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儒林外史》翻译研究回顾——基于1994~2012年CNKI相关论文的计量分析
杨宪益《儒林外史》英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F e b .2023V o l .43N o .1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2月第43卷第1期[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 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经典化研究(2021C X 15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 华佗‘五禽戏“译介中的译者行为研究 (S K 2021A 0309)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马福华,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㊂杨宪益‘儒林外史“英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ʻ马福华(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摘 要] ‘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被誉为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㊂在翻译上,杨宪益的‘儒林外史“英译本是迄今为止唯一的全译本㊂本文拟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内㊁外两个层次,分析‘儒林外史“译者杨宪益 求真 的 译内行为 和 务实 的 译外行为 ㊂研究发现,在 求真-务实 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上,杨译本的译者行为偏于 求真 兼顾 务实 ,且两者的平衡程度较高,符合译者 求真为本,务实为用 的一般性行为规律㊂[关键词] 杨宪益; ‘儒林外史“(杨译本); 译者行为批评[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1-0064-06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8610.2023.01.009 ‘儒林外史“是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它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对形形色色 儒林 人物欺世盗名的丑恶灵魂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抨击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㊂ [1]自1939年葛传椝翻译的‘儒林外史“第一个节译本问世以来,先后出现了徐真平译本㊁王际真译本㊁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以下称杨译本)㊁张心沧译本等多个英译本㊂而杨译本是目前唯一的‘儒林外史“英文全译本㊂该书于1957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后又多次修订重印㊂1972年,美国的格罗西特与邓拉普出版公司又重印出版了该全译本㊂杨译本的译文准确流畅㊁语言生动,有效地传递了原著的风格,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上乘译本㊂截至2022年4月,以 儒林外史 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近500篇文献,涉及阐释学㊁目的论㊁接受美学㊁关联理论㊁生态翻译学㊁功能对等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视角,但迄今未见从译者行为批评的角度对‘儒林外史“英译本进行的研究㊂鉴于此,本文拟以杨宪益㊁戴乃迭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2]为研究对象,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观照下,从 翻译内 和 翻译外 两个层次探讨译者的行为规律㊂一㊁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及 求真 务实 连续统评价模式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是周领顺教授提出的46原创性翻译批评理论体系,它属于翻译内和翻译外相结合㊁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㊂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译者为切入点,以社会视域为评价视域, 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即翻译活动中的角色化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征的研究 [3]㊂译者行为批评考察译者在翻译内外其行为的合理度及其与译文求真度和务实度之间的关系㊂ 翻译内 是指翻译内部因素及其研究,主要关涉 语言性 的问题; 翻译外 指的是翻译外部因素及其研究,主要关涉 社会性 的问题㊂ 翻译内 和 翻译外 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二者的结合是确保翻译批评全面性和客观性的前提保证㊂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核心架构是 求真-务实 连续统评价模式㊂ 求真 是指译者为实现务实目标而全部或部分求取原文语言所负载意义真相的行为; 务实 是指译者在对原文语言所负载的意义全部或部分求真的基础上为满足务实性需要所采取的态度和方法㊂ [4]76-77在 求真-务实 译者行为连续统上, 求真 和 务实 彼此联系而又相互独立㊂ 求真 是 务实 的基础,是忠于原语的行为,是翻译的保障;而 务实 高于 求真 ,它是目标㊁态度㊁方法和效果㊂ 求真 和 务实 互为条件,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㊂在翻译过程中,当译者向原文/作者靠近时,其 语言性 凸显,译者的行为偏向于 求真 ;反之,当译者向读者/社会靠近时,其 社会性 凸显,译者的行为偏向于 务实 ㊂对于译者的实践而言, 求真-务实 是一个动态的自律过程,译者总是努力寻求 求真 和 务实 之间的理想中的平衡㊂ 求真-务实 连续统评价模式拓宽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视域,为探究‘儒林外史“翻译中杨宪益译者行为的合理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㊂二㊁‘儒林外史“译者杨宪益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一)译内行为分析译者的译内行为是译者在翻译内进行原文意义再现的语言转换行为,主要表现在使译文和原文的语内照应上,如习语㊁句法和修辞等㊂1.习语翻译㊂在对习语进行翻译时,杨宪益采取了高度 求真 的翻译策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量忠实于原文㊂例如:(1)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Y o u s h o u l d p i s s o n t h e g r o u n d a n d l o o k a t y o u r f a c e i n t h e p u d d l e这句话是胡屠户骂女婿范进的粗俗之语,杨宪益在翻译汉语习语 撒泡尿自己照照 时,并没有将其美化,而是站在源语文化的立场,采用了高度 求真 的翻译策略,将其直接译为 p i s so nt h e g r o u n da n dl o o ka t y o u r f a c e i nt h e p u d d l e ㊂这种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保留了汉语语言的生动性特点,反映了中国社会中㊁下阶层人群的语言习惯,将胡屠户市井小人的卑劣形象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读者面前㊂(2) 这个正合着古语: 漫天讨价,就地还钱㊂T h i s i s j u s t l i k e t h e p r o v e r b:T h e p r i c e i s a s h i g ha s t h e s k y a n d t h eo f f e r a s l o wa s t h e e a r t h.在汉语中, 天 和 地 常常被用来比喻两个事物差别巨大㊂译者在翻译时竭力 求真 于原文,将其译为 s k y 和 e a r t h 与原文加以对应㊂ 讨价 还价 分别被译为 p r i c e 和 o f f e r ,这与原文也相符合㊂通过求真化的翻译策略,杨宪益意在勾起英语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欲,竭力使他们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像中文读者阅读原文时一样的印象和感受㊂56(3) 我们没来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老虎头上扑苍蝇 怎的?W h y s h o u l dw eo f f e n dS e n i o rL i c e n t i-a t eY a n f o rh e r s a k e O n l y f o o l s c a t c hf l i e s o na t i g e r s h e a d.老虎头上扑苍蝇 是指不知厉害,胆大妄为㊂译者将其直译为 c a t c hf l i e so na t i-g e r s h e a d ㊂这种译法既能使英语读者理解该习语的含义,又保留了原文生动诙谐的形象和韵味,体现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水平㊂倘若借用英语习语 T ob e a r dt h el i o ni nh i s d e n 来翻译,虽然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原文中生动的异域形象也会损失殆尽㊂2.