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

合集下载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赏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高处所看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为整首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高风急、猿猴长啸、飞鸟回旋的景象,展现出大自然壮丽的一面。

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苦闷。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以落木、长江为意象,表现出秋天的萧瑟和岁月的无情。

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自然景观的辽阔与壮美,也隐喻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借景抒怀,表达出漂泊异乡、客居他乡的感慨。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身世的坎坷和病痛的折磨,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因时局艰难、生活潦倒而倍感苦闷的情怀。

这一联中,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满头白发、酒杯停顿的场景,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整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人通过对秋天景
象的描绘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沉的美学意境。

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时局和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的诗歌以清新明丽、豪放感激著名。

他笔下的大自然显得格外美好,激发了读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极富代表性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崇拜之情,也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向往。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甫的《登高》进行详细的赏析。

诗歌背景与韵律杜甫的《登高》是在唐朝时期所写的,当时的国家局面十分动荡,政治腐败,军事风险,朝野人心惶惶,这首诗歌可以看作是杜甫对时代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

此诗篇用七绝抒发情感,每句仅有四个字,节奏紧凑、抑扬顿挫,非常具有韵味。

整篇歌词共四十个字,开头“风急天高猿啸哀”为写景,表现了大自然的嘈杂与疯狂,而后面如行云流水的语调将我们带入了“意恐迟迟归”的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一句“花开堪折直须折”,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文字意境自然景象的描绘杜甫用生动的笔法揭示出了自然景象的壮阔和咆哮:“风急天高猿啸哀”,用这一句话描绘风云变幻的场景,既表露出诗人内心的动荡和郁闷,同时也配合动物群体的狂热和悲鸣,将领悟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高贵处理得如诗如画。

同时这一字句中的猿又是杜甫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形象鲜明,更增加了这行字的感染力和魅力。

内心的情感流露用“古登狂无定沿”这一行来描述诗人登山的过程,他一再超越自己,因为自然以及内在的力量不断提醒他自由和狂放的本质。

在“意恐迟迟归”的形象描绘中,诗人通过比喻的方法说出了自己不愿为奴隶般的追逐名利,而向往真正的自由。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艺术意象的情感表达使人不禁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处境。

对人生的呼喊在杜甫《登高》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心中的情感渴望。

他在寻求自己内心自由的同时,也期望有同道中人,和自然的生命共勉。

他透过诗歌表达了自由、平等和亲情等珍贵的人性追求,对社会不公和自然破坏等现象发出了有力的抗议。

诗歌主题杜甫的《登高》主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向往自由之情,另一个是对人生的呼喊。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杜甫《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登高》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赏析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简述杜甫《登高》的艺术特点。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其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雄浑豪放:这首诗通过描绘壮阔的自然景色,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心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句子,既描绘出江水之滨的景色,也展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

2. 意象丰富:这首诗中有很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这些意象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3. 语言精练:杜甫的诗歌以语言精练著称,《登高》也不例外。

诗人通过精确地使用每一个字词,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寓意深刻。

4. 情感深沉: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深深的乡思和愁绪。

在诗人描绘的壮美景象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国的忧思和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综上所述,《登高》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雄浑豪放、意象丰富、语言精练和情感深沉等方面。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诗歌才华,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杜甫的《登高》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诗史上的高峰”。

这首诗以其雄奇、悲壮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考,表现了一种悲壮的人生态度。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象、艺术手法和主题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文学赏析。

首先,从意象上来看,诗歌描绘的自然景色如画,其中的意象清晰生动,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些景象给人以自然之美和自然之威的双重感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些景象则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广和自然之大。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使诗歌的意象更加鲜活、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次,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诗歌采用了大量的对偶和对仗的手法,使整篇诗歌的结构显得更加紧凑、有力。

例如,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表现了天地之大和自然之美,这种对比是诗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法之一。

另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出诗人在长期漂泊和人生坎坷中的孤独感和苦涩感,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疲惫和对于未来的迷茫。

除了通过悲愤情绪表达自己的社会意识外,杜甫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展示自己对于世事变迁的看法。

他在《登高》中描写的风景既真实而又具有深刻的寓意。

在这首诗中,他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来形容登高所见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威力和不可抗拒的力量。

他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述,表达了自然界的无限广阔和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暗示人生的脆弱和短暂。

此外,杜甫在《登高》中也表现了自己的个人境遇和心理状态。

他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他深深的孤独和内心的苦闷。

他的生活经历中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他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执着的信念。

