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8~11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概念题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华中农大2011年研)(1)社会分层(华中农大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北科大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2)社会流动(北科大2011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中财2007年研)答:(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2.社会分化(中财2008年研)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阶层(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精英循环(帕累托)(人大2007年研)答: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选择题群体类型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可以划分为以下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A.血缘群体B.初级群体C.次级群体D.业缘群体E.趣缘群体【答案】ADE二、概念题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非正式群体(北科大2010年研)答: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

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5.内群体(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考研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7年北京大学65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54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2.单位制度3.惯习4.互动仪式链5.亚文化二、简答题1.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以“项目制”进行,试问其对于农村社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简述帕克人文区位学的主要内容。

3.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探讨技术与工作组织方式的关系。

4.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5.社会分类的体制化。

三、论述题1.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

2.富兰克林的事例对于韦伯新教伦理的理论意义。

3.三位现当代社会学家的身体观。

4.从社会分工、人际关系、生产方式的角度谈谈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区别。

2017年南京大学614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14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剥夺-满足命题2.实践感3.乌托邦4.社会建构主义5.自我实现的预言6.价值理性行动二、简答题1.福柯权力分析的基本思想。

2.常人方法学如何理解方法论。

3.齐美尔的现代文化悲剧。

4.简单论述帕森斯的系统论。

三、论述题1.生活世界的概念具有的社会学意义。

2.你如何理解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与人文的方法论之争。

3.中国社会现阶段有哪些风险?如何化解?请结合理论进行解释。

2017年苏州大学613社会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科目代码:613科目名称:社会学原理一、简答题1.简述精英流动的两种观点。

2.简述城乡协调发展的观点。

3.简述中国老龄化的特点和后果。

4.以构思和作品为例,谈谈你对文化的理解。

二、论述题1.论述当前中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2.根据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论述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2016年南开大学740社会学理论考研真题科目代码:740科目名称: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首要地位2.弱关系3.情景定义4.非现实冲突5.鲍曼6.《规训与惩罚》二、简答题1.简析戈夫曼对符号互动论的贡献。

2.简述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8.1复习笔记一、社会网络社会互动是社会形成的基础,人们在互动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社会网络,结成社会群体,从而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

1.社会网络的含义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中形成的社会联系,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的关系:(1)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中。

(2)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2.社会网络的类型(1)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网络、物质资源网络、情感资源网络。

(2)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为:初级网络与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和弱关系网络。

强关系是指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情感,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的关系。

弱关系则是指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①闭合性网络。

闭合性网络中成员间交往频繁、联系紧密。

②开放性网络。

开放性网络中成员间交往稀少、联系松散。

(7)按网络的结构模式可分为:“团体格局”网络与“差序格局”网络。

费孝通认为:①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社会,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就像一捆一捆扎在一起的火柴,柴与柴之间有明确的界限。

②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范围的大小根据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3.社会网络的功能获得实际收益,是社会网络最一般的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一、名词解释1.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是人对他人的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将它与“自然态度”一起视为生活世界的构成性特质,从而将常人方法论引领到互动着的个体之间共享的主观世界。

这也是人们将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称为主观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主体间性”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和“他人”两个主体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和我们的关系。

在这里,主体间性涉及主体之间的共同性和它们沟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主体间性构造了与人类有关的世界的意义。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目标只是描述过程,即描述主体间性基础之上日常生活世界意义构造的实践过程。

2.索引表达答: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日常沟通行动的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

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和“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无穷无尽”的“索引链”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到一个不受索引性问题困扰的最终基础,加芬克尔称之为“无底之船”。

3.常人方法学相关试题:本土方法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研;山东大学2015年研)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4.哈罗德·加芬克尔答:哈罗德·加芬克尔是常人方法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加芬克尔在1954年自己创造了“常人方法学”一词,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1967年他出版了《常人方法学研究》,利用舒茨的研究思路来思考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行动理论,说明了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程式,从而为常人方法学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答:(1)社会运行的条件主要有:①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②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③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④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⑤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文化心理条件是一种精神条件;⑥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⑦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2)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研究的异同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要素的异同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面。

区别:第一,社会要素是从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的角度,社会条件是从影响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因素的角度;第二,当时还没有树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②社会运行条件与功能主义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功能主义在研究维持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与基本需求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社会运行条件的主题颇为相似。

其观点有可吸收借鉴之处,但是,功能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它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制度的分析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它忽视了社会中矛盾、冲突的一面。

③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研究的异同相似之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核心条件,其他条件都是围绕这一条件而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的。

区别:在于研究的侧重点有差异,“社会生活条件”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或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这与前面的社会要素研究有相似之处。

