数重症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也有的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
如出现这些情况多提示病情较重,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病症。
从上述症状分析,患儿发病多在6-8月,此时正当暑湿流行。
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说明患儿多为脾虚湿盛体质,同气相求,内外合邪,故易感受暑湿之邪。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见于儿童。
其症状主要包括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
除了西医的治疗方法外,中医也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治疗手足口病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证施治中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发现手足口病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来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中医师会判断出病情的性质和疾病的发展趋势,然后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来改善病情。
二、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草药的化学成分起到调理人体的作用。
常用的中药包括玄参、连翘、金银花等,这些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配不同的中药方剂,全面治疗手足口病的各个方面。
三、经络疗法中医认为手足口病是由湿毒引起的,通过经络疗法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湿毒,缓解病情。
常用的经络疗法包括针灸、拔罐和艾灸等。
针灸是将细针刺入特定的穴位,以调理经络和气血;拔罐是利用罐子在特定的部位产生负压,用来疏通经络和排出湿毒;艾灸是将艾条燃烧,使烟气渗透经络,起到温通和祛寒的作用。
通过经络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加速康复过程。
四、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同样适用于手足口病。
中医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蔬菜和水果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此外,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来推荐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的食材,如绿豆、苦瓜和莲子等,以辅助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辨证施治、中药治疗、经络疗法和饮食调理等综合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康复。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患者应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并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进。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幼儿园群体中。
它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部和足部皮肤疹子等。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是由于外邪入侵而引起的,而且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来治疗。
本文将就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元气亏虚型元气亏虚型是手足口病的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
病情多在幼儿园群体中发生,并伴有体虚、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状。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元气不足,机体防御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发病。
针对元气亏虚型的辨证,中医常采取益气健脾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通过使用补益的中药方剂,如人参、黄芪等,可以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改善患儿的食欲,促进康复。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是手足口病的另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
这种类型的患者常常伴有高热、口舌生疮、咽痛等症状,舌苔黄腻,并有可能伴有消化不良的情况。
对于湿热蕴结型的辨证,中医常采取清热利湿的方法进行治疗。
使用中药方剂如黄连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等,可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痰,改善患儿的症状,加快病程的康复。
血热郁火型血热郁火型是手足口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中医辨证类型。
在这种类型的患者中,常见的症状包括高热、腹泻、口舌生疮、烦躁易怒等。
舌苔黄腻或绛,脉象数而实。
针对血热郁火型的辨证,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
使用中药方剂如凉血清热汤或凉热清燥汤等,可以清热解毒,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缓解患儿的症状,促进康复。
总结: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传染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病程类型进行治疗。