在这首诗中,他虽然描绘了自己的痛苦和困境,但仍然表现出了一种坚定不移的人生追求。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深刻的社会洞察和个人体验,表现了杜甫对于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

《登高》原文及赏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咱们先来说说这开头两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想象一下啊,那风呼呼地吹着,天特别高,猿猴的叫声听起来特别悲哀。

江边清渚、白沙上,鸟儿在那盘旋。

这风急的感觉,就好像咱们着急忙慌去赶公交车,风把头发都吹乱了。

渚清沙白的景象呢,又有点像咱们去海边度假,看到那干净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心里特别舒畅。

但在诗里,这景象却透着一种孤独和凄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可真是气势磅礴!那漫天飞舞的落叶,萧萧地往下落,感觉就像秋天里学校操场上的落叶,怎么扫也扫不完。

长江水滚滚流淌,永不停歇,就像咱们的日子,一天天过去,从不停下脚步。

杜甫站在那,看着这景象,心里得是啥滋味儿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这一辈子,到处漂泊,在这悲凉的秋天,还总是在外地做客。

就像咱们有时候出门在外,想家想得不行。

而且他身体还不好,多病缠身,一个人登上高台。

这得多孤独、多难受啊!咱们要是生病了,身边还有家人照顾,可杜甫呢,只有自己。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生活的艰难和愁苦,让他头发都白了。

潦倒的日子里,连酒都喝不了了。

这就像咱们有时候遇到挫折,心情低落,想喝点酒解解愁,结果发现连这点小小的安慰都没有。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秋天去爬山。

山上的风也是呼呼地吹,树叶刷刷地往下掉。

我一个人站在山顶,看着远处的景色,突然就想起了杜甫的这首《登高》。

那一刻,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杜甫当时的心情。

那种孤独、无奈和对生活的感慨,一下子涌上心头。

总的来说,《登高》这首诗,把杜甫的愁苦和感慨都写得淋漓尽致。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咱们读这首诗,就像是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

杜甫登高原文及赏析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呼喊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其中,杜甫的《登高》一诗,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胸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唐朝社会的反思。

本文将对杜甫的《登高》进行原文解读和赏析。

杜甫的《登高》原文如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描绘了登高时的景象。

风急天高,猿猴悲啸,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时代局势的忧虑。

渚清沙白,鸟儿飞回,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也预示了诗中的感怀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色,蕴含了秋天凋零和生命无常的主题。

“无边落木”,表达了秋天草木凋零的景象,而“长江滚滚来”则寓意人生的患难和变迁。

这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投射出诗人对社会悲愤的情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揭示了诗人的身世和命运。

杜甫在诗中自号“作客”,意味着他长久以来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的经历。

同时,“百年多病独登台”也表达了诗人在长期流亡和艰难生活中的无奈和困苦。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描绘了诗人身体的痛苦和内心的悲伤。

繁霜鬓暗示了诗人历经岁月沧桑的老态,而潦倒新停的浊酒杯则是诗人内心栖息处的倒影。

这里,杜甫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苦痛与失意,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不公融为一体。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景色,表达了杜甫内心的感慨和对社会现状的痛心疾首。

杜甫通过反复使用“急、高、啸、哀”等词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荡和对时代的忧虑。

他以自然景观作为承载,将个人的遭遇与社会的悲惨现实相结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乱象,表达了自己的苦痛和无奈。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

《登高》全文与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以其深沉的情感、雄浑的气势和精湛的艺术技巧,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图景。

风是那样的急,天是那样的高,猿猴的啼叫声在山谷中回荡,充满了悲哀之情。

清清的江渚,白白的沙滩,鸟儿在空中盘旋飞舞,却又似乎找不到栖息之所。

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更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堪称千古名句。

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纷纷飘落,萧萧之声不绝于耳,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凋零的景象所笼罩。

而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永不停歇。

落木萧萧,长江滚滚,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展现出了秋天的肃杀与悲凉,又蕴含着时间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易逝。

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慨和对世事无常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则将诗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了秋景之中。

诗人远离家乡,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常常做客他乡。

而且,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却独自登上高台。

这里的“万里”“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等词语,无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漂泊和愁苦。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此时登高远望,心中的悲苦更是难以言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结尾两句,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愁苦之情。

一生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心中充满了遗憾和愤恨,以至于头发都变得花白如霜。

而如今,穷困潦倒,又因为身体的原因不得不停止饮酒。

这最后的无奈之举,更是让诗人的痛苦达到了极点。

整首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悲哀。

同时,诗中的对仗极为工整,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

《登高》杜甫古诗解析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社会、政治、人情万象等方方面面。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登高》的古诗,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绝诗,共四句八个字,描绘了作者登高仰望天空,思绪万千的景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首诗的五大要点。