社会运行条件促成社会正常运转、良性运行的诸方面因素。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答:(1)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研)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研)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一篇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社区、社会组织一、名词解释1.社区(山东大学2018年研;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研;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7年研)相关试题:社区(费迪南多·滕尼斯的定义)(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研)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安徽师范大学2018年研;河北大学2018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相关试题:什么是社区?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答:社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社区具有社会性,其实质是相互关联的一群人,即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

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群从事共同的社会生活,这就是社区的基础。

没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他们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区,因此,相当数量的具有相互联系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首要条件。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2.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的出现与剧烈的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运行状态失调有密切的关系。

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1)自18世纪末叶起,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大革命,一次是以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标志的政治和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19世纪扩展到整个欧洲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2)两次大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3)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失业、犯罪等等。

(4)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以解决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寻求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为内容,并且将这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5)由于对社会运行状态的看法存有分歧,社会学从一开始便形成了两大对立派别:一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另一个是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始终表现为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即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看做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学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3)主要代表①孔德(“社会学之父”)a.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第一,社会静力学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孔德认为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行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引起社会混乱与变革。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一、概念题1.社会群体(华中农大2011年研)答: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2.次级群体(中山大学2008年研)答:次级群体,又称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是指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在这类群体中,成员间的感情联系很少,面对面的接触很有限,主要是依据既定的角色联系在一起。

其典型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大工厂和政府部门等。

3.初级社会群体(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2008年研;中财2007年研)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

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4.参照群体(中财2011年研)答:参照群体是指作为参照对象的群体。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些)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但它却被某一(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

参照群体一般是与所属群体同类的群体,但是,有时候参照群体并非与所属群体同类。

根据成员的不同参照需要,会形成不同的参照群体;同一参照群体的意义在不同时期有可能发生变化。

参照群体通常对其成员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重大影响,并因此而削弱或加强所属群体的团结。

5.主干家庭(人大2007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

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

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

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

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学术生涯经由哲学、人类学到社会学,同时他个人也致力于批判性地吸收这些不同学科的主要思潮,从而构建起一种实践与反思统一的社会科学。

2.惯习(北京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16~19章)【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16~19章)【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组织(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从狭义上看,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

3.社会资本(兰州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科尔曼认为,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家庭和邻里、社区等原始性社会组织所提供的,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原始性社会组织的逐渐衰落,原有的社会资本不断受到侵蚀,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新建立社会资本,如增强家庭生活与养老保障的职能,或有目的地创建一些社会组织等等,以此填补原始社会资本缺失的真空。

4.法人行动者相关试题:简述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

(简答题,南开大学2016年研)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社 区【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十一章 社 区【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区一、概念题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也有人强调“共同体”这一人群要素,认为社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社区概念一般包含四层意义:①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镇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②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此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

它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二、简答题1.社区有哪些基本功能?答:社区作为地方性的社会,它所包含的各个系统和单位都分别担负着与当地社会生活相关联的各种社会功能。

一个完整的社区,其基本功能有经济生活、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参与和社会保障等。

(1)经济生活功能①社区的首要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

②社区发展出各种经济组织,如农场、工厂、公司以及社区成员共同遵循的经济制度。

③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和经济制度,例如传统中国农村的赶集、现代城市的超市购物等都是适合当地社区的经济活动方式。

(2)社会化的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移入的居民,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例如家庭、邻里、学校、教堂。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彭华民《社会学概论》(第十一章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1.1复习笔记一、社会不平等1.社会不平等的起源(1)社会不平等现象从古就有①在私有制产生以前,不平等现象是由人的生理体质和自然能力所决定的,不平等往往是小规模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并且难以通过继承而传给下一代。

②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社会不平等现象也随之扩大和制度化a.社会财富的增多给不平等分配提供了物质性基础;b.私有制的确立给社会不平等提供了制度化基础。

(2)社会不平等不是亘古不变的①每个历史时代和各种不同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和形式差异极大;②尽管几千年来的社会不平等已使得大多数人将其视为自然,但在各个社会中人们仍以各种方式对其做出反应。

2.社会分配制度及其不平等性(1)社会分配制度①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的需要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a.最基本的是维持生存的需要;b.安全、物质享受、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

②社会报酬的短缺供应一般说来,每个社会成员都想自己多获得一些社会报酬。

但每个社会却无法使每个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完全满足。

换句话说,几乎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报酬总是处于短缺供应之中:a.社会成员的需求量总是大于特定时期中该社会所能生产出来的总量(如在物质财富方面);b.有些社会报酬在分配中具有“此长彼消”的特性,即一些人所获得的绝对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另一些人的绝对量的减少(如权力和声望的分配)。

③社会分配制度的含义由于短缺供应的特性,使得每个社会都不得不形成一套规则将各种社会报酬有秩序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以避免混乱无序的局面。