句法翻译㊂在对句法结构的处理上,杨宪益大多采用以 求真 为主的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和意义㊂然而,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他有时也会对句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㊂例如:(1)讲到战国时, 这便是孟子的举业㊂到汉朝, 这便是汉人的举业㊂到唐朝, 这便是唐人的举业㊂到宋朝 这便是宋人的举业㊂B y t h et i m eo ft h e 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 T h a tw a s t h e c i v i l s e r v i c eo fM e n c i u s t i m e.B y t h e H a n D y n a s t y T h a t w a st h ec i v i l s e r v i c eo ft h e H a n D y n a s t y.B y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 T h a tw a s t h ec i v i l s e r v i c eo f t h e T a n g D y n a s t y.B y t h e S o n g D y n a s t y T h a t w a s t h e c i v i l s e r v i c e o f 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在原文中,马纯上运用排比结构 到 时,这便是 给蘧公孙讲述做官的道理,试图说服他适应官场㊂原文中排比结构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㊂在翻译这些排比句时,杨宪益采取了高度 求真 的翻译策略,充分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㊂由于杨宪益熟知汉语排比句的作用,因此在译文中也采用了 B y t h e D y n a s t y, T h a tw a st h ec i v i l s e r v i c eo f 的排比结构,以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语言效果㊂(2)母子洒泪分手㊂T h e n,i nt e a r s,s o na n d m o t h e rb a d e e a c ho t h e r f a r e w e l l.原文中吴敬梓用了正常的句子语序㊂ 洒泪 作为状语被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㊂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再现原文的意义,杨宪益对句子结构进行了调整,即将状语 i n t e a r s 置于主语前面,形成倒装结构㊂这种处理方法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突出了王冕和母亲分别时的伤感之情㊂3.修辞翻译㊂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大量运用了明喻㊁暗喻等修辞手法㊂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小说语言的生动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提高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㊂杨宪益在翻译这些修辞时,大多采用保留原文 异质性 的求真性翻译策略㊂例如:(1)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如漏网之鱼s t e a l t h i l y a s s t r a y d o g s,s w i f t l y a s f i s h e s c a p i n g f r o mt h e n e t狗 在中西方文化中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㊂在汉语中, 狗 常用来表达贬义,如 狗眼看人低 人模狗样 落水狗 等㊂在英语文化中, 狗 大多具有中性或褒义色彩㊂如 L o v em e,l o v em y d o g ㊂ 忙忙如丧家之狗 描写的是张㊁范二人狼狈逃窜的样子,杨宪益将其译为 s t e a l t h i l y a ss t r a y d o g s ,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形象,方便英语读者了解中国人对狗的看法㊂译者将 急急如漏网之鱼 翻译成 s w i f t l y a s f i s he s c a p i n g f r o mt h e n e t ,也形象地展现出了原文的比喻意义㊂(2)把个赵氏在屏风后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A l lt h i s m a d et h e w i d o w b e h i n d t h e s c r e e na s f r a n t i ca sa na n to nah o t f u r n a c e该段描写的是严贡生欲将赵氏赶出正66屋,赵氏不甘心,所以请来各位族长替她主持公道㊂但这些族长只顾自己的利益,都不愿替赵氏说话㊂因此,此时躲在屏风后面的赵氏 急得热锅上蚂蚁一般 ㊂译者在翻译这个比喻句时,将其直译为 a s f r a n t i ca sa na n t o n ah o t f u r n a c e ㊂这种高度求真于原文的翻译方法有利于英语读者理解中国人的比喻方式,勾起他们对蚂蚁在热锅上的情景的联想,从而更容易体会到赵氏此时此刻焦躁不安的心情㊂(3) 家君常说: 宦海风波,实难久恋㊂M y f a t h e rm a i n t a i n s t h a t o f f i c i a l d o mi s a s t o r m y s e a,w h i c h i t i sh a r d t oe n d u r e f o r l o n g在原文中,吴敬梓把官场比作大海,用 宦海风波 来形容中国官场的情形㊂在译文中,杨宪益准确地把握了原作暗喻的修辞目的,将其翻译成 o f f i c i a l d o m i sa s t o r m y s e a ,此处杨宪益增加了形容词 s t o r m y 来描述官场就像大海一样沉浮不定,突出了官场的凶险㊂该译法不仅保留了原语的形象和意义,而且方便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㊂(二)译外行为分析译外行为是译者的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社会需求而借译文对原文进行调整和改造,包括译者使其翻译作品进入流通领域并拥有读者的行为现象㊂译者的译外行为关涉的是一些翻译活动之外的超出翻译本身的因素,如译者素养㊁翻译原则和读者意识等㊂1.译者素养㊂杨宪益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从年少时起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㊂在他看来, 翻译不仅仅是从一种文字翻译成另一种文字,更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文化习俗和思想内涵,因为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都有差别 [5]㊂因此,杨宪益在动手翻译‘儒林外史“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作者吴敬梓的生平㊁时代背景㊁文学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详细研究了小说的主题思想㊁艺术风格㊁文化内涵等㊂这种严谨的翻译态度保证了译文的质量,将中国文化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英语读者㊂对于译者来说,不仅要精通自己的母语,还要熟练掌握目的语的词汇㊁语法㊁表达习惯等㊂正如庄绎传先生所说: 对一个译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通晓多少种翻译理论,掌握多少条翻译技巧,而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㊂最后决定译文质量高低的是译者使用语言的能力㊂ [6]杨宪益博学多才,精通英汉两种语言,谙熟中西文化,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比较能力,这些基本的专业素养为杨宪益翻译‘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有力保障㊂郭晓勇曾说,杨宪益先生 学贯中西,在中国语言文化和西方语言文化上造诣深厚,为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7]㊂2.翻译原则㊂ 忠实 是杨宪益在从事翻译时始终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㊂在他看来, 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要以忠实的翻译 信 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㊂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㊁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 [8]㊂在 忠实 翻译原则的指导下,杨宪益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对原文的形式㊁结构和词序尽量不作调整,以保留原作的文学形象,从而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㊂例如,在翻译‘儒林外史“时,杨宪益尽可能采用异化翻译策略,通过直译㊁直译加注等方法,将原文中的中国特色文化形象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英语读者面前㊂例如: (1)常言道得好: 三年被毒蛇咬了,如今梦见一条绳子也是害怕㊂A m a nw h oh a sb e e nb i t t e nb y a p o i-76s o n o u s s n a k ew i l l b e f r i g h t e n e d i fh ed r e a m s o f a r o p e t h r e e y e a r s a f t e r!例(1)中的表达类似于我们常说的 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 ㊂比喻一个人遭受挫折后便产生了心理阴影,以后一遇到类似情况,就会心惊胆战㊂由于英汉文化中对 蛇 这一形象的理解基本相同,因此杨宪益在翻译时没有作引申和解释,而是采用异化翻译方法,将 毒蛇 和 绳子 直译为 a p o i s o n o u s s n a k e 和 a r o p e ㊂这种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和风格,又方便了英语读者的理解,拉近了与英语读者的文化距离㊂(2) 先母见背,遵制丁忧㊂M y m o t h e rh a sd i e d, e x p l a i n e d F a n J i n, a n dIa m i n m o u r n i n g. (F o rt h r e e y e a r s a f t e r t h ed e a t ho f e i t h e r p a r e n t am a n h a d t oo b s e r v em o u r n i n g.