首先,诗中出现了“风飞沙”、“明月松间照”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这些描写无疑增强了整首诗的写实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巧妙地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观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事的深思。

飞沙和明月给人一种浩渺深远的感觉,可以联想到现实中的社会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其次,诗中出现了“美人如玉”、“忧国忧民”的表述,这些词语揭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将美人与国家民众联系起来,表达出对美好事物和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关切。

这种抒发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也是杜甫的写作风格之一。

第三,诗中出现了“俱怀逸兴壮思飞”等表达意愿的句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和追求。

逸兴壮思飞的描述表明诗人立志脱离尘世的纷扰,追求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

然后,诗中还有“青天”、“两情若是久长时”等意象的运用,使诗句更富有张力和艺术感染力。

青天给人一种纯净、无限的感觉,取得了与自然景观的一种统一;“两情若是久长时”这句意象丰富的句子,则展现了诗人对情感的思考和对感情美好延续的渴望。

最后,诗中出现了“登高”、“忧从中来”的表述,这些句子使整首诗的主旨更加鲜明明确。

登高一词代表了诗人超然世俗的情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忧从中来则折射出诗人对于现实问题的担忧和关切。

综上所述,《登高》这首杜甫的古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情感、展现志向和追求以及运用意象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容,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杜甫创作的一部份。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登高》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

“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

杜甫《登高》鉴赏的几个要点

杜甫《登高》鉴赏的几个要点

杜甫《登高》鉴赏的几个要点杜甫的《登高》一诗,在“七律”这个体裁里地位崇高,有人甚至评价它是“古今七律第一”,虽然夸张,但也不算过分。

《登高》如此受推重,我认为基于如下几个优点,在阅读和鉴赏时应当留意:一、高超的从语言表达艺术全诗浑然天成,语言上极富技巧性,却让人完全感觉不到技巧本身。

比如,全诗四联皆对仗,句内往往又有对仗,这是很厉害的修辞,但我们读时却人只觉其铿锵精妙,而不会修辞本身所吸引。

雕琢而不见其痕,在艺术表达这个领域里,这往往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至高境界。

二、质朴写实不用典故,纯写实景真情,却内容丰厚,字字饱满(全诗可以说没有一个闲字,也没有一个凑字),意象密集,信息量极大。

通常,律诗因受字数的限制,诗人往往喜欢用典,以求在受限的篇幅内表达更厚重的意思。

杜甫本人当然就是一个用典的高手。

但《登高》一诗却大巧归拙,以眼前景抒当下情,一样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诗情和境界悲壮而不压抑,痛切却不消沉。

虽然写的是自身的“艰难潦倒”,却能借助对壮观景色的描绘,从个体的痛苦中跳脱出来,表达出雄壮廓大、胸怀宇宙的诗情和意境。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里说此诗,“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的确。

四、严整的结构全诗层次分明,四联诗层层递进,一层意思写足了,立即转入下一层,流转自如,绝不拖沓。

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景中蕴蓄着情感,后两联情由景生。

从诗本身来说,它必然只能是诗人的产物,而不是一件从天而降的神迹。

因此,诗贵简洁,贵在点到即止。

但诗又不能一味地简洁,只看其超脱的“意境”和诗情;诗还要看其内在的意指,要给诗人留出自我表达的空间。

梁启超认为“不用下半首,已经能把全部情绪表出”,这固然是大大褒奖前两联的工整浑成,但却因此忽视了下半首的不可或缺。

梁启超甚至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不过章法结构上顺手一点而已,这实属浅陋而无情的意见。

没有下半首,世间固然依然存在一首写景状物的好诗,但却也因此没有了诗人杜甫。

杜甫《登高》及赏析

杜甫《登高》及赏析

杜甫《登高》及赏析诗句讲解:篇一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

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杜甫《登高》及赏析详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

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

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

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的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登高》鉴赏

《登高》鉴赏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现出自身的特点,把悲秋的模式和意蕴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沉痛悲凉,为杜诗中的上等佳作,杨伦称赞此诗“杜诗七言律第一”,明代的胡应麟更称赞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一、情景交融古典诗词中的抒情大多使用此种手法,《登高》一诗缘情选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全诗通过秋江景色的描写,倾诉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秋思。

后四句因景而感慨,抒情;写景,也不是单纯孤立的景,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表现出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实写秋景,用“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六种意象,写尽秋江之景。