所有这些分配规则的总和我们就称之为“社会分配制度”。

(2)社会分配制度的不平等性①社会分配过程是按照多种原则进行的各个社会中主要的分配原则主要有:a.按需要分配的原则;b.按劳分配的原则;c.按贡献分配的原则;d.按财产分配的原则;e.按权力分配的原则等等。

②社会分配的不平等性是绝对存在的,而差异只在于其不平等的程度和形式一般说来,无论哪种分配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一个社会中的分配制度中总会存在着不平等性,即各种报酬总不会是完全平均地分配给每个社会成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下)【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试比较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与西方社会分层理论。

答:(1)相同之处:①都认识到社会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②都把经济作为重要的分层标准。

(2)不同之处:2.如何理解阶级分析?答: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因素,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1)阶级现象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产物,首先,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其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因此,阶级结构是处于生产力发展特定阶段上的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结构。

(2)由于同一阶级的社会成员具有同样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因此在社会表现的各个方面容易取得一致,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

而阶级共同行动能力则与它是否成熟相联系,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成熟的“自在阶级”还是成熟的“自为阶级”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阶级意识,即通过共同斗争,同一阶级成员在认清共同利益基础上对所属阶级的自觉认同和心理归属;二是阶级的组织化程度,这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阶级成员的集中化程度、沟通手段、联系状况以及代言人、政党、领袖等。

阶级意识与组织化程度互为因果,推动着阶级从“自在”向“自为”的发展。

(3)在私有制社会中,各个基本阶级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集中表现,经常具有敌对性的一面,因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采取阶级斗争的形式。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阶级是个历史现象,仅仅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的消亡与其产生一样是不可避免的,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总体来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圣才出品】第⼀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的?答:社会学产⽣于19世纪三、四⼗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

(1)两⼤⾰命是社会学产⽣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命使社会从⽣产⼒到⽣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对社会学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并没有带来普遍的“⾃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盾等。

这些社会运⾏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多德、霍布斯等⼈的影响,⽽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关于“⼈⽣不能⽆群”等思想的启⽰。

②从康德到⿊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科学观点的影响,⼜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组织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答:(1)组织的概念①组织的两种理解: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

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②现代组织活动与传统的人类活动相比具有某些截然不同的特征:a.现代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b.现代组织的整体合理性与个体非合理性特征;c.现代组织的道德与非道德性的两重性特征。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答:组织目标是每个组织都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去达到的某种有待实现的未来状态,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目标是组织的灵魂。

组织是依靠特定的目标来维持其存在的,组织内部的一切活动也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

失去目标,便意味着组织活动失去其合理依据。

(2)组织目标是确定组织活动路线的基础。

它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内是指组织在制定方针、政策和策略时,要以满足目标要求为准绳。

②对外是指向社会大众宣告本组织的宗旨、性质和任务,明确其发展方向,使人们认识并了解这个组织,以便加入该组织或与该组织发生联系。

(3)组织目标是衡量组织活动效益与效率的标准。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经典教材课后习题(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
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交换
答:交换是爱默森从操作心理学中抽出对分析复杂社会模式有用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行动者自环境中提取强化的行为。

交换分为内部交换与外部交换,布劳把内部交换和外部交换又称为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

2.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答: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是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概念。

在这种网络交换关系里,行动者A的报酬来源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从B1、B2、B3那里得到报酬。

相反,行动者B1、B2、B3却只能从A那里得到报酬,这种交换关系是垄断的,是不均衡不稳定的交换关系。

单方垄断在人际间及群体间非常典型。

如A可以是与3个男子B1、B2、B3约会的女子,A也可以是向三个生产性公司B1、B2、B3单独提供原料的公司,A可以是一个统治实体,而B们为依附性机构。

单方垄断的重要特征是非均衡性,而非均衡结构总是趋于变化。

二、简答题
1.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

相关试题:
(1)社会交换(概念题,吉林大学2017年研)
(2)简述社会交换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研)
答:(1)理论来源
①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

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

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并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了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社会关系。

②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

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

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③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

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

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

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2)理论目标
霍曼斯最直接的理论目标是要打破功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寻找能够介绍人类行为的理论,从而为社会学的理论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这对于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

2.霍曼斯对人的交换行为作出了哪些理论概括?有何理论意义和局限性?
答:(1)霍曼斯对人的交换行为的理论概括如下:
①成本和报酬
成本和报酬是霍曼斯从古典经济学引来的两个概念,它们成为解释社会交换形式最基本的范畴。

a.成本指人们在社会交换行为中为获得某种利益,或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预先作出的支付;
b.报酬是付出一定成本之后而得到的回报。

像成本支付一样,获得的报酬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利益,也可以是声誉上的赞同,还可以是情感上的体验。

c.二者关系
在社会交换行为中,每个人都试图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较大的报酬。