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a n o f f i c i a l m u s tr e t i r ef r o m o f f i c e,a n d a s c h o l a r c o u l dn o t t a k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s.)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遭到父母的丧事被称为 丁忧 ㊂根据朝廷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期间不能应考或做官㊂因此,范进在母亲死后,要 遵制丁忧 ,不能去参加会试㊂对于原文中这一极具中国文化色彩的古代习俗,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不加任何解释和说明,英语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㊂因此,杨宪益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其注释比译文还要长,这是他忠实原文,以求传达原文意义和表现形式的结果㊂3.读者意识㊂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并非阅读链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文本内容和文本命运的联合创造者㊂读者的阅读与建构,能够使作品进入连续性经验视野,继而获得后续生命㊂杨宪益在翻译‘儒林外史“时,一方面以原文为中心,坚持求真于原文的异化翻译策略,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明确的读者意识,根据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和审美需求,采用了务实的归化翻译策略㊂例如:(1)知县心里想道,这小厮那里害甚么病!想是翟家这奴才,走下乡狐假虎威,着实恐吓了他一场㊂他从来不曾见过官府的人,害怕不敢来了㊂W h e n M a g i s t r a t e S h i h e a r d t h e b a i l i f f s r e p o r t,h e t h o u g h t, H o wc a n t h e f e l l o wb e i l l I t s a l l t h e f a u l t o f t h i s r a s c a l Z h a i.H e g o e sd o w n t o t h ev i l l a g e s l i k e ad o n k e y i na l i o n sh i d e,a n dh e m u s th a v es c a r e dt h i s p a i n t e r f e l l o wo u t o f h i sw i t s.在上述例子中,杨宪益将 狐假虎威 翻译成 l i k e ad o n k e y i na l i o n sh i d e 而不是 l i k e a f o x i na t i g e r sh i d e ,这是译者读者意识的生动体现㊂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老虎是百兽之王,而在英语文化中,狮子则是凶狠㊁勇猛的象征㊂为使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产生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的感觉,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用 l i o n 和 d o n-k e y 取代了 t i g e r 和 f o x ,这样可以使译文更地道,易于为英语读者所接受,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㊂(2)赵爷今年五十九岁,两个儿子,四个孙子,老两个夫妻齐眉,只却是个布衣㊂D r.Z h a oi sf i f t y-n i n et h i s y e a ra n d h a s t w os o n sa n df o u r g r a n d s o n s,w h i l eh i s w i f eh a s g r o w no l d w i t hh i m;h e i ss t i l l a n o r d i n a r y c i t i z e n.布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指平民,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㊂而在英语文化中则没有这种说法㊂如果将其直译为 c o a r s e c l o t h e s ,英语读者一定会感到非常费解㊂因此,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期待,杨宪益采用归化翻译法,将其翻译成 o r d i n a r y c i t i-z e n ,从而有效地传递了原语的文化内涵,便于英语读者把握原文作者的思想㊂(3)二人看时,一张供桌,香炉㊁烛台,供着个金字牌位㊂上写道: 赐进士出身,广东提学御史,今升国子监司业,周大老爷长生禄86位㊂ 左边一行小字,写着: 公讳进,字蒉轩,邑人㊂T h e r ew e r e i n c e n s e-b u r n e r sa n dc a n-d l e s t i c k s o n t h e t a b l e,a n d a b o v e i t am e m o-r i a l t a b l e t o nw h i c hw a sw r i t t e n i n l e t t e r s o f g o l d a na c c o u n t o f t h e v i c e-p r e s i d e n t s c a-r e e r.上述例子中出现了许多表示官职㊁身份㊁称谓的语汇,但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表达㊂因此,为了方便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译者采用了归化翻译的方法,将这些语汇统统省略不译㊂这是译者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有意为之,为其阅读扫清了障碍,但这种处理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原作的意义有所流失㊂三、结语根据译者行为批评理论, 求真 作为 务实 的基础,是确保翻译之为 翻译 的根本㊂ 求真 兼顾 务实 , 务实 兼顾 求真 ,并高于 求真 [4]104㊂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大家,杨宪益在翻译‘儒林外史“时,既进行翻译外的努力,也进行翻译内的尝试㊂他的译者行为偏向于 求真 但同时兼顾 务实 ,合理程度较高,符合译者以 求真为本,务实为用(上) 的一般性行为规律㊂杨宪益的‘儒林外史“翻译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中国文化 走出去 提供了有益借鉴㊂ʌ参考文献ɔ[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5.[2]吴敬梓.儒林外史:汉英对照[M].杨宪益,戴乃迭,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3]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4]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杨宪益.我与英译本‘红楼梦“[M]//郑鲁南,编.一本书和一个世界:第2集.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2.[6]庄绎传.翻译漫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9.[7]党争胜,冯正斌.师从先贤,潜心翻译 纪念杨宪益先生[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2).[8]任生名.杨宪益的文学翻译思想散记[J].中国翻译,1993 (4).AS t u d y o f t h eT r a n s l a t o rB e h a v i o rC r i t i c i s mi nY a n g X i a n y i sE n g l i s hT r a n s l a t i o no f T h eS c h o l a r sM aF u h u a(H u a i b e i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u a i b e i,A n h u i,235000)A b s t r a c t:T h e S c h o l a r s i s a f a m o u s c l a s s i c a l f u l l-l e n g t hn o v e l i nC h i n a,w h i c h i s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p e a k o f s a t i r i c a l n o v e l.I n t e r m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Y a n g X i a n y i sE n g l i s hv e r s i o n o f T h e S c h o l a r s i s t h e o n l y c o m-p l e t ev e r s i o n s o f a r.G u i d e db y t h e t h e o r y o fT r a n s l a t o rB e h a v i o rC r i t i c i s m,t h i s p a p e r a t t e m p t s t o a n a l y z e Y a n g X i a n y i s t r u t h-s e e k i n g i n t r a-t r a n s l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7a n d U t i l i t y-a t t a i n i n g e x t r a-t r a n s l a t i o n b e h a v i o r f r o mb o t h t h e i n t e r n a l a n d e x t e r n a l l e v e l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I t i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b e h a v i o r i nY a n g s t r a n s l a t i o n t e n d s t ob eb o t h t r u t h-s e e k i n g a n d U t i l i t y-a t t a i n i n g i n t e r m s o f t h e t r u t h-s e e k i n g a n d U t i l i t y-a t t a i n i n g c o n t i n u u me v a l u a t i o nm o d e l,a n d t h e b a l a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 i s r e l a t i v e-l y h i g h,w h i c h a c c o r d sw i t h t h e t r a n s l a t o r s g e n e r a l b e h a v i o r l a wo f t r u t h-s e e k i n g a s t h e b a s i s a n d U-t i l i t y-a t t a i n i n g a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Y a n g X i a n y i;T h eS c h o l a r s(Y a n g X i a n y i sV e r s i o n);t r a n s l a t o r b e h a v i o r c r i t i c i s m96。