诗人登高看到此景,为全诗定下了悲、哀的基调。

深秋重阳,年迈体衰的诗人独自一人登高,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孤独无依之感顿生。

“哀”字写进了诗人愁苦、悲哀的情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虚写秋景,由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扩展到辽远天地,由空间而至渺远的时间。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抒发壮志豪情、表达对时代变局的感叹之作。

这首诗以其雄浑磅礴的气势和深刻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题目意义、写景描写、意境营造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究竟在哪些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登高》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而积极向上的行为,它象征着追求进步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同时,“登高”还寓意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忧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攀登巍峨山岭来表达自己内心所承载的愿望和渴望。

接下来,在描写手法上,《登高》运用了丰富多样并相互呼应的修辞手法来展现山水风光与人物形象。

例如“江流天地外”的开头四字揭示出作者欲突破尘世纷扰、追逐天空广阔真理之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意境;“欲穷千里目”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地传递出作者对于远大前程的憧憬和向往。

同时,在诗歌结构方面,《登高》采用了七绝诗的形式。

四言、押韵工整、节奏明快,使得整首诗显得紧凑而有力。

通过这种恰到好处的格律运用,杜甫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山水画般壮丽景象,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心灵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此外,作品还通过具体描写来增强艺术效果。

“岩上无数寒光裂”,“云深不知处所在”,如此细致入微又富有想象力的描写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这些绚烂华美的字眼令读者感受到险峻之势与广袤空间相结合带来的震撼与敬畏。

最后,在主题意义上,《登高》是杜甫对时代变局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思考和反思之作。

他借助登高的行为来表达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种抒发内心追求和呼唤正义之情感,使得诗歌具有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登高》是杜甫在长期岁月中积累思考与体悟后倾注心血、以诗人独特视角刻画出自己壮志豪情与真挚感叹的作品。

通过笔者以上几个方面赏析,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并欣赏这首千古名篇,并从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坚定自己前行方向。

《登高》ppt课件

《登高》ppt课件
杜甫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
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 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 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 杜”。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 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古 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 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 尊为“诗圣”。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感情多为忧国忧民。
“急”字, 很传神地写 出了当时季 节的特点。 其次,这个 “急”字, 使人感到非 常冷。既有 身体的,又 有心灵的。

首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显得天底下
的人渺小孤 单。写出了 诗人孤苦无
助的凄凉心 境。
猿鸣凄 切,使 人听到 它的叫 声倍感 悲凉。
“渚”是江中 的小洲,站在 高处朝下看, 水中的沙洲显 得既小又空, 在萧瑟的秋风 中,给人一种 凄清的感觉。
“悲”什么?
背景
国家: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 家仍是一片混乱; 诗人: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这11年中, 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56岁,飘零的第八个年头了。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 压在杜甫心头,
高 哀清
“白”是 冷色调, 与前面的 “清”字 一起构成 一幅苍凉 凄清的画 面。

在空中盘旋, 说明它无处停 息,让诗人不 由得想到了自 己的艰难处境, 孤独无依 。

风天 猿渚沙鸟
一个“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更是诗人内心的折射,哀伤心绪的反映。
鉴赏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词鉴赏赏析杜甫的登高

诗词鉴赏赏析杜甫的登高

诗词鉴赏赏析杜甫的登高《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和鉴赏。

杜甫的《登高》一开篇就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色:“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人通过描绘猿啸、鸟飞等自然现象,生动地表达了当时的天气和环境。

此处的“风急”、“天高”形容了登高之时天空的宏伟和辽阔,而猿啸和鸟飞则给人以一种无边的自然韵律感。

继而,诗人描绘了远处的群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诗既表达了秋天树叶凋落的景象,又通过“长江滚滚”来形容长江的浩渺和澎湃。

此处的景象给人一种壮丽、雄伟之感,诗人也通过这种景象来暗示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转向身边的一些现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诗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描绘了诗人长期流亡他乡的生活,而“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达了诗人身体的疾病和精神上的痛苦。

这些描写反映了诗人在苦难中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两句诗道出了诗人经历的种种困苦和辛酸,他的头发已经斑白,鬓角满是霜,暗示了岁月的流转和艰辛的历程。

而“潦倒新停浊酒杯”则体现了诗人对逸乐的抛弃,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追寻。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感受,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杜甫的《登高》以其鲜明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感受以及对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生的苦难与对未来的追求。

读完这首诗,人们常常会陷入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之中。

古诗词鉴赏绝句之杜甫

古诗词鉴赏绝句之杜甫

古诗词鉴赏绝句之杜甫古诗词鉴赏之杜甫1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

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

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代〕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此诗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