元气亏虚型可以通过益气健脾的方法来治疗,湿热蕴结型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来治疗,而血热郁火型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治疗。
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加速康复。
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时,建议有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使用中药而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患儿还需在治疗的同时注意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日常卫生习惯,以确保康复的效果。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的治疗方法手足口病发病初期,孩子会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的症状。
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后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现椭圆形或梭形的水泡,疱的周围有红晕水疱的液体清亮,水疱的长轴与皮纹是一致的。
然后水疱的中心凹陷变黄、干燥、脱掉脱屑,另外指、趾端有散在的比较坚硬的淡红色丘疹或者疱疹。
同时在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齿龈上也有散在的水疱,但口腔里的水疱很快破溃而形成灰白色的小点或灰白色的一层膜其周围有红晕,在灰白色的膜下可以见到点状或片状的糜烂面。
1、中医治疗可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
痛甚、牙龈红肿者,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
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
瘙痒者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2、西药治疗可用维生素B2,每次5毫克,每日3次。
左旋咪唑每次每公斤体重1.25毫克,每日2次。
外用0.1%雷凡奴尔液含漱,每天5次;0.02%盐酸洗必泰液含漱,每日5次;金霉素甘油糊剂涂患处,每日4次。
3、饮食治疗山药黄芪汤:把15~20克的生黄芪熬成汤,然后在这个汤里放入山药、瘦肉等食材。
味道很香,孩子也会喜欢吃。
经常给孩子服用,可以起到健脾、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绿豆红枣汤:绿豆30~40克,小红枣10颗,放入一起烧开,这个汤剂可当点心使用。
白扁豆汤:白扁豆适量煮汤,当开水饮用。
1、宝宝患病后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一般需隔离2周。
2、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应彻底消毒。
一般常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及煮沸消毒。
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晒。
患儿的粪便需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倾倒。
3、患儿居室内应空气新鲜,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每日进行空气消毒。
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老中医手足口病的中医分型和治疗

老中医推荐:手足口病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手足口病中医辨证论治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一、手足口病中医分型和治疗1. 出疹期湿热蕴毒,郁结脾肺证。
(1)症状:手、足、口、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丘疹、疱疹,伴有发热或无发热,倦怠,流涎,咽痛,纳差,便秘。
甚者可出现大疱、手指脱甲。
(2)舌象脉象指纹: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
(3)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4)基本方:甘露消毒丹。
(5)常用药物:黄芩、茵陈、连翘、金银花、藿香、滑石、牛蒡子、白茅根、薄荷、射干。
(6)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
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7)加减:持续发热、烦躁、口臭、口渴、大便秘结,加生石膏、酒大黄、大青叶。
(8)中成药: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化湿透疹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2. 风动期毒热内壅,肝热惊风证。
(1)症状:高热,易惊,肌肉瞤动,瘛瘲,或抽搐,或肢体痿软无力,呕吐,嗜睡,甚则昏蒙、昏迷。
(2)舌象脉象指纹:舌暗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
(3)治法:解毒清热,息风定惊。
(4)基本方:清瘟败毒饮合羚角钩藤汤。
(5)常用药物:生石膏、水牛角、银花、连翘、生大黄、黄连、丹皮、紫草、生地、钩藤,羚羊角粉。
(6)加减:高热持续,伴有神昏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伴有便秘者加用紫雪散。
(7)用法:口服,每日1剂,水煎100~150ml,分3~4次口服。
灌肠,煎煮取汁50~100ml,日1剂灌肠。
(8)中成药:可选用具有解毒清热、息风定惊功效且有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报道的药物。
3. 喘脱期邪闭心肺,气虚阳脱证。
(1)症状:壮热,喘促,神昏,手足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口唇紫绀。
(2)舌象脉象指纹: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