《儒林外史》及英译本指示照应衔接手段对比
《儒林外史》及英译本指示照应衔接手段对比李冰【摘要】衔接是语篇分析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衔接在语篇特征和语篇分析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语法衔接手段之一的指示照应衔接手段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以韩礼德的衔接理论为模型,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对比英汉语中部分指示照应衔接手段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期刊名称】《枣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8)003【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儒林外史;衔接;指示照应;对比【作者】李冰【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河南,平顶山,46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韩礼德的衔接理论被人们广泛接受并应用于语篇分析。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和谋篇机制,体现在语言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所存在的意义关系,并认为衔接是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和语篇特征的必要条件之一。
英译本《儒林外史》促进了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推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但对《儒林外史》汉英语篇进行系统、细致的对比研究甚少。
以《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为研究语料,主要基于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框架,对《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本中的指示指称语法衔接手段进行对比。
旨在通过对比,揭示出英汉语语篇在语法衔接手段上尤其是指示指称的差异以及在翻译中的应用。
一、Halliday&Hasan的衔接理论框架Halliday&Hasan认为,“如果对篇章中某一语言成分的理解取决于对同一篇章中另一个成分的理解(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element in the discourse is dependent on that of another),那么这两个语言成分之间结成的关系就是一种衔接关系。
”[1](P4)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也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儒林外史》中俗语的英译研究
095区等概念,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领域采用具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实现跨语言知识转移。
下文将从知识契合区和知识差异区两个方面讨论小说中俗语的英译策略。
(一)知识契合区的英译策略尽管世界各国的文化存在差异,但人类对客观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形成的知识中总能找到相似相通的部分,即所谓的知识契合区。
这一概念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原文和译文能够直接找到相对应的知识,或者在目的语中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不会影响译语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知识翻译学倡导追求真知和传递纯知识,其以真求知的准则要求确保原文信息的准确传达,强调追求知识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
体现该准则的翻译方法主要侧重于异化翻译策略下的直译,这意味着将汉语俗语所蕴含的思想以形传神地直接翻译到译文中,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原汁原味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使英语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译文:You’re like a toad trying to swallow a swan.在这个例句中原文的意思是一个像癞蛤蟆一样丑陋的人居然不自量力,妄图高攀类似天鹅那般高贵美丽的女子,比喻这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并且一意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
在小说中,这句话暗指范进中举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传达一种思想或价值观,同时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概念。
在跨文化的情境中,有时候这些比喻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基本的思想核心和文化内涵通常是相通的。
在东西方文化知识体系中,将蛤蟆比喻为卑微和丑陋的人,反映了一种对外貌或社会地位的贬低,而将天鹅比喻为美丽且高贵的女子则均暗示了对某人的赞美。
因此,杨氏夫妇采用直译手法,直接为目的语读者刻画出癞蛤蟆和天鹅的形象,与原文中没有自知之明的形象比喻异曲同工,生动形象并且喻意清晰,这种翻译完全能够为译文读者所接受,巧妙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此处俗语的翻译在字面意义以及形象意义上都做到了基本的等值对应,准确传达了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同时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与原语读者一样体会到作者对书中人物形象的讽刺意味并且获得相同的阅读体验。
近年《儒林外史》英译研究回眸
近年《儒林外史》英译研究回眸近年《儒林外史》英译研究回眸摘要:本人收集了近年来刊登的所有有关《儒林外史》英译研究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了系统分析,旨在对《儒林外史》英译研究的成果与状况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汉译英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中国文化;《儒林外史》;汉译英;跨文化交际1、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形成,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
这两种倾向的结合,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翻译,即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移植活动。
翻译所涉及的不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
随着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尤其体现在译介汉语文学作品中。
众所周知。
《儒林外史》是中国十大古典名著之一,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
该小说生动地刻画了古代中国的道德风俗和日常生活,为读者展示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的一幅全景画。
因此该书的英译本对于文化背景迥异的英语读者来说,无疑是在呈现和诠释一个全新的文化。
《儒林外史》正以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读者的目光。
为此,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儒林外史》的翻译研究,旨在让汉译英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向世界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非凡魅力,从而实现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美好愿望。
下面笔者将对《儒林外史》作一简要回顾和总结。
2、国外学术界研究状况《儒林外史》以其杰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
目前《儒林外史》有英、法、德、俄、日等译本。