这就意味着人们在交换行为中支付成本和获取报酬都是有预期性的。

并且为了达到最佳值,实现预期目标,人们又都要作出一定程度的选择,即通过某种途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低成本、高报酬的预期目
标。

②惩罚和强化
惩罚与强化是同成本与报酬直接联系的两个概念。

就对交换行为的作用而言,惩罚与成本相对应,强化与报酬相对应。

a.由于付出成本对行为者来说是支付、劳作,是体力、精力、情感或物质利益的付出,因此是否定性的,行为者的心理体验便是消极性的惩罚;
b.报酬对行为者来说是获得、奖赏,是名誉、地位、情谊或物质利益的获得,因此是肯定性的,行为者就会把获得报酬的行为在心理体验中强化起来,形成积极的印象和态度。

③数量和价值
a.数量是指某一具体行为在一定时间内所表现的频率,或者指某一行为的总量;
b.价值指某一具体行为被强化或受惩罚的程度。

惩罚是支付成本的心理体验,而强化则是获得报酬的心理过程,成本和报酬都是有价值的。

就此而言,价值概念是指行为者获得的利益,价值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

价值是变量,有数量规定性的价值可以计量。

但有些行为中的价值是无法用数量来计量的,因此价值概念在解释某些交换行为时就具有很大程度的模糊性。

④失落和满足
a.失落是在行为者获得某种报酬后产生的心理状态。

行为者自上次获得某种报酬后的时间越长,失落感越强,对行为者的作用也越大。

失落又是交换行为的功能之一,在获得某项报酬后,延续的时间周期同行为者付出的成本成正比,因此当失落的时间延长时,则意味着成本增加,对行为者的精力、体力和其他方面的利益发生剥夺作用;
b.满足有两层含义,它可以指行为者获得报酬的预期目标较低,还可以指行为者获得某种程度的报酬后不再有新的要求。

满足可以使行为者安于现状,不再采取新的交换行为;失落则不然,失落感愈强,行为者对某种报酬的要求就愈强烈,报酬所含的价值也就愈高,他为再次获得这种报酬或价值而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和积极性就愈大。

⑤投资和公平
a.投资是在保持行为者原有成本基础上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交换行为。

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额度都与可获利润成正比关系。

在社会交换活动中,每个人都以一定的成本在投资,都期待获得与自己投资量成适当比例的报酬;
b.在群体中成员获得报酬是通过分配实现的,如果坚持了投资与报酬的正比关系原则,那么分配就坚持了公平性。

但是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参与交换行为的群体成员支付的成本和投资的性质是不同的,不仅难以计算,而且也难以比较;报酬分配者如何评价参与交换者的行为价值、如何确定分配标准,也是难以确定的;群体成员对报酬的认可与评价也是不确定的因素。

这些都使公平分配变得十分困难。

公平分配的原则包括:
第一,经验性原则。

由于投资与报酬的比例很难确定,人们心理往往没有固定标准,但是比较确实的衡量参照是过去的经验。

如果一个人现在的投资在相近条件下获得的报酬比过去同样投资获得的报酬减少,这时他就会感到不公平。

第二,比较性原则。

人们在交换行为中衡量分配公平的另一个参照,是与自己在成本投资和工作上相似的人的报酬。

如果这些因素大致相近,那么所获报酬就应当是相等的。

因此,在调控分配关系时,就应当充分注意社会交换关系密切的人们的报酬比较分析。

(2)理论意义和局限性
①理论意义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具有很特殊的意义。

同米德、库利等人的社会心理学相比,霍曼斯的社会交换基本形式研究具有以外显行为作为主要对象的经验论意义和实证主义色彩,但
同迪尔凯姆等实证主义者相比,霍曼斯不断地从心理分析来解释外显的社会交换行为,这又是反实证主义的心理还原论。

②局限性
a.只介绍了处于微观水平上个体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换原则,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
b.霍曼斯忽略了人的社会性,把整个社会的关系简单还原为动物为了生存、纯粹的本能的交换关系,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c.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过程中个人的动机和目的。

3.简述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

答: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所有的关系都是对等的,社会学家充分意识到了建立在权力和权威基础上的分层体系。

霍曼斯用最小利益原则来解释权力和权威的起源,即在持续的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最有可能为合作指定条件。

霍曼斯认为,由于一部分人掌握着一些为他人急需的特殊的资源,因而被给予较高的地位,社会分层体系由此形成。

社会生活中的公平性标准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这种客观经验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行动者过去的经验。

在同类行动中,一个人总是以过去成功地从事这一行动时的成本与报酬、投资和利润的比例为尺度来衡量眼前或将来的行动,并根据个人投资的增加而提高标准。

(2)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人们在交换中,通常还要把自己的所得与自己认为相类似的人比较,而较少与和自己比较疏远的不太相似的人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