(3)治法:固脱开窍,清热解毒。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身上。
该疾病主要以皮疹、口腔、手和足部溃疡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药在手足口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药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手足口病。
一、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原则在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原则:1. 温凉相济:在病情较重或有高热等症状时,可选择温药进行治疗,如桂枝汤等。
而在病情较轻或体温正常时,可选用凉药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等。
温凉相济能够平衡体内的阴阳,帮助恢复机体的平衡。
2. 清热解毒: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和口腔溃疡等症状,其病因多为病毒感染。
因此,中药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原则,如连翘、金银花等,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加快康复过程。
3. 调理脾胃:手足口病会导致食欲不振、口腔溃疡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正常饮食。
中药治疗应考虑调理脾胃,促进食欲,并有助于伤口的修复。
常用的中药有苓甘术汤等,具有健脾和胃、益气补中的作用。
二、中医药常用方剂1. 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等。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络,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疼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药材煎煮后,取汤剂,一日三次,每次适量服用。
2. 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功效:清热解毒,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手足口病引起的发热、口腔溃疡等症状。
用法用量:将药材煎煮后,取汤剂,一日三次,每次适量服用。
3. 苓甘术汤组成:茯苓、白术、甘草等。
功效:健脾和胃,益气补中,有助于恢复患者的食欲和口腔溃疡的修复。
用法用量:将药材煎煮后,取汤剂,一日三次,每次适量服用。
三、中医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饮食调理:手足口病期间,应适量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2. 保持休息:患者应多休息,减少外出活动,帮助身体更早地恢复。
3. 保持个人卫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通过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
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
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
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
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
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
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
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恢复期:热退或微热。
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
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
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
中医治疗手足口)

中医治疗手足口手足口!?一个只在报纸上见过的词语,出现在了悦悦的病历本上!6月26日,每天和悦悦在一起玩的小涵姐姐被传染上了手足口病,小涵妈妈立刻告诉我们,让我们那几天注意观察悦悦的情况。
27日没什么反应,我们以为没事了。
可惜侥幸的心理终究敌不过这个强传染的病毒!28日早晨,发现手心和脚心出现若干个红点,迅速去医院,诊断确认了:手足口病初期!医院配了抗病毒药、清热药,还有鱼腥草什么的药,由于平时常在中医论坛潜水,一看这些药就不打算吃了。
鉴于当时不发烧,和其它孩子的症状不一样,口腔也没有不适,准备先回家喝点中药调理。
手足口病最关键的一关:发烧!中医的观点:“发高烧是人体自我改善的最高表现”“单纯的发烧,只要不乱服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小孩发烧一次,聪明一次”对于发烧千万不能滥用抗生素退烧,不仅有副作用,而且会破坏人体免疫力,使免疫系统无法抵御外邪,使病气深入加重了。
表面症状虽然暂时消失,但不久必然出现更严重的内脏功能失常症状。
也不能使用任何凉药来退热,发热是身体抵御寒邪,努力使寒邪外散的正常抗病反应,汗出则热退,误用寒凉药引邪深入,随其虚实深浅,会造成种种病症,乃至多种不治之症。
寒邪被引入肺,则发为肺炎支气管炎或咳嗽,咳嗽也是身体的抵抗,能咳嗽说明病邪尚未深入下焦。
继续清热则久久不愈,浅者变成西医所谓慢性鼻炎,深者变为慢性咽炎,重者发为哮喘。
出于对中医的信任,对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坚持,我们在忐忑中等待着整个过程的来临。
当看着体温计最高达到39.7度以上时,说不慌是假的。
当看到疼痛和呕吐等退病反应出现时,我们知道曙光就要出现了!当以往看过的书面理论一步步得到印证的时候,内心的喜悦和成就感是巨大的。
不用抗生素和退烧药,仅仅靠着几块钱的中药,更依靠自身的免疫力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洗礼。
与此同时,倍感无奈的是:劝小涵妈妈不要去打抗生素退烧,可惜最终妈妈说撑不住了,连续打了三次,结果因肺炎被转院,目前还在住院中。
手足口病中医防治方案