一些权威书刊和著名学者对它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如英国大百科全书在“清朝时期的中国文学”条目中说:“《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讽刺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以封建社会的一个浪荡公子为中心,把许多故事贯穿串起来,不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描绘,都远远超过了前人。
儒林外史的外国文献资料
儒林外史的外国文献资料《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儒林(儒家学者的世界)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虽然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早于现代的外国文献,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儒林外史》在国际上的影响与评价。
在英国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我们找到了一篇名为《儒林外史对西方学者的影响》的文章。
该篇文章通过调查西方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与评价,分析了这部作品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
据文章介绍,自从《儒林外史》被翻译成英文后,它迅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
西方学者们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法国的《中国文学评论》杂志上,我们找到了一篇名为《儒林外史的文化价值》的文章。
该篇文章探讨了《儒林外史》所蕴含的深刻文化价值。
据文章介绍,这部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对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文章还指出,《儒林外史》通过对儒家学者的形象塑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为后来的文化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美国的《亚洲文化研究》期刊上,我们找到了一篇名为《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章。
该篇文章通过对小说中各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探讨了儒林文化的特点和儒家学者的人性。
据文章介绍,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形象丰满、生动,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儒家学者的品质和精神。
文章还指出,《儒林外史》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儒家学者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价值观。
《儒林外史》在外国文献中有着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西方学者们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儒林文化和儒家学者的形象也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对《儒林外史》的理解,也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参考文献:1.《儒林外史对西方学者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文摘》,2008年第2期)2.《儒林外史的文化价值》(《中国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3.《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研究》(《亚洲文化研究》,2012年第1期)。
近五年_儒林外史_研究综述_王超龙
收稿日期:2010-10-25;修订日期:2010-11-03作者简介:王超龙(1967)),男,江西湖口人,集美大学2009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近五年5儒林外史6研究综述王超龙(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摘要:一直以来,5儒林外史6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
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文章试从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语言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相关5儒林外史6的研究作一番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5儒6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5儒林外史6;文学研究;文学评论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10)12-0052-075儒林外史6(以下称5儒6)以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享誉文坛,自问世二百多年来,人们对其关注极少间断,对其研究鲜有停息。
新时期以来,5儒6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重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视域不断开拓,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它已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确实引人注目,令人欣喜。
近五年来,学者们对5儒6研究的热情不减。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至2009年间,发表各大报刊杂志有关5儒6的研究性论文有二百余篇,公开出版的专著及点校的原著有十种左右,成果显著。
本文试从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语言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过去五年5儒6的研究进行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5儒6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文献研究探讨5儒6题材来源,一直是研究5儒6的基础性工作。
一些大学问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近五年,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所减少,但关于小说题材来源考或人物考的文章仍能见诸刊物,说明还是有研究者在默默地做这些补遗工作。
下面举其述之。
刘红军53儒林外史4创作素材补笺数则6[1]和53儒林外史4创作素材辑遗6[2]就小说的如下素材进行了补笺:/王冕言天下将乱0(第一回)、/琴瑟琵琶头上是八个-王.0(第八回)、/逞风流高会莫愁湖0(第三十回)、/皇帝赐庄尚志元武湖0(第三十五回)、/知府衙门有三声0(第八回)、/宁王说道:-孤家是奉太后密旨,起兵诛君侧之奸。
从关联理论看杨译《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杨译《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作者:李亦凡饶志欢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对杨译本《儒林外史》的习语翻译进行分析,应用该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分析该译本中对习语翻译所采用的策略,或直译,或直译加注、或意译,或借用译语形象,意在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习语翻译策略一、引言《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名著,其中运用了大量习语,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语言。
要真正欣赏这部典籍就需要理解其中习语的文化内涵。
习语是一种广泛流传并具有特定文化含意的固定词组和短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习语包括各种谚语、成语、俗语、俚语、格言及典故等。
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色彩,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由于社会、文化乃至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独有的认知语境。
译者对此差异的处理决定着具有强烈文化内涵的习语能否在翻译中得到正确的理解与传达。
如何有效地处理含有文化因子的习语翻译,就要求译者根据原文中的具体语境推理得出习语的真正含义,这一系列复杂的认知推理的过程,正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不谋而合。
所以本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翻译的《儒林外史》英译本中这些习语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习语翻译策略习语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正确理解原文中习语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直译,或加注,或意译,或借用译语形象,准确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在下面以杨译本《儒林外史》为例进行分析,应用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解释和分析该译本中对习语翻译所采用的策略。
(一)直译由于人类的生态环境大体相似,英汉两族人们的认知环境大体相似,互相兼容。