也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此诗是颇为著名的一首诗,被前人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评价虽高,却没见到有一个解读正确的。

今尝试简析之。

解读本诗,关键在“对比”二字。

且看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此联上下句通过登山途中的仰视与俯视至少从两方面进行了对比。

(1)光影明与暗的对比。

向上看,“风急天高”;向下看,却是“渚清沙白”。

前者昏暗,后者明净。

前者令人心情抑郁,后者使人眼前一亮。

(2)情绪上悲与欢的对比。

“猿啸哀”的背景是“风急天高”;“鸟飞回”的背景是“渚清沙白”。

鸟儿欢快地回旋盘飞,正与猿猴的哀啼形成了巨大反差。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山途中,两旁密林的树叶在疾风中纷纷摇落,一派衰败的景象。

可若是回头远眺,却能看见长江水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滚滚而来。

如此,那些无边落木带给人的悲观情绪自然一扫而空,进而生出后浪推前浪的无穷希望。

所以尽管眼前是迷惘的,可无疑未来是光明的!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千里万里,常年漂泊在外,伤秋、悲秋显然是寻常事,更何况还长期重病缠身呢?可是今天“我”却依然不顾多病羸弱之躯,不要人搀扶,也不用人陪,坚强地独自登高望远,何故?因为虽然周围“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可是等到高台之上“我”便能骋目游怀,看到前所未见的“渚清沙白鸟飞回”、“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谓诗人之处境;“苦恨”谓诗人之心境。

人生已至暮年,却依然潦倒如此,任谁都要以浊酒浇愁吧?诗人却推杯而起,不喝酒了,登山去!所以情绪才能豁然开朗,于艰难苦恨中重生出对于个人前途及国家命运的乐观向上的情绪来。

注意本句中的“新”字,既表达了诗人与颓废情绪决裂的决然,又点明了所谓的“停酒”就刚刚发生在登山前。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赏析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与赏析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它们以优美的词藻、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形式,让人们陶醉其中。

本文将带您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词的世界,分享鉴赏和赏析的技巧,让您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些经典之作。

1. 赏析杜甫《登高》杜甫是唐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其豪放的情感和激昂的词句而闻名。

《登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登高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中的第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以形象的描写打开了全诗的序幕。

诗人通过运用“风急天高”这样富有气势的词语,使人们感受到登高时的崇山峻岭和广阔天空。

而“猿啸哀”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山色、云霞等景物,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登高场景。

他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两句直接点明了登高者的心情,以及对离乡别井之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杜甫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杜甫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使《登高》成为一首受人喜爱的诗歌。

通过赏析杜甫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独特情怀。

2. 鉴赏李白《静夜思》李白是古代诗坛的巨匠,他的诗作充满豪情与浪漫。

而《静夜思》这首简短而又优美的诗歌,成为了他最为人们喜爱和传诵的作品之一。

《静夜思》以一种简约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心情。

通过字里行间的细腻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思念的凝重。

诗中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投射在床前,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和温暖的感觉。

而接下来的句子“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则展现了诗人在月光的映照下,思念故乡和远方亲人的心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交融,李白巧妙地传达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通过鉴赏李白的《静夜思》,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简洁而优美的词藻,还能够领略到他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这也使得李白成为了古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鉴赏: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在这三年里,他生活很困苦,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作品鉴赏】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

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

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

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杜甫诗歌的风格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沉郁顿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

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

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

杜诗一句能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说数百里,能说两军州,能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兼容并蓄:杜甫的诗歌在风格上,是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这样评价杜甫: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

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

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气。

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

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

陈善《扪虱新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六经》,他人诗乃诸子之流也。

蒋士铨《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诗详注集成序》亦称杜诗者,诗中之《四子书》也。

炼字对仗:杜甫的诗歌在格律上,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杜诗炼字与对仗高超的体现。

另外,在体裁上杜甫有许多创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内容深远: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

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人有以史事注杜诗,认为杜诗为纪实的诗,可以补史证史,所以称为诗史。

这种说法只重史事之虚实真假,而轻视诗的情感特性。

有人认为杜甫具史识史见,其笔法之森严,可媲美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

而诗有评人评事者,皆可不虚美,不隐恶,故号诗史。

此说可取。

另一说是,杜甫之诗之所以号诗史,因其悲天悯人,感时伤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

但也有不喜欢杜甫诗者,杨亿就不喜欢杜甫,刘放《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