手足口病中医防治方案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夏秋季常见传染病病原体主要以EV71、柯萨奇A组16病毒为主主要经粪-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和疱疹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5~7天自然痊愈;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一、治疗方案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时行疫毒经口鼻而入,邪毒蕴郁与心脾积热相合,上熏口咽,外透肌肤,发为疱疹,伴发热、咽痛、易惊,肌肉瞤动、恶心、腹泻或便秘等症状重症者病情险恶,传变迅速,邪毒炽盛,内陷心肝,表现高热,易惊,肌肉瞤动,呕吐,或见肢体痿软、抖动,甚则嗜睡、神昏、痉厥,甚则发生喘脱病机以热毒、湿毒、动风为关键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熄风为主一、治疗方案根据临床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以及恢复期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证型辨证论治(一)普通型:温热夹湿,心脾积热临床表现:发热,口腔黏膜出现疱疹灼痛,流涎,咽红,手、足和臀部出现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红晕,伴轻咳、倦怠、拒食,舌质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紫。
治则: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银花6克连翘6克薄荷3克生石膏15克藿香6克鲜芦根15克黄芩6克炒牛蒡子6克生甘草3克用法用量:日一剂,水煎服,每剂煎服120ml,分四次服加减:1.高热加羚羊角粉冲服;2.腹泻加煨葛根、焦山楂、车前草;3.便秘加酒大黄;4.纳差、拒食加焦三仙;5.咽喉肿痛加元参、蝉蜕;6.咳嗽加炙麻黄、杏仁中成药:蒲地兰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花清感颗粒、抗病毒口服液等(二)重型:湿热动风临床表现:高热,易惊,肌肉瞤动,呕吐,或见肢体痿软、抖动,甚则嗜睡、神昏、痉厥,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指纹紫滞治则:清热化湿,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酒大黄3克生石膏20克(先煎)寒水石10克(包煎)滑石10克(包煎)紫石英10克(先煎)生牡蛎10克(先煎)干姜3克桂枝6克厚朴6克清半夏6克用法用量:日一剂,水煎服,每剂煎服120ml,分四次服或120ml结肠滴注,一日一次。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一、什么是小儿手足口病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幼儿期。
该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感染。
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口腔溃疡、手掌脚底出现红斑、水泡等特征性皮疹。
二、中医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认识中医认为小儿手足口病是由于外邪侵袭引起的,外邪多为湿邪和暑邪。
湿邪多由于饮食不洁或环境不清洁导致,暑邪则多因天气炎热而被人体吸入。
三、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特点,中医将小儿手足口病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阳明胃经湿阻型主要症状: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口渴、纳差,舌苔黄腻。
辨证特点:湿邪困阻阳明胃经,导致胃气不和,脾胃失运。
患儿常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消化系统症状。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健脾和胃。
2. 太阳小便湿热型主要症状:发热、咳嗽、口渴、小便黄赤,舌苔黄腻。
辨证特点:湿邪阻遏太阳经络,导致气血不畅。
患儿常有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症状,同时伴有尿量减少及小便颜色深黄。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宣肺化湿。
3. 少阳肝胆湿火型主要症状:发高热、口苦、目赤、头晕目眩,舌苔黄腻。
辨证特点:湿邪犯肝胆经络,导致肝胆湿火上炎。
患儿常有高热、口苦、目赤等症状,同时伴有情绪不稳定和易激动。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平肝潜阳。
4. 太阴脾胃虚寒型主要症状:发低热、腹泻、纳差、四肢乏力,舌苔白腻。
辨证特点:湿邪困阻太阴经络,导致脾胃虚寒。
患儿常有发低热、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同时伴有四肢乏力和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补益脾胃,祛除寒湿。
5. 厥阴心包湿邪型主要症状:发高热、心慌、口渴不欲饮水,舌苔黄腻。
辨证特点:湿邪侵袭厥阴心包经络,导致心阳失衡。
患儿常有高热、心慌等心脏症状,同时伴有口渴但不愿饮水。
治疗原则:清利湿热,宣心化湿。
四、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清利湿热类、健脾和胃类、宣肺化湿类等。
2.中医针灸:通过调理经络和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简称HFM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它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于热毒湿病,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
一、病因病机分析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EV71或Coxsackie A16病毒感染引起。
感染后,病毒进入人体,经过潜伏期,病毒开始繁殖并侵犯口腔黏膜、手掌足底皮肤。
中医认为手足口病病理变化主要是湿热郁结、毒邪作崩,同时也可伴随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等情况。