20世纪_儒林外史_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Ξ20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许建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摘 要:从时代思潮、研究方法、重要成果诸方面总结一个世纪《儒林外史》研究的历史,分专题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力求客观地评价研究者得失为此后之研究提供参照与借鉴。
关键词:儒林外史;思潮;方法;专题;得失中图分类号:I 20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5587(2004)03Ο0052Ο09一、历史概观或许受乾嘉时期考证之风的影响,产生于乾隆年间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虽属于人情类小说的范畴,但真实性的成分较之明代的历史演义小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楼梦》为曹雪芹的自叙传;《儒林外史》所写也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经历的事件、自己所熟悉的人物与亲眼目睹的事实,也是带有自传性的写实小说。
且由于作者是位醒世者,至少在功名富贵所诱惑的人生世界,是位悟世醒世者,所以使得这部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著者眼所注手所触者不是芸芸众生的社会表相,不单是组成这一社会表相的故事本身,而是更深一层地解剖生成这一社会表相的文化根源,是人的本性(人性);不是事件的动人和结构的完整,而是凭借着自然流贯的真假对立思维(借助假象反观人心的躁动、心理欲求的真实)能在平凡中见深刻,在司空见惯的平淡中警人、动心,在对内在真实领悟的同时,戳破假习伪象的荒谬滑稽。
此小说既是儒林、士人心态的解剖刀,又是世相人心的透视镜,就此而言,《儒林外史》可谓在中国小说史上独具一席。
而且它的艺术手法以及由这些艺术再现出来的敏锐、深切、新颖又不乏彷徨的思想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正因自然而尤为宝贵。
正因宝贵,使一个世纪喜好《儒林外史》的学者在这些方面颇为用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学术研究一方面由被研究对象所规定,从而使得相关研究在这一范围内具有稳定性。
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的视角与眼光对被研究对象的重塑。
而研究者的视角、眼光则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时代思潮,并随着时代思潮的变化而形成纵横起伏的历时态和阶段性。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陈美林:20世纪《儒林外史》主题探讨之回顾----纪念吴敬梓诞辰300周年【内容提要】本文先回溯了《儒林外史》面世之初关于其“主旨”的两种重要观点,它们影响了整个20世纪学人对该书主题的评述。
具有现代意义的批评是从世纪之初鲁迅、胡适开始的。
直至建国前,学人的研究基本上沿着这一途径不断深入。
建国后尤其是在1954年前后,发表了一批论文,显示了学人努力运用进步的政治观念和先进的文艺理论研究这部小说的水平和成绩。
进入60年代后学术研究开始冷寂。
“文革”期间,少数人对这部小说的“主题”进行曲解。
粉碎“四人帮”后,学术界拨乱反正,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渐趋正常并逐步走向繁荣,对《儒林外史》主题的概括力求体现出时代精神,又符合作品本身的蕴涵。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小说主题/探讨回顾对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是从20世纪开始出现的,而为之倡导者则为世纪之初的两位学术巨人胡适与鲁迅。
他们对《儒林外史》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留下极其精辟的评述,对这部小说的思想主题也做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以两位大师肇始,历经近百年几代学人的探讨,识见虽有异同,但对小说主题的研讨却日渐深入。
一为了更好地了解20世纪学人对这部小说主题的论述,必须对《儒林外史》的研究史稍做上溯,先行考察一下这部小说面世之初的各种见解。
在20世纪以前对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研究比较重要的著述有程晋芳所撰写的《文木先生传》(《勉行堂文集》卷六)和《怀人诗》(《勉行堂诗集》卷五)以及卧闲草堂、黄小田、齐省堂、张文虎四种评本的评语,其中均曾述及对小说主旨的见解。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学人在当时尚未形成明确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观念,但他们提及的“主旨”、“主脑”云云,已与今日所称之“主题”差几近之。
程晋芳在吴敬梓生前,大约乾隆十四年(1749)秋所写的《怀人诗》十八首中,第十六首是怀念“全椒吴敬梓”的,诗中提及“《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
《儒林外史》原文及翻译
《儒林外史》原文及翻译《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
该书以锋利的笔触对清代中叶的科举制度及其附庸——儒林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以下是该书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穷秀才孔乙己,穿着褴褛的长衫,手里捧着一本破旧的《论语》,走进了咸亨酒店。
”翻译"The poor scholar Kong Yiji, wearing tattered robes and holding a worn-out copy of 'The Analects', entered Xianheng Tavern."原文“孔乙己到了酒店,众人忙起身迎接,有的说:‘孔乙己,你还欠我二十个铜板呢!’”翻译"Upon arriving at the tavern, Kong Yiji was greeted by everyone who rose to meet him, with some saying, 'Kong Yiji, you still owe me twenty coppers!'"原文“孔乙己笑道:‘各位老伯,请息怒。
小的这两天正在找活计,等我找到了工作,一定还上。
’”翻译"Kong Yiji laughed, 'Esteemed gentlemen, please calm down. Little brother has been looking for work these past two days. Once I find a job, I will definitely pay you back.'"原文“众人见孔乙己如此诚恳,也就不再追究。
孔乙己坐下后,点的酒菜都上是上好的。
”翻译"Seeing Kong Yiji so sincere, the crowd no longer pursued the matter. After sitting down, Kong Yiji ordered the finest wine and delicacies."结语以上是《儒林外史》的部分原文及翻译,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言语幽默概论视角下《儒林外史》第三回两个译本比较
言语幽默概论视角下《儒林外史》第三回两个译本比较[摘要]本文以言语幽默概论及其延伸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儒林外史》第三回及其两个英译本为研究语料,重点探讨修辞手段的翻译对译文中脚本对立保留的影响。
通过对比发现,杨译忠实于原文,修辞手段与幽默效果大多得到保留;王译则更加顺畅,但幽默效果丢失处更多。
[关键词]言语幽默概论;《儒林外史》;言语幽默翻译;修辞手段[Abstract]Taking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and its Extended Theory as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humor transl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 of Ru Lin Wai Shi.Ou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Yang’s version is more faithful to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humorous effects are mostly reserved,while Wang’s version is smoother with a few humorous spots being lost.[Key words]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Ru Lin Wai Shi;verbal humor translation; rhetorical device1.引言我国《儒林外史》翻译研究的历时考察(1994-2012年)结果显示,对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中的言语幽默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尚未有学者涉足(王敏&李银,2013:172)。
本文研究语料的源语文本节选于《儒林外史》第三回;目的语文本分别节选于杨宪益与戴乃迭的全译本The Scholars第三章和王际真对第二、三回的片段英译The Scholars Who Passed The Examinations。
王际真《儒林外史》英文节译本研究
王际真《儒林外史》英文节译本研究曹文刚;雷芳【摘要】本文首次对王际真《儒林外史》英文节译本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呈现其历史原貌.他在翻译中打破了原著的章回结构,重新做了调整,增加了详细的注释.本文选取一个个案将王氏译文与杨宪益、戴乃迭《儒林外史》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王际真的翻译推动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参与了《儒林外史》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构建.【期刊名称】《语文学刊》【年(卷),期】2019(039)004【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王际真;《儒林外史》;英译【作者】曹文刚;雷芳【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 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一、引言18世纪中叶,中国文学史上先后出现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共同为中国小说史写下最精彩的篇章。
在浩若星海的中国古代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的,只有这两部。
他给予《儒林外史》高度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有足称讽刺之书”。
[1]195《儒林外史》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韩、越、西、罗、捷、匈、意等多种文字,最早的英译文是葛传椝所译的第一回,刊载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39年出版的《英文杂志》,后收入潘正英编《中国十大名著选译》。
迄今为止唯一的《儒林外史》英文全译本(共五十五回)(《儒林外史》的篇幅向有五十回、五十五回、五十六回等多种说法,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采用的是五十五回本)是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儒林》(The Scholars),由北京外文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
王际真(Chi-Chen Wang)《儒林外史》英译本是其几个英文节译本之一。
王际真(1899-200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中文教授,毕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译介到西方,是中国古代小说英译的开拓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传播者。
译者登场—《儒林外史》杨译语言风格分析
译者登场—《儒林外史》杨译语言风格分析发表时间:2013-08-29T16:10:22.327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7月供稿作者:王雯秋马广惠[导读] 在翻译活动中,长期以来,西方的语言观和传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束缚着人们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探索和发现。
王雯秋马广惠(四川外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重庆 400031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摘要]采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考察《儒林外史》杨宪益英译本的一些语言特征,试图揭示杨宪益的汉译英风格。
研究发现,杨宪益汉译英的风格特点包括:一是译者强调信的原则,重视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表现在译本有多个语言特征与英文幽默作品的特征相同;二是译者有其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翻译风格特征,包括较多地使用名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状语从句,较少地使用定语形容词和副词;三是译者倾向于较多地使用各类英语从句;四是译者的用词风格是比较高频率地使用常用的、短小的词。
本研究的这些发现表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确有助于我们比较系统、全面和充分地揭示译者风格。
[关键词]译者风格汉译英语言特征儒林外史[作者简介] 王雯秋(1974-),女,四川广安人,四川外语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
马广惠,男,河南浚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方向的研究,包括二语习得研究、二语写作与文体研究、英汉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101-04翻译界对译者风格的研究由来已久。
“风格即人”,译者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文学修养、人生经历甚至情感个性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作品的质量及风格,从而对译者翻译目的的形成、文本的选择和理解、翻译策略的选择等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译者的主体性也由此得以实现。
然而,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引入翻译研究以前,译者风格的研究多是案例式与点评式的,缺乏系统的、强大的方法论的支撑,得出的结论也往往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近二十年来国际翻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及前沿-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翻译是一个历时千年的跨语言跨文化活动,对翻译的认识和论述也有千年以上的积累。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翻译学,一般认为以1972 年James Holmes 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为标志(Gentzler,2001) 。
历经四十余载的发展,翻译学研究日臻成熟,与多学科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各种理论流派和观点百花齐放。
因此,把握翻译学理论的整体发展脉络,厘清翻译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和热点课题,深入挖掘和探索翻译学的研究前沿与热点并掌握其历时的演变,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借助CiteSpace 这一新兴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上近二十年来(1993 至2012) 翻译学的核心研究领域及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准确、形象的图像直观地呈现上述内容。
1、研究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和知识的式增长,科学知识图谱(绘制)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这一新兴的交叉研究领域(Shiffrin &B rner,2004: 5183) 异军突起,帮助我们在海量信息中有效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和探测知识前沿。
本研究借助科学知识图谱绘制的利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 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数据来源为保证数据的质量,本研究将数据来源定位于翻译学研究中刊载大量专业论文且利用率较高的少数权威国际期刊。
权威期刊的选定主要依据欧洲翻译研究协会(European Society forTranslation Studies) 、国际翻译和跨文化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简称IATIS) 和纽约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推荐。
《儒林外史》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
《儒林外史》英汉语对比研究:语言与文化
徐珺
【期刊名称】《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3(024)002
【摘要】对清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其英译文的对比、分析、研究,在国内外都很少见.本文将以<儒林外史>原著及其英译本The Scholars为语料,以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从语言与文化的角度,对二者进行探索性的对比研究,以期对小说翻译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并对解读<儒林外史>、对章回小说的英汉语对比研究、对了解中外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有所帮助.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徐珺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辽宁,大连,116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研究的依据和依归 --论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 [J], 杨真洪
2.英汉语言文化之"礼貌原则"的对比研究 [J], 潘明明
3.英汉语言文化翻译对比研究 [J], 顼亚男
4.文化语境论视域下的英汉语言词块对比研究 [J], 杨雪静
5.文化语境论视域下的英汉语言词块对比研究 [J], 杨雪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义场与科举词汇翻译策略研究——以《儒林外史》为例
作者简介:张丽红ꎬ安徽大学外语学院讲师ꎬ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ꎻ卢志宏ꎬ安徽大学外语学
院副教授( 安徽 合肥 230039) ꎮ
一、引 言
词汇的翻译必须在准确把握词义的基础上 进行ꎮ 要理解词义ꎬ就要进行义素分析ꎬ就要把 词汇放在“ 语义场” ( semantic field) 范畴里进行 考察ꎮ 德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特里尔( J. Tri ̄ er) 最早提出“ 语义场” 概念ꎬ但是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ꎬ随着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义 素分析法的提出ꎬ语义场理论才逐步引起学界 的普遍关注ꎮ 语义场理论认为“ 语言的词汇不 是简单的独立词项的列表 ( 如词典的词目所 示) ꎬ而是组 织 成 一 些 区 域ꎬ 即 场ꎬ 场 内 的 词 以 各种方式互相联系互相定义”①ꎮ 同一语义场 的各个义位ꎬ包含着相同的和不同的相互联系 的义素ꎬ包含着系统意义ꎬ从而组成一个义场ꎬ 共同反映外部世界的一个体系ꎬ带有鲜明的民