二、中医辨证分类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中医将手足口病分为轻型、普通型和重型。
轻型为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轻微的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痛等症状,患儿一般精神状态良好。
普通型为发病中期,出现较高热度、口腔溃疡、口腔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患儿可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
重型为发病后期,症状较为严重,患儿可能伴随高热、抽搐、昏迷等状况。
三、中医治疗方法1. 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是治疗手足口病的核心方法。
常用中药有金银花、连翘、黄芩等,它们具有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的作用。
同时,神农酒炷、茶根茶也可用于口腔溃疡的消炎治疗。
2. 补益法对于疾病发展较快或体质较虚弱的患儿,中医可采取补益法来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等,它们能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加强正气。
3. 调理脾胃法手足口病在临床上往往伴随脾胃虚弱的情况,因此调理脾胃是重要的治疗方向。
中医常用健脾药物如党参、茯苓等,帮助调理脾胃功能,增加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
4. 中药外治法中药外治法主要是使用药物外敷或局部涂擦,以缓解病情和减轻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金银花水、蒲公英叶贴敷患处,帮助消炎、止痒。
四、中医辨证论治实例患儿小明,2岁,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喉咙痛等症状,平时精神状态良好。
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根据轻型手足口病的特点,判断为湿热病邪所致,治疗上以清热解毒法为主。
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

杨 志宽
( 原平市大牛店镇卫生院 , 山西 原平 0 3 4 1 1 3)
手足 口病 ( H F MD) 是一种 以足部、 手部 、 口腔等部位 出现疱
阴两型 , 而普通 型则 可分为湿热交 阻 、 邪犯肺 卫 、 心脾积热 、 肺
胃热炽、 肺 胃阴伤和气营两燔六 型。 而在对其进行辨证治疗时 ,
重型。在治疗 中 , 采用金银花 、 蒲公英 、 虎杖 、 赤芍、 生甘草等为
发病初期 或少 数重症患儿 的皮疹较不典 型 , 易与水痘 、 幼儿 急 疹、 麻疹 、 疱疹 性咽峡炎等疾病混淆发生误诊 。 但笔者通过临床 观察发现 , 手足 口病 也同样具有危象 的证候 , 例如 , 肺水 肿 、 邪 陷心包等 , 可能导致病情 凶险度增加 。因此我们应 提高 对于该 病的鉴别诊断水平 , 同时加 强对 幼儿教 师与家长关 于疾 病知识 的宣传 , 做到早诊断 、 早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 , 我们认 为 宜 内外治 法结合应用 : 此病 的疱疹 液 中含有 大量病毒 , 破 溃后
之。 ” 由于夏秋季节变化 , 时邪疫气经 由鼻腔 、 肌肤侵入人体 , 与 湿热相搏结 , 经 由经脉运行 , 上至 口舌 , 内至脾 胃, 外 至四肢 , 湿 热聚集故成疱疹 。 为此 , 患者常表现出 口舌溃疡 、 生疮 以及手足
银翘散加减治疗 , 用 以清热解毒 、 辛凉透表 ; 心脾积热 型选择 导 赤散合清热泻脾散 加减 治疗 , 取其降火解毒 、 清心泻脾的功效 ; 肺 胃热炽 型则 主要用 白虎汤 加减治疗 , 其泻 热解 毒 、 辛寒清气 的功效显著 ; 肺 胃阴伤 型则运用清燥救肺 汤合沙参麦冬 汤加 减
疹或者皮疹等 为主要临床症 状的常见 疾病 , 给儿童 的身心健康
中医从脾论治小儿手足口病

CG C A r O9 V l 44 JM M pi2O .o 2 . l
失, 睡眠好转 , 继予 黄芪建 中汤 6 调理之 而愈 。 付 按 :夫百病 者 , 以旦 慧 昼 安 , “ 多 夕加 夜 甚 ” 的现象
在夜 间子 时 , 阳气 虚 , 血 流 动缓 慢 , 试 用温 胆 汤 为 气 故 加减 , 处方 : 半夏 1g 云苓 1g 陈皮 9 , 2, 2, g 枳实 1 g桂 枝 0,
中医从 脾论 治 小儿 手 足 口病
卢有 亮 林 暄 张 泽钦 广州 中 医药 大学第一 临床 医学院 0 5级 中西 医临床 ( 14 5 50 0 ) 摘要: 本文从中医脾系统相关理论 出 从小儿手足 口 发, 病典型的手, 口三大症状入手, 足, 分病因, 病机, 辨证三方面论述小儿手 足口 病的诊疗, 强调小儿暑夏养脾的重要性。 关键词: 手足 口 辨证; 脾; 病; 养脾; 医话
例 4 子 时 左 手 指 关 节 疼 痛 :
亦 升高 , 上方加 黄芪 3 g 0 以补气 温 阳 , 服 6付 。3 , 继 诊
双 上肢 温度触 之基本 一样 , 手关节 疼痛 消失 , 左 患者惊 喜异常, 逢人 即言之 。 按: 此例 患者 , 白天无所 苦 , 间关 节疼 痛发作 , 夜 并
不安 , 本例 患者乃痰 浊 中阻 , 胃失 和降 , 脾失健 运所致 ,
因久病多 虚 多 寒 , 加 黄 芪 、 参 、 故 党 白术 补 气 健 脾 , 干 姜 、 茱萸 温 胃散寒 止痛 , 吴 使痰浊 得化 , 脾气得 升 , 胃气 得降, 中焦气 机调 畅 , 则诸 恙悉平 , 夜寐 亦安 。
( 生物 钟规律 ) 。脾 以升 为健 , 胃以降 为和 , 胃不和则 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本病传染性强,易引起流行。
一般预后较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甚或危及生命。
、
病因病机
病因:感受手足口病时邪。
病位:肺脾二经。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要点
1.发病前1~2周有手足口病接触史。
2.多数患儿突然起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出现发热,多在38℃左右,可伴头痛、咳嗽、流涕、口痛、纳差、恶心、呕吐、泄泻等症状。
一般体温越高,病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3.主要表现为口腔及手足部发生疱疹。
口腔疱疹多发生在硬腭、颊部、齿龈、唇内及舌部,破溃后形成小的溃疡,疼痛较剧,年幼儿常表现烦躁、哭闹、流涎、拒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