族特点和时代特点②ꎮ 语义场理论也引起了翻 译界学者的关注ꎬ奈达( Eugene A. Nida) 曾指 出ꎬ“ 一般词典在给词项下 定义时ꎬ 大都提供所 谓实用语境的分析ꎮ 对于许多人来说ꎬ这种分 析十分管用ꎮ 但就翻译工作者而言ꎬ还必须弄 清意义的各种细微差别ꎮ 而要判明这些区别ꎬ 就必须通过语义场里词与词的对比ꎬ对词项的 意义关系作出分析” ③ꎮ
二、« 儒林外史» 与科举词汇语义场
索绪尔认为ꎬ“ 民族历史和文化都会影响 到语言的发展ꎬ语言也在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 上打上自己的烙印”④ꎮ 科举制度作为隋唐以 来历代封建王朝重要官员的考选录用制度ꎬ其 产生、发展和消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ꎮ 科 举制度是从汉代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 九品中正制” 发展过来的ꎬ以隋炀帝创建进士 科作为其正式产生的标志ꎮ 科举制度在唐朝得 到完善ꎬ宋 朝 得 到 加 强ꎬ 明 清 时 期 发 展 到 了 极 致ꎬ即八股取士ꎬ在清末的 1905 年被清政府废 止ꎮ 科举制度深刻影响着当时知识分子的思维 方式、行为模式和生存状况ꎮ 中国古代典籍对 科举制度有详细的介绍ꎮ 唐诗和传奇小说、宋 元戏曲话本以及明清小说中都有大量反映科举 的作品ꎮ 特别是在清代小说中ꎬ像人们熟知的 «红楼梦»« 聊斋志异» 等名著都有关于科举活 动的情节ꎬ典型者如« 儒林外史»ꎬ其对科举考 试的诸多方面都有详尽的描述ꎬ在语言方面出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儒林外史》称呼语英译研究
“三维转换”视角下的《儒林外史》称呼语英译研究
张华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8
【摘要】从翻译生态学“三维转换”的角度分析了《儒林外史》中称呼语的英译。
研究发现,杨宪益夫妇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对《儒林外史》中称呼
语的翻译做出了适应性选择。
具体来讲,译者采用了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
策略。
采用意译、增译和替换等变通的翻译方法,关照了译文的可读性;采用直译的
翻译方法,向译语读者呈现了原语的语言文化特色。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张华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身份视角下的称呼语翻译研究——以杨宪益英译《儒林外史》为例
2.生态翻译
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政治外宣文本的英译——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
书英译为例3.“三维转换”视角下的陕西当代乡土文学英译——以《青木川》英
译本为例4.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鸟瞰中国》字幕英译研究5.生态
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活着》的英译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林外史》在国外的译介研究述略
《儒林外史》在国外的译介研究述略江秀丽【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6(000)002【摘要】The scholars is a novel of Qing Dynasty in China.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foreign languages and welcomed by many foreign reader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so literature research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study on this novel from different aspects. The novel not only spreads widely in the world, but also produces great influence in foreign literature cir-cle. It is one of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spreading to the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translatolog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mpact of The Scholars in foreign coun-tries, hoping to get an overall review on the spread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Scholars in the world.%《: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先后被译介到多国,受到他国读者的欢迎,并还在不断被译介;同时,也有多国文学研究者对小说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 史》 相关 翻译 研究 的发 展过程进 行梳理 , 在 分析其研究 特
点、 研究 热点 的 同时 , 在综 述 以往 研究 成果 的基础 上 , 指 出
《 儒林外史》 相关 翻译研究存在 的不足 。
一
、
[ 关 键词 ] 儒林 外史 ;翻译;统计分析 ;C N K I
[ 中图分类号] H O 5 9
滁州 学 院教 研 项 目 ( 2 0 1 1 J y z 0 1 0 )
[ 文献标识码] A
[ 基金项 目] 滁州学院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安徽省人文社科项 目 ( S K 2 0 1 2 B 3 4 3 ) ;滁州市社科联项 目 ( B 2 0 1 1 0 1 6 ) ;
究 角度越 来越多样化 , 研 究 内容 、 研 究方法和研 究对象等 诸
中国期 刊全 文数 据库检索结果 显示 , 1 9 9 4 年 以前 国内对 于《 儒林外史 》 的研究 已经开始兴起 , 但对于其翻译相关研究 几 乎还是空 白。廖永煌 、 李 国全 1 9 9 4 年 在《 云南 师范大学学 报》 上 发表对 于《 儒林 外史》 结尾词 的翻译探讨被视 为《 儒林 外 史》 翻译 研究的开端 , 但此后 3 年再无文献 出现 , 直到 1 9 9 7 年李 国林在 《 中国翻译》 上发 表了《 汉 译外 : 传播 中国文化的 媒 介—— 浅谈杨译《 儒林外史 》 英文本对文化词语 的翻译》 一 文 。之后 , 一些从 事翻译研 究 的学 者逐步开始针 对《 儒林 外
巧 。徐瑁 等学者则从语言学角度解读 其译 本 , 以系统 功能语
二、 统 计结 果与分 析
( 一) 论 文年 份 统 计 分 析
《 儒林外史 》 翻译研究是典籍翻译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与典籍 翻译 与传播研究一样 , 《 儒林外史》 翻译研究走过 了一 条 逐步 扩展 、 逐步 深入 的道路 。文献 计量学 的规 律告诉 我 们, 通过对某 一学科 、 专题论 文发表年代进 行统计分 析可从
论文 数量逐年递 增 ,但核心期刊论文数量仍然偏低且 呈逐年 递减趋势 ;( 2 )总体呈现 出研究领域上逐步趋 向多元 ,研究范 围逐 步扩 大的趋势 ;( 3 )研究重点 、热点较之前有所 变化,文化、翻译策略等 内容 的比重较大。指 出了研究 中存在 的质量 不高 、方 法单 一、系统性不强等 问题 ,并对今后 《 儒林外史》翻译 相关研 究提 出一些建议。
等 多 国文字 , 在 全世界范 围广泛流 传 。译本 中 以英译 居多 , 但是 大多数都 是片 断或章节翻译 , 迄今为止 , 最 为经典也 是
唯一 全译本 是我 国翻译 界泰斗 杨宪益 、 戴乃 迭夫妇所完 成 ,
因其译文 准确 、 生动、 典雅 , 与其所译《 红楼梦》 等典籍译本 被 视为 大师 经典 之作 。近年来 , 《 儒林外史 》 翻译研究渐成 为热 点, 学者从不 同角度 和层面对其进行解读 。如李 晶 、 王莉 、 郑 意长 等人 从跨文化 的视角 阐释其译本 , 初步梳理 了语 际翻译 与 文 化 翻译 、 归化 与异 化 、 文 化取 向与翻 译策 略 等 翻译 技
第2 6 卷第 4 期 2 0 1 3 年4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VoI . 2 6 No . 4 Apr . 2 01 3
近二 十年来《 儒林外史》 翻译研究 回顾
— —
基于 1 9 9 4 ~ 2 0 1 2 年C N K I 相关论文 的计量分析 王 敏 ,李 银
( 滁州学院 ,安徽滁 州 ,2 3 9 0 1 2 )
[ 摘
要] 通过对 1 9 9 4 ~ 2 0 1 2 年我 国 《 儒林外史》翻译研 究状况进行 历时考察和定量分析 ,结果 显示:( 1 )总体呈现 出
建成本 次调查的 自建论文数据库 , 并根据发表年份进行重新 编码排 序 , 之后从研究 内容 、 研究方法等角度运用 E XC E L软 件 进行数据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 用论文文 献检索和统计 分 析 的方 式 , 利用 E x c e l 为统计工具 , 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 作 为数据分析 的基本方法 , 再对所统计 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
多方 面都 呈现 出显著变化 , 及时考察和分析 国内《 儒林外史》
翻译 研 究 的 历 时 发 展 进 程 , 无 疑 有 助 于梳 理 其 研 究 的 发 展
脉络 , 有助 于厘 清问题 、 查漏补缺 , 预判今后相关研究 的发展 趋势 和方 向。本文 以 1 9 9 4 年为起 点 , 对 我国近 2 O 年来《 儒林
时间上大概 了解其总体发展概况 。对于任何一 门学科 而言 , 往 往呈现 出发展早期 文献量少 、 中期 文献量快速增 长 、 后期 文献量趋 于稳定 的现象 。
言学 视角进 行英汉语篇 对 比研 究 , 从关联理论 、 功能语法 和
语用前提来审视其 翻译等 。
近2 O 年来 , 《 儒林外史 》 翻译研究 论文数量逐 年递增 , 研
[ 作者简 介] 王敏 ( 1 9 7 9 一 ) ,女 ,硕士 ,讲 师,研究方 向为翻译 理论与实践。
《 儒林外 史》 是清代 吴敬梓 ( 安徽 全椒人 ) 创作 的一部杰 出的现实 主义长篇小说 , 是我 国古代讽 刺文学 的典范 , 对 近
现代讽刺 文学 发展 有着深远影响 , 已被译成英 、 法、 德、 俄、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